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客家民居的建築過程
客家民居:圍龍屋
圍龍屋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一、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二、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甦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
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
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客家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游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
參看客家人
客家人,又稱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歷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00萬之眾。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試想,在漫長的歲月里,「五胡十六國」,戰火不斷,哀鴻遍野,不逃離能活命嗎?據說我們陳氏先祖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豫西故土輾轉來到江西最後定居贛縣的。「月是故鄉明」啊,開始,先民們也許只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就這樣,也就永遠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遷徙的過程肯定是艱險的。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安家過日子。客家先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終於挺過來了,形成今天這樣一支有著數千萬人丁的興旺發達的民系群體。
遷徙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來。一位客屬長者說:「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場的位置。怎麼定呢?要看風水。這個風水,不是地理先生講迷信的那個風水。主要是采陽光,看風向,近水源,傍硬山,擇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陽背風、柴近水便、視野開闊則是理想的選擇。」
人們常常贊嘆客家人的勤勞、勇敢、堅毅和機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群體,由於先民數代屢次長途的遷徙,它自然比其他群體更多樣更深層次地體驗了社會實際和生產實際,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錘煉和滋養,積累了更多的處理與自然界關系及社會人際關系的經驗。因此,客家群體中出現過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 嘉應州、贛州、汀州。
說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了,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客家,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條目。如果你是集郵愛好者的話,你應該注意到了中國民居那套郵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張便是客家的土樓。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關於土樓的一個笑話估計大家還有印象: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里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
當然客家的豆腐同樣也是很有名的,中國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後兩個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為大菜、主菜。甚至他們鬧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這樣唱到:
新買磨石圓叮當,
一心買來磨豆漿,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嚙嚙到天光。
一:客家淵源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形成歷史悠久,人數眾多,根據資料顯示,客家人現有總人數5500萬,其中中國約4500萬,在海外客家人當中,大多數居住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度尼西亞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0萬、緬甸10萬...,其他分布在美洲、歐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來自中原。是歷代因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遷徙有以下幾個時期:
(一)秦漢統一中國,中原移民開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六十萬滅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結余干之水的秦軍,於公元前221年置閩中郡後,即分兵南下,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一百五十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萬人守五嶺,即趙佗「將卒以戍越」。由是觀之,閩粵贛邊有兩支秦軍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嶺。
3、秦始皇三十四年,趙佗又在隔河二里築城以控武水,築萬人城於中宿湞山。趙佗又在龍川築城居之。這批築城者人數不詳,但同期徙往北方邊郡築城可考者,少者三萬戶,多者五萬戶。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計秦駐閩粵贛邊之戍徙民約占當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嶺南,分駐於郡縣及軍事要沖。
6、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閩中及揭陽(潮、梅古為閩越地)的閩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縣徙民的後裔。這說明自此起,閩粵贛邊居民是以中原移民為主體。
(二)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之際,中原人民避難,有一部分人遷入閩粵贛邊區。
東漢末年,中原人民避難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遷主要由海道而來。
南北朝時,南北對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規模南遷,遷移人口約96萬,大部分穩定在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贛南,部分又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邊州縣。
永嘉之際,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眾。
(三)唐代安史之亂,戰禍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黃巢起義,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閩贛邊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與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難至粵中與閩粵贛邊地區。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蘇、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隨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臨安。這些士民沒有隨太後的條件,又勢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滯留贛南各縣。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六)除以上所述因戰亂大規模南遷外,中原人民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來,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者。
從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漢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又不斷融化吸收畲、瑤、蛋、木客等南方少數族群壯大了客家隊伍。
二:客家禮儀,習俗
(一)傳統婚嫁習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壁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二)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三)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Ⅱ 好聽的姓氏.寫小說用的
好聽的姓氏
一個人的姓名不是由單獨的名字組成,還需要有姓氏,只有姓氏+名字才是完整的姓名。姓氏也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發展史,中國姓氏發展到現在有那麼多姓氏,有哪些是好聽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好聽的姓氏
中國的姓氏文化可追溯的歷史很長,各種來源也非常廣泛,於是就會出現一些是比較好聽的姓氏,下面小編就列舉了一些好聽的姓氏。
好聽的姓氏
金
金子一直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徵,以「金」為姓,走到哪裡都受到歡迎,就像韓國偶像很多都是姓金一樣。
代表人物:
金城武 中日混血,1973年10月11日出生於台灣台北市 屬牛 15歲時,因拍攝廣告而進入演藝圈。11994年金城武出演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涉足影壇 。今日由他主演,王家衛監制、張嘉佳執導賀歲愛情喜劇《擺渡人》,將於2016年12月23日上映。今日正在各地火熱宣傳中,預售也已開啟。
安
有安靜、恬靜的意思,有種不與世無爭的感覺,如果女生姓這個,就像清風一樣柔軟,男生就如文化書生一樣才華橫溢的感覺。
代表人物:
安以軒 1980年9月29日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 屬猴 2003年,安以軒和郭品超主演的偶像青春電視劇《斗魚》台灣熱播, 作為女主角「小燕子「的扮演者安以軒正式走紅。今日安以軒被爆出與陳喬恩關系出現矛盾,但她表示和陳喬恩仍聯絡,「外界想太多,沒什麼好解釋的,好朋友本來就不會常聚在一起。」
花
通志·氏族略》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百家姓》註:花姓「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姓者。
代表人物:
花木蘭 (412年-502年) 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王者榮耀中的花木蘭重做的消息一直讓小夥伴們非常關注,這是需要等待重做花木蘭歸來之後才能體驗的。考慮到這個英雄變動比較大,並且模型等也將全部重繪,或許我們要等到2017年才可以看到新版的花木蘭出現在玩家的面前了。
虞
虞兮虞兮奈若何,出自上古五帝最後一位禪讓制帝王舜帝姚重華之子商均,以國名為氏。
代表人物:
虞姬 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生卒年不詳。虞姬有各種各樣的美麗故事,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和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凄美又讓人惋惜。曾在定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後人根據這曲,由此流傳了一段關於「霸王別姬」的傳說
許
這個姓氏很棒很有意境,可以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搭配
代表人物:
許志安 1967年8月12日生於香港,祖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 屬羊 前晚,由廣東廣播電視台音樂之聲等全國24家省級音樂電台聯合主辦的「音樂先鋒榜2016年度頒獎典禮」在廣州體育館舉行。許志安攬獲三獎(2016年度24家電台聯頒(港台)最佳先鋒歌手、2016年度24家電台聯頒傳媒大獎及港台十大先鋒金曲),他說沒想過迎合觀眾,用心唱就好!
饒
起源於古代的饒陽,是一個很百搭的姓。
代表人物:
饒雪漫 1972年12月11日出生於四川自貢,屬鼠 中國女作家、編劇。享有「文字女巫」之稱的饒雪漫文筆獨特,語言優美,故事行雲流水,直抵青春的最深處。她的多部小說北翻拍成電影並獲得成功,如《左耳》 ,該電影有蘇有朋導演,陳都靈、楊洋、馬思純、歐豪主演。
容
容這個姓氏很古風很文藝有木有!就像女子美麗的容貌一樣,是不可多得的好姓氏!!
代表人物:1
980年6月16日生於中國香港 屬猴 2016年2月17日,容祖兒作為第二位補位歌手參加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四季》。以其「女漢子」的形象深受觀眾喜愛,容祖兒國語新歌加精選集《一百個我》將於12月16日正式上線,容祖兒將自己成熟醇厚又賦有磁性的聲線展現得淋漓盡致。
阮
源於古帝王皋陶之後,以國為氏。這個姓毋庸置疑的好聽
代表人物:
阮經天 1982年11月8日出生於中國台灣台中市眷村,屬狗祖籍浙江台州溫嶺 2016年,主演的愛情懸疑電影《謀殺似水年華》定檔情人節;同年加入騰訊視頻的《約吧大明星》欄目擔任萬事屋的社長。 他參與的大型勵志體驗真人秀《我們的挑戰》即將於12月18日起每周日晚20:30在江蘇衛視播出。
卿
有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感覺,非常好聽。
君
一看這個行就是很大氣,有種君王的感覺。
季
一年四季,各種變化,起名就很輕松,相傳季姓起源很多。
衛
就像衛子夫這么名字就很大氣,守衛、保衛的感覺,有一種霸氣的感覺。
雲
四季美麗的雲南的簡稱就是「雲」字,讓人有雲淡風輕的感覺。
姜
姜,很有韻味,江邊垂釣的姜子牙這個名字就很好聽。
顏
源於曹姓,陸終之後。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是顏值不錯的人。
晉
這個姓氏看上去一般,但是讀起來是韻味無窮,比較適合校園風格小清新風格的。
遲
同有韻味的,我記得宮吧有個遲妄歡,這名字很好聽有木有!!
甄
鄭因為跟「正」同音,容易給人端正正直的印象,讓人產生好感。
古代好聽的姓氏,好聽的復姓
在中國古代,不斷的改朝換代和戰爭割據、吞並和統一,姓氏文化總在不斷傳承,但古代姓氏大多是復姓,所以這里給大家的古代好聽的姓氏也就都是復姓了,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好聽的復姓。
好聽的姓氏
01、 安平 安期 周陽 諸葛 公輸 公上
02、 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逼陽 賓牟
03、 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04、 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台 鄧陵
05、 爾朱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斗於
06、 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07、 干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08、 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黑肱 侯岡
09、 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10、 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11、 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公玉 公儀
12、 歐侯 歐陽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13、 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丑
14、 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15、 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司空 司寇
16、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17、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發
18、 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19、 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20、 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21、 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22、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於 鮮陽 咸丘
23、 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好聽的姓氏-名字推薦
看完了上面一些好聽的姓氏,有些家長剛好又是姓這些的,就要想了,本身姓氏就好聽了,總不能取一個不好聽的名字啊,在這里小編整理了部分好聽的姓氏名字推薦,供大家參考。
好聽的姓氏
歐陽憶之 上官德惠 司徒含之 季水悅 金飛語
歐陽碧菡 上官以珊 司徒清一 季向薇 金淑賢
歐陽偉澤 上官惜芹 司徒凝雲 季英毅 金北辰
歐陽布凡 上官希月 司徒晶瀅 季書易 金玄雅
歐陽清奇 上官芳華 司徒曉絲 季痴海 金弘大
歐陽清寧 上官玲玲 司徒綺玉 季夢月 金碧蓉
歐陽山彤 上官映天 司徒承安 季多思 金雅韶
歐陽長興 上官光亮 司徒玟麗 季聽然 金承基
歐陽和玉 上官芷波 司徒雪柳 季幻翠 金昭懿
歐陽綺懷 上官雲臻 司徒子昂 季榮軒 金巧凡
歐陽宏深 上官景澄 司徒書雲 季白亦 金淼淼
歐陽浩歌 上官迎蓉 司徒冷珍 季念文 金丁辰
歐陽德佑 上官開誠 司徒凌絲 季曉蘭 金書儀
歐陽淑懿 上官麗思 司徒熙怡 季蘭娜 金茂才
歐陽海桃 上官菱華 司徒白夏 季頤和 金凌柏
歐陽暄玲 上官心諾 司徒水芸 季飛羽 金春蕾
歐陽柔靜 上官端敏 司徒英哲 季依雲 金燁爍
歐陽憶文 上官爾蝶 司徒玄清 季春竹 金梓瑩
歐陽子怡 上官懷寒 司徒欣笑 季暄美 金曉蘭
歐陽夢旋 上官涵滌 司徒婷秀 季香卉 金秀逸
歐陽初瑤 上官冰瑩 司徒平藍 季春華 金秀媛
歐陽飛飆 上官雅柏 司徒鴻風 季巧夏 金思柔
歐陽凝心 上官涵意 司徒穎慧 季驪蓉 金飛雪
歐陽哲聖 上官天澤 司徒瓊怡 季雨梅 金凝靜
歐陽庄麗 上官嘉年 司徒妙音 季雅丹 金怡寧
歐陽鴻波 上官成弘 司徒丹琴 季平安 金
Ⅲ 客家人是少數民族還是什麼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
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三州」為 嘉應州、贛州、汀州。
說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了,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客家,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條目。
如果你是集郵愛好者的話,你應該注意到了中國民居那套郵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張便是客家的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
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3)揭陽華映電影院大門從哪裡進擴展閱讀:
多次遷移
有史可考的記載顯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
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規模南遷是在西晉末期「永嘉之難」、東晉「五胡亂華」時期。
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
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遷。
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南下遷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石壁鄉。
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
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莆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