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前看過一部越戰電影,想下來再看,但是記不得名字了
更多中文片名:
我們曾是戰士
勇士們(台灣)
軍天壯志(港澳)
梅爾吉勃遜—勇士們
征戰歲月
士兵宣言
更多外文片名:
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USA) (working title)
Wir waren Helden .....(Germany)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
138分鍾/ 阿根廷:140 分鍾 / 德國:126 分鍾 (剪輯版) /西班牙:143 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德國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越南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SDDS Dolby Digital EX DTS-ES
評級:
Rated R for sustained sequences of graphic war violence, and for language.
級別:
Singapore:PG Australia:M Norway:15 Sweden:15 UK:15 Peru:14 USA:R Canada:PA Canada:13+ Australia:MA France:-12 Hong Kong:IIB Spain:18 Germany:18 Canada:14 Canada:18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Canada:AA Canada:18A New Zealand:R16 South Korea:15 Canada:14A Finland:K-15 Philippines:PG-13 Switzerland:14
製作成本:
$75,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2001年3月5日 - 2001年7月13日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C and E-Series Anamorphic Lenses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Vision 800T 5289)
洗印格式:
35 mm (Eastman Kodak)
膠片長度:
3466 m (Germany)
[編輯本段]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蘭道爾·華萊士(Randall Wallace)
編劇 Writer:
夏爾·摩爾
約瑟芬·蓋爾威
Harold G. Moore .....(book 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as Lt. Gen. Harold G. Moore) and
Joseph L. Galloway .....(book 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蘭道爾·華萊士Randall Wallace .....(screenplay)
演員 Actor: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Lt. Col. Hal Moore
格雷戈·金尼爾 Greg Kinnear .....Maj. Bruce 'Snake' Crandall
山姆·艾里奧特 Sam Elliott .....Sgt. Maj. Basil Plumley
克里斯·克萊因 Chris Klein .....2nd Lt. Jack Geoghegan
凱麗·拉塞爾 Keri Russell .....Barbara Geoghegan
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 .....Joe Galloway
馬克·布魯卡斯 Marc Blucas .....2nd Lt. Henry Herrick
克拉克·格雷格 Clark Gregg .....Capt. Tom Metsker
迪倫·沃爾什 Dylan Walsh .....Capt. Robert Edwards
布萊恩·泰 Brian Tee .....Pfc. Jimmy Nakayama
盧克·本沃德 Luke Benward .....David Moore
阮明智 Johnny Nguyen .....Young NVA Lieutenant (uncredited)
Don Duong .....Lt. Col. Nguyen Huu An
Ryan Hurst .....Sgt. Ernie Savage
Robert Bagnell .....1st Lt. Charlie Hastings
Josh Daugherty .....Sp4 Robert Ouellette
Jsu Garcia .....Capt. Tony Nadal
喬·哈姆 Jon Hamm .....Capt. Matt Dillon
Desmond Harrington .....Sp4 Bill Beck
Blake Heron .....Sp4 Galen Bungum
Erik MacArthur .....Sp4 Russell Adams
Mark McCracken .....Capt. Ed 'Too Tall' Freeman
Edwin Morrow .....Pfc. Willie Godboldt
Sloane Momsen .....Cecile Moore
Bellamy Young .....Catherine Metsker
Simbi Khali .....Alma Givens (as Simbi Kali Williams)
Jim Grimshaw .....Maj. Gen. Henry Kinnard
Forry Smith .....Sfc. Carl Palmer
Steven Nelson .....Sp5 Charlie 'Doc' Lose
Vincent Angell .....Capt. Robert 'Doc' Carrera
Michael Tomlinson .....Col. Tim Brown
Keith Szarabajka .....Diplomatic Spook
Tim Abell .....Army Intelligence Officer
Patrick St. Esprit .....General in Hallway
Mike White .....Sfc. Bob White, Mortar Sergeant (as Michael John White)
Daniel Roebuck .....Medevac CO
Maia Lien .....Army Wife
Dan Beene .....Cab Driver (as Danny Beene)
泰勒·瑪姆森 Taylor Momsen .....Julie Moore
Joshua McLaurin .....Greg Moore (as Josh McLaurin)
戴文·沃克海瑟 Devon Werkheiser .....Steve Moore
Billinjer C. Tran .....Viet Minh Sergeant
Vien Hong .....Mr. Nik
Joseph Tran .....NVA Prisoner
Joseph Hieu .....NVA Officer
Lam Nguyen .....NVA Soldier with Bayonet
Diep Bui .....NVA Wife (as Zoë Bui)
Andrew Wallace .....French Bugler
Nicholas Hosking .....French Captain
Michael Giordani .....French Lieutenant
Shepard Koster .....Reporter (as Shep Koster)
Kate Lombardi .....Reporter
Ingrid Semler .....Reporter
Jason Powell .....Sgt. Robert Stokes
Doug C. Cook .....Capt. Ray Lefebvre
Sean Thomas Bunch .....Trooper on Fire
F. Lee Reynolds .....Chopper Crewman
Stephen Zapotoczny .....Edwards' Radio Operator
Frank Kostenko Jr. .....Foxhole Trooper
Ben Allison .....Lt. Cochran (uncredited)
Brian Carpenter .....Sec. of Defense Robert McNamara (uncredited)
Chris Cate .....Soldier (uncredited)
Cliff Fleming .....Capt. Jon Mills (uncredited)
Brendan Ford .....Jump Coordinator (uncredited)
Kelli Franklin .....Mrs. Charlie Hastings (uncredited)
Christian Gibson .....Soldier (uncredited)
Edward Gibson .....Soldier (uncredited)
William Gibson .....Soldier (uncredited)
Justin Gordon .....French Officer (uncredited)
Shannon M. Hart .....Army Wife (uncredited)
Lyndon Johnson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Derrell Keith Lester .....Black Private (uncredited)
Will Klipstine .....Private Davey (uncredited)
Matthew Lang .....1st Lt. John Arrington (uncredited)
Danny Le Boyer .....Sergeant (uncredited)
Matt Mangum .....Pvt. Soprano (uncredited)
Randy Oglesby .....Lt. Col. List (uncredited)
Jonathan Parks Jordan .....White Private (uncredited)
John Paul Rice .....Pvt. John Henry (uncredited)
Keni Thomas .....Sergeant (uncredited)
瑪德琳·斯通 Madeleine Stowe .....Julie Moore
製作人 Proced by:
Eveleen Bandy .....associate procer
Bruce Davey .....procer
William Hoy .....associate procer
Jim Lemley .....executive procer
Danielle Lemmon .....co-procer
Stephen McEveety .....procer
Arne Schmidt .....executive procer (as Arne L. Schmidt)
Randall Wallace .....procer
Stephen Zapotoczny .....co-pro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Nick Glennie-Smith
攝影 Cinematography:
Dean Semler
剪輯 Film Editing:
William Hoy .....associate procer
選角導演 Casting:
Amanda Mackey Johnson
Cathy Sandrich .....(as Cathy Sandrich Gelfond)
藝術指導 Proction Designer:
Thomas E. Sanders .....(as Tom Sanders)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Kevin Kavanaugh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Gary Fettis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Michael T. Boyd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David Goldberg
Kevin Lingenfelser .....Cinesite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Allan Graf .....second unit director
Frank Kostenko Jr. .....Foxhole Trooper
Allen Kupetsk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ichelene Mundo .....additiona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Nilo Otero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William Purpl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Shannon D. Speaker .....dga trainee (as Shannon Speaker)
Jey Wada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Kim H. Winther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s Kim Winther)
Lars P. Winther .....additiona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Lars Winther)/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s Lars Winther)
[編輯本段]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Icon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
Motion Picture Proction GmbH & Co. Erste KG [德國]
Wheelhouse Entertainment [美國]
發行公司:
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 [瑞士] ..... (2002) (Switzerland) (theatrical)
Bac Films [法國] ..... (2002) (Switzerland) (theatrical)
Concorde Filmverleih GmbH [德國] ..... (2002) (Germany) (theatrical)
Concorde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 (2003) (Germany) (DVD)
Europa Filmes [巴西] ..... (Brazil) (DVD)
Mesa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 (Brazil) (VHS)
Nu Visión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Argentina)
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 Paramount Home Video [美國] ..... (USA) (DVD)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國] ..... (USA) (DVD)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 (Belgium)
Soyuz Video [俄羅斯] ..... (Russia)
Warner Sogefilms S.A. [西班牙] ..... (Spain)
特技製作公司:
CIS Hollywood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Cinesite (Hollywood)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Digital Domain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Full Scale Effects Inc. [美國] ..... (uncredited)
其它公司:
All Seasons Transport [美國] ..... craft service
Asylum VFX [美國] ..... main titles
Columbia Records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Combustion Music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Legacy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Mary Nelson-Duerrstein & Associates [美國] ..... negative cutting
Paskal Lighting [美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Sony Music Soundtrax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The Hopeful Dog Cafe [美國] ..... craft service: Georgia
Tomkats Catering [美國] ..... catering
[編輯本段]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細節)
美國
USA
2002年2月25日 ..... (premiere)
美國
USA
2002年3月1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3月6日 ..... (Manila)
希臘
Greece
2002年3月8日
英國
UK
2002年3月8日
台灣
Taiwan
2002年3月22日
香港
Hong Kong
2002年3月28日
冰島
Iceland
2002年3月29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4月10日 ..... (Davao)
丹麥
Denmark
2002年4月12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2年4月17日
法國
France
2002年4月17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2年4月18日
芬蘭
Finland
2002年4月19日
埃及
Egypt
2002年4月24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2年4月25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
2002年4月25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5月3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2年5月3日
土耳其
Turkey
2002年5月10日
以色列
Israel
2002年5月30日
瑞典
Sweden
2002年5月31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2年6月14日
日本
Japan
2002年6月22日
科威特
Kuwait
2002年6月25日
愛沙尼亞
Estonia
2002年6月28日
西班牙
Spain
2002年6月28日
德國
Germany
2002年7月4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7月4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奧地利
Austria
2002年7月5日
波蘭
Poland
2002年7月12日
立陶宛
Lithuania
2002年7月19日
墨西哥
Mexico
2002年7月19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2年8月15日
俄羅斯
Russia
2002年8月22日
義大利
Italy
2002年8月23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2年9月19日
秘魯
Peru
2002年11月28日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2005年2月16日 ..... (TV premiere)
[編輯本段]
一句話評論
Fathers, Brothers, Husbands & Sons.
We were... young, brave, husbands, wives, sons, mothers, daughters, soldiers.
400 U.S paratroopers. 4000 Vietnamese soldiers. 12 000 miles away from home. 1 man led them into battle.
本片是好萊塢關於越戰的一次大膽嘗試。
——《洛杉磯每日新聞》
[編輯本段]
簡介
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當時的第一營營長、指揮官哈若德·摩爾和記者約瑟芬·蓋爾威親身經歷並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也是美軍在越南戰場第一次重大傷亡,對美軍日後對越戰態度的改變起了極重大的影響。不過本片並沒有著力突出對越戰大環境背景的描寫,而是從一名名官兵的眼睛裡,透視出美國軍人經歷戰爭時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精神。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布森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編輯本段]
影評
高成本製作,又是一部好萊塢越戰大片,但與以前好萊塢越戰片不同的是,本片冒著很大的風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越南戰爭,越共們不再是凶神惡煞、殘忍無比的劊子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美國士兵們也不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的神話,在片尾時,他們道出了戰爭的真諦:參加戰爭,只是服從國家命令。在戰場上,他們不是為國而戰,不是為國旗而戰,而是為了彼此奮戰。以前看到越戰片,把越共們描寫的像恐怖分子,心中就很是不平,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越共們也很無奈,保衛自己國家都成了恐怖分子,這世界就這樣,我想假如中國共產黨沒有取得勝利的話,下場也會和越共們差不多吧。
戰爭總是殘酷的,戰場上永遠沒有勝利者。這部電影真實的還原了歷史的戰爭場面,因為真實,所以好看。
[編輯本段]
幕後製作
本片改編自前美軍中將哈羅德·G·摩爾和戰地記者約瑟夫·L·加羅威所著的暢銷書《我們曾經是戰士,而且年輕》(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兩人都曾親歷書中那場慘烈異常的戰斗。摩爾和加羅威在序言中寫道:「我們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場戰爭,但憎惡越戰的人們無法區分戰爭和戰士。我們知道越南是什麼樣子,我們見到的、做過的、談論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國國內無法感知。好萊塢一直在錯誤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兄弟們身上捅刀子。當戰爭結束,死去的人無法再站起來,而奇跡般倖存的人將終生無法撫平傷痛,早已同初上戰場時的年輕人判若兩人。我們用這個故事向在那場戰斗中死在我們槍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達敬意,他們很英勇,他們是可敬的敵人。我們為他們能魂歸故土、光榮下葬而祈禱。」
蘭德爾·華萊士於1993年在機場的書店中發現了這本書,是書名吸引了他。華萊士在航班上讀完了這本書,激動的心情無法平息,決定嘗試拍成電影。他立即同經濟人取得了聯系,要求尋找享有拍攝權的人,他希望改編成劇本。情況很快明了,雖然還沒有人取得這本暢銷書的拍攝權,但作者對電影不感興趣。
不過,華萊士並沒打算放棄,他直接找到了兩位作者,並給兩人都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寫道:「瞧,我說的一切都會讓我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好萊塢的說客,所以我不打算多費口舌,你們不認識我,從未聽說過我和我的作品。不過,我願意將我寫過的兩個劇本寄給你們,請你們看一下,如果你們喜歡,那麼給我電話,我們談一下這部電影。」在華萊士交給摩爾和加羅威的兩個劇本中,就包括經典之作《勇敢的心》。兩位作者不久便致電給華萊士,同意商談。
憑借著誠實的人品,華萊士終於贏得了兩位作者的信任。加羅威回憶說:「我們都曾想過,也許直到我們離開人世,這本書才會被改編成電影。於是當華萊士找到我,我用一個問題來決定是否有繼續交談的必要,我問他是否相信英雄,他的回答很肯定,並告訴我剛剛完成《勇敢的心》。我看了劇本,認為他是唯一的人選。」
其實客觀的說,加羅威、摩爾和華萊士三人都有著相似之處,那就是另類。加羅威最終決定告別自己戰地記者的生涯;摩爾在戰斗中多次拒絕被空運至安全地帶;而華萊士畢業於神學院,卻是空手道黑帶。
華萊士用自己的錢買下了拍攝權,而他身後沒有製片公司,也沒有簽約演員。後來,這部影片成為了華萊士自己組建的製片公司的第一部電影。
本片用特別的手法記錄了殘酷的戰爭,值得後人思考的是,戰爭究竟是無止境的殺戮還是帶有浪漫色彩的血腥?
[編輯本段]
幕後花絮
·兼任本片軍事技術顧問和臨時演員的科尼·托馬斯(Keni Thomas)曾參加1993年在摩加迪沙的軍事行動。
·影片最初完成的膠片長達150個小時,剪輯部門整整看了6天6夜。
·片頭的法國號手是由編導蘭德爾·華萊士的兒子扮演的。
·片尾曲《Mansions of The Lord》成為非官方的軍方哀樂,里根的葬禮上就曾響起這段樂曲。
·片中A-6「入侵者」攻擊機的畫面最初是為1991年的《捍衛入侵者》拍攝的,在本片開拍的幾年前,A-6「入侵者」已經退役,於是無法拍攝這種戰機。
·片中第一騎兵師的倖存者曾有幸在本片公映之前觀看本片,其中大部分人都在影片開始後30分鍾內退場,因為影片相當真實,他們不想重溫噩夢。
[編輯本段]
穿幫鏡頭
·摩爾向孩子們道晚安時,上鋪的孩子戴著現在款式的棒球頭盔。
·當摩爾差點被刺中時,敵方士兵被子彈擊中前額,但後來的畫面中他的頭部沒有傷口。
·當時M60機槍不需要副射手,由一人操作。影片所示年代美軍還未使用M16突擊步槍。
·影片中越共使用的AK-47大部分是道具,但做工粗糙。尤其在影片結尾美軍反攻,越共們領取武器時,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放在地上的AK-47太假了,由彈匣就可辨認,如果觀察再細致一點——沒有拉機柄,槍管還是方的(估計是木頭或泡沫做的~~~~ 可以理解,因為影片著力刻畫美國軍人。而在影片中越共拿著AK-47當肉搏武器用,根本不怎麼開槍,通常都是被美國人當靶子打了。每個越共士兵從出現到死平均時間不超過5秒,所以沒有必要在越共的武器上花費太多代價)。
Ⅱ 介紹一些好聽的英文歌曲
這是全球最值得聽的、最好聽的100首英文歌
1. don't cry--guns n' roses這首歌曾唱哭了千萬人。總是能夠觸痛了心底最軟的地方,心抽痛著,眼圈紅了,卻沒有眼淚滲出,每多聽一次就多一次的依戀...
2. fade to black--METAllic金屬樂隊也有很經典歌曲,相信國內有好多人都是聽了這首歌的前奏才去學吉他的!METALLICA經典中的經典,也是METALLICA飽受爭議的作品,因為當時有樂迷自殺就是出於這首歌,膽小別聽哦~
3. dreaming my dream--cranberries有著王菲一樣變幻倚儷的唱腔,高雅離開了原本浩渺的蒼穹來到人間,它帶著冷漠的美艷,但又說著人身上的變動和永恆,愛爾蘭的卡百利樂隊就這樣汲取了精靈與傳說的浩渺氣質,溝通了人間和天空的美,把人的故事,愛情,歷史,死亡,社會都融進那飄忽而真切的女聲中...(卡百利,本是蔓聲漿果的藤蔓)
4. dying in the sun--cranberries不斷地重復著放這首歌,簡短迂迴的旋律,簡短迂迴的歌詞。平躺在這樣的歌里,暈乎乎的,渴望在陽光下睡死...
5. never grow old--cranberries 最近常聽朋友們說時間過得好快~! 感覺自己在一天一天的虛度光陰! 不由得想起了這支歌~!
6. far away from home--groove coverage德國新晉樂隊,這首歌已被眾多知名DJ譽為當今舞曲最為精華的傳世之作,聽了不下幾百遍了,旋律好的很,女聲好的很...
7.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guns n' roses(「野蠻師姐」主題曲)艾薇兒翻唱的和槍花版的都給人一種爽歪的感覺,當然女生版的更加恬靜,睡覺之前是要聽的奧。
8. imagine--john lennon約翰列儂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搖滾樂隊「甲殼蟲」(或叫披頭士)(beatles)的靈魂人物,死於1980年12月8日,是被一名狂熱的歌迷開槍打死的,他的死震驚了世界,他在六十年代吸毒,目無宗教和governme-nt,在七十年代致力研究東方宗教和宣揚童話般的愛(有一顆小星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聲音聽來象預言者的祈禱,而歌詞依然是固執的理想,或許列儂所要求的泰國絕對,太過純潔,但作為夢,難道你我就不曾有過嗎?
9. yesterday--beatles這么經典的還說什麼呢,電台點播率已經超過一億次了,沒聽過的太遜了。
10. let it be--beatles昔日創下了榜史紀錄,也是Beatles解散時成員們的心態寫照。有時候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至於結果就讓它Let it be...
11. it's my life--bon jovi曾用來做CS的MTV背景音樂。
12. that's why(you go away)--meachael learns to rock半路在一家美發店的門前聽到了that's why (you go away)的鋼琴版!!! 感覺很好,這樣聽起來That's why就更經典了! (放的聲音越大越有感覺哦)
13. you can't say(韓劇"愛上女主播"主題曲)相信大家對這首歌不會感到陌生了哦!!!每當旋律一起就能體會其中的柔情...
14. yesterday yes a day 溫柔醇厚的聲音,靜靜地用心體會,很舒服的21歲的挪威女孩marlin,自己寫歌自己唱,一首充滿浪漫氣息的法國歌曲,就像愛人在你耳 邊輕輕呢喃,超好聽的...
15. heal the world--meachael kjackson他是瘋狂熱愛和不羈職責的承受者,年輕的巨富,心理怪異而各聲純潔的奇人,他富於創造,不向任何一個流派*攏,雖然,傑克遜現在的形象不好,但他曾經為世界的慈善事業作了很大的貢獻,這首歌也正是他心意的表現吧...最起碼他在音樂方面的高度是誰都無法否認的。
16. the girl is mine--meachael jackson.純潔的彷彿童話,干凈的讓人不敢呼吸...
17. delicious way--倉木麻衣。我本人也十分仇恨日本人的,但是聽到這么純潔的歌曲感覺到音樂真的是沒有國界的哎~~
18. under the sea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插曲,可總感覺張邵晗唱的更有活力。再聽聽原唱的,就知道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哪裡了。
19. fighter--Christina 厚重有力的嗓音穿透著我的耳膜,裝飾著閃亮碎鑽的眼眸沖擊著我的視網膜...希望有一天,我能夠成為那個fighter... 蠻有爆發力的一首歌。
20. without you--mariah carey我喜歡的歌星!因為她在唱功方面顯得極為細膩,而且她的聲線真的是性感迷人而且非常有爆發力和感染力...~~這是高音上唯一可與i will always love you媲美的歌,下面還有一首兩人合唱的,絕對體現唱功哦~~
21. when you believe--mariah carey n' whitney houston不多說了,任何人都唱不成這樣的。
22. Crying in the Rain大概算的上是歐美最具生命力的情歌之一了,這首出自民謠女歌手Carole King的作品對原來舒緩深情的作品來了一次顛覆性的改造...
23. never say goodbye--Hayley Westenra充滿曼陀鈴和豎琴聲音的歌曲當中透顯出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少女形象,歌曲是從愛爾蘭傳統歌曲中改編過來,Hayley Westenra的聲音如同絲線一般,在演唱技巧上更已達到完美的境地,而嗓音天生的優美更是讓人不得不贊嘆和艷羨。
24. Sugar Ray's Someday。Sugar Ray(據說應該翻譯作「拔絲」樂隊-_-bbb),他們的音樂風格用一個字就可以形容——Summer,他們只在夏天出片,歌兒一聽就讓人想起夏天——總是陽光明媚、活潑愉快。與此相反的,他們的歌詞卻是比較深的,那個身上有著13個紋身、英俊得完全不像個rock band主唱的Mark McGrath經常用很誇張的肢體語言在MTV中搖擺,加上十分十分正宗的傳統搖滾式配器,恐怕在今天活著的樂隊中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band。
25. Iris-- Goo Goo Dolls清脆急促的吉他solo,John Rzeznik飽含滄桑的低沉嗓音,對世事、愛情滿腹的疑問,後面的爆發,「And I don't want the world to see me, 'Cause I don't think that they'd understand. When everything's made to be broken, I just want you to know who I am!」 這是有著無窮韻味的箴言。
26. Mystical Machine Gun--Kula Shaker比較難得的是,Kula Shaker的音樂受了很多東方思想的影響,這一點同時表現在歌詞、音樂和配器之中。樂隊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專輯就是《Peasants, Pigs & Astronauts》專輯干凈的聲音,迷幻的吉他,如印度梵音般的和聲,充滿現場感的錄音,總之在當時背景下,屬於絕對的異類。
27. Elemental--tears for fears.其實只是主唱oland Orzab一個人而已,整張專輯所有詞曲、每一軌錄音(器樂、主唱、和聲)全部出自這傢伙一人之手(口),真是嚇了一跳(原來世界上真的有全才啊)!
28. gone away--the off spring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樂隊。跟99%的美國搖滾樂隊一樣,也是來自學校同學的組合,經過很長時間的地下活動,終於走到地上,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就是主唱Bryan Holland的十分金屬化的硬朗狂放的唱腔,歌詞有著對世事無情的玩弄和嘲諷。
29. A Question Of Lust--peche Mode很容易和「冷」這個字聯系起來,冷冰冰的純電子音樂,冷冷的唱腔,冷僻的歌詞,似乎特別適合目前這個季節來聽...
30. this is how we do it蠻歡快的一首現代英文混音dj舞曲,偶個人比較喜歡。
31. boom boom boom各位愛跳舞的朋友,這就是你們的音樂,做為音樂和舞蹈的信徒,你們起床要放的音樂。
32. Earth song--meachael jackson請保護大自然!~ 崇高的敬意!~ 看過mv後真的感覺心裡堵堵的...
33. everybody dance now相信看過韓國綜藝節目情書的朋友不會陌生吧~裡面好多背景音樂就是用的這個,尤其是uncle shin的抖動dance甩你的雙手,很簡單的一個步驟,音樂炸進你的頭,活著就要開心些嘛!!!順便說一下, 我超級喜歡那個張英蘭~~~~
34. the day you went away--M2M是當之無愧的小甜甜咯,相信誰都不會忍心傷害這樣的女生,不過歌詞有點傷感,我們從來都不知道珍惜所擁有的直到永遠的失去它,將如何承受這種痛苦,現在,我不得不說,我是真的真的失去了你...
35.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Krauss多次被評為世界最美的女聲,坐擁11座格萊美獎,被無數人翻唱過... 男孩地帶的也同樣也是不可錯過的哦!
36. hero--enrique iglesias出生在馬德里,有著西班牙人獨有的深邃的雙眸,冷峻而又性感的臉龐,富有磁性的嗓音,再加上他那令人神魂顛倒的外表...
37. god is a girl--groove coverage從個人角度看sweetbox和groove coverage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女唱樂隊,下面還有幾首歌都是她們的,很喜歡女主唱有些慵懶而很清脆的聲音,他們的風格...喜歡聽這種節奏感強,比較熱鬧的歌曲。覺得這個樂隊的風格還是挺新鮮的,也比較大眾化,應該會有不少朋友會喜歡,因為大眾不等於庸俗。
38. she--groove coverage
39. can't get over you--groove coverage
40. 7 years and 50 days--groove coverage
41. encore une fois--helene segara一首抒情法語歌,哀而充滿無奈的歌,你能體會到它的憂傷,也許有一天 我會離開你,途跋涉尋找真的自己也許有一天...也許有一天...
42. je m appelle helene--helene rolls聽了首法語歌後覺得法語太美了,讓人感覺說法語的人嘴上摸了奶油,...於記憶深處,要我找到簡單的愛情,於我的愛情,歌詞中有著淡淡的傷感...
43. here i am--bryan adams那是布賴恩亞當斯的作品,我想大家應該都聽過他那首絕對經典的歌「( Everything I Do )吧,這個帥帥的滄桑男人的聲音是誰都無法抗拒的哦。
44. Everything i do--bryan adams不多說了,絕對經典中的經典。
45.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毫無疑問,U2是80年代英國最受歡迎的搖滾樂團,不過我個人只喜歡這一首,具體也說不出為什麼,可能感覺聲音和旋律搭配的很棒吧~~
46. big big world--Emilia看上去是一個愛整潔的乖女孩,尤其在唱「Big,Big World」這樣的慢歌時,她顯得十分純情而古典。目前Emilia的唱片在瑞典已賣過了3白金的數量。而首支單曲「Big,BigWorld」則成為了瑞典歷史上流行速度最快的一支...
47. right here waiting--rachard max這是一首很經典的老歌,歌唱了刻骨銘心的愛情... 這是我曾經最愛的一首老歌,相信每個人也都聽過無數遍,但依然是...
48. stay--williams(野蠻師姐主題曲)特別特別特別的歡快,每次不知道為了什麼一心煩就不由自主想聽這首歌,連我們宿舍一個平時不怎麼願意聽歌的哥們也喜歡上了這首...
49. live forever--Oasis 是近十年來英國最受歡迎和最受評論家承認的樂隊之一;live forever是我朋友推薦給我的,聽過後感覺真的很不錯呢...
50. life for rent--dido清爽的時節,清爽的女孩兒,清爽的音樂。Life for rent,把整個生命都出租出去,不屬於任何人,無根地飄盪,聽起來有一些傷感。
51. promise don't come easy跟著CD慢慢的哼著,記不清楚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聽了,若有若無的思緒纏繞著自己,象夢一樣。
52. lonely--nana是一首黑人說唱歌曲,同時加入了R&B和Blues的曲風,歌曲的當中還有女聲的伴唱,旋律非常優美。不會再有第二首歌可以超越...歧視,家庭的破碎...
53. dilemma--kellyrowland與饒舌巨星nelly搭檔演唱的歌曲,這首歌曲雖然風格老套,但仍然在全美電台創下近兩個月蟬聯冠軍寶座的紀錄。
54. you took my heart away舒緩的節奏,簡潔的編曲,十足的優美旋律,都展現了mltr最擅長的迷人功力。
55. helene segara-encore une fois一首經典法語歌,同樣將法國濃郁的浪漫氣息,法國當紅歌手helene segara 專輯,她的音樂和她的人一樣別有風情。她的嗓音並不是十分突出,但聲音中有一種魅惑迷離的特質。
56. sealed with a kiss 以吻封緘,經典美國鄉村音樂,一首極具浪漫色彩的老歌,敘離別情,但不傷感;道分手苦,但不低沉。飽嘗相思之苦的戀人們聽來,肯定別有一番滋味...
57. only time--enya無由的哀愁隨著Only Time的歌聲湧上心頭。而當愛情滅絕、心泣莫名、欲蓋彌彰的絕望凄清,卻只有時間為唯一的目擊者...
58. i will be missing you記得第一次聽它的時候,只記得旋律很HIP-POP,直到後來無意中才知道了它的來歷。於是找來下載,聽,一遍又一遍。
59. civil war--guns n' roses在美國這樣一個國度,一支搖滾樂隊創作出這樣一首憂國憂民(當然也可以理解成激憤)的歌曲,這不是對搖滾樂的反判,恰恰是對搖滾更好的詮釋。我想,搖滾樂在國外之所以有那麼高的地位正是由於國外的很多搖滾樂隊有著對社會、對國家的主人精神以及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和精彩絕倫的演繹。國內呢?只有流行樂泛濫罷了,搖滾不光是非主流,幾乎成末流了...悲哀啊...
60. sunny came home1998年葛萊美大獎獲獎作品,現在已很難找得到這樣動聽的旋律了.
61. the one--Mr big每首歌曲中都有一段經典耐聽的吉他SOLO。我想有這一首歌就足以流芳百世了,即使多少年以後,這首歌也會引起人們無限的共鳴。
62. to be with you--Mr big幾乎所有的吉他教材都可以看到這首《與你同在》,這首歌用木吉他超越了轟鳴,用隨便超越了誇張,用一群拍著首合唱的小夥子超越了舞台上的超級巨星...時間總會流逝,浪漫和現實,究竟哪一個會與你同在呢?
63. 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oasis稱不上經典,但是也總能給人一種疲倦到不想說什麼的地步,如過明天我死了...
64. cinderella太鄙視SHE的媚日情節,所以只好聽英文版的這首半糖主義,不過發現比她們唱的好聽一百倍!!!
65. the sound of silence是奧斯卡最佳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歌,是美國流行音樂大師保羅西蒙的代表...我相信,一百個人當中會有一百個人喜歡聽這歌的。
66. should it matter--sissel kyrkjeb我喜歡這個低調又華美的女子,淡淡的感覺,仔細聽可以聽出性感哦!
67. stuck in my heart旋律很優美,中間有一段很完美的合聲。
68. utopia--sweetbox下面三首歌都是出自sweetbox的,丟失了以後心疼到現在呢,哪位哥哥姐姐能知道哪裡下的到一定告訴小弟哦,謝謝咯!!!他們的歌曲都巧妙地融合Pop、搖滾音樂,行雲流水的律動帶出女主唱Jade戲劇性的歌聲,不僅開啟歌迷的想像空間,而且扣人心弦,真的不動心都不行啊...
69. alright--sweetbox
70. one kiss--sweetbox
71. dreams come true--ses被無數個電台做過無數次的背景電樂,旋律響起你就知道你肯定聽過的...
72. sweet dream很喜歡的一首歌了,
73. back to you--bryan adams不多說了,布萊恩.亞當斯的每一首歌都那麼經典...
74. forever and ever-because i love you。絕對好聽,因為dido就是因為這首歌紅的。
75. Say It Isn't So--bon jovi硬漢唱的柔情歌曲也蠻感人的嘛~~
76. now and forever--richard max可能大家很少聽他的歌吧`~`其實他的歌真的很不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啊!
77. angle of mine一個很老的樂隊唱的,具體名字我忘了,超好聽。
78. dream cranberries就是大名鼎鼎的卡百利樂隊 ...這首《Dream》選自他們第一張專輯 王菲曾經翻唱過,翻唱得...我都聽不出真假...可惜每次出去唱王菲的歌都感覺在糟蹋音樂哎~~
79. faint--lincoln park林肯公園,樂隊名字是因為每天樂隊的例行練習結束回家時,他都會駕車路過林肯公園,重要的是,他們的平均年齡不過二十齣頭哦...他們的音樂給人蠻另類的感覺
80. somewhere i belong--lincoln park節奏蠻快然後有點另類的歌。
81. *****--meredith brooks開朗輕快的曲風很討人喜歡,名字(妖精)是不好聽了一點點,但整首歌卻是有一點我行我素,特立獨行並不會為任何人改變。
82. westlife有一段時間,很喜歡Westlife的歌,每天在他們的歌聲中吃飯,看書,入睡。
83. the power of love--celion dion提起席琳迪翁(Celine Dion),大家都知道她的演唱以傾情投入而聞名於世,她的音色極具表現力,聲域寬廣,很有張力,最喜歡的歌曲,,完美的歌曲。
84. a new day has come--celion dion她以滿腔的愛與希望蘊育出另一個熾熱的生命,她歌唱生涯中第八張英文專輯「a new day has come真愛來臨」,在細膩悠揚、情感豐沛的歌聲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能量,熱烈地傳送到世界每個角落。
85. more than word*--**treme被翻唱了無數遍的歌,只用一把木吉他伴奏,但他高貴的氣質卻隨著真情流露,勝過了有著華麗織體的熱鬧聲音,當然,這首歌最迷人的,還是天衣無縫的合聲部分--那輕輕的,起伏的,隱現並滑翔而逝的伴唱,只有真正胸懷開闊,品位脫俗的人才能這樣寫情歌,也只有真正溫柔可愛的人才值得被這樣的歌聲圍繞。
86.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roberta flack 由於年代久遠,這首歌不可避免地帶上了留聲機時代遺留下來的貴族味道,一遍遍地重復「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她已經醉了,已經無力逃脫了,她更象是自言自語,捧著胸口喃喃自語而腦子里眼睛裡全是他全是他全是他啊...
87.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Elton joh工整清晰的吐字,彬彬有禮的抒情,不緊不慢的鋼琴,只能有那些擁有嚴謹文化傳統的中老年英國人來展現。
88. lemon tree--fool\\'s gardon5個得國小夥子組成的「傻子花園」樂隊,可根本沒想過要寫一首叫做《檸檬樹》的英文歌,給一個台灣女孩子(蘇慧倫)翻唱成中文版,在這個東方大國漂起!「 i wonder how, i wonder why, yesterday you tell me about the blue blue sky...」
89. vincent--don mclean這位歌詞有著詩一樣已經的青年為人了精神殉道者,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偉大的瘋子文森特梵高獻上了感人的一曲,這首歌唱到了藝術家的孤獨和世人的不義,唱到了崇高的痛苦和愛,唱到了內心矛盾,唱到了神,寧靜和永遠...
90. one love--bob marley他用歌聲帶給人快樂,並為公正而斗爭,這樣的一生足以使任何一位歌者在死神面前保持尊嚴,牙買加總統參加了他的葬禮。
91. careless whisper--wham威猛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接受的西方流行音樂,現在聽來真的是別有一番滋味。
92.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maonna她賣弄性感,出售神聖?可是她並不比任何人虛偽,當她撕開人們的虛偽時,我們聽到的是一副越唱越好的嗓子,和一種越來越真實的性格。阿根廷前總統夫人依維塔確有一生傳奇的經歷--寒門女子最終身居國母,用聖潔的博愛感動了整個國家,她為窮人所做的一切,她的真誠和無私,在歌聲得到了永生。
93. two steps behind--defleppardKB海峽擁有高超的不魯斯吉他技巧,低沉嗓音的半說半唱,成熟睿智的歌詞,以及難以言表的寬厚情懷,整個八十年代,不知多少人依*他們的音樂,完成了由青春向成年的過渡,不知多少人被那悠遠延綿的意境帶走,超脫於現實的無聊紛爭...
94. no more i love you--annie lennox此人於1995年推出了專輯「Mesa」(《美杜莎》)美杜莎,是希臘女神中最猙獰古怪的一個,把超人的魔力給了這個歌手,讓她有力,跌宕起伏,在我們想像之上拖曳高音,延續著從唯美派文學到新古典音樂的影響,也徘徊在藝術和商業之間,溝通著塵世的想像。
95. my heart will go on--celine dio*我深信,這是即使小學生也聽過而且非常喜歡的一首歌。
96. ***sing you now--meachael bolton這個男人具有輕易征服聽眾的才能,曾是美國電台播放給「面的」司機聽的最佳人選,可以用最直接的方法來美化我們的聽覺,而且,我們根本無須費心去聽,只要跟著,哼著,忙自己的,快樂就產生了。
97. yesterday once more唱者卡倫卡彭特被稱為美國的鄧麗君,當她死於神經性厭食症時,人們突然發現,在所有那些包裝精良,華美誘人的熱門金曲中,可能只有卡倫卡彭特的聲音值得被收藏,她把悠長的旋律唱得光芒耀眼,即使懷舊,都充滿了對生活的感恩,她的歌聲始終在呼喚人們熱愛的本能。
98. goodbye--air supply 80年代最受歡迎的一對組合,他們高低的配合優美的歌詞動聽的旋律令人難以抗拒。喜歡這樣凄美華麗的聲音,唱出那句痛徹心肺的「There's no other way than to say goodbye」
99. your song--Elton john平滑流暢的鋼琴和Elton john淡淡柔情的演唱,似乎就是和愛人相擁坐在黃昏中的木屋頂,看遠處夕陽西下,與世上最最甜美的雙眸對望,任似水年華靜靜流淌,這時不用很多錢,不用大房子,只要有一首由愛人所唱,但卻只屬於自己的歌就足夠了...
100. hotel california--Eagles我喜歡那充滿磁性的嗓音,木吉他彈奏出簡單幽怨的調子外,我想,喜歡它的另一個理由便是對回憶的孤獨感受。這樣的曲子,適合一個人聽,一遍又一遍地重聽,隨樂韻飄盪到廣袤卻寂寥的
Ⅲ 一部英雄駕駛飛機的電影
中文片名
風暴突擊者
原片名
Stormbreaker
更多中文片名
旋風任務 .....香港譯名
旋風少年特工
風暴剋星 .....台灣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
Alex Rider: Operation Stormbreaker .....(USA) (new title)
影片類型
動作 / 家庭 / 冒險
片長
93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德國 英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評級
PG for sequences of action violence and some peril
級別
Singapore:PG Portugal:M/12 Australia:M UK:PG USA:PG Finland:K-11 Norway:11 Hong Kong:IIA Philippines:PG-13 Malaysia:U Netherlands:MG6 Ireland:PG Brazil:10 South Africa:PG Taiwan:PG-12
製作成本
£25,000,000 (estimated)
$40,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2005年7月3日
出品
英國愛爾曼影業公司
美國韋恩斯坦影業公司
譯製版主創
翻譯:李紅
導演:胡連華
錄音:徐弘岩
剪輯:趙淑清
製片:趙新宇
配音演員:
孟令軍 胡連華 郭今非 牟迦倫 紀艷芳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發行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譯制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傑弗瑞·薩克斯 Geoffrey Sax
編劇
Anthony Horowitz .....novel, story & screenplay
演員
亞歷克斯·帕蒂弗 Alex Pettyfer .....Alex Rider
伊萬·麥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Ian Rider
米基·洛克 Mickey Rourke .....Darrius Sayle
比爾·奈伊 Bill Nighy .....Alan Blunt
米西·派勒 Missi Pyle .....Nadia Vole
索菲·奧康尼多 Sophie Okonedo .....Mrs. Jones
艾麗西亞·希爾維斯通 Alicia Silverstone .....Jack Starbright
戴米恩·路易斯 Damian Lewis .....Yassen Gregorovich
羅彼·考特拉尼 Robbie Coltrane .....Prime Minister
斯蒂芬·弗雷 Stephen Fry .....Mr. Smithers
理查德·詹姆斯 Richard James .....Vicar
安迪·瑟金斯 Andy Serkis .....Mr. Grin
製作人
Steve Christian .....procer
Hilary Dugdale .....executive procer
Nigel Green .....executive procer
Andreas Grosch .....procer
Anthony Horowitz .....executive procer
傑西卡·帕克 Jessica Parker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
Alan Parker
攝影
Chris Seager
剪輯
Andrew MacRitchie
選角導演
Sarah Bird
藝術指導
Ricky Eyres
美術設計
John Fenner
Alan Gilmore
布景師
Lee Gordon
服裝設計
John Bloomfield
視覺特效
Richard Briscoe .....double negative
Tom Debenham
Rudi Holzapfel
Dominic Parker .....associate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Sue Rowe .....Cinesite
Val Wardlaw .....Baseblack
動作指導
甄子丹 Donnie Yen .....additional martial arts sequences
副導演/助理導演
Vicki Allen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an Guest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Shakir Hafoudh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Samuelson Proctions
Isle of Man Film Ltd. [英國]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 [美國]
Isle of Man Film Commission [英國]
VIP 4 Medienfonds [德國]
Rising Star Entertainment
The Moving Picture Company (MPC) [英國]
Samuelson Proctions
Isle of Man Film Ltd.
Moving Picture Company [英國]
發行公司
Capitol Films
Entertainment Film Distributors Ltd. [英國] ..... (2006) (UK) (theatrical)
Independent Films [荷蘭]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Cinestar ..... (2006) (Philippines) (theatrical)
Central Partnership [俄羅斯] ..... (2006) (Russia) (theatrical)
Mesa Film S.p.a. [義大利] ..... (2006) (Italy) (theatrical)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MGM)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法國] ..... (2006) (France) (theatrical)
Odeon S.A. [希臘] ..... (2006) (Greece) (all media)
騰達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Pandasia Entertainment [台灣] ..... (2006) (Taiwan)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Baseblack [英國]
Cinesite (Europe) Ltd. [英國]
其它公司
Pinewood Shepperton Studios (Pinewood) [英國] ..... movie studio
Casting Collective [英國] ..... extras casting
One8Six Ltd. [英國] .....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Wood Hall Catering [英國] ..... catering
Audiolink Ltd. ..... walkie talkies/mobiles
Creative Giant ..... licensing style guide
DDA Public Relations [美國] ..... unit publicity
Flying Pictures ..... aerial filming services provided by
Media Safety Ltd. [英國] ..... health & safety
Midnight Transfer [英國] ..... post-proction facilities
Milan Records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英國
UK
2006年7月21日
俄羅斯
Russia
2006年8月17日
香港
Hong Kong
2006年8月31日
義大利
Italy
2006年9月8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6年9月21日
美國
USA
2006年10月6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6年10月12日
瑞典
Sweden
2006年10月13日
台灣
Taiwan
2006年10月13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6年10月19日
法國
France
2006年10月25日
德國
Germany
2007年 ..... (DVD premiere)
墨西哥
Mexico
2007年1月5日
巴西
Brazil
2007年1月19日
中國
China
2007年4月13日
西班牙
Spain
2007年6月29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14歲的阿歷克斯(阿歷克斯·派迪弗)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自小父母雙亡的他被唯一親人、當銀行保安的叔叔伊恩(伊萬·麥克格雷戈)帶大,和叔叔的感情十分深厚。一次車禍,伊恩突然去世,英國特工組織--軍情六處長官艾倫·布萊特(比爾·奈伊)親自上門拜訪,阿歷克斯這才知道叔叔原來是軍情六處最優秀的間諜,更是被世上最危險刺客之一殺死。
多國語言、潛水、射擊、武術、格鬥,極限運動...,原來叔叔教給阿歷克斯的,全是幫助他成為未來特工的技巧!在軍情六處的布萊特長官和瓊斯太太的軟硬兼施之下,阿歷克斯被招募進特別行動小組,成為超級少年特工。而他的第一個任務對象便是和叔叔的死脫不了干係的億萬富翁達瑞斯·塞勒(米基·洛克)。
居心叵測的塞勒向全英國所有學校都捐贈了高端3D的「風暴突擊者」超級電腦,但這慷慨背後卻很可能暗藏危機。喬裝打扮為電腦游戲迷,阿歷克斯潛入了塞勒戒備森嚴的老巢,果然發現其後另有玄機,而塞勒的目的是滅掉數百萬兒童!能不能在一切無法挽回之前拯救所有人?生死惡戰即將展開!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You're Never Too Young To Die
20或30年後,當丹尼爾·克雷格從007系列裡退休時,製片人們可以考慮讓主演亞歷克斯·帕蒂弗(Alex Pettyfer)成為下一任詹姆斯·邦德。
——《紐約院線》
這部喧囂的歷險片有足夠的能力征服年輕的觀眾,但某些故事裡的細節推敲得還不夠嚴謹。
——BBC
在配角的選擇上,充分體現出了製片人聰明的地方,尤其是扮演達瑞斯·塞伊爾情婦的米希·派爾(Missi Pyle),那股子潑勁和騷味著實會讓觀眾有一種不一樣的體驗。
——《走進倫敦》
影片惟一的問題就是太過現實主義了。
——《好萊塢報道》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關於原著】
2003年,一系列裝幀特別、暗設機關的圖書贏得了英國最負盛名的「紅房子」圖書獎(在英國,「紅房子」圖書獎是備受青少年讀者矚目的圖書大獎之一,至今已有23年的歷史,小讀者親自參評是其最大特色,習慣稱為「奧斯卡」圖書大獎。在歷年「紅房子」圖書獎獲獎名單中,就有風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
暢銷作家安東尼·赫洛維茨筆下的少年超級間諜阿里克斯·萊德,一夜間成為了流行人物,他接受空軍特種兵的非人訓練,潛入阿爾卑斯山與世隔絕的峰頂;阻止邪惡的核計劃,破解人權衛士光環背後的隱秘……。真正驚險神秘的間諜世界第一次為少年打開,懸念迭起驚心動魄不斷的刺激挑戰,簡直就是「少年007」的間諜冒險生涯,在全球賣出了上千萬本,僅在美國就銷售了近500萬冊!其中光「風暴突擊者」一本的銷量就有150萬冊,曾連續十幾周占據著《紐約時報》的兒童讀物的暢銷榜榜首,安東尼·霍洛維茨也憑借這個系列小說成為各大文學類獎項的常客,剛剛發行的「天使方舟」更是奪得了今年英國的年度大獎。
安東尼·霍洛維茨在差不多8歲的時候,就決定了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作家,22歲時就發表了真正意義的第一部作品……然而直到2000年,「亞歷克斯·里德」系列中的開篇「風暴突擊者」出版,霍洛維茨的名字才開始在文學界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霍洛維茨來說,間諜故事幾乎占據了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007系列電影更是對他產生了意義重大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持續到霍洛維茨成年後,就轉變成了一種創作原動力,促使霍洛維茨完成了「亞歷克斯·里德」系列小說。故事中的主角是真正的「英雄出少年」,14歲就成為了一名間諜--估計這可能是文學史上最反傳統的情節設置了。也許有人要問了,間諜活動是一種國家政府的行為,一個14歲的男孩,懂得什麼叫「愛國精神」嗎?確實,亞歷克斯是在一種不情願的狀態下被MI6吸收進組織的,屁大的男孩,在一個成人化的世界裡,會發生什麼樣有趣的事呢?相信這正是原著小說引人遐想的靈魂所在。
【從暢銷小說到電影】
創作「亞歷克斯·里德」這個虛構的人物時,安東尼·霍洛維茨借鑒了朋友家兒子的性格特徵:14歲,同時說兩種語言,還是跆拳道黑帶高手……另外,霍洛維茨還從很多英國電影中一些古靈精怪的兒童形象中尋找素材,所以他總是將「亞歷克斯·里德」稱為化合物,將多種成分揉成了一個整體,所以,即使成了間諜,亞歷克斯也不會顯得少年老成,而是具備了一切14歲少年應該有的特質。兒童讀物里的主人公大多數都擁有著特殊的身份,然後經歷一系列驚險,並最終化險為夷,亞歷克斯·里德也不例外,他也擁有一個秘密身份,可是他卻努力地過著普通男孩的生活,所以他在沒有任務的時候,就會選擇和學校的鐵哥們一起闖禍,或乾脆在球場上揮灑多餘的精力,因為他本身是極度厭惡那個自己被迫涉足的成人世界的--相信任何一個同齡的孩子都有著和他相似的感覺,所以,讀者們不會像崇拜「哈利·波特」那般對「亞歷克斯·里德」極度狂熱,而是覺得他就生活在自己身邊。霍洛維茨將故事圈定在一個非常真實的情感范圍內,他成功地抓住了年輕讀者的心理。
有了《哈利·波特》系列和《納尼亞傳奇》的成功,這種關乎兒童的歷險類小說,一下子就成了好萊塢大佬爭相挖掘的「金礦」,所以在英國民間備受推崇的小小間諜--「亞歷克斯·里德」系列被搬上大銀幕,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作為「亞歷克斯·里德」的創作者,安東尼·霍洛維茨一直希望故事被改編成電影之後,能夠維持住小說的「英國味」,曾經有一家好萊塢的製片公司聯系過霍洛維茨,討論了小說版權的問題,他們開出了非常高的改編價碼,至少是現在的四倍以上,可是這幫不開眼的傢伙卻開出了幾個不合理的要求:首先,主角亞歷克斯·里德必須從14歲變成18歲;其次,他要有個火辣性感的女朋友……霍洛維茨想都沒想就一口回絕了這家發行公司,價錢給得再高,他也不能如此糟蹋自己心血的結晶。
然而維恩斯坦公司對待這件事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態度,他們不但表示會原汁原味地「復制」小說,還特別聘請了安東尼·霍洛維茨創作電影版的劇本,就連亞歷克斯·里德的扮演者亞歷克斯·帕蒂弗,也是由霍洛維茨親自參與挑選的……不過,帕蒂弗確實是霍洛維茨所能挑出的最合適人選,刨去外形的優勢,他還是一名跆拳道高手,動起來韻律感極強,影片中的所有動作場景都難不倒他。而且,帕蒂弗的身體素質非常好,雖然沒有接受過特訓,也能適應超強度的打鬥場面--即使如此,霍洛維茨的選擇還是非常慎重的,他總共讓帕蒂弗試鏡了五次,才最終下定了決心。
飛車、美女一個不落,連配角都是大名鼎鼎的伊萬·邁克格雷戈,這部結合了青春片和間諜片元素的電影還是007老家--英國出品。僅僅舞刀弄槍顯然不能滿足流行需要,於是,動作巨星甄子丹也將幕後大秀精彩動作設計,除了緊張刺激的特技,還要求小主角們武術訓練,力求在銀幕上耍的有模有樣。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亞歷克斯·帕蒂弗(Alex Pettyfer)在500名試鏡的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這個在英國最有名的少年間諜「亞歷克斯·里德」。
由於影片需要小主角拍攝許多極限運動,所以在試鏡的時候,體能也是考核標准之一。
原著「亞歷克斯·里德」系列小說已經被翻譯成了28種語言。
除了「風暴突擊者」,其餘五本已經出版的「亞歷克斯·里德」系列小說也在改編電影的合同中。
由於影片拍攝的時候,主角亞歷克斯·帕蒂弗只有15歲,還未到法定的駕車年齡,所以小說中提到的汽車追逐場面,在影片中被改成了騎馬狂奔。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Alex Rider: What is this place? Hogwarts?
亞歷克斯·里德:這是什麼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學校?
Alex Rider: This doesn't change anything. You're still my enemy.
Yassen Gregorovich: I have many enemies.
亞歷克斯·里德:這不會改變任何事情,你還是我的敵人。
亞森·格雷格羅維奇:我有很多敵人。
Alan Blunt: We want you to work for us.
Alex Rider: Are you joking?
Alan Blunt: It's not in my habit to make jokes.
Alex Rider: Well, your making one now! I don't want to be a spy. Incase, you haven't noticed i'm still at school.
布朗特先生:希望你能為我們工作。
亞歷克斯·里德:你簡直在開玩笑。
布朗特先生:我的生活習慣中不包括開玩笑。
亞歷克斯·里德:好吧,那麼你現在就是在開玩笑。我不想成為一名間諜,順便說一句,你似乎沒注意到我還在念書。
Ⅳ 一個美國電影 在一個什麼核武器實驗的州。有的是岩洞。駐守在那的人都叫異種族殺了 。 後來一對小部隊去了
Scylla Scylla(斯庫拉)
希臘神話中吞吃水手的女海妖,有六個頭十二隻手,腰間纏繞著一條由許多惡狗圍成的腰環,守護著墨西拿海峽的一側。斯庫拉原先是個美麗的山林女神(見 Nymph),女巫喀耳刻(曾將奧德修斯的手下變成豬的女巫)嫉妒她的美貌,於是乘斯庫拉洗澡的時候把可怕的魔蛇放入海水之中,使之成為她身體的一部分。
現實中的斯庫拉是位於墨西拿海峽(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之間的海峽)一側的一塊危險的巨岩,它的對面是著名的卡律布狄斯大漩渦,希臘神話中關於斯庫拉、卡律布狄斯和塞壬的傳說很可能就是得靈感於墨西拿海峽的礁石、激流與漩渦。另外,在英語的習慣用語中有「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的說法,前有斯庫拉巨岩,後有卡律布狄斯漩渦,翻譯過來就是「進退兩難」的意思。
SCYLLA
Prison Break第四季開場驚喜不斷,其中很神秘又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SCYLLA。而且Scylla也是Season 4 episode 1的名字。到底Scylla是什麼呢?
====================================================
古代罐子上的Scylla形象
簡介:
簡單的說,斯庫拉(Scylla)是希臘神話中的女海妖,六頭十二臂。與另一著名海妖卡律布狄斯(Charybdis)分別駐守在狹窄的墨西拿海峽(Strait of Messina)兩側。Scylla在荷馬所著的《奧德賽》中曾經給返鄉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帶來巨大的麻煩,甚至吃掉了奧德修斯的六名船員。
Scylla吃掉船員
===================================================
外形:
Scylla的外形極其恐怖。她的上半身是女性的形象,類似於人魚。但是她的聲音如同狗叫。因為她腰間長有六個狗頭,每個頭都擁有三排鋒利的牙齒和長長的脖子。還有十二條手臂(也有人說是十二條狗一般的腿)懸掛在腰部。在一些神話故事裡面,如同很多水中的怪獸,她長著魚類一般的尾巴。而在另一些描述中,她長著貓的尾巴。
Scylla腰間長有六隻狗頭
===================================================
名字:
在英文中,她最常見的名字寫法是Scylla,也被寫作Skylla或Scylle。在希臘文中被稱作∑κύλλα, Skulla或∑κύλλη, Skullē。她的得名據研究來自於幾個希臘語詞彙:
1. skyllaros,意思為「寄居蟹」
2. skylax,意思為「狗一樣的鯊魚」
3. skyllô,意思為「撕碎」。
===================================================
地點:
通常認為神話中Scylla興風作浪的地點在義大利與西西里之間的墨西拿海峽(Strait of Messina)。
墨西拿海峽
也有人認為是在希臘西北部的Cape Skilla。而在義大利,還有一個以Scylla命名的小鎮,Scilla。
===================================================
象徵:
根據神話傳說,Scylla盤踞在海峽一側的懸崖峭壁之上。懸崖高聳入雲,無比光滑,縱使你有十隻手十條腿也無法攀登,也有人說Scylla藏身於懸崖下面的岩洞中,等待過往的船隻,吞噬水手。因為Scylla擁有六個狗一般的頭顱,所以,她一次可以吃掉六名水手。因為,Scylla成為了航海者的夢魘。
而她的搭檔,在狹窄的海峽另一側的怪獸Charybdis,擁有巨大的嘴,每天三次大量吞入海水,再把海水吐回海中,造成巨大的漩渦,所有經過的船隻都難以逃脫被捲入漩渦而摧毀的命運。
Scylla與Charybdis
而正因為海峽的狹窄,兩只怪獸幾乎封鎖住了整個海峽,想要同時避開兩個怪獸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想逃脫Scylla的六張血盆大口,你就會走得距離Charybdis太近而捲入漩渦。如果你想避開Charybdis造出的巨大漩渦,你就會距離Scylla太近而被吃掉。故而,在英文中出現了表示進退兩難,身陷險境的短語「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後來演變成為「between the rock and the whirlpool 」,再後來變成了「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所表達的意思是無論怎樣選擇都沒有好結果。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Scylla所象徵的實際上是危機四伏的大海中的巨大岩石,暗礁,懸崖等難關。而Charybdis所象徵的是海中的漩渦急流。兩者都是航海者最恐懼的事物。對於多島嶼的希臘,航海是希臘人最熟悉的事情。所以逐漸地,在希臘人的想像中,這兩種最大的恐懼被具體化成為了怪獸。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
出身:
Scylla的父親是希臘神話中最早的海神之一福耳庫斯Phorcys,而她的母親則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黑夜與冥界女神Hecate,一說是仙女Crataeis,一說是半人半蛇的女妖Lamia,一說是海怪Ceto。
她的姐妹們包括守護金蘋果園的幾位仙女Hesperides,Graeae三姐妹,以及戈耳工女妖們Gorgons(戈耳工女妖中最著名的是Mesa,美杜莎)。
*也有說法Scylla是海神Triton和女妖Lamia的女兒。
===================================================
傳說:
關於Scylla的傳說有幾種不同的版本。
1.Homer荷馬《奧德賽》版:
Odysseus奧德修斯
Odysseus是希臘的一名智謀超群的英雄,在特洛伊戰爭中屢出奇計,說服桀驁不群的Achilles出戰就是他的功勞,獻出暗藏殺機的木馬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也是他的主意。在戰爭結束後,Odysseus帶領人馬返回希臘。但是因為海神Poseidon波塞冬的詛咒,他歷經十年的波折和磨難才得以跟家人團聚。這就是《奧德賽》的故事。一路上他戰勝獨眼巨人,克服女妖塞壬的誘惑,穿過Scylla的海峽,靠著智謀和勇氣以及神靈的幫助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故事。Scylla就是其中之一。具體如下:
愛上Odysseus的女巫Circe
在經過Scylla的海峽之前,愛慕Odysseus的女巫Circe指引他前進的方向。提醒他前路上的危險,海妖Siren的歌聲,Scylla與Charybdis盤踞的海峽等等。要想通過海峽,要麼選擇避開Scylla,走靠近Charybdis漩渦的路線;要麼選擇避開Charybdis,走靠近Scylla的峭壁的路線。根據Circe的建議,Charybdis會一下吞沒Odysseus的所有人馬,而Scylla一邊肯定會有損失,但不至於全軍覆沒。於是Odysseus聽從Circe的建議,選Scylla一側行進。
對於海妖塞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因其危險性,Siren這個詞在今天也演變成了警報的意思。為了避免聽到Siren的歌聲而成為海妖的獵物,Odysseus用臘封住了所有船員的耳朵,又把自己綁在柱子上。終於逃過一劫。之後,來到兩只怪獸駐守的海峽,Odysseus避開了Charybdis的巨大漩渦,靠近Scylla一側行駛,Scylla果然出現,吃掉了六名船員。不過,Odysseus以及其他人乘機沖過了海峽。
Odysseus通過海峽
*後續的故事更有意思,做出巨大犧牲才渡過海峽的Odysseus眾人因為偷吃太陽神的牛而被宙斯懲罰。宙斯一個炸雷打碎了Odysseus的船,結果Odysseus又被沖回海峽,這次他避開了Scylla,選擇了Charybdis一邊,結果被Charybdis吞下。歷盡磨難才得以逃脫。
2. Ovid奧維德版:
Glaucus追求Scylla
在奧維德的版本中,Scylla本是年輕貌美的仙女。後來被海神Glaucus看中。Glaucus對Scylla展開瘋狂的追求,但Scylla拚死逃脫。無奈Glaucus找到女巫Circe幫助用法術來使Scylla愛上他。結果,女巫Circe愛上了來求助的Glaucus,不過Glaucus只愛Scylla 一個人。出於對Scylla的忌妒和仇恨,Circe用法術把美女變成了怪獸,變成怪獸後的Scylla藏在墨西拿海峽岸邊,憤怒地吃掉所有經過的的水手。
Scylla奮力逃脫
*這一點很像Scylla的姐妹-Mesa的遭遇。Mesa也曾經是美女,但不幸被海神Poseidon波塞冬看中。一次,Mesa在雅典娜的神廟裡面被Poseidon推倒強行XX。不料雅典娜恰巧見到,認為是大不敬,於是把受害者Mesa變成了滿頭毒蛇,用目光將人變做石頭的怪獸。
3.其他:
另有說法,Scylla被宙斯之子,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殺,後來被父親Phorcys復活。
===================================================
引用:
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當女巫Circe告訴Odysseus如何通過海峽時,Odysseus沖動的表示要跟Scylla力戰到底。Circe責備Odysseus的妄想:
Must you have battle in your heart forever?
The bloody toil of combat?
Old contender, will you not yield to the immortal gods?
That nightmare cannot die, being eternal evil itself—horror, and pain, and chaos; there is no fighting her, no power can fight her, all that avails is flight.
Circe的意思很明確,Scylla雖然擁有怪獸的外形,但實際上是不死的神靈。對於這個恐怖,痛苦和混亂的象徵,人類是沒有辦法對抗的。這段話也是PB Season 4裡面所引用的關於Scylla的語句的出處。當然,最終Odysseus還是聽從了Circe的建議,避免了正面沖突,而是用六名水手的生命作為掩護,通過了海峽。
關於PB4Scylla的具體剖析
KRANK,」公司」的首腦, 外人通常叫他將軍. 是一個連美國CIA對其都感到非常神秘的人物.實際上KRANK來自俄羅斯, 是俄羅斯一位超級石油巨賈與他的情人----一個漂亮的美國模特的私生子,KRANK的家族是很深的黑社會背景,來往生意覆蓋石油,軍火,甚至毒品,並且與前蘇聯情報機構----KGB克格勃關系密切,KRANK的父親與前克格勃局長是世交. 因為KRANK是私生子,無法在俄羅斯方面堂而皇之地享有家族繼承權,雖然父親及家族裡其他兄弟對KRANK是疼愛有加, 在生意方面也是鼎立培養, 但她心裡還是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因此KRANK心中的理想是走出俄羅斯,在西方世界建立自己的新王國. KRANK在很小時候就被送入KGB,接受了KGB的嚴酷訓練,對武器,反恐,諜報方面無一不精,堪稱專家中的專家.好KRANK就是他為自己取的名字, 取意為KGB Remains American』s Nemesis Killer(克格勃仍是美國人的天敵殺手)的五個首字母.因KRANK在KGB里潛伏多年,且在美國素無動作, 一直待到四十歲不惑之後才出江湖.這也是為何美國方面,甚至連CIA竟然都無一人知其來歷的原因. 後KRANK依靠家族雄厚的資金,將觸角伸入美國,但KRANK不是一個普通的黑幫頭目,而是一個很有頭腦,崇尚科技的知識型黑幫人物.他在一方面明裡在遠東做石油生意,暗中搞軍火交易,賣軍火到南美,中東地區,另一方面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大型科技公司,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公司」
「公司」表面上是一家研究石油,礦藏開采勘測科技的高科技公司,實際上卻是一個高科技武器研發基地,進行一些激光武器的研究. SCYLLA也並非什麼生產假炒的道具,SCYLLA是一套高科技武器系統.
KRANK幻想, 能夠研究出一種高科技激光武器, 簡單地說這種武器就是大功率激光炮, 激光是一種頻率單一,高度相乾的光, 能在瞬間在被照射目標上產生上億度的高溫,從而擊毀坦克,軍艦,等金屬製成的常規武器,甚至能重創航空母艦.也可輕易擊毀人造衛星系統, 而且激光炮屬於無動能武器,無常規武器必有的後座力,可輕易地做到上百萬瓦大功率發射. 另一種便於攜帶的大功率激光槍,在人員對抗時也能從容打贏持傳統AK-47,M16等自動步槍的士兵, 從而在傳統戰爭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因而是世界各國,包括中國都在積極研發的高科技武器項目.
在控制了傳統部隊,即美國軍方後,就能控制美國ZHENG府,進一步取代美國ZHENG府,收編了美國ZHENG府後,利用美國ZHENG府的影響力直接控制全球各國, 收編統一世界各國. 誰不服就用SCYLLA將誰打敗. 所以這種高科技激光武器就好像屠龍寶刀一樣,寶刀一出,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到時候全球各國,包括中國都要向美國投降, 而根扎在俄羅斯的KRANK,也能令俄羅斯得到充分的好處,使這個本應屬於世界第二強國家,但在與美國冷戰對抗中經濟變得一撅不振的北極熊立刻醒來,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而全球所有的資源, 礦產,石油,土地等都會屬於KRANK集團(或是俄羅斯).
這個超級激光武器研發項目就叫做SCYLLA. 它比美國最新的高科技武器----電磁炮的威力還要強大.
在這個史前未有, 空前絕後的宏偉藍圖前面,沒有人不為之動心,能夠像恐龍一樣稱霸地球,也許是任何一個人的夢想. 如果KRANK的計劃真能實現,就算給一個美國總統的位置坐坐又有什麼稀罕呢, 因此KRANK輕易地說服了美國ZHENG府內部的一些高層人士,加入公司,甚至連美國軍方都有人倒戈,從而支持KRANK.
但研發激光武器時的一個限制因素是,所要激勵的激光功率必須功率足夠大,才能作為武器使用, 而且激光在空氣中很容易衰減,遇到雨天,灰塵等激光也很容易被大氣中粒子散射,吸收. 傳輸距離不遠.所以用以激勵激光的能源必須非常強, 這就使激光產生設備非常笨重,不方便攜帶.
只有紅寶石才能為激光器提供武器級別的激光用途, SCYLLA項目需要大量的高品質天然紅寶石, 否則SCYLLA就是失去核心靈魂的一個廢品. 對公司來說, 資金絕對不是問題, 正是萬事皆備,只欠東風了.但問題是到哪裡找那麼多紅寶石,珠寶行業肯定是不行的.
紅寶石極其稀有, 屬於不可再生資源, 其礦脈甚至比鑽石礦還要稀少.世界上能產紅寶石的國家很少,儲量最大,質量最好的要屬緬甸以及寮國.
緬甸的寶石品種多,質地好,儲量極為豐富。主要有紅寶石、藍寶石、水晶石、金剛石、黃玉、琥珀等。最著名的產地是曼德勒省東北的抹谷寶石區。素有緬甸「寶地」之美稱。
抹谷礦區面積約400平方公里,礦化面積1000平方公里。主要產紅、藍寶石。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代麻粒岩、鈣質片麻岩類及花崗岩,其內有偉晶岩和正長岩侵入體,並且分布有矽卡岩化的含紅寶石鎂質大理岩帶。在大理岩帶附近形成殘積-坡積型和沖擊型紅寶石礦床。此類礦床一直是世界上最優質紅寶石如「鴿血紅」名貴品種的最重要來源。
但緬甸的問題是緬甸是一軍事化管理的社會主義國家,緬甸的大部分礦藏已被探明,緬甸雖然政局動盪,廣受發達國家譴責, 但緬甸與中國素來是好朋友, 關系很深, 目前與中國合作在開發石油天然氣等項目,想直接控制緬典的紅寶石礦藏不太容易.這樣,公司就想出了通過從寮國入手,旁敲側擊搞定緬甸的迂迴路線.
寮國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境內80%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蓋. 寮國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但勘查程度很低,目前已發現有鐵、金、銅、鉛、鋅、鉬、銻、錫、錳、鋁土礦、鉀鹽、石膏、煤、高嶺土、葉臘石、寶石、石墨、石棉、滑石、石灰岩和石英砂等20餘種礦產,其中經過系統地質勘查的礦床(點)很少,投入工業開發的更少。總之,寮國地質礦產調查程度很低,礦產資源的開發程度更低,基本屬於全球尚未開發的地區之一。最近已發現寮國有大量藍寶石礦藏, 因紅藍寶石相存性,可推知寮國一定有相當之紅寶石礦藏.但寮國這個國家一向比較窮, 且不為外界注意,如果通過大量注入資金,投資寮國建設,暗中控制寮國Zheng府,即可達到控制紅寶石資源的目的.
一方面,可對寮國進行勘探,開采, 直接獲得紅寶石資源, 另一方面,在寮國投入巨資, 收歸寮國全國民心, 支持叛軍,整遍軍隊,挑起老,緬兩國紛爭,再暗中供給寮國大量高級軍火裝備,利用寮國叛軍將緬甸打敗,因是鄰居家兩兄弟吵架,中國方面也不便於干涉,最後緬甸會被寮國打敗,從而達到公司控制緬甸全部紅寶石礦的目的.
到那時,數以萬計的高功率激光槍就能製造出來,公司即可揭下面紗,直接發動強硬軍事行動,迫使美國ZF就範.
KRANK的這條計策可謂萬無一失, 思謀深遠, 此計劃只有公司的極少數高層領導知道,包括LISA等幾位持卡人.SCYLLA項目的核心----中央控制單元,只有一台電腦主機那麼大,是公司的重中之重,被設置在公司認為最安全的地方.還專門找來了DAVID BAKER為它量身打造了一套防盜裝置.
為了安全, 啟動進入SCYLLA核心的鑰匙----一套密文,被分割成六部分,各自寫在一張存儲卡上,分別由公司六位高層保管,這就是持卡人. 只有六張卡同時插入SCYLLA核心的插槽時,才能啟動SCYLLA,重現整個計劃.而整個SCYLLA是一套龐大的系統,包括能量供給,功率控制, 機械控制, 電磁控制, 電腦模擬, 安全防禦等等, 其核心與外圍實驗系統的聯接是極其復雜的,要想將SCYLLA轉移到兩一個地方, 不是幾天就能完成的, 否則拆了以後就搭建不回去,一般說拆分SCYLLA至少需要一周時間,而不是像你家裡的電冰箱那樣將插頭一拔就可以抬走了. 所以當KRANK將軍發現不對勁,有人開始對SCYLLA窺覷時, 他就懷疑是中情局的人找上門來了,特別是有一個叫DON SELF的傢伙竟然能神通廣大地查到自己照片,自那以後他就開始寢食難安,一直想方設法將SCYLLA轉移.
DON SELF自己也不是很清楚SCYLLA是干什麼用的,他只得到內部消息---SCYLLA「將對國家安全及利益造成致命性的破壞」,就憑這一句話,就足夠中情局的人馬為之大忙特忙了,SCOFIELD兩兄弟以及MAHOME當然也不清楚SCYLLA是幹嘛的,他們因為自己被牽扯進來而不得不為CIA的人充當馬前卒,為偷到SCYLLA拚命.只有CIA的能力,以及國家安全的利害關系,才能赦免這幾個聯邦通緝犯吧.而他們一旦犧牲,那對CIA根本就不算什麼損失,CIA對自己內部的特工一般都是讓他們」自負責任」,何況幾個逃犯呢,所以不是像DON開始對他們吹噓的一旦犧牲就能成為什麼」國家英雄」那樣,BELLICK就是例子,所以才令得SCOFIELD他們倍感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