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錚錚鐵骨的介紹
錚錚鐵骨, zhēng zhēng tiě gǔ,比喻人的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骨氣。
2. 錚錚鐵骨,耿耿丹心讀音
錚錚鐵骨 [zhēng zhēng tiě gǔ]
[釋義] 比喻人的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骨氣。
耿耿丹心[gěng gěng dān xīn]
3. 錚錚鐵骨的吳京給了你哪些影響
說到吳京我想很多人他們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吳昕到底給我造成了哪些影響,他又讓我學會了什麼?
第一點,讓我學會了去堅強。
第三點,因為我學會了不逃避。
其實他讓我學會了,不逃避這一點,我非常的感謝這么一位演員,因為我以前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推一家人推給朋友,讓他們去解決,自己躲在後面不願意去面對,但是了解了他,看了他的很多電影,我才知道作為一個男子漢,有些問題還是需要自己去面對,而不是總是依賴別人,因為依賴別人,我們終究無法成長,無法成為強大的自己。
4. 錚錚鐵骨的意思
錚錚鐵骨的意思比喻人的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骨氣。錚錚鐵骨,漢語成語,拼音是zhēng zhēng tiě gǔ,意思是比喻人的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骨氣。出自《奇異的書簡·美的追求者》:「狂風暴雨颳走的只是枯枝敗葉,留下的卻是錚錚鐵骨。」語法:錚錚鐵骨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示例:鐵窗生活並沒有銷磨他的錚錚鐵骨。
錚錚鐵骨近義詞:
錚錚鐵漢 ,解釋:指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人。出處:孫開泰 孫東《吳起傳》第九回:「別看吳鋒當初燒人家谷倉的時候是一條死都不怕的錚錚鐵漢,可有的時候他簡直像個小孩子——哪有熱鬧往哪鑽。」錚錚鐵骨一般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5. 電影《硬漢2》簡介
硬漢2:奉陪到底一個信仰拳頭的人,一個世俗眼中的愚人,一個逞凶斗惡的硬漢,一個飄盪在城裡里的游俠,他叫老三。故事發生在美麗的海濱城市,主人公老三是一名退伍海軍,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著軍人的作風,對不良現象挺身而出。在不經意中碰到了以黑勇為首的搶劫團伙,正當該團伙實施犯罪時,老三挺身而出,維護正義。最終在公安人員的打擊下,犯罪分子被繩之以法,同時老三也收獲了愛情。 影片展現了公安幹警和退役水兵打擊惡勢力的雷厲風行,在歌頌他們錚錚鐵骨的同時,也展現了他們對親人分外柔情的一面。影片人物塑造鮮明,情節推進波瀾起伏,故事的沖突性和對抗性做得到位,類型化風格強,是一部思想性和娛樂性較好融合的商業類型片。
主題曲《愛情士兵》
演唱:丁晟劉燁焦恩俊劉承俊
作曲:撈仔
作詞:丁晟 主題曲錄制由影片中硬氣十足的「硬漢F4」導演丁晟、主演劉燁、焦恩俊、劉承俊傾情獻唱。四個人的唱法完全符合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劉燁充滿了「愣」勁,給人感覺「一驚一乍」;焦恩俊則「儒雅大氣」;劉承俊身為專業歌手,自然也是有股「兇悍」的氣勢;而導演丁晟則較為「柔和包容」,被盛贊為「唱歌最好的導演」。四人搭配下來,讓人感覺到酣暢淋漓。
《硬漢2》的主題曲由著名音樂人撈仔作曲,導演丁晟親自填詞,劉燁、焦恩俊、劉承俊三位男主人公共同演唱。談起主題曲的由來,導演丁晟表示希望通過主題曲表現出主人公老三很軸、一根筋要將見義勇為進行到底的氣質狀態。而曲作者兼製作人撈仔則稱,在主題曲中運用了很多現代的音樂元素,錄制中並不強求三位硬漢達到專業水準。
在開始錄制之後,原本是歌手出身的劉承俊錄制過程最為「艱辛」。原來主題曲中的歌詞需要用嘻哈的方式說唱出來,原本中文不錯的劉承俊在說唱中文時笑話百出。為了弄清歌詞意思,劉承俊還不恥下問向劉燁請教,而劉燁則十分搞怪地用法語為劉承俊解釋。
當被問及三位硬漢誰唱的最好的時候,劉燁自稱最有發言權,因為自己唱得最好,「剛唱兩遍,還沒唱過癮已經就完美了。」而焦恩俊則在一旁爆料,「我們是唱,劉燁是說。」導演丁晟更是大開愛將的玩笑,「劉燁在影片中扮演的老三是一個有點缺心眼的人物,他拍完之後入戲太深,迄今沒有走出角色,他的話大家聽聽就算了。」
6.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影片已於8月21日正式公映。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抗擊外敵浴血奮戰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導演強調:「戰爭中的人的個體體驗是最重要的,我更關注人。」影片聚焦戰爭中的「小人物」,他們不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國人,在殘酷戰爭的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驚慌、絕望,但是戰爭也激發了他們的血性,他們用最英勇的行動來抗擊外敵,即使過去70餘年,「八百壯士」也依舊值得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導演管虎給了每個主要人物足夠的戲份空間,所以大部分角色都立體、豐滿、真實。姜武飾演的老鐵一開始外強中干,只知道逃命,但是經過幾場戰斗下來,他經歷了生死,也看到其他戰友的無所畏懼,他被感動了,也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英勇,這樣的人物前後反差巨大,但合情合理,但也必須是發生在戰場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歐豪飾演的端午,這個人物的成長就更有層次,一開始就是個少不更事的人,別說打仗,打架怕是也經過的不多。初入四行倉庫的恐懼不言而喻,但是幾場戰斗下來,以及山東兵(李晨飾)的幫助和影響,端午的血性被喚醒,逐漸成長為一名勇猛的戰士。
7. 電影《勇士》觀後感700字
《勇士》講述的是紅軍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這一段故事,以飛奪瀘定橋作為收尾。影片取名《勇士》,那麼,何為勇士?勇士也會憤怒,會悲傷,會絕望,但他的與眾不同在於能保持理性,分析情況,用有限的條件,創造無限的可能。戰友犧牲?抹一抹眼淚接著前進。橋板被拆?用鐵鍋做的盾牌開辟出路來。一句」前進「的背後當然有恐懼,只是勇者知道害怕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敵人就在身後,前進才能迎來希望,這份堅韌正是勇者的美學。勝利之後的從容淡定,總是令人嚮往,讓人以為這就是勇士該有的模樣,但勝利之前的血與淚才是成為勇士的必經之路。
震撼!最深刻的感受還是震撼!有血性,有黨性,《勇士》,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首先,就取景來說,很美,有竹林有動物有生氣,有石灘的氣勢磅礴,有大渡河的波浪滔天,從頭到尾滲透著中式紀錄片的大氣與意境,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細節掌握得十分到位。
其次,電影情感豐沛而多樣,使觀眾身臨其境,無論是神槍手老余與女兒的親情糾葛,還是紅軍哥哥與小女孩的戰場兄妹情誼,亦或是團長與戰士們之間的兄弟情義,都催人淚下,直擊人靈魂的最深處。然而最動我淚點的,還是中央軍炮手田生才與紅軍青年王冬宇的故事,紅軍小弟為了向炮手學習如何打炮,在炮手行進途中想要放棄的時候,選擇了背著炮手奔跑,只是為了學習打炮技能,然而,終是體力不支離開人世,這一打擊,讓炮手堅定了內心,為了紅軍奉獻自己,最終完成紅軍小弟的心願。那一幕,看得我眼眶濕潤,心中酸澀卻不知如何言說。
最後,若是要說唯一有些不足的,就是某些鏡頭可能顯得有點刻意了,導致情感的抒發略有些生硬,但總體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值得群眾多遍品嘗欣賞。
勇士電影觀後感二
今天學院集中觀看了長征系列電影《勇士》,講述了紅軍戰士在長征路上披荊斬棘、奮勇殺敵的歷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飛奪瀘定橋」的部分。
選擇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它描述的是長征故事中的《強渡大渡河》,與考研熱點「長征精神」有聯系;二是作為一個「青馬」學員,電影主題引起了內心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共鳴,我應該去支持它,了解它。為了不辜負看這部電影犧牲的學習時間,我利用午休的時間把中國近代史綱的長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電影情節。
這部電影裡面有幾個主要角色。首先是作為部隊主心骨的紅四團團長,在關鍵時刻統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領隊友們穿越槍林彈雨的圍剿;其次是作為部隊智多星的政委,及時准確地做出決策,盡量減少部隊損失並完成任務;小紅軍王冬宇,是最讓我感動的,他一心為了戰爭勝利,最後為了學習到打炮技術,犧牲生命;第四個人物是狙擊手廖大強和余振中,他們在任何危險時刻都是做最危險的「斷後」工作;第五個人物是從為了錢財成為國民黨炮兵到願意投入不給發福利的田生才,第六個是那對因為戰爭而成為沒有血緣關系的兄妹。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職不同,卻互相關心,平等對待,因為他們心中都有恨意,因為心中都有理想。他們恨帝國主義侵略了中華大地,恨戰爭讓他們顛沛流離,恨不斷有人阻礙祖國統一路線,恨自己不能保護親人。
帶著這股恨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心,為了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他們在崎嶇的上路上跑步前進,糧食帶也成了他們前進的負擔而不得不扔掉,晝夜兼程奔襲240里,這是堅持。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途中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戰士們在兩天之內長途跋涉了兩百四十里山路。連夜的兼程,戰士們穿著草鞋都磨破了腳。一路上,中央軍前後夾擊,山路崎嶇泥濘,等戰士們歷經艱險到達了瀘定縣,有的終於疲憊地倒下了,倒在了瀘定橋的西岸,永遠地與之為伴。敵軍拆除了橋上的木板,紅軍戰士們一個個扒在索鏈上交替匍匐前進。兩邊的炮火聲震耳欲聾,我們的戰士在槍林彈雨中沖鋒前進,最終奪下了瀘定橋。電影真的很震撼,戰士犧牲的片段讓我們看得抹眼淚。前人浴血奮戰的歷史,我們要牢記在心,有了他們的奮勇殺敵,才有我們的現在。這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應激盪在我們每個人的心懷。
原來我一直不懂「民族」的概念。曾私以為民族只是同一片土地孕育的碰巧生長在一起的一群人罷了,各種過活,各取所需。但原來,民族是信仰,民族是理想,民族是堅持,民族是在千萬的炮火中也要沖出一條血路的執著,是就算我倒下也有下一個人替我活下去的決心,是錚錚鐵骨下的款款柔情,是雖然畏懼但義無反顧往前沖的勇猛,是一場歷練,也是一段成長。電影讓我動容,讓我震撼,讓我開始想要作為「民族」概念下的人而活著,讓我為我們的偉大民族而驕傲,而自豪。
8. 電影「八佰」引爭議,究竟是鐵骨錚錚還是在歪曲歷史呢
近期一部電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近期爆火的的八佰這部影片,影片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後期,在全面戰敗的情況下,派一小股部隊駐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四行倉庫後面就是英法租界,前面則是硝煙紛飛,雖然上海已經失守,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干涉,甚至調停和援助,所以才打了這一場幾乎是必輸的守衛戰,四行倉庫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打敗日軍,其更具有戰略和政治上的意義。
可以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有時候政治意義更加大於現實意義,而作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極小組成部分,如果說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的話,那麼四行倉庫保衛戰,則進一步的顯示了國軍英勇抗爭的決心和勇氣,也讓中國軍人的錚錚鐵骨展示在世界面前,從這一點來看,它無疑來說是很成功的,而從另外一點而言,這卻幾乎是一場沒有太大意義的戰斗,因為從後續的情況來看,最後謝晉元所率領的大部分守衛官兵最後還是迫於日軍的壓力,還有上面的命令,選擇了退入了租界,最後大部分人在後面的日子裡面都是結局悲慘,除了極少數人最後存活下來,大部分人都是屈辱的死去,甚至做了日軍的俘虜,從後續來看,故事的結局卻是不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