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迷失東京女主角
中文片名
迷失東京
英文片名
Lost in Translation
更多中文片名
愛情,不用翻譯
愛情
不用翻譯
影片類型
劇情 / 喜劇
片長
102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日本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德語 日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some sexual content.
級別
Australia:PG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Canada:G Sweden:Btl Argentina:13 Chile:TE Peru:PT UK:15 Brazil:14 Spain:13 USA:R Canada:PG Italy:T Hong Kong:IIB Finland:K-11 Malaysia: Singapore:R Germany:6 Netherlands:AL Singapore:M18 South Korea:15 Canada:14A New Zealand:PG Norway:A Switzerland:12 Philippines:PG-13 Indonesia:Dewasa Malaysia:18PL
製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Lost in Translation Inc., 2003
拍攝日期
2002年9月29日 - 2002年11月8日
演職員表
導演
索菲亞·科波拉 Sofia Coppola
編劇
索菲亞·科波拉 Sofia Coppola .....(written by)
演員
斯嘉麗·約翰遜 Scarlett Johansson .....Charlotte
比爾·默瑞 Bill Murray .....Bob Harris
竹下明子 Akiko Takeshita .....Ms. Kawasaki
Kazuyoshi Minamimagoe .....Press Agent
Kazuko Shibata .....Press Agent
Take .....Press Agent
Ryuichiro Baba .....Concierge
Akira Yamaguchi .....Bellboy
Catherine Lambert .....Jazz Singer
François Bois .....Sausalito Piano
Tim Leffman .....Sausalito Guitar
Gregory Pekar .....American Businessman #1
Richard Allen .....American Businessman #2
吉奧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 .....John
製作人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executive procer
索菲亞·科波拉 Sofia Coppola .....procer
Mitch Glazer .....associate procer
Callum Greene .....line procer
製作發行
洗印廠
FotoKem Laboratory, Burbank (CA), USA (post-proction)
Imagica Corporation, Shinagawa-ku, Tokyo, Japan (also dailies)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膠片長度
2876 m (Switzerland)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American Zoetrope [美國]
Elemental Films [美國]
Tohokashinsha Film Company Ltd. [日本]
發行公司
A-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 (2004) (Netherlands)
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 [加拿大] ..... (2004) (Canada) (DVD)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DVD)
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Constantin Film [德國] ..... (2004) (Germany) (theatrical)
焦點電影公司 Focus Features [美國] ..... (North America)
Highlight Film [德國] ..... (2004) (Germany) (DVD)
Mikado [義大利] ..... (Italy)
Momentum Pictures [英國] ..... (UK)
Monopole-Pathé [瑞士] ..... (2004) (Switzerland) (theatrical)
Pathé ..... (2004) (France) (theatrical)
SPI [波蘭] ..... (2004) (Poland) (all media)
Tohokushinsha Film Corp. [日本] ..... (Japan)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西班牙] ..... (Spain)
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2004) (USA) (DVD)
Universal Home Video [巴西] ..... (2004) (Brazil) (DVD)
特技製作公司
Gray Matter FX [美國] ..... (uncredited)
Rods & Cones [美國] ..... (uncredited)
其它公司
A Bathing Ape [日本] ..... wardrobe
APC ..... thanks (as A.P.C.)
Abiste [日本] ..... wardrobe
Actus [日本] ..... procts and services by
Admax Co Ltd. [日本] ..... billboard and ad truck provided by
Agnès B. [法國] ..... wardrobe (as Agnes B)
Air/Dajkinyama [日本] ..... location support
Ap-Ron [日本] ..... wardrobe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2003年10月3日
希臘
Greece
2003年10月17日
挪威
Norway
2003年11月7日
義大利
Italy
2003年12月5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3年12月26日
法國
France
2004年1月7日
德國
Germany
2004年1月8日
英國
UK
2004年1月9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4年1月22日
巴西
Brazil
2004年1月23日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1月23日 ..... (limited)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2月5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4年2月6日
瑞典
Sweden
2004年2月6日
香港
Hong Kong
2004年2月12日
西班牙
Spain
2004年2月13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4年2月19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4年2月20日
台灣
Taiwan
2004年2月20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4年3月11日
日本
Japan
2004年4月17日
埃及
Egypt
2004年12月10日 ..... (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劇情介紹
東京寂寞的夜空下,兩個失眠的美國人在酒吧里相遇了。或許是眼底那份不自覺外泄的孤獨令這對陌生男女悄然走到一起,他們在絕望中又若有所盼,暗自期待一次奇遇來改變一切。
鮑勃·哈里斯,逐漸過氣的好萊塢影星,悲哀而無力地看著風華一點點逝去。愛情從婚姻中黯然退場,所有生存的激情消失殆盡。生命對他不再有任何意義,彷彿只剩一具麻木的軀殼在茫然行走。哈里斯來到東京拍攝一則威士忌廣告,他對這份工作毫無興趣。回到旅館,只是一人枯坐,他並不是疲倦,而是徹底厭倦——不僅是對現在的生活,而是對生命本身。
夏洛特,年輕美麗的大學畢業生,正當青春妙齡。她與一位攝影師結婚,陪丈夫來到東京,卻發現丈夫完全沉浸在工作中,幾乎忽略了她的存在。夏洛特只好一個人百無聊賴地在城市裡閑逛,漫無目的地在街上游盪。她突然感到自己對這種狀態是多麼煩惱,而對丈夫又是多麼不了解。
一對同樣落寞而沮喪的男女相伴潛入這座城市中,最終在生活隱藏的無限可能中重新找到了信念。
相關評論
一句話評論
對一段不可能的羅曼司的精巧細致的觀察。
——舊金山編年史
這部有趣的、苦樂參半的電影是對那些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的人的一種跨文化隱喻。
——好萊塢記者
精彩影評
不知是不是科波拉家族的人都有點王者之氣,似乎總要到導演的位置上體驗一把才行。連尼古拉斯·凱奇都去玩了一回。索菲婭·科波拉算是這些小字輩中做導演做得比較像模像樣的一位。
自小就在父親科波拉的《教父》中當演員,耳濡目染地受到電影教育。她當了一段電影服裝設計師後,就到大學學習藝術。出來後開始自己導演電影,從短片到大獲好評的第一部長片《處女自殺》,至今已被認為是一部很能代表美國新人類的生活觀的影片。
索菲婭過去的作品總是以年輕女性的視角顯示出自己的獨到之處,而這次她進入了一位中年男性的心理世界。她認為事實上片中男女主人公處於相似的人生困境中,無論是中年危機亦或青春的迷惘,同樣是對人類自身存在的置疑,這種困境因處於他鄉而更得以激化。
影片的靈感來自索菲婭20多歲時在東京的旅行,那段經歷令她產生許多感慨。比如她感到在異國突然遇到同鄉往往產生一種奇妙的親切感乃至激動,同時她發現陌生的環境中,很容易在午夜時分陷入對生活的檢視與思考中。而在東京抬頭就是布拉德·彼特的咖啡廣告更讓她有怪異的錯位感,這促使她直接給影片設定了好萊塢影星來拍廣告的情節。
比爾·墨里也是她想拍攝此片的一個重要原因,她非常欣賞墨里的表演,並希望為他量身定做一個劇本,挖掘出他特別感性的一面。
影片全部在日本完成拍攝,只用了27個工作日。對於這樣一部投資有限的獨立電影來說,簡直是一次冒險。實際上,索菲婭的劇組里只有8個美國人,其他都是在當地找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不會說英語。語言障礙以及風俗習慣、社會規范的限制都讓影片拍攝困難重重。索菲婭認為日本文化的核心就是尊敬、禮貌與榮譽,所以她盡力通過表現出對日本文化的尊重來克服阻礙。她希望影片的操作方式更具日本風格,而不是把美國的一套照搬過來強加給日本的同仁。她清楚地記得一次租借一家旅館拍攝,約定是借到下午四點,她們僅超過時間10分鍾就被店主斷了電,負責安排外景的日本工作人員也感到這是對他的嚴重失信和不敬。
索菲婭特別強調以一種流動的方式表現東京,她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就如同一系列快照。他們很多時候沒法組織大規模外景拍攝,只能利用輕便攝影機在運動中捕捉城市的斷片,不少鏡頭其實都是在街頭偷拍。但是與當下普遍使用DV的潮流相反的是,索菲婭堅持要用膠片拍攝,因為她覺得只有膠片方能拍出那種記憶中的浪漫色彩,膠片賦予電影以距離感,而DV突出現場直擊效果。
索菲婭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表達她對東京的熱愛與懷念,在她看來,人生總會經歷那樣的迷失時分,也會有男女主人公那般美妙的邂逅,都不能永恆,卻會對生命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索菲婭與斯派克·瓊斯的婚姻曾經也是好萊塢名噪一時的才子佳人配,但如今這段關系已告破裂。所以也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她對自己當下心境的書寫,多少帶有自傳色彩。片中那位因丈夫只顧工作而完全被拋在一邊的年輕女子似乎就是索菲婭本人的寫照,自從她和瓊斯相愛以來,這位大忙人幾乎是馬不停蹄地接下一個又一個的工作。或許就如同夏洛特一樣,她漸漸發現了兩人之間的隔閡,從而引發了對自己生活的重新認識與定位。
在她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中,索菲婭·科波拉取得了跳躍式的進步。
這部情緒化的影片有一股自然的幽默感,來自「美國人在東京」的差異性情境造成的文化沖突。事實上影片還有第三位主人公,那就是東京和它所代表的日本文化,或許更確切地說,是索菲婭·科波拉眼中的日本社會。在這里,她是用日本,這個陌生的國度強化生存的孤寂感。那種身處異鄉、難以與周圍的環境取得有效溝通的境遇將人的永恆孤獨具像化了,與周遭現實彷彿脫節般的疏遠感突顯出一股不知所措的迷茫。索菲婭是如此精確地抓住了當代人靈魂深處的失落,輕輕觸動每個人心靈中最柔軟脆弱的部分,牽引出所有被隱藏的孤寂與傷感。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這部只花了27天拍攝、耗資僅400萬美元的小成本影片一經推出即獲得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全球多項影評人獎和提名,在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當道之際換得不錯的口碑,被譽為「有詩意而具深度的獨立電影」。
《迷失東京》於2002年9月30日在日本實地拍攝,全部在日本取景。導演索菲亞·科波拉只帶去了包括自己在內的8個美國劇組演員,許多工作人員都在當地招募,語言、風俗習慣以及社會規范都令拍攝困難重重。影片的拍攝過程及手法更具日本風格,鮮有好萊塢特色,使影片彌漫著一股自然的幽默感,恰倒好處地展現了「美國人在東京」的差異性情境所造成的文化沖突,同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對人類自身存在的置疑,這種困境因處於異鄉而得以激化——絲絲入扣。
雖然拍攝的時間和經費都非常有限,但蘇菲亞卻堅持用膠片拍攝,因為她覺得只有膠片才能賦予電影以距離感,才能拍出那種記憶中的浪漫色彩,而時下流行的DV突出的是現場直擊的效果。
一部屬於索菲亞·科波拉的片子
雖然許多影評人對主演比爾·默瑞在片中的表演大加贊賞,但《迷失東京》卻始終不是一部屬於演員的影片,它更多的是屬於編故事的人和拍故事的人——編劇兼導演索菲亞·科波拉。
被認為是美國新生代電影代表的索菲亞·科波拉是好萊塢著名導演科波拉之女,在演員、編劇、導演、製片和服裝設計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1999年執導了大獲好評的第一部長片《處女之死》,《迷失東京》是她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影片靈感來自蘇菲亞20多歲時的幾次東京旅行,東京的形象一直徘徊在她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迷人而又怪異」。她回憶道:「東京是如此令人迷惘、失去方向,身在其中寂寞、孤立。一切都那麼瘋狂,折磨著你。」這個地方讓她產生一個想法:把中年危機和20歲的無所適從並置演繹。片中許多場戲和大量的對白來自她聽過的對話、她的經歷和她所認識的人。「你寫下的任何東西都是自傳性質的。」索菲亞說,「甚至《處女之死》也是,我並不是為寫『一本書』而寫。」她的台詞設計飽藏智慧,聽似即興隨意,卻准確地揭示角色內心的混亂。而在東京抬頭就是布拉德·彼特的咖啡廣告更讓她有怪異的錯位感,這促使她直接給影片設定了好萊塢影星來拍廣告的情節。索菲亞在《迷失東京》里的夏洛特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那種被丈夫冷落的傷感是過去心境的寫照:和片中那位工作狂一樣,自從兩人結婚以來,瓊斯就接下一個又一個的工作,正是在此過程中索菲亞發現了兩人的隔閡。隨著《迷失東京》的上映,他們正式宣布了離婚的決定。
索菲亞·科波拉還是個編織情緒的高手、調動演員的天才,把喜劇開掘到辛辣而不留痕跡的境界。某些場景沒有錄音,只是讓攝影機轉動著捕捉情緒。「她會等上我們一會兒,而不是武斷地喊停。」女主演斯佳麗·約翰遜說,「她清楚她想要什麼,得到了才往下進行。你是在一個獨具慧眼的人手下工作。」
演員們
擅演喜劇的天才演員比爾·莫瑞也是觸動索菲亞·科波拉拍攝此片的一個重要原因。索菲亞極為欣賞莫瑞的表演,此片即為是為莫瑞量身定造之作,挖掘出其特別感性的一面,並以在片中的冷幽默而為其贏得不少掌聲。
比爾·莫瑞曾出演過《瘋狂滾球王》、《終極細胞戰》、《查理的天使》等片,在《迷失東京》的發布會上,比爾·莫瑞邊喝紅酒邊說:「電影中很多笑聲是我演電影以來認為最滿意的,影片的喜劇效果非常棒,索菲亞創造了這部電影,她值得一切褒獎。」而索菲亞則開玩笑地說:「我是用魚子醬和香檳把他賄賂了。」
而現在紅得發紫的斯佳麗·約翰遜在出演此片時年僅19歲,早在12歲時斯佳麗斯就獲得過美國獨立精神獎的褒獎,又以出演《馬語者》獲得新星獎,後又在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八腳怪》、《賽末點》中有著不俗的表現。《迷失東京》使斯佳麗在2003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逆流單元」的最佳女演員獎。
在本片中飾演另一個旅居東京的美國女孩凱麗的演員是曾出演過《驚聲尖叫2》的安娜·法莉絲,她還演過《驚聲尖叫3》、《五月魔女》、《變身辣妹》等。
攝影
攝影上,索菲亞·科波拉動用了其全部的視覺經驗並形成個人化的影像風格,她更喜歡從一個感性的角度來觸摸鏡頭前的影像,強調以一種流動的方式表現東京,使得她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如同一系列快照。
影片的攝影很幫襯,雖然《迷失東京》的拍攝日期很緊張,但最後在銀幕上卻顯得從容、精緻。攝影師Lance Acord有著不錯的銀幕感,將令人頭疼、黑得一塌胡塗的賓館酒吧、PUB里的戲處理得具有一種疏離感。畫面有著顛狂的動感,同時亦具沉靜的寂寥。對細節的突出、對色彩的敏感讓這部片子在視覺方面絲毫不弱。
精彩花絮
·電影拍攝用了27天。
·男主角是導演索菲婭·科波拉專門為比爾·默瑞所寫的。之後她還說如果默瑞不演這部電影,她就不拍了。而默瑞之前是口頭答應出演,至於會不會如期出現科波拉自己心裡也沒底。就在拍攝開始的第一天,默瑞來到了片場。
·片中的一些東京街景是透過星巴克的窗子拍攝的。
·一次劇組租借一家旅館拍攝,約定是借到下午四點,但劇組在僅超過租借時間10分鍾後就被店主斷了電,負責安排外景的日本工作人員也感到這是對店主的嚴重失信和不敬。
·由於經費有限,很多時候劇組都無法組織大規模的外景拍攝,只能利用輕便攝影機在運動中捕捉城市的斷片,不少鏡頭都是在街頭偷拍的。
·片中夏洛特和鮑勃住宿的酒店是PARK HYATT TOKYO(派克海雅特東京飯店)。
·鮑勃和夏洛特從來沒有向對方作過自我介紹。
·鮑勃和夏洛特在酒店都睡不著覺時一起看的電影是1960年的《甜蜜的生活》(Dolce vita, La)。
·劇組在東京地鐵和澀谷十字路口的拍攝是冒著被逮捕危險的。
·比爾·默瑞給三得利拍廣告時被要求模仿羅傑·摩爾,而他回答說他更喜歡肖恩·康納利。而事實上肖恩·康納利確實給三得利拍過廣告。
·片中默瑞年輕時候的片段來自他1975年在美國著名的綜藝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中的表演。
精彩對白
Bob: What are you doing?
鮑勃:你在這做什麼?
Charlotte: My husband's a photographer, so he's here working. I wasn't doing anything so I came along.
夏洛特:我丈夫是個攝影師,他來這工作。我沒什麼事所以就跟來了。
Bob: What do you do?
鮑勃:你是做什麼的?
Charlotte: I'm not sure yet, actually.
夏洛特:事實上,我還不太清楚。
--------------------------------------------------------------------------------
Bob: Can you keep a secret? I'm trying to organize a prison break. We have to first get out of this bar, then the hotel, then the city, and then the country. Are you in or you out?
鮑勃:能幫我保守秘密么?我正在計劃一場越獄。我們要先逃出這個酒吧,然後是這個酒店、這個城市,最後逃出這個國家。你加入么?
Charlotte: I'm in.
夏洛特:我加入。
--------------------------------------------------------------------------------
Charlotte: You're probably just having a mid-life crisis. Did you buy a Porsche yet?
夏洛特:你也許正經歷一場中年危機。你買保時捷了沒?
--------------------------------------------------------------------------------
Charlotte: Let's never come here again because it will never be as much fun.
夏洛特:我們以後不要來這兒了,因為再不會像這次這么開心了。
穿幫鏡頭
·夏洛特和鮑勃第一次坐在酒吧中時,鮑勃差不多喝光了杯中的威士忌,但下一個鏡頭中它又快滿了。
·在壽司店時夏洛特的筷子在鏡頭間消失又出現了。
Ⅱ 有阿圖卡卡共和國嗎
沒有,電影《斷片》虛構的地名。原型應該是圖瓦共和國。
清朝時期的唐努烏梁海。蘇聯時期的唐努圖瓦共和國,現在的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也稱圖瓦自治州。電影的原型應該是這個,因為圖瓦共和國的國旗就是中轉站情節中國旗的原型。
1924年,蘇聯承認「唐努圖瓦共和國」。並在次年7月與「唐努圖瓦共和國」簽訂「友好條約」,建立「外交關系」,但實際上完全控制著「人民政權」的運作。
(2)電影斷片在哪裡取景擴展閱讀:
《斷片》滿滿都是公路片的影子,故事基礎上又是荒誕與現實主義的交織。荒誕來自於旅程與目的地的不可思議:
信號彈能打下來飛機,海盜頭子居然是個民謠歌手,草原王國的總統卻對海豚有著出乎意料的執念...
這一切或偏執或荒唐的意象構建了《斷片》本身的整體風格,給這趟奪寶險途披上了一層奇幻而又吸引人的外衣,製造喜劇效果。
Ⅲ 2019賀歲檔《斷片之險途奪寶》葛優、岳雲鵬主演,這部劇值得一看嗎
呃,如果你還沒有看的話,奉勸一句還是不要看了。如果你已經看了,葛大爺的表現你還滿意嗎?為什麼要說各有呢?因為這部電影除了葛優之外,毫無亮點。
這老虎,真憋屈。
然後就是鏡頭一閃,一行人拉著海豚又回到了原地。當然了,這整個的一幕到底是不是想像的,誰也說不明白。畢竟,電影的名字就叫《斷片》。
再來說演技,除了葛大爺的一貫出彩之外。像岳雲鵬、陳赫、潘斌龍、小沈陽等人,你在舞台上看到他們是什麼樣,在這部電影中也是什麼樣。毫無亮點可言。
豆瓣2.8分,不冤!
Ⅳ 1969年的陽朔老糖廠變身藝文新空間,糖舍是怎樣進化的
2006年6月,楊曉東和弟弟自駕旅行路過陽朔,途經當地的糖廠舊址。他莫名想起塔可夫斯基電影《鄉愁》中的場景,心念一動,把老廠拿下,改造成了名動一方的糖舍。
2020年11月,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來到糖舍,開講塔可夫斯基的《鄉愁》。這堂名為「影像的詩行」的講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眾多聽眾,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榕、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策展人歐寧、電影人葉靜、大提琴家宋昭、民謠音樂人小娟&山谷里的居民、電台主持人春曉、建築師董功、建築師郭廖輝等都在現場。
戴錦華的講座是糖舍持續兩個月的「糖火藝文祭」的一部分。2020年10月31日以來,這里舉辦了豐富多樣的藝文活動,從講座、攝影展、後搖專場、民謠之夜到山體三維投影藝術展,直到12月31日跨年夜迎來最高潮——燃燒火塘,寓意去舊迎新,為新的一年祈福。
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這座1969年的老糖廠華麗變身,成了陽朔當下最熱門的藝文空間。
糖舍
糖舍是怎樣煉成的
在廣西桂林陽朔,曾經有一家紅極一時的糖廠,直面灕江,群山環繞。
糖廠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9年投產,日產量高達200餘噸。廠里200多個工人天天三班倒,幹得熱火朝天,糖廠周圍也是車水馬龍。
那時候,糖是計劃供應的緊俏貨、孩子們的最愛、產婦們的補品,糖廠作為 社會 主義建設的先鋒和典範,一直讓陽朔人民引以為傲。
三十年過去,全國經濟騰飛,進口物品噴涌,糖廠古老的壓榨手法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1998年,政府為保護當地水資源,停止了糖廠的大規模運營。
糖廠
糖廠退出 歷史 舞台,但故事還在繼續。
楊曉東與糖廠相遇於2006年。和弟弟自駕旅行途經糖廠時,他們遠遠望見一個大煙囪,直驅灕江邊,在廢舊的桁架邊停下,「那天剛下完雨,回頭一看,水中竟然有老建築的倒影,我被震撼了。」
這個場景,讓楊曉東聯想起了塔可夫斯基電影《鄉愁》中的最後一個鏡頭:主人公坐在義大利一座廢棄的哥特式教堂里,面前一攤水,水中倒影著俄國的家鄉,母親、太太、孩子迎面走來。
初看電影時,楊曉東被這個畫面震撼,甚至斷片了幾分鍾。後來,他還專門跑到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錫耶納,按圖索驥電影中的教堂。
「是糖廠選擇了我們。」楊曉東是酒店發燒友,那一刻,他發現糖廠具備成為一座好酒店的氣質,決定把它買下來。當時,灕江沿岸很多工廠靜待拆除,在楊曉東等人的爭取下,糖廠因為獨特的建築風格與四周壯美的山水,被解救出來。
老建築
2007年,曾經改造上海1933老場坊的設計師趙崇新來到糖廠,本著修舊如舊的設計方案,開始修復瀕臨倒掉、消失的老建築,如匠人一般細細雕琢這件龐大的藝術品。
從水泵房、桁架、大煙囪到壓榨車間、大鍋爐房、小鍋爐房、制煉車間,糖廠的生產流程均被完整保留,且化身為全新空間。從「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到「 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糖廠外牆上那些鐫刻著時代印記的標語,也被原樣維護。
「民間的工業建築太美了!我們把老建築保留下來,實際上比建新建築更貴,花的時間更長。」老建築的修復持續了八年。楊曉東記得,修屋頂時,因為沒經驗,他們從山上采購了一批新木材,光是等它們晾曬到不再變形,就等了三年。
老建築保留下來,糖舍的魂才在。直到現在,當地人還習慣稱這里為糖廠,馬路對面的公交車站牌還寫著糖廠站。
老建築
2013年,設計師董功在趙崇新構思的基礎上,在老建築外圍增加了新建築,完成主客房樓、別墅區客房樓以及健身中心、水療、景觀池的設計。
熟悉阿那亞的人對董功一定不會陌生,當地的網紅地標——孤獨圖書館、阿那亞禮堂,都出自這位設計師之手。而他接到糖舍的設計邀請時,比阿那亞還早。
新建築
設計新建築時,董功始終以老建築為核心,讓主客房樓、別墅區客房樓呈合圍之勢,把老建築包起來。
為了呼應老建築,主客房樓的外立面選用了顆粒感強的木紋清水混凝土,還設計了坡屋頂;為了呼應桂北民居的風貌,主客房樓外搭起了回字形花磚牆,遠望如一件鏤空的、玲瓏剔透的工藝品;而為了呼應周圍的喀斯特地貌,主客房樓還特別「挖」了三個竹構溶洞,瞬間讓這棟長條形的建築靈動、通透起來。
董功還建了三個景觀池,把周圍的群山引入室內——層巒疊嶂倒映在水中,即便在室內,你也彷彿身在山水之中。
而作為整個糖舍的緣起,原本廢棄的桁架所在地被改造成了泳池,抬眼望去,和《鄉愁》里的教堂有異曲同工之妙。
《鄉愁》
泳池
2017年7月,糖舍開業。2018年,董功把糖舍帶去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自然之美、建築之美、殘缺之美完美融合,糖舍迅速出圈,風靡設計圈。
2018年1月,超模杜鵑來到糖舍,泛舟灕江,漫步山間,為雜志《卷宗》拍了一組 時尚 大片。2019年1月,在Ahead Global國際酒店設計大獎上,糖舍PK掉一同參賽的東京虹夕諾雅,斬獲「最佳度假酒店」,並拿下「全球終極大獎」。2019年7月,法國建築專業雜志《'A'A'》以糖舍為封面,法文標題直稱「建築的根本作用是發現和揭示一個世界的精神」。
英國建築專業書籍《PHAIDON》、德國建築專業雜志《DETAIL》、義大利建築設計雜志《CASABELLA》……登上建築類、設計類、生活方式類雜志的封面報道對糖舍來說已經不新奇,但頻頻得獎,對楊曉東來說完全是意外之喜。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別人可能超過三年就不會幹了,我們從頭到尾花了十二年。開船的時候,別人都能跳,你沒法跳,船是你的呀!最後出奇跡了。」楊曉東坦承,很多國際評獎人並沒有來過糖舍,往往因為幾張照片或一段視頻,便被打動了。
有 歷史 、有故事的糖舍成了陽朔的地標性建築,懷舊風勁吹的當下,吸引一波又一波人來打卡,對桂北甚至整個廣西的帶動是全方位的。
因為糖舍的成功,楊曉東甚至有了「廠長」的綽號,廣西的老廠紛紛邀他改造,有兩年時間,他輾轉各地探廠,看了不下四五十個。
藝文祭是怎麼來的
風險投資人的身份之外,楊曉東還是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
2000年,因為喜歡大畫幅攝影,他跑到北京電影學院追隨馮建國學攝影,馮老師說,好的攝影要從電影感悟,他又趁機了解了不少藝術電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塔可夫斯基的《鄉愁》。
楊曉東是旅行愛好者,後來,他轉變了旅行思路,開始跟著電影場景去出遊。一開始,他還會自帶攝影設備,三腳架和相機加起來25公斤,被罰了幾次,他再也不敢把設備帶出國了。
「糖舍舊影紀略」
文藝的種子早已埋下。也因此,糖舍問世後,除了日常的功能區,還開辟了許多藝文空間。
例如,大堂里陳列著三幅裝置,回應桂林山水,再分別與老糖廠、新建築對話,由青年雕塑藝術家吳蔚定製而成。
畫廊里陳列著劉傳宏的系列畫作「糖舍舊影紀略」,畫家虛構了一位民國人物劉石樵,並從日記的視角,記述了他留學歸國後開建糖廠的家族故事。這些日記看起來和老照片無異,用虛構的人物來講 歷史 , 歷史 也變得好玩,不是那麼沉重了。
放映廳里,每天下午3點會放《劉三姐》,每天晚上8點會放《鄉愁》:前者拍攝於1961年,取景於陽朔,是國內家喻戶曉的民俗風光音樂故事片;後者拍攝於1983年,是糖舍的初心,可以幫助每一位來客了解糖舍的起源。
2020年7月,在有意識的策劃下,糖舍擁有了全新的藝文版塊,演出、展覽、詩歌等活動紛至沓來。7月第一場演出,1969酒吧迎來了歌手Chace、吉他手肖駿、鼓手安雨,三個大男孩玩得不亦樂乎。那時候,《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還沒播出,他們還沒有以Mandarin樂隊之名爆紅網路。
隨著藝文活動越來越密集,「糖火藝文祭」應運而生,一直從2020年10月持續到12月。
戴錦華
「電影是20世紀留給人類最偉大的藝術遺產,而在這份遺產中,塔可夫斯基是王冠上的鑽石。一生中,如果你沒與塔可夫斯基相遇過一次,那是你的缺憾。」2020年11月,戴錦華的講座掀起一波小高潮,她分析了電影《鄉愁》中的許多重要場景,包括與糖舍泳池相似的教堂,「似乎罩在一個鏤空的水泥架殼子里,這是塔可夫斯基電影最重要的造型特徵。」
塔可夫斯基是公認的「電影詩人」,晚年拍攝的《鄉愁》高度詩意化,門檻很高,「過去20年沒看懂的地方,戴老師一兩句話我就明白了。」楊曉東記得,講座那天到場的觀眾都是文藝界的大咖,這正是文藝的吸引力。
戴錦華、民謠音樂人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大提琴家宋昭等
民謠音樂人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大提琴家宋昭也來了:他們在1969酒吧並肩演奏;他們在灕江上泛舟,以山水為幕放歌;他們漫步於石頭城的石階上,哼起民謠,拉起大提琴,動人的琴聲里彷彿藏著石頭城舊日的故事,伴隨著琴聲,戴錦華從石牆後走出來,有感而發了一通感想。
「藏香」
2020年12月,已經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的馮建國,也來糖舍開起了大畫幅攝影展「藏香」。
馮建國是第一個將國外學院派大畫幅攝影教程帶回國的藝術家。2000年前後,他扛著一台古老又沉重的相機,去西藏尋夢,去邊陲和雪域朝聖,用大畫幅定格了一大批明膠銀鹽照片,此次展覽展出了其中近二十幅作品。
「逆流而上」
同樣是2020年12月,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90後」藝術家劉佳玉,在糖舍喀斯特花園裸露的岩壁上,造了一個「逆流而上」的夢。這是一件山體三維投影藝術作品,遠方的投影打到岩壁上,就像靈動的水流漂浮其上。
劉佳玉2020年7月底第一次來糖舍采風,回房後突然發現,岩壁正對著陽台,在黑暗中被一束清淡的白光打亮,彷彿看到了水流。那一刻,她靈感迸發,直覺這就是她想做的新作品。真正做起來才發現,岩壁有八九百平方米,投影需要穿過一百米的距離,才能打到上面。經過近半年與倫敦技術團隊的遠程工作,劉佳玉最終以6台28000流明的高清投影實現了「逆流而上」。
「篝火民謠之夜」
平安夜和聖誕夜,民謠音樂人陳斐「流浪」到糖舍,連演了兩場「篝火民謠之夜」,拉著貝斯和鼓手,他唱起了《沾青》《琥珀》《白馬》……
身前是藍色的泳池,身後是幽靜的灕江、漫天的煙花,旁邊是燒得正旺的篝火,觀眾或是圍著篝火烤地瓜,或是跳著熱烈的竹竿舞……在國內外開過那麼多場音樂會,陳斐還是第一次面對這樣有煙火氣的演出場景,雖然手都被凍僵了,他還是忍不住感慨,「環境太美,太好玩了!」
「入木火塘」
歷史 悠久的火塘文化遍布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村落,不僅可以圍爐取暖,還會用來祭祀神明、祈求安泰。跨年夜,建築師郭廖輝為糖舍量身定製的裝置「入木火塘」,在迎風而立兩個月後,燃起熊熊烈火,人們在炙熱的火焰中,告別2020年,邁入2021年。
「這是一個臨時的建築,但我不希望做成禮品盒一樣精緻,還是要能和周邊的環境產生聯系。」郭廖輝最終設計出一個輕盈、抽象、充滿骨骼感的火塘裝置:上下疊加的三組木方構成了垂直向骨骼;三組黑色麻布的「裙擺」遮擋住了主體結構,遠望像杉樹,像縮小的屋頂,又像過大的雨傘;三層屋頂提供了一個庇護的空間,人們可以躲進木結構下方的空間,圍著篝火席地而坐。
「一個裝置對於一個場所,就像一個建築對於一個城市。」看完「入木火塘」,建築師董功感慨裝置的重要性。
「不同視野、不同角色的人,因為藝術聚集到這樣一方有沉澱的土地上,從各自的藝術視角挖掘這個場地的特質,是有意義的。」郭廖輝這樣評價「糖火藝文祭」。而在跑遍了歐洲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後,馮建國感慨,藝術的生命力最是持久,只有藝術能代代相傳,滋養後人的精神世界,這也是「糖火藝文祭」的意義所在。
雖然還在摸索階段,楊曉東已經決定,將「糖火藝文祭」固定下來,每年10月到12月舉辦,打造成一個「在地性」的藝術節,「許多人來陽朔看山水,看完山水,也可以來糖舍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展覽。」
如今,越來越多音樂人在南方巡演時,會把糖舍列為其中一站,糖舍日常的演出也已經排到2021年6月。
糖舍甚至還有藝術家的「駐留計劃」:藝術家來了,有靈感就創作,沒有靈感,也不會強迫。音樂、舞蹈、聲音、裝置、多媒體……楊曉東對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排斥、都很包容,「這里有山、有水、有老建築,可以取材的東西很多。」
就像劉佳玉,她的投影藝術是即時的,轉瞬即逝,也沒法收藏,楊曉東請她來時,也不知道她會不會有靈感,會不會有創作成果。結果,她做出了「逆流而上」,彈眼落睛,「一千個人裡面能有一個回饋,對我來說都是驚喜。」
在山水與建築之中,糖舍正在用有趣的藝文活動,活化當地人的生活。
校對:丁曉
Ⅳ 什麼是斷片
斷片在某種特定環境,是指由於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不完整,或者邏輯順序顛倒產生的語言片段,或者思維暫時短路的情形。
詳細解釋
1、不相聯屬的、零碎的片段,整體中的一部分。 魯迅 《彷徨·祝福》:「然而先前所見所聞的她的半生事跡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阿英 《城隍廟的書市》:「在這『翻』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不曾見到、聽到過的許多圖書雜志,會像過眼雲煙似的溫習現代史的許多斷片。」
2、影片放映時中斷
《新民晚報》1986.12.19:「前些天,在 南京西路 一家高級別的電影院看電影,突然斷片了,隨即劇院里大放光明。」
3、斷片(fault horse)曾稱馬石
斷層帶中所夾的已經位移的大、小岩塊,其邊部均以斷層面為界,多數呈透鏡狀,長軸延伸可達幾米、百十米,甚至數千米,斷片岩石來自兩盤,多為斷層帶中的分支斷層交切、錯位而成;或者由雁列式斷裂帶中的斷層橋因分支斷層的連接錯斷而成。
4、思維短路
比如喝酒喝到一定程度了,某些記憶出現混亂或者被刪除,以至於斷片者會忘記怎麼回家,發生什麼事等一系列事實,通俗的說:斷片=醉到稀巴爛!(階段性記憶)
5、跳過記憶
斷片:面對個別即將發生,且會使自己思緒回到那些渴望從記憶中抹去的回憶時,潛意識的在腦海中讓時間、地點、人物發生改變,從而實現跳過某段記憶或是不勾起某段回憶的過程。
Ⅵ 岳雲鵬葛優小沈陽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鏈接: https://pan..com/s/1433sS_l-mNuj7AO4cCRPdg
是《斷片之險途奪寶》這部電影,故事發生在某大型海洋世界,賣魚大叔牙叔(葛優飾)、海豚訓練員阿樂(岳雲鵬飾)和海洋館保安杜治國(杜淳飾)因工作結識,因境遇相憐。他們奮力掙扎,卻最終遭受情感的挫折。
這一晚,三人相約聚餐,借酒澆愁,在暈頭轉向、不省人事的時候,一輛汽車來到海洋館。醉眼迷濛的牙叔稀里糊塗在貨單上簽了字,第二天醒來卻發現海洋館的明星海豚寶寶被他賣到了國外。這樁意外頓時把三人的酒都嚇醒了,而他們也成為盜售海豚的重要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