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搞笑高清 > 德國新電影導演代表人

德國新電影導演代表人

發布時間:2022-12-11 21:52:16

① 大家好,有誰知道新德國的代表導演和他們的代表作嗎,謝謝呀!

0年代中期,新德國電影進入創作高潮,這一時期代表人物是威爾格·赫爾措格、福爾科·施隆多夫、賴納·威爾納·法斯賓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爾格·慧爾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說藝術家是一個「離群索居者」的話,新德國電影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人物是赫爾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樣,他自己就是這樣一位孤獨的藝術家。赫爾措格說:
「就因為我是獨自一人,而且還將獨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難將我的影片歸人這里的某個流派」。
1967年,他在希臘拍攝了《生活的標志》一部短片之後,又在薩哈拉拍攝了《法塔·莫爾迦納》(1968年);拍攝了《誅儒也是從小長大》(1968 年);1973年,他到了秘魯和巴西,拍攝了《阿吉爾——上帝的憤怒》,影片採用傳說中紀實手法,描寫了1590年到黃金國探險的僧侶阿吉爾的故事。表達了某種社會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現實面前的失敗。這是一部「妄想和放縱的敘事詩」。1976年,他執導的影片《人人為自己,上帝反大家》記敘了上個世紀一個遭受社會偏見的棄兒卡斯伯·豪譯爾的故事,他心理愚鈍和反常。這部半記錄、半自傳體的影片揭露了特權和教會制度為基礎的社會的虛偽和利己主義。8毫米膠片拍攝的主人公夢境很有特色,成為赫爾措格「最有力量和風格最統一的影片」,榮獲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1978年,他還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間幽靈諾斯費拉杜》。1982年,赫爾措格導演了《陸上行舟》,主人公夢想在亞馬遜河上游的森林裡建起一座歌劇院,讓偉大的卡魯素來唱歌,他開始了旅行並在士著人幫助下把行舟搬過山嶺。影片在瑰麗壯觀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樸純真的民風中激盪著藝術家更加執迷、顛狂的心理狀態。赫爾措格說到:「我的影片是由於某種強烈的迷戀產生的……」,這部影片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孤獨和瘋狂、異域疆土的自然風光成為赫爾措格影片的一貫的主題。在赫爾措格的影片中,他熱衷於刻畫那種邊緣與孤獨的人物,探討人物「瘋狂的迷戀」的心智,在這一點上他與法國「左岸派」電影有近似之處。他的影片極富浪漫色彩,有強烈的造型意識和動人的古典音樂。他的電影劇作略欠一籌,一如《陸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戲劇張力,令觀眾感到沉悶、拖杏,有時晦澀、難懂。

福爾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學,然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他曾做過馬勒、雷乃和梅爾維爾的副導演,也是從短片開始創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處女作《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影片編劇是他後來的妻子和主要合夥人特洛塔。
1967年《劇烈的爭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簽訂了6年的合同,開始轉向拍攝歷史題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窮人的暴發》起源於民間傳說,敘述了民工攔路搶劫一輛錢車的故事,表達了下層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會,「對具有新特徵的鄉土電影的發展是個貢獻」。1972年後,他從歷史轉向當代,拍攝對德國社會現狀進行精闢分析的系列影片,並從1960年「作者電影」較窄的觀念轉到較大的觀眾層面。1975年《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描寫一個收容無政府主義者的年輕婦女最終成了輿論界的犧牲品。1976年他拍攝了根據尤斯奈爾原著改編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國》中,他「技藝更加精湛」。1978年《錫鼓》影片通過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孩子的故事對德國歷史及現實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這部史詩般的巨幅畫卷於1979年同《現代啟示錄》並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閡大獎,1980年又贏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獎。
他的80年代仍然是豐厚的;《偽造》(1981年)、《斯萬的愛情》(1983年)、《一個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長導演藝術片,是一個「在所有導演中最具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的人」,也是一個注意市場和同觀眾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電影劇作,有濃厚的文學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錫鼓》等,對處於社會重壓下的人物變態心理的描寫以及他對文學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國「左岸派」電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對電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對觀眾的顧及、與電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這些導演以及新德國電影的其他人明顯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國拍片,而這些「超級製作削弱了他的藝術才華」。

賴納·威爾斯·法斯賓德

新德國電影多產的天才法斯賓德是多面手,他曾做過記者、戲劇編劇、戲劇導演。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從舞台轉向電影,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棲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總共導演了29部長故事片和一部5集電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電影節轟動的《愛比死更冷酷》「表現了毫無用處的可憐人」,影片中的移動攝影不同反響,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謹防神聖的妓女》把戲劇排演的喜怒哀樂搬上銀幕。
1971年,法斯賓德在《四季商人》里講述了一個無法滿足母親要求的菜商在飲酒後死亡的故事。影片僅用了l1個拍攝工作日,充滿風格化與舞台藝術痕跡,法斯賓德的創作風格達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關於同性戀的主題。1972年,『法斯賓德僅用了10天拍攝完成了《佩特拉·馮·康德的辛酸淚》。 1973年,他導演《惡夢吞噬靈魂》片中60歲的老婦嫁給了一個年輕的摩洛哥外籍工人,當她能夠戰勝社會的種族偏見時,卻無法克服他們面對的種族差異。 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強權》又一次顯示了法斯賓德偏愛的主題,一個同性戀青年被人利用後又被拋棄,慘死街頭。1977年導演的《中國輪盤賭》、 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題材的《瑪麗亞·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與施隆多夫聯合導演的《秋天的德國》、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題的影片《莉莉· 馬蓮》問世。1981年4月法斯賓德在「世界報」采訪他時說:「如生命允許,我希望拍攝12部反映德國各個不同時期的影片;第一個描寫第三帝國的主題是《莉莉,馬蓮》。但不是最後一個……,我在尋找自己在祖國歷史中的位置,我為什麼是個德國人?」法斯賓德的聲明體現了新德國電影藝術家的覺醒和責任。 1982年,他在導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慾望》和高度風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萊爾》後離世,年僅36歲。
法斯賓德絕大部分影片的電影語言無大新意,採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模式,是一種傳統情節劇。其中最大特點是他對藝術的真誠和對社會的直言批判,他敢於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識擺上銀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種種非常態慾望和陰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賓德的美學追求和創作傾向與法國新浪潮時期的 「電影手派冊」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種「烏托邦思想」和「悲觀絕望』』也同手冊派一樣消極。他的影片有時出現『『簡單化」的傾向,他的社會分析有時也難免「主觀」、浮淺」。然而,在新德國電影藝術家中,他的真誠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

威姆,文德斯

這位曾攻讀醫氣和哲學的大學生在投考巴黎高等電影學院時失敗,他在巴黎電影資料館通過觀摩大量影片自學成才。
1971年文德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城市裡的夏天》,這是「一個犯罪故事的歷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懼怕往昔而逃跑。他還拍攝了非情節化、不求表意的《守門員罰球時的焦慮》;這一風格同樣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愛麗絲漫遊城市》中。1976年執導《時間的進程》,1977年美國演員德尼·霍普在他氣氛神奇的影片《美國朋友》中擔任主演。1980年,他把美國導演尼古拉·雷依的傳記故事搬上銀幕,影片記敘了在無盡的公路旅行中電影機械師與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誼與煩惱,這是一部典型歐式風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職戛納電影節的金棕閻的另一部歐式風格的公路片《德克薩斯州的巴黎》標志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他表現了人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的隔漠。1985年他拍攝了一部關於他的偶像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東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這部充滿超現實主義氣氛的作品問世。遷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慣常主題,他的電影語言修詞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對運動和場景不加剪輯的「坦率、冷靜」的風格。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衰落:
同新浪潮電影—樣,新一代的德國電影人反對電影商業化,主張「作者電影」和「藝術電影」,新德國電影在美學追求和製作方式上有很多與新浪潮相似之處,幾百名導演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攝了近幹部影片,形成持續不斷的創作高潮和聲勢浩大、歷時長久的電影運動。美國新好萊塢電影運動導演科波拉對旺盛時期德國電影作過安如下的評價:「過去的10年屬於新德國電影,西德是現在唯一有所作為的電影國家」。
然而,70年代中、後期,經濟危機已經表明德國電影有衰落,電影市場出現了蕭條,德國影片在國內的放映收入幾乎無法抵償製版成本。據統計:其收入僅佔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佔4%。新電影對資助團體的依賴,使電影藝術受制於這些團體和電視台編輯部,同時也受制於主管這些部門的政治態度。「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由於提供資金過少喪失了影響,已於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賓德還曾發表了將來只在國外拍片的聲明轟動一時,引起人們議論紛紛。一些評論家認為「雖然電影導演們對運轉不靈的團體和對缺乏評論界的支持表示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別的歐洲國家或歐洲以外的國家拍攝電影的條件就比聯邦德國優越卻是使人懷疑的」。法斯賓德於80年代初業已故世,其他三大導演已到國外拍片。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主將在國外創作上的滑坡現象,證明了評論家的擔憂。90年代的德國電影市場完全被好萊塢佔領,有著先鋒運動表現主義、德國室內劇、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民族電影也已日漸消亡。

② 莉莉·瑪蓮的簡介是什麼

1981年出品

《莉莉·瑪蓮》確實堪稱是德國乃至世界電影中的經典之作,而法斯賓德也確實是一位有著非凡創造力的導演。

——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

導演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1945-1982

德國

主演

漢娜·西古拉

Hanna Schygulla

吉安卡羅·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類型愛情

顏色彩色

有人說,在法斯賓德這幾個字的前面,適用於任何形容詞,可另一方面又不適用於任何形容詞。盡管生前的他向來就坦誠相見,幾乎沒什麼秘密可言,但不僅在當時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理解他,即便是在他撒手人寰的多年後,如今的人們還是不明白到底應該稱呼他為天使還是魔鬼。於是,喜歡他的人稱他為天使,而厭惡他的人卻認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魔鬼。

其實無論是天使也好,魔鬼也罷,在一切都沒有定論而且看來似乎以後也不會有一個定論的今天,我們至少還能看到他留給這個世界的那些最好的作品,也因此至少可以了解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法斯賓德這個人,至少是一個真正的天才,一位獨一無二的電影大師。

對於這一評價,他確實當之無愧。這位被譽為「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心臟」、「新德國電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國電影的神童」、「德國的巴爾扎克」、「與戈達爾、帕索里尼比肩的電影巨人」的電影導演,雖然37歲就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卻在這短短的生命歷程中拍攝了43部影視作品,不僅佳作不斷,也屢屢在國際性的大型影展中獲得獎項,其創作力早已高高地凌駕於同輩人之上。他那種集導演、編劇、製片、演員、攝影、剪輯、作曲於一身的既全面又突出的素質與能力,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的電影史上,也都堪稱是極為罕見的一個奇跡。

作為法斯賓德的經典代表作之一的《莉莉·瑪蓮》,則在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又一次讓世人記起了那位終生在天使與魔鬼之間掙扎游移的大師,並由此深深懷念。

③ 重見天日的影片背景

關於導演:德國新電影運動導演的再度人性之作影片根據1997年的紀錄片《小小戴特也要飛》改編而成的,這部紀錄片曾經為導演沃納·赫爾佐格贏得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評審團特別獎。作為在德國新電影運動時期崛起的導演,赫爾佐格與大多數同時代的導演一樣,更多地將目光投入到最為「惹眼的」人性的本質上,以之作為影片的整體的基調,沃納·赫爾佐格的這種風格習慣早在三十年前的影片《阿基爾,上帝的憤怒》開始便已逐漸形成。本片中大段的審問場景,以及對越南集中營中各懷鬼胎的眾多人物的描寫都是赫爾佐格這種獨特導演風格的最好體現。赫爾佐格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對於環境的充分把握和利用。
事實上,沃納·赫爾佐格少年時期就酷愛旅行,尤其對於希臘、英國、蘇丹、墨西哥等國家的風貌最為偏愛。自然場景在他的電影中也相當的重要,地位同人物角色一般,而非單純的背景色彩。他很會在人與環境的交流與碰撞之中巧妙地講述出人力與天意的對抗,這種對於外部條件的充分運用,讓他的影片從一開始便有了與其它影片不同的視角定位。而本片的外景選取,赫爾佐格也同樣非常謹慎。於是,沃納·赫爾佐格在觀看了大批有叢林風景描述的片子,希望可以從中找出能重現越南戰爭中叢林惡戰的最逼真場景,甚至連史泰龍的那部堪稱經典的《第一滴血》中蘭博的求生片斷也沒有放過。此後,赫爾佐格還親自做了實地考察,影片最後將外景地設定在了越南的鄰居泰國。本片較之以往赫爾佐格的電影較大的改變是在配樂上。一向偏愛搖滾樂的德國人,在這部激烈的動作片中卻放棄了心頭好,改為用大提琴和鋼琴曲作為主旋律,甚至還出現了瓦格納的經典歌劇,頗為特別。更讓喜歡他的影迷們充滿了期待。

④ 德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電影導演,以前的,現在的,都有哪些

01瑪莉布朗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年出品)

該片是由德國新電影大師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編導的一部最為出色的影片。在1979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和紐約電影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獎。法斯賓德1945年5月31日出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1967年加入「行動劇場」,1969年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愛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一鳴驚人地獲邀參加柏林影展,展現他天才型的藝術天份。同年他只花9天時間拍成第二部電影《Katzelmacher》,該片贏得了德國電影獎最佳藝術成就等五項大獎,從此成為當時德國最受矚目的新導演之一。他是一位全才型的導演,身兼編劇、演員、製片、劇場經理、編曲、設計、剪接和攝影等多個職位,在14年的拍片生涯中,總共執導過41部電影,死時才37歲。雖然他的電影里經常出現同性戀,變性人,強奸,亂倫,虐待等鏡頭,很多畫面不堪入目,但他的作品能持續不懈地、勇敢地批判社會對弱勢族群的壓迫和不公平對待,以及對電影藝術的精湛掌握,使他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02錫鼓(The Tin Drum又保鐵皮鼓 1979年出品)

該片導演沃爾克•舒倫多夫(Volker Schlondorff)是德國新電影的新銳,他堅持了荒誕、諷刺的基調,如小奧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邊,吃著滾燙的烤土豆,接著他的外公用卓別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來,瞞過了追捕的士兵,而他的外公正在裙下和安娜做愛,並有了他的媽媽安妮。整個影片充滿了類似的表演和情節。這種荒誕、誇張的表演和情節讓影片顯得極端豐富。將成年人的世界詮釋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啞劇。片中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以及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等,為影片的荒誕和怪異增加了深度。《鐵皮鼓》是他的精心之作,該片於1979年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80年又獲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

03 墮落街(Christiane F. -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1981年出品)

該片由尤里•埃得爾(ULI EDEL)導演,他真實地再現了1978年9月發生在德國的一名可愛的少女沾上毒癮後的恐怖遭遇。因此影片一經公映,就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性的社會效應,並創造了當年德國電影的最高票房記錄,最終獲得了德國電影最高獎——金碗獎。

04 嘉芙蓮娜的故事(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肉體的代價 1975年出品)

該片是新德國電影四傑中的瑪格麗特•馮•特洛塔和他的丈夫施隆多夫合作的成名作品,也是他們的最佳作品之一。瑪格麗特•馮•特洛塔的作品還有《克里斯蒂娜•克萊吉的第二次覺醒》(1978)、《姐妹們,或幸福的平衡》(1979)、《瑪麗安妮和朱麗安妮》(1981)、《徹底瘋狂》(1983)、《羅莎•羅森堡》(1986)、《三姐妹》(1988)、《非洲來的女人》(1990)、《悠長的寂靜》(1993)、《諾言》(1995)、《羅森斯特勞斯的女人們》(2003)、《其他的女性》(2004)等。她以表現女性之間的政治關系見長,善於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中,緊緊抓住歷史中的個人,使既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她被稱為德國新電影之女首領。

05 赤裸(Nackt 2002年出品)

該片導演桃瑞絲•戴利(Doris Dorrie)畢業於太平洋大學,之後赴美國學習表演、戲劇和電影,1983年開始從事導演。她的作品以表現男女間的裂縫,特別在探索女人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尋求情感的忠誠和性愛的愉悅,以及建立持久的愛情的不幸方面獨樹一幟。因此被稱為「聚焦兩性裂痕的德國女導演」。《赤裸》是她的成熟作品,當年曾角逐威尼斯金獅獎。
06 走出寂靜(無音曲/沉默背後Jenseits der Stille 1996年出品)

《走出寂靜》是卡羅琳•林克的一部少見的感人佳作。她以感性的情調、細膩的手法、佳妙的鏡頭以及傑出的演員,描述了拉拉從依附家庭到發現自己的成長歷程,突出了打破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堅冰,達到相互間理解這個主題,使觀眾在兩小時內為她的影片而如痴如醉。該片不僅獲得了高票房,還獲得東京國際影展1997年最佳影片及最佳劇本獎,德國電影金帶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芝加哥影展金徽章獎,溫哥華影展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獎。

07暴力啟示錄(The End of Violence 1997年出品)

導演兼編劇的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片中描寫了暴力的外在表現,有著針對加利福尼亞娛樂業的用心,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探討現代社會里的暴力問題。這位在戛納、柏林等電影節上屢獲殊榮的德國名導,憑借自己獨具魅力的新作品,贏得了評論家和觀眾們的喜愛,並獲得德國電影導演金獎,使他在世界影壇上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新德國電影學派四傑」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旺盛的創作力仍能保持至今。
08 羅拉快跑(又名疾走羅拉 Lola rennt 1998年出品)

導演湯姆•提克威13歲就進入電影界工作,34歲編導及配樂、拍攝了曾獲得德國六項大獎的《羅拉快跑》(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聖丹斯電影節觀眾獎-世界電影、歐洲電影獎最佳電影提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他在創作上的反傳統和形式上的時尚氣息,使該片聲譽極佳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該片的故事情節簡單,故事還重復了三遍,可是主人公在每次奔跑中的動機、動作和結果卻出人意料地不同,給觀眾提供了無窮的趣味。同時從這樣的人生遭遇中,引發的深刻的哲學思考。

09誘惑性假期(Love in Thoughts 又名少年不羈的煩惱 2004年出品)

擅長營造氣氛的導演阿奇米•馮•博里斯(Achim von Borries)在優雅浪漫、詩情畫意的上流環境中,將青春男女爆發的迷情與狂情,以及對情色的放浪和慾望的執迷,演譯出槍殺和自殺事件再現於銀幕之上。該片曾轟動一時,成為德國當年最為成功的影片,此後獲邀參加了20多個國家的影展。此外,他還有作品《再見列寧》(2004年)、《 想像之愛》(2004年)等作品。

10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Kabinett des Dr.Caligari,1920年出品)

該片導演羅伯特•維內創作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其獨特的風格,創造性地將感性的形式,理性的內容統一於該片之中,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推崇最多的影片之一。雖然,他的影片比新電影浪潮要早了數十年,但是他所創作的影片的表現主義風格和所塑造的瘋狂和幻想、殘忍和固執相結合的卡里加里博士形象,對西方恐怖片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不僅成為電影表現主義的開山之作,而且其影片風格極大地影響著全世界。由此可見,他的電影創新和形成的導演風格與新電影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所以,在遴選新浪潮精品電影中,對這位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導演加上幾筆,以緬懷他對世界電影的貢獻。

⑤ 二戰時的莉莉瑪琳

歌曲的曲作者諾貝特·舒爾策(1911-2002)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出版商。他的作品有歌劇、舞劇和音樂劇等,1938年創作並於1940年出版的歌曲《莉莉·瑪琳》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由德國著名女演員瑪琳·迪特律希和維拉·林恩等錄成唱片。 這首描述士兵因戰亂而失落初戀的抒情歌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風行一時,德國法西斯試圖用它來作「強心劑」鼓舞士氣,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勾起了的思鄉和厭戰情緒。當今「德國新電影」流派的名導演法斯賓德用這一題材於1981年拍攝了一部故事片《莉莉·瑪琳》,於是這首40年代的老歌再一次在80年代流傳。 這首歌曲曾由托米·康納填上英語歌詞,改名為《路燈下我的莉莉》,在英語國家也相當流行 莉莉·瑪琳 [德]漢 斯·萊 普 詞 [德]諾貝特·舒爾策 曲 高洪譯詞、薛范配歌 1、兵營的門前有一盞路燈, 就在路燈下初次遇上意中人, 我多麼希望能再相見, 親密偎依在路燈下, 我愛莉莉·瑪琳, 我愛莉莉·瑪琳。 2、我倆的人影重疊在一起, 人人看得出我們相愛這樣深, 你看多少人羨慕我們, 親密偎依在路燈下, 我愛莉莉·瑪琳, 我愛莉莉·瑪琳。 3、換崗的號聲催呀催得緊, 我要趕回去,又要分開三天整, 在臨別時候難舍難分, 多麼希望常在一起, 和你莉莉·瑪琳, 和你莉莉·瑪琳。 4、深沉的黑夜四處多寂靜, 夜霧在彌漫,飄飄悠悠如夢境, 我從夢境里來到此地, 就像往常在路燈下, 等待莉莉·瑪琳, 等待莉莉·瑪琳。

⑥ 德國新電影學派四大導演

電影的歷史是以再現美學開始的。盧米埃爾是再現美學的創立者,而真正確立這種電影美學的是蘇聯的維爾托夫。與此同時,美國的弗拉哈迪和英國紀錄電影學派也發展了這種電影美學,荷蘭的伊文斯把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電影史中把維爾托夫、弗拉哈迪、格里爾遜和伊文斯並列稱為紀錄電影四大學派。他們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深度和廣度上對再現美學的發展作出貢獻。特別是在二戰以後,為電影藝術擺脫戲劇化的束縛,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實踐的支持,成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所遵循的理論基礎之一。
1、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
2. 弗拉哈迪與《北方的納努克》

3. 格里爾遜與英國紀錄電影學派
4. 伊文思的詩意現實主義紀錄片

⑦ 眼線的花絮:

1.電影歷史學家吉內特-文森圖Ginette Vincendeau評論音軌(31:04)
這條評論不同於尋常隨片等長的評論音軌,電影歷史學家吉內特-文森圖主要針對影片中的三個部分進行了講評和介紹。這三個段落包括影片的開場部分、西里安拷打卧底和影片的結尾部分。吉內特-文森圖不僅針對具體場景分析了導演的創作理念和美學特徵,而且還介紹了影片製作相關的背景資料。雖然梅爾維爾之前也拍攝過黑幫題材電影《賭徒鮑伯》,但他本人卻一直將《眼線》視為自己的第一部警匪片。主演塞吉-赫吉安尼雖然之前在《金盔》等影片中有過不俗之表現,但和貝爾蒙多相比卻並不能算作明星級演員。拍攝《眼線》前塞吉-赫吉安尼也正處於事業低谷,有人甚至認為他會給《眼線》帶來厄運。但梅爾維爾卻看中了這位其貌不揚的矮小男人身上所具備的悲劇氣質。影片中女性角色被毆打懲罰的戲份曾遭到了一些批評家的非議,這也直接導致在梅爾維爾其後拍攝的影片中女性角色逐步邊緣化。雖然僅僅只有短短的30多分鍾的評論,但信息量大,非常值得一聽。
2.訪談花絮
這三段訪談的素材來自於當年影片上映時電視台節目的錄象資料。第一段時長4分27秒的訪談錄制於1963年二月,主要是導演梅爾維爾和主演貝爾蒙多回答主持人關於影片的疑問。第二段時長7分10秒的訪談錄制於1963年六月,演員塞吉-赫吉安尼在訪談中談了自己是如何面對戲紅人不紅的困境的,並特別感謝了給予自己機會的梅爾維爾導演。第三段時長3分16秒的訪談錄制於1970年元月,梅爾維爾和塞吉-赫吉安尼一起回顧了當年影片選角的情況。三段訪談資料因為年代關系顯得非常之珍貴,能親眼目睹梅爾維爾導演的風采對於今天的影迷而言實屬難得。
3.導演貝特朗-塔韋尼埃Bertrand Tavernier訪談(15:30)
法國導演貝特朗·塔韋尼埃曾擔任過梅爾維爾的助手,後轉入職業影評行業,成為《電影手冊》等刊物的撰稿者。1974年貝特朗-塔韋尼埃執導的第一部影片《聖保羅的修表匠》就獲得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在這段標准公司全新錄制的訪談中,貝特朗-塔韋尼埃從一個電影導演和電影愛好者的角度回憶了導演梅爾維爾和許多當年事。貝特朗-塔韋尼埃作為第四助理導演參與了《眼線》的拍攝。貝特朗-塔韋尼埃在訪談中笑稱自己之所以隨後轉而擔任經理人的工作是為了逃避梅爾維爾的虐待。
4.導演沃爾-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訪談(13:19)
德國新電影的領軍人物,《鐵皮鼓》導演施隆多夫作為梅爾維爾的助理參與拍攝影片《萊昂莫漢神父》開始了其電影職業生涯。《眼線》是其參與拍攝的第二部電影。在這段全新錄制的訪談中施隆多夫回憶了當年的拍攝時光以及有時狂躁卻迷人的梅爾維爾導演。梅爾維爾把一座雙層舊車庫改建成攝影棚,並以極為簡單的拍攝條件和人手挑戰著法國電影的傳統。梅爾維爾改編劇本的過程非常之有意思,他會把偵探小說中有用的部分剪成一片片的拼接到本子上,然後再將其按照自己的想法編輯出條理性。在訪談中施隆多夫還回顧了梅爾維爾有趣的選角過程、獨特的拍攝方法和《眼線》拍攝細節等內容,非常值得一觀。
花絮中還收錄有影片劇場版預告片。另外隨碟附贈的小 冊子中還附錄有電影評論家Glenn Kenny撰寫的對《眼線》的全新評介文字。

⑧ 德國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戰爭片

德國拍過很多戰爭片,其中不乏一些經典的值得一看的,我推薦以下幾部戰爭片:

極地重生

大多數德國戰爭片乃至世界的戰爭片都是描寫二戰,而反映一戰的電影則少之又少,而戰馬就是這樣一部不可多得的電影,影片以英軍一名士兵的視角為主,講述了英軍士兵與戰馬在戰場上相依為命出生入死的故事,題材比較小眾,值得觀看。

⑨ 尼伯龍根之歌的導演介紹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電影導演、編劇,生於維也納,1976年8月2日卒於洛杉磯。
弗里茨·朗1918年進入德克拉影片公司任編劇,也曾從事剪輯工作,後升為導演。他於1919年自編自導的第一部影片《混血兒》,隨後他又導演了《切腹》(1919)、《蜘蛛》(1919)等片。由於《蜘蛛》上集受到觀眾極大歡迎,他放棄了本來准備由他導演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工作,於1920年拍攝了《蜘蛛》下集。所以他把後來成為電影史上的不朽傑作《卡里加里博士》的拍攝工作,讓給了另外一個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巨匠羅伯特·內執導,後者把這部影片導演得十分成功。
當時在德國是表現主義的天下,因為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特別是德國,彌漫著反思人類行為的氣氛,在這個思潮下,涌現了一大批表現主義作家、導演和藝術家,而弗里茨·朗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表現主義的特徵是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對人性中復雜和陰暗的東西進行變形揭示,對人類社會比較悲觀,這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帶給歐洲人的毀滅和挫折有關。
1921年,他執導了表現主義電影傑作《疲倦的死》,獲得了成功。影片講述了一個少女為了讓自己死去的戀人復活,和死神打交道的故事,結果即使是少女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回戀人的生命,她最後也沒有成功。這樣的影片,它的故事清潔就充滿了表現主義的思想,他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手法,在燈光和布景上都有匠心,是他的電影藝術的一次突破,在德國電影史上佔有一席地位。次年,他執導了電影《賭徒馬布斯博士》,這部電影的表現主義的特徵要弱一些,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描繪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現實,表現了他的現實政治態度和關心社會的姿態。
1924年他拍攝了電影《尼伯龍根之歌》,這是德國的一部民間史詩,是德國民族的英雄傳奇,由於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比較好把握,他的改編拍攝十分成功,獲得了歐洲觀眾的廣泛好評。於是,趁著一股勁頭,他拍攝了當時耗資巨大的影片《大都會》,這是他一生中拍攝的最重要的影片,也是德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這部影片帶有表現主義和科幻色彩,通過對一個虛構的大都會的建築的描繪,分析了未來的技術社會,而這個社會將導致人類走向毀滅。影片獨特,風格怪異犀利,無可爭議地使他確立了自己在德國電影史上牢固的地位。
1928年,他自己成立了一家製片公司,拍攝了電影《間諜》和《月亮中的女人》。這個時候,有聲電影開始出現了,1931年,他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電影《M》,這是一部恐怖片,講述了一個精神變態的人殘害兒童的故事,他在影片當中出色地運用了聲音和畫面結合的手法,把氣氛渲染得十分成功。這部影片給他帶來的聲譽,甚至超過了影片《大都會》,有很多的電影研究專家,對他這部影片的評價仍舊非常高,很多電影導演也十分推崇這部電影,他們從中間吸取著營養。一些恐怖片,仍舊有著他那部影片張揚過的元素。
時間到了1932年,這個時候正是德國納粹在德國興起的時候,他拍攝了影片《馬布斯博士的遺囑》,因為惹怒了納粹,在1933年被禁止上演。從事電影藝術創作忽然變得艱難和危險了,他遭到了警告和威脅。這樣的情況下,一切有良知的藝術家,在德國的處境都十分困難了,而切,他聽到傳說德國納粹要委任他擔任納粹管理電影的官員,他嚇壞了,他知道自己肯定不願意從命,但是因此會丟掉性命,於是在1933年,他和妻子一起被迫離開了德國,來到了法國。
在法國流亡期間,他還繼續拍攝電影,但是拍攝的唯一一部電影沒有突破,後來,躲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他再也沒有雄心拍電影了,回到德國之後幾乎隱居了起來,1976年病逝了。但是,作為德國電影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影響卻十分深遠

⑩ 以下不是德國新電影四傑的是

柏林、威尼斯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大獎,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措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二十世紀70年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代表。除此之外的都不是德國新電影四傑。

閱讀全文

與德國新電影導演代表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間有大愛電影觀後感小學生 瀏覽:604
新神榜哪吒重生電影免費突突兔 瀏覽:787
蠟筆小新最恐怖的十大電影 瀏覽:112
新疆人電影演員 瀏覽:156
一個人演的電影科幻 瀏覽:609
微信如何給對方發電影 瀏覽:585
如何把電影保存到優盤 瀏覽:770
有哪些特別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639
適合離婚女人看的勵志電影 瀏覽:86
去掉電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瀏覽:772
玩命快遞1電影國語版 瀏覽:526
扣扣看電影 瀏覽:408
哪些電影有二元對立 瀏覽:817
哪個平台漫威電影都有 瀏覽:666
僵屍恐怖看電影 瀏覽:507
懷孕三個半月能看電影嗎 瀏覽:46
青檸影咖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198
找搞笑視頻電影大全 瀏覽:98
買房子就像看電影一樣 瀏覽:887
四個人的搞笑電影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