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部影片是新舊好萊塢的分界線
《雌雄大盜》
標志著「新好萊塢電影」崛起的影片是阿瑟.佩恩導演的《雌雄大盜》,因為這部影片比較鮮明地體現了新舊好萊塢的巨大差異。
《雌雄大盜》是由美國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發行的犯罪劇情片,由阿瑟·佩恩執導,沃倫·比蒂、費·唐納薇、吉恩·哈克曼、吉恩·懷爾德聯合主演。影片於1967年8月1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根據美國一起真實案件改編,故事背景設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講述了女招待邦妮和無業遊民克萊德結伙搶劫銀行後命喪槍下的故事。
(1)新好萊塢的標志電影擴展閱讀
舊好萊塢主要是1930年美國經濟蕭條到1960年冷戰結束這三十年間在美國好萊誕生的一種電影模式。這段時間正恰巧處於二戰和戰後,其經濟模式也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MPPC)到大製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
而同時,它也確立了類型片模式。而20世紀60年代,黑人爭取自由的民權運動和美國國內由於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萌生的反戰情緒使得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非主流文化盛行,加之美國在這個時期出現的貧富分化,高成本的「重磅炸彈」策略明顯不適用於美國,這樣的情況下,大量電影製片廠倒閉,電影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打擊。
於是部分電影人做出了改變。新好萊塢是舊好萊塢的一種延伸,它是電影藝術的內部發展和社會環境變化的共同結果,但是在本質上,其「夢幻色彩」沒有發生改變。
⑵ "好萊塢式"電影特徵
1、表現手法
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
2、情節結構
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3、人物不再定型化
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涇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
(2)新好萊塢的標志電影擴展閱讀
好萊塢電影代表作品
1、《卡薩布蘭卡》
美國式主旋律作品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篇章。在里克咖啡館中大家高唱《馬賽曲》的片段,在當年曾經鼓舞了無數為反法西斯戰爭奮斗的人們,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一段落感受到愛國主義的力量。與此相比,主人公間的俊男倩女式的愛情糾纏,就成了影片的小小佐料。
2、《教父》
科波拉在影片中塑造的堂·克里昂家族史,在背叛、忠誠、愛情、親情、敵人之間輾轉掙扎,將人性的光芒與卑微闡述得如此鮮明生動,《教父》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普通的黑幫人,它更應該是被視作一部史詩而具備存在的價值。
⑶ 新好萊塢的分水嶺發生在下面哪一年
阿瑟·佩恩導演的強盜片《邦尼和克萊德》(1967)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丹尼斯·霍珀導演的《逍遙騎士》(1969)更是成為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分水嶺。應該說就是1967年!!!
所謂「新好萊塢」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60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人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道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⑷ 求助:什麼是電影思維什麼是新好萊塢電影
新好萊塢電影: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美學觀念的沖擊下,世界各國電影或遲或早地都在產生著新的變化。而在這一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於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的變化。雖然,這一變化在今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它使半個世紀以來舊的電影製片體制產生了動搖,使傳統的美學觀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擊。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的真正意義
第一節 新好萊塢電影所產生的背景
所謂「新好萊塢」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酗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一系列嚴酷的社會現實:謀殺叢起、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等。
1962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合眾國的總統,他是第一個主張同勞工對話並被南北方美國共同認可的總統,也是第一個主張宗教自由的天主教總統。人民充滿信心和希望,嚮往著社會和改革的進步。然而,1963年,約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標志著「美利堅精神信念大廈」的坍塌。此後一系列政治謀殺出現:1965年4月,馬爾科姆被刺;1965年5月,羅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親又慘遭遇難。這些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動亂、人心浮動。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國軍事代表團進駐越南,從此拉開了這場發生在遙遠的亞洲的戰爭序幕。1964年,美軍轟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參與戰爭;直到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戰爭才宣告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6.5萬個年輕的生命被惡魔吞噬。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金爭的總和(二戰:20萬人;朝鮮戰爭:10萬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這使得曾經普遍堅信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的人們開始產生了疑問。好萊塢,這個曾以《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向世界電影挑戰,並以《飄》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銀幕的電影之都,在此期間戰爭這一類型的影片幾乎徹底遭到了破產,美國人民以他們青年人的熱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對美國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樣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國爆發了由20萬人參加的聲勢浩大的民權示威遊行。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曾起源於販賣黑奴,共和國的歷史則起源於黑奴的解放o。雖然,曾於1954年又頒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令」,但仍舊發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學生遇難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個美國黑人考入大學,但市長和校長卻站在門口阻攔他們入學,當時的肯尼迪總統下令,調動了3000聯邦軍護送這三個人入學。1963年,由上而下的艱難的社會變革,結果變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
1965年,洛杉礬黑人住宅區暴動,面這一慘狀空前的事件通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體——電視的形式得到了及時的轉播,激起人民意識的覺醒,甚至待中間立場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黑人要求「種族隔離」,提出將路西安娜州變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帶頭火燒兵役證,以示對越戰的抗議。15萬人向五角大樓走來,反對美國侵越戰爭。政府雖然在「內亂外患」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況下,仍堅持反動立場,鎮壓示威群眾。1971年的一次規模浩大的游
行示威中,僅被捕者就多達15000人。
1970年,「水門事件」發生,美國議會由史以來第一次彈劾了他們的總統。美國政府失去了人心民心,引起了強烈的憤懣。美國對外擴張的霸權政策也受到了阻隔。民主政治與暴力行為,戰爭政策與人民反抗、民權運動的高漲與壓制,形成了美國社會政治運動的三大潮流。而這時在青年人當中「弗洛伊德」盛行,一種逆反心理通過德皮士、性自由等形式體現出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便誕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動亂、民主危機的時代」,其社會和政治的原因是無法迴避的。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歸於電影與電視的競爭。進入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著電影業,美國人與法國人採取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所考慮的是在藝術美學上的革命,而美國人則更多考慮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將: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這一措施在企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實際上仍舊在維護著好萊塢的傳統職能。然而,酗年代中期,美國家庭90%以上都有了電視,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多,電視台與節目數量也與日劇增,不僅吞噬掉全部好萊塢的影片,還在電視上開始大量地播放歐洲影片。而這來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特別是法國的「新浪潮」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沖擊,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製片體制,一場電影業的「獨立革命」在醞釀之中—O。出現了一些不依附於大公司的「皮包公司」i他們的確解決了劇本、導演、演員等方面的問題,也拍攝出了幾部影片,但最後還是要大公司來為他們發行。「獨立革命」很快地煙消雲散了。然而,它卻預示著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就在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青年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了「作者觀念」的影響,也試圖象歐洲青年藝術家一樣,用電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和克萊德》影片公映,盡管影片中表現的仍是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和一個美貌風流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掩飾不住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手持槍彈、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所採用的字幕形式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紀錄性,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被詢問時的時空非同步的剪輯有著一樣的精心設計。而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和陰暗的社會前景也在影片結尾的改寫上體現出來,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結尾時邦尼和克萊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體與被擊斃在巴黎街頭的米歇爾何其相似。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顛覆了美國電影的強盜片和警匪片的類型模式。而類型模式的破產之目便是作者電影的生成之時,影片《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第二節 新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創作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人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道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影片《出租汽車司機》的導演是出生在紐約「小義大利區」的馬丁·斯柯塞斯,他曾做過短片、剪輯、助理導演等職。斯柯塞斯從f、目睹了小義大利區生活中的種種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孤獨的生活。他對街道上屢屢發生的暴力事件及行為有著深刻印象,本來做神職人員的理想漸漸被藝術情趣所取代。1968年,斯柯塞斯拍攝了處女作《誰在敲我的門》。此後,他遇到了約翰·卡薩維特斯,他的友誼與忠告一直伴隨著他,這就是「小夥子,永遠不要導演商業影片2,,斯柯塞斯後來以《出租汽車司機》和《基督的最後誘惑》實踐了這一忠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新好萊塢電影創作的中間分子,曾被傳統的人稱之為是美國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的偉大導演,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曾與1962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一部恐怖片《痴呆症》;1967年,拍攝了作為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論文的《他已是小夥子了》起了人們的注意;1970年他又因《巴頓》一片的編劇(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而成功,為自己確立了地位;1972年,描寫黑手黨領袖的強盜片《教父)).,因創造了2億美元的票房,而獲得美國電影史上空前的記錄;1974年,那部關於竊聽專家哈里,考爾的《對話》,在聲畫對佼上精妙的處理,使人們看到了「美國新電影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形象」;1979年,《現代啟示錄》出現,這部影片同前一年出現的邁克,西米諾的《獵鹿人》一起,對人們一直保持沉默的「越南戰爭」問題發了言……。科波拉的電影創作走過了一條輝煌的歷程。他從獨立製片開始,不僅自己製作影片,還資助別人拍攝影片,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就是在科波拉的幫助下(科波拉的製片人)拍攝的。他雄心勃勃企圖要改變舊好萊塢,他曾說「我要為電影藝術賠上一生」。然而,由於他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使他逐漸地背離了自己,走向了「重磅炸彈」的高成本、重大題材的製作。在新好萊塢時期之後的好萊塢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
在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影片還有:羅伯特。阿爾特曼,這個稱作「失魂落魄的夢幻者」,於1969年拍攝的《公園里最寒冷的一天》;西德尼·波拉克於lQ69年拍攝的《無力的馬不是要射殺嗎》;
哈爾。阿什比於1971年拍攝的《哈羅德和莫德》;以及米洛斯·福爾曼拍攝的《飛越瘋人院》等等。新好萊塢電影在商業片領域里也取得了廣泛的成就:在喜劇片類型中,出現了傑里。劉易斯、伍迪·艾倫和梅爾·布魯斯。他們3個人都是喜劇的導演和演員,他們的「相聲滑稽劇」妙語連珠地嘲諷了社會,既顯示出美國強大的喜劇傳統精神,又融入現代色彩。商業片卓越天才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75年拍攝的科幻片《大白鯊》,這部影片實際上預示了以後的《外星人》(1982年)、《株羅紀公園》(1993年)等影片的出現與成功。他還在36歲的時候,就曾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國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斯皮爾伯格影片的巨大的票房收人為美國電影贏來席捲全球的聲勢。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一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⑸ 什麼樣的電影稱之為好萊塢電影
新好萊塢電影: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美學觀念的沖擊下,世界各國電影或遲或早地都在產生著新的變化。而在這一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於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的變化。雖然,這一變化在今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它使半個世紀以來舊的電影製片體制產生了動搖,使傳統的美學觀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擊。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的真正意義
第一節 新好萊塢電影所產生的背景
所謂「新好萊塢」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酗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一系列嚴酷的社會現實:謀殺叢起、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等。
1962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合眾國的總統,他是第一個主張同勞工對話並被南北方美國共同認可的總統,也是第一個主張宗教自由的天主教總統。人民充滿信心和希望,嚮往著社會和改革的進步。然而,1963年,約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標志著「美利堅精神信念大廈」的坍塌。此後一系列政治謀殺出現:1965年4月,馬爾科姆被刺;1965年5月,羅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親又慘遭遇難。這些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動亂、人心浮動。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國軍事代表團進駐越南,從此拉開了這場發生在遙遠的亞洲的戰爭序幕。1964年,美軍轟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參與戰爭;直到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戰爭才宣告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6.5萬個年輕的生命被惡魔吞噬。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金爭的總和(二戰:20萬人;朝鮮戰爭:10萬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這使得曾經普遍堅信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的人們開始產生了疑問。好萊塢,這個曾以《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向世界電影挑戰,並以《飄》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銀幕的電影之都,在此期間戰爭這一類型的影片幾乎徹底遭到了破產,美國人民以他們青年人的熱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對美國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樣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國爆發了由20萬人參加的聲勢浩大的民權示威遊行。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曾起源於販賣黑奴,共和國的歷史則起源於黑奴的解放o。雖然,曾於1954年又頒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令」,但仍舊發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學生遇難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個美國黑人考入大學,但市長和校長卻站在門口阻攔他們入學,當時的肯尼迪總統下令,調動了3000聯邦軍護送這三個人入學。1963年,由上而下的艱難的社會變革,結果變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
1965年,洛杉礬黑人住宅區暴動,面這一慘狀空前的事件通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體——電視的形式得到了及時的轉播,激起人民意識的覺醒,甚至待中間立場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黑人要求「種族隔離」,提出將路西安娜州變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帶頭火燒兵役證,以示對越戰的抗議。15萬人向五角大樓走來,反對美國侵越戰爭。政府雖然在「內亂外患」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況下,仍堅持反動立場,鎮壓示威群眾。1971年的一次規模浩大的游
行示威中,僅被捕者就多達15000人。
1970年,「水門事件」發生,美國議會由史以來第一次彈劾了他們的總統。美國政府失去了人心民心,引起了強烈的憤懣。美國對外擴張的霸權政策也受到了阻隔。民主政治與暴力行為,戰爭政策與人民反抗、民權運動的高漲與壓制,形成了美國社會政治運動的三大潮流。而這時在青年人當中「弗洛伊德」盛行,一種逆反心理通過德皮士、性自由等形式體現出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便誕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動亂、民主危機的時代」,其社會和政治的原因是無法迴避的。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歸於電影與電視的競爭。進入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著電影業,美國人與法國人採取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所考慮的是在藝術美學上的革命,而美國人則更多考慮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將: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這一措施在企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實際上仍舊在維護著好萊塢的傳統職能。然而,酗年代中期,美國家庭90%以上都有了電視,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多,電視台與節目數量也與日劇增,不僅吞噬掉全部好萊塢的影片,還在電視上開始大量地播放歐洲影片。而這來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特別是法國的「新浪潮」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沖擊,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製片體制,一場電影業的「獨立革命」在醞釀之中—O。出現了一些不依附於大公司的「皮包公司」i他們的確解決了劇本、導演、演員等方面的問題,也拍攝出了幾部影片,但最後還是要大公司來為他們發行。「獨立革命」很快地煙消雲散了。然而,它卻預示著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就在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青年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了「作者觀念」的影響,也試圖象歐洲青年藝術家一樣,用電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和克萊德》影片公映,盡管影片中表現的仍是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和一個美貌風流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掩飾不住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手持槍彈、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所採用的字幕形式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紀錄性,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被詢問時的時空非同步的剪輯有著一樣的精心設計。而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和陰暗的社會前景也在影片結尾的改寫上體現出來,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結尾時邦尼和克萊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體與被擊斃在巴黎街頭的米歇爾何其相似。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顛覆了美國電影的強盜片和警匪片的類型模式。而類型模式的破產之目便是作者電影的生成之時,影片《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第二節 新好萊塢時期的電影創作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人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道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影片《出租汽車司機》的導演是出生在紐約「小義大利區」的馬丁·斯柯塞斯,他曾做過短片、剪輯、助理導演等職。斯柯塞斯從f、目睹了小義大利區生活中的種種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孤獨的生活。他對街道上屢屢發生的暴力事件及行為有著深刻印象,本來做神職人員的理想漸漸被藝術情趣所取代。1968年,斯柯塞斯拍攝了處女作《誰在敲我的門》。此後,他遇到了約翰·卡薩維特斯,他的友誼與忠告一直伴隨著他,這就是「小夥子,永遠不要導演商業影片2,,斯柯塞斯後來以《出租汽車司機》和《基督的最後誘惑》實踐了這一忠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新好萊塢電影創作的中間分子,曾被傳統的人稱之為是美國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的偉大導演,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曾與1962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一部恐怖片《痴呆症》;1967年,拍攝了作為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論文的《他已是小夥子了》起了人們的注意;1970年他又因《巴頓》一片的編劇(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而成功,為自己確立了地位;1972年,描寫黑手黨領袖的強盜片《教父)).,因創造了2億美元的票房,而獲得美國電影史上空前的記錄;1974年,那部關於竊聽專家哈里,考爾的《對話》,在聲畫對佼上精妙的處理,使人們看到了「美國新電影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形象」;1979年,《現代啟示錄》出現,這部影片同前一年出現的邁克,西米諾的《獵鹿人》一起,對人們一直保持沉默的「越南戰爭」問題發了言……。科波拉的電影創作走過了一條輝煌的歷程。他從獨立製片開始,不僅自己製作影片,還資助別人拍攝影片,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就是在科波拉的幫助下(科波拉的製片人)拍攝的。他雄心勃勃企圖要改變舊好萊塢,他曾說「我要為電影藝術賠上一生」。然而,由於他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使他逐漸地背離了自己,走向了「重磅炸彈」的高成本、重大題材的製作。在新好萊塢時期之後的好萊塢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
在這一時期獨具特色的影片還有:羅伯特。阿爾特曼,這個稱作「失魂落魄的夢幻者」,於1969年拍攝的《公園里最寒冷的一天》;西德尼·波拉克於lQ69年拍攝的《無力的馬不是要射殺嗎》;
哈爾。阿什比於1971年拍攝的《哈羅德和莫德》;以及米洛斯·福爾曼拍攝的《飛越瘋人院》等等。新好萊塢電影在商業片領域里也取得了廣泛的成就:在喜劇片類型中,出現了傑里。劉易斯、伍迪·艾倫和梅爾·布魯斯。他們3個人都是喜劇的導演和演員,他們的「相聲滑稽劇」妙語連珠地嘲諷了社會,既顯示出美國強大的喜劇傳統精神,又融入現代色彩。商業片卓越天才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75年拍攝的科幻片《大白鯊》,這部影片實際上預示了以後的《外星人》(1982年)、《株羅紀公園》(1993年)等影片的出現與成功。他還在36歲的時候,就曾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國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斯皮爾伯格影片的巨大的票房收人為美國電影贏來席捲全球的聲勢。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一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參考資料:http://www.nikerchina.com/film/faxiandianying/dishizhang.htm
⑹ 求「結合具體的影片,簡要談談你對當代好萊塢電影的認識」
呂克貝松是法國導演···嚴格不算好萊塢 新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徵 1。 在影片主題與題材上:舊好萊塢電影由於受製片廠制度和政治的影響(美國當時有個《海斯法典》禁止拍攝接觸社會的影片)因而在主題和題材上多為遠離現實和政治的消遣娛樂內容,在創作上體現中產階級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價值觀,現實主義傾向的影片在這一時期所佔的比重很極少。而新好萊塢電影卻表現出對舊好萊塢電影的反叛,其電影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暴露,批評和抗議,對現實生活直面的廣度和力度都給人以極深的震撼。如阿瑟.佩帕金於1967年拍攝的被稱為新好萊塢誕生的標志性影片《邦尼和克萊》,故事發生在30年代的美國鄉村,是某種意義上的「警匪片」,但卻體現出當代青年反抗的主題:直接反抗社會不公平和禁錮個性的暴力的正當性。受越南戰爭的影響,新好萊塢產生了一批反思越戰的優秀影片,這些影片通過戰爭的生死際遇拷問人性的本真,揭露越戰帶給美國人民的肉體和心靈的創傷,這些影片被稱為「越戰片」。如《獵鹿人》(1978)《現代啟示錄》(1979)《野戰排》(1987)等。70年代,由於受「水門事件」等政治丑聞的影響,美國好萊塢還出現了政治電影,這些影片揭露司法制度,審判制度的黑暗,指責政府腐敗,反映社會不公。而更多的影片則以青年人為對象,表現他們在物質生活高度富足的狀態下心靈的空虛,價值的失落,以及對傳統的徹底反叛。 2. 從影片表現手法上看,新好萊塢電影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與舊好萊塢比較起來,新好萊塢電影在美學特徵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① 在情節結構上,新好萊塢電影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徑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情節的發展實際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瘋狂的歷程。影片給人的震撼不是情節是否具有懸念性,而是殘酷戰爭環境下人的異化和異化的人:奉命殺死一個戰爭狂人的中尉卻在經歷了種種事件之後變成了另一個狂人。 ③ 新好萊塢電影更加重視包括鏡頭語言在內的電影技巧的開拓。新好萊塢電影不追求銀幕上的真實而是運用各種電影技巧是其產生一定的間離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萊塢電影中,各種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鏡頭,定格,跳接等十分豐富。新的影像語言強化了視覺上的沖擊力,使畫面更具藝術效果,而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則從另一個方面為電影增加了哲理內涵,從而也使影片更具導演個人風格特徵。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實際上是把一個美國電影中頗為傳統的「家庭故事」放大為一個家庭的神話,是傳統強盜片中的個人英雄融化在一個無所不在的家族勢力之中,而這個家族則成為當代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的縮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萊塢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旨在追求影片視覺效果的商業電影開始出現,其代表為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攝影和數字製作幾乎成為了取代情節的法寶。這些影片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視覺經驗乃至夢幻,從而給觀者以極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⑺ 好萊塢大片推薦
自《一個國家的誕生》起,好萊塢就初步顯示了它在電影這門第七藝術方面的霸主地位,派拉蒙,環球,20世紀福克斯,迪斯尼等好萊塢大製片公司的成立更是為好萊塢在電影業的霸主地位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各國電影人的加入最終奠定了好萊塢的霸主地位。直至今天,好萊塢依然以全球最大電影製造產地的勢頭傲視群雄,在好萊塢電影統治世界的百年霸業中,產生了無數經典電影,今天我不是要系統的總結,而僅僅是以我個人視角,擷取好萊塢璀璨電影之樹上最美麗的朵花,窺一斑而知全豹,或可為我們了解好萊塢電影的獨特魅力。
第一名:《教父I》
我心中無可爭議的No.1,馬龍白蘭度將畢生演技在教父唐·科里昂這一角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心中永遠的No.1角色,他讓我們見識了這才是黑手黨,這才是黑幫,當然阿爾帕西諾在本片的表演也堪稱偉大,塑造了一個從青澀走向成熟的新一代教父形象。《教父》絕對不僅僅是一部黑幫電影這么簡單,它其中蘊含的哲理並不比《呼喊和細雨》或《鄉愁》少多少。教父就是這樣一部讓你一旦接觸就會著迷,就再也無法釋懷,永遠無法忘記的一部電影。
第二名:《低俗小說》
如果不是因為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的曠世合作,我想,我的No.1絕對會是《低俗小說》。毫無疑問,如果說《公民凱恩》是改寫影史的第一部電影的話,《低俗小說》在我心中絕對是第二部改寫影史的電影。看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好看,但是看過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沒看懂,除了劇情別的你很難體會得到——其實這就是昆汀,他的電影永遠都閃爍著這種似笑非笑的「黑色」光芒,它帶領你走出黑暗,而回到光明中的你卻依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黑暗的……
《低俗小說》是一部很奇特的電影,奇特到幾乎無法將其歸類,奇特到你根本難以評論――如果說昆汀的《落水狗》是他最黑最怪的一部電影的話,如果說《殺死比爾》是他最浪漫最血腥的一部電影的話,那麼《低俗小說》就是昆汀電影中的集大成者,看似漫不經心的三個小時差不多已經包涵了昆汀的所有電影手段,血腥、暴力、情色、驚異的結構、咋舌的劇情、標新的人物、粗俗的對話、怪誕的立意、遊走的態度……
第三名:《搏擊俱樂部》
如果說《教父》是黑幫電影無法超越的里程碑的話,那麼《搏擊俱樂部》就是cult電影的聖經。這部電影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大衛芬奇試圖通過這部電影探討人生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的自我存在及存在意義。結果只能陷入哲理的迷宮,因為這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或許,只要,我們的生活只要還有激情,就有生存的意義。每當我失落無助時,就會看《搏擊俱樂部》,然後,我覺得,我就有了力量!
第四名:《異形II》
前不久《帝國》雜志評選的史上最偉大的50部續集電影,《異形II》力壓《教父2》,《指環王》2,3,雄踞榜首,可見其偉大地位,在卡梅隆電影中,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如果說《異形I》是一個開山巨人,那麼《異形II》,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拉著巨人一飛沖天。如果說《異形I》開創了科幻電影的一個新類型的話,那麼《異形II》則將這一類型發揮到頂峰。永不放棄的雷普利也成為影史上最強悍的女性形象,沒有之一。
第五名:《邦妮和克萊德》
正是本片和《畢業生》,《計程車司機》一起開啟了好萊塢新電影運動,宣告了新好萊塢電影浪潮的來臨。要不是嫉妒心和世俗偏見的作祟,誰會去指責兩個可愛的人?B和C正是這樣一對天造地設的性感尤物,真不忍心看著他們在戲里死亡,在戲外老去。沃倫·比蒂和費·唐納薇的雌雄大盜形象太可愛了,煽動能力那也不是蓋的,電影最後,這對亡命情侶被亂槍射死,我差點哭了。
第六名:《指環王》三部曲
之所以把這三部曲放在一起,實在是因為三部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魔幻史詩,無論從情節設置,視覺效果,特技,還是演員表演,《指環王》都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後有沒有來者現在還難說,不過《阿凡達》是沒能超越,光明與黑暗之戰,世界永恆不變的主題,結局當然是光明戰勝黑暗,雖然戰勝的過程中充滿千辛萬苦,畢竟成功了。電影中我最喜歡的是咕嚕木,它將正邪的矛盾心態演繹的入木三分,臻於化境。
第七名:《黑客帝國》三部曲
這是一部酷到斃的電影。可以說《黑客帝國》就是一座融哲學,科幻,宗教於一身的迷宮,裡面探討和蘊含的哲理遠比你想像的要多,即使看不懂它的深層內涵,僅僅是「子彈時間」和應接不暇的功夫場面也會讓你享受一場視覺盛宴,而如果你理解到更深層的東西,你更會深陷這座電影迷宮無法自拔。
第八名:《畢業生》
雖然是1967年的電影,現在看來依然久心潮澎湃。所以說好的電影永遠年輕。當悠揚舒緩的《斯卡布羅集市》響起時,又帶我們回到了40年前的經典電影《畢業生》里,青春可能正在被你肆意揮霍,青春可能離你漸行漸遠,但那青澀魯莽和肆意張狂永遠都是生命中最值得回味的東西。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青春,每個人都有過面對前途的迷茫和對生活的拘謹,我們曾經熱愛一切但是卻又無所適從,除了未來不可預料之外,更為致命的是青春時節對於異性的好奇和無力抵抗。當我們畢業時耳旁響起《斯卡保羅集市》這憂傷而心碎的音樂時,我們是否會對前途一片惆悵,我想,這時,我們就會想起《畢業生》,熱淚盈眶的發現,現在的我們不正是曾經的本嗎?
第九名:《美國往事》
整個人生都在這裡面。友誼,愛情,信任。。如果說只能選一部電影陪我渡過下半輩子的話,那肯定是《美國往事》。影片對禁酒時期時代氛圍的描寫十分令人神往,大氣悲愴的配樂,極為貼切的烘託了時代氛圍,堪稱完美。影片以極具魅力而豐滿的形式呈現了一個歐洲導演眼中的美國景觀,以及一個外來者對美國的想像與幻覺中的記憶,成為了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經典篇章。人人都有美國夢,可是,完成之後,你才會發覺,它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第十名《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之前,恐怖片雖是一些人的心頭好,終究難登大雅之堂,而《沉默的羔羊》使恐怖片正式步入藝術的神殿。片中安東尼.霍普金斯表演的變態心理醫生可謂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朱迪.福斯特的表演亦可圈可點。片尾,漢尼拔對朱迪說,有你,這個世界才更精彩,惺惺相惜之態不禁令人悚然動容。
第十一名:《致命魔術》
本片揭開了魔術這一神秘事物的神秘面紗,令觀眾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兩大男主角的交纏不清的愛恨情仇亦令人不勝唏噓,他們的互斗魔術令人嘆為觀止,兩大主演用精湛的演技為我們奉獻了這部神奇到骨子裡的電影,最後插一句,片中魔術師的小女兒長的太漂亮了,宛若天使,至今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第十二名:《這個殺手不太冷》
堪稱史上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殺手電筒影,讓.雷諾塑造了史上最溫情的殺手萊昂,瑪蒂爾達和萊昂曖昧的情愫亦令人不勝唏噓,娜塔莉.波曼的驚鴻一瞥的形象再也無法復制,至今想起,仍令人無法釋懷。
第十三名:《剪刀手愛德華》
蒂姆.伯頓以他獨特的哥特風格拍出了一處現代版的童話愛情故事,美的令人不敢直視,德普飾演的機器人愛德華那柔弱,遲疑,謹小慎微的性格令人哀憐,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弱的那根神經,他註定不屬於這個虛偽的世界,最後只能粲然而逝令人永遠無法忘懷。
⑻ 什麼是新好萊塢電影
新好萊塢電影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60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