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唯一能跟蒙娜麗莎媲美的女人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黃金時代畫壇巨匠弗美爾(也譯為維米爾)的代表作。 是唯一能與蒙娜麗莎媲美的女人;
被稱之為「北方的蒙娜麗莎」。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約翰內斯·維米爾 1665年
現在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約翰內斯·維米爾,出生在荷蘭的黃金時代,但是他時運不濟,偏偏沒享受到黃金時代的待遇。43歲就英年早逝,一生只有37幅作品,是慢工出細活的典範;
現代人把他與倫勃朗和梵高並稱為「荷蘭三大畫家」。以這仨大師為代表的幾乎所有荷蘭繪畫大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有技術有才華,就是沒有好運氣。
他的作品不同於倫勃朗的雄厚博大,也異於哈爾斯那樣的豪放不羈,維米爾著力於從平凡普通的生活場面中發掘詩意,總能以朴實真摯的畫筆打動人心。
維米爾《倒牛奶的女僕》
心維米爾的作品不多,目前為止共34幅為真跡,但在20世紀前半葉,被鑒定為維米爾的作品數量是50多幅,顯然,十幾幅是偽作,它們大多來自米格倫的仿製。
米格倫原名是亨利斯特·安托尼烏斯,早年曾在維米爾的故鄉代爾夫特城學習建築設計,不過他最愛的還是繪畫。
如果說梵高令人惋惜,那維米爾就太慘了。梵高好歹不拖家帶口,還有弟弟照應,維米爾真真兒是因為苦於生計愁死的。全家人的生計都在靠他賣畫維持,但是維米爾跟梵高一樣,生前畫作無人問津。
生活壓力大也是自己給自己挖的坑,這大哥一共生了11個兒女,這厲害了,生出一個足球隊陣容。
可想維米爾這得多愁呀,愁的43歲時就英年早逝,一生只留下37幅作品和一大堆的債務。很快銷聲匿跡,在畫壇也沒了蹤影。這存在感微薄到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之久一直被世人自動忽略,直到十九世紀才被重新發現,才有了今天世界聞名的風俗大師維米
維米爾《花邊女工》
維米爾去世後留下的很多作品都無從考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最為神秘的作品。要知道,在17世紀的荷蘭,珍珠是非常稀有的舶來品,她是誰?她為什麼會有如此至寶之物?她微張的嘴和回眸的姿勢是想要跟誰說什麼?很遺憾的是這些謎團我們無從知曉,因為神秘,所以珍貴。
能與蒙娜麗莎相媲美的微笑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純黑色的背景下,除了碩大的水滴型珍珠外,就是精緻的光線。少女穿著黃色外衣,包著藍色和黃色的頭巾,(據說,少女衣服的黃色是一種很奇特的黃色,在17世紀以後,美術作品中就再沒出現過這種顏色)珍珠在少女的頸部陰影里似隱似現,珍珠象徵貞潔,有說法稱畫中少女其實是維米爾足球隊中最大的女兒。少女氣質超凡脫俗,在暗處以光彩十足的凜然姿態出現,真是活靈活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講述女主與維米爾之間有一段悲慘的愛
維米爾的畫作質朴、寧靜,畫中的場景和主角們彷彿都沉浸在永恆的氛圍當中,他喜歡描繪一些平凡的生活場面,畫中的人物都專注於手中的工作,彷彿生命當中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維米爾全家都靠他作畫維持生計,足球隊陣容的兒女對他的壓力相當大,但難能可貴的是,我們在他的畫面中,只感受到平凡生活的美好與寧靜。
《花邊女工》 維米爾 巴黎盧浮宮收藏
幾十年過去了,米格倫已被人漸漸淡忘,而一生都居住在代爾夫特城的 300 多年前的維米爾越來越閃耀——
他總是畫著那些被人忽略的景觀和人,他並沒有選擇一個特別的日子,天空既不是特別陰暗又不是特別晴朗,沒有特殊的事情發生,周圍也沒有名人出現。
他的作品傳達給我們一個至關重要的信念: 學會欣賞平凡的人,平凡的日子和平凡的事情。泰山風光 當代擅畫泰山的畫家王寧泰山國畫欣賞
THE NED
② 如何評價《蒂姆的維米爾》
其實我在棚內復刻那副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時候就發現了維米爾對光線的把握非常變態。
比如這副畫的少女下巴上有白色衣領造成的淡反光。又比如頭巾上的光影把握簡直和棚內人造光實拍無二。
最奇妙的是整幅畫的臉部是非常寫實的但是衣服的色塊就十分的寫意,好像隨便勾勒了幾筆。後來對我們拍出來的照片進行後期處理的時候這個風格通過什麼油畫化處理怎麼也處理不出來。最後我異想天開試了下鏡頭模糊(ps里模擬大光圈虛化的濾鏡)居然有那麼點意思,再來進行油畫化。我不吹逼,雖然我拍的是中國人不夠西方面孔,但是各方面還原度比那個《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海報還是好的多的。
③ 求《最後的維米爾》2019年百度網盤高清在線資源,蓋·皮爾斯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IfMKMogByBFZ220mSxLD2Q
④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什麼火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新世紀荷蘭畫家羅伯特內斯.維米爾創作的一副油畫,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這幅畫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齊名,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實際上維米爾有很多出色的著作,為何就這幅畫最火呢?
由於在畫里米爾恰好抓住了美少女回過頭的那一刻,他尤其聰慧還用了全黑的背景去烘托她的美,毫無疑問就吸引住了觀眾,針對捕獲這類日常的一瞬間,維米爾是很善於的,他總是能從平淡的生活中,發掘出具有風採的一面。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那麼火也離不了美國當代女作家特蕾西.雪弗蘭為它製作的同名小說,電影導演彼得.韋伯,還將小說拍成影片,讓這幅畫徹底聞名了全球各地。
這部影片有一節很精彩紛呈的環節,那便是維米爾在畫畫的時候,總感覺女主角自始至終缺了點什麼,最後他找來一副珍珠耳墜,不惜為她扎耳洞,還要讓她戴上。這就變成這幅畫的亮點。
⑤ 【電影推薦】《Carol》難道只是巧合
在《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中,精靈萊戈拉斯英俊瀟灑形象深入人心,其飾演者奧蘭多布魯姆自此被稱作精靈王子,而凱特·布萊切特飾演的諾多公主凱蘭崔爾更是被稱贊「不可方物的美貌」。每個人的審美都存在一定差異,雖然凱特的美貌被稱贊的無以復加,坦白講,我在看《指環王》的時候,並不認同她的容顏,心想:「為什麼找這么『不美』的演員飾演精靈女王?」在看《Carol》前,心裡同樣是這個想法,只是又增加一個疑惑:「為什麼那麼多人說她美呢?」然而當我將《Carol》最後一個畫面看完後,我承認,是我錯了,凱特布萊切特,她美得無以復加。我將最後那段Therese在Oak Room餐廳尋找Carol,然後兩人眼神交匯的片段重看了三遍。這最後一幕,讓我徹底拜倒在她的目光下,她是真的,真的太美了。我思索該用什麼的詞語形容她的美,想來想去,不肯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些為描述她人容貌創造的詞語,世界應該為她創造專屬於她的形容詞,我可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心裡的那句疑問已變為:「她為什麼這樣的美?」
我將視頻暫停,截出這幅讓我沉迷的畫面。卻要在此補充提醒:畫面定格,便會失去眼神變化、嘴角輕揚的動態,就像從山林石縫中湧出的一汪清泉,你拍下照想讓他方的朋友一同感受此刻的美,其實是不現實的。只有在電影中,在動態的變化中,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姑娘》……它們之所以能成為傳世之作,是因為畫家將那份動態的復雜情緒的微妙、變化以及靈動的瞬間付諸畫布和色彩,至今,我們看到那些名畫,都能對其產生無數的解讀和聯想。
用了兩段來贊頌凱特後,讓我們開始聊聊這部電影。
聖誕節前的某天,身穿皮草大衣的中年貴婦Carol一個人在玩具百貨公司閑逛,無所適從,好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走入這里。當她不小心撞到火車模型的開關,將其關閉後,眼神慌張,想要假裝不明所以的離開,這時候,Therese注意到了她,而她,也看到了Therese。一切就從這里開始。
Carol人到中年,神色和話語總是顯得敏感和神經質,年齡雖然剝削了她光潔的皮膚,卻無損絲毫的美麗,歲月不過是讓她變得更加優雅和動人。Therese是個從小地方來到紐約尋找生活的19歲少女,熱愛攝影的她在一家玩具百貨公司做銷售員,理想與現實遙遠的距離讓她變得沉默,相貌動人,單純的眼睛下面藏著一顆想要飛翔的心靈。命運讓這兩個社會地位、身份、年齡、性格懸殊的女人相遇,是否巧合?
我不知道這些是否是巧合:
「Carol」除了用作人名外,還有「聖誕之歌」的意思,她和Therese則正是在其為女兒挑選聖誕禮物的時候相遇。Carol為女兒挑選禮物,不曾想,命運早已為她准備了另一份聖誕節的禮物。至於Therese,正好有一部法國電影《Therese》,Therese也是電影中女主角的名字,這部電影的中譯名為《寂寞的心靈》,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在看了故事概述後,忍不住想這並非巧合吧?Therese孤身一人為了能施展才華來到紐約,遇到Carol前,不就是一顆「寂寞的心靈」嗎?
而影片更大的巧合,我看應該是在結尾處。
電影中段,在兩人彼此試探,情感升溫,並最終發生關系的外出旅行途中,她們遭到Carol丈夫Harge派出的私家偵探的竊聽,她們晚上魚水之歡的錄音帶被送到Harge手中。Therese感到恐慌和自責,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是因為她不懂得拒絕才為Carol帶來如此大禍。她哭著說:「我什麼都接受,又怎麼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此時的她,年紀輕、未經世事,還不能像Carol那樣,能夠拋開後悔,讓自己快速冷靜,為接下來將發生的事做好打算。
在兩人分開後的一段時間里,Therese實現了自己的心願,在時代周刊工作,人有了自己的事業後,或許會變得不再像當初那麼寂寞。所以,當兩人相遇、相約、分別、尋找、重逢後,Carol說自己已經和丈夫離婚,開始出來工作並且有一間公寓,「公寓很大,可以住下兩個人。」希望Therese答應與她一起生活,但Therese的回答卻是「No,I don't think so。」經歷了那次挫折後,她學會了拒絕。
其實受傷並不會讓人變得堅強,它反而讓你變得更脆弱,你不再像過去那樣敢於聽從內心,而是時常感到恐懼,怕傷害所以總是拒絕。
此時,電影中的另一個巧合出現。Carol告訴Therese:「我在Oak Room與傢具店的人見面,如果你改變主意的話……」這里的巧合非常明顯,將「Oak」中間的「a」去掉即可。「Oak Room」成為了Carol與Therese的教堂,當Therese走進那間餐廳,當等待中的Carol終於看到Therese時,答案終於從「No」變為了「OK」。
或許是我想的太多,這些巧合也許只是自己的生拉硬扯。但不管是作者和導演有意或無意,我們的電影和人生,不就總是被這些巧合變得不可猜測,充滿希望嗎?在你苦於無法為寂寞的心靈找到歸宿時,一些巧合讓生活變得大不同,當你孤獨脆弱的時候,生活或許已經為你准備了一首carol(聖誕之歌)。《Carol》是否只是電影為我們營造的一次巧合呢?相遇是巧合,相擁是巧合,分別亦是巧合,但在一切的百轉千回之後,她們依舊選擇彼此為依託、是歸宿,我們明白,這份愛不是巧合,它早已預備在那裡了。
⑥ 維米爾的其他方面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少女葛利葉(斯嘉麗·約翰遜 Scarlett Johansson 飾)家境貧寒,於是來到畫家維梅爾(科林·費爾斯 Colin Firth 飾)家做女傭。維梅爾的家庭是一個母系社會。他的岳母、妻子,常常擺出頤指氣使的神情。因為維梅爾曾經有過外遇,妻子對正當青春的葛利葉更是戒心重重。在非常苛刻和壓抑的氛圍下,葛利葉在維梅爾家過得卑躬屈膝。
維梅爾的畫帶給了她一點生活的樂趣。她收拾主人畫室的時候,流露出了對藝術的天分。她跟維梅爾談論對畫的理解,二人的交心讓彼此的情意慢慢滋長。葛利葉知道不可能與維梅爾修得正果,但她願意做模特奉獻給維梅爾作畫。她默默地,忍受著維梅爾給她的耳朵打上洞,戴上他妻子的珍珠耳環,畫出這一刻的窒息的美麗。
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特蕾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1962出生於美國華盛頓,1984年遷居英格蘭。1994年獲得英國東安哥拉大學創意寫作碩士學位。處女作《純藍》一舉獲得史密斯文學獎年度新人獎;《墮落天使》引起了世人的普遍關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雪佛蘭備受贊譽的代表作,將她歸入偉大作家的行列。其作品多以舊時女子試圖突破環境限制、改變自身命運為主題,細膩敏銳,纏綿悱惻,意味幽遠。
雪佛蘭才一個心願是要賞遍維梅爾存世真跡。她從欣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真跡中得到靈感,以維梅爾創作此畫為核心,巧妙地鑲嵌進了畫家另外重要名畫,以細膩的筆觸與獨到的視點,刻畫出畫家與妻子及少女之間的復雜關系,將一出傷魂恨情幽幽展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維梅爾最偉大的作品,與達·芬奇《蒙娜麗莎》齊名。此畫面世三百多年來,世人都為畫中女子驚嘆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線條、耳環的明暗變化,尤其是女子側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回眸,唯《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與之媲美。這攝人心魄的「回眸」,與畫龍點睛的珍珠耳環,浮刻在深色背景之中,使神秘女子似要向畫面深處走去,「她躑躅與明暗之間,彷彿此去即與我們永別。」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亦如《蒙娜麗莎》一樣,是一個千古之謎。……並不是每一部好讀的小說,都能既給人以閱讀的快樂,又能深刻地走進油畫的世界……並不是每一部偉大的作品都能有這樣的運氣——作者以絕世的視角,天才的想像,走近繪畫大師,給了一幅不朽名作一個故事,一段歷史。
⑦ 觀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就像年初開始寫讀書筆記一樣,決定把看過的印象深刻的電影也寫一下,不是正式的影評,只是記錄我自己的觀影感受。
最近畫了幾張頭像,所以看了 《莫娣》 之後,決定看這部久聞大名的電影,多少熏陶一下自己對頭像畫法的認識。
這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003)改編自雪佛蘭的同名小說,也算是藝術家傳記類。以維米爾最出名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誕生為線索,講述畫家的人生經歷和這幅名作的創作過程。
女主角葛麗葉(斯嘉麗·約翰遜飾)是畫家的女兒,由於家境窘迫,被迫去別人家幫佣,來到了維米爾家。
但畫家的女兒確實不一樣,對色調和光影有著天生的敏感。
當她請示是否要擦窗戶時,女主人一臉的不耐煩:這種小事不要煩我。
她輕輕的一句:It will change the light. 讓維米爾的岳母(維米爾家的大管家)刮目相看。
還有,電影開頭她在家中廚房切蔬菜的幾幅畫面,色調不要太美:
感受到葛麗葉的藝術天賦,維米爾終於有了知音,在繪畫時開始讓她做更多的協助,也和她聊起繪畫的事情。
比如這幅畫,當葛麗葉說顏色不對時,維米爾耐心地解釋怎麼用黑色做基色,定下基調和陰影的色彩,再用藍色上釉:
這種畫法在油畫里很常見。8月初我臨摹過顧心老師的一幅畫,兔子姐姐的紅裙子也借用了這種手法,先用黑色丙烯顏料塗一層底色,再上紅色,讓黑色隱隱透出。當時畫得非常過癮。
解釋了創作手法,維米爾又讓葛麗葉看窗外的藍天白雲,問她:雲是什麼顏色?
第一反應: 白色。
但說完馬上感覺不對,
再看,雲里有:
黃色。
還有:
藍色,灰色……
看到這里,想起那天早晨和力力的一段對話:
吃完早餐,他指著桌上的芒果,問我:
What is it?
想玩兩句英語是吧?沒問題啊:
It is a mango.
我也有問題考你:
What color is it? (這個句式他們最近剛學。)
他也反應迅速:
It is green ...
What? 你玩我吧?明明是yellow啊!
不過他還有後半句:
... and yellow.
我再看看,不由折服:
這個芒果雖然一眼看上去是黃色,
但仔細看確實是黃中帶綠,
力力首先看到的是綠色,
而我一直想當然當它是黃色!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荷蘭17世紀黃金時代的畫家,是荷蘭繼哈爾斯和倫勃朗之後的又一位繪畫大師。
維米爾時代流行的是尺寸不大的「小畫」,他的作品通常布局簡單,但形體結實、色彩和諧、光影處理手法獨特,往往給人以巨大的視覺沖擊。
這幅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原作尺寸是44.5*39厘米:
維米爾只活了43 歲,流傳下來的作品也只有30多幅,但件件堪稱精品。
倒牛奶的女傭人:
戴紅帽的女孩:
繪畫藝術,據說背對觀眾的畫家就是維米爾本人:
持水壺的女人,就是電影中他們討論顏色的那幅:
雲朵顏色的討論,應該源自這幅風景畫《代爾夫特》:
最後,附上我曾寫過的觀影記錄:
派老頭和小貓菲菲的動畫和電影
一個小孩、一位凶阿姨和幾個壞孩子的故事
電影《莫娣》及加拿大畫家莫德·劉易斯畫作欣賞
我的學畫小記
臨摹時間|願你有閑有錢,時不時去閑散王國里做個軟軟公主
秀秀我的水彩顏料盒及做色卡心得
春天,從欣賞一朵花開始(鳶尾花&畫)
19年之初的繪畫與藝術史學習
收藏我畫作最多的富豪……
堅持每天一畫!30天學會繪畫,可能嗎?
繪畫探索|最近畫的食物
真假勿忘我&第一次水彩寫生
《永山裕子的水彩課》臨摹小記
⑧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改編自英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根據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同名畫作創作的小說。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素有「北方的蒙娜麗莎」之稱,是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齊名的畫作。但畫中的女主角不詳,作家根據畫作中的細微表情,虛構了一個暗流涌動的愛情故事。
葛麗葉生長在17世紀荷蘭一個卑微的家庭,父親是一名陶瓷工匠,因為生病不能再工作而生計困難。為了生計,17歲的葛麗葉不得不去別人家裡幫佣,而僱主正是維米爾一家。維米爾的價值在其有生之年,並不為人所知一生鬱郁不得志,一家人住在岳母家裡。岳母的精明強勢、妻子愛打扮空洞無內涵連同一大堆的孩子的負累和吵鬧,讓維米爾一直沉默寡言,只有畫畫才能讓他暫時逃離這個喧囂的環境。
也許是來自父親的遺傳,葛麗葉對於美有天生的敏感,連普通的蔬菜都能用顏色搭配成美麗的拼盤。第一次在打掃維米爾畫室時見到他的畫作,葛麗葉便挪不開眼。熱愛藝術的心靈是相通的,在幫畫家買顏料、研磨顏料、做模特的過程中,兩人之間的情愫不知從何時起,已經逐漸萌芽,通過畫家跟葛麗葉無意間手指接觸的微微顫抖,到畫家幾乎要抓住葛麗葉的手的微妙劇情,顯示了兩人感情在剋制中暗暗滋長。劇中的男配角是葛麗葉買肉的肉鋪老闆的兒子彼得,他對葛麗葉幾乎是一見鍾情。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陽光男孩,金色長發下的一雙深邃的眼睛,似乎能洞穿葛麗葉的一切秘密。彼得總在女孩會出現的地方和必經之路上跟隨和陪伴,哪個青春少男少女不是這么慢慢走近的呢。而葛麗葉的心卻已經被才華橫溢的大畫家占據了,對彼得的追求表現冷淡。
暗生的情愫終歸是要依託肉慾的表達,畫家並不避諱葛麗葉在她面前和妻子親昵,從畫家在親吻妻子時對葛麗葉看似隨意的一瞥中,我覺察到了那一刻他其實是把對葛麗葉的肉慾傾注到了妻子身上。而葛麗葉在目睹這一幕後,在下一次跟彼得的約會中也跟彼得親吻起來,實際上也是把對畫家的慾望轉嫁到了彼得身上。
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時,葛麗葉在儲藏室換頭巾灑下一頭如瀑的長發,本來躲在門後的維米爾看呆了,走了出來,這時兩人四目相對,愛戀之情呼之欲出,但劇情並沒有發展。維米爾要求葛麗葉戴上妻子的珍珠耳環以便讓他看到珍珠的光芒在臉上的投射,而葛麗葉一開始因為自己沒有耳洞而沒有同意。但當葛麗葉看到維米爾畫中的自己,她震驚了,為了讓畫家完成畫作她甘願做出犧牲。維米爾在燭光下為葛麗葉刺穿耳垂的那一幕美得讓人心碎,維米爾溫柔地輕攬著葛麗葉的肩以示安慰,並為她拭去因疼痛而流下的淚珠,維米爾的手指在她的唇邊拂過似乎下一個動作就是要親吻,但維米爾卻毅然起身去奮力作畫,室內空留畫筆在畫布上疾走的沙沙聲和葛麗葉淡淡的失望。
此時葛麗葉的內心如同脫下衣服等待愛人卻不得的狂野,作畫完畢隨即飛奔去找彼得,把少女的初貞奉獻給了他。激情過後彼得頭倚著柱子向葛麗葉投射過來探究的眼神十分耐人尋味,似乎他什麼都明白。彼得讓葛麗葉離開僱主嫁給他掌控自己的未來,而葛麗葉微笑著親吻他並輕輕搖頭,說明了她跟彼得的性其實跟愛無關,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畫家的妻子在畫像中看到戴著自己珍珠耳環的葛麗葉,情緒崩潰要趕走葛麗葉。而畫家這次並沒有出面挽留,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繼續這種沒有結局的關系,也許離開對兩個人都好。在葛麗葉離去的時候,兩個人隔著門一言不發卻依依不捨地告別,此時無聲勝有聲。維米爾只活了43歲就離開了人世,在去世之前,他讓僕人把珍珠耳環連同葛麗葉在畫中戴過的圍巾一起送給了她,至此全劇終,只留下閃爍著少女美好而純凈的光輝和奪目的珍珠光澤交相輝映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說真的,看這部片讓我很傷感,不明原因地數次為劇中人流淚。葛麗葉一直對自己的身份和處境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她從不抱怨也不卑躬屈膝,在那個等級分明的時代,顯得特立獨行充滿性格魅力。而很多人評論說維米爾懦弱,可是維米爾在感情面前的剋制恰恰說明了他作為一個男人的承擔和責任。17世紀仍舊是階級觀念很強的年代,兩個人的身份地位懸殊,而且葛麗葉表現出對維米爾壓倒一切的愛,換了別的畫家始亂終棄太常見了。維米爾的壓抑和剋制,一方面是不得已,另一方面恰恰說明了他尊重這位紅顏知己,最終只是用畫布留住了這份美好的感情。
PS:珍珠是寶石之王,象徵著一切的美好包括純潔、美德、智慧、靈性和愛情等。而珍珠由珠蚌磨礪而成,源自痛苦的光輝卻那麼光彩奪目,有故事而仍舊保持內心善良的女人都適合佩戴珍珠。
⑨ 說維米爾是騙子那根本不可能!
維米爾一生太過平淡,既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故事和經歷,也沒有太多相關記載。
在他死後直接被遺忘了兩百年。直到兩百年後攝影技術發明,人們才發現他的作品中,除了靜謐到極致的畫面之外,還呈現了一種攝影式焦距感。
在那個沒有攝影技術的年代,維米爾究竟是怎麼畫出照片般逼真的油畫呢?
據說,他運用了小孔成像原理,採用了光學儀器「暗箱」作為輔助工具。
2002年,一個叫Tim Jenison(下面我們簡稱Tim)的美國發明家,看到了一句話說:
傳世畫家維梅爾能夠比當時的藝術家更精確地作畫,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再只是用他們的眼睛與想像力,而是秘密地使用光學設備來幫忙,比如相機暗箱。
為了證實這個說法,Tim開始了長達11年(也有說14年)的實驗研究過程——他要靠光學設備來畫維米爾的作品。
第一次試驗的時候,他用自己岳父年輕時的照片,利用相機暗箱顛倒成像的原理,把倒立的照片反射到鏡片中。
然後對著反射鏡中的影像,把這張照片一點一點畫了下來。
Tim不是畫家,但是按照這個方法,他把照片一模一樣地「復制」出來。
按理說,這個原理似乎已經被印證了。
但是,比起這張小照片,維米爾的作品可都是大空間。這也同樣可行嗎?
為了進一步印證,Tim決定「復制」維米爾的作品:《音樂課》
完成這項實驗可沒有那麼簡單,在進行復制之前,他需要有一間畫中的音樂教室。
所以,接下來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搭建一間維米爾的音樂教室。
Tim開始確定這間房間的尺寸、形狀,然後先用3D軟體搭建了個室內模型。又在聖安東尼奧租了個倉庫,一點一點著手布置房間。
在這個搭建過程中,他既是設計師,也是裁縫、木匠、玻璃工、金工、鏡片製作者…
經過大半年的准備和籌建,終於實現了畫中一模一樣的場景。
空間有了,下一步就是還原。
為了能像原畫一樣逼真,Tim去了 英國白金漢宮 ,仔細地研究了原作中的各個細節;還找了自己的女兒和朋友當模特, 根據這個空間解決暗箱投影和光線模糊等一系列難題…
最後一步,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和技術進行實驗的過程了。
作為一個沒有畫過畫的一般人,如果只是利用科學硬體,以實驗的方式完成了是不是能完成維米爾的著作呢?
結果是,這個實驗成功了!
對於這整個實驗的過程,Tim還做了紀錄片《蒂姆的維米爾》。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找來看看。
實際上,藝術家們繪畫的時候,或多或少都喜歡借用「工具」,來幫助更好的結果呈現。但藝術家從來都不是單單依靠技法取勝的。
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尤甚。
那些在藝術史上留下名字的藝術家基本都有個特點: 「在他之前沒人這樣(開創者),在他之後人們開始學他(影響力)。」
畢加索是這樣,達芬奇是這樣,維米爾也是這樣。
關於維米爾是騙子這個說法,根本不可能!
本篇內容首發自【三目阿特】微信公眾號(ID:Sanmuate)
如果你還想看:
別讓他們口中的焦慮,綁架你 【畫外】
在微信搜索"三目阿特",關注後在後台回復"畫外",三目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帶你花式解鎖藝術新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