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戰爭電影和外國的差距有哪些
這與我國的現實國情有關,國外的電影製作人力求真實的反映戰爭的事實以及起殘酷,而在國內必須考慮到是否能被所有人接受,而內容必須是向上的,而不會像國外那樣完全真實的反映,這也與國內電影公司與國家關系有關,再有就是技術問題了,沒有高超的技術,戰爭年恢弘的場面也得不到全面的體現!
『貳』 戰爭片給我們的啟迪
戰爭片並不少見,少見的是在描繪暴力血腥的同時能帶給人美的享受,心靈的啟迪。在感受美的同時又激起我們心中的憤怒,讓人血液沸騰。接觸到馮小寧導演的電影後,讓我知道了,原來詮釋戰爭不一定要用完全冷酷的目光,我們還可以先給自己一個美的意境,然後毫不留情的摧毀它,讓人在感受痛的時候深深地記住它。
手機回復不容易,請給分,多謝
『叄』 戰火無情人有情!細數10大經典戰爭電影都有哪些
雖然中國電影問題重重,戰爭片在電視劇領域,抗日神劇已經成為笑話的存在。但並不代表,中國並沒有好的戰爭電影。
第1:首推的《大決戰三部曲》
小成本戰爭片,《我不是王毛》和《捍衛者》也都非常不錯。
未來的國產戰爭片,最值得期待的,還是導演了《老炮兒》的導演管虎,執導的最新戰爭大片《八佰》,希望是中國戰爭片又一個高峰。
更多關於戰爭片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肆』 有哪些電影展現了獨立的中國電影美學
張藝謀和王家衛的電影配色一直是很喜歡的,然後個人感覺張藝謀更喜歡大場面 ,王家衛細膩一些,主觀的講,王家衛的每一部電影都覺得是中國電影美學本學了,最後表白我Leslie,盛世美顏。
應該是《香水》吧,我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就被畫面沖擊到了,特別是結尾部分被男主調制的香水蠱惑的人們瘋狂……(此處省略N個字)的時候,真的太美了,完全沒有一點色情的感覺,只有美。原諒我貧乏的語言實在沒法描述那種美。
『伍』 美國,中國,蘇聯戰爭片風格有何不同
1、中國電影
80年代以前中國拍攝的戰爭片總的來說還是比較真實的
雖然有時候,為了表現正面人物的英勇會用一些違背軍事嘗試的鏡頭,比如一英雄在身中數槍後任然能手刃敵人數名等
50-60年代的中國電影人和觀眾們有相當部分是受過戰爭洗禮的,他們知道戰爭的殘酷,所以也就沒必要再去突出戰爭血腥的一面
80-90年代的中國戰陣片除名導外,基本上太粗製濫造,誇張的過度了
2000年以後,尤其是《集結號》的出現,中國戰爭電影開始學習好萊塢的「真實而血腥模式」
2、蘇聯電影
總的來說,蘇聯電影是比較真實的,人家喜歡玩大場面,因為蘇聯有雄厚的軍事工業基礎,再加上又是計劃經濟,上百輛坦克沖鋒的鏡頭,只要領導一句話,下面馬上全力配合
蘇聯戰爭片喜歡把單個人物的命運穿插在宏大的戰爭背景之下,可能是收到《戰爭與和平》的影響吧
中國在80年代排的《大決戰》和蘇聯的《解放》的敘事模式是何等相似啊
3、美國戰爭片
90年代以前基本上和蘇聯模式差不多。最典型的《D日》、《遙遠的橋》等
90年代以後,特別是斯皮爾伯格的走紅,開始走血腥而真實路線,這也成為各國競相模仿的對象,如《集結號》、太極旗飄飄》
我認為,戰爭電影手法的轉換和觀眾有很大關系
50年代的觀眾,離戰爭比較近,他們知道戰爭的血腥和殘酷,所以這一時期的電影就沒有花很多筆墨去渲染,以免勾起觀眾心中的痛楚
90年代以後的觀眾幾乎沒有接觸過戰爭,再加上生活壓力大,想在精神上尋求刺激。他們最渴望了解的就是戰爭可怕的一面
『陸』 中國近代戰爭電影
《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
集結號,血戰台兒庄,太行山上
『柒』 豆瓣戰爭電影排行榜好看的有那幾部
說起戰爭這個話題,硝煙與戰爭是前人身上不能抹去的記憶,和平年代的我們掙脫了苦難的牢籠,遠離了食不果腹的命運。其實這一切並不是幸運的使然,而且數以萬計的人們,用勇敢鋪墊的和平。戰爭電影就像是人們平靜內心的一把左輪手槍,把記憶拉進,讓精神永存。
貪婪讓硝煙就此彌漫,也是人們的貪婪讓生命危在旦夕。悠揚的琴聲塑造的精神世界,與外面戰機投下的炮彈成鮮明的寫照。「他未曾放下抵抗,只是選擇以自己安靜的方式死去。」戰爭下的鋼琴家內心的純凈和無奈,是無數普通人民的縮影,而在結尾,他獲救了,但是他也失去了,自己的愛人家人還有家園。
不要去試圖向後人解釋戰爭有多殘酷,因為和平年代,這種傷痛是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並且也不願意去重復的。這幾部優秀的戰爭作品,為的是讓人們學會去珍惜現在的一切,真愛著我們身邊的人,歷史存在的價值,是喚醒人們內心的反省,強大是唯一的出路,但願殺戮,也永遠不再發生。
『捌』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8)中國戰爭電影美學新里程碑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玖』 中國史詩戰爭電影
讓你同學看看那個是真材實料的 史詩級電影
國外的電影有幾個人做演員拍,九成靠特技加ren
哪個國家敢比 三大戰役,動用解放軍
讓那個傻X看記錄
共約13萬幹部戰士參加了拍攝,累計達330餘萬人次
拍攝《大決戰》動用的軍隊數量創下了中國影史的紀錄。
■「大片」報告
●拍攝《大決戰》時,擔任群眾演員的士兵每人每日補助2元,後來拍攝《大轉折》時,每人每日補助6元,錢少得可憐,一個人買一斤包子都不夠。但如果拍攝一個萬人場面,部隊從駐地開拔到外景地一天,幹部拍攝現場定位一天,實際拍攝一天,等樣片一天,再加上返回駐地一天,共五天,不算後勤保障,光製作費就30萬元,這個數目就相當可觀了,這還是軍委特批,地方廠就不止這個數目了。所以怎麼製作如何花錢其實是「大片」把關的重要問題。
(口述:韋廉)
●《開國大典》實際成本690萬元人民幣,其中有中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領導小組出資300萬元和吉林省政府的財政支持,否則長影是無法負擔出資的。
●電影《周恩來》中周恩來的活動地點基本上是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南海西花廳、釣魚台及305醫院,為了影片的真實性,攝制組得到了專門的批准和支持,深入要地,完成拍攝任務。
●《大決戰》拍攝地區涉及全國13個盛市、自治區的50多個市、縣、區,北起黑龍江哈爾濱,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黃河河套,東至渤海之濱。參拍群眾達15萬餘人次。解放軍沈陽、北京、濟南、南京、蘭州五個軍區和海、空軍的一些部隊,陸軍航空兵以及有關院校、武警部隊共20幾個軍級單位,30幾個獨立師團單位,共約13萬幹部戰士參加了拍攝,累計達330餘萬人次。同時,還動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飛機、艦艇等大型軍事裝備。影片中出場的歷史人物達238人,其中主要演員50餘人。
『拾』 中國電影歷史
在中國電影世紀史上,新時期電影佔有突出地位,這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佔了五分之一,在各個時期中時間最張;而且因為它特色鮮明,個性突出,顯得最為豐富多彩!
從1976年10月一舉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矛盾徘徊時期。在這個時期里,電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幫」文化專制主義罪行這一中心內容外,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恢復被「四人幫」定為「毒草」、大張撻伐的建國後「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組織寫以同「四人幫」斗爭題材為重點的影片創作。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復映片受到了觀眾如飢似渴的歡迎;這些影片的創作者,也取得了相應的精神解放。同時出品了近50餘部故事片,特別是「十七年」間已有成就的導演如成蔭、謝鐵驪、謝晉等的重新拍片,顯現了某些創作上的生機。但總的說,那時人們的思想還不是很解放,在創作上、思考問題上,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顧忌,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開始了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運動為先導的這一時期的開端,人民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意氣昂揚。它帶來科學文化的春天,文學藝術的春天,也帶來了電影的春天。
從那時起到現在,經過了20年的發展,中國電影藝術同其他文學藝術類以及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走過了一條並不筆直、平坦,然而卻是發展向上的道路。在這個進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這是任何一個處於大變動的社會都在所難免的。但經過黨、政府和全體電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還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當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電影界思想空前活躍,積極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以總結建國後電影的歷史經驗、解放思想為突破口,人們不斷開拓電影創造和理論的新思路。電影和搞電影創作的人,都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既然這樣,那麼作為社會的人的電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矛盾、分歧和斗爭。在1979年10月召開的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同志在祝詞中重申:「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同時指出,「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這些,以及祝詞中的其他內容,有利於統一電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導電影工作的健康發展。那以後,電影藝術創作和學術理論上,都開始了大膽的創新和探索。
在學術理論上,從1979年春《人民日報》開展「怎樣把電影工作搞上去」的討論以及隨後《電影藝術》關於「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的討論起,在以後數年裡。電影藝術思想空前活躍,大體是暢所欲言的。關於電影與戲劇、與文學關系的討論,關於電影美學、電影本性的討論,關於電影民族化的討論,關於電影創新的討論,記實性美學的被張揚,以及對西方傳統電影理論和現代電影理論,如蒙太奇理論、長鏡頭理論、結構主義符號學、女權主義、文本分析、原型批評,以及其他現代與後現代理論的被譯介和引進,還有對中國傳統電影理論及美學的討論,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國後從來所沒有過的蔚為大觀的學術現象。他們程度不同地、或顯或隱地影響了創作,特別是促進了電影創作者對於電影理論乃至整個文化理論的重視。加以各種影展、回顧展的舉辦,各種評獎活動、電影節參賽,還有電影創作界和理論界的走出去、請進來,都大大地增加了國內的和國際間的電影交流,拓寬了電影工作者的眼界。與此同時,台灣、香港地區以及各外國影片的引進放映,及與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鑒的機會。這一切藝術現象和相關條件,構成了新時期電影的一大特色。有學術氣氛的電影發展和沒有學術氛圍的電影發展,確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應當指出,在這些電影藝術討論和爭鳴中,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個誰是誰非的科學判斷。因為這還需要歷史的證明和實踐的檢驗。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都有益於中國電影的進步和電影學術自身的發展;比較好地做到了不同學術觀點的自由討論,造就了一個寬松的學術環境。在新時期的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建樹,他們的論文、專著和結集,把中國電影學術園地裝點得一派生機。
同學術理論的空前活躍同步,是創作的繁榮興盛。1979年,改革開發的頭一年,電影創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這一年共生產故事片(含舞台藝術片、下同不贅)63部。「《從奴隸到將軍》、〈淚痕〉、〈吉鴻昌〉、〈歸心似箭〉、〈啊!搖籃〉、〈苦惱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槍聲〉、〈生活的顫音〉、〈櫻〉、〈傲蕾∙一蘭〉、〈苦難的心〉、〈海外赤子〉、〈神聖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導〉、〈瞧這一家子〉、〈小字輩〉、〈她倆和他倆〉」,這個長張的多達22部的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的故事片名單,足已印證這一成就。如果我們對這個名單稍加分析,不難進一步發現,這里不僅有題材內容的豐富性,如歷史和革命歷史、揭露「四人幫」罪行、「四化」建設、少年兒童、華僑故事、中外友誼、民間藝人命運,而且有著樣式形態的多樣化,如正劇、悲劇、喜劇、傳記、驚險等。從主創人員的層面考察,這里既有建國後「十七年」已經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創作經驗的編導藝術家。在前一類被人們已經習慣地稱之為「第三代」導演的創作中,他們在追尋現實主義回歸的意向里,力求藝術的真實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內容盡可能完美的統一,並力求寫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風格來。同樣是歷史人物題材的影片,《從奴隸到將軍》寫的緩急、凝重,而《吉鴻昌》則奔放、激越;〈啊!搖籃〉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槍聲〉的懸念性,〈淚痕〉的嚴謹,〈苦難的心〉的深沉,〈歸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這一家子〉、〈小字輩〉、〈她倆和他倆〉的清喜劇風味,都使這一代導演的創作,在現實主義的一致的前提下,顯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從這個名單中看,「文革」前電影學院畢業而這時才有機會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導演的作品,佔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櫻〉、〈小花〉、〈苦惱人的笑〉。他們同樣遵循現實主義創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藝術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藝術方法及形式的處理上,力圖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櫻〉的記實性手法和記錄片式的攝影處理,〈生活的顫音〉把影片的故事結構同音樂的曲式結構疊套一起,〈小花〉中過去和現在的時空交替並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區分開來,〈苦惱人的笑〉把幻境、夢境和現實交叉組接,以人物心理構成統一的線索;這一切都標志著創作者在藝術構思上的用心。盡管這些影片帶有相當程度的實驗性,從而程度不同地顯出這樣或那樣的稚嫩痕跡,但他們的創新勇氣極為可嘉,其作品也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國電影創作生產豐富的一年」,「涌現了一批題材、樣式豐富多彩、內容、樣式有所創新,有一定藝術質量的好影片」,「有了一個帶有轉折性的、十分可喜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