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斯拉夫橋今還在嗎
你是指南斯拉夫電影《橋》里的那座大橋?現在依舊存在。
位於波黑北部的「塔拉河大峽谷大橋」,就是電影的原型地。大橋於1937年至1940年間修建,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拱橋,橫跨塔拉河,長365米,橋到河面149米,主橋拱114米,橋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個拱。在其完工之時,為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游擊隊炸毀,後於1946年重建並保留至今仍在使用。1980年,大橋所在地杜米托爾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游擊隊長少校老虎原型的雕像,碑文上寫著:"這座紀念碑是博日達爾.祖季奇的母親瑪麗亞為其所建.博日達爾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於1915年 1941犧牲"。
⑵ 南斯拉夫電影《橋》中那座橋是如何毀壞的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後,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http://ke..com/view/84286.htm?fr=ala0_1_1#8
真實橋在那,有沒有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是電影,電影《橋》的外景地,位於今天的黑山共和國境內北部塔拉河谷大橋.
⑶ 尋訪南斯拉夫電影《橋》外景地散記(圖)
山川景色攝影(馮贛勇)
途中田園風情(攝影:馮贛勇)
在穿越隧道間隙的行進中,只見一側遠眺是連綿不斷的山峰,另一面俯瞰是深不見底的溝壑,風景十分壯觀。人們能深刻感受到車在山中走,人在路中游的快感。一路上爬山觀水,遠觀飽覽山景,近瞧峽谷激流。一個多山小國的黑山,想不到有著處處生機盎然的景色。
塔拉河谷大橋(攝影:馮贛勇)
這座位於黑山塔拉河谷上的大橋,確實是在戰爭中被炸毀後重建的。但是電影中的情節與 歷史 真實事件炸橋有所不同。據相關資料記載:塔拉河峽谷大橋位於黑山北部,橫跨歐洲最深的峽谷--塔拉河大峽谷,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全長365米。
橋頭雕像(攝影:馮贛勇)
大橋最初建於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毀,後又於1946年重建並保留至今。曾風靡中國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就是根據當年游擊隊炸橋的史實改編並在此拍攝的。這座塔拉河谷大橋連通了橋兩頭的小村莊,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大橋非常壯觀,從近處根本看不出其壯觀之態,遠觀或是從空中俯瞰,或是從橋下向上看,就會深切地體會到其宏偉之勢。
塔拉河峽谷(攝影:馮贛勇)
站在橋上眺望遠處風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俯身向下可以看見流勢兇猛的塔拉河,仰望向上看是藍天白雲悠悠;環顧四周瞭望,可以看見青山和在山下的小小村莊。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大橋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大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壯麗畫面。特別是在兩岸還架起了溜索,穿梭於峽谷之上的滑溜索景象令人為之驚嘆不已。
橋頭觀橋(攝影:馮贛勇
關於這座橋的來歷始末緣由,一位名叫寒夷術的先生有著生動的記載:1937年,巴爾干半島,南斯拉夫王國黑山地區。朝陽剛剛從群山中露出笑容,溝壑深邃的塔拉河大峽谷便迎來了一支風風火火的架橋隊伍。聽到動靜,附近小村莊早起的莊稼漢們,暫且放下手中的農活,三三兩兩圍攏過來,蜷曲的胡須中央或在賣力吧嗒旱煙或在討論著眼前的新鮮事。
橋上觀景遊客(攝影:馮贛勇)
領隊的是建築師安東諾維奇,他站在河谷邊上,手握著橋梁藍圖,和設計師米亞特•斯•特羅亞諾維奇教授,以及施工隊的幾位主要負責人現場會談。他們不時地向橋位所在的河谷縱段方向指畫著,信心飽滿地表露無疑。
橋頭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經過三年緊張勞碌的施工,施工隊克服了地勢地貌復雜、汛期水流湍急、技術落後且無法採取大規模機械化施工的諸多困難,終於將橫跨塔拉河谷的大橋建成通行。
橋頭銘牌(攝影:馮贛勇)
這座鋼筋混凝土拱橋長365米;有5個拱,其中跨越河道的主拱長114米;橋面距河面常年水位172米。完工當年,塔拉河谷大橋成為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世界橋梁界為之側目。
橋頭小店工藝品(攝影:馮贛勇)
黑雲壓日,鐵蹄踐踏。1941年6月,軸心國軍隊侵入南斯拉夫,國王出逃並流亡國外,軍隊宣布投降。南斯拉夫隨即被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瓜分。而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波黑的大部分以及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則在德國法西斯的扶植下成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河谷上滑溜索(攝影:馮贛勇)
以鐵托為首的游擊隊隨即招兵買馬,積極展開抵抗和破壞活動。1942年,為切斷軸心國及偽軍的運輸通道,游擊隊奉反法西斯最高司令部命令炸毀了塔拉河谷大橋;同年8月,侵略者將參與炸橋的工程師拉扎萊•亞烏克維奇殺死在橋頭以示懲罰。
橋頭餐館(攝影:馮贛勇)
1946年,戰後恢復原有交通基礎設施,塔拉河谷大橋得以重建。為紀念二戰時期的鐵血抗戰,南斯拉夫 社會 主義聯邦共和國於1969年拍攝完成電影《橋》。其主題曲《啊!朋友再見》,讓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人久難忘懷。另外一部二戰題材的美國電影《納瓦隆突擊隊》(1979上映)也曾經使用過這座大橋作為背景。
橋對岸的村莊(攝影:馮贛勇)
1980年,南斯拉夫統帥鐵托逝世,大橋所在地杜米托爾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憾的是,屬於這座大橋的那個「大南斯拉夫」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按所謂「民族意志」,南斯拉夫徹底地分裂成若干弱小國家。先是南斯拉夫,再到南聯盟,再者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然後至此,她的母國,則變成了形單影只的「黑山」……
橋附近的澤布里耶克鎮(攝影:馮贛勇)
⑷ 電影八百那座橋是現在什麼橋
是浙江路橋
關於老上海的影視作品裡常見。
浙江路橋又名「老垃圾橋」,位於蘇州河河道之上,是中國上海市境內一座連接黃浦區與靜安區的過河通道,是亞洲罕見的魚腹式簡支鋼桁架橋之一,也是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⑸ 前南斯拉夫電影《橋》中的那座橋是一座真實的橋嗎
是真實的改編的,但那橋在哪就不大清楚了。影片的拍攝地叫塔拉河谷大橋(Tara River Canyon Bridge),位於今天的黑山共和國境內北部塔拉河谷地區。
⑹ 著名影片《魂斷藍橋》的橋是哪座橋
倫敦滑鐵盧橋
滑鐵盧橋始建於1817年,是一座9孔石橋。當其建成通車時,正值英國的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中大勝拿破崙兩周年,該橋便由此得名滑鐵盧。20世紀40年代,滑鐵盧橋開始進行重建。由於當時二戰戰事正酣,男丁稀缺,粗重的建築工作因此也就不得不交給英國婦女去完成。在德國法西斯的狂轟濫炸中,新橋終於在1942年建成,不過正式通車一直拖到了1945年。
新的滑鐵盧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遠遠望去,外形簡單卻不失典雅。該橋長近400米,寬約25米。橋下5孔有如五道彩虹首尾相連,橫跨泰晤士河南北兩側。泰晤士河水面雖寬,水流卻極緩慢,一艘接一艘的船隻彷彿行駛在光亮、平坦的液體馬路上,悄無聲息地在橋孔間穿梭。由於此處位於倫敦鬧市區中心地帶,而泰晤士河恰好又在此轉了一個近乎90度的大彎,因此觀賞起兩岸的綺麗風光,可以說視角最佳、景緻最好。記載著「日不落帝國」往日輝煌的城堡宮苑,拔地而起的高樓與凝重的古建築相交融的倫敦金融城,以及忙忙碌碌的現代化碼頭倉庫,在這里都可一覽無余。
⑺ 前南斯拉夫著名經典電影片《橋》中的被炸掉的那座橋是哪裡的還在嗎
我們家還有那個電影呢~!!~!~!~
⑻ 電影《橋》的拍攝地,歐洲最大最深的峽谷,是最大混凝土拱橋嗎
著名的迪爾地耶維卡橋-塔拉河大橋,位於塔拉河大峽谷,早在八十年前,它就是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了,從橋上看溝壑縱橫的塔拉河,景色非常優美,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⑼ 塞爾維亞電影-橋是在哪裡拍攝的
《橋》(Мост),南斯拉夫電影名(1969年),這部影片描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該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1]
中文名
橋
外文名
Мост
出品時間
1969年
出品公司
波斯納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南斯拉夫
導演
哈·克爾瓦瓦茨
編劇
喬·萊博維奇,普·格魯博維奇
類型
動作/戰爭
主演
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鮑里斯·德沃爾尼克,斯·佩洛維奇,雷利亞·巴希奇,約·亞尼切耶維奇,伊·加洛
片長
97分鍾
上映時間
1969年7月14日
對白語言
塞爾維亞語,德語
色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074921
譯制單位
北京電影製片廠
譯制時間
1977年
1944年,德軍投入重兵守衛南斯拉夫境內的一座大橋,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博士處心積慮防止南遊擊隊的攻擊。同一時間,游擊隊少校「老虎」(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飾)接到上級命令:為阻止德軍匯合,必須在七天之內找到建橋工程師將橋炸毀。老虎與老戰友——爆破專家扎瓦多尼(Boris Dvornik 飾)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諾、沉默寡言的戰士狄希、曾參與建橋的游擊隊員曼納,組成了一支行動小隊。老虎從蓋世太保手中救出工程師,在接近大橋的過程中與德國護衛軍隊發生激戰,有游擊隊員與聯絡員犧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補充進來。在破解了德軍的間諜滲入之後,游擊隊員們終於將大橋炸毀。[2]
本片秉承了南斯拉夫電影的一貫風格,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這部電影於70年代中期在中國放映,在那極度缺乏精神食糧的年代,中國電影觀眾對這部電影留下了永難磨滅的印象,他們津津樂道於劇情和台詞,學吹口哨和口琴並高唱電影中的著名插曲——《啊,朋友再見》, 但這首中國人至今耳熟能詳的歌並非南斯拉夫民歌,而是二戰時義大利游擊隊之歌。
註: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63年-1992年),歷史上的國名,位於巴爾干半島,1992年解體,分別成立了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現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
⑽ 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橋的名字
塔拉河峽谷大橋位於黑山北部,橫跨歐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峽谷,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全長366米。它初建於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毀,後於1946年重建並保留至今,《橋》就是根據當年游擊隊炸橋的史實改編並在此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