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讓子彈飛》是姜文的代表作,除此還有哪些高質量作品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很多人看他的電影會出現荷爾蒙爆發,淋漓盡致之感。但有時候的蒙蔽和疑惑觀眾更覺其風采之深。如《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這些全是他的高品質著作。
《讓子彈飛》2009年,大作《讓子彈飛》的劇本只寫了四五成,姜文就把這個半成品加工依次發送給了三個人,分別是:周潤發、葛優和楊受成。在給周潤發和李大爺的劇本里各帶入了一封信,信中姜文隻字沒提演員片酬,僅用了文雅的文言文,闡釋了自身的豪情壯志。姜文之後提到這件事情的情況下說,寄信是一件十分有誠心的事,古時候兩軍招降靠的便是信函。這兩封信是他一個字一個字「攢出去的」。而提及那一個半成品加工的劇本,姜文表述道,他不可以把劇本寫的過滿,必須中後期依據知名演員和拍攝情景,再逐漸把劇本添充豐腴。這一半成品加工劇本和那兩封信,觸動了周潤發和葛優,二人迅速表明想要參演,而楊受成也二話不說再度項目投資了姜文新電影。
姜文的這兩個「信念」,能讓是多少名牌電影導演臉發紅?一個電影導演的活力是比較有限的,如果你太過重視生活的物質生活,剛好便會提升自己的閥值,減少了自身對生活的敏感性,你拍出來的著作,便會慢慢浮在表層,忘記了自身的初衷。姜文最終注重,僅有對生活有充足的客觀性了解,才可以有主觀性的文藝創作,我拍攝的並不是肯定的真正,只是客觀現實的客觀性。姜文的信念看起來擰巴,其實十分透亮,也是這兩個信念,深深地震撼人心了楊受成,此後他的盛名在中國香港普遍廣為流傳,之後他到香港拍攝《關雲長》,全部的中國香港同行業都叫他「姜爺」。
② 姜文的新片《邪不壓正》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姜文導演4年磨一劍,「民國三部曲」最後一部《邪不壓正》如期上映,但觀眾口碑卻出現兩極化,在豆瓣上,它的評分高達7.2分,對於別的導演來說,這已經算是很高的分數了,但對於姜文來說,這個分數足以讓很多觀眾和影評人內心糾葛,因為它是姜文拍的,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讓子彈飛》的分數是8.8和8.7分。
我本人贊同周黎明導演的評價:「《邪不壓正》是一部飛著的影片。喜歡和不喜歡該片,主要都是這原因。喜歡者看到了飛揚,不喜歡者看到了不著地。」因為對於《邪不壓正》這部電影,從畫面、攝影、美術設計、布景、人物表演、音樂、劇情等元素來看,唯一能夠讓觀眾挑刺的就只有劇情了,《邪不壓正》的故事並不復雜,但這么簡單的劇情姜文導演並沒有按照類型片的方式來講述,而是在其中揉進了很多他個人對於歷史和人性的思考,這些暗藏在情節中的點對於專業的影評人來說,是加分的,但對於普通觀眾,有些看起來就顯得有點「故弄玄虛」。
我覺得,從藝術的角度來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這部電影有沒有打上導演個人的烙印,這部電影有沒有提供以前此類電影沒有出現過的審美類型和藝術形式。比如,以前觀眾心目中的武打片類型都是徐克、袁和平、成龍等香港電影人拍攝的類型,但侯孝賢導演拍了一部《聶隱娘》,武打的方式和故事的講述上完全顛覆了觀眾對武打片類型的認知,這在藝術上就是一種創新。侯孝賢導演憑借《聶隱娘》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邪不壓正》在劇情的講述上,也沒有按照嚴格的復仇片的路數來,這打破了普通觀眾的心理預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觀影障礙,但在藝術上,卻是加分的。
按照常見的類型片講述方式,《邪不壓正》應該緊緊扣住彭於晏飾演的李天然復仇這條主線來展開,這位能夠躲避眼前射過來子彈的年輕人,在片中最大的障礙是心中恐懼,但影片在前半部分幾乎沒有表現李天然內心的恐懼部分,更多時候,他是帶著笑容在屋頂上飛奔,就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這是姜文導演在挑戰觀眾的心理期待,他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自己飾演的藍青峰和廖凡飾演的仇家朱潛龍之間的心理暗鬥。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劇情的主線不突出,觀眾的類型片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但這些內容,恰恰是姜文導演最想表達的觀點,影片前半部分的主題是「尋父」,後半部分的主題是「復仇」和「愛情」,前者是他作為一個導演對於歷史和家國關系的思考所在,讓他割捨掉這些,我想也就讓它失去了拍攝這部電影的動力。
姜文眼中的北平,有一種風情萬種的銷魂勁兒,對於《邪不壓正》的布景,除了贊美,幾乎聽不到任何異議的聲音。就沖著在銀幕上復原的這座千年古城,觀眾走進電影院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觀眾對於《邪不壓正》的兩極化的評價,其實反映了現在中國電影面臨的兩難境地,作為藝術的電影,它需要打破觀眾的心理預期,在藝術形式和電影的講述方式上做出探索,這勢必引起觀眾觀影時的障礙。而電影的商業屬性,又需要導演順應觀眾的心理預期,完全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像姜文這樣的導演,要讓他完全向商業電影妥協,幾乎就是要了他的命。我覺得,客觀公正地看待《邪不壓正》這樣兼顧電影商業性和藝術性的電影,是對電影人辛苦付出的尊重,也是中國電影之福。
《邪不壓正》跟《陽光燦爛的日子》比起來,一定要遜色,一個導演也不可能永遠都保持在巔峰狀態,但這部影片的閃光點依然不少,就像張藝謀導演曾經說過的,一部電影看完後,觀眾留下的可能只是其中的幾個畫面,相信很多看過《邪不壓正》的觀眾,多年以後依然會記得,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一個身懷絕技的年輕人,披著披風,在綿延的北平四合院的屋頂上跳躍翻騰,一股「快意恩仇」的復仇慾望在他心中燃燒,最終,他用自己的勇氣詮釋了「邪不壓正」這句天道之語。
③ 姜文胡軍一起演的電影
姜文胡軍一起演的電影有《讓子彈飛》、《圖蘭朵:魔咒緣起》。
1、《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是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斗的故事。
以被譽為世界十大歌劇之一的《圖蘭朵》為靈感,以王小平所著小說《三色鐲》為藍本,《圖蘭朵:魔咒緣起》講述了一個全新內核的愛情故事。
圖蘭朵公主因誤戴來自異域的三色鐲而遭遇嗜血魔咒,情感世界與色彩感受力都隨之冰封,身世神秘的「藍眼睛」卡拉夫不惜賭上性命,欲幫心愛之人解開三道謎題破除宿命魔咒,然而,一場更大的風暴竟不期而至。
影片保留了歌劇《圖蘭朵》故事中解謎的核心設定,又加入了「三色鐲」這一有東方奇幻元素的道具,引入「三隻鐲對三道謎」的設定。三隻魔鐲分別代表著人人渴望的美麗、智慧和權力,「獨為仙,合為魔」,擁有其中一個,便是極大的幸福;倘若縱容貪欲,則會被反噬,喪失愛的能力,陷入瘋魔直至毀滅。
這是一部東方童話故事,更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話故事,奇幻設定的背後,探討的是人性的愛與誠、戰爭的罪與罰。以童話愛情故事為載體,藉助比童話故事更加成熟的話語表達與敘事角度,探討大愛與和平的主題。
影片的最後,卡拉夫將圖蘭朵公主的嫁妝——焰火製造的秘密帶給遠方的人們,而非將火葯帶向世界,正是展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就像編劇王小平所言,真善美應該是所有電影所共通、共情的內核,也是這部東方童話所蘊藏的現實意義。
這個奇幻的東方童話愛情故事有著較強的文化包容性,它向觀眾傳遞友愛和平的價值觀念,和共同創造繁榮和美好幸福的願景。
④ 怎麼評價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和《邪不壓正》這兩部作品
姜文導演過很多出名的電影,其中《讓子彈飛》和《邪不壓正》這兩部作品有許多故事背景相似,對於這兩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我們應該怎麼評價?
師父的死不過是一個噱頭,師兄弟二人各執一詞,觀眾們從兩個人不同的表現中也難以分辨,這就是導演想要的效果,觀眾們的想法會隨著主演的表現而改變,他們會跟著主演的想法而被調動起來,就像歷史中的很多事,我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們只是人雲亦雲罷了。
《讓子彈飛》和《邪不壓正》都是諷刺意味極重的電影,兩部電影都蘊藏著許多惹人深思的寓意。
⑤ 姜文導演過哪些電影
姜文導演過的電影:邪不壓正(俠隱)、一步之遙、讓子彈飛、太陽照常升起、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看球記、紐約,我愛你。
《讓子彈飛》是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斗的故事。
劇評
《讓子彈飛》向觀眾們所展示的,的確是一部完全在卡通動畫思維下創作的作品。不能說那些充滿著天馬行空想像力的精彩畫面都是卡通風格的功勞,但是那個烏托邦式的世界,那些誇張而具有符號感的人物,那些荒誕而脫離常規的情節,卻可以在一個卡通式的天真的邏輯里得以合理地展開。
⑥ 太陽照常升起 講的是什麼
主要內容:
美國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脊椎受傷,失去性能力,戰後在巴黎任記者時與英國人阿施利夫人相愛,夫人一味追求享樂,而他只能借酒澆愁。
兩人和一幫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納參加鬥牛節,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絕了猶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卻迷上了年僅十九歲的鬥牛士羅梅羅。
然而,在相處了一段日子以後,由於雙方年齡實在懸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毀掉純潔青年的前程,這段戀情黯然告終。夫人最終回到了巴恩斯身邊,盡管雙方都清楚,彼此永遠也不能真正地結合在一起。
《太陽照常升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以1924年至1925年這一歷史時段和名城巴黎為背景,圍繞一群在感情或愛情上遭受過嚴重創傷或者在戰爭中落下了嚴重心理或生理機能障礙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而展開。
反映了這代人意識覺醒後卻又感到無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6)姜文新的電影擴展閱讀:
《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涉及多主題的現代小說。首當其沖的主題無疑是戰爭在生理、心理、倫理等方面對「迷憫的一代」所造成的嚴重損害。
這部「情緒結晶式小說」不以情節取勝,而在於著力表現這一代人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上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在於宣洩他們的情緒,展示他們復雜矛盾的心態和心理發展歷程,並由此深入挖掘和直接表現他們對世界的認識。
這一代人所有的夢想、信念和單純都已被戰爭和現實的殘酷擊得粉碎,人生的目標已經死亡,他們在毫無節制的酗酒和縱樂中品嘗著內心的絕望和悲哀。
小說中的巴恩斯集中體現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徵:他雖然頭腦冷靜、性格沉穩,但他已變得漠視一切,不再相信任何價值觀念和倫理規范,不再相信諸如親情、友情、愛情、宗教信仰等等這些傳統的希望之源,唯有縱酒宴樂能給他帶來一時的快慰和解脫,即便是富有閑情雅趣的旅行,也每每成為豪飲的借口。
參考資料:網路-《太陽照常升起》
⑦ 姜文有拍了什麼新電影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唐山,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應該沒有吧,好像邪不壓正就是最近的一部電影了。
⑧ 姜文新電影一步之遙 看完了一頭霧水 有沒有高手給我講講到底啥意思
故事背景定在了上世紀20年代,發生地從西南的小城轉移到東部的大城市上海,這與《讓子彈飛》片尾「麻匪幫」成員奔向上海的劇情有所呼應。
姜文曾透露,《一步之遙》故事改編自當年轟動上海的真實事件「閻瑞生案」,借用了「花國總統遇害」的元素,但整個故事更加荒誕和傳奇。
「閻瑞生案」是北洋上海最著名的案件,當年舞女選美的花國大選轟動一時,而更富戲劇性的是,獲勝者之一的王蓮英次日被害,拋屍荒野,此事更激起全城熱議。而駢居的閻瑞生被認定是殺人兇手並被緝拿歸案,公審後遭槍斃。
這件事情迅速被改編以各種曲藝形式火爆京滬,同樣,以此案為元素拍攝的電影《槍斃閻瑞生》,更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故事長片。從花選到電影放映,整個「閻瑞生案」整整兩年時間都是北洋上海的焦點。這個歷史事件將被姜文導演怎樣還原,成為《一步之遙》的最大看點。
據透露,《一步之遙》只攫取了「花國大選」和「總統遇害」兩個核心元素,整個故事被重新編織,變得更具懸疑和荒誕感。花國大選升級為環球公開賽,全世界的舞女齊聚上海花選,「閻瑞生」變身「馬走日」後,人物的身份、背景變成了聲名顯赫的大冒險家,命運也完全不同。
姜文導演的作品極具個人風格,荒誕感和幽默感一直是他電影的標簽,「閻瑞生案」這個題材提供了豐富的元素供改編,姜文版的《一步之遙》,將通過重組一樁謎案,重造一個夢幻刺激的北洋和冒險驚情的上海
⑨ 文章新電影叫什麼
最新的電影,應該是《不二神探》。還有再接著就是14年12月才上映的《一步之遙》。最新的電視劇,應該是《小爸爸》
⑩ 姜文和他的「三部曲」
《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姜文式「北洋三部曲」已悉數呈現,豆瓣評分分別為:8.7、6.3、7.1。
相比於早些年的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8.8、《鬼子來了》9.2,連晦澀難懂的文藝片《太陽照常升起》8.0都比「北洋三部曲」中的兩部要高的多,於是 有人說著姜文已「姜朗才盡」「神話不再」,有人仍力挺他拍的片子是「真男人風采」「有原始沖動的本能」「肆意揮灑生猛和超現實主義」。
截止7月24日,邪不壓正票房累計5.54億,不管口碑是否兩極分化,「姜文」二字的招牌仍表現出了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強敘事
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
如同李小龍智取危機四伏的卡薩布蘭卡!
邪不壓正宣傳海報
姜文拍的這「三部曲」的民國二十多年,嘗試了不同的風格和類型。
《讓子彈飛》把土匪打惡霸的故事講到了極致,《一步之遙》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譜寫了馬走日從風光無限到一樁謀殺案引發的悲劇收場的大起大落的人生,而相較於惡評如潮的《一步之遙》, 《邪不壓正》不管在表現手法、敘事和整體風格,都明顯克制了許多。
致敬昆汀,影片就像是中國1973李天然版《殺死比爾》,一個復仇的故事:朱潛龍作為大師兄和日本人根本一郎勾結殺死了師父全家,少年李天然僥幸逃生,背負著血海深仇,在美國訓練多年後回到了抗戰爆發前混亂的北平,各方勢力、人物各懷心思,風起雲涌,最後李天然走上了復仇之路,手刃仇人。
在一次訪談中他(姜文)說: 我覺得(這個故事)比以前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每個人無論對自己成長和自己的失敗,都帶有某種自覺性。
或許應該這么理解,相較於前兩部主人公的形象都是「智勇雙全」「奸詐狡猾」的社會老油條,青年熱血又迷惘的年輕一代李天然這個角色的塑造和他的故事更像是一種融合歷史大潮的新生力量。
他的出場設定不是上台就能跟各路軍閥特務鬥智斗勇的謀臣勇士,他,作為一個「個人」,或者說作為隱喻代表「新中國」覺醒的一員,他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原因和目的,最後才是結果,也就是這個故事的核心: 成長的「自覺性」。
隱喻
竇文濤問:你比如說今天的觀眾,咱就拿年輕觀眾來說,你電影里那一點點的講究,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所謂呢?
姜文回答說:我其實是一個非常正能量,一個樂觀的人。我覺得他今天不懂,他有一天會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來想,老薑真對得起我。
姜文圓桌派訪談
尚不得知這「北洋三部曲」是否真的有諸評所數的政治隱喻,按照時間結合故事內容來看,《讓子彈飛》評述最多的隱喻就是1911年關於「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而配上土匪惡霸互斗,群眾革命意識的覺醒,預示著層層剝削壓迫的舊社會已經過去,一個新的斗爭時代的來臨。
影片最後「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預示著下段故事開始的地方——上海,而上海1920年, 革命燃燒的火種和激情也在新文化運動等後達到了新的發展。
但辛亥革命後卻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一步之遙》在亂世中改編一件「閻瑞生案」,盡顯社會矛盾,荒誕中參雜著迷惘和困惑,如果說它隱喻著革命果實被竊取而離勝利「一步之遙」,那《邪不壓正》就是「自家兄弟相殺」(親日/保國)和「抗日」的矛盾。
是否隱喻著北洋統治時代的結束,國共十年對峙局面打亂,混亂的局面終於暫時完結,全民族開始一直對外抗日呢?
姜文的心思若能夠強猜得到,那《邪不壓正》也就不會硬生諷刺諸多影評人了。
或許他電影里有意思的那點「講究」,那點固執的時代感和歷史感,用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歷程由小見大的呈現出來,在觀眾們嬉笑之餘,也能夠靜下心認真的思考,撥開層層迷霧,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
人物/人性
江湖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姜文電影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簡單又復雜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夏雨飾演的馬小軍,他頑劣、混日子、內心深處渴望著被有魅力的女性關注並「發生故事」,而實際上或許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的 痞氣藏在心裡 ,獨自一人的時候就暢快的釋放自己,面對喜歡的女性,他 又羞於表達 ,隱藏自己的憤怒和悲傷。
這些在成長過程中交雜著的歡愉、困惑和痛苦,都在人物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虛幻又真實,讓觀眾既是馬小軍,又是自己。
「北洋三部曲」更是把人物的「痞性」,表現的更好更深。不管是《讓子彈飛》里智勇雙全的土匪頭子張牧之(張麻子),還是《一步之遙》里掛羊頭賣狗肉大起大落的馬走日,抑或是《邪不壓正》里亦敵亦友城府極深的藍青峰,都敞著一股 「大丈夫」「英雄主義」 和 「血肉情義深重」 敢於斗爭和放手一搏去幹事兒的猛勁兒。
可是這電影光有「猛」勁兒可不夠味,有勇無謀那就沒意思了,這男人都是個「人精」,不能瞎斗,同時他還得有點缺點,一根筋的性格就沒意思了,復雜的人性就有意思的多,英雄狗熊他也得接地氣,打牌也得看運勢啊!
比如 張麻子 就為了斗黃四郎,明明可以收手或者直接殺了黃四郎的時候卻依然執著群眾參與徹底推翻的重要性,從而犧牲了很多人。
湯師爺 是典型的小人,他買官斂財,貪婪狡黠,同時又對自己的夫人情深意重,斗到如火如荼險惡叢生時,又勸張麻子收手保全他自己。
馬走日 更是玩砸了自己的牌,從一開始的教父式出場,到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藍青峰 城府極深,可敵可友,涉及利益和危險暴露就殺了大亨德勒,既讓李天然歸心,又拿到了名單,一箭雙雕。
李天然 又聰敏又幼稚,有著年輕人的沖動,復仇的目標堅定又勇敢,但同時又迷惘和脆弱。
這些人物都是鮮明又復雜的,由此來表現人性中的惡與善,愛與恨,利益與人性的交織。
姜文善於表現「飯桌政治」,各色人物在飯桌上的沖突、矛盾、虛偽、謹慎、各方利益及詭譎都展露無疑,這人精斗人精,得斗的有法有面兒,得斗的讓人家心服口服,同時讓觀眾樂呵樂呵,也瞅瞅這高精人士們鬥法都是咋個整,再混雜個這些國破家亡的時代,各派勢力對峙,這戲就有的好看。
反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太陽照常升起。
姜文的電影彷彿倒敘著從北洋時期,到抗戰,再到抗戰勝利、新中國時期產出,風格多變,但是他的個人意識始終貫穿他的作品。
台詞磨刀處見功力,說半句留三句,讓人回味猜想,突出人物性格,那些「站著把錢掙了」「沒有你對我很重要」「肚子像天鵝絨」「Today we make history 」「我壓著速度呢」意味深長的台詞,斷的節奏剛剛好,火候剛剛好,他對細節的要求和處理也很苛刻。
《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小說《俠隱》,小說對老北京的描寫細節精確,是一個 傳統、現代、市井、江湖、最中國的、最西洋、最平常、最傳奇的結合體****,雜糅共處,顯示出「一種特殊的現代性」。
張北海在訪談中提到這個故事的主題是老北京的消逝和俠的終結,姜文在影片里還原了當時的老北京,比如李天然剛回北平時候鏡頭里被拆的城牆,開汽車、拉黃包車、騎自行車的各種各樣的人,體現了那時候老北京的樣子。
周韻飾演的關巧紅則還原了施劍翹作為一個小人物在歷史沉浮中隱忍報仇的形象。
片里的社會人物在時代的大潮中走向自己的命運,而這些伴隨著時代走勢的更多的意義和思考,就需要觀影人自己體會了。
他給你展現出來的東西,既不擺在桌上,又有跡可循,好像感覺要讓你從一條河的一岸去到另一岸,他帶著你在水中走,走到了一半突然消失了,留下你在河中間困惑:
究竟哪個岸是我要去的岸?
我為何要去那個岸?
我應該怎麼分清楚是哪個岸?
於是有的人回了原岸,
有的人過到對岸,
有的人在水裡罵著不盡職盡責,
有的人思考兩個岸的不同,為什麼要過岸,
有的人說這個河是姜文帶我走的,就算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去哪都覺得他厲害。
這些人物、細節、故事情節、背景等「火候」熬成了一鍋濃湯,裡面又摻雜著姜式個人意識和風格以及拋磚引玉似的思考,使得這些作品既不老套低俗又不過於太文藝無趣。
只是這熬的濃湯以後可能還需要仔細斟酌,隱喻穿插在故事裡太深和晦澀而表達的太淺又過於片段化,則使觀影的體驗不佳,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這是姜文應該認真思考的地方。
洋洋灑灑這么多, 藝術作品文藝氣息太重又總不能被大眾所理解,太通俗又難以彰顯深處的思考,****個人意識又與普世價值觀時常沖突, 權威已經不再是引導和掌控輿論的風向標,觀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北洋三部曲」成績雖不如「出道時期」的那些巔峰之作,可是仍然無法阻擋姜文對個人意識、時代大潮和強故事結合體風格的電影的探索和執著。
美人在骨不在皮 ,這些「講究」或許總有一天會歷經時間的考驗被大眾認可,而姜文的下一部作品,又將會是令人期待的、新的開始。
最後,分別借用《一步之遙》、《太陽照常升起》的一句台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太陽照常升起。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