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顆番薯
我有一顆被棄之的紅薯,個大頭圓,似是嗅到了春天的氣息冒出了尖尖的嫩芽,於是便尋個盆把它種起來,露出滾圓的頭,一段時間竟長得這樣鬱郁蔥蔥了。
紅薯本是地里長得農作物,沒想到盆栽生命力也這么蓬勃,為了不讓它四下亂竄我用繩子固定它往上長。來我家串門的人都很好奇這是一顆什麼植物,得知是一顆番薯時有些驚訝。還好奇的去摸摸特意留出來的腦袋,看看它是否已腐爛,空心。倆月有餘它依然在硬邦邦茁壯成長。
看過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散文《紅心番薯》,才知番薯也就是紅薯,別名地瓜。我們鄉下總是叫它紅薯山葯,稱土豆為圓山葯。紅薯生命力頑強,喜乾旱對土地要求不高,人們把它種在山坡,丘陵沙地,等到秋天總會是收貨滿滿。
春天來臨農人把儲藏一個冬季的紅薯,種在一個特製的紅薯窖里,蓋上塑料薄膜,好好看管伺候等它生長發芽,一段時間就能采秧苗種植了。
小時候父母都是買現成的秧苗種植,小小的我們很小便能幫大人幹活,那可是個苦力活。紅薯多是種植在半山腰干坡地,需從很遠的地方挑水,一擔擔一擔擔,父親的肩膀總是被磨的通紅,一定很疼。
母親鏟窩,小孩子放水放肥然後插秧,最後等水徹底滲透就把窩子埋起來。等它慢慢生長復甦過來,剩下來除草掐豌就是父親的差事了。那時候農村的人家家家戶戶養豬,到了秋天正是紅薯豌旺盛期,母親會差使小孩子垮個背簍去割豌尖尖吧。這樣也有利於紅薯的生長,免得它只長豌子不長瓜。
多少春秋已去,父母故去,我們也離開故土,家鄉已很遙遠,唯有每年兩次的清明,寒食節回家看望父母,那屹立的墳頭,久違無人住的老屋勾起我們多少少年時的往事,總是淚水漣漣,感慨萬分。
林先生在文中有一段父子對話描寫的很生動有趣,就像感覺自己的父親也已經復活躍然紙上頗受感動。
我有林先生一樣的情懷把一顆棄之的番薯種在盆子,徒生無限的期待和惆悵。卻沒有林先生的文筆一顆番薯寫盡與父親的點滴愛意,寫出了時代感。
無事時每每看著這顆紅薯也總會想起年少時父母親在的時候,我們田間地頭忙活的場景,想起母親住我家時總愛吃煮紅薯,現在孩子們沒經歷過除草種地,對於紅薯很陌生也不愛吃,於是每每從老家來的紅薯總是母親一個人吃,母親吃的大概也不只是味道還有那濃濃的情誼在吧。
都說人老了愛回憶,喜歡津津樂道過去的事情。
我大概也是老了。
2. 扒了紅薯,打一碗紅薯糊塗,溫暖了整個冬天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一入秋,天氣漸冷,莊稼到了成熟的季節,像商量好了似的,滿地金黃。
莊稼好似又很懂人,知道農民苦農民累,又不忍心一次性全部成熟,遞次成熟,好讓農民有收割的時間。
大豆炸了殼,芝麻開了蒴,大豆芝麻步步走在前頭。花生黃了秧,玉米幹了胡須,花生玉米緊追其後。
等到所有的都忙完,直到經歷了一兩場秋霜,紅薯葉被打的七零八落,烏黑烏黑,人們才不急不忙的,拉著架子車,扛著鐵鍬抓鉤,走到田間地頭,開始了紅薯的大豐收。
為什麼等到霜打後才扒紅薯?農村有諺,「霜打的紅薯最甜。」因為霜降後晝夜溫差比較大,白天光合作用合成糖、澱粉,夜間溫度較低消耗比較少,積累的比較多,於是就更加甘甜可口。
扒紅薯,是一件麻煩的事兒。首先需要順著紅薯趟子,左手翻起紅薯秧子,找到紅薯秧子與根莖結合的地方,右手拿著鐮刀,留出幾寸根莖一割。
大人負責割紅薯秧子,能幹活的農家孩子就負責往地頭拉紅薯秧子,割完一片,清理干凈紅薯秧子,揚起抓鉤(三齒的一種錛地的農具),瞅准鼓囊囊的紅薯根莖,用力一錛,掀起暄土一片。
前面的人負責拿抓鉤錛,後面的人負責抓著紅薯根莖往上提,一提一嘟嚕,像編制好的穿著紅衣的大鞭炮。
錛紅薯是個技術活,不是人人都能幹。抓鉤落下的地方,要不遠不近,遠了紅薯扒不出來,離得近紅薯有傷,不利於冬季保存。只有有經驗的老把式,才能減少紅薯的損傷。
扒出來的紅薯,順手丟到土坑上,遠遠看去,像似給大地上戴上了一條條紅絲帶。
扒紅薯大人都是當活干,小孩都是既幹活又搗蛋,幹不了多久,就喊累喊餓,找機會找理由給父親要洋火,一轉眼就在地上挖個坑,拾點豆秸玉米結干樹枝燒起了紅薯。
剛看見一點小火苗,趴在地上,又是吹又是扇,遠遠望去好似地上著火冒了煙,燒上十幾分鍾,搗榻「爐子」埋上土,燜一燜,扒出來,剝開皮就往嘴裡塞,直至滿嘴吃的烏黑,微笑占滿了小臉。
辛勞一下午,眼見太陽下了山,紅薯扒了一大片,大人擓著籮頭,小孩拎著袋子,順著紅薯趟子拾紅薯,然後倒入地頭的架子車上,最後再在架子車上面搭上幾團紅薯秧子,一是防止紅薯掉出來,二是捎帶一些紅薯秧子回家。
紅薯拉到家,紅薯秧子用刀一剁,撒點麥麩子喂豬餵羊,多的就搭到樹上或者牆頭上讓其曬干。
挑出來有傷口的紅薯留下來吃,把好的紅薯則用籮頭裝著,用繩子系著,一籮頭一籮頭吊入事先在院里挖好的紅薯窖。
冬天天冷,紅薯保存不好,一凍就壞,吃起來又硬又苦。勤勞的人民,從不懼怕困難,為了保存紅薯,發明了地窖。
紅薯窖,像電影《地道戰》里的地道一樣,只不過沒有那麼深那麼長那麼大,而是只有三四米深,存放紅薯的底部或方或圓,根據挖紅薯的人的愛好而定。
有一年,父親帶著哥哥和我再院里挖紅薯,竟然挖出了一把銹蝕的手槍,槍架已經腐爛不堪,裡面還有一顆金黃色的子彈,興奮了好幾天,最後不知道保存到了哪裡不見了,不過那次挖紅薯窖的經歷,真的猶如一次有趣的探險。
扒出來的紅薯,上面有人往下吊,窖下有人接,一一碼好,而後在紅薯窖口蓋上一個高粱桿納成的或木頭做成的蓋子,有的人家還會再蓋上一層塑料布,壓上一層土,更有甚者放上幾捆玉米秸。
農民對紅薯有一種深入骨髓的感情,因此無論是種植、豐收還是儲藏都是十分認真。
民間諺語說,「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紅薯在人們心中的有著十分重要的分量,是因為紅薯是物質貧乏年代人們的救命糧。
每年冬季的街頭,都會都會賣烤紅薯的烤爐,當90後00後買一塊香香甜甜的烤紅薯,哈著熱氣啃的時候。
70後以前的一大部分人或許會說,「小時候沒東西吃,吃紅薯吃的胃都吃傷了,現在看到都想干噦。」可紅薯實實在在成了那個時代的救命糧,它的功勞至今是不容否認的。
紅薯,可以蒸著吃,吃的快了噎死人。可以燒著吃,又香又甜。紅薯可以炸丸子,糯軟香甜。可以削成紅薯片子曬干,打糊塗。
小時候記憶中喝的最多的就是紅薯糊塗。紅薯糊塗,做法簡單,有湯有干,擋飽解渴,一碗下肚,溫暖了整個冬天。
在豫東農村,把水燒開,用麵粉加水在碗里用筷子攪拌成糊糊做的湯,就叫糊塗,也有人叫稀飯。
不知為何,從記事開始,這種做法做的飯就叫糊塗。記得有一位鄰居,他媳婦是四川人愛吃米飯,自從嫁到河南天天吃饃喝糊塗,有一次她開玩笑說,「怪不得河南人糊塗,天天喝糊塗,不糊塗就怪了。」
鄰居說,「其實河南人真不糊塗,你看看每年中國評選出來的中國好人,三分之一來自河南,再看看網友統計出來的關於救人的英雄事跡,河南人年年名列第一。」這個糊塗,我們河南人認。
河南人喝糊塗,但河南人真不糊塗,是難得糊塗,是大智若愚,是海納百川,是任你無論怎麼評論而獨自做好自我的氣吞胸懷。
小時候,一天三餐,早晨紅薯糊塗,中午面條,晚上紅薯茶,一天兩頓與紅薯結緣。
紅薯糊塗,做法簡單,無論大人小孩看一遍就會。
拿幾塊紅薯,洗干凈,拿刀皮子一削,根據人口多少,在鍋里添幾碗水,左手握紅薯,右手持刀,一砍一撇(pie)掉落一塊,反復操作,塊塊掉落。
蓋上鍋拍,抓麥秸引火一點,柴火一塞,風箱呱嗒呱嗒一拉,火苗呼呼往上竄,鍋滾水開,把事先攪好的麵糊糊,倒入鍋里,用勺子舀兩勺開水往碗里一沖,用勺子在鍋里不規則第來回推幾下,鍋滾了,舀起來揚一揚,滾上幾滾,又香又甜,一鍋紅薯糊塗就可以出鍋了。
喝糊塗要趁熱喝,熱了怎麼喝?老人會告訴你,「喝糊塗要雙手捧著,沿著碗沿轉著喝。」這樣喝既溫暖的了雙手,又能很快喝下去,渾身也暖和和的。
尤其是冬季,刺骨的冬天,一人一個饅頭,一人一碗紅薯糊塗,吃著饅頭,就著鹹菜,喝著糊塗,有滋有味,有湯有干,一碗紅薯糊塗下肚,身上瞬間溫暖了起來。
如今,很多人喊著喝紅薯糊塗容易血糖高,人們已經很少喝紅薯糊塗,只有農村的老人把紅薯糊塗的 歷史 延續至今,紅薯糊塗不知養育了多少人,更不知有多少人因一碗紅薯糊塗溫暖了整個冬天。
3. 番薯第一個是哪裡人引入中國
陳益,字德裕,廣東廣州府東莞縣虎門北柵人。
明萬曆八年(1580年),陳益隨友人往安南 (今越南),當地酋長以禮相待,每次宴請,都有味道鮮美的甘薯。但當地法例,嚴禁薯種出境。陳益以錢物「疏通」了酋奴,在他們的幫助下得到薯種,於萬曆十年(1582年)偷帶回國。陳益作為「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為我國開辟糧源,貢獻重大。
當時,陳益還不完全了解番薯的栽種過程,只能將其埋在花塢里。不久,番薯在花塢中長出嫩芽,慢慢伸出長長的薯藤。
一天,陳益家的一名僕人見到薯藤,非常好奇,就用手將那根薯藤拉出來,隨手一掐,誰知嫩嫩的薯藤一下子被她掐斷了。僕人一時驚慌失措,生怕陳益責怪她,趕緊將那根被她掐斷的薯藤偷偷埋在花塢里的泥土中。誰知多日後,那根薯藤長出了新芽,陳益發現後非常驚喜,僕人這才「坦白」了經過。陳益不但沒有責怪僕人,還贊她「幫了大忙」,從此真正掌握了番薯的種植技術。
著,陳益在其祖父位於虎門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墳墓前購置了35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成功收獲後,他決意要把這種食物廣為傳播,並將自己的壽穴也選在薯田邊,要與番薯長相廝守。因薯種來自番邦,故名為「番薯」。「自此之後,番薯種植遍布天南」,成為人們的主要雜糧。陳益從安南引進番薯比福建陳振龍早12年,是我國引進番薯的第一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陳益臨終時遺書後人,囑咐每逢祭奠,祭品中必要有番薯,陳氏後人代代遵循。
4. 紅薯最早是由上海傳到中國的哪一個省份
紅薯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5. 一個土豪最喜歡吃烤地瓜是什麼電影
一個土豪最喜歡吃烤地瓜是無敵反斗星。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無敵反斗星》釋小龍、郝邵文、吳孟達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劇動作類電影,影片講述的是烏龍院里小文等終日習武度日,過著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生活,不料阿真居然偷走洗髓經,小文、小龍與師兄三人下山追索洗髓經,一場為奪取洗髓經的大戰故事。
6. 描寫烤紅薯的優美段落
1.路邊大爺的推車了,藏著冬天的美味,香飄十里,打開一看,一個個形態各異,有的呲牙咧嘴剝開了皮,有的沒把持住留下了蜜,買來一個像個小暖手寶,果肉甜蜜蜜的一直甜到了我的心裡,綿軟的果實,用牙輕輕一咬就碎了,這就是冬天的味道。
3.又是豐收的季節,原來硬邦邦的紅薯經過烤制之後,變成了軟綿綿的像熟透的柿子,誘人的香味傳入我的鼻子中,撥開他的外衣,露出金黃色的果肉,一口下去,甚是滿足。
4.一顆烤紅薯溫暖了整個冬季,喚起了童年的記憶。烤到微黃,沾著糖漿的皮是一塊烤紅薯好吃的精髓,沒有人能拒絕那份軟糯綿香的甜蜜,剛出爐的時候是燙手的,兩只手要來回的顛倒,彷彿在我們的手中跳舞,迫不及待來上一口細嚼慢咽,去品它的美味,寒冷的冬天,站在飄雪的街頭吃著烤紅薯,也是充滿詩意的感覺。
7. 有一個日本電影賣紅薯的叫什麼片
哦,這部有。海邊幼中出
《感官世界》(日語:愛のコリーダ、法語:L'Empire des sens、英語: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是一部由大島渚執導的1976年法日合拍浪漫劇情片。 電影內容改編至1936年發生在日本的阿部定事件,並加入性露骨處理,包含演員(松田英子、藤龍...
8. 文俊輝吃紅薯是在哪一個韓國綜藝
《STARROAD》。文俊輝吃紅薯是韓國綜藝《STARROAD》第21集的劇情。文俊輝,1996年6月10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韓國男子演唱組合SEVENTEEN成員,中國歌手、演員。
9. 老電影,忘了名字了演員一個叫土豆一個叫地瓜,叫什麼電影啊還想再看看好懷念啊,
愛情女偵探,好像是電視劇
10. 一顆烤紅薯,一段舊時光
小時候的許多事,我大都記不真切。但那土灶烤出的紅薯,卻是個例外。
一到了冬天,街上就到處都是賣烤紅薯的攤子。
我喜歡在下班後買一個紅薯來吃,即使在街上吃紅薯的樣子很狼狽。但還是覺得站在冷冷的大街上,就該捧著熱騰騰的紅薯。
說實話,吃了那麼多烤紅薯,我還是覺得,老家灶台烤出來的紅薯,才是最好吃的。
灶台烤出的紅薯最香
在老家,這個季節正是紅薯收獲的時候。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紅薯總會堆滿一屋。紅薯太多總是不容易吃完的,為了防止紅薯壞掉,大人就喜歡將紅薯烤了給小孩當零食。
農村的土灶台,是烤紅薯的最佳位置。灶台多是用土砌成,上面一個圓坑,用來放置大鐵鍋。側面則有一個半圓形的洞,是添火加柴的地方。
用灶台烤紅薯及其簡單。燒完菜後,將紅薯放進柴火洞中,用柴火灰蓋住。利用火焰和灰燼的余溫烤制紅薯。大約需要十幾分鍾,紅薯就烤好了。
但就是這短短的十多分鍾,我和夥伴們也是不願意等的。我們總是隨手將紅薯扔進灶里,然後就去漫山遍野瘋玩了。因為我知道,紅薯熟了,自然會有人叫我。
「紅薯烤好啦!再不來吃我就吃啦!」每當聽到奶奶扯著嗓子這樣喊時,我和夥伴們就會從後山飛奔著沖回灶台邊。
奶奶已經習慣了我的這一舉動。每當她看見廚房空無一人灶台卻還冒著煙的時候,她就知道我又在烤紅薯了。奶奶拿起火鉗,伸進柴火洞口,熟練的撇開柴灰,將滾燙的紅薯完美的撿出。
等我們來到灶台邊,奶奶已經將烤紅薯整齊的放在灶台上了。伴隨著一陣「哄搶」,灶台上的烤紅薯便一個也不剩了。
「跟你說了多少次,做事得有始有終。下次你要是再這樣把紅薯扔灶里就跑了,有你好看的!」奶奶總用這句話教育我,完後又總會從身後拿出一個大紅薯。
我知道,這個紅薯也一定是所有烤紅薯中的最大的一個。
剛從灶台里取出的烤紅薯非常燙,有的還冒著熱氣,但嘴饞的我也捨不得放下,只能左右手來回快速的交換著拿紅薯。
紅薯的外皮已經烤到焦黃發硬了,輕輕撕開紅薯皮,裡面的肉卻及其的軟。烤到金黃的紅薯散發出濃濃的紅薯香,伴隨著淡淡的焦香,簡直讓人食慾大增。
一口下去,口感香軟綿密,十分滿足。
有趣的就是烤紅薯的過程
烤紅薯對小孩子的誘惑,不僅僅在於味道,還在於烤制的過程。若是想吃烤紅薯了,又不巧不是燒菜的時間,那簡便的灶台烤紅薯就無法實現了。
這時,我和夥伴們就回去後山搭個土灶來烤。冬季的後山風很大,吃熱乎乎的烤紅薯最合適。一些人找柴火,一些人在地上挖坑。再將木棍橫豎交叉的架在坑上,不一會兒功夫,灶就搭好了。
點燃的柴火放在坑中,紅薯擺在木頭架子上。燃起的火苗輕輕掃過上方的紅薯,美味就在此刻醞釀。不時翻轉一下紅薯,讓紅薯各面都均勻受熱。
待紅薯各面開始變得焦黃時,就到了燜紅薯的時刻。跟灶台烤紅薯一樣,要用柴火將紅薯埋住,用余溫繼續烤制。
在一片灰燼中翻找烤紅薯最是有趣。大家手拿著一根木棍,掀開冒著青煙的柴火堆,尋找著紅薯。烤好的紅薯,外皮多為灰黑色,與有些木炭顏色類似,不太好分辨。因此,每每找到一個烤紅薯,大家總會像找到寶一樣開心。
拿著燙手的烤紅薯,總是迫不及待的撕去外皮,將滾燙冒煙的肉送入嘴中。即使嘴被燙了很多次,我也是不能汲取教訓的。
吃一口烤紅薯,再冷的天也覺得暖暖的。每次吃完,手上、臉上、嘴邊都是黑的,但那細膩的口感,甜蜜的香氣,也讓我顧不了那麼多了。
找不回的烤紅薯香和回不去的時光
離開老家後,我就再也沒有吃過土灶烤的紅薯。
我也曾嘗試過自己做烤紅薯,用微波爐烤。可總是會把紅薯烤得很乾,口感上也是不能和農村土灶台烤出的紅薯相提並論的。
我知道我肯定再也找不到小時候土灶烤紅薯的味道了,但當我聞到滿大街紅薯香味時,我還是忍不住買一個來吃。
站在大街上,狼狽的啃著烤紅薯。撕開紅薯的外皮,比香味先騰起的是一股熱氣。有那麼一瞬間,我感覺好像又回到了圍在土灶邊烤紅薯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