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沒有沈騰,開心麻花照樣拍出一部票房黑馬,為何說魏翔功不可沒
魏翔在劇中飾演男一號,給觀眾呈現出主角豐富的心路歷程,做出突出貢獻;深刻詮釋電影內涵,給予觀眾精神力量,引發情感共鳴;沖破傳統喜劇電影的局限性,為開心麻花發展帶來新增長點,因此說魏翔功不可沒。魏翔在這部劇中飾演男一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為這部劇做出突出貢獻,給開心麻花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魏翔確實可以稱得上功不可沒。
B. 周星馳電影全集名單列表
按照時間順序:
1981:《女媧行動》、《IQ成熟時》、《武俠帝女花》。
1982:《蘇乞兒》、《十三妹》、《花艇小英雄》、《430穿梭機》、《天龍八部》、《活力十一》、《香城浪子》、《萬水千山總是情》、《獵鷹》。
1986:《哥哥的女友》。
1987:《陰陽界》。
1988:《刑警本色》、《夢邊緣》、《捕風漢子》、《霹靂先鋒》、《最佳女婿》。
1989:《龍在天涯》、《義膽群英》、《流氓差婆》。
1990:《望夫成龍》、《一本漫畫闖天涯》、《龍鳳茶樓》、《風雨同路》、《咖喱辣椒》、《小偷阿星》、《師兄撞鬼》、《賭聖》、《無敵幸運星》、《江湖最後一個大佬》、《賭俠》。
1991:《整蠱專家》、《賭霸》、《龍的傳人》、《新精武門1991》、《非洲和尚》、《逃學威龍》、《賭俠2》、《情聖》、《豪門夜宴》。
1992:《漫畫威龍》、《家有喜事》、《逃學威龍2》、《審死官》、《鹿鼎記》、《鹿鼎記2》、《群星會》、《武狀元蘇乞兒》。
1993:《逃學威龍3》、《一本漫畫闖天涯2》、《唐伯虎點秋香》、《濟公》。
1994:《破壞之王》、《九品芝麻官》、《國產凌凌漆》。
1995:《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回魂夜》、《百變星君》。
1996:《大內密探零零發》、《食神》。
1997:《97家有喜事》、《算死草》、《運行一條龍》。
1999:《玻璃樽》、《喜劇之王》、《千王之王2000》。
2001:《少林足球》。
2003:《1:99電影行動》。
2004:《功夫》。
2008:《長江七號》。
2013:《西遊降魔篇》。
2016:《美人魚》。
2017:《西遊伏妖篇》。
2019:《新喜劇之王》。
有趣的是,《女媧行動》作為星爺參演的第一部電影,其實星爺在裡面也只是跑個龍套,甚至在電影里,星爺露臉的鏡頭也只是一閃而過而已。
C. 馬麗魏翔新片《哥,你好》讓沈騰哭濕2包紙,該電影集結了哪些元素
電影《哥,你好》是一部打著喜劇電影的旗號,但是卻讓觀眾感動非常的電影,這部電影邀請了馬麗、常遠、賈冰、魏翔等聯袂出演的,故事講述的是常遠飾演的兒子因為一個意外有了穿越的能力,於是來到了馬麗飾演的媽媽的面前,為了撮合媽媽和爸爸相遇,並有情人終成眷屬,發生了很多搞笑的故事,這部電影本來定檔4月30日,但是某些原因,還是延遲了,但是它依舊給觀眾帶來了很多笑點和感動。那麼這部電影到底集結了哪些元素呢?
D. 為什麼現在沒有元彪的消息了他是被封殺了嗎
今天就讓小編為各位分析一下為什麼現在沒有元彪的消息了,他是被封殺了嗎?這里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以前和成龍,洪金寶他們拍的電影都挺好看的;為什麼現在見不到他了?
元彪最近一次的亮相是在剛剛結束的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成龍動作電影周之夜上,成龍、洪金寶、元彪、元華、元秋等「七小福」成員重聚首,勾起了觀眾的回憶。
七小福到今年已經有58年歷史,慶幸的是都還健在,頒獎儀式上成龍播放了記錄短片,惹得師兄弟們紛紛灑淚。
元彪沒有被封殺,以他跟洪金寶和成龍的關系誰會封殺他。
也不是息影了,他現在偶爾會拍部電視劇,電影客串和走秀,商業活動。只不過沒以前紅了而已。
2017年6月22日,在成龍大哥舉辦的「成家班」40周年慶典上,元彪也出席了。
元彪結婚比較早,有一兒一女,也許是他自己錢掙得差不多了,想多照顧家庭和子女,工作接的少了,曝光率低點而已。
他已經老成狗了,就像狄龍和秦漢,當年他們威震東南亞,現在連配角都不找他們了,人老就不值錢了!
E. 《驢得水》為什麼是國產喜劇電影新的里程碑
《驢得水》將會是一部名留影史的電影!開始看,不覺得怎樣,看到教育部特派專員出場,還揣度會不會是《欽差大臣》改編的劇本。逐步看下去,思路豁然貫通,暗地叫好。能有這樣的膽識和思想,沈騰註定了能扛起國產喜劇電影的大旗!這部電影雖然目前票房不高,相信憑借著充實的內容與深刻的現實性會帶來好口碑,最終會取得不錯的票房。《驢得水》借過去暗諷現實的意圖草蛇灰線,仔細看不難發現端倪。故事中美國人捐款給鄉村中學辦教育的情節暗合的是美國用清朝的賠款為中國辦教育的事實。教育部專員將這筆十萬塊法幣的捐款中抽走了七萬,美其名曰國情就是如此。並列出一大批明目的用處,諸如繳稅,公積金,養老金等等,比擬當下高企不下的各種賦稅與費用。西方人出於信仰辦教育與中國視教育為產業,目的為賺錢的態度截然不同,二者高下立現。教育部特派專員號稱是留英過的,其實連基本的英語也聽不明白,這種人管教育自然是貽笑大方,滑天下之大稽!為拼湊教師人數,校長臨時拉螞蟻湊兵,找到一個目不識丁的鎖匠冒充老師,以能多爭取撥款。鎖匠與女教師一曼之間心生芥蒂,遷怒於她,逼著其他人指著鼻子痛罵一曼,並強迫校長剪去她的長發。這一幕對應的似乎是文革。文革中父子反目,友朋,親人,同事,同學互相攻訐,檢舉,相殘隨處可見,幾為常態,人性的扭曲,蔚為壯觀!
F. 喜劇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因為現在的人們壓力都越來越大,當他們面對沉重的社會壓力,而沒有減壓的方式時,他們通常會選擇以暫時逃避的形式來緩解壓力,而且現在的喜劇拍的越來越搞笑,讓很多人都可以在歡樂中忘記憂愁與壓力,所以現在看喜劇的人越來越多!
喜劇是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題材,喜劇電影主要強調的就是幽默。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特徵的故事片就是喜劇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
G. 馮小剛喜劇電影特點、論文
【正 文】 馮小剛的電影近年來一直是中國電影業界和世俗輿論界的熱門話題,大牌的明星陣容、成功的商業化炒作、詼諧幽默的城市娛樂風格已經是馮氏電影獲得成功的幾大重要元素。毫無疑問,馮小剛的電影是中國國產電影市場上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品牌:1997年他的內地首部賀歲片《甲方乙方》的票房成績使低迷的國產片市場看見了曙光,該片北京地區票房達到1180萬元,全國票房達到2400萬元;之後《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到《大腕》、《手機》再到2004年的《天下無賊》,馮小剛的商業電影獨樹一幟,票房一路走好,且節節攀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世俗神話。作為國產票房的一種有力支撐,馮氏電影得到了來自觀眾、業界、輿論界太多的關注和青睞,這種意義已經超出了電影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價值含量。在人們對電影藝術的飢渴需求中,馮小剛貼著「賀歲」標簽的商業電影,成為大眾娛樂生活中的「狂歡」對象。
一、馮小剛電影的精神品貌
娛樂的餃子皮,商業的餃子餡,以幽默調侃的方式抒寫著都市人的都市風情,這是馮小剛賀歲片的馮氏秘方。就商業運作來說,馮小剛幾乎成為中國電影界的一面大旗,在並不景氣的中國電影界,很長一段時間里能夠為可憐的票房帶來生機和活力的恐怕就只有他的電影。從這個意義上,馮小剛在中國電影史上是佔有顯著位置的。所以在人們的眼裡,馮小剛成了一個「無法復制的楷模」,而這種成功在於他的性格,在於他的生活閱歷、在於他的人生練達——「周旋於是非的智慧,平衡於上下的韜略,提防明槍暗箭的辛苦,承受淺薄誤解的委屈。」(註:馮小剛著《我把青春獻給你》,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封底。)在電影創作並不疏朗的生態環境里,他打的是擦邊球;在左突右奔的生存競爭中,馮氏電影的招牌已經掛起來了,而且回頭客越來越多。
我們來仔細看看馮氏電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獨樹一幟的娛樂風格。1997年馮小剛導演的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帶給觀眾的感覺是一種久旱逢甘霖,是一種不期而至的審美愉悅,人們懷著詫異的驚喜和寬容的心態面對著新鮮而又輕松的「賀歲片」。從此以後,每年的新年檔期,人們對馮小剛的「賀歲片」有了一份期待。到目前為止,馮小剛共拍攝了八部以「賀歲」為主題的商業電影,這些影片反映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和現實聯系很緊密的,關注的多是普通人的情感和各階層人遇到的新鮮問題,而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調侃灑脫的人生態度更是迎合了觀眾的審美需求。《甲方乙方》用幾個看似荒誕的超現實故事完成了人們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夢想,老百姓的「住房夢」、「大款夢」、「明星夢」通過甲方、乙方的契約合同輕而易舉的實現,娛樂地化解了人們心中的渴望;《不見不散》中跨越祖國和大洋,劉元對李清的浪漫愛情,半宿命的「不見不散」讓有情人終能好人好夢;《沒完沒了》奇特的故事架構,更是演繹了一場驚險的感情游戲……這其中的輕松娛樂的風格讓馮小剛的電影在人們心中的位置一路飆升。
娛樂本身是沒有錯的,對於中國的影視藝術來說,能夠學會真正的娛樂是件好事,「一個拒絕娛樂性享受,勤奮於它的嚴肅藝術文化的人,將使生活不和諧。沒有任何事實證明娛樂的享受對藝術的享受是有害的,只是不同種類的享受罷了。」(註:[英]H.A.梅內爾著《審美價值的本性》,劉敏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版第39頁,27頁。) 馮小剛選擇娛樂的方式作為自己影片的精神氣質,既符合自己的創作風格,也符合觀眾的觀賞心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馮小剛的片子,的確有它存在的獨特意義。然而關鍵是我們需要的是怎樣的一種娛樂,作為電影藝術來說,我們是不能僅僅止於樂卻不知為何而樂的,僅僅停留在感官的快意中,對於精神世界的滿足是無益的。「好的藝術以娛樂藝術所沒有的方式和程度來擴充意識,而大多數時間中的大多數人,和有些時間的所有人,都願意使他們的經驗、理解、判斷、和決定的習慣得到證實和滿足,而不願擴大和變化,這說明了為什麼好的藝術不能總是流行的」。(註:[英]H.A.梅內爾著《審美價值的本性》,劉敏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版第39頁,27頁。)這也是馮小剛電影能夠得到眾多青睞的原因,正因為他的影片迎合了觀眾的心理,完成了人們對自己「經驗、理解、判斷和決定的習慣」的印證和確認,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心理認同,所以人們在他的影片里既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釋放了現實生活中的苦惱與壓力,這是它的積極意義。然而如果從更高的一個層面上講,卻並沒有達到「擴充人們的意識」的目的,並沒有實現對人們精神向度的指引。在《手機》中人們看到的是周旋於三個女人之間的嚴守一的倉皇和狼狽,卻看不到對倫理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清晰的理解和詮釋;在《天下無賊》中,人們看到的是導演為我們設計的飛天大盜劉德華和犯罪團伙頭目葛優的精彩表演,卻沒有富於價值意義的人生提醒。盡管馮導的用意是要給大家一些思考,不再是笑一笑了事,但是影片所傳達的精神追求的確有些跑偏的跡象,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精神的缺場、審美的迷失。特別是當某些人要把馮小剛的電影當作中國電影的主流電影,並且希望這樣的主流電影再多一些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仔細思考一下其電影的精神內核了,作為觀眾喜愛的導演,他是否能夠引領人們的審美趣味?他的電影是否能擔當起主流電影的這種責任?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松面對的問題。
馮小剛自己曾經這樣說,「我覺得我骨子裡有一種幽默感,不論自己創作還是看別人的作品,包括看正劇,我都能從中看出能演化成喜劇的東西。」(註:余馨、馮小剛,《與馮小剛談不見不散》,載於《當代電影》1999年第1期46頁。) 馮小剛骨子裡的幽默感的確融化到他電影的每個細節之中,給他的作品帶來了喜劇幽默的色彩,比較沉重的主題往往通過幽默和反諷的手法被化解掉了,影片中所呈現的是一種後現代主義的哲學情懷。然而幽默和油滑也許只是一步之隔,把握不好就會是不同的結果,過多的迴避和調侃變成了對現實的一種遮蔽和逃逸。況且並不是什麼都可以化解掉的,也並不是都需要化解掉的,我們並不是什麼時候、什麼事情都可以處理成喜劇的,生活中是不能沒有悲傷和苦難的,而一切最真切的表情才是最有分量的。我們需要學會面對,我們需要把一些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我們需要從沉靜的思考中體會生命的厚重感。亞里士多德認為,在悲劇中悲傷的觀眾可由他所感到的恐懼與哀憐來「凈化」。如果不給以宣洩的話,河流就會泛濫和沖毀堤壩。如果人要生活得合情合理,那就有必要使他充分意識到人們或多或少感覺到的情感,藝術是實現這個命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藝術不能高揚和享有智慧的尊重的地方,這種文化是病態的。」(註:F.R.李維斯和Q.D.李維斯:《小說家狄更斯》,倫敦,1970年,第236頁,轉引自《審美價值的本性》[英]H.A.梅內爾著第44—45頁。) 我們的電影里不能只傳達出一種聲音,我們的精神需求也不僅此一種,如果說這樣一種形態是中國電影今天給我們的一道主菜,那不能不說這是我們電影藝術的一種遺憾。
二、迷失:思想的匱乏,審美的困惑
讓我們環顧一下整個中國電影所呈現的氣氛和風尚:一個嚴峻的現實是,目前很多導演或者是娛樂搞笑,把搞笑的明星當成了喜劇的主將;或者極度追求形式化的渲染和鋪陳,奢華的明星陣容、宏闊的場面設計、看似大手筆的製作,實則是形式糟蹋形式的形式主義「狂歡」,觀賞之後,留在人們腦海里的只剩下色彩的絢麗、場景的宏大,對於人的思想和心靈都沒有任何的觸動和震撼,更沒有什麼審美可言。我們現在的電影越發變得輕飄飄了,成功的商業炒作,可觀的票房收入,然而,每每影片結束,當劇院燈光亮起的剎那,留在心裡的不是一份滿足的喜悅和思索,不是良久的審美回味,在看了、笑了之後,心裡是一種「不過如此」的悵然失落,彷彿又把電影還給了創作者。只知道笑卻不知道為什麼笑,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有人說,還是用這種方法先把觀眾拉回電影院再說,倒真的要看看在這種情景下拉回來的是什麼樣的觀眾,接下來是繼續迎合呢還是改變打法呢?來看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國內票房平平的金雞獎最佳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以它溫暖的人性關懷,深刻的思想內涵,打動了海那邊的日本觀眾的心,而且創造了票房佳績——3.6億日元(合2000多萬人民幣)的票房,和國內無人問津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演霍建起告訴我們,其發行成功是因為日本方面整整做了一年的准備,包括市場宣傳、出版小說、請主創人員去參加首映式等等,採取了滲透式的方法在藝術院線上映,從而逐漸擴大了影響。日本能夠對這樣一部看似沒有商業價值的影片進行如此全面的商業包裝,而國內卻沒有對這樣的影片在發行上採取任何攻略。這就不是我們有沒有好影片的問題,而是我們對待影片的態度問題,是我們價值取向的問題。這樣的電影並不是觀眾不需要,但的確在今天的電影氛圍下,當我們豁達地把思考和陶冶的機會讓給別人的時候,這種電影的欣賞環境被破壞了,觀眾的審美趣味沒有得到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引導。在打打殺殺中、在娛樂搞笑中,觀眾的審美習慣已經被扭曲了,正如有些專家說的,是「審美出現滑坡了」。看來如果我們不把重心放在電影主流價值的探討,不放在觀眾的引導上,我們的電影的不景氣是不可能靠幾個「大片」就可以扭轉乾坤的。當然我們決不是以此來否定「大片」謀略,其商業化的運作方式對所有電影都是具有方向性的指引意義的,關鍵是「大片」究竟應該「大氣」在哪些方面,這才是探討的重點。
對於一部電影而言,如果其主題思想和審美情趣淺薄曖昧、低俗頹廢、少有積極向上的價值引導和精神訴求,無論它採取了怎樣精緻的形式和技藝包裝自己,它的作品本質仍然不會有好的品格。而好的形式的運用又的確可以讓意義上升到新的美學高度,如果僅僅是形式的完美,而沒有內容上的精神追求,形式所託舉的將是一個空盪盪的靈魂,那美的層次又從何談起呢?對中國電影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缺乏市場運作的成功謀略、投資方的慷慨解囊、高科技大製作,也並不是我們的電影人沒有足夠的想像和藝術創造,而是對電影的真誠和執著,這實際上是對生活的真誠和執著的缺失。那種曾經滋養了中國電影發生發展的超拔向上的精神和思想的力量,在今天的電影里被遮蔽了,我們說中國電影在某種意義上是有些營養不良了。
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娛樂,我們需要笑聲,但笑得要有品位,要有文化內涵,而不是什麼樣的笑都可以,什麼樣的娛樂都推舉為大眾的審美需求,如果我們生活的主流文化價值是這樣一種娛樂的精神,那我們和波茲曼的預言是不是就不遠了?「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註:[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頁。)盡管聽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是其中的道理,真的是要思考和琢磨一番,我們的電影到底需要的是一種怎樣的精神?
三、回歸:人類心靈的守護
電影藝術的最高使命是審美地把握世界,要承載的是對人類情感的護衛、對生命意義的關照、對人類終極關懷的表達。在談到電影《鄉愁》的拍攝時,塔可夫斯基是這樣說起他的構想和開始的:「我對情節的發展、事件的串聯並沒有興趣——我覺得我的電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節。我一直都對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感興趣;對我而言,深入探索透露主角生活態度的心理現象,探索其心靈世界所積淀的文化文學傳統,遠比設計情節來的自然……我的興趣在於人,因其內心自有一個天地;要准確表現這一想法,表現人類生命的意義。」(註:[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雕刻時光》,陳麗貴、李泳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29頁。)對人類共同的生存本質、生命意義和精神世界的表現和關照才是作家的真正使命。在電影中,創作者不僅要抒發對人生的感懷和社會的理想,更要表達對人類精神的追求與嚮往,對生命意義的探尋與追問。
有專家呼籲,現在人們心態浮躁、缺乏理想、「審美缺失了」。的確在「娛樂至上」、「娛樂至死」風潮的沖擊下,人們的思維方式也相應地受到了熏染,而中國的電影更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那些只停留在追求感性的生動外觀、停留在追逐娛樂與消費的層面,不具備深邃的理性內涵的作品,是不可能擔負起審美使命的。作為大眾文化代表的電影藝術,它的確承載著娛樂大眾的功能,但這決不是它的全部功能和最重要的功能,任何藝術如果只停留在感官上給人帶來刺激和快感,它就不是真的藝術。每個時代都有標領著那個時代的藝術創作潮流,或者引領中華民族審美潮流的一種主要形式。這種形式得到了發展,甚至於達到了高峰,必然基於這樣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它必須吸納那個時代中華民族審美思維的最高成果,最高的審美成果就是哲學史層面的審美思維是否科學化。我們用這個標准來衡量一下今天的電影藝術,就可以確切地知道,它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如何科學地吸納我們這個時代中華民族審美思維的最高成果,將是電影走向何方的一個關鍵問題。
電影是20世紀人類訴說自己的最重要的語言方式,進入新的世紀,這種訴說方式應該是既有傳統精神的繼承又有時代脈搏的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電影首先應該是我們的電影,是應該貼著中國人精神標簽的電影。記得辜鴻銘在他的那本《中國人的精神》里是這樣說起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人的精神的: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生活——這種情感既不來源於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於你們所說的神經系統奔流的情慾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於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那種意義上的情感。這種精神的傳達在我們的電影里是曾經有的,而且我們也非常珍視,這才是我們電影里所應該傳達的主流價值,它是和我們的民族精神相契合的。
今天,我們的電影在追求票房收入,這是對的,但它不應該是最終的目的。在我們想著用怎樣的方式把觀眾拉回電影院時,我們更應該想到如何讓他們更長久地留在座椅上,那就必須把應該還給他們的還給他們——對於人類心靈的護衛和精神的慰藉,這才是觀眾最需要的,也是最能引起共鳴的,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生命的意義。
H. 七小福之一的元彪為何退出電影的舞台了
他結婚了元彪雖然不算大紅大紫的武打明星,但是居家好男人的模範稱號一定要頒給他。曾幾何時,他紅遍大半個影視圈,可謂是如日中天。但為何又淡出了影視圈?到現在我們只能溫習他的老電影,卻沒有發現任何新的題材,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結婚了。婚後的元彪在事業和家庭這兩個方面做出了權衡,他沒有想眾多明星那樣,一味地追求名利錢財,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擔任了作為一個男人在家庭中的一分子的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至於元彪為什麼很早就退出電影圈,我想這是性格使然吧,元彪是一個比較顧家的男人,息影後,就回加拿大照顧妻子和女兒了。如今女兒出嫁,元彪可以說是家庭美滿幸福。大哥洪金寶也是兒孫滿堂,偶爾出來演個電影過過癮,結局也很完美。只有成龍,老了還在拚命,現在年紀大了,拍的電影,看的人不多。按照道理來講,三兄弟都不缺錢,成龍這么拚命也許是為了他的獨種寶兒子。三兄弟中元彪最低調,洪金寶為人隨和,成龍比較在意名利。當然在意名利的成龍,在電影事業上成就也是最大的,有得就有失。
I. 沈騰導演處女作開拍,半個喜劇圈助陣,陣容強大,對此,你期待嗎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喜劇片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喜劇人們也更是受到了人們的追捧,比如沈騰更是近年來非常火的一位喜劇人,想必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由他主演的喜劇片《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飛馳人生》等也為大家帶來了許多歡樂。而今年《你好,李煥英》的大火除了展現了賈玲導演處女作的才華和用心,也體現了沈騰強大的票房號召力。
很多偶像演員都把國產大片當作自己演員生涯的跳板,此前也並不乏這樣的事情發生。此前網傳楊穎想要參演吳京的《戰狼3》,被拒絕後還渴望靠資本帶資進組。景甜在早些年也經常現身一線國產大片,並且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希望能夠轉型實力派,但奈何自己演技不行,不僅沒能鑲金上岸,參演的電影也都飽受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