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貴州遵義名小吃
遵義特色小吃:
1、豆花面
遵義豆花面,是遵義當地人的獨創小吃美食,味道咸鮮適口,柔嫩鮮軟,爽滑無比,還有濃厚的辣香陣陣飄來,再加上豆花白嫩的色澤,還未入口就已經食慾大增了。
⑵ 貞豐精神病康復醫院怎麼樣
貞豐精神病康復醫院是2016-06-17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永豐街道辦朝宏加油站斜對面。
貞豐精神病康復醫院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2325MA6DLX3X3B,企業法人曾國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貞豐精神病康復醫院的經營范圍是: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禁止的不得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應當許可(審批)的,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憑許可(審批)文件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無需許可(審批)的,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經營。(預防保健科;精神科;精神病專業;精神衛生專業;葯物依賴專業;精神康復專業;醫學檢驗科;臨床體液、血液專業、醫學影像科;超聲診斷專業;心電診斷專業;腦電及腦學流圖診斷專業。)。
通過愛企查查看貞豐精神病康復醫院更多信息和資訊。
⑶ 貞豐有些什麼旅遊景點
貞豐除了雙乳峰風景區,三岔河景區,珉山公園,納孔布依古寨等旅遊景點還想為您推薦貞豐縣古城。
一個老院子,一座寧靜的古城,一方淳樸的少數民族文化
這座古老的院子
從幾百年前的繁華生輝
到衰落破敗,從而被人們遺棄
最後淪為荒廢的院子
就如一個家族、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的命運
從興盛到衰落
⑷ 走進江南水鄉——周庄
周庄,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堪稱中國水鄉的典範。這些瀕水而居的明清建築,古樸典雅,水、橋、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為典型的水鄉古鎮。走進周庄,一灣灣綠水,一座座古橋,一幢幢宅院,構成了古樸典雅的水鄉情韻。周庄,「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俗風情,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第一水鄉」。2003年,周庄鎮被列入第一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
周庄,位於崑山市境內西南,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庄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為寺,始稱周庄。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庄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逐成江南巨富,周庄因此成為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庄鎮。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在青山綠水間,尋一處水鄉古鎮,讓心靈棲居,也讓旅途中多一種體驗。每次來周庄這里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驚喜。走在遙遠的他鄉,帶著旅途的氣息,尋覓到這樣一處婉約的水鄉,看著河道上欸乃而過的烏篷船,靜靜地在河邊的廊棚下聽雨,在煙波槳聲里,匯聚了沁人心扉的古韻。
街迴路轉,水清舟行,看小鎮「小橋、流水、人家」景緻,探尋如煙的往事,讓如水般流逝的歲月重新呈現在我們眼前。粉牆黛瓦,前街後河,古橋駁岸,舟楫悠悠,碧水長流,古橋依舊,這就是我們心中追尋已久的江南水鄉——周庄。徜徉在周庄,看小橋流水,庭院深深,這里的一磚一石都見證了歲月的斑駁,時空的交錯,這里的慢時光讓人平和與淡泊。周庄,是一處讓人記住鄉愁的地方,心靈深處那塵封的記憶——夢中的江南水鄉。
在周庄,看小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探尋小鎮如煙的往事,讓如水般流逝的歲月重新呈現在我們眼前。周庄彷彿就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玉不染一絲世俗的塵埃,在歲月的風塵與現實的浮躁中依然靈動與溫婉。在這里可以平靜地看時光流淌,隨心所欲地發呆或遐想……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庄。周庄已歷經900多年的 歷史 ,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第一水鄉」。這里仍完好地保存著公元14世紀「井」字形河街的古代水鎮格局,民居依河築屋,鱗次櫛比,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如富安橋、雙橋(世德橋、永安橋)、通秀橋、梯雲橋、報恩橋、太平橋、貞豐橋、全功橋、福洪橋等。眾多的明、清民宅庭院保存完好,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蜿蜒流淌的小河,賦予周庄寧靜、古樸、典雅。這些瀕水而居的明清建築,古樸典雅,水、橋、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為典型的水鄉古鎮。水鄉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臨河水閣,比比皆是。小鎮不僅有建於明代的「轎從前門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也有規模恢宏的七進五門樓的沈廳,還有西晉文學家張翰「蒓鱸思歸」的南湖園。
周庄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使許多傳奇故事和民情風俗綿延流傳。江南之水柔媚而多情、內斂而靈秀,精巧雅緻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遊人坐在船上,聽船娘唱上一首小曲,很是愜意。小鎮上不時傳出吳儂軟語和阿婆茶陣陣飄香,續說著財神沈萬三和聚寶盆的傳奇;櫓聲欸乃、崑曲悠遠,演繹著青年男女不期而至的邂逅。
漫步在小鎮的橋頭岸邊,看鱗次櫛比的百年老屋,條條河道輕舟盪漾,歸去來兮,水鄉的韻味,如詩如畫,令人沉醉,不僅讓人想起元代名句,「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在小鎮上,泡一壺清茶、聽聽古箏,看看 「小橋、流水、人家」景緻,周庄,成為休閑生活的代名詞。周庄是做夢、發呆、閑逛的好地方。
千年 歷史 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朴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周庄具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的故鄉;周庄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1984年,旅美畫家陳逸飛造訪周庄,以雙橋為素材,創作了蜚聲海內外的油畫作品《故鄉的回憶》。1985年,《故鄉的回憶》成為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周庄由此作為江南古鎮的代表走向世界。
周庄必去的景點:雙橋、沈廳、張廳、富安橋、古戲台、全福寺、迷樓 、 葉楚傖故居 、 澄虛道院、周庄博物館等。
雙橋: 周庄雙橋指位於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橋和永安橋,建於明萬曆年間,兩橋相連,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又稱鑰匙橋。因出現於旅美畫家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回憶》中而聞名於世。雙橋,河上的石橋聯袂建築,顯得十分別致。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入街巷;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這兩座石橋,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是周庄的象徵。
關於雙橋,有一則動人的故事。1984年春,陳逸飛在周庄將雙橋繪成油畫,題名《故鄉的回憶》。這幅畫就是他這次水鄉之行的最大收獲之一。《故鄉的回憶》連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同年10月,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所屬的哈默畫廊展出,這幅油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後來,被阿曼德·哈默用高價購藏。同年11月,哈默先生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過陳逸飛的加工成為當時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睞,從此將周庄推向了世界。
站在這里舉目望去,雙橋不遠處有一座石拱橋——太平橋,連接城隍埭和蜆江街。這座石橋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興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橋長13.2米,寬2.5 米,為單孔石拱橋,跨度 4.8 米,橋梁刻有「蓮座」圖案。橋旁是沈體蘭的舊宅。
逸飛之家: 逸飛之家是著名畫家陳逸飛的紀念館,位於周庄蜆江街 11 號,離雙橋很近的一處老房子,這里離雙橋很近。逸飛之家的匾額由陳逸飛先生生前好友著名畫家陳佩秋所題,園中的四季桂花和海棠樹是陳逸飛家人栽種。紀念館中有周庄人為陳逸飛所立的銅像,館內還陳設了陳逸飛先生一些珍貴的手稿和照片。陳逸飛的作品《故鄉的回憶》讓周庄走向了世界,而如今周庄成為了世界文化名鎮,周庄人沒有忘記他,在周庄建立了一座紀念館,以紀念他為周庄所做出的貢獻。
站在市河一側,看橋下流水潺潺,兩岸院牆斑駁,一葉輕舟,徜徉在淥水小河之上,過雙橋向北走不遠,便來到了張廳。
張廳: 張廳原名怡順堂,相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進入朱漆大門, 磚雕門樓, 庭院幽深,木雕花的窗子以及古老的屋檐,大氣的廳堂,精緻的擺設,都記載著當日門庭若市的繁華。張廳是江南民居中比較典型的前廳後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整個張廳佔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前後六進,房屋60餘間。張廳的後院還有一個箸涇穿越的後花園,園中翠竹搖曳, 花木扶疏 ,荷塘水韻,為這個小巧的花園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
坐靠在亭台里的美人靠上,細品古園風情,想像當年的張家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可看綠水清波,吟詩作畫,觀花賞月,花下低吟,月下淺唱,是何等的閑情逸致。 小河有一個優雅的名字「箸涇」。箬涇河穿屋而過,構成 「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構築了水鄉特有的靈動的情趣。它喚醒了遊人的懷舊意識,感慨於時光的流逝。張廳是周庄鎮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100多間房屋,佔地2000多平方米。沈廳共有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中部是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正廳松茂堂廳堂中央懸匾一方,「松茂堂」三個凸出的泥金大字,為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沈廳的第五進中,安放著江南豪富沈萬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在周庄的明清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沈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萬三,名富,字仲榮,行三,吳人呼為沈萬三。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沈家漾遷徙至周庄東詫,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周庄、蘇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跡,但始終把周庄作為立業之地。沈萬三富甲天下。出身低微的沈萬三,由貧而富,又「既盈而覆」,成為元明之際江南地主豪富的一個縮影。歲月帶走了先人的足跡,也塵封了那如煙的往事,然而沈萬三在周庄的遺跡,他後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廳,吸引了許多中外 旅遊 者。
富安橋 :從沈廳出來往北走不遠就到了富安橋,相傳橋旁有總管廟,所以它原名總管橋。富安橋由周庄人楊鍾為報答祖先恩德捐資創造,建成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咸豐五年(1855年)三次修葺。富安橋為單孔拱橋,橋長17.4米,寬 3.8米,跨度 6.6米。
富安橋,位於周庄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橋身四側的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氣勢非凡,是古鎮橋與樓聯袂結構完美的獨特建築,也是江南水鄉僅存的立體型橋樓合壁建築。富安橋是周庄現存最古老的橋,數百年來,歷經風雨,迎送無數人的過往行人,見證了小鎮的 歷史 。
下富安橋向南,過梯雲橋向右轉走上一段便來到了葉楚傖故居。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裡面的那座橋正是周庄的梯雲橋。在周庄 歷史 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的名人。在清末民初,這里出現了一位愛國志士,他就是葉楚傖先生。葉楚傖故居,是他的祖宅,也是他曾居住過的地方。
葉楚傖故居: 在鎮中心的西灣街上,有幢臨河坐南朝北的古宅院,它建於清同治年間,原先雅稱「祖蔭堂」,數經修葺,今為葉楚傖故居。這座五進清式建築,包括牆門、轎廳、正廳和堂樓,還有一個幽靜小巧的後天井。前樓堂為葉楚傖童年書房,後堂樓下的客廳曾是葉楚傖與南社社友柳亞子、蘇曼珠等斗酒敘詩、切磋藝文之處。葉楚傖故居由葉楚傖祖父修建,葉楚傖曾祖父葉杏江為清朝官吏,祖父葉原甫無意於仕途,在周庄開設葉太和醬園,家境比較富裕,修建了這棟老宅,清磚小瓦硬山牆,迴廊掛落花格窗,是一座仿明的建築。
葉楚傖,1887年出生於江蘇吳縣周庄一個書香門弟之家,祖籍周庄,自小在周庄長大,早年參加同盟會。他先後在上海創辦《太平洋報》、《生活日報》。1916年,葉楚傖與邵力子合辦《民國日報》,任總編輯。葉楚傖著有《世徽堂詩稿》、《楚傖文存》以及小說《古戌寒笳記》、《金閶之三月記》等作品。葉楚傖是著名的南社詩人和政治活動家,這位國民黨元老於1946年在上海病逝。
在葉楚傖故居附近還有兩處景點是值得一看的,一處是中市街北面的澄虛道院,另一處是西灣街南面的全福寺。據周庄人講,澄虛道院是周庄一帶有名的道觀。澄虛道院始建於宋代元祐年間,已有900多年 歷史 ,原名「聖堂」,是吳江澄虛人士來此捐建,故名澄虛道院,非常不幸,由於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壞。1994年周庄政府出資重修,又重現了當年的面貌。
另一處值得一看的就是全福寺。周庄鎮南瀕臨的一片大湖,俗稱南湖、南白盪,與吳江分界。全福寺就坐落在南湖的北側。全福寺始建於宋代,已有900多年 歷史 原是宋元佑年間的周迪功廊舍宅為寺的,後經歷代不斷擴建,香火旺盛,成為江南一帶的名寺。據說,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間,寺廟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全福寺是1995年重新修建的,並從原來的白蜆湖畔移址在現今的南湖畔。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家、書法家,世居周庄鎮南二圖港(近南湖)。在張翰之後,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也曾經在南湖寓居游釣。這里不僅景色宜人,也是尋幽訪古的好去處。
貞豐橋 :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位於中市河西口,連接貞豐弄和西灣街。由於周庄古名貞豐里,以里得名,為貞豐橋。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橋長12.2米,寬2.8米,跨徑4.4米。該橋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駁,石隙間伸出枸杞枝,風貌如初,整修後傲然跨河而立,呈現一派古意。
橋北西側,曾開設德記酒店,地處橋旁與鬧市中間,顧客把酒臨風,看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橋樓互襯,風光無限,美不勝收,也曾經是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聚會的地方,人稱「迷樓」。貞豐橋和迷樓現仍保存如初,一橋一樓,相得益彰。
迷樓 :迷樓地處貞豐橋畔,為臨河修築的兩層小樓。進門看到的扁額「迷樓」,就是由當年柳亞子所書,一樓主要陳列南社社員聚會的照片和一些書稿,二樓主要有四個發起人當時酣歌痛飲的蠟像,還有就是有關他們生平的簡介。
迷樓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建於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庄,因擅長烹調珍饈佳餚,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40,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年長後,如一枝出水芙蓉,在水鄉周庄壓倒群芳。求婚者紛至沓來,李德夫難舍愛女遠離膝下,小樓藏嬌,讓她守著雙親共度生涯,當壚勸酒,張羅顧客,生意火紅。
周庄系江南水鄉的重要商埠集鎮,貞豐橋又是鎮境水陸要津,店鋪毗鄰,商賈雲集。德記酒店地處小橋流水、富有詩情畫意的鬧市之中。賓客設酒臨風,吟詩作畫,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頗有一番情趣,一種「酒不醉人人自醉,風景宜人亦迷人」,德記酒店幸得「迷樓」雅稱,有人說這里的景色為之一迷,酒香四溢為之二迷,樓主的女兒阿金迷人為之三迷,所以就有了迷樓之說。
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樓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後將百餘首詩篇結為《迷樓集》流傳於世。因此,周庄迷樓名聲大振。現經修葺的迷樓仍保持當年風貌,依水傍橋,令人著迷。
每位背著行囊遠足的行者也許都會有三毛情結,來到周庄的人大多都會在這里尋找三毛的蹤跡。沿著彎曲的石板小路行走,來到離普慶橋不遠的中市街111號,一座茶樓出現在眼前——三毛茶樓。周庄古鎮內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讀的地方應該就是「三毛茶樓」了,這里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著一段不解的故事。
三毛茶樓 :周庄古鎮內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讀的地方應該就是「三毛茶樓」了,這里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著一段不解的故事。1989年春天,是油菜花開的季節,多情的周庄迎來了一位多情的女子,那個浪跡天涯的台灣女作家——三毛。她來到這塊讓她魂牽夢繞的故土——周庄,在離開周庄後,當地作家寫下了散文《三毛在周庄》,在海內外報刊上發表。後來三毛信中寫道:「周庄真好,還要來周庄吃阿婆茶,吃大閘蟹,要在周庄的大街小巷走個夠」。 三毛把周庄當作了她夢中的故鄉,可如今香銷玉殞,已經走了,留給了人們的只是回憶與惋惜。
可是周庄人沒有忘記她。周庄的朋友為了把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台灣女作家三毛在周庄短暫的停留與當地作家的情緣永遠定格,幾年後終於在周庄開設了一間茶樓,取名為「三毛茶樓」。一位周庄本土作家張寄寒先生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過一段文字交往,幽思難遣,故收集了三毛與周庄的前世情緣,開了這個茶樓,取名「三毛茶樓」。三毛茶樓開設以來,慕名來訪者眾多,其中更多的是懷念三毛的讀者。茶樓上下掛滿三毛的照片、三毛的生平,還有她寫給張寄寒先生的信件。周庄的遺憾在於沒讓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離開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獨,三毛臨死時還在念叨周庄。枕河而居的三毛茶樓, 有了一種文化的意韻,讓人難以忘懷。 如今,伊人已去,只有一座三毛茶樓在訴說著三毛和周庄的故事。
走累了,我們走進了三毛茶樓,找一個樓上靠窗臨河的位置叫上一壺阿婆茶,要上幾碟茶點,透過窗子看過往的船隻在河上悠然往來,想像三毛當年行走在周庄的樣子,引起無限幽思。淡泊寧靜的閑適中,是心靈的歸處,水天一色,方寸咫尺之間,別有一番江南水鄉之美。在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小鎮,我們靜下心來,在水鄉小鎮的慢時光里更是品味一份休閑的愜意和安逸,體會歲月在這里變緩的步伐,詮釋生命的意義。茶樓里正在播放三毛最喜愛的歌曲《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周庄還有一些值得一看的景點,如大誠堂、沈萬三故居、沈萬三水冢、貞固堂(沈體蘭故居)、南湖園、周庄博物館、怪樓、周庄舫等。
沈萬三故居位於周庄鎮東垞,是周庄富貴園根據 歷史 資料和 歷史 原貌,在原址精心設計、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築。沈萬三水冢在鎮北銀子浜底。水下有一古墓,埋著沈萬三的靈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無數碎銀在閃爍,籠罩著神秘色彩。
貞固堂,又稱沈體蘭故居,系愛國教育家沈體蘭先生幼年生活之處所。沈先生出生於周庄書香門第。貞固堂位於古鎮太平橋堍,是一座高牆花窗、粉牆黛瓦的宅院式民居建築,面街臨河,環境幽雅,古色古香,別具風格。
來到古鎮後港西街的周庄博物館,瀏覽林林總總的陳列品,溯古尋源,在濃縮了的時空中,領略 歷史 的厚重,感受多姿的水鄉風情。周庄鎮北的白蜆湖,湖水清澈,微波盪漾,湖畔垂柳依依,曲廊亭台一派典雅,沿著鵝卵石小徑穿過穿過「雲海閣」,走過木質棧橋,就上了周庄舫。
夜幕夜幕降臨,我們來到周庄古戲台,在這里聽上一場崑曲,讓忙碌的心情變得輕松,會讓旅途的疲勞頓消,感受心靈之旅的愉悅。
古戲台: 戲台座南面北,以古戲台和走馬樓式觀演樓、展覽館為主體的古建築群。台中心是由四百二十隻木雕鳳凰盤旋成復盆狀,叫「鳳凰藻井」,這是古代利用共鳴原理築成的「高級音響」,使演唱婉轉動聽,繞梁三匝。古戲台上崑曲表演,水袖飄逸賞目,淺吟低唱天,賞心悅目……
古戲台上演的劇目:《長生殿》、《牡丹亭》、《白兔記》、《竇娥冤》、《孽海記》、《尋親記》、《雙珠記》等。古戲台常年上演崑曲,崑曲也叫「崑山腔」、「昆劇」,是戲曲劇種最古老的一種,崑曲形成的 歷史 ,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今屬於江蘇),崑曲成了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至今已有600多年的 歷史 ,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漫步古鎮,體會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逸,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橋,觀賞古橋駁岸、看小船搖搖晃晃地漾起一泓碧波;一葉輕舟,綠水逶迤,聽一曲吳歌小曲,與船娘聊聊家常,讓水鄉韻味靜靜流淌。在煙波槳聲里,碧波盪漾中,彌漫的古韻裊裊而來。此時的周庄清新而溫婉,飄逸著古風古韻,散發出濃濃的鄉情,時光彷彿在這里停頓,我們如同回到夢中的故鄉。周庄,一個可以讓時光駐留的地方,如詩,如畫。周庄之美,讓人縈繞心間,揮之不去。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
⑸ 貴州貞豐縣哪條街最熱鬧
要看時間。一般半夜就幸福街
⑹ 貞豐有沒有孤兒院
貞豐是有孤兒院的,在南城那邊
⑺ 申請加貞豐紅十字會自願意者要什麼條件
摘要 本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承認《中國紅十字會章程》,自願繳納會費的,可以申請加入紅十字會,成為紅十字會會員。會員分為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在校學生加入紅十字會的為紅十字青少年會員。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及有關團體加入紅十字會的為團體會員。
⑻ 出行計劃!!!!急急急急!!!!!!!!
你好.關於周庄和烏鎮的情況.你可以去全游網了解.哪裡介紹的比較詳細.有相關的攻略和游記.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在江南水鄉,有不少像烏鎮這樣的古鎮,美麗寧靜得像一顆顆珍珠。烏鎮除了擁有大家都具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和精巧雅緻的民居建築之外,更多地飄逸著一股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這可能是它的歷史最為悠久、文化最為發達的的緣故。
烏鎮古時候稱為烏墩,春秋時此地為吳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間始稱烏鎮。
烏鎮歷史淵源流長,根據鎮東「譚家灣古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獸骨等的鑒定,該處屬於馬家浜文化類型,處於新石器時代。可見,六千多年前,烏鎮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里。
烏鎮位於桐鄉市北部,距市區17公里。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省吳江縣,東南與濮院、龍翔街道等毗連,東北接嘉興市秀洲區。歷史上曾是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桐鄉、石門、秀水、烏程、歸安、吳江、震澤)錯壤之地。今為附近鄉鎮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鎮域面積71.19 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鎮區常住人口1.2萬。
烏鎮地處河流沖積和湖沼淤積平原,地勢平坦,無山丘,河流縱橫交織,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公用設施方面,烏鎮設有郵電支局,開通郵路10條,35Kva變電所一座,自來水廠有深井四口,綠化面積逾28.84公頃,綠蔭覆蓋率達18.3%以上。
烏鎮農業以糧食種植為主,並兼多種經營,是桐鄉市主要產糧區之一。蠶繭為烏鎮特產之首,小湖羊皮、杭白菊享譽中外,近年大力發展豬、羊、鴨、淡水魚等養殖業,獲得極大成功。
烏鎮現有完中1所,初級中學1所,鎮完小2所,縣級綜合醫院1所,精神病專科醫院1所,鎮衛生院1所,村有保健站,廠有醫務室。文化站、廣播站、有線電視站、工人俱樂部、圖書館、電影院、影劇院、書場、人民公園等城鎮設施一應俱全。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2000年推向市場,獲得巨大成功,現烏鎮景區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
景點名稱:周庄 聯系方式: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周庄全福路121號
郵編:215325
電話:0512-57217206 景區門票:100元 景區榮譽: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衛生鎮;國家小城鎮建設示範鎮;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開放時間:全天 周庄,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贊周庄「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周庄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
全鎮近千戶民居中,明清和民國初期的建築仍保存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及60餘個磚雕門樓。
周庄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
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0.4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
同時,周庄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
周庄是水的世界,古鎮四面環水,猶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蓮。
河道形成「井」字形,有河有街必有橋,因橋成街,因橋成市,橋橋相望,橋橋相連,為水鄉周庄增添了魅力。
周庄至今仍保存著建自元、明、清代的石橋14座,當推雙橋、富安橋、貞豐橋、福洪橋最有代表性。
坐在船上游覽,穿橋過洞,頗有情趣。每穿過一個橋洞就出現一種景色;每拐過一座橋堍,又另有一種意境,從不同角度構成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畫。
周庄環境清靜優雅,是讀書的好地方,也頗有讀書的好傳統,歷史上曾出過進士、舉人20多人。
除了張翰、周迪功郎和江南巨富沈萬三,先後寓居或游釣於此的有劉禹錫、陸龜蒙等,還有給近代中國留下深廣影響的葉楚傖等人。
名勝還有全福寺建於宋元佑元年(1086年)。地處貞豐橋畔的迷樓。澄虛道院俗稱「聖堂」,該道院創建於宋元佑年間(1086-1093),距今已有九百餘年的歷史。
游覽周庄,雙橋是不能不看的。
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樑橋——永安橋組成。清澈的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鎮區東北交匯成十字,河上的石橋聯袂築,顯得十分別致。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這兩座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世德橋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資建造,永安橋由里人徐正吾出資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兩橋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資重建。1957年永安橋再次修繕。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人街巷;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欵乃聲聲的小船在橋洞穿過。橋邊,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各地美術院校的師生,在全神貫注地寫生,攝影愛好者則端起照相機,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站在市河一側舉目望去,鑰匙形的雙橋連同不遠處的清代石拱橋——太平橋,一個鏡頭可以攝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橋。
在周庄的近千戶民居中,明清和民國明期的建築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個磚雕門樓,還有一些過街騎樓和水牆門,這在江南水鄉是堪稱典型的。在這些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佔地兩千多平方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據《周庄鎮志》記載:「沈本仁早歲喜歡邪游,所交者皆匪類。及父歿,人有『不出三年,必傾家者』。本仁聞之,仍置酒,召諸匪類飲,各贈以錢,而告之曰:『我今當為支持門戶,計不能與諸君游也!』由是,閉門謝客經營農業,於所居大業堂側拓敬業堂宅,廣廈百餘椽,良田千畝,遂成一鎮巨室。」看來沈本仁是屬於那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人物,他沒有把上輩人遺傳的家產揮霍殆盡,在父親死後發憤耕耘,拓展家業,建成了頗具規模的沈廳。
沈廳共有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前後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環通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築物所罕見。
七進廳堂內,佔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廳面闊十一米,前有軒廊,進深七檁十一米,廳後有廊。正廳正面成正方形,廳兩邊是次間屋,有樓與前後廂房相接。屋面為兩坡硬山頂,除六檁至七檁為單屋頂棚,其餘都是雙屋頂棚。廳內樑柱粗大,鐫刻有蟒龍、麒麟、飛鶴、舞風等花飾。廳堂中央懸匾一方,「松茂堂」三個凸出的泥金大字,為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朝向正廳的磚雕門樓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高達六米,三間五樓,上覆磚飛檐,刁角高翹,下承磚斗拱,兩側有垂花蓮,下面是五層磚雕,布置緊湊。正中有匾額,刻有「積厚流光」四字,四周額框刻有精細的紅梅迎春浮雕。磚雕門樓上還鐫有人物、走獸及亭台樓閣等圖案,包括《西廂記》、《狀元騎白馬》等古典戲文,線條精細流暢,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在一塊長不盈尺的磚板上鐫刻前、中、遠三景,其刻工之精、構思之巧,足可與蘇州網師園中的磚雕門樓媲美。
大堂樓木樑架造型渾厚,一律為明式圓形圖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寬的單幅松板,堅固結實,可以想見當年建造時工程的艱重。大堂樓的欄桿與欞窗製作較為精緻,與前廳的建築風格有所不同,屬徽派風格。
沈廳在十年浩劫中遭受嚴重破壞。自1983年以後,開始沈廳的修復工程,先後修復了松茂堂、茶廳和大堂樓,開通了走馬樓,後廳屋也已與波光粼粼的銀子浜溝通。經過修繕的沈廳,恢復了清代建築的風貌,成為受人歡迎的旅遊景點。
沈廳的第五進中,安放著江南豪富沈萬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審視著這位六百年前的吳中巨富,或是為了得到某些啟迪和借鑒,或是為了滿足祈福的望。不管是什麼身份,走進沈廳的每一個人,都會對沈萬三這個傳奇人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⑼ 遵義有什麼美食
貴州遵義的特色美食有很多,比如鴨溪黃家牛肉、小葉苦丁茶、遵義豆花面、朝天椒、遵義羊肉粉、空心面、鳳岡養生油茶、洋芋粑粑、仁懷三把雞、合馬羊肉、南白黃糕粑、劉二媽米皮、正安手工米皮、尚稽豆腐皮、綠豆粉、蕎面條、田三蒸餃等。
一、仁懷三把雞
洋芋粑粑是遵義街頭的一種常見的傳統小吃。洋芋的學名叫馬鈴薯,俗稱土豆。中醫認為土豆性平,有和胃、調中、健脾、益氣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疼、習慣性便秘、皮膚濕疹等症。
⑽ 在雙乳峰玩過了~~~貞豐附近還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貞豐縣古城就不錯,古香古色,沒有過度的商業化。古城內的兩湖會館是貴州段茶馬古道的遺址,歷史文化深厚。
我們在歲月的船上,苦苦尋覓了,無數次。才遇見了,一個老院子,一座寧靜的古城,一方淳樸的少數民族文化。
推開厚重古樸的大門,一個遞進式的院落躍然眼前,粉牆青瓦、高脊飛檐,古樸幽靜又不失大氣。大門直接穿過院內的古戲台,踱步於此,彷彿還能聽到戲台上的鑼鼓聲,好一派當年的繁榮。
幾百年後的今天,當年的繁華早已不復存在,唯獨斑駁的牆面和厚重的大門,能讓人透過歲月,看到它曾經的輝煌。如今的兩湖會館里,經過上百年的風霜雨雪洗刷過後,將歷史的那份厚重感完美的展現出來,古老而安靜的院子,依然風采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