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打敗日本的電影哪的好看
您說的是明朝打敗日本的電影哪部好看嗎?《抗倭援朝》挺好看的。
1592年,即明萬曆二十年六月,日本關白(首相)豐臣秀吉為滿足擴張的野心,派出18萬人,入侵朝鮮。朝鮮軍隊不堪一擊,國王李訟敗逃到鴨綠江邊,向明朝求助;明朝萬曆皇帝應允朝鮮的請求,決定出兵朝鮮並多次打敗倭寇,最終取得了抗倭戰爭的最後勝利。
⑵ 有沒有描寫明朝抗倭援朝的影片
《戚家軍》
出品單位:浙江大河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聯合攝制:浙江省對外傳播中心
中共義烏市委宣傳部
浙江大河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主要演員:陳 豪 飾 戚繼光
賈麗莉 飾 鴛 鴦
梁小龍 飾 陳九公
劉家輝 飾 汪 直
謝 苗 飾 六師弟樓大佑
朱 顯 飾 武田信秀
毛婷婷 飾 玉 環
張寶雯 飾 美智子
史紅波 飾 樓 楠
成 紅 飾 馮子明
《戚家軍》劇情簡介:
明朝嘉靖年間,抗倭名將張經為奸臣所害,倭寇在漢人王直和日本人小泉的率領下,乘機大肆入侵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朝官兵一再潰敗。戚繼光受命到浙江義烏招募壯士,成立戚家軍,以對抗倭寇。
馮子明將軍為義烏籍人氏,與戚繼光同行,他也是戚繼光此行募兵的向導。
為策安全,兩人扮成普通生意人,向義烏而來。兩人途經一個剛剛被倭寇洗劫過的村莊,村民均遭屠殺,唯一的活口是村口樹上被釘著的一個男子。這是倭寇慣用的伎倆,讓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男子告訴戚繼光,是王直親自率領倭寇來屠村的。男子不願等死,哀求戚繼光殺了他,給他個痛快。戚繼光雖然不忍,但最終還是殺了那男子。
戚繼光和馮子明為被害村民進行了火葬。看見熊熊火焰將屍體吞沒,煙霧彌漫半空,戚繼光再也控制不住心頭的憤怒,不顧馮子明的勸阻,隻身匹馬追擊王直而去。
追至一處,戚繼光勒住馬,查看路上的馬蹄印,他判斷出王直就在前方不遠處。於是,他抄近路,打馬向山上奔去。戚繼光憑借精湛的騎術,穿行於山中的樹木和灌木叢,如履平地。戚繼光立馬山頂,居高臨下,俯瞰嶺下。眼底的山峽里,有一條狹窄的小路,一群倭寇正悠閑地打馬而行。其中一人,一身華麗的紅袍,在一行人中十分醒目。
戚繼光張弓搭箭,高呼王直的名字。
紅袍人即是王直。他抬頭,循聲望去。戚繼光箭去如流星,正中王直左眼。王直應聲倒地。戚繼光搭箭再射,一個倭寇以身護住王直,中箭倒地。其他的倭寇紛紛找障礙躲藏。戚繼光射出一根箭,再搭上一根箭。箭無虛發。直到射完一壺箭。殺傷十數倭寇。倭寇不明敵情,護著王直,策馬狂逃,逃逸不見。戚繼光這才引馬而回。
倭寇護衛王直回到倭寇大本營。倭寇的大本營建立在隱秘的半山腰,崗哨重重,關隘道道。聞訊而出的倭寇早已聚集在廣場,茫然地看著倉皇逃回的同伴。王直的戰馬受驚,人立而起,把王直重重摔了下來。
戚繼光和馮子明來到了義烏城,但見一派繁榮安寧的景象,人們的表情也都平靜而祥和。倭寇的鐵蹄尚未曾踏入過這片土地。戚繼光從被戰火摧殘的戰場而來,眼前所見的景象,對他簡直就如同世外桃源般美好。馮子明闊別十三年後,重歸故里,神情也十分激動。兩個人經過一家吉祥客棧。看見客棧門口聚集了一群看熱鬧的閑人。一個白衣飄飄的女子,手執拂塵,穩穩地站在一根樹在地面的細竹竿的頂端,正拂拭著牌匾上的灰塵。女子名叫玉環,是吉祥客棧的當家人。她感受到觀眾的熱情,回首嫣然一笑。但她的面容和她的背影形成強烈的反差。她長的並不好看,但在客棧對面一間肉攤的老闆王如龍的眼中,她卻是美如西施。王如龍刀法精熟,一刀斬去,豬肉分量絲毫不差。
玉環在人群中發現了戚繼光,眼前一亮,她故意從竹竿上摔下來,看摔的方向,明顯是沖著戚繼光來的。她希望戚繼光能接住她。王如龍卻早已騰空而起,高高躍在半空,將玉環攬在懷中。看得出來,王如龍和玉環是一對歡喜冤家。王如龍追求玉環,玉環卻一直不置可否。
戚繼光和馮子明兩人牽著馬,朝縣衙而去。玉環卻因為戚繼光沒接住她而有些生氣,故意為難戚繼光。好在馮子明和王如龍是老相識,兩人多年未見,終於認出了對方。兩人當年同拜一師,是師兄弟關系。刁蠻的玉環這才沒有繼續無理取鬧。
戚繼光和馮子明來到縣衙門前,看見招募官兵的紅榜已經貼出。兩人見到義烏縣令趙大河,問起募兵進展,卻被告知連一個報名參軍的人也沒有。戚繼光心中一涼,照這樣看來,一個月內要招滿三千官兵,絕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趙大河卻告訴他,只要能找到一個人,請他出面,登高一呼,別說三千,五千官兵也招得到。這個人就是陳九爺,義烏最大的楊氏家族的族長。在義烏這塊地方,陳九爺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義烏銀礦的礦工奉其侄兒陳大成唯首是瞻,陳九爺當年乃是皇上的御醫,號稱醫術天下第一。十八年前,陳九爺的妻子不幸難產而死。陳九爺因為不能救活自己的妻子,發誓從此不再行醫,隱居起來,不問世事。也不知道他是否還健在人間。不過,陳九爺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玉環,小女兒鴛鴦,現在就打理著吉祥客棧。要打聽陳九爺的下落,只有從她們兩姐妹身上著手。
戚繼光和馮子明重回吉祥客棧,扮作住店的客人。鴛鴦坐在櫃台後面,正在綉花。她美麗的容貌,正好和她的姐姐形成鮮明的對比。戚繼光和鴛鴦四目相投,互生好感。
王直自挨了戚繼光一箭,病情危急。而在倭寇內部,也存在權利斗爭。小泉仗著是日本大將軍的兒子,早就垂涎王直手中的軍權。他聽說王直受了重傷,危在旦夕,便前來探個究竟,准備乘機發亂,搶奪軍權。數名武士跪守在王直卧室門前,不許任何人進入。武士中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她名叫千智子,是一個忍者。小泉帶著兩個護衛,打算硬闖王直卧室,遭到武士阻攔。小泉拔刀,一刀砍翻其中一個武士。然而,千智子和其餘武士一臉冷漠,毫不讓步。小泉無奈,也只好到倭寇的議事廳去等候王直。
在王直的卧室里,王直手中拿著從他眼睛上剪下來的箭,看著箭尾上刻的一個「戚」字,知道是戚繼光傷了自己。大夫告訴王直,箭頭還留在他的眼睛裡面。不取箭頭,還能活半個月。取出箭頭,恐怕馬上就得死。王直大怒,要殺大夫。大夫為保命,便向王直推薦自己的師父——義烏的陳九爺。只有他,才能治好王直的傷。王直派千智子前去義烏,務必找到陳九爺。卧室里只剩下王直和角落裡的神秘人。神秘人來到王直床前,摘下斗笠。他的長相和王直一模一樣,名叫大冢,是千智子的哥哥,也是王直的影子武士。(影子武士的概念,可參見黑澤明的影武者。)王直命令大冢代替他出現,代替他發號施令,要讓所有的人都看到,王直沒有受傷,王直活得好好的,以穩定倭寇軍心。
小泉看見大冢,他以為大冢便是王直,又見他並沒有受傷,大吃一驚。小泉遠在日本的父王五十大壽在即,為准備賀壽之禮,小泉建議大冢搶劫義烏銀礦。大冢同意了小泉的計謀,但要求小泉和自己同行。
馮子明邀請他的五個師兄弟加入抗倭隊伍。他先找到王如龍。王如龍推辭說自己只是個殺豬的。馮子明說,殺豬和殺倭寇有區別嗎?王如龍加入。馮子明再去找二師兄葉大正。葉大正已出家為僧,他和當年的魯智深很象,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留。馮子明和王如龍來找他時,他正在煮一鍋雞湯。他試圖藏起雞湯,反而害得自己被燙傷。葉大正推辭說自己是出家人,慈悲為懷,不能殺生。馮子明勸道,為救生而殺生,佛祖一定不會怪罪你的。葉大正加入。馮子明和王如龍又說服了大師兄毛子高、六師弟樓楠加入。最後找到三師兄吳惟忠。吳惟忠是開馬車行的,治有不菲的產業,他也最終被馮子明說服。
馮子明找的這五個師兄弟各有絕技。大師兄毛子高是雞毛換糖的小販,玄鐵扁擔,舉重若輕,天下利器。二師兄葉大正,霹靂羅漢棍,一棍掃出,力重千鈞。三師兄吳惟忠的鬼影子輕功,飄忽不定,快如閃電。四師兄王如龍就不用說了。六師弟樓楠,是教書先生,玉骨摺扇,點人穴道,百發百中。
鴛鴦來到大佛寺,為她死去的父母許願。戚繼光同行。在大佛寺方丈的勸說下,戚繼光也在佛前許下心願:「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縱然戚繼光戰死沙場,也死而無憾。」 鴛鴦聽了戚繼光的許願,知道他是個憂國憂民的有為將領。
千智子女扮男裝,帶著兩個忍者,來到吉祥客棧,打聽陳九爺的下落。玉環告訴他陳九爺已經過世多年。千智子不相信,在店裡住下,准備伺機調查。
一隊前往義烏銀礦提銀的官兵,遭遇大冢、小泉和十幾個倭寇的伏擊。官兵被趕盡殺絕,不留活口。調銀令符落入了倭寇手中。大冢、小泉和倭寇換上官兵的衣服,裝扮成官兵。大冢一行找到三師兄吳惟忠,要租他的馬車一用。吳惟忠視破他們的身份,佯裝應承,暗地裡卻召集師兄弟商量對策。
大冢一行又來到吉祥客棧飲酒吃飯。戚繼光和鴛鴦上完香回來。小泉看見鴛鴦,上前調戲。戚繼光以為他們是真的官兵,便以大明參將的身份,將小泉一頓訓斥。大冢不想被揭穿身份,便要小泉賠禮道歉。小泉只得照辦。大冢不敢久留,匆匆率眾離去。戚繼光看見大冢十分面熟,卻又想不起究竟在哪裡見過。
當天晚上,在客棧後院,鴛鴦提著一個竹籃,籃子里有酒有菜,向角落裡的一個房間里走去。鴛鴦走入房間,房門立即被關上。千智子和兩個忍者皆是夜行打扮,在暗處窺伺。千智子大喜,認為陳九爺一定就藏在那屋子裡頭。等鴛鴦離開後,千智子潛入房間,卻發現只是一座靈堂。供著鴛鴦父母的靈位。千智子見陳九爺已死,則王直也必死無疑。她於是潛入戚繼光房間,要為王直報仇。
戚繼光剛從縣衙門回來,正好碰見鴛鴦。鴛鴦告訴戚繼光,她父親陳九爺還活著,隱居在一個秘密的地方,謊稱死去是為了防世人打擾。鴛鴦答應戚繼光,明天早上就帶他去見她父親。千智子潛伏在房間的橫梁之上,當她聽到陳九爺還活著的消息,便暫時打消了殺戚繼光的念頭。這時,馮子明、樓楠、王如龍、葉大正、吳惟忠、毛子高進入房間,鴛鴦告辭而去。六個師兄弟覺察出房間里還有別人。六人圍攻千智子。千智子抵敵不住,受傷而逃。樓楠、王如龍、葉大正、吳惟忠、毛子高各挑一方向,追將出去。樓楠追蹤到樹林,終於追到千智子。樓楠惑於千智子的美貌,下不了殺手,放千智子而去。
次日。
鴛鴦和戚繼光駕著一葉小舟,踏上了陳九爺的旅程。他們誰也沒有察覺,千智子就緊貼在船底,跟蹤著他們。一條蛇游動在千智子身上,千智子一動不動,體現出忍者的殘忍和頑強。鴛鴦和戚繼光棄舟上岸,來到陳九爺的隱居之處。此處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一處孤墳,旁邊結有一個簡陋的茅房。陳九爺隱居在此,陪伴著他死去的愛妻。
千智子和兩個忍者追蹤而至。千智子綁架了陳九爺,戚繼光雖然奮力殺死了兩個忍者,但還是讓千智子挾持著陳九爺逃去。打鬥中,鴛鴦被忍者用刀刺傷,而刀上淬有巨毒。戚繼光將鴛鴦帶回客棧,刀傷易治,巨毒卻難解。
再說大冢一行,他們作明朝官兵打扮,帶著從吳惟忠那裡租來的六輛馬車,前往義烏銀礦提銀。六輛馬車的馬車夫分別是馮子明、樓楠、王如龍、葉大正、吳惟忠、毛子高。倭寇尚蒙在鼓裡。銀礦的礦官見來的官兵沒有一個熟面孔,然而調銀令符卻是如假包換,也只好將銀庫打開。大冢成功提到銀子,揚長而去。在三岔路口,馬車忽然向不同的道路駛去。倭寇這才知道受騙。急忙追趕。馮子明、樓楠、王如龍、葉大正、毛子高、吳惟忠六人各展絕技,大敗倭寇。大冢被殺,小泉僥幸逃脫。吳惟忠提議六人把銀子分了。反正也沒人知道。然而大家都反對他的提議。吳惟忠被大家說服。銀子完好無損地送回銀礦。
趙大河見到大冢人頭,以為是王直本人,大喜,向朝廷上奏摺報捷。嚴嵩接到趙大河的奏摺,派其子嚴世蕃前往浙江,欲帶大冢人頭回京。
陳九爺被千智子帶回倭寇大本營。陳九爺拒絕為王直醫治,寧願同死。但當他得知鴛鴦中了我們日本忍者的獨門毒葯,只有他才能救時,他猶豫了。十八年前,他沒能救活他的妻子,現在,他不能再任由女兒死去。但當他治好王直之後,王直卻食言,不肯放他回去。
王直和小泉謀劃再搶義烏銀礦。千智子綁架了嚴世蕃,作為活的調銀令符。小泉率領著倭寇,押著嚴世蕃,來到銀礦,礦官無奈,只得任由倭寇把銀子提走。礦工們皆是滿臉憤怒。倭寇則是洋洋得意。倭寇返回途中,遭遇到戚繼光和馮子明六師兄弟。
戚繼光先救回嚴世蕃,護送回縣衙。戚繼光請嚴世蕃留在義烏督戰,嚴世蕃一刻也不敢再在浙江逗留,立即逃回京城。馮子明六師兄弟留下和倭寇展開混戰。倭寇被打敗。六人故意放小泉逃走,一路跟蹤,以找出倭寇大本營所在。在跟蹤小泉的一路之上,六人看見倭寇對沿海地方的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皆是極度憤怒。樓楠拿出紙和筆,以繪畫的方式,將倭寇的暴行記錄了下來,以讓更多的人知道。
鴛鴦的身體日漸虛弱,她自知來日無多,日夜趕綉送給戚繼光的一面戰旗,希望能給戚繼光一個驚喜。玉環又愛又憐,也幫著鴛鴦一起綉。
小泉孤身一人逃回倭寇大本營,王直大為光火。馮子明六師兄弟分成兩路,趁夜襲擊倭寇大本營,葉大正、毛子高、吳惟忠為一路,去救陳九爺;馮子明、樓楠、王如龍為一路,刺殺王直。
陳九爺被關入監獄之中,大夫懷愧在心,偷偷釋放陳九爺,卻被倭寇發現,大夫被倭寇殺死,陳九爺則被葉大正、毛子高、吳惟忠三人及時救出。馮子明、樓楠、王如龍刺殺王直,陷入包圍。樓楠發現千智子的真實身份,驚異之下,被千智子乘機暗算。臨死前,樓楠從懷中掏出他一路畫的畫,交給馮子明。馮子明和王如龍殺開一條血路,突圍而出,到山下和葉大正、毛子高、吳惟忠、陳九爺會合。
王直派遣千智子刺殺戚繼光。鴛鴦為救戚繼光,犧牲了自己,替戚繼光擋了一箭。一番惡戰之後,千智子伏誅。鴛鴦被安葬在她母親的墳旁。在鴛鴦的墓前,玉環送上鴛鴦綉完的大旗。
在陳九爺的動員下,招募官兵的事情進行得十分順利。樓楠的畫張貼在縣衙門前,畫上描繪的全是樓楠沿途親見的倭寇的暴行:倭寇殺人;倭寇放火;倭寇姦淫;倭寇虐待;倭寇挖掘墳墓;倭寇把嬰兒綁在竹竿上,用開水澆,看著嬰兒啼哭,倭寇拍手笑樂。畫前聚集百姓,觀者皆義憤填膺。
在義烏城內各處,陳九爺、馮子明、葉大正等人發表演說,呼籲民眾加入官兵,共抗倭寇。縣府大院里人頭攢動,滿是前來報名的人。
新招募的官兵校場列隊。戚家軍正式成立,准備一路追擊倭寇,務必全殲。戚繼光登台,舉刀訓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眾將士拔刀。齊聲高呼:「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校場內刀光閃耀,戚家軍的大旗在風中飄揚。
⑶ 萬曆抗倭援朝題材的電影,比較精彩的電影
電影的話,中國這邊拍得很少。可能是題材比較敏感吧。包括日本也比較避諱這段歷史。韓國拍得電影比較好的有《鳴梁》(國內又叫《鳴梁海戰》),可惜沒有明軍的鏡頭。另外電視劇還有一部《懲戒錄》,但是也是挺貶低明軍這邊的,一味地誇大朝鮮軍隊的作用,也是看著來氣。
除了影視作品,小說倒是有幾本寫得不錯的。我正好也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凡是寫這段歷史的國內小說基本都看過,簡單談談個人看法。
1,高拙音的《龍戰三千里》,字數30來萬。寫得比較簡略,也就是把明史裡面的內容稍為復述了一遍。感覺不夠深入。
2,馬伯庸、汗青的《帝國最後的榮耀》,字數40來萬字。比高拙音寫得稍為帶點兒情節,但是依據也基本都是明史這邊單方面的資料。有些矯枉過正、反而過於誇大明軍的威力。還算有意思,但是40來萬字感覺份量還是不夠足,讀過一遍,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人物和情節。基本是對著明史照本宣科。但卻絲毫沒發覺明史裡面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疑點重重的地方。
3,妄語臣的《獵明》,字數200多萬。強烈推薦。這個說起來,是我今年偶然才發現的小說,在寫這段歷史的小說裡面,感覺是寫得最細、三方(中日朝)人物刻畫最深入、也最為客觀寫實的一本。看得出作者八成是詳細查了中國、日本、朝鮮等各方的資料,其中還有不少的邏輯推敲、隱含其中(比如沈惟敬這個人物的動機分析、大明朝廷內部的國本之爭、朝鮮內部光海君的奪嫡之爭、露梁海戰其中貓膩的影射諷刺等等),雖然這個作者名氣不大,但感覺這本不僅情節精彩、而且也最寫實,遠比前兩本比著中國單方史料、絲毫不做邏輯推敲、照本宣科、一看就是趕時間轉稿費的要深刻得多。200多萬字,洋洋灑灑,也把整個戰爭全貌、包括中間議和的曲折,包括中、日兩個視角的全方位展示,寫得都很到位。看完之後對中日雙方好幾個人物都覺得十分立體,感情復雜。
4,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第六本後半部分),字數大約不到20萬。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裡面,也著重寫過這段歷史。寫得確實比較有意思,老早看時覺得就挺好的。不過,在後來看過不少資料、尤其是上面妄語臣的那本《獵明》後,覺得當年明月寫得雖然也挺有意思,但是未免過於淺了些。很多隱藏在其中的東西都沒有深入發掘出來。(舉個例子,比如沈惟敬明史裡面寫是一個嘉興的小混混,卻會說日語。在那個年代,而且是對日本海禁幾十年的時代,怎麼可能有個普通小混混會說日語呢?放在信息發達的現代,估計嘉興市的小混混裡面也沒幾個會說日語,能和日本人談買賣的吧。而且普通小混混又怎麼這么容易被舉薦到朝廷、委以重任?這么大的疑點,當年明月也就是一提,絲毫沒有分析以下歷史隱藏的真相)
總之,看電影推薦韓國的《鳴梁海戰》,電視劇就《懲戒錄》。
小說裡面,沒時間就《明朝那些事兒》第六本後半部分,圖個樂呵就行。《帝國最後的榮耀》也還可以。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的話,建議還是看妄語臣的《獵明》。越往後看越覺得作者其實挖掘得很深刻。
望採納。
⑷ 有沒有關於明朝萬曆壬辰抗倭援朝的戰爭電影
鳴梁海戰
《鳴梁海戰》是金漢珉執導的一部古裝戰爭電影,由崔岷植、柳承龍、趙震雄、晉久、李貞賢等人主演,定於2014年12月12日中國大陸上映。《鳴梁海戰》是根據真實歷史戰爭事件改編,講述了朝鮮名將李舜臣率領12艘軍艦,擊敗了數十倍於自己的日軍水師的傳奇故事。
這電影是韓國人拍的,所以貶低了明朝的形象。但是我國也沒有相關電影.....
⑸ 明朝抗倭援朝的戰爭這么好的題材為什麼不拍電影啊
1、歷史受眾小。
比起三國之類電影來,抗倭類接受觀眾要小一點。
2、造成不良影響
例如朝鮮、韓國、日本會不會反對,為了一個電影,不值得
3、考證困難
牽扯3個國家,相關服飾、武器都是很難的問題。
4、票房難以保證
歷史類本來票房就少,例如2016年的軒轅大帝,票房135萬。就是135萬!
⑹ 有沒有關於明朝時抗倭援朝的影片
不是太清楚
你可是看看中國通史
應該有
或者是《明朝那些事》沒准也會有
⑺ 萬曆抗倭援朝之露梁海戰日本勝了入朝作戰明軍:有種你別跑呀
隨著紀念入朝作戰的話題火熱,不少人回想起了明朝萬曆年間的那場抗倭援朝戰爭。在圍繞這場戰爭,中朝誰才是主力的爭論之餘,有人竟然拋出了此戰中朝聯軍表面風光,實則輸了的怪論。尤其是針對中朝日最後的一場海戰——露梁海戰,在中朝取得大捷的事實面前,硬要說是日本勝了,難道被打得滾回老家去也能稱之為贏了?
闡述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萬曆朝鮮戰爭,大明、朝鮮誰才是抗倭取得勝利的主力?這個本來是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因為韓國拍了一部叫《鳴梁海戰》的電影,有人覺得韓國把自個吹上了天,似乎把關鍵先生,對朝鮮有再造之恩的母國——大明給忘了、完全忽略了。而這些人偏偏又把鳴梁海戰和露梁海戰給搞混了,於是認為韓國瞎編亂造,不但抹殺明朝功績,反而把主角替換成朝鮮自己,簡直是忘恩負義!
說句公道話,這實在是錯怪韓國人了!是我們有人誤解了,錯把鳴梁海戰看成露梁海戰了。兩者一字之差,而且時間上也相隔差不多就一年,一不小心看錯眼,容易搞混也實屬正常。要說明的是,鳴梁海戰發生在前,時值明朝與倭國和談失敗,倭寇於1597年再次入侵朝鮮,當年10月26日在鳴梁峽發生海戰,朝鮮方在李舜臣的指揮下,以少勝多。此戰,朝鮮雖擊斃倭寇將領來島通總等,卻丟失了水師基地,反被倭國占據,因此不少人認為朝鮮在戰術上獲勝,在戰略上卻輸了。而我誠以為在朝倭雙方勢力太過於懸殊的情況下,雖各有所取,但無疑還是朝鮮略勝一籌,起碼從整個大戰局來說是如此。
當時明朝接到朝鮮二次求救,由於時間緊迫,只有部分步騎兵先行入朝作戰,而大明水師只到次年5月,因為戰況不佳才開始調派增援朝鮮。所以,鳴梁海戰實際上是以朝鮮方自己為主,與倭國進行的一次海戰。當然,李舜臣的朝鮮水師,或多或少有大明技術、人員、裝備、訓練上的支持,這應是存在的。第一次入朝作戰的大明水師裝備精良,讓朝鮮很是羨慕,受命贊畫侍郎宋應昌軍務的劉黃裳曾應承朝鮮,培訓幾千名炮兵。
縱觀整個抗倭援朝戰爭,朝鮮自己簡直一敗塗地,被揍得滿地找牙,也只有一個鳴梁海戰勉強拿得出手。人活著總得要有點希望, 歷史 上朝鮮已經夠慘了,他們的後世子孫之一,現在的韓國人給自己打打雞血怎麼了?沒必要把別人往死里逼吧,中國人向來是厚道的。
言歸正傳,鳴梁海戰無論是規模,還是戰果,乃至對整個戰局的影響,都遠不能跟一年後的露梁海戰相比,有人說差距大概十倍以上,我不是軍事專家,無法具體評判。與鳴梁海戰朝鮮自己單挑倭寇不同,這次母國大明派來了陣容強大的水陸大軍。由陳璘、鄧子龍率領的大明水師與李舜臣的朝鮮水師會合,中朝海軍協同作戰,於1598年11月在露梁海上與倭國水師交戰。
露梁海戰中朝聯軍、日軍雙方共投入戰船多達近兩千艘,兵力數萬人。其中,日軍幾乎出動了所有水師,戰艦多達千艘。中朝聯合水師在露梁海,以800多艘戰船圍殲日軍主力戰艦500多艘,燒毀擊沉日軍戰艦400多艘,剩餘百來艘逃走。此戰,大明水師出動戰船500餘艘,1.3萬人,加上朝鮮李舜臣部共殲滅日軍1.2萬人,交戰日軍主力水師幾乎被全殲,朝鮮稱「露梁大捷」。
中朝聯軍在露梁海戰中擊潰日軍,取得海戰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極為慘重的。大明水師將領鄧子龍在激戰中英勇犧牲,而朝鮮水師統帥李舜臣也中流彈身亡,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日軍方面,島津與立花家軍遭到了中朝聯軍毀滅性打擊,而困守在順天城的小西行長部一萬三千人卻跑掉了,日方主將島津立花也全身而退。
此戰雙方目的不一。中朝聯軍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意圖全殲滯留朝鮮日軍,或者說收割更多日軍頭顱,擴大勝利果實,追求戰果最大化。而日軍戰略意圖很明顯,在朝鮮戰事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就是解救小西行長,共同撤回日本。
說白了,日軍頭領島津義弘本來是要撤回日本的,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救信,想到好歹也是一起干過壞事的同僚,不救的話,回到老家不好交差,估計他自己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就去了。看情況吧,能救則救,不能就拉倒,趕緊溜,他這么想,這一去,沒想到被死死咬住了,差點自己老命也送了。
露梁海戰後,逃跑的日軍在釜山會合,共有三萬餘人,撤回日本。因此,有人就認為這一戰實際上是日本勝利了,因為他們的戰略目的達到了!什麼?等等!這不是跟鳴梁海戰一樣的套路嗎?這恐怕不一樣了吧。要是沒記錯的話,鳴梁海戰之時,日本可是舉全國之力,發兵14萬第二次入侵朝鮮,從大局上來看,那時可是戰態膠著,日方形勢略勝一籌啊。
可如今,戰局早已發生變化,即使露梁海戰中朝不勝,也無關大局。假使露梁海戰中朝敗了,日方也不可能卷土重來,佔領朝鮮,還是要敗退,只不過中朝所需時間多些,過程再艱難些罷了。露梁海戰中朝取勝雖然對整個戰局很重要,也很關鍵,但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至多也不過是加速了日軍撤退的步伐。
此時日軍不過是垂死掙扎,不是輸贏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這就好比你看走了眼,高價位時買了一隻股票,然後一直跌,眼看就要爆倉了,而且一定會爆倉的情況下,你現在是站在虧的一方,已經是輸家了,你還在妄想贏?你應該跟日軍一樣趕緊採取一切緊急措施止損!很顯然,在露梁海戰中,日方止損了,沒有全軍覆沒,但還是虧了,是輸家,註定要滾回老家去!
所以,露梁海戰認為日方勝利了,不過是把止損當贏了!打腫臉來充胖子而已,再說了,要是贏了,你滾回老家算哪門子事?露梁海戰中朝聯軍給侵朝日軍殘部以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極大地影響了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形勢。
萬曆抗倭援朝之露梁海戰到底誰勝了? 單選 0 人 0% 大明入朝作戰軍和朝鮮軍 0 人 0% 倭寇 投票
⑻ 有沒有援朝抗倭的電影
中國貌似還真沒拍過。
韓國則拍得不少,像天軍(結尾有一段劇情),李舜臣,鳴梁海戰等電影都有描述。
⑼ 有沒有關於明朝抗倭援朝戰爭的電影啊
韓國自己拍過的<鳴梁海戰>,但把我國黑化了,把韓國自己美觀了,我國自己沒有拍攝過類似的,因為沒有利益回報就沒有投資過
⑽ 為什麼中國不拍一部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的歷史劇
不好拍,需要大量前置歷史背景以及大量歷史資料部分道具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