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樂家林海的簡介,所有作品的名字(按專輯)
音樂家
1、人物簡介 林 海 音樂製作 作曲 編曲 鋼琴演奏 出生日期:1969年1月5日 身高:183 cm 體重:80公斤 星座:摩羯座 血型:O 屬性:猴 出生地:福建晉江
兩岸最受矚目鋼琴才子的林海,樂評人說他是個右手東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樂家; 「有著肖邦的氣質,以及德布西的慵懶與優雅」; 「具有George Winston親和而強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豐富而充滿想像的思考性。」 二十歲從全國競賽中脫穎而出,代表中國參加美國范·克萊本(VAN CLIBURN)鋼琴大賽,成為有史以來首位入圍准決賽的中國人。92年,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林海游藝於古典、New Age、現代、爵士多風格之間,琴音流露出干凈、空靈、溫暖、恬靜、自然的況味。
專輯:
1、琵琶相(推薦):踏古;琵琶語;秋月夜;對歌;渡,紅塵;歡沁;暮色;返璞;聲聲思;探尋;弄雲。這些都比較好聽,在QQ音樂里的歌手找林海就行了,你可以一首一首下載!
2、愛情風華:記憶的容顏;幾度楓紅(推薦);初開;蔚藍的回憶;再見往事,再見;守望;關於愛情;風之華;傷;靜默;讓愛。
3、遠方的寂靜:日光告別;暗香;永恆;初秋;遠方的寂靜;夢境;四月;迷宮;變;迷失;存在;痴迷;等,黎明。
4、林海鋼琴音樂盒4 故事:迷戀紅色;冬陽;舞;慾望的聲音;楊柳;香水;雲端;雨;城南夜;戲
5、月光邊境:七彩;月光邊境;海鳥;生命;什麼;追憶;孤獨;暮色;你;晚秋;
6、日月西東:小河淌水的傳說;市集;序曲 洱海夜黑;彩雲之南;挑夫;日月西東;裙擺在旋轉;迷路的小白蝶;雨;雲端。
7、城南舊事:下雪;冬陽;城南夜;城南舊事(組曲);天橋;楊柳;永定河;胡同深處;花兒落了;蓮花燈籠;麻雀與小孩。
專輯簡介:
1、琵琶語:迴流時光 滄滄茫茫女聲幽幽唱 琴聲錚錚流轉琵琶說盡紅塵事 三千年來眾生相 琵琶,東方文化中淵遠流傳的樂器,早在秦朝就已經出現。因為清亮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逐漸從伴奏樂器,成為獨奏,稱之為『金石之聲』。 林海,新世紀音樂家,鋼琴才子同時也是創作全才,在琵琶開始流傳的3000年後,要以自己的音樂才華,挑戰傳統,融合現代,顛覆你的琵琶印象
2、愛情風華:歲未年終,鋼琴才子林海,也在12月推出他的最新鋼琴大碟【愛情風華】,突破創作格局挑戰連五年入圍紀錄,新專輯中以40人的管弦樂編制搭襯鋼琴演奏,刻劃11首動人的愛情故事,浩大的弦樂音色引導情緒澎湃,關於愛情的回憶就這麼流泄而出悉伍,這次林海嘗試以管弦樂搭配鋼琴,期望黑鍵白鍵更加動人。
3、遠方的寂靜:有一種琴聲 如呢喃似輕訴 有一種心情 如飛行似遨遊 以琴聲調心情 以心情佐琴聲 新世紀治療系音樂 傾聽繁華世界裡單純的聲音 最清澈動人的音樂旋律 林海繼(月光邊境)後 點亮心靈微光 落在寂靜的國度 2001年林海的〈月光邊境〉感動數萬人的心,獲得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獎的肯定。 2年後,(遠方的寂靜),聽到林海用最單純的心情,去掉了繁復與奢華。深夜裡,他的琴音,輕輕地觸動情感,微微閃露光芒,清雅的香氣盪漾著,將你帶到遠方,乘著微光的羽翼,輕輕落在寂靜的國度。
4、林海鋼琴音樂盒4 故事:本專輯入圍2002年第十三屆金曲獎「最佳流行睜春或音樂演奏專輯獎」
5、月光邊境:有一種琴聲 如呢喃似輕訴
有一種心情 如飛行似遨遊
以琴聲調心情 以心情佐琴聲
有些音樂 可以讓人免於悲傷
〈月光邊境〉是一張讓人完全釋放情緒的心靈專輯。
6、日月西東:先聲明我推崇的是"日月西東"的音樂,雲南的印象在鋼琴極簡的音符下把景色充滿
清新的空氣,而小河也是淌的涓涓水流,森清在夕陽的陪伴下,一群辛苦樂天的農民與
挑夫的在彩雲之南中生活著。在中國南方時常彌漫著朵朵彩雲,將當地點綴得繽紛
絢爛,人稱「彩雲南」,而雲南因此得名。
而這張唱片還有個特色,封面是林海側面彈鋼琴的水墨畫,簡單的線條下,顯示出
中國水墨畫的寫意風格。
7、城南舊事:林海19歲進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歲即代表中國參加美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並入圍准決賽。他畢業後創作「城南舊事」,1995年由博德曼(BMG)公司發行同名的鋼琴演奏專輯。透過十首樂曲捕捉一個小女孩無邪、甜美、又帶點感傷的童年世界,像第一首「冬陽」就展現北京胡同中和煦冬陽下的溫暖。
你說比較喜歡安靜 靈動 很入心的曲子。小弟再推薦一下 班得瑞 的作品,也是很不錯的哦!
班得瑞20周年精選集
收錄歌曲
1、我心深處 Believe me if all those endearing young charm new 追憶似水年華,19世紀的愛爾蘭民謠,班得瑞樂團以「班式風格」全新詮釋
2、變幻之風 The Wind of Change 首張專輯《仙境》中一鳴驚人的成名作,至今仍為瑞迷鍾愛之作
3、丹尼男孩 Danny Boy new 舉世聞名的經典民謠之一,班得瑞樂團首次挑戰
4、印地安之夢 Indian Dreams 《藍色天際》首支主打曲,電台廣告主題襯樂
5、迷霧水珠The Foggy Dew 《旭日之丘》最受部落客、網友競相推薦的民謠小品 6、安妮的仙境 Annie』s Wonderland 首張《仙境》中繼《變幻之風》之後,又一為人驚嘆的原創曲
7、童年 Childhoood Memory 《日光海岸》里最為樂迷傳頌的懷想樂章
8、精靈之吻 Kiss of a Fairy 首次在《翡翠谷》里運用空靈人聲於創作的元素之中 9、秘密 Mystica 《琉璃湖畔》主打曲之一,電台強力放送的廣告曲
10、生命之書 The Book of Life 《月光水岸》里的華麗慢板,富含生命寓意的代表作 11、奧里諾科之夢 Orinoco Dreams 《霧色山脈》跨出瑞士山林,以南美洲水系為藍本的創作
12、森林中的一夜 Woodland Night 《日光海岸》向大衛費德曼致敬,以班得瑞的風格詮釋成經典
13、滿天星 Starry Sky 《迷霧森林》中旋律滿分、配樂、意境都恰到好處的完美作品 14、春日 One Day in Spring 《春野》第一首主打曲,鋼琴與橫笛完美的配合引出心靈深處的感動
15、小陽春 Indian Summer 《微風山谷》里典型的班式樂風,吹拂著秋高氣爽的山林暖意
當然還有一些比較好的,小弟羅列一下自己聽過的:
卡農鋼琴曲、魂牽夢繞、享受寂寞、風居住的街道、人生若只如初見、kiss the rain 、天空之城(小提琴+鋼琴)、眼淚tears、雲中漫步、金色琴弦、初雪、阿蘭古斯協奏曲、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等等不一而足啦!
小弟能所能作的的就是這些了,林海的到處都可以下載,很抱歉沒有給你一個打包下載的地方!
2. 有尊嚴的音樂家是主要通過動作、()和()描寫的
是這個嗎?一、整體把握作為「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就無人能及;作為和苦難命運作斗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崇敬。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為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著重表現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貝多芬有著和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拜訪他,並希望了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一樣會表現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不免嘆息,感到軟弱。但是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作為音樂家,最大的打擊莫過於耳朵聽不見音樂。但他並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這一殘酷的事實,一方面盡可能獨立地處理日常雜務,另一方面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安靜,傾聽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沖動,用「心」觀察和思考人生,進而把這種思考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現心靈中復雜多變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難以名狀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音樂成為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慎派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現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攜孝拿發,都在印證著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著他對於不幸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本文層次清晰,脈絡清楚,按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著,以一個初次拜訪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後,作者讓主人公自己開口,坦露他的內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成功地表現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二、問題研究1.「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比喻。貝多芬的意思是說,一般人都以為他很可怕,很難接近,而「客人」竟然來拜訪他,女傭也未經他的允許就讓客人進門,他對他們的做法感到吃驚。2.為什麼貝多芬說「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這需要聯系貝多芬耳聾後的心理來分析。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後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拚命巴望掙扎出來。」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創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說,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創作慾望旺盛之時,遭到耳聾的打擊,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拚命」「巴望」表現他與不幸命運做斗爭的決心。4.「他誠然孤獨,辯搭可是有『永恆』為伴」,這里的「永恆」指的是什麼?「永恆」指作為心靈載體的音樂藝術。這句話是說,貝多芬雖然因為耳聾,與人的交流和溝通發生困難,但是這種局限又使他超越形體和言辭,直接感知人的心靈世界,進而領悟音樂的真諦。音樂成為他忠實的朋友,撫慰他的心靈,並傳達他的心聲,朋友會離去,會誤解他,但是音樂不會,音樂永遠陪伴他。5.「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里流著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這句話應如何理解?《約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現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際和人生追求為基本內容,貫穿在小說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經歷和性格與貝多芬相似,羅曼·羅蘭完成於此前的《貝多芬傳》是最著名的貝多芬傳記,《約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創作的。茨威格的傳記作品《羅曼·羅蘭》詳細地說明了這一點。6.「聽我心裡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裡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鍾里希望寫出的音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貝多芬以他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裡,已經成為生命的象徵,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完美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即貝多芬「心裡的音樂」。練習說明一、閱讀全文,完成下列各題。1.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說說其間寫了哪幾件事。2.用幾句話概括一下作者筆下的貝多芬的形象。3.文中貝多芬的哪些話深深觸動了你?你對這些話是怎樣理解的?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重要內容,理解課文的主旨。參考答案:1.「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並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2.貝多芬的形象:獨立而驕傲,沉鬱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既可以結合貝多芬的情況來談,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談。二、注意描寫貝多芬穿著和外貌特徵的語句,模仿這種寫法,用幾句話描寫你最熟悉的一個同學的外貌。進行交流,看誰寫得最傳神。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掌握本文作者通過肖像描寫展現人物個性特徵和精神氣質的寫作技巧。三、課外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結合課文思想內容,說說你從音樂中聽出了什麼。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說的「心裡的音樂」的深刻內涵。教學建議一、體會課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寫。作者不單純是外表和外貌的簡單描繪,而是從肖像描寫中展示了貝多芬的生活遭遇、個性氣質和精神風貌,應該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塑造人物的寫作方法。二、引導學生將本文與前兩篇課文——《鄧稼先》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進行比較閱讀,比較這三篇課文描寫人物的角度和記敘重點的異同,進而在比較閱讀中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三、教學步驟建議共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1.布置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課外查閱貝多芬的有關資料。2.可以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錄音導入課文。3.檢查預習。先讓學生交流由查閱貝多芬資料中獲得的對貝多芬的印象,歸納出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徵。教師加以點撥,歸結到他對不幸命運的抗爭上。4.對照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反映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度和感受的語句和段落。5.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文中幾個難句的含義(難句見「問題研究」)。6.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選擇同班同學進行肖像描寫。第二課時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6、7、8段。2.組織學生討論本文肖像描寫的好處。3.教師進行總結。4.同學交流肖像描寫練習作業,交換評閱。5.布置作業:根據課堂討論和同學評語,修改前一課時的肖像描寫作業。有關資料一、作者簡介何為,原名何敬業,1922年生於浙江定海,歷任報紙記者、刊物編輯和電影文學編輯,1937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寫過詩歌、小說和散文,1956年後主要從事散文的創作,著有《第二次考試》《織錦集》《臨窗集》等散文集。何為的散文,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進行深入的開掘,同時,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動性,有較精巧的構思和深遠的意境,語言簡潔優美。二、貝多芬簡介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19歲於波恩大學旁聽哲學,接觸資產階級革命啟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樂教師。1792年定居維也納,三年後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開始創作生涯。1820年兩耳失聰,但從未輟筆,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表現出人類的英雄氣概。晚年處於梅特涅反動統治和封建勢力復辟時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極情緒,但仍不失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熱切嚮往。其創作繼承海頓、莫扎特傳統,吸取法國大革命時期音調,鼓舞人心,激勵鬥志。為使音樂表現戲劇性對立,在創作手法上進行多方面的革新:運用廣泛發展的對比主題,富於動力的和聲進行;擴展奏鳴曲式結構使之適應矛盾沖突,深化了引子與再現以及尾聲的表現意義。在套曲中善於以充滿動力的諧謔曲代替雅緻的小步舞曲,賦予管弦樂曲以交響性構思的配器,並在交響樂中引用人聲等。其創作成就極大地深化了音樂藝術的思想性和表現力,對後世有極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戲劇《哀格蒙特》《雅典的廢墟》配樂,鋼琴協奏曲五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弦樂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和彌撒曲兩部等。(摘自《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三、關於貝多芬(豐子愷)1.英雄的貝多芬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樂壇上的大聖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於一種「音的建築」,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至於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徵。莫扎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他的全生涯中最偉大的作品《第九交響曲》,是全聾後的所作。聾子能作音樂,已是妙談;而況所作的又是世間最偉大的傑品!可知這全是超越的靈的產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運對於人類,只能操縱怯弱懦夫,而無可奈何這偉大的精神的英雄。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的二十餘年的日月,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時期產生。直到入了全聾期,站在演奏台上聽不見聽眾的拍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作曲,終於作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而擱筆。臨終的時候,他口中還這樣叫嘆:「唉!我只寫了幾個音符!」在這句話中可以窺見他的抱負的偉大。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標題為《命運交響曲》。貝多芬自己曾經指這曲的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說:「命運來叩門的聲音,正是這樣的。」2.狂徒的貝多芬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沖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里來的人。」這話把貝多芬的一面說得十分透徹。自來藝術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為,而貝多芬竟是一個極例。當時歐洲有名的鋼琴家車爾尼有一天去訪問他,看見他耳上纏著重重的紗布,蹲伏在室內。車爾尼出來對人說:「這人不像歐洲第一大音樂家,倒頗像漂流在荒島上的魯濱孫。」他常常用棉花蘸黃色葯水,塞在耳中,外纏紗布。他顎上的須常常長到半英寸以上。頭發似乎從來不曾接觸過梳櫛。麥束一般地矗立在頭上。他曾經為了一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牙簽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鬍須,不管人家的注目與驚訝。有一次為了動怒,拿起一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常常在鋼琴旁邊放一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一回琴,必灑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床中。樓下的主人詰問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說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貝多芬的姿勢極為醜陋。頭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動作又極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學跳舞,然而他不會按了拍子而動作。據傳記者說,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悶。身長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極廣,面上多痘瘡疤,臉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長短略等,手的背面長著很長的毛。頭發多而黑,永不梳櫛,永不戴帽,常常蓬頭出外散步。起風的日子,他的頭發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們在荒郊中遇見他,幾疑為地獄中的惡魔。……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3.苦惱的貝多芬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記簿上這樣記錄著:「身體無論怎樣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歲了。我必須盡我所能,成遂一切願望。」寫了這段日記之後,不久就達到了剝奪他的後半生的幸福的肉體上的大苦痛。他的聾疾發生於1798年的夏日。貝多芬的藝術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交代期起一大變化。以前即是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的時代,以後是自己的樂風獨立的時代。十八九兩世紀之交的數年間,貝多芬正在埋頭於作曲中,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態差不多全不注意。因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劇場中必須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聽見歌手的唱聲。他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你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神明。因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故的犧牲品。又在破壞人間可成為最美的事業。我所最寶貴的耳,今已聽不出大部分的音了。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親愛的一切事物,今已離去我了。像從前的沒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與從前一樣地健聽,我真要立刻飛奔來告訴你。然而我決不能得到這歡喜了!我的青春已經長逝,青年時代的希望的實現,藝術上的銘記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極而放棄我的一生了。……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來,又常常耳鳴。他是自然愛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這時候他到野外,聽不出農夫的吹笛的聲響,頓時又起悲觀,寫了「遺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終於是強者,用不屈不撓的態度,來同這聾疾戰斗,他曾經對人說:「我一定要剋制我的命運。」從此以後的生活,全部是對於聾疾的苦戰了。1809年,拿破崙軍隊侵入維也納,炮彈飛走空中的時候,貝多芬恐怕炮彈的聲音增進他耳疾,用兩手指緊緊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滿腔憂悶地躺在床上。聾疾是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貝多芬,音樂是苦惱的赴訴處,同時又是苦惱的逃避所。(選自《近世西洋十大音樂家故事》,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四、羅曼·羅蘭和《貝多芬傳》(傅雷)貝多芬傳存世已無慮幾百種之多,流傳最廣的要數羅曼·羅蘭所撰的這薄薄一本,為其別出諸家而自成一書,不溺於繁枝細節而以宏顯傳主精神取勝。隨著科技的進步,物質的豐富,人類的生存狀況漸趨舒適,「扼住命運的咽喉」以反抗苦難作為其生存方式的貝多芬精神,時下已稍顯疏闊,但是,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挫折與憂患還是需要我們直面的人生課題,故貝多芬的榜樣於我們仍能有所感悟。文學史家朱東潤先生推許羅曼·羅蘭《貝多芬傳》為世界三大傳記之一,不失為值得一讀的好書。隱遁在自己的內心生活里,和其餘的人類隔絕著,他只有在自然中覓得些許安慰。特雷澤·特·布倫瑞克說:「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它成為他的託庇所。1815年時認識他的查理·納德,說他從未見過像他這樣的愛花木、雲彩、自然……他似乎靠著自然而生活。貝多芬寫道:「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的愛田野……我愛一株樹甚於愛一個人……」在維也納時,每天他沿著城牆繞一個圈子。在鄉間,從黎明到黑夜,他獨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冒著太陽,冒著風雨。「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快樂了,——在森林中我快樂了,——每株樹都傳達著你的聲音。——天哪!何等的神奇!——在這些樹林里,在這些崗巒上,——一片寧謐,——供你役使的寧謐。」在波瀾壯闊的世界音樂史上,貝多芬無疑是一個最響亮、最偉大的名字,即使在整個世界文明史上,他也是少數幾個罕見的偉大人物之一。而貝多芬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在於其超凡入聖的音樂才能,更在於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力量,他已經成為人類激情與力量的化身,成為人類以頑強的意志同命運進行不屈不撓抗爭的象徵。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羅曼羅蘭筆下的不朽形象——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少年時代就是完全以貝多芬為原型而創作的。不幸的童年生活對貝多芬的性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並且在他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留下了永遠無法彌合的創傷,使他養成了孤僻的性格和緊張思索的習慣。但是早年的苦難生活沒有把他壓垮,反而在他心裡激起了一種神聖而崇高的情感,一種對生命、對宇宙宗教般的深刻體驗。偉大的音樂在他的心靈里深深紮下了根,靈魂深處的某種東西開始騷動起來了。苦難塑造了貝多芬反抗的性格、倔強的意志以及那雄偉的力量,而這些是他一生都在表達的音樂主題。貝多芬說:「我不是靠一篇論文一舉成名的,從兒時起,我就努力理解歷代賢哲們的思想,為的是使自己博學起來。藝術家應為推進人類文化做出貢獻,否則就是一種恥辱。」他幾乎沒有業余愛好,似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充實完善自己,使他的一生都處在一個不斷的學習,不斷成熟的過程中。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其影響迅速傳遍整個歐洲。反對封建專制,鼓吹自由和個性解放,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自由、平等、博愛」和「共和理想」 的觀念深入人心。從那時起,這個觀念成為了貝多芬矢志不渝的信條,直至他的一生。最初,貝多芬打算將後來聞名於世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獻給他所崇拜的拿破崙。英雄這樣一個形象出現在貝多芬的腦海中,使他在戰勝苦難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精神凝聚現象,這樣一位力量超凡的英雄成為他心目中的理想化身。可是不久就傳來了拿破崙稱帝的消息,貝多芬聽到後勃然大怒,嚷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罷了!」在貝多芬中期和晚期所創作的大量不朽作品中,人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貝多芬的道德力量的源泉,對於人生和世界的樂觀、開朗的根源,就是來自他對偉大的社會理想的深刻信念。時代賦予他一種「平民的驕傲」,一種不卑不亢的天性,永遠保持自己的尊嚴和人格,使他這個出身微賤的音樂家敢於藐視一切名門貴族。貝多芬是自信的,他不像莫扎德自幼成名。他的心裡充滿了對於成功的渴望;他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的天才是不會甘於平庸的,他必將在自己的創造中獲得不朽的生命。正當貝多芬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厄運突然降臨到他的身上。耳疾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猶如畫家雙眼失明一樣。貝多芬在精神上遭受到巨大的摧殘,他一度想要自殺。然而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使他度過了精神危機,苦難使他的音樂創作得到升華。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命運。只要我做一天上帝最不幸的造物,我就要反抗一天。」此時,他創作的《命運交響曲》把英雄人物的這種內心斗爭,戰勝自我、克服困難直至最後取得勝利的思想的復雜過程全面地展現出來。如果說《英雄》是貝多芬交響樂創作的一座豐碑,那麼,《命運》無疑是交響群山中的又一座巔峰。貝多芬是一位精神的英雄,是「心」的領袖,是生活的絕對強者。他的音樂如此驚世駭俗,如此博大精深,讓生命的偉大意義超越個體,穿越時空,而臻於無限。實際上,《命運交響曲》的音樂發展的全過程是和在貝多芬的許多其他作品中可以看到的方向是和諧一致的。簡單的說,這個方向大致是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苦難和斗爭上升到歡樂和勝利。貝多芬的交響曲構思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爭取自由、歡樂和勝利不是為了個人的這一感情的抒發,而是把它看作是為全人類爭取的權利。羅曼羅蘭在其著名的《貝多芬傳》的題辭中這樣寫道:「我成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在此英勇的隊伍內,我把首席給與堅強與純潔的貝多芬。」貝多芬終身獨立,傲然處世,但他的音樂卻是屬於全人類的,為無數的人們帶來勇氣、歡樂和希望。只要還有人類在,就一定會有貝多芬的音樂回盪人間。拜託給分吧 ,我很辛苦的找了,要是不對的話,請把閱讀和題目給我看看。
3. 音樂家的小故事
音樂家是創造者,旋轉的旋律,跳動的音符,是一首動聽的曲子。音樂是最美妙的聲音,可以治癒心情,可以表達感情。下面我給大家介紹著名的音樂家的故事吧。
音樂家的小故事(一):
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被人們稱為“音樂神童”。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如旦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他1756年出生在奧地利,他的父親是宮廷樂團里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名作曲家。由於父親是佚名音樂家,家裡的孩子都受到父親的培養和熏陶,在莫扎特3歲的時候,有一天,爸爸正在琴房教姐姐彈鋼琴,莫扎特搬來一個小凳子在一邊觀看,他開始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以後,每當爸爸教姐姐彈琴的時候,他都在一邊聽,莫扎特的記憶力個性好,只要是他聽過的曲子,他都記得,每當姐姐彈錯音樂的時候他都能准確的指出來。
在莫扎特的指指點點中,父親發現了兒子的天才,於是當莫扎特4歲的時候,父親便開始教他彈琴了,莫扎特年級雖小,許多技巧復雜難度大的協奏曲他都背誦下來,還彈的很好。
4歲的小莫扎便常常向家人展示他的音樂才華,每當家人吃晚飯的時候,他都要獻上一曲給大家消遣消遣。個性是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他更是喜歡變現自我,他常常不管你允許不允許,便跑到鋼琴邊上彈了起來,凡是聽他彈過的客人,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
5歲的時候,剛上一年級的小摸著特便會自我創作各種曲子了,這個城市裡的人們都明白他們家出了一個音樂小天才。
在家裡,經常有爸爸的2位朋友來練小提琴,這2個朋友是和爸爸一齊同台演出的小提琴手,有一天,莫扎特在聽見爸爸和朋友們在客廳里渣乎擾演奏3重奏的小提琴曲,於是他自我也拿著小提琴來到客廳,平時摸著特主要是跟爸爸學鋼琴,爸爸教他小提琴純粹是為了調節。
“爸爸,我來擔任你們的第2小提琴手,行嗎?”
“不行,這個曲子你還沒有練習過”
“我能夠看著譜”
“行行,就讓我們的小天才試試吧”,在一旁的第二小提琴手發言了。
就這樣,莫扎特跟著爸爸和另一位叔叔一塊演奏了小提琴3重奏,演奏結束了,三個大人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了,大家都看著小莫扎特,為他的才華目瞪口呆。
“天啊,你這小傢伙真是一個天才”
莫扎特的父親發現自我的兒子的確在音樂方面具有才華,為了讓孩子們開闊眼界,父親便帶著孩子們到外地去演出,6歲的莫扎特和姐姐一齊到維也納、荷
蘭、慕尼黑等各地演奏,他們的表演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尤其是莫扎特的表演,聽眾經常要莫扎特加演好多曲子。
在莫扎特14歲那年,他遇到了音樂大師巴赫,巴赫十分喜歡這位音樂天才,於是親自指導他的演奏和作曲。莫扎特一聲創作的音樂領域有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莫扎特還寫了超多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完美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
音樂家的小故事(二):
巴赫的故事
約頃滑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SebastianBach)於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國,在10歲時父母就雙雙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處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風琴大師學琴,並擁有一本大師的手抄本樂譜,他把樂譜鎖在書房一個帶格子門的櫃子里,十分保密。小巴赫具有強烈的求知願望,這本樂譜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大寶藏。於是,在一個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進哥哥的書房,用小手伸進格子門櫥里把樂譜捲起拿出來,借著月光抄寫。六個月後,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樂譜。不幸的是,當其哥哥發現後,竟粗暴的把譜子沒收了。巴赫並沒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訃文中滿懷感情的敘述了這一“天真無邪的欺騙行為”。
外出求學
在巴赫成長的年代,貧窮落後的德國,交通和樂譜印刷尚不發達,要想向著名的大師們學習,除了抄錄他們珍貴的樂譜手抄本,就只有親自拜訪他們,聆聽他們的教誨。這對於家境貧寒的巴赫來說,註定要踏上一段段艱辛的求學之旅。
15歲時,巴赫離開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呂內堡學習。在呂內堡聖米歇爾教堂學習期間,他結識並熟悉了該城的管風琴大師伯姆和他的音樂;巴赫還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演奏,還有一次徒步兩天前往策勒聆聽那裡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的演奏。
在一次從漢堡回到呂內堡的途中,他沒有了路費,飢餓難耐地坐在路邊一個小飯館旁歇腳。突然飯館窗戶里扔出兩個魚頭,巴赫連忙過去撿起來想以此充飢。沒想到魚頭里藏著兩個金幣,原先這是好心人對他的施捨。巴赫感激萬分。這下他不僅僅填飽了肚子,還湊足了下次去漢堡的路費。
1705年,巴赫已經擔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一職,他向教堂當局請假去呂貝克聆聽著名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作品演奏會。在那裡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迷住了,待了四個月才回到。為此他受到了教會當局的訓斥。
管風琴之王
巴赫可稱得上是“管風琴之王”。管風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創作工具,也是最能體現他演奏藝術的樂器。巴赫生前作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的名氣遠超過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聲望。巴赫首創了五指並用的管風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樂家很少用拇指觸鍵),並高度發展了運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訪問了卡塞爾城,為弗里德里希親王演奏了管風琴,引起了轟動。時隔多年後,有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的腳在踏板上飛行,彷彿是長了翅膀一樣,使得聲音像暴風雨中的雷鳴閃電一樣在回響。親王脫下手指上的戒指贈給了他。試想,如果巴赫熟練的腳也得到這樣的贈與,那麼親王又將以何物去獎勵他呢?”
一位著名音樂家在巴赫逝世後這樣評價他:“就像希臘只有一個荷馬,羅馬只有一個維吉爾,德國也只有一個巴赫。無論是在作曲藝術或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的演奏上,全歐洲迄今還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將來也不會有人能超過他。”
巴赫的另一樣絕技是即興演奏。他的兒子之後回憶說,父親經常即興彈奏不可名狀的美妙旋律,一連幾個小時都不停,沒有一首譜寫下來的曲子能夠與之相媲美。1720年,巴赫前往呂貝克訪問了97歲高齡的管風琴大師賴因肯,並根據他的主題即興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倫河畔》,一連兩個小時,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來。賴因肯驚嘆道:“我原以為這門(即興演奏)藝術已經死去,此刻我看到它在你身上還活著。”
據說巴赫還喜歡到郊外鄉村簡陋的小教堂彈奏。有一次,一位久聞巴赫大名但並不相識的鄉村風琴師聽過巴赫用簡陋的管風琴彈出了驚人美妙的音樂時,他對眼前這位非凡的陌生人說:“您如果不是偉大的巴赫,就是一位來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這樣的技藝!”
入土難安
1750年7月31日,巴赫入葬於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墓地的南牆下,沒有墓碑或任何紀念物。因此,他的准確墓址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近一個世紀後,人們才又記起了這位音樂大師。1850年成立的巴赫學會為了彌補前人忽視大師的罪過,決定在1885年即巴赫誕辰200年之際重修巴赫的陵墓。然而,世事滄桑,風物全非,墓地已是荒煙蔓草,巴赫墓址已不可尋。無奈,萊比錫市政委員會只好在墓地南牆釘了一塊銘牌,上面刻著: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50年7月31日葬於此處”
又過了9年,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牆,挖掘地基,這才有了一個尋找巴赫遺骨的機會。但是1750年下葬在此的有1000多人,尋找巴赫遺骨無異於大海撈針。幸好查點紀錄才明白,這1000多人中,只有12人是用橡木棺材盛殮的,而巴赫就是其中之一。
1894年的一天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其中一副有一成年男性骨骼,身材不高,頭部很大,額頭略平,下巴厚重,眼窩深陷。經與巴赫肖像比較,又經科學的檢驗,認定這就是巴赫的遺骨。隨後,遺骨被裝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於聖約翰教堂的祭壇下。石棺上簡潔而莊重的刻著: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又過了半個多世紀,由於二戰戰火的破壞,巴赫的棺材又於1950年遷往聖托馬斯教堂。就這樣,巴赫在他死後200年才真正入土為安。他雖沒有像亨德爾那樣享受國葬,極盡哀榮(亨德爾葬於歷代國王聖賢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可謂“生得偉大,死得光榮”),卻也沒有像貧病交加死去的維瓦爾第那樣,被草草埋在亂葬冢,讓後人永遠無法尋覓。巴赫的一生可謂生得踏實,死得平凡,但他卻在平凡的生和死中鑄就了一種超越生死界限的偉大。
音樂家的小故事(三):
貝多芬的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十分高,期望自我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鍾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務必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鍾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樣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樣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貌。”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於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十分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17歲的時候,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他以十分崇敬的情緒拜見了莫扎特,莫扎特給了他一個很難的曲子讓他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說:“你們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將來會驚動全世界的。”由於自我的刻苦努力,他最後在維也納藝術舞台上佔有了一席之地,經常以鋼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我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正當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之後徹底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殘酷的打擊,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垮貝多芬,他還是靠頑強的毅力創造了超多優秀作品,在他的《命運交響曲》里,我們都能聽到他和命運做斗爭的聲音。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狀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我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我。公爵此刻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音樂家的小故事(四):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Strauss
小約翰.施特勞斯,老施特勞斯之子,奧地利小提琴家、指揮家、圓舞曲及維也納輕音樂的作曲家。其創作以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稱為“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所取得的成就超過他的父親。他作有五百餘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樂,包括圓舞曲、波爾卡舞曲、進行曲及一些輕歌劇等。他的創作核心是圓舞曲,以民間舞曲的節奏和其它表現手法為依據,旋律酣暢,節奏自由,音樂語言真摯而自然。他還將源於德國南部性格溫和的連德勒舞,改造成為結構簡單、節奏靈活、旋律優美、感情奔放的音樂體裁,在市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小約翰.施特勞斯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藍色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美酒、感情和歌曲》、《皇帝圓舞曲》等,其中《藍色多瑙河》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此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
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音樂家的小故事(五):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曾化名“黃訓”,原籍廣東番禺縣,1905年生於澳門貧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接濟生活。他6歲進私塾。祖父病逝後,他失學而隨母親去了新加坡。他於1918年回國,因交不起學費而入了廣州的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所辦的義學,參加了學校的管樂隊。此時,他已經表現出音樂方面的天賦
冼星海在音樂上可謂大器晚成。他在20歲左右才開始學拉小提琴,被同事們戲謔地稱為“宰雞能手”———拉小提琴像殺雞一樣難聽。他剛到巴黎時,也是大部分時間用於解決溫飽。之後,他遇到那裡的中國留學生馬思聰,並由他引見了法國巴黎歌劇院首席小提琴奧別多菲爾和音樂大師加隆。大師們欽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約合10塊銀元)的學費。他根據唐朝詩人杜甫著名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創作的奏鳴曲《風》,排上了巴黎音樂學院新作品演奏會節目單,並在電台播出,從此有了名氣。
1929年,冼星海來到素有世界音樂文化中心的法國巴黎學習音樂。他靠在餐館跑堂、理發店雜役等維持生活,在塞納河畔梧桐樹下幾次暈倒,險些被法國警察送進陳屍所。之後,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師從著名提琴家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寫下了早期作品《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風》等。1935年夏,他謝絕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回國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該班幾十年來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於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場。考試後,主考老師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布:“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能夠自我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音樂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命運。冼星海在西方求學期間,飽受西方列強對弱小民族的歧視。回國途經倫敦時,英國海關竟不準他入境,被扣幾個小時。回國後,他曾指揮上海工部局的管弦樂隊演奏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可這個樂隊從指揮到演奏者卻沒有一個中國人。他深切體會到民族受壓迫的苦難,從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並以音樂發出了解放的吶喊。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學成回國成了名人。國民黨想利用他寫頌歌,惟利是圖的商人也重金收買讓他寫“桃花窩里美人多”之類的商業歌曲,他都不為之所動。他精心為進步電影《復活》、《雷雨》、《大日出》、《夜半歌聲》配曲,而且為了抗日救亡不要任何報酬。
在延安時期,冼星海不僅僅在組織上入了黨,藝術創作也到達了嶄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的狀況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而且為黨培養出一大批音樂幹部。就應說,這也恰恰是他周圍革命環境影響的結果。冼星海與聶耳一樣,把音樂當成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聲中永遠記住了他們。
冼星海是中國民族新音樂事業的先鋒,一生中創作了200多首大眾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劇(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響樂、4部交響組曲、一部交響詩、一部管弦樂狂想曲,以及許多器樂獨奏、重奏曲和超多的藝術歌曲,還寫了許多音樂方面的論文。
4. 中國歷史上的音樂家有哪些
孔子:春秋時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
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
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
師曠: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
目盲,精於審音調律,對於音感極為敏感。
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師。
《呂氏春秋》記載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為鍾子期領悟的故事。
《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老師成連帶他到東海蓬萊山去實地領略「移情」的功夫,於是創作出《水仙操》。
現存琴曲《高山》、《流水悶飢》、《水仙操》都是源於這些傳說的作品。
雍門周:戰國琴師。
善鼓琴,嘗為孟嘗君鼓琴。
後世說他是最早發明琴譜的人。
桓譚:東漢琴家。
任掌樂大夫。
所著《新論》,常論及音樂。
並著《琴道》,介紹有關琴及琴曲的事跡。
蔡邕:漢末琴家。
他創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
現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傳為他的作品。
蔡琰:漢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兒。
漢末,她被虜入胡地,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
琴曲中表現這一題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
這些往往被認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樂理論家,竹林七賢之一。
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氏五弄》合稱《螞耐返九弄》。
他的《琴賦》生動地描繪了琴曲藝術的多種表現,並評論了當時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價值。
,此外,《玄默》、《孤館遇神》等琴曲也傳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精於琴道。
現存琴曲《酒狂》傳說是他的作品。
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咸: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
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
劉琨:晉代琴家。
創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是最早以胡笳聲編為琴曲的作品。
賀若弼:隋代琴師。
創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換玉》等。
《西麓堂琴統》中存有《清夜吟》。
趙耶利:初唐琴師。
琴藝冠絕當世。
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
著有《琴敘錄》九卷,《彈琴手勢圖譜》和《彈琴右手法》。
他總結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這些評論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
董庭蘭:盛唐琴師。
從鳳州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而青出於藍。
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
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頤真》等琴曲相傳為他的作品。
薛易簡:唐代琴家。
他九歲彈琴,十二歲能彈雜曲三十及《三峽流泉》等三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及《別鶴》、《白雪》等名曲。
他在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之外,更強調「聲韻皆有所主」的內在表現。
還指出了從彈琴姿勢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申出許多的彈琴規范。
義海:北宋琴家。
夷中的入門弟子。
在越畝腔州法華山學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
」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
因感政治腐敗,猶如雲霧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瀟湘水雲》。
又有《秋鴻》、《泛滄浪》等琴曲作品。
劉志方傳其琴藝與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
郭楚望實為浙派的創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師。
為楊瓚門客時,由學江西譜改學郭楚望譜,並參與編輯《紫霞洞琴譜》。
其祖孫四代皆是著名琴師。
後人推崇為「徐門正傳」。
現存《神奇秘譜》中的《澤畔吟》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師。
為楊瓚門客時從劉志方學郭楚望傳譜。
創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風》、《山居吟》、《佩蘭》等。
其中,《漁歌》、《樵歌》的藝術水平很高。
嚴徵:明末琴家。
虞山派創始人。
琴風「清、微、淡、遠」,所編的《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主要的譜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
虞山派集大成者。
他和嚴徵同學藝於陳愛桐的弟子,但是琴風大不相同。
他吸收《雉朝飛》、《烏夜啼》等快節奏的琴曲,收入《大還閣琴譜》。
琴風「徐疾咸備」,彌補了嚴徵的不足。
所著《溪山琴況》,對琴曲演奏的美學理論有系統而詳盡的闡述。
庄臻鳳:清代琴家。
彈琴近三十年,創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學心聲》中,較為流行的有《梧葉舞秋風》、《春山聽杜鵑》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
廣陵琴派的先行者。
所傳琴譜於1702年刊為《澄鑒堂琴譜》,為廣陵派最早的譜集。
徐祺:清代琴師。
廣陵派的繼起者。
傳譜輯為《五知齋琴譜》,所收琴曲以虞山派為多,並對各曲進行了加工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廣陵派與虞山派的淵源關系。
吳虹:清代琴師。
學琴於徐常遇之孫徐錦堂。
當時是廣陵派鼎盛時期,琴家雲集,日夜彈奏,對他很有幫助。
他致力學琴數十年,編琴曲八十二首,於1802年刊印《自遠堂琴譜》,為廣陵派集大成者。
祝鳳喈:清代琴家。
十九歲學琴,致力琴學三十多年。
著有《與古齋琴譜》,對琴學理論有深入探討。
張孔山:清代琴師。
學琴於浙江人馮彤雲。
咸豐年間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協助唐彝銘編成《天聞閣琴譜》。
所傳諸曲如《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點。
經他發展加工的《流水》流傳甚廣。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
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
建國後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
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於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
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以後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台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賀綠汀 (1903-1997) 湖南邵陽縣人。
1923年入長沙岳雲學校藝術專修科,隨陳嘯空等學習音樂。
大革命期間曾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廣州起義。
1928年創作的《暴動歌》曾在海陸豐一帶流傳。
1931年入上海國立音專,從著名音樂家黃自學習理論作曲,從查哈羅夫、阿克薩可夫學習鋼琴。
1934年所作鋼琴曲《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在亞歷山大·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評選中獲第一獎。
此後進入電影界,參加歌曲作者協會,為左翼進步影片《風雲兒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寫音樂,其中《春天裡》、《天涯歌女》等插曲廣為傳唱。
「八·一三」事件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後到重慶,任教於育才學校音樂組。
這時創作了《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等風格清新的歌曲。
1941年去新四軍,1943年到延安,創建了中央管弦樂隊。
解放戰爭期間,繼續教學和創作。
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劇《劉德順歸隊》,管弦樂小品《森吉德瑪》、《晚會》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解放後,賀綠汀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協副主席,主要從事培養人才,但仍堅持創作,寫有大量聲樂作品和電影音樂。
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並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華彥鈞 (1893-1950) 民間音樂家。
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
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琵琶。
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
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
在無錫市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
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群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
他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
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流傳於世。
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並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
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並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阿炳曲集》(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能夠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付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於北京,滿族人。
由於家庭生活比較優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觸到京戲。
七八歲時,便能哼唱京劇小段,還能用胡琴拉京戲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來到沈陽奉天公立學校讀小學,後入南滿中學。
在音樂老師的熏陶下,雷振邦學會吹得一口動聽的口琴,加入學校口琴隊,並成為該隊的指揮。
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並指揮演出。
1939年1月雷振邦去日本求學。
在東京,他進了日本高等音樂學校作曲系預科。
不到半年的時光,雷振邦便完成了預科專業,校長允許他跳級,轉年便成為作曲系本科學生。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國,先後在北平女子中學和惠中女子中學做音樂教員。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在課余組織起一個五十多人的業余交響樂團。
雷振邦曾把中國古曲《悲歌》改編成管弦樂的曲子,供業余交響樂團演出,這是公開演出的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來到中國電影樂團從事專業作曲,,從此踏入影壇。
1955年4月雷振邦被調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作曲,此後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30多年間,他譜寫的電影歌曲一百餘首。
他堅持深入生活,向民間藝人學習,創作了大量的形象鮮明,優美抒情,具有強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發著撲鼻的生活芬芳的音樂作品,形成他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
如他為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景頗姑娘》、《蘆笙戀歌》等譜寫的樂曲,都具有上述音樂特點。
1960年在第二屆百花獎中,他為影片《劉三姐》的譜曲,榮獲最佳音樂獎。
以後他為影片《冰山上的來客》、《吉鴻昌》和《小字輩》譜寫的樂曲,也分別在1964年和198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舉辦的第一、二屆「小百花獎」中獲最佳作曲獎。
幾十年來,雷振邦創作的故事影片音樂主要有:《董存瑞》、《馬蘭花開》、《蘆笙戀歌》、《花好月圓》、《五朵金花》、《金玉姬》、《達吉和他的父親》、《劉三姐》、《萬木春》、《冰山上來客》、《景頗姑娘》、《戰洪圖》、《鋼鐵巨人》、《暗礁》、《吉鴻昌》、《小字輩》、《幽谷戀歌》、《明天回答你》、《精變》《赤橙黃綠青藍紫》、《東方大魔王》……還有82集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等。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經風靡全國,廣為傳唱,成為人們喜愛的經典音樂作品,他不愧為是我國影壇深受觀眾歡迎的著名電影作曲家。
李煥之 (1919-) 原籍福建晉江,生於香港。
1936年入上海國產音專從師於蕭友梅。
抗戰爆發後,在廈門、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歌曲創作。
1938年就讀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結業後留校任教,並主編《民族音樂》。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
建國後,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四十餘年來,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除了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樂《春節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弦歌合唱《蘇武》,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等,還編有《作曲教程》,並撰寫了三百餘篇論文,部分收入《音樂創作散論》一書。
劉天華 (1895-1932) 著名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江蘇省江陰縣人。
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是文學家劉半農之弟。
1909年入常州中學,開始學習西洋管樂器。
1911年因學校停辦而輟學,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
1912年赴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
1914年返回家鄉,先後在江陰、常州的中學里教音樂。
其間曾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沈肇州學習二胡、琵琶;專程赴河南學琴;向僧、道和民間藝人學習多種民間樂器;記錄民間樂譜,並開始音樂創作。
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體育專科教師。
192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直至去世。
任教期間,先後學習了三弦拉戲、崑曲、小提琴、和聲學、理論作曲等,在廣泛學習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洋音樂的基礎上。
創作了二胡獨奏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良宵》、《親居吟》、《空山鳥語》、《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琵琶獨奏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和器樂合奏曲《變體新水令》。
1927年創辦「國樂改進社」。
同年,編輯出版《音樂雜志》,參與發起「愛美樂社」。
曾用五線譜和工尺譜准確地記錄梅蘭芳的唱腔(《梅蘭芳歌曲譜》1930)。
搜集《安次縣吵子會樂譜》、《佛曲譜》。
一生中總共編寫了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一首琵琶練習曲。
奠定了二胡專業創作和演奏的基礎。
馬可(1918-1976) 江蘇徐州人。
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
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
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
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
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
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儐儀用曲。
聶耳(1912-1935) 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
筆名曾用過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
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
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
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
因不滿劇團的方針,於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
後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
並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話劇、舞台劇作曲。
1933年在創作上初試鋒芒,創作了《開礦歌》、《賣報歌》、使人耳目一新。
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都是這一年完成的。
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後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
他從事音樂創作時間只有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話劇、一部舞台劇寫了二十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四首、口琴曲兩首,共創作了四十一首音樂作品。
此外還發表了《黎錦暉的「芭蕉葉上詩」》、《中國歌舞短論》等十五篇戰斗性的音樂論文和《時代青年》等三部電影劇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備經歐洲去蘇聯求學,不幸於游泳時溺死於藤澤市鵠沼海中。
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任光(1900-1941) 浙江嵊縣人。
從小喜愛民間音樂,會拉琴、吹號、彈風琴。
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當過鋼琴修理工人,同時學習音樂。
1927年回國後,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及歌曲作者協會。
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漁光曲》(同名進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
以後還創作了《月光光》、《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等電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發)、《高粱紅了》等著名歌曲。
此外,還創作過歌劇《台兒庄》(《洪波曲》)的音樂。
1940年起在新四軍軍部工作,皖南事變時不幸犧牲。
王洛賓 (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中國現代歌曲之王。
王洛賓1913年1月生於北京,他父親是油漆匠,會演奏多種民族樂器,而且十分愛唱京劇和崑曲。
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賓自幼就喜愛上音樂,並且對音樂有著很好的感受力和記憶力。
1919年,王洛賓入小學讀書,這時正值「新文化運動」,王洛賓因此學會了許多學堂樂歌,同時開始接觸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調。
1924年,王洛賓入通縣潞河一所教會興辦的中學讀書,在唱詩班裡他接觸到西洋和聲,並且對 *** 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1年,王洛賓考入北平師范學校藝科,隨俄籍老師霍爾瓦特夫人學習聲樂和鋼琴,開始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
「九·一八」事變以後,王洛賓希望能用音樂來喚起民眾的愛國熱忱,便為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村》創作了一首插曲《奴隸之愛》,這首曲子也是王洛賓的處女作。
次年,由於家庭生活日漸困難,王洛賓不得不輟學,到一所中學擔任音樂老師。
1937年,王洛賓參加了由著名作家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並隨團出入槍林彈雨。
在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中,王洛賓還創作了《洗衣歌》、《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等歌曲。
1938年春,西北戰地服務團奉上級指示,派出作家蕭軍、詩人塞克、音樂家王洛賓和朱南星等人赴新疆開展工作,在六盤山途中的一個車馬店裡,王洛賓一行巧遇一名綽號叫「五朵梅」的民歌手,她是該店的店主。
在大家的邀請下,民歌手為他們演唱了兩首民歌,「五朵梅」演唱時那種豐富情感、意境,加上那抒情動聽的旋律,令王洛賓沉醉在這優美的歌聲中。
為了他深愛的西部民歌,王洛賓拜訪了來往蘭州、新疆的兄弟民族司機。
有一位 *** 爾族的司機給他唱了一首吐魯番民歌《達坂城》,王洛賓一下子就被樸素優美、活潑明快的旋律迷住,立即記下了這曲調,並請人翻譯了歌詞,同時將其進行重新改編並定名為《馬車夫之歌》改編後的這首歌曲,旋律更加流暢動聽,情調詼諧幽默。
這是王洛賓創作生涯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他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少數民族歌曲。
從此以後,王洛賓每到一個地方就尋找一切機會搜集民歌,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賓搜集、整理並記下了眾多優美動聽、有學術價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 *** 爾族《掀起你的蓋頭來》、《喀什噶爾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哈薩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瑪依拉》、《黃昏里的炊煙》、《都他爾和瑪麗亞》、《暮色蒼茫》等。
這些旋律流暢、曲調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礎上,王洛賓還改編了許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經典之作,就是王洛賓根據哈薩克民歌《潔白的前額》(又名《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信》改編的。
《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曲首先在甘肅和青海一帶傳開,不久便流傳到全國各地,數十年來,一直深受大眾的喜愛。
1996年3月14日,這位蜚聲海外,影響過幾代人的一代西部歌王,在烏魯木齊與世長辭。
冼星海(1905-1945)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
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
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
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
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
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
此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三十五篇。
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5. 音樂家故事有哪些
引言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他既是作曲家,又是鍵盤樂器演奏家、小提琴家、古提琴演奏家、指揮家。他在四歲即顯露出卓越的作曲才華,更可貴的是他不但作曲速度極快,而且創作的音樂水平極高。莫扎特一生所完成的作品,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劇,四十多首交響曲,五十餘首協奏曲,二十七首弦樂四重奏等共計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音樂神童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迪哪吵含烏斯.莫扎特誕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樂家,也是薩爾茨堡的宮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個音樂天份極高的孩子。從五歲起,父親便開始叫她學習鍵盤樂器,並對她的學習速度非常滿意。而小莫扎特四歲時邊開始正規的音樂課程了。莫扎特的學習速度非常驚人;他可以在半小時內學會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約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宮廷樂手對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動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樂碰春,他的感官就不理會其他活動了。甚至連惡作劇或游戲也得和音樂有關,他才玩得開心。比方,我們玩一種把玩具由一個房間搬運到另一個房間的游戲,誰空著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進行曲。"在沃爾夫岡四歲時,他試作了第一首鍵盤樂器協奏曲,並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參與歌劇演出。從那時起,歌劇就成為他最衷愛的藝術形式之一。當沃爾夫岡快滿六歲、而娜妮十一歲時,利奧波德決定將兩位傑出的孩子介紹給全世界。當時巴伐利亞選帝侯親王在慕尼黑有兩個奢華的宮殿,許多音樂家依附其門下。利奧波德決定先帶孩子們去那裡參加嘉年華會,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遠的地方。結果,這場音樂會空前地成功,兩個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華會談論的焦點,並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宮演出。而令小沃爾夫岡最感興趣的是觀賞義大利歌劇,並從此產生了創作歌劇的心願。
維也納年代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啟程前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當時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之一。那兒是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皇帝與瑪利亞.特麗莎(Maria Theresia)皇後豪華宮廷的所在地。從十二世紀阿爾伯特一世(Albert Ⅰ)召集一批樂師組成所謂的"皇室李笑音樂家"以來,維也納就一直是音樂之都,音樂成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的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就曾在維也納附近的一個伯爵門下任樂長,另一位作曲家格魯克(Gluck)當時就在皇家宮廷任首席作曲家。這個俯仰呼吸皆音樂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六歲神童沃爾夫岡的到來。小莫扎特一行剛到維也納,就在一個私人宮邸做了第一場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後馬上召喚他們到宮廷。一位實際參與那場音樂會的人士為我們留下一段敘述:"當孩子們演奏時,觀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滿意小精靈--他對莫扎特的戲稱--的表現,他還多次和莫扎特閑聊。"當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時,他毫不猶豫的照做了。"他毅然決然地立刻開始嘗試,而且干凈利索地彈奏了好幾首曲子,讓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驚。在他當時的年紀,已經可以看出他後來一貫的態度,也就是蔑視來自高貴者的贊美,尤其若是他們對音樂沒什麼認識,他甚至不太願意為他們演奏。"
1763年6月,沃爾夫岡七歲,娜妮十二歲時,莫扎特一家開始了他們的第一趟長途旅行--一個持續三年半,走遍歐洲各地的旅程。他們經過慕尼黑、曼海姆(Mannheim)、奧格斯堡(Augsburg)、海德堡(Heidelberg)、法蘭克福(Frankfurt)等德國城市。每到一處,都無一例外地引起轟動,各種音樂形式對沃爾夫岡而言都好象吃飯、睡覺一樣容易,他幾乎不需要任何教導,好象早已知道一切。巴黎和倫敦之旅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過奧屬荷蘭,到達巴黎。在這個視世界其他地方為"鄉下"的大都會,莫扎特一家一呆就是五個月。老莫扎特帶著兩個孩子拜訪了巴黎許多貴族的宅邸,包括凡爾塞宮。皇室對沃爾夫岡和娜妮非常禮遇,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國貴族的意料之外。稍後沃爾夫岡在所有宮廷權貴面前演奏管風琴,贏得在座每個人的掌聲。奇怪的是,沃爾夫岡幼年時獲得的掌聲和矚目,竟一點也沒讓他變得虛榮或驕傲。1764年4月9日,結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後,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國倫敦。在那裡,他會見了前輩阿貝爾(C.F.Abel)和宮廷作曲家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在莫扎特的一生中,這是個很重大的事件。因為這兩個人的創作大大開拓了小莫扎特的眼界。J. C.巴赫教給沃爾夫岡的另一項重要的技能,就是義大利的如歌快板(Allegro cantante)風格,這種風格影響了莫扎特一輩子。當然,還有另外一大批音樂家也影響了莫扎特的視野,如閹人男高音曼茲歐里(Manzuoli)。沃爾夫岡此時最大的心願就是寫一出義大利歌劇。他與曼茲歐里冊、成為好朋友,曼茲歐里教他唱歌,而他則寫詠嘆調作為回報。在英國期間,莫扎特開了一連串的音樂會,被人們成為是"大自然的奇跡"。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倫敦鄉間修養了七個星期。在此期間,沃爾夫岡以巴赫的作品風格寫了一首交響曲,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響曲《降E大調交響曲》(K.16)。不久,他又寫了三部交響曲以及許多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其中包括《D大調第四交響曲》(K.19)。1765年7月24日,沃爾夫岡一家離開了倫敦,在荷蘭海牙、日內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動。在1766年11月的最後一天他們回到闊別三年的薩爾茨堡。前後兩次乘馬車橫穿德國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給小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此,他開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義大利之旅一個成功之士無論有多麼高的天賦,總要有一段潛心學習的時期。在莫扎特八至十三歲這六年間,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對兒子進行了有目的、有計劃的音樂訓練。莫扎特曾有過這樣一段自白:"人們總以為我的藝術創作是輕而易舉得來的,這是誤解。沒有人像我這樣在作曲上花費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還沒有哪一位著名大師的作品是我沒有再三研究過的。"但這還不夠,老莫扎特覺得該帶兒子往南方去一趟。幾百年來,歐洲藝術家要是不去義大利"朝聖",就沒有資格登堂入室。1769年12月,沃爾夫岡隨父親一道開始了第一次義大利之旅,是年他十三歲。後來證明,在莫扎特一生短暫的音樂創作生涯中,這次閱歷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這次巡迴訪問演出是老莫扎特的精心安排,也是他遠大眼光的具體體現。當時如果音樂家在義大利得到了掌聲和歡呼,他就等於得到了全歐洲的贊美。但老莫扎特帶著兒子跑到義大利來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意讓兒子進一步得到深造,以便和世界水平接軌。
他們經過義大利的維洛那(Verona)、曼圖亞(Mantua)和米蘭,到達波隆那。波隆那可以說是十八世紀所有音樂家朝聖之地,當時最偉大的音樂學者和教授帕德瑞.馬提尼(Padre Martini)就住在此地。據說,有關音樂的任何事,馬提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任何作曲家或演奏家,一經他贊美,立即可以享譽全歐洲。當莫扎特面見他時,馬提尼對他做了各種不同的測試,結果大感意外,也非常高興。是年十月,少年莫扎特天天去馬提尼家上課,主要學習對位法。說"莫扎特的天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無疑抹殺了馬提尼對莫扎特的教導。這時,一個非凡的榮耀正在羅馬等著莫扎特。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萊門特九世(Pope Clement IX)頒給莫扎特黃金馬刺勛章,以騎士身份晉身貴族階級,以表彰他音樂天份。兩天後,這位十四歲的黃金馬刺騎士,頸上帶著以紅絲帶系著的十字勛章,接受教皇的親切接見。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魯克接受過此殊榮。不過,與格魯克不同的是。莫扎特從未利用這份榮耀。事實上,他視整件事為一個玩笑。
另外,他還在由馬提尼領導下而成名的波倫亞音樂學院,成就了一項殊榮。這個學院設置了一項極為艱難的測試來篩選會員,參加者必須年滿二十一歲。十四歲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許參加,他被關在一間房子里,被要求用極為復雜的音樂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個小時內就完成了,裁判評判後,全數同意他當選學院的榮譽會員。而當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耗費了好幾個小時都未能通過。大約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蘭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劇《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和另一部歌劇《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盡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氣,企圖破壞歌劇的演出,但演出還是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任職於薩爾茨堡大主教宮廷1772年春天,莫扎特十六歲時,發生了一件改變他下半輩子的事:薩爾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頓巴赫突然去世了。繼位者柯羅瑞多伯爵來自一個強勢的貴族大家庭,是個嚴肅而高傲的人。他在薩爾茨堡很惹人厭,只要不是跟他來自同一個階層的人都討厭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剛開始,一切還算順利。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三個月為大教堂做了兩首交響曲、三首嬉遊曲、一首鋼琴奏鳴曲、五首歌曲、一首詠嘆調、一首彌撒曲、多首連禱文以及兩首三重奏奏鳴曲。可這么多曲子,柯羅瑞多隻給莫扎特150基爾德。莫扎特的生命這時進入了不太愉快的階段。他十七歲了,那一段志得意滿的童年已經遠去,但他依舊是那位愛胡說八道、凌亂、不切實際、沖動、傲慢、熱情的沃爾夫岡,仍對自己的天賦感到驕傲,也對這個既給他喝彩又隨即遺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滿。然而和一般人一樣,為了糊口和繼續作曲,他也需要錢,而十八世紀音樂家獲得穩定報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宮廷里佔一個長期又優厚的職缺--不管是維也納、慕尼黑、米蘭還是巴黎。
但柯羅瑞多大主教只給了莫扎特一個薪俸微薄的小職位:他的首席樂師,即樂長手下的宮廷樂師。他不喜歡四處活動的莫扎特父子,對他來說,他們不過是兩個自視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無端地討厭小個子的人,而莫扎特又老長不高。在那段不順心的日子裡,莫扎特一直呆在薩爾茨堡繼續以驚人的速度作曲。他寫了許多嬉遊曲和某些為特殊場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鍵盤協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La Finta Giardiniera)莫扎特在薩爾茨堡的日子越來越難挨了。據利奧波德寫給馬提尼的信中提及,大主教公開宣稱莫扎特的無知,並說他"應該到那不勒斯公立音樂學校學習音樂。"莫扎特決心離開這個令他極度厭惡的城市。1777年9月莫扎特和母親啟程前往慕尼黑(大主教不允許他父親同去)。莫扎特一抵達慕尼黑便與巴伐利亞選侯帝在宮廷會面,他告訴選侯帝自己再也不想回薩爾茨堡了,並將自己過去的成績單呈上,盡可能謙卑地請求其任用。但是選侯帝說目前樂團並不缺樂師,說畢隨即離去,留下莫扎特俯首鞠躬的身影。莫扎特特痛恨對貴族卑躬屈膝,盡管利奧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禮貌些,但他越來越不善於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開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沒有人提供長久的職位給他。更讓人氣餒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請他寫歌劇。
莫扎特又開始了旅行生活。他在奧格斯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安德瑞斯.斯坦因,並對斯坦因鋼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曼海姆瘋狂地陷入了情網。那女孩名叫阿勞西亞.韋伯,年僅十五歲,美麗動人,而且是個優秀的歌手。但阿勞西亞是個冷血而有心計的女孩,當她成為宮廷首席女歌手、名字傳遍大城小鎮、在全歐洲嶄露頭角、薪俸甚高時,就不再愛這位尚在為生計而掙扎的可憐作曲家了。加上四月間,莫扎特的母親因為舟車勞頓、風餐露宿、房間暖氣供應不足、吃不好且喝不到干凈的水等原因,開始發病,於1778年7月3日與世長辭。悲傷的莫扎特只有回到那可恨的出生地薩爾茨堡。婚姻與成功莫扎特的整趟旅行完全失敗,家裡的債務也增加了。為了還清債務,莫扎特不得不再度受雇於他最痛恨的柯羅瑞多大主教,再度任職首席樂師,每年薪俸450基爾德。由於莫扎特和他父親對於金錢和生活的態度截然不同,父子關系也開始緊張。利奧波德不能容忍兒子邋遢、驕傲、情緒化和在金錢上揮霍無度的生活習性。他知道兒子是個天才,希望莫扎特除了音樂之外,在經濟和人際關繫上也能高人一籌。利奧波德深知財富可以帶來舒適的生活和社會地位,能成為大財主是他的嚮往。而莫扎特只希望有足夠的錢讓自己擁有自由,不必向貴族卑躬屈膝,不必委屈自己為自己那些肥胖、無趣又毫無音樂細胞的女人授課,能夠自由地寫自己喜歡的音樂,尤其是他所鍾愛歌劇。 莫扎特確實不善於理財,經濟拮據一直是莫扎特一生揮之不去的噩夢。他經常身無分文,入不敷出,老是在尋找豐厚的終身職位以求一勞永逸,不再為錢財擔驚受怕。但欣賞莫扎特的貴族總是送他一些無用的禮物,而非實實在在的金錢。然而當莫扎特稍有進帳時,他從不曾想到存點錢以備不時之需,這使他成年後的生活非常艱難。莫扎特在薩爾茨堡的生活和創作都不如意。1781年,慕尼黑的嘉年華會請他寫一部歌劇,莫扎特向大主教請了六個星期的假,去慕尼黑專心創作了歌劇《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歐》(Idomeneo Re di Creta)。歌劇在慕尼黑立即造成轟動,莫扎特趁機留在慕尼黑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實,不願再回薩爾茨堡。六個星期的假最後延長至四個月,大主教忍無可忍,下了一道命令要莫扎特立即回薩爾茨堡。在薩爾茨堡,柯羅瑞多大罵莫扎特是"他所認識的最放盪的一個,"罵他是"流氓、惡棍、四處游盪的無賴。"盡管莫扎特對從前對他極度容忍,但這次再也忍耐不下去了。1781年6月8日莫扎特毅然和柯羅瑞多大主教決裂,宣布辭去在薩爾茨堡的職務,從此終獲自由。"人心高貴,也可以成為貴族。""雖然我失去爵位,心中卻比有許多爵位更覺得榮耀。而且不管是僕役或伯爵,只要侮辱我的,都是無賴。"這是莫扎特對這件事的最終態度。現在莫扎特搬到維也納,寄宿在韋伯家。韋伯先生已經去世,沒有留下分文給他的太太和四個女兒,莫扎特曾經愛慕的阿勞西亞已經他嫁,韋伯夫人除了靠房租的收入之外,就靠女兒女婿定期給她的一筆豐厚的款子度日。韋伯夫人是個有心計的女人。雖然莫扎特曾心愛的那一個女兒已經出嫁,但她想設計莫扎特娶她四個女兒的另一個。為了這個緣故,韋伯一家對莫扎特照顧得無微不至。幸好韋伯家的一個女兒康斯坦采勇敢且善解人意,盡管她當時十八歲,相貌不怎麼美,但莫扎特很喜歡她。這段時間維也納待莫扎特不薄。他有好幾個固定的課可以上,而一次六達卡特(當時歐洲的貨幣單位)的報酬算是不錯的。莫扎特心情愉快,工作努力而且無憂無慮。他出版了六首小提琴奏鳴曲,並不時舉行了一些反應熱烈的音樂會。莫扎特在1781年12月24日受到奧地利皇帝的邀請,和穆西奧.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舉行了一場音樂史上重要的競技。克萊門蒂對莫扎特的表演有如下的看法:"我從沒聽過有人象他演奏得這么幽雅而充滿智慧。我尤其對他彈的一段慢板部分以及幾段由陛下指定主題、要我們互相伴奏的即興變奏曲大為著迷。"7月份,莫扎特奉命寫作一部歌劇《後宮誘逃》(The Abction from the Seraglio)。歌劇敘述了一位美麗的西班牙女子被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後宮,最後為其愛人所救的故事。莫扎特用德語腳本寫這部歌劇,這在當時是一大創舉,因為在這以前所有歌劇腳本一直都用義大利語。在《後宮誘逃》一劇中,莫扎特首創歌劇第一個真正的"角色"。在這以前的歌劇角色一直是歌手炫耀聲音的媒介,不必演得真實。但在《後宮誘逃》一劇中,莫扎特把一個名為奧斯敏(Osmin)的土耳其僕人這個角色塑造得非常生動。莫扎特身處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都,接受著聽眾的喝彩和崇拜,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費加羅婚禮》與《唐.喬瓦尼》婚後,莫扎特進入一個成就輝煌的時期。他並不在意沒能在宮中擁有一個安穩的職位,他悠遊自在地做一個自由的作曲家。雖然義大利人試圖在第一幕以噓聲和倒彩來破壞他的歌劇《後宮誘逃》的首演,但這對他的生活仍舊毫無影響--他有足夠的學生,可以以教學為生,他可以利用教完課的下午和晚上作曲。1784年春天,莫扎特病倒了,而且情況相當嚴重。據最近研究莫扎特死因的權威報告指出,莫扎特是受到一種鏈球菌的感染。這場大病使莫扎特的腎受到嚴重而永久的傷害,並成為他七年後致死的病因之一。1785年的春夏期間,莫扎特准備創作一出新的歌劇《費加羅婚禮》。該劇取材於博馬舍(beaumarchais)的創作,歌詞由羅倫佐.達.龐特(Lorenzo da Ponte)創作--一個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義大利詩人,在維也納撰寫歌劇歌詞多年,而皇帝剛給了他一個官方劇場詩人的職位。他可以說是維也納最好的歌詞作者,一位朝氣蓬勃、極為優秀的作家。對莫扎特來說,龐特是位極佳的合作夥伴。莫扎特最偉大的三部歌劇《費加羅婚禮》、《唐.喬瓦尼》(Don Giovanni)、《女人心》(Cosi fan tutte),皆由龐特作詞。許多人都在想,要是當時這兩個人沒有如此幸運地相識及合作,歌劇史不知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費加羅婚禮》敘述一位名叫費加羅的窮作家,為了糊口從事理發事業,是一位西班牙貴族的理發師兼侍從。劇中費加羅最重要的一段話是:"伯爵大人,因為您是位貴族,所以就認為自己是個天才?……權貴、財富、階級、影響力,這種種使一個人引以為傲!這么多的好處,您到底是怎麼掙來的呢?您除了出生時要費了點勁找對人家,什麼也沒做。撇開這點,您不過是個平庸之人。然而,迷失在凡人群中的我,為了糊口所耗費的精力和腦力,恐怕要比過去數百年來治理整個西班牙的心力要多的多!"這幾乎就是莫扎特本人的聲明。1786年4月28日,《費加羅婚禮》准備首演。莫扎特相當的緊張,因為仇敵薩利里領導的一些義大利籍宮廷音樂家,決心要使這部歌劇慘敗。後來首演推遲於5月1日舉行,雖然受到那些義大利人惡毒的阻撓,演出仍然大獲成功。5月至12月期間,《費加羅婚禮》重復演出了九次。事實上,第一個真正肯定莫扎特天份、並給予合理待遇的城市不是維也納,而是波西米亞的布拉格。自從1783年布拉格民眾聽了《後宮誘逃》後,他們的耳朵就再也聽不進其他作曲家的曲子了。當《費加羅婚禮》於1786年12月在布拉格演出時,引起空前的轟動。莫扎特到達布拉格後,接受了布拉格人民無限敬重、愛戴及如雷的掌聲。布拉格人民給了他無比的信心和另一項任務:創作另一部歌劇《唐.喬瓦尼》。10月29日,莫扎特偕康斯坦采來到布拉格參加《唐.喬瓦尼》的首演。整個城市再度為莫扎特的音樂瘋狂、沸騰。關於這部歌劇的小趣聞是:在首演的前一天晚上,莫扎特還沒有完成歌劇的序曲。但他毫不在意地出席了一場盛大的晚會,深夜才盡興而返。第二天清晨七時,他竟然完成了序曲。因此難怪世人說,莫扎特的音樂,早在腦海里完成了,剩下的工作,不過是將記憶里的東西抄錄下來罷了。莫扎特的父親沒有和兒子一起享受成功。1787年5月28日,他在薩爾茨堡寂寞地去世,而莫扎特連父親的葬禮也沒能參加,因為當時他生重病,根本沒有辦法趕回薩爾茨堡。1787年底,名滿天下的莫扎特終於被指派為皇家宮廷作曲家。雖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個保障。莫扎特最終以三十一歲之齡,達成了父親對他的殷切期望,盡管他的父親已無緣目睹。在1786年初,莫扎特還收了一位引人注目的門生:約翰.內波穆克.胡梅爾(Johann Nepomnk Hummel),一位八歲的神童。後來,胡梅爾成為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教授,他把功勞都歸功於他那善良而熱情的啟蒙老師。另外在1787年春天,一個十七歲大、短小精悍、皮膚黝黑的小男孩造訪了莫扎特。他就是路德維西.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莫扎特清楚地知道這個男孩的特殊才華,但實在沒有時間來指導他。兩個星期後,貝多芬因母親病逝而匆匆返家,兩人從此再未謀面。1788年春天,《唐.喬瓦尼》在維也納首演。但維也納一點也不喜歡這部歌劇。對於各方面的批評,莫扎特僅平靜地說:"給他們一些時間咀嚼吧!"莫扎特的音樂、愛好者堅持在維也納重復上演《唐.喬瓦尼》,因為它還不算成功。但慢慢地,也很自然地,維也納人每多聽一次,就會多一份喜愛。最後,他們終於承認,這是所有曾經在舞台上演出的歌劇中最美麗、最動人的一部。貧窮與死亡新的宮廷職位對莫扎特目前的經濟狀況沒有多大的改善。1788碾月莫扎特帶著妻兒搬到維也納近郊。十天後,六個月大的女兒特莉莎就夭折了。盡管莫扎特非常哀傷,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他仍然以最成熟豐富的靈感構思寫下了他最後的三部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十九號交響曲》、《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以及被譽為"朱庇特"的《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這三首交響曲渾然天成的作曲技巧,恐怕是其顛峰之作。人們實在難以想像他在作這些曲子時所承受的苦難和悲慘的命運。他對音樂創作的愛好,總能令他忘記外在世界的不愉快。1789年春天,莫扎特去萊比錫和柏林兩地公演。雖然演出非常的成功,但他一分錢也沒賺到。不幸的是,卧病在床的康斯坦采產下的一名女嬰又夭折了(莫扎特夫婦到目前為止已經失去四個嬰兒)。莫扎特不得不向他忠實的朋友、共濟會會員米歇爾.普赫伯格(Michael Puchberg)借錢,以便送康斯坦採去巴登(Baden)休養,送兒子卡爾到寄宿學校去。整個夏天,莫扎特就一個人留在維也納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一部新歌劇的寫作,試圖籍此忘記所有煩惱。這部歌劇名叫《女人心》,同樣由龐達作詞。該劇在1790年1月底首演,立即大獲成功。當時自然仍有莫扎特的宿敵薩利里私下策動陰謀,到處散播流言蜚語,希望皇帝能禁演莫扎特的歌劇。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在1790年2月駕崩,維也納宮廷內部發生巨變,所有宮廷職位的任期自然中止。莫扎特只好像其他宮廷樂師一樣,等待新皇帝利奧波德重新任命。莫扎特等了一整年,結果毫無消息,他只好再向他那位患難之交普赫伯格借貸。他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學生的學費,而所有的收入都用於支付康斯坦採的醫葯費。1790年夏季是莫扎特一生中最悲慘沮喪的時期。他的健康狀況欠佳,頭痛、傷風、睡不著覺。遠在巴登的康斯坦采又懷孕了,沒有固定的收入,錢根本不夠用。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作曲,真是奇跡。當時莫扎特正在創作歌劇《魔笛》,該劇是一出共濟會式的娛樂劇。劇中描述一支魔笛帶領著主人翁塔密諾(Tamino),歷經艱險而最後得到某種啟發,並在此過程中贏得女子帕米那(Pamina)的愛。莫扎特爭分奪秒地寫這部歌劇,為了不受打擾,他在一間位於劇院附近、特地為他蓋的小屋子作曲。一天當身患疾病、情緒不佳的莫扎特獨自寫作時,一個身穿黑衣、高瘦、憔悴的男人造訪莫扎特。他留下一封匿名信和錢,要莫扎特寫一部《安魂曲》(Requiem)。莫扎特這一驚非同小可,他誤以為那個男人是死神派來的,自己的死期將至,所以才要他寫《安魂曲》。他並不知這穿黑衣的陌生男人是受某位貴族之託,想要將莫扎特的作品買來據為己有。《魔笛》的首演定在9月30日,莫扎特在9月29日才將最後一個音符寫完。他生病了,要靠葯物度日。貧困的生活和疾病,使他失去了往日的純真和信心。但歌劇《魔笛》首演的成功使他略為寬心。他的夙敵薩利里,現在也成了他的朋友,對他的新歌劇很熱衷。當莫扎特的歌劇演出時,若進行到薩利里特別鍾愛的部分,他還會在觀眾席上大?quot;好極了!"然而,莫扎特的健康狀況已經到了關鍵性的階段。康斯坦采11月初回到維也納時,發現莫扎特似乎已經病入膏肓:他的腎臟自去年以來就逐漸惡化,日漸衰竭。因此他經常情緒緊張、憂郁,而且常常暈倒。11月20日他又發高燒,持續嘔吐,身體因為紫斑和極度的腫脹而不成人形,內出血加速腎臟惡化,從而加速了他的死亡。但是不管病得多重,莫扎特還是喜歡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他們也經常來看他,甚至在12月4日時,他還曾再度拿起《安魂曲》的樂譜,和朋友一起唱了其中的幾段。他早已清楚地告訴他的門生蘇斯邁(Sussmayr)如何完成整部《安魂曲》,他很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了。當天,他的身體狀況愈來愈虛弱。1791年12月5日零點55分,一代音樂奇才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與世長辭。他最後的一口氣,是試著發出《安魂曲》的鼓聲--直到最後他仍在掛念自己的音樂創作。莫扎特的葬禮簡單而寒傖。康斯坦采很窮,而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也不時興鋪張。許多人聽說莫扎特去世,都跑到他們家門外哭泣。不過真正舉行葬禮時,卻只有一些親友參加,薩利里也在其中(康斯坦采並不在場,當時的女人是不能參加葬禮的。但她確實真摯而深情地為丈夫的死哀悼。她才二十八歲,就失去了"讓我和整個歐洲都永遠無法忘懷的莫扎特")。葬禮當天因為下雨,並沒有親人和朋友隨棺木至墓園入殮。莫扎特被草草葬在一個貧民墓園,沒有人在場觀禮,也沒有人在他的墓碑上放十字架,以至於幾天後康斯坦採在眾多的墳塋中,已經找不到她丈夫的葬身之地。直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莫扎特葬身何處。他的一生直至離開人間都被忽視,但他的音樂卻永遠在人世間流傳。正如海頓所說:"後代子孫在下個世紀將看不到這樣的天才。"
對莫扎特的評價《牛津音樂大詞典》如是說:莫扎特的才智宏大通博至於令今人不可思議的地步。若以三言兩語把他的成就加以歸納,難免流於庸俗。他把童年時代在歐洲宮廷中學到的點滴音樂化為金玉寶藏。他對樂曲的形式感和對稱感似乎是與生俱有的,而且他將此天賦與他那半來自學習、半來自直覺的萬無一失的技藝緊密結合在一起。他在歌劇中不僅表現出迄今仍無人可及的戲劇感,而且還透過與當時幾位最偉大聲樂家的接觸而擴展了歌唱藝術的天地。由於具有極強的敏銳
6. 世界大師級的名曲和音樂家有哪些
既然你提到雅尼,看來你是喜歡新世紀風格的音樂,那推薦新世紀電子音樂之父范吉利斯。烈火戰車,哥倫布傳,南極物語,脈沖星,希瑪拉亞等等
神秘園,想必很多經典曲子埋轎你也聽過了/
算了不打字了,我乾脆抄一段給你。
—— 新世紀音樂
作者:青島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 姜良君
一說起「新世紀音樂」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會一下子反應出她是個什麼概念,她到底是哪種型的音樂,如果我一說雅尼,班得瑞,英格瑪,大家可能就會明白一些,很多的廣告、電視節目的背景音樂以及一些公眾場所都會經常使用這種音樂。所謂新世紀音樂就是以現代化的音樂器材、音樂手段來演繹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地方音樂。
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一些德國音樂家將電子合成器音響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興表演方式,由此啟迪了許多音樂家運用更多元化的手法開拓新的領域,該時期的音樂己具備了新世紀音樂的發展雛形。到了 70 年代,在一群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下,新世紀音樂得以正名,他們把這種既非流行、又非古典、具有實驗性質塵吵的樂風取名為 New Age Instrument ,我們把她翻譯成新世紀音樂,是一種「劃時代、新世紀的音樂」。到了 90 年代,新世紀音樂呈現出了更多樣化的風貌,不僅出現了一些樂隊樂團等組合,也出現了像恩雅、莎拉•布萊曼這樣的歌手。音樂界已形成一股百家爭鳴、各擁其妙的新局面。時至今日,新世紀音樂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界定樂風區別的名詞,更是象徵著時代演進、精神內涵改良的世紀新風貌的代表體現。
這種風格的音樂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還沒有被稱做新世紀音樂,當時是一位名叫米恰•瓊斯的加拿大鋼琴家錄制了一張專輯,他用鋼琴演奏了一些充滿畫面感的優美樂曲,本意是想用音樂去表現一些人與自然界接觸時的感覺,隨後他出版了專輯。最初,唱片店的老闆也不知道將這種唱片如何歸類,所以將之放在相當於「最新專輯」這類的欄目下,漸漸隨著這種音樂的普及唱片越來越多,就自然形成了 NEW AGE 的特定門類。
新世紀音樂是一種注重表現形式多過內涵的音樂。聆聽過新世紀音樂的人基本上都對其華美的音效和營造出來的質朴氣質,還有可以充分發揮種種想像力的宏大空間感所懾服。以 Eddy F. Mueller 為靈魂人物的 Ginkgo Garden (銀杏花園),是一位大師級的藝術家,他們用發燒級電子音樂手段支采樣了非洲的部落音樂,聽他沙啞的嗓子,聽裡面的打擊樂,有一種身處雨林圍著篝火參加吃人大典的感覺。
歐洲應該算是新彎兄肆世紀音樂誕生的地方,德國又是其主要的發祥地,而奠定了德國新世紀音樂發展根基的應當算是 Enigma (英格瑪)。
Enigma 源於希臘文,意指「謎一般神秘難解之事」。在英格瑪背後的男人叫麥可克力圖( Michael Cretu )他有著完整古典學院派洗禮的經歷 ( 最高分畢業於德國法蘭克福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及作曲 ) 是奠定他編曲功力的重要起點 , 他懂得樂理,和聲,對位,曲式等各種基礎知識。他是一位天才的音樂家、製作人、音樂隱士。曾在西班牙的 Ibiza( 伊維薩島 ) 上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與他的妻子 Sandra 搞創作,在他的作品中女聲部分全部由他的妻子演唱。在其它的商業性宣傳中,你實在難以找出用英、法、拉丁語交融的 Gregorian 聖歌、超現實主義的笛聲、女人的濃重呼吸聲及永遠無法琢磨到的音源。
英格瑪 Enigma 總是擅長採用一些別人不常使用而讓你意想不到的音色,比如某種土著語言,採用地方民族音樂,加上他現代的音樂設備和手法演繹古羅馬時期的格林高利聖歌,一種古典與現代的巧妙結合,體現出濃厚的宗教與哲學意味。應當說 Enigma (英格瑪),是 New Age 發展歷史上一座偉大的里程碑,對後來者的影響力和對新世紀音樂發展的貢獻更是無法估量,我們後面將會講到的英國的 Gregorian Chants (格林高利合唱團)其主要製作人 Frank Peterson 就曾經是 Enigma 的一員。即使有很多向其模仿、學習、借鑒的後起之秀,其中不乏 Deep Forest, Gregorian, Era 這種成了一派宗師的名家,都多少受到 Enigma 潛移默化的影響。
讓我們了解一下德國其他幾位著名的新世紀音樂人:
――擁有吉普賽血統的 Oliver Shanti (奧立佛•香提)的生平充滿了傳奇色彩,游歷了大半個地球,將其所見所聞所思融入他的音樂。在他的音樂世界中體現出的世界音樂,不僅是民風的形,更是東方和西方文化哲思的交匯。在他最著名的《太極》系列中反映出的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以及對中國音樂的運用,足以讓一些有形無神的中國音樂人汗顏。
――同樣頗具傳奇色彩的還有 Karunesh (梵語偉大的憐憫之意)。曾在印度游歷學習,這也是為什麼他相當一部分音樂作品是充滿了空靈催眠性質的冥想音樂的緣由,這類音樂的代表作就是《 Zen Breakfast 道禪》。
――另外出生於德國的 Mars Lasar ,他的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常在一段基本旋律上反復變奏並襯托以豐富多彩的配器變化,呈現出層層疊疊的獨特美感。他的早期作品電子味十足又富於幻想,因而贏得了「科幻派」的美譽。中期的兩張作品——國家公園系列的《奧林匹克國家公園》與《蔚藍色的夢》浪漫而溫馨,最負盛名。最近他又涉足世界音樂的領域,代表作《 Karma 因緣》被很多人認為是 2000 年跨入新世紀以來最出色的新世紀音樂專輯之一。
英國也是歐洲新世紀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涌現出大批優秀的音樂人。
―― Sarah Brightman (莎拉•布萊曼)的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她的丈夫就是曾經創作音樂劇《貓》的著名美國現代歌劇大師 Andrew Lloyd Webber (韋伯)。她的專輯《 Time To Say Goodbye 永相隨》 , 《 Eden 重返伊甸園》 , 《 La Luna 月光女神》全都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全球大熱唱片,其中《 Time To Say Goodbye 》 , 《 Question Of Honor 》 , 《 Eden 》等數首曲子都已成為世界性的金曲和里程碑式的經典曲目,最新專輯《 Harrem 一千零一夜》繼承了一貫優秀水平之外,更引入了阿拉伯音樂元素,發售不久再次成為大熱。
―― Gregorian Chants (格林高利合唱團)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是由 12 位浸淫於教堂音樂與合聲風格,擁有深厚古典基礎,並在英國倫敦樂界有一定地位的男演唱家所組成。因為古羅馬時期的格林高利聖詠是純男聲的無伴奏的宗教音樂,如果你親自聽過,再比較來聽格林高利合唱團的作品,你不光會明白,更多是贊嘆,因為他以現代的配器手法加上了伴奏,對格林高利合唱團,有一句絕妙的形容:「他們讓上帝穿上了牛仔褲。」
――說起恩雅,她的知名度一點都不亞於那些流行歌手。恩雅的真名是 Eithne Ni Bhraonain ,這個加拿大裔的女歌手是愛爾蘭人,她將自己的音樂素養與愛爾蘭民謠相融合,再拼貼組合成富於個人風格的音樂。她從小接受嚴格的古典音樂訓練,長達十年的鋼琴以及五年的歌唱訓練,使她的歌曲具備了新古典主義的內核,譬如她的許多歌曲的歌詞都是中世紀歐洲的古詩。她的聲線又具有非常強烈的融合性,從古典到流行,從民歌到新世紀,她總能游刃有餘、揮灑自如。 1987 年凱爾特人( The_Celts )首次播出,它的音樂集以名為恩雅的專輯發行,但她的這首張專輯並未引起注意。在 1988 年發行的水印( WaterMark )一炮走紅 , 接下來的《 Shepherd Moons 》驚人地締造了全球一千多萬張的銷售量,並獲得了格萊美最佳新世紀專輯獎,她的另一張專輯《 The Memory Of Trees 》也獲得此殊榮。
――愛爾蘭音樂家中最為人熟知的,還有「 Secret Garden 神秘園」。神秘園的音樂製作人 Rolf Lovland 是挪威人,而小提琴手 Fionnuala Sherry 是愛爾蘭人,音樂以鋼琴和小提琴為主線,時而輔以人聲或其他樂器。兩者的音樂風格,更是揮之不去的愛爾蘭風土鄉情,可以說他們為愛爾蘭音樂的普及起了不可或缺的推廣作用。
愛爾蘭是一個盛產音樂家的地方,除了以上列舉的,還有 Medwyn Goodall , Matthew Lien (馬修 . 連恩), phil coulter (菲爾 . 柯爾特), Bill Wheland, Annbjorg Lien, Michael Danna & Jeff Danna 兄弟 , Ron Korb, Ronan Hardiman 等等都是凱爾特音樂名家。在這里我還要提一下 Matthew Lien (馬修 . 連恩)他像瑞士的班得瑞一樣為了做音樂常年隱居在阿爾卑斯山中,他的專輯《狼》是我強力推薦的作品。
另外還有 bond 古典辣妹 , 對她們和她們的音樂我們是非常熟悉,節奏很強烈,用古典的弦樂四重奏形式演繹現代的激情,樂隊的四名成員都是音樂學院畢業的高手,絕不只是四個身材柔美性感的花瓶。
在希臘, Vangelis (范吉利斯),一位堪稱偉大的音樂家。他集創作,演奏和音樂製作於一身,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全才,被評論家譽為「現代的瓦格納」。孩童時期,范吉利斯那獨特的音樂天賦就顯露無疑。他沒受過任何專業訓練,卻 4 歲開始創作音樂, 6 歲就舉行了自己作品的首次公演。最知名的作品如 1981 年的《 Chariots Of Fire (烈火戰車)》, 1983 年的《 Theme from Antarctica (南極物語)》, 1992 年的《 1492 ~ Conquest of Paradise (哥倫布傳)》等等,都是享譽全球的巨作。其中烈火戰車以及哥倫布傳更都榮獲當屆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他的許多音樂,包括以上的三大名作、 Pulstar (脈沖星)、喜馬拉雅山等等,都曾被不計其數的影視作品和廣告引用過,相信許多人聽過他的專輯後可能都會發出恍然大悟的一聲贊嘆。
Yanni (雅尼),對於普通人都不會太陌生的名字。 1997 年那場北京紫禁城音樂會,讓無數老百姓們認識了他,並曾先後在印度泰姬陵、希臘衛城舉辦音樂會。他 1954 年誕生於希臘的 Kalamata (卡拉馬塔),本名克里索馬里斯,高中後便前往美國 Minnesota (明尼蘇塔)大學進修。在大學期間自學鍵盤、作曲、製作,並加入 Private Music ,盡展其音樂天賦,一鳴驚人,是 Private Music 有史以來銷量最好的藝人,整個 80~90 年代,他一直活躍不息,發行過超過 30 張專輯,而且全都水平不俗。
說完歐洲,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新世紀音樂在亞洲幾個國家中的發展。
喜多郎、神思者、姬神、久石讓,這四位是日本新世紀音樂界最璀璨奪目的四顆明星。
提起日本的新世紀音樂,首先是喜多郎( Kitaro )。喜多郎與中國的淵源甚深,他是中國最早正式引入的日本音樂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在中國舉行音樂會的日本音樂家。他還曾經在中國的敦煌隱居八年。喜多郎為日本 NHK 電視台的《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所創作的一系列配樂在早在 80 年代的中國就廣為流傳。喜多郎出身於傳統農家,因而從小就深受神道教和佛教的熏陶——敬畏生靈、崇拜自然的精神直接影響了他日後的音樂創作。喜多郎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音樂教育,也不懂五線譜,卻以驚人的天賦創作了無數經典樂章。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以歷史、自然、宗教等為題材,蘊含著東方文化數千年沉澱的冥思與哲理。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電子合成音效,中後期雖然開始使用許多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樂器(如尺八、西塔琴、太鼓等),但電聲部依舊占據很大比重。值得一提的是他製作的兩部電影原聲《宋家皇朝》和《天與地》,這是他僅有的兩部原聲作品,可謂經典。
神思者( S.E.N.S. )是由勝木由利加(女)和深浦昭彥(男)兩位音樂家組成的團體。出道時定名為包含了 Sense (感性)和 Cense (焚香)兩種意義的 S.E.N.S. ,這個名字也是英文 Sound Earth Nature Spirit (聲音、地球、自然、靈魂)的縮寫。勝木由利加是音樂學院畢業,深浦昭彥則是玩搖滾出身,兩人分別擅長古典與現代音樂。神思者的作品可以大致劃分成兩大類 , 一類是以「海上絲綢之路」與「故宮」兩個三部曲為代表的 NHK 紀錄片配樂。另一類則是神思者為眾多電視劇創作的配樂,包括《愛情白皮書》、《二千年之戀》等等。此外,神思者為台灣導演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所做的配樂也同樣享譽亞洲。
如果說喜多郎是東方的范吉利斯,那麼姬神( Himekami )就是日本的 Deep Forest ,兩者同樣致力於挖掘鮮為人知的民族音樂元素,將其與現代電子音樂相結合。姬神原名星吉昭,這個藝名出自他老家住處門前的姬神山。他在 1981 年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奧之細道》,早期的姬神創作風格與喜多朗有些接近,兩人還曾經合作過一張專輯。相比而言喜多朗風格空靈縹緲,強調意境;姬神則注重樂曲的可聽性,旋律帶有一定的民俗味。 1994 年的《東日流》是姬神創作的一大轉折點,從此開始姬神的創作開始融入了繩文音樂,無論風格還是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繩文時代指的是日本文明還處於雛形、尚未受中國漢文化影響的遙遠年代。現在只有日本東北地區的蝦夷族人( Ainu ,又稱阿伊努人)還保留著這種原始的繩文文化,事實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日本文明的源頭。姬神將幾乎已經被人們所遺忘的繩文音樂挖掘出來,讓這種古老且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世人的眼前重放異彩。他的《諸神之詩》就是這種新繩文音樂的代表作。
提起久石讓( Joe Hisaishi ),有人很自然的就聯想到宮崎駿,久石讓為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製作了無數經典配樂。久石讓 1950 生於日本的長野,是日本最多產,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音樂藝人之一 ,1969 年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大學作曲系,鑽研現代音樂作曲,是這四位大師中唯一一位接受過正規專業音樂訓練的學院派代表人物。久石讓的音樂根基相當深厚,他的鋼琴演奏技藝以及交響樂編排能力極其出色。除了宮崎駿動畫電影,久石讓也是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的專屬電影原聲製作人;合力創作了《寧靜的海》、《 Kids Return ~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他的動畫、電影以及廣告配樂超過 40 部,出版 20 張以上的個人專輯。曾四度贏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他還從 1992 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日本最高電影音樂大獎, 1999 年又第四次獲得此獎,等等。
在這里再說一下近年同樣在日本造成轟動效應的治癒系音樂熱潮。「治癒系音樂」大概是日本人將其比作奇幻世界裡的「治癒系魔法」而成的生造詞彙,說的是那些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舒緩,撫平聽者心靈創傷的音樂,後來范圍越變越廣,基本可以理解為日本人泛指的 New Age 音樂了。有人認為喜多郎就是治癒系音樂的始祖,坂本龍一也有「治癒音樂之父」的贊譽,不過真正掀起這場風潮並將治癒音樂的范圍推廣到新世紀音樂范疇的還是多虧了「 Image 印象」和「 Feel 感動」兩大精選系列。聽 New Age 音樂的好處就是可以有病治病,沒病過癮,因為現在的音樂治療所採用的音樂大多是 New Age 音樂。
最後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的 New Age 音樂。目前可以提及的可能就是朱哲琴與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訓田 和已經故去的郭英男。郭英男( Difang-Duana , 1921.3.21 ~ 2002.3.29 ),是台灣阿美族馬蘭社部落的原住民, 17 歲便破格成為部落領唱, 1988 年前赴法國, 1999 年再赴日本,都在當地造成了轟動。 1993 年 Enigma 引用「老人飲酒歌」創作的「 Return To Innocence 」 Deep Forest 的一名成員 Dan Lacksman 也與郭老合作,製作了《生命之環 Circle Of Life 》與《跨過黃土地 Across The Yellow Earth 》兩張專輯。
朱哲琴( Dadawa )與何訓田這對黃金搭檔是享譽全球的中國新世紀音樂家。 1995 年的《阿姐鼓 Sister Drum 》是朱哲琴事業的轉折, 1997 年《央金瑪 Voices From The Sky 》的再次成功,「 Dadawa 」被譽為「中國的恩雅」,更成為中國 New Age 的代表人物。
目前的中國 New Age 音樂還處於一個起步階段,最近幾年我們常聽到的「新民樂」特別是已經走紅的「女子十二樂坊」,標志著大陸新世紀音樂商業化營運的道路的開始。誠然,女子十二樂坊的商業包裝有些過度,做秀味道太濃,音樂本身反而乏善可陳,但是這畢竟是中國新世紀邁出的重要第一步。他們在國內外受歡迎的程度也成功證明了 New Age 在中國的市場潛力很大,也讓我們對中國新世紀音樂的明天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7. 求三星智力快車題目
三星智力快車試題(在線闖關的,只是部分,有些可能會重復)
1.《馬丁·伊登》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自傳體
對 錯
2.法國畫家莫奈屬於印象派。
對 錯
3.春秋時期「三家分晉」的三家是魏、蜀、吳。
對 錯
4.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圖書館是拜占庭帝國哲學學院圖書館.
對 錯
5.地圖和星圖的方向是一致的。
對 錯
6.《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小說。
對 錯
7.歐佩克組織由亞洲產油國組成.
對 錯
8."胡服騎射"是秦始皇推行的改革措施。
對 錯
9.梅花在春天開花。
對 錯
10.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對 錯
11.細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生物。
對 錯
12.珠算最適合做加法和減法。
對 錯
13.朱䴉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對 錯
14.不銹鋼中含有鉻和鎳。
對 錯
15.我國最善於畫馬的現代畫家是齊白石。
對 錯
16.導彈最早使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 錯
17.足球的球門柱必須是白色的。
對 錯
18.刀桿節是僳僳族的傳統節日。
對 錯
19.大慶油田是我國第一個石油基地。
對 錯
20.石英是純凈的二氧化硅晶體。
對 錯
21.世界最長的英雄史詩是古印度「摩可婆羅多」。
對 錯
22.我國最大的甘蔗生產基地在長江三角洲。
對 錯
23.紅糖比白糖營養價值高。
對 錯
24.乙烯是植物生長激素。
對 錯
25.所有松樹都四季常青。
對 錯
26.質子可以衰變成一個中子和一個正電子。
對 錯
27.鐵在空氣中的腐蝕主要是吸氧腐蝕。
對 錯
28.狼和狗的基因基本相同。
對 錯
29.霓虹燈的英文意思是氦燈。
對 錯
30.導電性最好的金屬是銅。
對 錯
1.我國第一條穿越沙漠的鐵路是包蘭鐵路。
對 錯
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李白的詩句。
對 錯
3.「博鰲亞洲論壇」是中國的第一個永久性國際會議組織。
對 錯
4.小貓熊又稱小熊貓。
對 錯
5.煤氣的主要成分是氫。
對 錯
6.白細胞是白色的。
對 錯
7.甘油的化學名稱是丙三醇
對 錯
8.海水冰點比純水低。
對 錯
9.世界上出產新聞紙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對 錯
10.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
對 錯
11.握手可以傳染艾滋病。
對 錯
12.蛋黃的密度比蛋白大。
對 錯
13.我國最大的仙鶴之鄉位於黑龍江扎龍。
對 錯
14.氣溫降低到0℃的時候地面的水開始結冰。
對 錯
15.氫氣可以用來冷卻。
對 錯
16.一場乒乓球比賽最多隻打21個球。
對 錯
17.在燃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降低二氧化硫的污染。
對 錯
18.化學武器最早使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 錯
19.油脂可以制肥皂。
對 錯
20.薩克斯為銅管樂器。
對 錯
21.我國最早建立的自治區是內蒙古自治區。
對 錯
22.錫制容器是無法在很冷的地方使用的.
對 錯
23.大部分哺乳動物看到的都是黑白世界。
對 錯
24.人體最大的細胞是卵細胞。
對 錯
25.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傳染病的本質是寄生現象。
對 錯
26.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
對 錯
27.近代西洋歌劇產生於維也納。
對 錯
28.民樂琵琶起源於我國。
對 錯
29.胰島素屬於激素。
對 錯
30.琵琶曲《十面埋伏》指的是垓下之戰的故事。
對 錯
8. 古今中外音樂家肖邦的生平
弗雷得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碼告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 波蘭才子 ]
一、又一個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個伯爵夫人的庄園宅地的三間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間,有著白色的牆和發光的天花板,有掛著雪白薄沙窗簾的窗戶,寬大的窗檯上,倒掛金鍾和天竺葵生氣勃勃地開著花。房屋裡面擺著沉重的紅木傢具、許多書架和一個白柱式火爐,在天冷的時候,裡面的松木劈啪作響,發出芳香的熱氣。三間房子中最大的一間裡面擺著鋼琴。有別於其他神童音樂家的是,少年肖邦並不喜歡那架鋼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師是個奇怪的人物,他總是穿著淡黃色的大衣和褲子、漆皮長靴以及顏色華麗但很俗氣的背心,據他說這是在一個拍賣行買的波蘭最後一個國王的所有物。他總是帶著一支長鉛筆,常用來敲那些遲鈍和不守規矩的學生的腦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歡上了鋼琴,而且彈得非常美妙,於是少年肖邦逐漸以「第二個莫扎特」而聞名華沙。在十歲時,他被帶去在一個大歌唱家面前彈奏,歌唱家聽後非常高興,送給他一塊手錶。不久以後,俄國沙皇聽見他演奏,當即以一個鑽石戒指作為贈品。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扎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當肖邦還很小,不會記譜時,他就能編出一些小品來,讓老師為他寫在稿紙上。後來肖邦在父親教法文的華沙學會里學習了作曲和其它課程。當他十七歲時,終於離開學校獻身於音樂。
二、「從一而終」的愛國音樂家
肖邦是終生獻身於一種樂器的第一個作曲家。甚至連李斯特這位鋼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轉而為全部管弦樂隊創作作品,因而當他的鋼琴作品為管弦樂隊重新改寫的時候,它們聽起來一樣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並沒有試圖在鋼琴上模仿管弦樂隊。他用鋼琴比別的任何樂器都能更好地表現音樂。不論肖邦的作品節奏是什麼——是圓舞曲還是波蘭的瑪祖卡舞曲或是波蘭舞曲——那旋律幾乎總是用簡單的ABA三段體歌曲形式。他的音樂同貝多芬的奏鳴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詩不同於莎士比亞的一出話劇一樣。肖邦在維也納舉辦了兩次成功的音樂會,然後想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上去求名。在華沙開了三次告別音樂會後,他就出發了。當他還沒有走出多遠的時候蘆跡,他的老師和過去的同學們攔住他的馬車並唱了一首為了向他致敬而寫的大合唱。然後他們給他一個裝滿了故鄉泥土的銀制紀念杯,希望他永遠也不要忘記故土。他雖然再也沒有回來,但是永遠也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祖國。
三、巴黎歲月
肖邦到巴黎後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時興的教師。他願意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價格是最高的。他上課時象一個王子,總是戴著白羊皮手套,並且由一個僕人陪著,坐著一輛馬車來到。 李斯特把他介紹給在喬治·桑的筆名下寫作的著名小說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過她,他被拉進以巴黎為家的藝術家們、作家們和音樂家們的歡快的圈子裡去。可是降臨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樂趣都永遠不能使他忘記波蘭的光榮和憂傷。 所有的肖邦的音樂作品都是他各種感情的短小音畫。有一些是從他自己的生活中取來的——當他在瑪佐爾卡島上訪問喬治·桑和她的女兒們的時候寫的夢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圓舞曲——特別是降D大調的那一首,據說是在他注視著喬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後寫的。但是他的音樂的更大部分都是從他對他的出生地的熱愛遲嘩明裡生長出來的。
四、波蘭節奏
肖邦的許多最偉大的作品都是用波蘭的兩種古代舞蹈瑪祖卡舞和波羅乃茲舞的節奏寫成的。波羅乃茲舞是一種貴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們在國王寶座前面穩重而庄嚴地行進。肖邦用這種曲式創作了他的一些最宏偉的作品。瑪祖卡舞是肖邦時常看見的,這是波蘭農民們力圖在朝氣蓬勃的盡情歡樂中忘掉他們生活中的艱苦時跳的一種農村舞蹈。其節奏是每一小節三拍子,在最後一拍,跳舞的人們把腳後跟咔嗒一聲碰在一起時加強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瑪祖卡舞曲,並且在這一種節奏里,表現了從悲傷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歡樂等種種感情。肖邦偉大的《降b小調鳴曲》是建立在古老波蘭的一首詩的基礎上的,而他的四首《敘事曲》則講述了波蘭最偉大的詩人寫的四個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講的是一個年輕的騎士對一位美麗而神秘的小姐的愛情。甚至他那些《練習曲》,也不僅是一些練習,而是一些音樂素描。所有想做鋼琴名家的學生都想要學會的那首偉大的《革命練習曲》,是當肖邦聽見波蘭人一再起來反抗俄國,但一再被殘酷鎮壓時寫的。浪漫派大師舒曼曾這樣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樂被人們熱愛的原因也許是:它不僅是在訴說波蘭的美和憂傷,而且訴說的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國詩人海涅有一次寫道:「他在鋼琴前坐下來的時候,我覺得彷彿是一個從我出生地來的同鄉正在告訴我當我不在的時候曾經發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時我很想問他:『家裡的那些玫瑰花還在熱情地盛開嗎?那些樹還在月光下唱得那麼美嗎?』」 那帶著「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態度、象天使一樣有著一綹美麗的鬈發」的文雅的小音樂家成了巴黎客廳的寵兒。但是巴黎生活的經歷毀壞了肖邦的健康,他變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爭吵之後,他同喬治·桑十年的友誼徹底崩潰了
肖邦的代表作,如果按作品類型分,是很多的
比如波蘭舞曲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首
軍隊波蘭舞曲,英雄波蘭舞曲,還有幻想波蘭舞曲
圓舞曲
最著名的是作品64之1的「小狗圓舞曲」,又叫「一分鍾圓舞曲」
夜曲
廣為人知的有第二首降E大調夜曲和第八首降D大調夜曲
練習曲
最著名的有作品10之3的「離別」練習曲,之5「黑鍵」練習曲,之12「革命」練習曲,作品25之6「馬車」練習曲之11「冬日的旋風」練習曲
敘事曲
第一敘事曲是最著名的,曾經還在二戰題材的電影《鋼琴師》中用過,就是影片的主人公和德國軍官在那個破樓里相遇,德國軍官聽說他是鋼琴家,讓他彈點什麼,於是他就彈了第一敘事曲
諧謔曲
第一,第二比較著名
前奏曲
最著名的是第15首「雨滴」前奏曲
奏鳴曲
降b小調第二奏鳴曲「葬禮」最為著名
還有肖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都很著名,
其他還包括「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蘭舞曲Op.22」也曾用在電影《鋼琴師》上,還有就是樓主說的幻想即興曲了
9. 黃圳的拼音怎麼寫
黃 圳拼音
huang zhen
第二聲第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