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奪冠這部電影都傳達了哪些精神使得國足球員全體學習
奪冠這部電影,是一部非常勵志的影片,傳達了女排拼搏奮進、刻苦訓練,團結向上的精神。這種女排精神不僅激勵了我們普通人,國足球員也觀看這部電影,通過觀影學習女排的拼搏精神,增強球隊的頑強鬥志和凝聚力。
三、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習女排精神,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我們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不能輕易放棄,要學會堅持,增強自己的拼搏和前進的勇氣。有一句話說不歷經風雨怎麼見彩虹。只要能夠持之以恆,相信自己、相信團隊合作的力量,就能不斷前行,取得成績。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多學習女排精神,無論是觀看電影的時候,還是看女排的比賽,都能從中領悟這種精神的向上力量。
❷ 電影奪冠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電影奪冠其實是一部講述了中國女排歷史的電影,通過這部電影,很多人不僅是了解到了中國女排前前後後幾十年的進步與波折,而且更多的也感受到中國女排不拋棄,不放棄的思想精神。奪冠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女排的編年史,能夠講述出中國女排設計十年的心酸苦楚,拿到冠軍也絕對不是這么容易,不是一次掌聲,而是他們等待了幾十年的爆發。所以這部電影是讓人振奮的,同時也讓很多人了解到了女排的故事,這是值得被了解的。
❸ 《奪冠》這部電影體現了我國女排的哪種精神
最近又火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就是為中國女排而拍的,電影名字改為《奪冠》,因為奪冠一直是女排拼搏精神的體現,《奪冠》講的是中國女排的奮斗故事,而這其中要屬郎平功不可沒,在電影的開頭就是一幕直擊人心的畫面,女排姑娘們的訓練牆上寫著“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我想這就是女排精神的一種吧,而接下來更是一句劃時代的言語: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 這就體現了國人凝聚力,隨著接下來的劇情也把觀眾拉回了曾經的歲月,這些刻骨銘心的歲月正是女排姑娘們拼搏的代言,這不就是所說的女排精神嗎。
一、努力拚搏的精神
這波影片中中國女排姑娘們都演出了真實的自己,走上電影的熒幕也是另類的體驗了不一樣的感覺,與其說她們的演技超越了許多演員,不如說是她們真實再現了曾經努力拚搏的時光,這種努力拚搏,為國爭光的精神就是女排精神,讓很多人感到動容的同時,也以她們為榜樣。
❹ 看電影《奪冠》,試評論《奪冠》:藝術性、真實性統一之變幻!
作為40多年前,曾在漳州訓練基地參與冬訓。誓師大會上,與全國冬訓隊員們,包括陳招娣、曹慧英、孫晉芳和張蓉芳等人,一起喊過這樣的口號:「打倒日本、打倒韓國,打倒美帝、打倒蘇修。誓死邁向世界排球最高水平!」並且每天在竹棚館「滾過一身泥」的排球老人。期待的電影《奪冠》,終於上映,迫不及待購票先睹為快。因為煽情的劇情宣傳和首映上億的票房!早就暗示著將享受一回萬分感動和淚水橫流,將伴隨之互動共鳴!可惜,觀後的感覺相當遺憾!是平庸的片子,硬傷不少。導演最大的貢獻是,拍攝地點在漳州基地2號館,筆者的家鄉,正在拆遷地方。這對弘揚漳州,肯定國家首創第一排球訓練基地,世界冠軍搖籃之功勛,意義非凡。
(偌大影院,觀眾六名退場二人!)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全憑畫面動感、音響來引人入勝,告訴人們一個動人的故事。然而,《奪冠》導演生怕觀眾看不懂,更可能是內容雜亂跳躍,剪不斷理還亂。始終以大量的字幕堆積在銀幕上,加上整段整段的畫外音來解說。這樣,藝術性幾乎歸零,當然觀眾感覺乏味。比紀錄片或專題片還不如,因為紀錄片是原始記錄,畢竟原汁原味。於是,瞌睡感不斷襲來。 體育 勵志片帶來的應是拼搏血性,是打死不回頭的民族風骨,是被逼到絕境永不言敗的信念,是中國女排幾代人形成精神底氣。可惜,此片顯示的,只是冗長的劇情,拖沓的節奏,不停的說教。
一切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性與真實性必須高度統一,完美有機結合。藝術的真實,並非照搬 歷史 ,必須在忠於 歷史 的基礎上升華。真實的力量威力無比,若是離此失真,感染力從何而來?為了生動和自圓其說,為了方便拍攝,導演編造了許許多多現實不可能發生的情節來。刪除的「陳忠和搶吃雞腿」畫面,鬧劇鏡頭是剪了,但同樣憑「主觀臆想創造」的荒誕不經鏡頭,卻比比皆是:如「袁偉民要郎平負重深蹲達到100公斤,才肯給予打主力!」;如「郎平在1981年奪冠前,就提示陳忠和以後准備當主教練」。如「2008年奧運會中美比賽前一天,郎平駕車邀陳忠和逛街聊天」。如「郎平逼朱婷扣球要叫喊,應答不對罰其晚上睡訓練館,全隊陪睡,還出現陳忠和來現場說教」。如「陳忠和當主帥時,在訓練中,拿話筒高唱《愛拼才會贏》」。等等橋段,簡直太多了,不勝枚舉。事實上,這些不僅脫離生活真實,也完全脫離了藝術真實。呆過專業排球隊的人,只能苦笑。一般觀眾,成了丈二金剛。
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習慣,是正敘和倒敘為主。而片子的結構是「中段開始,補敘兩頭」。由於編輯功力問題,顯得支離破碎,眉目不清,連不成片。電影從沒奪冠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切入,然後倒敘追敘袁偉民老女排時代,陳忠和人物貫穿始終,卻沒有他率隊奪冠的畫面,只有中美比賽失敗下台失落的過程。爾後補敘郎平1995年歸來執導,最後再接上郎平2013年上位。郎平人物從頭到尾,標簽式,高展示,臉譜化。大場面有袁偉民奪首冠,有陳忠和「和平對話」大慘敗,有郎平在里約對巴西一役。但這些鏡頭感覺是打群架一般,扣球大作戰。由於片子框架混亂,時間線拉得太長,以此講述新老中國女排的故事,叫人頭昏腦脹,難分東西南北。因為是「中間切入,對接兩頭」結構,一般觀眾只能記住有標大名的郎平,和沒有標名的袁偉民、陳忠和,最多加上朱婷、張常寧等人罷了。主體人物群像都記不住,如何了解故事推進全貌,以及想表明的主題和脈絡?所以,片名為《奪冠》文不對題,叫《郎平》更為合適!
所有演員中,就白浪和鞏俐飾演郎平較成功,朱婷演自己也挺好。但吳剛飾演袁偉民,顯然木納生硬。彭昱暢飾演少年陳忠和太傻,如白痴一樣,黃渤演成年陳忠和,簡直如小丑一般。通過演員刻意表演和身體語言,來演繹一個故事。通過畫面,讓觀眾接受和理解,從而感同身受。可是,形象、劇本和台詞限制了他們。訓練罰人也好,比賽暫停也好,沒有行話圈內話,盡講政治化心靈雞湯話,說教訓斥多於表演。反而是新女排隊員的本色表演,更接近生活!關鍵的問題可能是,導演根本不了解中國排壇,對女排圈子僅限於一知半解,憑著自己想像而製作,不可能出精品。也許,電影就是遺憾的藝術!
❺ 電影《奪冠》首映,這部電影體現了什麼精神
在電影《奪冠》進行首映之後,網上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出現了褒貶不一的情況,一部分人對《奪冠》高分評價,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部電影拍的差強人意。而我們就暫且忽略這些對於劇本本身的評價,細細品味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精神。《奪冠》這部電影其實在一開始是不叫這個名字的,電影在拍攝初期時選的影名為《中國女排》,在拍攝完成後改為《奪冠》,從兩個電影名的更替就可以猜出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精神,正如影名一樣,中國女排奮勇拼搏自強不息,最後終於奪冠。
綜上所述,雖然大家對這部電影劇情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奪冠》所體現的競技精神是我們大家都需要的,或許正因為劇情不那麼吸引人,我們才能注意到電影中體育本身奮勇拼搏的精神。
❻ 奪冠電影表達了什麼
電影奪冠其實是講述了中國女排的故事,在當時不僅收獲得了很高的票房,而且也獲得了不少人的誇贊,通過這部電影,大家也看到了中國女排史。而且其實中國女排的故事絕對不僅僅只有一點,通過這個電影,我們也感受到了,有關於中國女排的那些教練。尤其是郎平,奪冠這部電影其實大部分的視角都是圍繞著郎平展開的,不僅是有郎平對於中國女排的決策,又要郎平對於大家的訓練,模式,方式等等的展現,所以很多網友覺得這部電影到後期簡直就是活脫脫一部郎平傳。
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奪冠,但是其實主題是要講述能夠奪冠之前的那些艱辛和付出,中國女排就是這樣一支隊伍,整部電影都是非常激動人心的,但是其實真實的歷史要比電影還要熱血,這就是中國女排的力量。
❼ 如何評價電影《奪冠》
國慶榜最棒的電影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近幾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從首次奪冠,到失去冠軍地位,再到重回冠軍寶座。
誠然,體育題材的電影,總是會輕易激起觀眾的求勝心,勾起所有人的熱血神經。單從這種冠軍失而復得的劇情,就可以輕易地打動所有人,更不用說其中的奮斗歷程何其艱辛。
影片中一次一次具體體現了比賽現場的激烈戰況。決勝局我方落後的情況下,隊員們相互搭著肩膀,聽著教練的鼓舞:“如果不獲全勝,我們叫什麼世界冠軍?”隨後,姑娘們在場上緊綳著神經,誓死捍衛每一個球,一記暴扣之後終於扳回一分時,那因為激動而暴起的青筋,那得分之時激動的嘶吼,都早已經刻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中。
有人說,電影里煽情戲份太多;還有人說,電影里背景性講述戲份太少。這兩種觀點我都不同意,我認為電影里文戲武戲的穿插很好,不多也不少。文戲讓人更能觸及人物內心情緒的流動,武戲更能撩起人物外在情緒的爆發,二者穿插進行剛剛好。
遺憾,是另一種完美
當然,這部電影並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遺憾。
比如,很多戲份被刪掉,很多台詞重新配音,提檔又撤檔,從《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
經由這么多曲折坎坷,它終於來到了我們的面前,帶著一身的“傷病”。
影片前半段,因為刪減的緣故,觀眾們甚至不知道角色的姓名。不知道彭昱暢演的是年輕時的陳忠和,不知道吳剛演的是袁偉民,以至於討論劇情的時候只能說“那個老教練”,“那個陪練”。電影中從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叫過他們的名字,後來才發現這是刻意為之。
在對戰日本東道主隊的比賽前,其實女排已經贏下了很多場比賽。但電影中並沒有任何交代,直接跳到了總決賽的對局,顯得有些跳脫,沒有顯露出姑娘們刻苦訓練的豐碩成果。
對陳忠和到底有什麼能力可以帶領女排贏得冠軍,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講述。
這些客觀原因帶來的小問題,並不能把這部電影的優點抹去。全片淚點燃點交替出現,非常密集,對觀眾的情緒調動非常到位;在國際比賽中贏得冠軍,大漲中國士氣,點燃愛國熱情的使命完成得非常到位;部分人物內心矛盾刻畫細膩,真實再現了許多真摯情感,觀眾帶入感很強;一個橫跨四十年的事情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講述,取捨有度,情節張弛有力,非常精彩。
都說存在遺憾才是完美,我想《奪冠》就是如此吧。
反觀《我和我的家鄉》,全片強行升華主題的地方過多,有淚點和燃點,但較為鬆散。縱使一眾大牌明星的演技都在線,也沒辦法抹平影片中莫名存在的“尷尬”感。五個小故事中,UFO那段是最尬的一段……當然,這也是一部主旋律的好片子,只是相比《奪冠》來說,被比下去了。
❽ 努力向著勝利前進,你認為《奪冠》這部電影的亮點在哪裡
電影《奪冠》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奮斗歷程以及她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中國女排的發展既是一部艱苦創業史,也是一首壯麗的贊歌。從白手起家到嶄露頭角,靠的是艱苦創業;從低谷到高峰,靠的是艱苦創業;從高峰邁向輝煌,靠的仍是艱苦創業。
在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物資匱乏的年代,她們在簡陋的條件下進行「魔鬼訓練」,即使摔得遍體鱗傷也永不放棄。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淬煉出1981年第一個世界盃冠軍、1982年第一個世錦賽冠軍、1984年第一枚奧運會金牌,而後在1985年、1986年又相繼衛冕世界盃、世錦賽。老一代中國女排「五連冠」的榮譽牢牢地鐫刻在中國體育的豐碑上。
❾ 《奪冠》這部電影主要體現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從《奪冠》這部以“鐵榔頭”郎平為視角,講述女排姑娘歷時數十年,不斷經受磨礪,不斷成長進步,並最終奪取冠軍的電影中,我看到了愛國精神,看到了合作精神,更看到了拼搏精神,這是一部非常勵志的電影。
最後,我看到了拼搏精神。中國女排最初不是最強的,女排姑娘們也多次經歷失敗,遭受挫折,雖然那些打擊也曾讓她們痛苦迷茫,讓他們失魂落魄,但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卻讓她們一次次站起來,憑著“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的拼勁兒,最終站上了領獎台的最高處,摘得了冠軍的桂冠。
中國女排的成功奪冠,離不開女排姑娘們深深的愛國情懷,她們憑借著一顆顆堅強勇敢的心,戰勝了一支支強大的隊伍,也戰勝了自己的脆弱和迷茫,向著更強的目標不斷前進。
❿ 影片《奪冠》將角逐奧斯卡,它的成功之處是什麼
《奪冠》以郎平為故事主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講到了2016年。這幾十年來,中國的排球事業起起落落,質疑、嘲笑、謾罵曾落到過每一個排球人的眼睛裡,凝聚成了淚水,也變成了手上的那股勁和賽場上的吶喊。
《奪冠》在演員挑選上也極為出色,電影中鞏俐就是郎平,這就是實力派演員帶給我們的驚喜。在郎平身上,我還看到了勇氣的可貴。如果剛上任的她因為周圍人的質疑而放棄了自己的策略,後來的驚天逆轉也就不會發生。好在,她堅持了自己的“一意孤行”,好在,她的堅持成就了女排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