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電影世界新聞劇情解析

電影世界新聞劇情解析

發布時間:2022-06-25 21:32:06

Ⅰ 世界著名電影及內容簡介

有一種電影,它能讓你回味並且思考生存的意義與愛情的真諦,它的斑駁光影能封存在記憶里永遠不會褪色;有一種愛情,他能把生命中曾經失去的美麗轉化為一卷無影無形的膠片珍藏在心中,如酒一般越存越醇。有一部叫《英國病人》的影片,它讓我們在流暢大氣的影象里見證了烽火年代的點滴印記。當這些承載著情感與回憶的膠片在閃爍的記錄中被復活時,愛情與人性的美好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現,並讓我們在這段超越了國界與道德的戰火愛情中,享受到心靈回歸自我的寧靜,品味到生存與命運的變幻莫測,並帶著永遠無法企及的愛情夢幻奔向永恆。

影片《英國病人》改編自著名作家邁克爾·翁達吉曾獲普立茲等各項文學獎的同名愛情巨著。小說講述了兩個哀宛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兩段故事的結局完全不同,卻又意想不到的糾葛在一起。並把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主題放置在殘酷的戰火年代,悲嘆出命運與情感的無常,形成一部關於愛、關於人性的史詩畫卷。如果說作家邁克爾·翁達吉用揮灑的筆觸描繪出一幅烽火歲月的人性浮雕,那麼英國著名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則用深沉細膩的光影釋放出愛情的光輝,並用時空交錯的手法展現出心靈渴望超越的深層意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名在沙漠中意外墜機導致全身燒傷的男子被救起,身處義大利的加拿大籍護士在荒廢的修道院中看養了他。這名如迷一般的英國病人開始每天向善良的護士訴說一段迷樣的愛情故事。這段愛情將兩個生命緊緊的連接在一起,超越了信仰與倫理,沖破了國界與道德。似乎世間的一切在這樣的愛情面前都是蒼白而軟弱的,但這份執著的愛卻在殘酷的現實下也如玻璃玫瑰一樣脆弱的不堪一擊。然而,難以控制的戰火卻毀滅了英國病人和他的戀人,他們死於戰爭,更死於愛情,死於難以控制的「擁有和被擁有」。為了愛情挺而走險的歐洲貴族,擅離職守的英軍護士,內心充滿矛盾的錫克族士兵,被砍掉兩根手指的雙重間諜,這些受到戰爭重創的人們都有一種超越的渴望。這種渴望潛藏在被制約、被規范了的人性底層,就猶如那被掩埋在荒漠之中的古老壁畫。

在回憶與現實互相交錯的時空下,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成為了戰爭的受害者,他們在人性,國界與戰爭的面前都顯得是那麼軟弱與渺小。雖然他們自身的愛是具有毀滅性的,但卻無法與戰爭所帶來的災難相比。也許在戰火中脆弱的生命只有超越戰爭,回歸到愛,回歸人性才能得到心靈的平靜。於是,英國病人的愛情在影片中被演化為某種符號,象徵著個體在戰爭中的精神創傷,傳遞著關於忘卻與記憶、傷痛與瘋狂、精神與慾望的種種信息。身受戰爭重創的人們,渴想著用愛來呵護與滋潤自身;「英國病人」 ,就成為了一種走向文明的人性象徵。而戰爭在影片當中,就如同那漫漫大漠 ,蠻野又空禿 ,凌人而酷吏,宛若是一抹罪惡的荒沙。

或許亂世中無法把握的愛情,都透著一種悲涼,因戰爭失落的情感也讓人無奈。而在戰火中演繹的愛情故事,蘊涵了太多的深情與無奈。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只有在亂世中才顯得奪目和珍貴,戰爭也只有在愛情的嘆息面前才顯得既殘酷又無力。影片中的英國病人在面對死亡時是無悔的,正象他的情人臨死時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我們雖死,但卻飽含著愛與經歷。他們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糾葛與沖突全來源於自我身心的迷惘與彷徨。經歷戰火的洗劫後,英國病人也似乎只能生活在對往事的回憶當中,希望能從思索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逃避著思想與情感的痛苦與折磨,也許他那顆充滿遺憾的心靈永遠也找不到心靈在戰爭後的歸宿與寧靜。當道德的大廈倒塌後,當信仰的天平失去指針後,這些從戰爭暴力的漩渦中倖存下來的人,將要受著比戰爭本身還要沉痛的創痛……

Ⅱ 電影二次曝光劇情到底是什麼意思

范冰冰扮演的宋其是出生在濱海小城,是個精神患者。

她小時候親眼目睹了母親被人殺死,後被參與調查此案的律師劉建收養。長大後,宋其愛上了沒有血緣關系的哥哥劉東。

在劉健去新疆看范爸時,車禍了。范無意間發現范爸還活著,去找,又目睹范爸的死,把范爸范媽的骨灰放進岩洞後,就失憶了,只記得感覺。

童年時代父親海難失蹤,目睹母親深夜被害,少年時代和義兄的愛情受阻,養父車禍身亡等一連串創傷和重壓而產生心理幻覺,導致自認激情失手殺死閨蜜,撞死了涉案的警察,從此開始了絕望掩飾的逃亡之旅。其實她只是在自己的幻覺中重演了一遍母親被殺、養父死亡的悲劇人生。

拓展資料:

《二次曝光》是由李玉執導,范冰冰、馮紹峰和霍思燕領銜主演的一部劇情電影。於2012年09月29日中國大陸上映。這是繼《蘋果》、《觀音山》之後,范冰冰和導演李玉第三度合作。

李玉的電影逃不脫傷害、女性心理。《二次曝光》故事靈感最早來源最早來自一則璩美鳳的社會新聞,台灣「性愛光碟」的女主角,時隔7年後回台,有媒體報道說她原諒了曾經出賣自己的閨密,在接那位女士出獄的時候,還送了一串手鐲。

Ⅲ 電影<<感觀世界>>的劇情謝謝

劇情簡介:

14歲被強暴,男友患絕症,被迫當娼,一生坎坷的她,誓要以最神聖的手段,體驗愛的真諦! 慾望太過純粹,所以很危險……為了愛情,她左手抱他右手拿刀…… 內容:日本昭和年間(1936年)5月19日,一生坎坷的藝妓阿部定手持一根男性生殖器,在東京街頭游盪被捕,事件震驚全
日本。因為深愛而割掉情人的生殖器,這種奇情故事就是到今天,因著其故事元素的傳奇性、瘋狂和極端的徹底,仍然被很多人津津樂道。

阿部定的故事也先後多次被搬上電影屏幕。其中爭議最大、也最富盛名的是大島渚導演的1976年的《感官世界》。 時隔20多年以後,1998年由一向擅拍青春電影的大林宜彥導演、黑目瞳主演的《感官新世界》,把這個聳人聽聞的故事重新演繹,由在《失樂園》中有大膽演出的黑木瞳飾演阿部定,拍成本片,迷離的色彩交錯拍攝技巧,刻劃阿部定的靈欲狂戀之情,凄美浪漫得令人透不過氣來。

《感官新世界》的攝影和畫面,影片一直在彩色與黑白之間游刃有餘地交錯,營造出一股濃郁的懷舊色彩和一種「過去」與「現在」交替的時空錯亂,被詩意了的畫面,這才勾起人的幾許惆悵,惆悵舊歡如夢。淪落的女人,痴情的半生,被仲裁的昭和情史」,阿部定的故事,孕育再多的文藝作品,人物和真相永遠都只有一個,已發生過的歷史,就如那個男人被割下的生殖器,存在過,但永遠也不可以重新來過。而在影像世界裡,又有什麼是不可以死而復活的呢?所以電影無論是優還是劣,觀者是喜歡抑或不喜歡,片中人的感官世界,觀者的感官新世界,終可以跨過時空親密接觸……直到很多年以後,「我們也都成為歷史」。

Ⅳ 電影《左右》的賞析

——影片《左右》賞析

劇情

這部電影取材於一則真實的社會新聞。

枚竹的職業是帶客戶看房子,丈夫老謝做清閑的設計工作,兩人和五歲的女兒禾禾(枚竹與前夫肖路所生)一起過著簡朴平淡的生活。當枚竹從醫生的口中得知禾禾患了白血病時,她的世界幾乎轟然崩塌,在老謝的勸慰和安撫下,枚竹把女兒的病情告訴了前夫。肖路是建築工地的包工頭,整天忙於在樓盤開發商和施工隊之間周旋,他現在的妻子董帆是一名年輕的空姐,兩人結婚已有兩年,因為各自工作的關系,常常是聚少離多。

突如其來的壞消息讓肖路也感到不知所措,在為女兒擔憂的同時,他也開始和枚竹、老謝一起忙碌奔波,並在經濟上盡自己的能力支持。一個療程的化療做下來,禾禾的病情沒什麼起色,醫生建議枚竹等合適的血液配型給孩子做骨髓移植,而且提到如果能用同胞兄弟姐妹的,那麼手術成功率將會更高。枚竹開始不斷地陷入沉思,一個驚人的想法悄悄在她心裡誕生——和肖路再生一個孩子,用新生兒的臍帶血給禾禾治病。

盡管做了反復的思想斗爭,但枚竹面對深愛自己的老謝仍然無法啟齒,所以她還是先找到了肖路。和她預想的一樣,肖路目前的狀況也使得他左右為難,但枚竹十分認真而堅定地希望前夫「再考慮一下」。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枚竹和肖路無路可退,只能寄希望於說服自己的愛人,四個成年人經過各自痛苦的掙扎之後,最終接受了枚竹的想法。然而天意弄人,前後三次人工受精均以失敗結束,醫院方面也拒絕再為他們安排,枚竹覺得自己再次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對禾禾的愛幾乎成了支撐枚竹的唯一動力,為此她願意付出任何代價,按照前夫肖路對她的了解:「孩子就是她的命。」然而,一直焦慮不安的枚竹卻慢慢平靜下來,這個柔弱的女人再次表現出驚人的執著,雖然前面的努力都已經成為徒勞,但她不想放棄、也不可能放棄。為了禾禾她打算孤注一擲——用自然的方法受孕生子。枚竹十分清楚這件事絕對不能告訴老謝,同時她也無法回答肖路應該如何面對董帆,她只知道自己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一定要這樣去做……

影片結尾並沒有給觀眾一個明確的答案,這件事情看起來似乎已經告一段落(事實上,新的問題才剛剛開始),老謝還是陰差陽錯地知道了枚竹瞞著她的事情,而董帆在離開肖路之後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邊。兩家人坐在各自的飯桌前吃飯,肖路和董帆相互給對方夾菜,但彼此的神情卻略顯尷尬,而老謝帶著一貫溫和寬厚的笑容,請求枚竹明年等孩子生下來以後,跟別人說是他的,並由他們夫妻來撫養,然後一起回趟老家過年,枚竹默默地望著眼前這個埋頭吃飯的男人,不禁心潮起伏……

人物

四個角色雖然有著迥然不同的鮮明個性,但是他們也有一點共同之處,那就是善良。

枚竹:曾經遭遇情感挫折的年輕母親,面對生活中的災難表現出女人固有的軟弱,然而天性中的母愛卻讓她變得異常堅強。為了拯救孩子,她近乎極端的固執顯得不可理喻,不過,也正是由於她自始至終的堅持,才讓這個「荒唐」的想法成為事實,讓延續女兒的生命成為可能。對於前夫,雖然是他曾有負於自己,而且枚竹也說過「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這輩子也不會再去找他。」,但畢竟是禾禾的父親,而且為了治病他也做出很大犧牲,她知道自己在心底里已經原諒了肖路。對於老謝,枚竹更多的是感激,她認為「老謝是上天賜給她的最好的男人」,但越是如此,她越是感到欠他的太多,深深的愧疚甚至使得枚竹希望通過離婚來使雙方得到解脫。

肖路:直爽坦誠、為人較圓滑卻也不失人情味和責任感,他的這些性格特點在很多細節中都能觀察到。比如:在工地上和電話里處理開發商與施工單位間的勞資問題,跟枚竹在茶館里和跟董帆在家裡的多次對話等等。關於他當初離開枚竹的原因,影片沒有過多交待,但不管過去的對與錯,從他出場開始就一直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對孩子和前妻的責任、對現在伴侶的責任,二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斷激化。最後他接受了枚竹的想法,並冒著婚姻出現危機的風險試圖說服董帆,與其說是這么做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不如說是他給予前妻的一種補償。

老謝:老實憨厚、不善言辭甚至有些木訥的繼父形象,演員外型與角色本身的個性非常貼近。他對枚竹和禾禾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表達方式如此之含蓄,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包容和隱忍來保全這個家庭的幸福,保護妻子和女兒不受傷害。雖然如此,當枚竹提出要與他離婚,目的是想和肖路再生個孩子為禾禾治病時,可以明顯感到他所承受的壓力和打擊(枚竹與他結婚後曾經打掉過他們的孩子),他略顯激動地說:「這樣的事世界上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夠接受得了。」不過,影片中他壓抑的情感只有這次得以直接流露,而大部分時間里他都選擇沉默,或者是乾脆用低低的聲音對枚竹說:「我去買包煙。」

董帆:四人之中她的年齡最小,因而其情感的表露也來得最直接。當肖路試探著說出枚竹的計劃時,她明顯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無端地要為陌生人去承受和付出,任何女人都會本能地產生抗拒。然而,當她在枚竹家裡見到了老謝和生病的禾禾後,開始心軟並做了讓步。但是當人工受精失敗後,她無論如何不能接受讓自己的丈夫通過自然的方式再與前妻生子,於是只好選擇離開。世事無常,飛行工作中發生的一次偶然事件,彷彿使她感到了生命的珍貴,而且禾禾那張可愛的笑臉映在她心底揮之不去,為了一個美好的理由,她最終還是說服了自己,回到了肖路身邊。

母愛與自私

毫無疑問,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崇高的情感,在很多人看來,《左右》也像很多藝術作品一樣,是一部描寫母愛的電影。只不過這里的母愛是處於一種非常復雜的矛盾之中,即片名所謂的「左右」為難,她需要面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男人,她必須為此做出犧牲並且忍耐,甚至還要把由此產生的傷害傳遞給其他人。

這部電影全球公映的英文名是「In Love We Trust」,也許這個名字正是導演王小帥想透過電影傳告訴觀眾的信息:「我希望人們在面對災難的時候,可以憑借愛、還有理智來走出困境。」同時,王小帥還希望那些做了母親的女人都能看到這部電影,否則會感到很遺憾,因為「女性去看的話,會觸碰到她們內心真的存在的一種東西。」

事實上,該故事除了展示母愛之外,似乎還有意無意地隱含了另外一個命題——人性的自私。影片中有這么幾段情節:

片段一:在茶館里,枚竹向肖路提出想再生一個孩子,肖路覺得這太離譜了,並且實話實說地告訴她自己現在的情況,希望得到枚竹的理解,但枚竹絲毫不理會他的理由,只是怔怔地盯著前夫,語氣堅定地要求他再考慮一下。

片段二:枚竹知道自己的想法會傷害到老謝,於是在家裡曾幾次對他說「我們離婚吧。」、「如果你離開,我不會怪你。」等等之類的話,但是以老謝的為人,是根本不會甩手離開的。

片段三:肖路在醫院里告訴枚竹,董帆不同意自然受孕,否則只有離婚,枚竹淡淡地回答:「我不管她。」肖路請求枚竹再給他一些時間,枚竹立即反問道:「那誰給禾禾時間?」

所有這些當然可以理解為枚竹救子心急、不顧一切的心情,甚至可以說是在向前夫追討自己當年被辜負的補償,而對老謝之所以說那些話,也僅僅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但是,這樣做的結果不單是自己做出犧牲,還必須要肖路去付出和承受,並且也會帶給愛自己的人(老謝)和陌生人(董帆)傷害。

為了爭取時間和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兩個家庭的婚姻幸福、四個人(實際上是5個人,還包括將來出生孩子)未來的生活將會面臨怎樣的危機,誰都無從知曉。完成一件高尚的事,唯一的選擇卻是傷害,這樣的愛是咄咄逼人的,就如同有網友尖銳的質疑一樣——是否因為我愛孩子,所以你們必須犧牲自己來成全我的愛?!

中年的處境

王小帥說:「人到中年,都開始有了變化。我想要給大家展現那些為人父母而帶來的壓力、責任,還有人們在生活中如何對應災難的發生。」,這位41歲的導演坦言,拍這樣一部中年人情感題材的電影是有感而發。「年輕的時候,你可以經歷很多失敗,可以說不,可以逃避,可以被原諒。到了中年,開始發現很多事情是逃避不了的。你在這個軌道中,你是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你的原始本能和社會給你的責任,緊密地扣在一起……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生命狀態。」

影片中的所有角色基本上都處於一種「左右為難」的矛盾之中:對枚竹和肖路來說,一方面是給女兒治病最接近成功的辦法,另一方面卻是現在的婚姻因此將出現裂痕,甚至還要面對彼此過去情感的尷尬;而老謝和董帆,一方面不希望家庭的平靜因愛人的過去受到沖擊,另一方面也不忍心眼睜睜地因自己的拒絕而放棄挽救一個生命。

但是如果仔細想想,事實上從一開始,選擇就是已經是唯一的,所謂的「左右為難」其實是「惟有如此」。因此,故事的結局並非焦點所在,而是這個過程如何展開,面對生活中的突發災難,被事件關聯的每個人怎樣處理婚姻家庭、情感生活以及倫理道德等問題。影片展示出來的是:這個年齡階層的人處於「無處可逃」或是「身不由己」的那種處境,用很多人的話來說,你是與周圍世界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使得你必須去承擔身邊的一切,甚至必要的時候只能通過個體的犧牲和隱忍來解決一些問題。

這也許是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王小帥把這部電影的目標觀眾定為「中年、已婚、母親。還有男人,30歲以上的一大部分男人。」因為「這種生命的無奈確實是要到達一定年齡後才能體會到的。」不過個人認為,這個范圍還可以擴大一些,比如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婦,甚至包括准備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女。雖然影片中有些東西他們未必能夠完全理解和接受,但是卻能從側面對中年人婚後生活和感情的維系,以及面對危機出現時彼此間的理解、寬容和互信等等有所認識。

其他

影片格調樸素平實而不花哨,這與其素材來源於真實事件不無關系,就連背景音樂都很簡單,只是在鏡頭轉接時偶爾出現幾段低沉的鋼琴聲。劇情方面,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最佳編劇就是最好的說明,此外,導演對故事的流暢敘述、演員對角色的細致掌控、以及大量貼近生活的真實細節也都是該片出色的地方。從片中不難看出,通過嚴肅的現實性,導演力圖避免將其拍成矯柔造作和過份煽情的電影,但是由於故事本身濃厚的悲劇色彩,估計還是會感染相當一部分觀眾。

不足的地方在於其中一個細節的處理:董帆決定與肖路離婚後,卻因為一個突發事件想到了禾禾,進而思想發生根本轉變,理解並接受了丈夫的做法,並再次回到肖路身邊。這個角色的態度變化缺乏一個過程,明顯感覺到牽強和生硬,而且這樣的理由似乎也並不充分(她與禾禾只是見過一面),試想如果董帆最終回來是因為她愛肖路,放不下他,而通過她強烈的愛和不舍,來表現這種自身的付出和犧牲(有點像愛屋及烏),也許會更加有說服力。

文:修羅玉

Ⅳ 英國電影的劇情簡介

英國人參與了電影的發明,1889年,W.多尼索爾普在英國製造了攝影機和轉動架,拍攝特拉法爾加廣場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發明了「動力燈」,拍攝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賽馬、牛津和劍橋兩校劃艇比賽、基爾運河通航典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紀錄片,但當時沒有放映機,沒能及時映出。R.W.保羅1896年 3月26日在奧林比亞大廳里為觀眾作了電影的首次商業性映出,上映的節目是他自己拍攝的《多佛海的狂浪》。後來,保羅攝制了許多喜劇短片,其中有《大兵求愛記》,可放映一分鍾。保羅在索思蓋特還建造了製片車間。配備了特技效果的設施.

Ⅵ 電影《新宿事件》劇情詳細介紹

新宿事件2009故事發生於九十年代,拖拉機工人鐵頭(成龍飾)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前往日本,決定找他那位到了日本留學的女朋友秀秀(徐靜蕾飾)。他在日本投靠同村好友阿傑(吳彥祖飾),與其餘偷渡客共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過著發達社會的下流生活、干著粗活,但生活所迫人令他們的挖泥工作難以趕上物價急速通脹的生活。

正當鐵頭放棄找尋秀秀之際,赫然發現她已改名為結子,成為日本黑幫「三合會」副會長江口利成(加藤雅也飾)的妻子。鐵頭遂決定在日本落地生根並改善生活,往後更於夜店相識了從事媽媽桑的麗麗(范冰冰飾)。

他們於當地無法從事正當職業,鐵頭說服阿傑一同開始違法勾當,令生活素質得以改善,並學習日語為求融入社會,讓自己成為有文化的人。他們的一群人勢力越來越強,生活漸見起色,所有兄弟也視鐵頭為他們的領袖。

可惜一天膽小的阿傑在盜取售賣機里的錢時顯得慌張,被一向受江口保護的外來黑幫老大高捷(高捷飾)識破,並把他打至殘廢,自此阿傑亦性情大變。鐵頭決定替阿傑報仇,恰巧發現高捷想取江口性命,遂把江口救出。江口縱然知道鐵頭與結子是舊情人,但仍與鐵頭惺惺相惜,並讓鐵頭替他教訓高捷並把他趕走,完事後江口便替他弄一張日本身份證作回報,鐵頭遂把高捷打至殘廢。

鐵頭取得身份證後便打算離開眾人並於其它地區開小店做生意,讓阿傑及其餘人繼續他之前的業務。但他的寧靜生活卻被他曾救其一命的警察北野(竹中直人飾)打破,北野警告鐵頭他的同鄉已觸犯不少嚴重罪案,阿傑殘廢後變得大膽兇狠,警方已成立檔案「新宿事件」來調查華人犯罪紀錄,並把從前與鐵頭為伍的一幫人視為日本最大的華人犯罪組織。

鐵頭查明真相後決定與北野合作,他希望所有的兄弟回頭是岸,但眾人見鐵頭帶了北野前來,誤認為他要出賣一眾兄弟。而江口此時只一心成為日本幫會的領袖,欲把掌握了他罪證的北野及鐵頭殺死。另一面,江口的敵人挾持了結子,她性命危在旦夕……

江口、阿傑、鐵頭、北野四人再次碰面。另外,高捷亦帶來一批殺手打算幹掉江口,五路人馬聚首要把舊賬一次算清,一場腥風血雨的廝殺局面一觸即發……

電影花絮:《新宿事件》是爾冬升用十年時間搜集資料籌備的電影,描寫了華人在東京的一段曲折驚險經歷。

根據片方在戛納所述,成龍在片中角色上遭遇很大挑戰,其中的一個看點是:成龍將會在影片最後「死去」,為整部影片畫上悲慘句號。

而作為影片配角、被成龍帶入行的吳彥祖從日本拍完該片回來時透露,一直趕拍新片《新宿事件》很累,為這部戲瘦了5公斤,「我比以前瘦了很多」。在場的人描述,「從吳彥祖眼中清晰的血絲可以看出來,這部戲讓他沒少受罪」。而范冰冰、徐靜蕾兩位女演員,則出演了她們職業生涯中少有的負面角色,其中以在片中飾演「媽媽桑」角色的范演員為甚。

鏈接:https://pan..com/s/1xGjvZANx4CKe3_3rlkvQ5w

提取碼:1r59

Ⅶ 世界電影史了解的進來!

1895~1910●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 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 莫斯科成立國家電影協會,俄國教育局電影部嚴格管制膠卷(1918)
● 法國電影受「百代公司」與「高蒙公司」壟斷(1919)
● 蘇聯將電影收歸國有,並設立第一個電影學校:「蘇聯國立電影學院」(1919)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掀起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高潮(1919)
● 葛理菲斯、卓別林、瑪麗.畢克馥與范朋克成立「聯美公司」(1919)
● 法國的路易.德.呂克創設第一個展示與保存過去電影的社團(1920)
● 蘇聯電影銳減,戲院關門4/5以上(1920)

重要作品:
《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美國第一部片長超過12本的電影,同時也是美國自有電影以來賣座最高的影片。但因電影中
的種族問題而引起社會上很大的反彈,甚至禁演。
《偏見的故事》Intolerance
1916/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製片費200萬美金,同時為了電影中巴比倫一段故事而建了一段城牆。影片共分四段,內容深
刻。可惜因為結構復雜而抽像,引不起觀眾的興趣而票房慘敗。又譯為《忍無可忍》、《黨
同伐異》。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Cabinet Des Caligari
1919/羅勃.韋恩/德國/黑白
德國表現主義的濫觴,開啟後來表現主義電影在畫面處理上的獨特手法。
《尋子遇仙記》The Kid
1920/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當時卓別林官司纏身,為了怕這部影片被法院收押而在旅館中剪輯,亦開啟了他笑中帶淚的
風格。
《杜麗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Dolly
1908/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葛里菲斯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因為大受歡迎而將每況愈下的傳記公司扶持起來。1921~1930
● 戰後經濟困頓,列寧實施新經濟計畫,允許私人企業,電影製作環境因而改善(1921)
● 20年代,美國開始*縱全世界電影市場(1921)
● 20年代開始大量拍片的「烏發公司」發明平面式剪輯機(1921)
● 約翰.福特加入福斯公司(1921)
● 戰後外片恢復進口,票房收入轉用於本國製片(1922)
● 戰後組「國家電影企業」,壟斷本土電影製作、發行與進口,「教育委員會」則負責意識型態方向(1922)
● 蘇聯,維多夫開始製作「電影真理報」,實為半紀錄、半宣導、半實驗的非劇情片 (1922)
● 「美國電影製作與發行組織」(M.P.P.A)或稱「海斯辦公室」成立,是美國影片公司本身 的審查組織(1922)
● 列寧鼓勵紀錄片與新聞片的製作(1922)
● 加拿大的羅勃.佛萊赫蒂拍出《北方的南努克》,是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各地的商業電影 院放映的紀錄片(1922)
● 艾森斯坦開始接觸電影,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1923)
● 蘇聯政府再度將影業收歸國有(1923)
● 美國的華納兄弟公司正式成立(1923)
● 德國導演受聘到好萊塢發展(1923)
● 「人民電影企業」成立,負責製作與共黨意識型態一致的政治電影(1923)
● 德國電影面臨財政困難,愈來愈倚靠好萊塢出資,德國電影人材亦大量流向好萊塢(19 24)
● 1924~1929為蘇聯電影的黃金時期
●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與米高梅此年相繼成立(1924)
● 華納公司買下維他公司(1925)
● 英國成立電影學會(1925)
● 蘇聯將「國家電影企業」改組成「蘇維挨電影托拉斯」(1925)
● 蘇聯政治局決議國家不幹涉藝術形式,俄國蒙太奇運動得以全面發展(1925)
● 蘇聯宣稱已發展出一種電影配音系統(1926)
● 20年代中期,貝爾以電傳送聲音和留聲機的技術配合記錄(1926)
● 首部彩色片《光榮歷險記》完成(1926)
● 華納公司發明維他風錄音設備,福斯公司隨後和通用電器發明穆菲通奠定有聲電影基礎(1926)
● 由特藝彩色拍攝的《黑海盜》出品(1926)
● 第一部有音樂聲帶的《唐璜》由華納公司出品,影片的攝制費升高,但是較傳統在戲院僱用樂團演奏更為經濟(1926)
● 英國國會通過電影法來保障英國的電影事業(1927)
● 法國的手持攝影機發明(1927)
● 第一部有音樂、對話聲帶的《爵士歌手》由華納公司出品,有聲片流行後,許多默片演員成為過去式(1927)
● 霍金遜組成新「派拉蒙公司」(1927)
● 20年代末,蘇聯電影發展蓬勃(1927)
● 「美國影藝學院」由米高梅總裁路易梅耶提議創立(1927)
● 法國亞伯.岡斯的《拿破倫》首度向全世界展示由三個銀幕構成的電影(1927)
● 好萊塢進入「古典好萊塢時期」,產生多位著名導演如:法蘭克.卡普拉,約翰.福特等。類型電影在這時期發展至成熟,敘事手法產生通則如:連戲剪接、線性敘事等。(1928)
● 默片巨匠巴斯特.基頓結束自己的片廠,加入米高梅公司。但是大製片場的拍攝體系讓基 頓無法適應,不久其電影生涯及告結束(1928)
● 艾森斯坦的《十月》受到蘇聯當局斥為「形式主義」(1928)
● 美國影藝學院管理委員會主席范克朋提出頒發金像獎的構想(1928)
● 完全有聲對白電影《紐約之光》上映(1928)
● 雷電華公司成立(1928)
● 華特.狄士尼創造出米老鼠(1928)
● 2月10日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產生,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飯店頒發,最佳影片是《鐵翼雄風》(1929)
● 20年代晚期,大眾的興趣轉向廣播,默片市場已達飽合,法國的印象主義沒落(1929)
● 超現實主義內部分列(1929)
● 艾森斯坦到好萊塢學習有聲技術(1929)
● 1929~1937年,蘇聯電影*縱在薛姆亞斯手中,他使各形式主義的藝術家都合乎黨的路線(1929)
● 英國人約翰葛里遜拍攝出描寫漁人生活的《漂流》大受好評,並且使他成功說服英國之E MB成立電影處,全力推動英國的紀錄片運動(1929)
● 30年代的電影確定劇本是影片創作的基本原則(1930)
● 1930年代彩色底片廣為流傳,為彩色攝影的高亮度燈光出現,直接影響深焦效果(深焦攝 影)的拍攝手法產生,並成為40年代的特色(1930)
● 西電、RCA兩家公司製片廠成為摩根洛克裴勒的擁有物(1930)
● 羅馬天主教徒馬丁奎格萊、丹尼爾洛德草擬好萊塢製片法案(1930)
● 隔音設備(隔音罩)可以直接包著攝影機,不必再連機帶人藏在亭里,攝影機至此可活動 自如(1930)
● 日本電影大致分為時代劇與現代劇兩類,重要導演包括衣笠貞之助、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1930)

重要作品:
《吸血鬼》Nosferatu
1922/穆瑙/德國/黑白
承繼《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而來的表現主義電影,同時也是電影史上的第一部西血鬼作品。選擇拍攝戶外的自然景來對比古堡中的陰郁,塑造出極為恐怖的氣氛。
《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North
1922/羅勃.佛勒赫提/美國/黑白
美國紀錄片之祖。這部作品並非完整的紀錄片,以愛斯基摩人的人物和背景的經驗去自然發展電影,情感較為抒情。
《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1923/西席.地米爾/美國/黑白
全片最大噱頭是摩西將紅海分成兩半的特技場面。這部片使西席.地米爾成為大場面電影的 權威。
《波坦金戰艦》Potemkin
1925/艾森斯坦/蘇俄/黑白
每個畫面以節奏性的正確秒數停留在銀幕上,並透過不同鏡頭的相互對比而產生不同意義。 艾森斯坦的撞擊蒙太奇的最佳表現。
《將軍號》The General
1926/巴斯特.基頓/美國/黑白
電影意念與導演技巧皆非常復雜,默片喜劇鉅匠基頓的代表作。
《大都會》Metropolis
1926/佛列茲.朗/德國/黑白
佛列茲.朗在德國時期的代表作,是一深刻的政治寓言電影。其中未來世界的畫面成為後來 多科幻電影的模仿對象。
《母親》Mother
1926/普多夫金/蘇俄/黑白
與艾森斯坦同時期的蘇俄電影大師,比較不同的是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論為「堆積蒙太奇」 。
《拿破倫》Napoleon
1927/亞伯.岡斯/法國/黑白
首用三重銀幕型式,對電影技術貢獻良多。
《安達魯之犬》Un chine Andalou
1929/路易斯.布紐爾/法國/黑白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濫觴。

1931~1940
● 有聲片的准備階段完成,好萊塢的概貌顯現(1932)
● 美國多數電影公司與院線有很親密的關系(1932)
● 8月6日「威尼斯影展」開始,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影展(1932)
● 明星制度全面運作,片廠制度(美國片廠時代)亦繼續發展。經濟不景氣未能對技術(如彩色、聲音)全面投資開發(1933)
● 電影業第一次受經濟低迷打擊,票房猛跌,產品驟減。電影業的因應措施:兩片聯映,以渡危機(1933)
● 好萊塢製片法案通過實施(1933)
● 桃樂絲.雅茲諾的《Christopher Strong》描寫一個女飛行員未婚懷孕及自殺的故事。是古典好萊塢時期唯一女導演,片中常出現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限於當時好萊塢風氣,多無好下場(1933)
● 電影公司渡過經濟不景氣危機,開始賺錢(1935)
● 特藝七彩的出現讓弧形燈又重新問世。到了30年代中期,特藝七彩的花費減少,大片廠才在「鉅片」時使用,如李穆林的《浮華世界》是全部彩色的劇情片(1935)
● 福斯與廿世紀公司合並成「二十世紀福斯公司」(1935)
● 所有八大電影公司的主要股源都在Morgan與Rockefeller兩大銀行集團中(1936)
● 英國製作225部電影,是當時世界第二多產國家(1936)
● 美國嘗試用成本高的彩色底片拍攝,代替黑白,終獲成功(1939)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演藝工作人員約有4萬人從軍,勞軍活動與激勵士氣影片蓬勃 ,在國內市場興旺,而劇情片產量減低(1939)
● 9月1日舉行第一屆的坎城影展,藝術電影在世界影展中獲得肯定。此時期重要導演有尚.雷諾、卡爾.德萊葉、路易斯.布紐爾等(1939)

重要作品:
《城市之光》City Light
1931/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卓別林作品本質內涵的表徵。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931/詹姆斯.惠爾/美國/黑白
片廠時期美國環球片廠以恐怖片最為叫座,本片即為當時的代表作。
《疤面人》Scarface
1932/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華納公司以警匪片最為有名。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法蘭克.卡普拉/美國/黑白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大滿貫(獲得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的電影,也是美式神經 (脫線)喜劇的代表作。
《禮帽》Top Hat
1935/美國/黑白
30年代美國歌舞片大受歡迎,其發源地為雷電華公司。這部即為當時雷電華旗下最有名的舞 王佛雷亞士坦與金姐羅吉絲的作品。
《白雪公主》Soow White and Seven
1937/華德.迪士尼/美國/彩色
第一部動畫長片。
《游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尚.雷諾/法國/黑白
風格詭譎諷刺,場面調度淋漓盡致,描寫愛情與道德相抗的故事。
《驛馬車》Stagecoach
1939/約翰.福特/美國/黑白
約翰.福特再創個人西部片的第二個高峰。
1941~1950
● 年僅26歲的奧森.威爾斯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大國民》,內容描述大人物的內心空虛與社會黑暗面,手法新穎獨特,得到當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與奧斯卡九項提名,在影史上影響極大。(1941)
● 「新寫實主義」是義大利影評人恩柏脫.巴巴洛討論1942年的義大利電影所定之名詞(19 42)
● 在墨索里尼時期,電影由其弟弟管轄。專注於歷史宮闈片及煽情的上層社會通俗劇,即是 「白色電話電影」(1942)
● 墨索里尼1943年下台後,許多導演開始拍攝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形成以後的新寫實主義運動(1943)
● 政府支持與美國的援助,新寫實主義運動能夠維持,到了1948年以前,這個運動已與政府有密切的聯系而少受到檢查的干擾(1943)
●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停止拍攝政宣電影。歐洲電影因為戰火而沒落,致使美國 電影在市場上獨大。蘇聯等共產國家強調國家主義的電影,因為冷戰在西方國家中不復存在,電影又恢復其藝術特質。
● 1945年因為電影片廠受到戰火的摧殘,有聲設備也極匱乏。因此新寫實主義的場面調度大 量採用寫實的外景,攝影品質也接近粗糙的紀錄片
●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從1947年開始對好萊塢展開政治調查並引發「十君子」事件,好 萊塢的古典模式漸漸受到現實生活挑戰
● 1947~1957年,法國政府以強制配額、貸款等手段輔助電影。且國際合作亦流行(1947)
● 40年代末,磁性錄音帶取代唱片,電子處理音樂的方法(剪接)出現(1948)
● 戰後,美國最高法院對派拉蒙公司耗時多年的法案作出最後裁決,規定電影公司必須賣掉他們的戲院(1948)
● 米高梅宣布減薪與大量裁員(1949)
● 非美活動委員會的「好萊塢十君子」黑名單時期(1949)
● 美國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的「黑色電影」是在當時陰沉偏執的氣氛中所產生結果(1949)
● 法國的亞斯楚克提出「攝影機鋼筆論」。十年後法國新浪潮實現,運用此理論拍片。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如楚浮、高達等在電影會中結識。(1949)
● 黑澤明的《羅生門》對於西方電影的技巧與風格有深入接觸,另一方面仍從日本傳統中發 掘與創新(1950)

重要作品:
《幻想曲》Fantasia
1940/華德.狄士尼/美國/彩色
改變音樂在影片中的從屬地位的迪士尼動畫電影。
《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奧森.威爾斯/美國/黑白
電影鬼才奧森.威爾斯的導演處女作,使深焦攝影成為後十年好萊塢的標准技法。同時也是
影評人票選的影史十大影片第一名。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1941/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公認的黑色電影濫觴,改編自達許.漢密特的同名小說。
《對頭冤家》Ossession
1942/維斯康堤/義大利/黑白
對戰後產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很大,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肯恩的小說,因為版權問題而被米高梅公司禁止在美國上映。
《不設防城市》Open City
1945/羅塞里尼/義大利/黑白
戰後第一部引起國際震驚與注目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
《單車失竊記》Thief
1946/狄西嘉/義大利/黑白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中最傑出的標記。採用非職業演員,並在父子尋找被偷的腳踏車過程中,插入許多周遭社會現象。1961~1970
● 法國人類學家尚.胡許拍攝《夏日紀事》,利用輕便錄音設備與攝影器材,創造出新的紀 錄片拍攝風格:「真實電影」。強調整部電影就是「捕捉真實的實驗」(1961)
● 美國羅勃.朱成立朱氏公司,採用多機作業與長時期跟蹤拍攝對象,創造紀錄片的「直接電影」風格(1961)
● 德國拍攝短片的導演們發表「奧伯豪森宣言」:短片是劇情片的訓練與實驗場所。這個宣言並非以創作或理論出發,而是以創造良好的製片環境為出發點(1962)
● 「青年德國電影處」提出無息貸款資助年輕導演拍片,如克魯格、雪朗多夫等皆是。但是 電影界抗議輔導不公,之後將這筆預算的一半拿來資助商業電影。此時期德國電影發行管道 大都被美商把持(1964)
●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也逐漸為大公司吸收(1964)
大部份史家以為到了1964年,新潮的形式特質逐漸消失,而外國開始模仿如英國米尼.李 察遜所拍之《湯姆瓊斯》,這個運動便算告罄(1964) (法國)
● 60年代中期,美國女性主義運動者開始拍攝紀錄片,從自身經驗出發,做翻案文章式的重 新尋找女性運動的淵源或彰顯被凐沒的女性成就

● 到了60年代中期,寬銀幕電影 的革命已經跟1930年代的有聲革命一樣徹底,而且寬銀幕 也和音響一樣,成為新一代的電影美學基礎(1965)
● 類似美國AFI的機構在歐洲存在已久,對於支持本國電影發展發揮相當大的功能。
● 海灣及西方企業收購派拉蒙,全美企業吸收聯美。(1966)(美國)
● 塞內加爾的歐斯曼.桑賓拍出非洲第一部劇情片《黑女孩》(1966)
● 艾略特海曼 Eliot Hyman買下華納(1967) (美國)
● 60年代末期,「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被大眾廣為接受,同時電視頻道成為紀錄片主要的放映管道與資金來源
● 冬季,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洛,撤換法國電影會亨利朗瓦的職務,在高達、楚浮的領導下示威,為二月示威運動(1968) (法國)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世界新聞劇情解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可以嗎是哪個電影 瀏覽:487
電影重返二十歲演員表 瀏覽:95
冰雪奇緣電影免費英文 瀏覽:200
蘋果手機在哪裡免費看電影 瀏覽:287
古裝宮斗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413
電影解說開頭怎麼寫 瀏覽:601
香港電影分級天堂 瀏覽:191
小人國大人國電影國語 瀏覽:157
僵屍電影中的小孩子 瀏覽:546
支付寶在哪裡買電影院的小吃 瀏覽:726
面紗電影結局 瀏覽:680
姐姐電影2019劇情簡介 瀏覽:14
電影勇敢的心的台詞 瀏覽:209
黃軒嚼口香糖的哭是哪個電影 瀏覽:584
電影藍鹽結局 瀏覽:358
男人遇到一個晨練的女人電影 瀏覽:243
勵志而簡短的中國電影 瀏覽:180
惡魔之地兩個小女孩是什麼電影 瀏覽:966
電影院的爆米花為什麼賣得貴 瀏覽:436
青春戀愛校園電影 瀏覽: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