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喜劇之王周星馳,幽默卻有深度,周星馳的演技好在哪裡
張弛有度,不以低俗當幽默,細節把握的非常到位。
2. 很多人都說看周星馳的電影看了幾十遍,周星馳電影的核心魔力在哪裡
1.用孩子的視角解構世界,暴力擊穿成年人所有的遮羞布。
如果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那麼高級的悲劇是自嘲。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小孩子,語出驚人,詩意盎然。其實童言童語本身在孩子身上也是自洽的,我們成年人經常看不清,看不透,因為遇到的事情多了,復雜了,也沒那麼純粹了。道家講求赤子之心,我們每個人可能沒經歷過老年,但都一定經歷過童年,經歷過那個認知不多,但是用不多的認知,再認知世界的過程。所以當一個人用孩子的視角解構世界,然後拍攝出作品,是很容易引起每一個的共鳴的。
如果說電影是造夢的藝術,那麼小孩子的夢,每一個人都曾做過,純真,美好,純粹。道家說的赤子之心是我們每個人人心裡嚮往的一部分,只不過他們解讀了出來。那麼星爺,可以說不僅僅解讀,還演繹重構了出來。誰能拒絕內心的嚮往呢?
3. 周星馳在日韓地區
剛好我這里有兩篇日本和韓國星迷寫的的文章, 《日本影迷看周星馳》和《從韓國聽到的「哈-哈-哈》,星爺的電影到了哪裡都很受歡迎哈
可愛陶很喜歡星爺哦,記得在一個雜志里看到她說希望讓星爺來演智銀聖,看到之後狂笑不止。。。同樓上,金在元,金正恩也是吧
----------------------------
《日本影迷看周星馳》
我十多年前去香港時看到電影《賭俠》,那是我第一次看「會動的」周星馳。之前我只看過他的照片,覺得他是表情比較少的演員,所以沒有留意到他。當他倒立出場的時候,整家
電影院的觀眾都拍手歡呼,也令我們知道他在香港有多受歡迎。他每一場動作戲都很好,他的聲音靈活變化,很響亮,有很生動很豐富的表情和很可愛的樣子,總而言之他所有一切都很吸引我,我立刻變成他的影迷。那時候在日本有關周星馳的消息很少,他真的好像想像中才會出現的人。我無論如何都要看一下他的電影,所以去了一家中國人開的錄像帶出租店,還跑去香港找二手錄像帶。那時候剛剛看完《英雄本色》,發覺香港電影很好看,所以開始學廣東話,我盡量靠字幕看周星馳的電影,看得越多就越喜歡他。《少林足球》上映以後,在日本很多人開始認識周星馳,所以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他以往作品的DVD,我覺得像做夢一樣呢。
知道有周星馳這個人存在的時候,我被他的誇張演技、出人意表的對白和動作所吸引,其它人學不來的timing,這真的是我的眼福,讓我感動。後來我看了他很多作品,發覺他原來是一個很有演技的演員。他以很深入的觀察與很細致的演技,可以做到在某種情況下人應該有的反應,讓觀眾覺得他演的角色很有親切感。像以前他演的「小市民」角色,很受歡迎。終日依賴別人,很懦弱,很容易相信別人同時又很聰明,他演這類角色讓觀眾特別有共鳴,覺得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個人後來成長,跨過障礙,有自己的信念去面對困難。他在銀幕上實現了大家理想中想成為的人。觀眾在周星馳身上看到現實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所以他的電影能給予其他人活力與感動。
我跟香港人講「我喜歡周星馳的電影」,他們一定說「外國人不會明白他真正有趣的地方」,因為他對白的gag(笑點)是以廣東話很特別的講法與發音為主,而且有很多跟香港人的生活習慣有關,需要很熟才能明白其中內容。當然,關於周星馳的對白,我們外國觀眾很像「不知道海其實有多深,只是一名看著海灘上面的貝殼就覺得很開心的小孩子」,很可惜沒辦法完全明白(包括那些低俗的笑料)。從網路上看到台灣影迷背電影里的對白,用來玩很出色的戲仿(parody),明白他們對周星馳的電影有很深理解,我忍不住產生羨慕。我以前看雜志知道周星馳很講究對白,他拍同一場戲好幾次的時候,每次都用不同的語調與講法去演。雖然只明白一部分,但是我特別喜歡他很用心說出來的對白,所以我看電影的時候,一定是「原音主義」,看他自己的配音版本,如果他將來用第二種語言拍片,我會立刻開始找那種語言的學校。現在周星馳自己也說「現在我拍電影想看遠一點,不想太著重對白」,加上現在有很正確的字幕,讓更多人可以欣賞他的電影。我想欣賞周星馳電影已經不是香港人的特權。
除了對白以外,周星馳一直很認真去製作電影。用很長時間去構思一個劇本,教其它演員怎麼樣演戲,如果拍出來的效果不滿意時,同一個鏡頭會拍上十幾次,所以他拍好的電影,人家看幾十次都不會膩。有人說他好似研究過很多前輩的電影,所以電影里有很多模仿經典電影的鏡頭,例如他模仿他很崇拜的明星李小龍的鏡頭。李小龍在日本也很受歡迎,我覺得周星馳的電影中李小龍的存在,就好似西洋文學中的基督教,他作品中根本的地方有著類似李小龍的精神。我覺得他那麼尊敬李小龍,所以會不自覺在電影中注入李小龍的影子。但周星馳最偉大的地方並不是只模仿或者學那些以前的經典鏡頭,加些新的gag與變化而已,而是好好地拍一部新的作品。看他電影的整體,除了電影好笑,還一直都好有主題。我覺得這個是很難得的事情。
還有我想他的外表也是很吸引人看的原因,從剛開始拍片的時候在王晶導演系列的電影裡面顯得很活潑、很「可愛」的星仔,忽然變成很有「男人味」的《逃學威龍》,開始真正有個性與有威嚴的《審死官》之類的古裝片,後來看他演改變不了命運的《大話西遊》、故意利用他自己的image演一個好像反派角色的《食神》、每天想著演技的志願演員《喜劇之王》,再回到原本的地方,只會「向前看」的年輕人的《少林足球》,每個階段都很有魅力。
當我成為他的影迷時,他已經是很受歡迎的明星,老實說,我沒有想到他可以達到現在這樣子的地步。有一陣子很多影評人很嚴格地批評他,說他的演技沒有新意。但周星馳有著不屈的精神,為了拍出好片,全力以赴,終日想些新的點子,不斷鍛煉身體,用很多人力物力製作的《少林足球》是很動人的作品。我想這部電影就是他對「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吧。
周星馳在日本接受訪問時說「我人生最失敗的就是當了一名成功的喜劇演員」,我想這個恐怕是最好的失敗吧。對我來說能夠跟周星馳同時代出生,可以欣賞到他的電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之一。一直以來絕不妥協看著遠方繼續跑的周星馳,我衷心佩服他,希望他以後都可以拍出能滿足自己的電影,也希望新片《功夫》上映的時間快點來臨。每部電影里他都會想出新點子給我們看,真的好期待。我覺得就好像《食神》裡面的角色,周星馳每部片子都跟觀眾說「如果被你猜到,我就不是周星馳!」/楠紀子
《從韓國聽到的「哈-哈-哈》
「世界上有兩種電影,一種是有周星馳的電影,另一種是沒有周星馳的電影。」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同意這種說法,但是在誇張笑聲中的搖擺進場,甚至他假情假意的裝哭,對於深陷「喜劇之王」——周星馳魅力中的影迷而言,或許是想當然爾的分類方式。此外宣稱「周星馳十年電影生涯即香港電影十年」,「惟獨王家衛與周星馳二人存在於香港影壇」的周 [被屏蔽廣告]
星馳信徒,一直以高度的狂熱支持他們的偶像。一直到不久前,周星馳的電影在韓國也只被視為少數電影狂喜愛的B級廉價喜劇。事實上在韓國,喜愛周星馳與喜愛梁朝偉或是金城武是截然不同的兩碼子事。韓國二十歲以上的成年男女,為了看周星馳的電影而進戲院或是影碟出租店有感到不好意思的傾向。再加上以湯匙搗著眼睛模仿鹹蛋超人的低俗劇照,使得人們無法不去介意他人的眼光。不過少數愛好者對於周星馳狂熱的支持,漸漸感染了他們周遭的人。去年《少林足球》上映之前,還引起了一股狂熱的周星馳熱潮。自此,那些曾經瞧不起周星馳喜劇的人們,因好奇而紛紛挖出周星馳的過往舊作,想要搞清楚到底是哪些元素使得人們如此狂熱。似乎只要一旦感受過周星馳的魅力,就無法不成為他的信徒。亦即,他的電影似乎就是所謂的一種「選擇」,看你要或是不要。撇開所謂藝術性或獨創性不談,就只是看你要或是不要。
我第一次接觸周星馳的電影,是在十年前大學聯考落榜之後,既不是學生亦非社會人士的身份時。雖然是事後得知很多周星馳的影迷似乎都是在類似狀況,靠著周星馳的電影支持他們度過艱難的時期。我於是忍不住猜測,他的電影是不是有某種鼓舞人心的力量。總之在重考期間,一方面為了暫時脫離苦悶的現實,另一方面為了在MTV包廂里吹著冷氣避暑,我經常觀賞周星馳的電影。現今周星馳在韓國有著不輸好萊塢明星的高知名度,其作品已是唾手可得。但在當時,走遍多家錄像帶出租店也不見得能找到一部他的電影。當時我從《賭聖》一片首次接觸周星馳,他以周潤發聞名的長披風裝扮慢動作出場使我捧腹不已。而在《破壞之王》一片中,看著他接受不合一般常理的地獄訓練,並為了贏得女主角的歡心使盡各種手段與心思,甚至不惜與人對決。看著如此的周星馳,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初戀情人。
《喜劇之王》一片中,周星馳如聖經般捧著史丹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面對身為臨時演員遇到的不堪景況,絲毫不感挫敗並深信自身的才能。看著如此的周星馳,給了當時正猶豫是否就讀美術大學的我無比的勇氣。
他的電影與其說是嘻笑打鬧的喜劇,不如說其笑中帶淚的表現方式是表達誠實的宣洩口。他的電影有別於七十年代Mr.Boo系列許冠文以庶民般的演技表達戲謔誇張的寫實喜劇,或是八十年代叫人目眩的成龍動作喜劇,周星馳展開了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新的一頁。如同他在訪談中所言「我比較想把悲觀嚴肅的事情,轉變成有點可笑的東西來表達。這是我會堅持下去的想法」,他跳脫出前輩的表現形式,並構築出迥異的個人風格。曾有評論家以「無厘頭」來稱呼周星馳的演出方式,說的簡單一點就是「缺乏常理」。「與常理有距離的某種非合理性,瘋狂的點子,沒什麼道理可言」一直是他的電影呈現的樣貌。周星馳電影里吸引人的特色常常使得觀眾們(腦子里一邊想像著最誇張的下場)抱著「不至於會如此這般吧……」的想法摒氣凝神之際,將這樣的期待「理直氣壯」地呈現出來。
即使死了再復活,他也無法拍出充滿憂愁的作家主義的藝術電影。就算周星馳拍出一部這樣的電影,我們大概只會覺得更加好笑吧。對周星馳而言,「輕浮」是一種思想。這個世界絕不止以輕浮呈現?凡事最終都得面對現實。但是笑吧,笑得開懷吧,笑周星馳。
4. 急!!!!!!!!<<長江七號>>觀後感
========數百片原創長江七號觀後感都在這里=========
http://tieba..com/f?ct=318767104&tn=KeywordSearch&sc=270&pn=0&rn=50&lm=4&rs4=1&rs3=5&word=%D6%DC%D0%C7%B3%DB
《長江七號》周生又一座高峰 作者: 四眼崽
任何一部電影都會有負面的評價,而且周星馳先生應該非常喜歡傾聽這些負面的評價。我覺得有反面的聲音很好,甚至我一直也在的「周星馳貼吧」裡面轉一些負面報道。「星迷」也非常大度,容納除了謾罵之外的任何聲音。甚至有人鼓勵繼續把反面的評價拿過來一起研究一下。但是,看了一些評論之後,我只用「失望」這個詞形容發表評論的人,尤其是對那些號稱「資深影迷」的評論者。於是心裏面一直盤算著寫一篇文章,算是作為一個所謂「資深」影迷對這些反對聲音的一個答復,同時也把我們絕大多一直在真正關心、敬仰周星馳先生的新作《長江七號》觀後的一些淺顯感受與大家一同分享一下,或許大家也有興趣看看我們內心既與褒獎不同又與貶低不同的聲音。構思了一陣子,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再回去找那些負面的評價作為參考的時候,那些帖子卻不知道沉到哪兒去了。
下面我從電影的主要元素幾個方面逐一做一點點評價,算是一點淺顯的總結,當然這其中不都是我一個人的感受,可能更加代表了很多看過多次《長江七號》影迷的內心獨白。
(一)真正有誠意兒童商業電影
(1)誰是未來的希望?
我想如果我從小都沒看過一部讓我記憶深刻的電影,或者說讓我精神振奮同時又能感動的電影,或許我這輩子都只能在童真泯滅之後不斷通過追憶來懷戀童年。我們這個時代不缺乏像《哈利·波特》這樣驚險刺激的奇幻兒童大片,也不缺乏像《變形金剛》這樣的充滿工業氣息的狂想科幻電影。但是,他們都那麼適合兒童么?很多暴力和驚悚成分,加之還未成形的電影分級制度,我們的兒童他們在看什麼樣的影片?或許是我的理解有問題,或許他們根本就還沒有認真正有誠意創作一部適合兒童觀看的電影。當我們的孩子在家裡對著電視看《家有兒女》的時候,我們電影工作者也不知道作何感想,或許也在羨慕情景喜劇的魅力吧。
孩子們從小就沒有電影夢,孩子們從小就只有暴力打鬥的電影熏陶,那未來的電影誰來做,還能做好么?我斗膽猜測,周星馳9歲在電影院因為李小龍的電影激動不已,而今天,他也需要電影院的黑暗中有幾顆如同當年自己一樣激盪的幼小心靈。這似乎正是他拍攝「兒童商業電影」所要達到的真正目的。他知道李小龍的電影其實並不適合兒童觀看,而且從上一部《功夫》當中,這個受李小龍啟發的成功導演已經完全超越了李小龍的境界。《功夫》體現了人性掙扎的真正意義在於,你是否能正視自己。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周星馳在不停的掙扎後,在藍天白雲之間暢游,悟到了「人」的渺小與真諦,終於戰勝了自己,以無限的胸懷化解了火雲邪神的暴虐,這比打得他無力還擊更厲害,因為星馳徹底瓦解了他的惡,那兩掌極具摧毀性的如來神掌,沒有打在他身體上,而是將如來神掌外在的有限力量轉化為內在的無限寬容:「想學啊?我教你啊!」 在功夫的勇氣和不息精神中已經融入李小龍年輕生命里不具有的寬容情懷。李小龍,得此弟子,夫復何求啊?
(2)誰在填補這個缺口?
周星馳在自己的巔峰時刻,有勇氣做出各種題材上的探索,放棄過去自己所熟悉的和擅長駕馭的題材,不是因為他覺得這樣的片子多麼有商業價值。而是他覺得,在華語電影圈,好像沒有人有勇氣拍攝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兒童商業電影」。他說:你們都覺得麻煩不願意碰的題材,我來。過去的幾年裡面華語電影圈真正站到兒童視角的作品微乎其微,無論是題材、角度、製作水準、包裝能力……無一令人滿意之作。幸好還有《長江七號》,但是的確是發行公司出於營銷的考慮,定位成了「科幻+溫情+喜劇」的電影。其實這是一部十足的兒童商業電影,周星馳的主力影迷並不是兒童,而且營銷的重點也不是兒童,因此可能會令許多孩子錯過這部優秀的商業電影,另一方面反而招致了很多還沒有成家有孩子年輕影迷的討伐之聲。對於一個成年的影迷來說《長江七號》只能說是意猶未盡,充滿期待的3年等待,等來的卻一部周星馳式的兒童電影。世間只有一個周星馳,我們已經「霸佔」他這么多年,暫且把他讓給我們的孩子,那些未來能夠承載電影夢想的人?況且,《長江7號》能提醒更多電影人,原來兒童片可以這么拍滴。
《長江七號》的純凈電影,放棄了哪怕是花哨的暴力鏡頭,放棄了哪怕是生活化的臟話,放棄了哪怕一點點血腥的死亡……孩子們的打鬥和嘲笑,說到底不如說是游戲,而且在面對大人的時候一切都化解了;唯一一句「你大爺的」,也巧妙的省去了一個關鍵的動詞,變得妙趣橫生;周鐵的死也只用一個象徵性的下墜動作和一群蜂擁而至的工友以及在醫院隔著玻璃門聽不清對白的話語表達了所謂的死亡,「七仔」的死亡也是通過了變成公仔的方式宣告出來,最後又都死而復生。他們的所謂「死亡」,更像是一場歸期難料的離別。它讓孩子經歷生命里最初的憂傷,又能對奇跡發生充滿著期待。精煉出來的「不要偷、不要搶、不說臟話、不吹牛、不打架、有骨氣……」這些是每一個孩子需要保持一生的最初道德。可愛的七仔、貧窮善良的父親、美麗溫柔的女老師、與小夥伴們握手言和……這是一個孩子能擁有的最美好的夢。20年前我們都很窮,那其實就是我們的童年,《長江七號》可以窺見每個窮苦孩子的童年。
從他和記者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出,拍攝別人不選擇的題材需要莫大的勇氣,因為需要對投資人的資金負責,但是每一次他都做好判斷失敗的准備。在這個心態上製作電影,這樣的誠意,誰人與之比肩。盡管這部《長江七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完美,也許在未來的幾年裡就會有超過這部電影製作水準的兒童電影。但是我相信就目前的這票人,想弄出一個《長江七號》來,我看沒有個5年還真有點難為他們。周星馳說:「不代表題材好就一定反響好。做不好,一樣會失敗。我每一次都做好失敗的准備。」我相信,他所做好的失敗准備,只留給了「判斷失誤」而不是「做不好」。
(二)簡單的情節能不能制勝?
(1)非同一般的簡單
絕大部分反對聲音都在詬病這部電影的情節簡單,倉促,鋪墊不足。這些聲音和《功夫》上映之後幾乎是一樣的。其實,電影表現主題的方式非常多,有通過豐富復雜的情節表現的、有通過完美的畫面表現的、有通過交叉的線索表現的。電影界唯獨缺乏依靠簡單制勝的案例。要說有也只有之前的《功夫》和《少林足球》。說道情節的鋪陳和設計,大家可能忽略了周星馳的電影史。在周星馳自己作者化的作品裡面(《國產零零漆》、《破壞王》、《食神》、《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我們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他只中意簡單的東西,他玩深沉么,玩概念么,玩花活么?而好萊塢電影工業也昭示著超級商業片的成功模式與周星馳的電影主張殊途同歸。在台灣,周星馳接收訪問的時候曾經說過:「《長江7號》比以往的電影困難許多,因為想要搞笑卻又不能教壞小朋友,要讓他們看得懂又要好笑,還得兼顧到大人,不能讓大人覺得太過幼稚卻也要覺得好笑。給小朋友看的,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一直想拍簡單的電影。可能是年紀大了,往往是最簡單的電影,越覺得好看。其實,越簡單的劇本越難拍。」我把這個稱之為「簡單主義」,而且相信簡單主義才是一個電影創作人認真研究的事情。
早在三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周星馳電影和京劇藝術》,其中有一段文字應該較好的闡述了「簡單主義」為什麼勝出的原因:「戲劇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常見和熟知的橋段下表現不尋常的多樣的角色經歷。也就是說受眾對情節和人物背景爛熟於胸,他們期待的不是故事而是演員的演繹過程,這樣的表演才是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大家明明知道這是個夢,但是都非常投入地和這個造夢人一起分享這個夢想。這就是娛樂,也是我們需要藝術的最大理由。任何一個劇種的核心魅力不是劇情、技術而是演員的表演。他們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橋段進行無數次的演繹,不同演員的表演都有不同的視聽感受和藝術效果,這就是我們很多戲劇愛好者為什麼喜歡反復揣摩同一出戲的緣故。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戲劇形式吸引受眾的根本原因。」
長期以來周星馳的表演已經絕對凌駕於電影本身之上,因為周星馳電影其實一直在重復相同或者相似的橋段,但是每一次他的表演都讓人過目不忘,都能引起每一個市井小民的共鳴。受眾對周星馳的期待已經絕對超越的電影本身,大家都在等待他以同一種姿態出現讓自己找到自我解嘲的理由和實現夢想的期待。所以他的電影我們反復觀摩,但卻每次都能樂在其中、屢試不爽、高潮迭起、念念不忘。但是,最近幾年周星馳的作品中,他把自己進行了分解,把一切交給了其他角色(這在《看電影》的一篇專題裡面可以得到明顯的驗證),來表現大家喜歡的那個「周星馳」。因此,大家紛紛抱怨星爺表演無突破,沒勁極了。其實,真正研究周星馳的人應該發現,這個人的表演基本上已經羽化成仙了,相信學表演的人應該深有體會,這一點我下面的段落再和大家慢慢分享。
我們再說回「情節簡單」上來,簡單意味著通俗,在通俗的題材上做文章,可能是目前大部分電影創作人所迴避的,我們可以回望這些年的「商業大片」無一不是冠以「情仇生死」等等大的不能再大,復雜到不能在復雜的主題,而結果是什麼,他們給華語電影工業的發展貢獻了什麼,高票房並不是治癒百姓審美疲勞的良葯。有人評價《集結號》是一部有「人味」的電影,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只有「喜劇導演」才能真正靜下心來關心人。大片導演把「人味」都消滅掉了,剩下了一堆暴力、情色以及無聊的陰謀斗爭。說到底一部電影的魅力根本是來自對那個核心「人」的關心,有這一點鋪底的作品才有資格稱之為好作品。著名學者魏明倫說:「周星馳的戲自成體系、簡約精闢、一針見血,他一定能把更多電影人帶進更為高尚的人文境界。」我想這三個詞基本上點明了兩個奇才內心默默相通的部分。那麼我想看過《長江七號》的觀眾應該明白了,簡單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麼要簡單。這部糅合了勵志、兒童、科幻、溫情的作品,讓那麼多成年人失望,讓那麼多期待復雜搞笑情節和人失望,讓那麼多期待展現全新世界觀、宇宙觀的科幻迷失望,其實、科幻特效和搞笑情節只是一個造夢的載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充滿了對「人」的關懷,它飽含悲憫之心,有了這些加上周星馳這些年的積淀,一定會讓你在簡單之外領略到《長江七號》可以照進很多人的夢想與人生的力量。
(2)與部分影評人商榷
昨天,我就在期待一份屬於《新京報》自己形式獨特的觀影報告,在北京的各大報紙當中,《新京報》評論的水準是眾多報紙中最令人欣賞的。但是,早晨我打開報箱看到的卻是幾篇令人失望的評論,譬如《勝在導演,敗在編劇》。所幸的這幾篇文章並不是出自我一向敬仰的星迷師兄「谷峪」之手。原來一直以為只有他們還不會讓我覺得孤單,現在我只能扼腕,痛失「良師益友」了。文中列出了兩座高峰:李安和杜琪峰,並且指出周星馳不能和他們並列。我斗膽從這「李杜」二人對周星馳的評價當中猜測一點線索,那就是在他們心目中周星馳的能力都高過了自己,雖然有一點點謙虛的成分,但至少應該並不是這篇文章中周星馳低人幾等的結論吧。
另外,一個在編劇上毫無造詣的人,在這里評價編劇。不是我對你有偏見,也不是說我就做過編劇。我記得「周家班」成員林子聰寫過一篇文章裡面說道:「作為一個觀眾或者影評人,你要評論的就是好不好看的問題,而不是導演功力和編劇的問題,你一天都沒干過,有什麼水準保證你發言的客觀性?」的確,不了解或者研究不夠的情況發言很容易影響你的判斷。下面我談談關於「劇情張力,情感緊張度」的一點自己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我非常驚嘆周星馳怎麼又能想出這樣一個劇情模式,在超現實主義題材的基礎上附著了太多想像力的東西。超現實主義需要精煉簡約,需要深入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想像力除了那隻「太空垃圾狗」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人,就是一群孩子,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著各自的精神屬性。如果沒有想像力的靈魂,特技做得再入微、再細膩也只是技術,做出來的外星生物也同樣沒有生命,沒有感情,沒有愛,而周星馳賦予了這個外星生物完整的感情、性格和靈魂。在這部電影裡面有太多反差,幻想與現實的反差,男孩和女孩的反差,快樂和憂傷的反差,窮和富的反差,美與丑的反差,得意與落魄的反差,善良與惡毒的反差,周星馳把每一個地方的反差用到極致,這就是戲劇性,又是超現實主義,整部戲的所有的劇情轉折銜接、情感張力都是在一個個反差中精準的表現出來。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電影裡面令人心碎的場景和情節:建築工地工頭在時下造城運動中所表現的老鄉式對白與肢體語言是最典型的「建設者嘴臉」和底層草根沉寂善良的反差對比;新聞媒體對所謂飛碟事件目擊者采訪時所表現出來的急切表情和那個「無厘頭」大叔的漫不經心的反差對比;富家同學那種「暴發戶」子女在校園種種飛揚跋扈的表現和誠實本分富有愛心的「窮孩子」的反差對比;「精英知識階層」善惡的反差對比;周鐵的住所是一座已拆但並未拆完卻又隨時可能被拆掉的貧民窟與遠處高樓大廈的對比;周小狄所表現出「小強」式的對白與時下兒童那成人般的心境的反差對比;一個「太空超人狗」和「太空垃圾狗」的反差對比,一段歡快的音樂與一個充滿悲情的畫面的反差對比……都是時下這個時代的多棱鏡,似萬花筒般地在片中展現開來,我想,如果你看不到周星馳的心,你就等於沒有看過《長江七號》。這部電影用父子情感線、小人物內心渴望實現被時代社會所尊重以及那種心懷傳遞夢想的願望,將一切反差對比串接起來,使整部片子盡顯出小人物在時代背景下命運的無根與飄泊,狠狠地楔入了影迷那顆善良的心,實現了星爺在片中所宣揚的人間溫情與奮發圖強的文化主題。
很多評論者喜歡將自己不喜歡的故事歸結為「編劇有問題」,因為故事不是他所想看到的,然而這並不能說明編劇是有問題的,除非絕大多數人都這么看。但即便絕大多數人都這么看,也要看是從什麼角度出發的,因此沒有可能只言片語就可以否定掉一個編劇的能力的。其實只有故事的整體才是編劇的表現,而看到的電影始終不是編劇一個人打造出來的。那麼有人要說導演這個角色的不是了,你導演了一部我不愛看的片子,就是你的不是,這種說法很主觀,完全是蘿卜青菜的問題,絲毫沒有可探討性的。而對於《長江七號》的故事,編劇做到了讓故事順利發展,笑淚參合又完整動人,有亮點也不乏新意。情節簡單,當然不能跟那種有著離奇曲折的線索的影片相比,因為這是一個反映底層勞動人民的故事,他們沒有那許多誇張的經歷,沒有受過特殊的教育,沒有顯赫的背景更沒有過多值得炫耀和誇張的地方。然而周星馳能從這個「小」處切入,挖掘深層的含義,小中見大,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或許以他一個億萬富翁的角度去理解這個現狀,有人始終覺得會有出入,但他之所以受到大眾追捧那麼多年,就是因為他這種關注小人物的精神。所以簡單中看出不簡單,平凡中見證非凡,他做到了。
周星馳的高明就是他避開了那些依靠奇幻或者近乎常理的度橋手法,找到了在這部電影裡面既能推動情節發展又不至於落入思維俗套的編劇手法。或許評論者也並不知道周星馳在編劇上付出了什麼,他們的工作方法又是怎樣?因此斗膽判斷,「王惠玲、詹姆斯·夏木斯以及游乃海、韋家輝」的水準高過了「周家班」團隊。很顯然在華語商業片領域,「周家班」的商業號召力要遠遠高過以上兩位,當然,這個團隊不是沒有不足。只是我想,編劇導演這些我們都不熟悉的領域,我們還是不要批評為妙。周星馳說:你想?什麼時候輪到我想啊?
(三)高屋建瓴的導演功力
(1)導演視角的寬廣和深入
《長江七號》的拍攝背景不再局限於香港,其實自從《少林足球》開始,周星馳就已經逐漸淡化港片色彩了,他不僅僅是站到了華語片的視角和立場,而且影片更多的深入到作為一切核心的「人」的關懷當中。因此,影片的港片氣質也幾乎在一夕之間盪然無存,這一點對於注重周星馳作品香港地域特色的觀眾來說也許難以接受,但是從影片的效果來看,周星馳在「模糊化人物背景」這一點上表現得既不生硬,也不造作。他所要抓住的只是那些極具代表性的符號。勞作的手、盛飯的鋁飯盒、賓士的蟑螂、飯後的水果、破舊的鞋子、蒼勁有力的背影、成績單、玩具、寵物狗、貴族學校、美麗女老師、單親家庭、重復的教誨、美好的幻想……這些元素完全談不上任何地域背景的表現,與以往以香港為拍攝地時注重的生活化細節截然不同,但是《長江7號》勝在以情動人,父子之間感情脈絡的扎實描寫彌補了整體生活背景的缺乏。《長江7號》也許表現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周星馳在有意識地減少港式特色的電影語言,而謀求更大眾化、更世界化、更加人本化的表現方式。這也許能解釋《長江7號》的故事是何等簡單,它就是一個童話,加上了周星馳一貫的小人物信念,是一部傾注了周星馳堪稱大師心血的作品。周星馳作品的終極價值觀顯示出他多年如一日的這種悲憫和濟世的情懷,難道沒有人為此感動。
5. 星爺主導的電影為什麼如此火爆
《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唐伯虎點秋香》等每一部電影都十分火爆,而想起這些火爆的電影,我們就想到了它們的導演周星馳。為什麼周星馳導演的電影都這么火爆呢?我想不僅是源於他對電影創新了一種風格,開創了一種新模式,更是加入了一種思考。
《大話西遊》這部劇可以說是爭議比較大的,大家認為無厘頭的愛情看上午莫名其妙,但是隨著時間的積淀,大家好像越來越懂得了那種深沉的愛情。不得不說他也是開創了一種新的拍攝風格和拍攝題材。越來越多的人爭相模仿。
這就是他的成功之處,敢於表達,敢於創新,支持這樣的星爺,電影界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