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② 王家衛電影風格分析是什麼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強烈的象徵性,他把武俠、阿飛、殺手們的江湖世界作為動盪、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隱喻基點,支撐起了現代人的內在焦慮和符碼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
其次是他在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他的現在進行時總是在一種懷舊的情懷中進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強的虛無主義,很孤獨、無奈的表現出人類的內心世界。
早年經歷:
王家衛出生於上海,籍貫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5歲的時候跟隨父母移居香港,身為海員的父親遠赴馬來西亞後留下王家衛和他的母親相依為命。雖然生活貧苦,但他的母親卻幾乎每天都會帶王家衛去電影院看電影,他從此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家衛在香港理工學院(後改名為香港理工大學)讀平面設計時,他曾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畢業後,王家衛因為從事所學專業工作不太久,就用業余時間加入了TVB(又名為香港無線電視台)的製作培訓班的編導組學當編劇。然而他並沒有在流水線般的無線台呆多久後就選擇了離開無線,從事編劇為生。
③ 如何評價王家衛的電影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獨具一格,王家衛舍棄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結構。在敘事中,王家衛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人物的狀態和情感,淡化了人物的背景,甚至模糊了故事應有的邏輯,並在敘事中特意設置大量的留白,用留白去調動觀眾的想像力,從而達到了千人千面的效果。可以說,王家衛風格的電影,是話語電影的一大新嘗試,在華語電影中具有重要意義,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④ 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為什麼評價那麼高好看在哪裡
《東邪西毒》,是個新武俠電影中的異數,它以武俠為殼,描述的卻是現代人的情感、迷茫、異化、和疏離。作為一部新武俠電影,《東邪西毒》借用並重新塑造了已經被視為「集體神話」的金庸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並以前傳的模式重新建構了自己獨特的武俠世界。雖然也有武打,也有俠客,也有義所當為,也有恩怨情仇,但其整部影片的架構、主題、敘述方式、表達內容,卻與普通武俠電影大相徑庭。《東》片在武打上延續了王家衛在其以前都市作品中探索出來的高速攝影加抽格剪接的方法,既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模糊」方式強調了動作的神奇,又加強了視覺上的沖擊力。這種「非線」上的剪輯效果,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特技,但也起到了異曲同工的作用。《東》片的畫面形式感很強,杜可風雖然是個老外,但在營造東方美學意境上的造詣頗深,其攝影效果在本來就強調畫面的新武俠電影中也算最為出色的,簡直有直追義大利斯特拉羅的趨勢。很多燈光影的細微處理,光影效果對故事、人物心理的暗示,就遠遠不是其他新武俠電影攝影師所能望其項背的了。大多數新武俠電影的考究畫面,只是單層次可供欣賞的「畫面」而已,最多也不過是渲染氣氛營造環境,而《東》片的攝影已經充分融入到整部作品之中渾然一體了,於是高下立判。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影片的內容,或者說主題。傳統武俠片的忠君、復仇、稱霸武林,發展到新武俠片已經成了更為復雜的多種元素混合體,而在《東》片中,幾乎所有這些傳統主題都已不復存在了,從某種跡象上,《東》片可以看成是對江湖和俠客的一種探討和重新詮釋,影片採用「前傳」這一形式本身就帶有追究根源的用意。所有人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走入江湖,大多是因為愛情,這是王氏江湖的特點和標志,同時這些愛情行為本身也是帶有王氏標簽的獨家形式——拒絕與被拒絕。在武俠和金庸大旗的遮蓋下,江湖兒女也成了現代都市自怨自艾顧影自憐的白領階層,在遮遮掩掩進進退退中做著迷茫的愛情游戲。
⑤ 王家衛影片的特點是什麼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於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里的生命體驗。同時,王家衛的影像世界也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里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里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森林》里對日期的反復訴說和《東邪西毒》里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號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動的話,那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里,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會是用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炫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里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里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泄》里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里金城武為父親做冰激凌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為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於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在今天對王家衛的成就下定論可能還為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⑥ 為什麼王家衛那麼厲害
看王家衛的電影是一種享受,盡管故事情節推動很慢,但是王家衛就有這樣一種魔力,讓觀眾坐在屏幕前等著。《東邪西毒》里劉嘉玲在那裡摸一匹馬,《花樣年華》里卧室床上掛鍾指針的旋轉,《墮落天使》里李嘉欣的意亂情迷 這是視覺盛宴。 很多演員都喜歡和王家衛合作,盡管這種合作很漫長很痛苦,因為王家衛沒有劇本,往往在拍攝時即興發揮。正是這種特殊的拍攝手法才能激發演員的特質,張曼玉經過他的調教由一個花瓶蛻變成蜚聲國際的影後。 王家衛鏡頭下男女都很美,那種憂郁的美。
⑦ 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為什麼評價那麼高好看在哪裡
有人把《東邪西毒》形容為「半生緣」,它更多的不是腥風血雨的江湖,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之常情。所以劇中的每一個俠客好像都不那麼古道熱腸,俠肝義膽,他們骨子裡流淌著的還是王家衛拍都會電影的那股子文藝而又小資的調調。
所以洪七可以帶著老婆闖盪江湖,所以慕容嫣(慕容燕)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可以精分成兩個,所以盲武士是註定回不了家的失明人……
於是,這部脫胎自金庸武俠小說的電影雖然有著同樣的人物名字卻絲毫沒有原著的影子,卻反而更像是古龍筆下那個有著萬種閑愁的江湖,用劇中歐陽鋒的台詞來說,不過是一個人的兩種身份罷了。
《東邪》中真正出現的武打鏡頭寥寥無幾,作為一部反傳統的武俠電影,王家衛描述的武林是更加內化的,他在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人物獨白以及橫搖鏡頭,著重刻畫每一個人物的內心波動。
而《東邪西毒》更為珍貴的是,裡面的每個角色都仿似天成。不管是張國榮吃西瓜談生意無人能及的氣場,還是林青霞癲狂甚於東方不敗的雌雄難辨,亦或是梁家輝誰明浪子心的落寞孤寂,又或者是梁朝偉遍尋桃花不著的眼盲心明,以及楊采妮那折射眾生相的一籃雞蛋,劉嘉玲斑駁叢生狀的無言靜謐,張曼玉痴望大海的悄然逝去,都是影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似零碎的情節實際上早已形成一個緊湊整體。
至於它好在哪裡,王家衛一如既往的比逼格更逼格,張國榮充滿魔性的旁白,杜可風美輪美奐的攝影,陳勛奇大氣磅礴又不失幽怨婉轉的配樂,以及一幫白天拍《東邪西毒》晚上拍《東成西就》也沒有得精分的演員都是它的妙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