⑴ 如何評價《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
影片用看似無意實為刻意的筆調描寫了鄧世昌那條殉主的義犬,照我看,它表現的不是狗的忠義,而是揶揄某些人還不如牲畜。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故事,創作者信手拈來,作為象徵藝術,運用得恰如其分,無法不予喝彩。
一聲「太後有旨,我船不得先開炮!」,撕心裂肺,即便是蠻夷一腳踏進家門口耀武揚威,你也得裝聾作啞;聯想起我們政府一直以來秉承的決不先亮劍的作派,原來這是有傳統的。除了窩心落淚,還能咋地?
陸毅、夏雨、楊立新等人的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是陸毅,有前輩李默然深入人心之標桿,一個慷慨激昂,一個張弛有度,各有千秋,值得宣揚。新老《甲午海戰》,拍攝時代不同,資料取捨不同,雖有差異,同樣經典!
《甲午大海戰》的上映,不僅給觀眾帶來一次視覺享受(當然指場面、表演、感染力和表現手法),也是有現實意義的。人們從過去的歷史中可以觀照出今人許多的言行舉止,也可以從歷史鏡鑒里打造出一桿稱,衡量歷史與現實的孰優孰劣?什麼樣的決策是符合國家的核心價值的?什麼樣的舉措是順應民心的?當有人將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領土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時候,隱忍、退卻、甚至分汝一杯羹,不就是又在延續甲午海戰的悲劇嗎?中國人民太需要用一次揚眉吐氣的決戰來提振久捺的精神了!
「歷史上每一次大海戰,都將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影片結尾的畫外音繞梁不絕;1974年的西沙之戰不是使南海太平了好多年嗎?為了中國人民的長治久安,讓應該到來的命運早一點到來,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