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碣石在哪裡
昌黎縣碣石山位於昌黎縣城北,距避暑勝地北戴河約30公里。
有關碣石出處有兩說,一說在河北昌黎。另一說在遼寧興城。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廟(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內)附近的孟姜女墳發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證實這里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孟姜廟對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兩塊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墳,當地人稱之為孟姜女墳。在這里,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秦漢時期大型高台觀海建築遺址----石碑地和小黑山頭,出土的草雲紋瓦當,經專家鑒定炎秦漢時期的建築遺物。從而推斷出石碑地是秦皇東巡入海求仙的;漢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時「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在仙台頂築有漢武台;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烏桓於柳城(今朝陽)回軍途中,東臨碣石。寫下流千古詩篇《觀滄海》。唐太宗李世民出臨榆關(今山海關)征遼曾幾次臨觀滄海至碣石,並多有詩篇與群臣唱和。
碣石山主峰為仙台頂,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剎「水岩寺」。懸崖峭壁上現仍留存著古人鐫刻的「碣石」兩字。登臨仙台頂,山海奇觀盡入眼簾。《書·禹貢》:「冀州,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導岍及岐… 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漢書·武帝紀》:「行自泰山 ,復東巡海上,至碣石。」
《辭海》:「《禹貢》時代,黃河不可能在渤海北岸入海,這個山應在渤海西岸古黃河河口。」[1]
《步出夏門行》:渤海邊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大約在6世紀中葉以後,碣石山前的近岸成為陸地而離渤海較遠,使碣石山不再成為觀海的勝地。
2. 碣石 廣東 汕尾 碣石鎮
我的家鄉---碣石
沿著深汕高速一直往東行,到陸豐的內湖收費站出口,再往南經過南塘鎮,順著南碣公路一直走到底,便來到有些神秘又名聲大振的邊陲城鎮----碣石。剛踏進碣石,迎面的一塊大石便是碣石的標志,石面刻有「碣石」兩個紅色大字,非常醒目!在大石的右邊便是聞名粵東和海內外的玄武山旅遊風景區了。
以下是我從各方收集到的資料,便對碣石從古至今作個詳細的介紹。
一、碣石歷史
碣石的歷史有記錄的可以追溯到唐元和末年,置石橋鹽場,負責海豐全縣鹽務(當時的海豐縣行政區域包括現在汕尾市全境及惠來、揭西、惠東部分地區)。碣石八景有「石橋半渡遇神仙」,石橋遺址在哪沒人知道,估計以前是座很長的跨海大橋,漲潮時會淹沒兩頭。朱元璋建立明朝,因海害便於洪武元年,把全國180萬軍隊定為衛所駐軍,5600人為衛、1200人為千戶所、120人為百戶所,後來,因倭害嚴重,又增設碣石、神電等二十四衛所,據《大清統一志》載,碣石衛置於洪武二十二年,轄中、左、右、前、後5個內所及甲子、捷勝、平海、海豐共9個千戶所,內5所旗軍共5600人,全衛旗軍10100餘人,相當於現在一個軍的建制,是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的大衛。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揮花茂建碣石衛城,「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一百二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敵樓四,樓下辟門;池深一丈,廣一丈二尺。」而清朝的陸豐縣城才「周圍三百二十一丈一尺」,可見當時的碣石城是相當雄偉的。要養活這么龐大的隊伍朝廷的負擔該多重!明政府實行屯田制,衛、所官軍依「七分留城、三分屯墾」的辦法,碣石衛共設軍屯22處,共懇荒地近兩百頃,征米近4000石,還管轄石橋鹽場、小晴鹽場和海甲鹽場。屯田制使官兵既是兵又是農民,後來不少下級軍官和士兵就在碣石定居,碣石也逐步發展成惠(州)潮(州)之間的沿海都市。
碣石歷來是海防重鎮,自宋代起已經在此設防保疆。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立碣石衛,為全國36衛之一,與著名的天津衛、沈陽衛等齊名。
位於中國廣東省陸豐市的碣石鎮,因為碣石鎮三面是環山,一面是臨海,山上海里遍布巨石,相傳因此得名碣(皆)石,是陸豐市三大鎮之一。碣石鎮位於陸豐市南部,東臨碣石灣,與金廂鎮隔水相望。現在的碣石鎮是由碣北鎮與原有的碣石鎮合並而成,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0.3千米,總人口17多萬人,轄41個村(居)委會。
後山頭是碣石城內的一座小山,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駐閩使者許時中在後山頭埔石上題刻「碣石」兩個楷體字,約3米見方,後來因搞基建打掉了,現在的碣石標志「碣石」二字是根據當時重新刻的。後山頭曾是碣石的文化中心,鎮政府和派出所就在附近,碣石影院建在山上,前身是戲院,碣石鎮和碣北公社只有這個影院,碣石開大會都在這里進行。影院後面是魚市,魚市旁邊是紅場,是大型群眾活動集聚地,如宣判大會。1976年參加毛主席追悼會的幹部群眾都集中在紅場,我當時作為中學生也參加了莊重、肅穆、有著零星雨絲的追悼會。後山頭因影院所在,以前都是人山人海,可是,現在已經變得很冷清,主要原因是中心區轉移,次要原因是街道窄且不平,雖然巷口四通八達,但不能通汽車,影響交通,電影院也關門了,後山頭作為碣石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玄武山下的新城區才是碣石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歷史上碣北也歸碣石管轄,解放初,碣石區就轄碣石鎮和碣北、湖東、金廂三鄉。後來碣北公社雖與碣石鎮同級,但不少東西要依賴碣石,其所在地新酉大隊在原明碣石衛城裡面,與碣石鎮的南城大隊比鄰,碣北沒有集市、沒有居民集中地,沒有郵電、沒有市場、沒有電影院,有一段時間沒有派出所,而碣北中學卻建在離新酉大隊幾公里遠的角溪大隊,靠近碣石的學生上學不方便。連省教育廳在編制分鎮地圖時都無法把碣石和碣北分開,玄武山下的新城區建設,是碣石鎮府和碣北區公所聯合開發的。
碣北有個大村叫桂林,40多年前就有3000多人了,它有個土名叫西箖,人們一般認為是西籃或柿籃,叫籃裝桔(本地話「碣」的諧音),但我認為從歷史的角度推測估計是「箖」,箖投是一種帶刺的野生植物,近似菠蘿,因而菠蘿叫番箖投,作為碣石的西郊,估計千年前是一片刺箖,碣石還有一個鄉里叫西陂箖,可以作為佐證。桂林的名字估計也是宋朝開始的,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中大夫陳讜宦遊至石橋場(碣石建衛之前,唐元和末年在這置石橋場,由官方配鹽,商人販運),於西箖西北石頭勒書「桂林」二字,後,清鎮碣使者鄧萬林在該石旁邊一塊高9.5米、長20米、寬15米的巨石題刻「桂林聳秀」,每字大1米,我們所稱的「桂林石」指的就是巨石。桂林村是碣石西出門戶,戰略位置重要,東風門面對玄武山,門前有「深明大義」碑碣,是碣石總兵鄧萬林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書寫以資獎賞桂林鄉民的。鄉民接書即作序刻碑立於此:「蓋昭守望相助,鄉間之純風,獎賞酬勛,朝廷之盛典。桂林鄉距城裡許,為碣城之屏障,亦西路之要衛也。光緒乙亥年春,陸豐土匪竊發,勢甚猖獗,始則焚劫金廂,繼而進攻縣城。斯時碣石告急戰火頻警,則有鎮碣之軍門者,目擊時艱,情以保赤,特委中府憲吳到我桂林鄉,諭以捍禦匪寇,力保城池,只聆之,於是愈加備勇朝夕巡防力。深明大義同金湯,而土匪聞風稍歇,迨至大兵到邑一鼓盪平,乃蒙軍門府念微勞,深知我桂林鄉素識大義,獎賞頂戴,並親書匾額曰『深明大義』賞賜,委巡捕官趙賞到我桂林鄉,用昭鼓勵叩領之餘,感愧交集如此微勞,厚賞賜語褒嘉,凡我桂林鄉民承恩在所感激,屆時奉命益加從公,愛歷貞珉以垂永遠,不可忘此時之盛典也,是為序。光緒庚子年葭月穀旦,合桂林鄉紳耆立。」桂林人重情義,桂林從語言發音到習俗於鎮內沒有什麼差別,居於地域和歷史原因,桂林人對碣石、和碣北之外也自稱碣石人,碣石古八景中有「桂林明月照星斗」,已經把桂林納入了碣石。桂林人進碣石城不叫「去碣石」,而是說「上街」、「上市」。
二、碣石文化
在碣石鎮對聯很普遍,千家萬戶都有。碣石對聯的內容好,字寫得更好。一副副對聯,就是一幅幅優美的書法,家家戶戶的對聯就是一個群眾性的書法展。隸、草、行、楷,百花齊放。有的蒼勁有力,筆鋒凌厲;有的娟秀文麗,風格清雅;有的瀟酒飄逸,筆法奔放。真是琳琅滿目,百態千姿。
碣石人寫對聯,用紙用墨十分考究。紙用60克的厚力福,特殊方法染丹而成;墨是用墨魚汁,拌上酒和其他原料秘制。以此寫聯,一年四季,不管日灑雨淋,永不褪色,也不流墨。
碣石人喜愛對聯、書法,已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從宋代興建玄武山元山寺開始,每年的大型祭祀活動,前後寺門都要征聯,既要求聯語優美,字也要寫得好。碣石本是文人墨客雲集之地,但也難倒不少人。倒是附近鄉紳有人入選。這便激起碣石人攻克書林的決心。歷代鎮守碣石衛的文臣武將,也喜歡在玄武山題刻,如林則徐題的「水德靈長」,劉永福題的「靈聲端道」,至今仍掛於元山寺。這些,無疑又推動社會習字的風氣。從此,碣石人發憤練習書法與制聯。男女老少舞文弄墨,蔚然成風。
改革開放給古鎮帶來了強勁東風。隨著經濟的發展,民間工藝、紡織、雕塑等行業更為興隆。這些行業都需要有一手好字的人才。於是,各種書法培訓班應運而生。學校辦,街道辦,團體辦,私人辦,大大小小有好幾十個。其中最令人贊賞的是附設在碣石鎮中心小學的少兒書法班。
碣石少兒書法班創辦於1984年,學員從開始的6名發展到現在的120名。輔導老師叫方長,是一位清翟於練、精神奕奕的老人。多年來,在方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少兒書法班先後參加過國內外多次比賽,人人都得過獎。有部分人還被吸收為國家和省級書法研究會會員。1989年,僅13歲的書法班女學員劉少華被接納為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目前是方老師的得力助手。碣石少兒書法班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朵噴香溢彩的鮮花。
此外,燈謎、象棋、詩詞等在碣石可謂人人皆之。由碣石灣文學社主編的《衛城文苑》收集了來自碣石各地詩詞好手們的詩詞,並作為刊物出版,並開通了網路電子版。
三、碣石語言
碣石話屬閩南語系,叫福佬話或河洛話,保留了不少中原古漢語,可以說是古漢語活化石,走叫行,跑叫走。數量為「一」的一般只叫量詞不叫數詞,如個人、叢樹、擔粟、斤米、間厝。買米、賣粟(稻穀)分別叫糴米、糶粟。最奇特的是片語的倒裝,與普通話相比是倒過來的,譬如:拖鞋叫鞋拖,公豬母豬叫豬哥豬母,公牛母牛叫牛牯牛母,公雞母雞叫雞安(丈夫)雞母,公鴨母鴨叫鴨工鴨母,在區分動物性別時,不分雄、雌分工、母,如「這只豬是工個」(這口豬是公的),工就是指雄性。碣石語言保留了文字和口語兩種,不少字有兩種讀音,文讀的發音與口語不同,如「雨」,潮汕話念「hou」,碣石人在念文章讀「yi」,下雨念「hia yi」,口頭語卻說「lou hou」(落雨)。房子不叫房也不叫屋,叫厝,厝內的房間才叫房或房間,建房子叫「起厝」,建樓叫「起樓」。
四、碣石風俗
碣石外出打工和經商的人很多,因此每到初一、十五或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燒香拜佛,以求在外的家人平安,工作、經商順利!
民居建設很講究,不管房屋是一間還是兩間三間,都要留個門口埕,就是天井,還要有後火巷,在房屋的後面建圍牆與房牆空一條小巷,後火巷的作用既防盜,又能接受倒灌風,厝內又間隔了廳和房,內外有別,整座厝既通風透氣,又採光充足。以前有大門樓的一定在門相對的地方起一幅照壁。
3. 山東碣石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山東碣石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是2017-11-15在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黃河八路621號華天濱中嘉園二期116號商鋪。
山東碣石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602MA3EUAM65W,企業法人周鵬,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山東碣石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演出經紀服務;文藝演出服務;影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服務;文藝創作;互聯網信息服務(不含互聯網金融);會議服務(不含餐飲);展覽展示服務;禮儀慶典服務;禮儀服務;數字內容服務;體育賽事策劃;市場營銷策劃;企業形象策劃;品牌策劃;文化藝術交流組織策劃(不得從事教育培訓及舉辦托幼機構);圖文、網頁設計、製作;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動畫設計;文化信息咨詢(不得從事教育培訓及舉辦托幼機構);企業管理咨詢;舞台燈光音響設計;舞台設計;舞台造型策劃;舞台道具製作;舞台設備租賃;計算機、網路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智能燈光音響控制系統工程施工;軟體開發;攝影攝像器材、音響設備、燈光設備、LED顯示屏、多媒體設備銷售與租賃;圖書、期刊、報紙零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山東碣石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4. 碣石影視傳媒公眾號為什麼不能播放了
應該是軟體進行更新,暫時不能播放
5. 碣石地地址是哪啊
碣石在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
不管你是哪裡的,只要你坐車到廣州或者深圳,然後在深圳下車,基本都有直通碣石的班車!
望採納!
6. 曹操的《觀滄海》碣石是現在哪裡
碣石就是碣石山。
位於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面積28.8平方公里,形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
7. 請問曹操東臨碣石在哪裡,現在能不能看見,望知情知會一聲我可前去
碣石山位於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面積28.8平方公里,形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
碣石山主峰仙台頂(又名娘娘頂,又稱漢武台),海拔695.1米,是渤海近岸的最高山峰。最早記載見於《山海經》和《禹貢》,於今已有3000多年,是久負盛名的千古神岳。
碣石山壯如泰山,俏似黃山,環山抱水,景色秀美,鳥語花香,氣候怡人,山勢崢嶸,怪石嵯峨,且植物種類繁多,亦有「北方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李大釗稱「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據史書記載,封建時代具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北方少數民族駐中原的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等兩代帝王,先後登臨碣石山,留下了《碣石門辭》、《觀滄海》、《春日望海》等傳世佳篇。在現代歷史上,革命先驅李大釗曾先後七次登踏碣石,並在此寫下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革命檄文。偉大領袖毛澤東一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山有遺篇」這一傳世佳詞,更使得碣石山聲名顯赫。
8. 碣石哪裡有中國斗魚抓
在觀堂嶺有看過
9. 碣石在哪裡
禹貢碣石在山東無棣,馬谷山即是碣石山
10. 履碣石是現在哪裡
履結石現在在泰山,你可以去泰山找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