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學大二要分方向了,新媒體方向和影視方向有什麼不一樣的,分別是干什麼的。
每個學校的情況可能有點不同,我說說我們學校的吧。
我是人大的,影視方向應該就是廣電專業(人大隻有廣電沒有影視),也就是以後去電視台做的那種,學的就是拍攝、出鏡、編導一類的;新媒體方向主要研究是的網路、手機等等各種新興的數字媒體,畢業去的基本上是網站、手機等,也有去數字電視運營相關的,學的是關於新媒體傳播(比如說網站新聞編輯、新媒體運營)。
你去電視台的話應該選影視方向。
希望能幫到你
Ⅱ 新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發展呈現出哪些新趨勢
一、改變電影理論和形態的新媒體電影
新媒體電影首先必須滿足「電影」的基本條件:作品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觀眾角度都被認為是電影。這條標准將互聯網之上無數隨機的和零碎的小視頻排除開來,但是電影和非電影之間的區分沒有那麼簡單。關於什麼是電影,電影理論史上主要有自然實用主義(巴贊、克拉考爾)和藝術純粹主義(愛因漢姆、愛森斯坦)兩種傾向:前一種主張電影是人類通過膠片完成對自然再現的沖動,後一種認為電影具有獨立於其他藝術門類的純粹藝術性①,後續還包括麥茨的以鏡頭為單位的無代碼語言,斯坦利·卡維爾的「連續自動的世界影像」說等②。以上這兩種主要的電影理論都試圖解釋什麼是電影或者說電影與其他藝術的差異性。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些從本體上對電影進行的形而上思考無論多麼哲學化,「什麼是電影」的理論根基依然是電影藝術本身所寓居的媒介。當電影擺脫銀幕、膠片的束縛,進入數字化和網路化之後,關於「什麼是電影」的思考必然會發生變化。所以,媒介刺激下生成的新媒體電影(比如優酷出品的「11度青春電影行動」《老男孩》等),必然具有與傳統電影不同的內涵和氣質。因而,新媒體電影不一定必須符合傳統電影理論之中的「電影」概念才能被視為電影藝術。比如早期翻拍、篡改型的新媒體電影《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網路驚魂》等,完全是以對傳統電影的解構為基礎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的內涵正在被新媒體電影實踐拓寬。
與此同時,新媒體電影與傳統電影,從生產到傳播、到批評和理論建構展現出巨大的差異。第一,互動性是新媒體電影的首要特徵。網路本身所具有的互動機制,使得新媒體電影從構思到籌備,再到劇本、演員,最後到剪輯等環節都可以吸取大量受眾的意見。人的天性之中就具有對對象的一種控制欲,因而互動性將電影的可控感上升到電影歷史的新高度。比如,國際高端家電品牌卡薩帝(Casarte)的新媒體電影《獨家》,其結構不是線性的,而是開放式的。其最為典型的互動性就是觀眾可以左右整部電影的劇情,最後呈現出開放式的主題和五種不同的結局選擇。同時,整個新媒體電影演進過程之中會有暗藏的二維碼以供觀眾掃描,從而體驗更多精彩的互動。第二,新媒體電影寄寓的媒介是互聯網。首先,互聯網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特質使得新媒體電影界呈現出眾聲喧嘩的草根性。自媒體、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人們對電影的追求不再受限於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體制,普通人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拍攝新媒體電影。這帶來一個疑問:人人都可以拍電影的話,如此的新媒體電影還是電影或者好電影嗎?我們承認人人參與之後,電影作品之中肯定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但是網路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優秀的作品是不會被網路遺忘的,相反會成為新媒體電影的一根一根標桿,激勵後來者繼續創新。其次,互聯網觀影不可能具有大場景、大製作、IMAX影院、逼真特效等等優勢,但是影院型電影由於過於關注電影技術給人帶來的那種沖擊性、刺激感和亦真亦幻的效果,反而對電影題材選擇、故事情節演進和電影本身深度缺乏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電影尋求不同於大場景、大投資電影的路線,將重心放在怎樣講好故事上。網路居民不可能有耐心將時間花在一部情節毫無吸引力的新媒體電影上而忽略網路上海量的電影資源。這使得新媒體電影在講好故事和故事創新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再次,新媒體電影潛在觀眾大。新媒體電影通過網路進行視頻傳播,其受眾是廣大網民。根據2014年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止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18億,網路視頻用戶規模達4.28億,較上年底增加5637萬人,增長率為15.2%。網路視頻使用率為69.3%,與上年底相比增長3.4個百分點③。作為網路視頻之中優質視頻的新媒體電影,它必然會隨著視頻用戶激增的速度和規模而顯示出與傳統電影分庭抗禮的力量。
從上面新媒體電影呈現出來的幾個特徵(去中心化、受眾巨大、互動性強)之中,我們可以發現新媒體電影已經徹底打破了傳統以導演為主導的電影製作模式。傳統電影製作過程中,從劇情發展、拍攝進度、場景選取、演員選用、鏡頭取捨、段落安排,後期的剪輯、配音、效果等環節,一切都由導演決定。新媒體電影選擇以網路為平台,集合廣大網民的力量及意願,比如「選拔網路自薦的新銳導演;審核通過網路徵集的電影劇本並進行專業篩選、加工製作;對投資拍攝的劇組進行統籌監控,盡量避免資金浪費;對遍布全國的新媒體電影生產基地進行管理,以確保新媒體電影的生產量」④。因此,在新媒體電影之中,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呈現合一的趨勢,即作者與讀者逐漸混融的狀態。這種特徵我們稱之為新媒體電影元素的網路混融階段。這一混融趨勢在大數據時代更是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二、大數據時代對於新媒體電影意味著混融狀態
大數據作為網路理論和實踐的新範式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之後迅速在管理、傳播、政治、商業和金融等領域興盛。大數據的含義就是通過各種新媒體對使用媒體的用戶所產生的信息進行數據最大化收集、整理、分析,從而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它具有四個特點:巨大的數據量和數據完整性,能在看似毫不相關的數據之間找到內在關聯,即時滿足需求和尋找出數據背後的價值。最典型的是2013年風靡全球的美劇《紙牌屋》充分實現了大數據在藝術實踐之中的巨大價值。它完全繞開了廣播電視網和有線電視網所構成的傳統電視生態系統,選擇在Netflix視頻網站播放,用戶只需要通過個人電腦或者移動終端登錄即可播放。Netflix採用了真正的大數據分析——3000萬用戶的收視選擇、400萬條評論、300萬次主題搜索。同時,所有通過Netflix觀看《紙牌屋》的觀眾會在觀看過程之中產生無數的連觀眾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數據(包括觀看連續劇時暫停、回放、快進、停止等動作都會被一一記錄下來,每天用戶在Netflix上將產生高達3000多萬個行為)。這些數據通過網站後台被迅速分析,從而讓電視劇製作商做出相應的對策。該劇在拍攝過程之中,真正實踐了大數據精神,無論是劇情設置還是選擇演員、導演陣容,都以用戶在網站上的行為和使用數據做支撐。「Netflix尚且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巨量用戶的需求,不僅是誰喜歡看什麼節目,更精確到用戶行為:什麼人喜歡在星期天晚上用平板設備看恐怖片;哪些人會打開視頻就直接跳過片頭;看到哪個演員出場會快進;看到什麼劇情會重放,《紙牌屋》的商業奇跡正是通過雲計算精確整理重點關聯數據而造就的」⑤。從《紙牌屋》的運作可以看出,在大數據分析時代,藝術作品的作者和受眾形成了巨大而緊密的關聯性。在這種關聯性之中「作者—受眾」的關系分為兩層:一層是新媒體的即時互動性帶來的受眾對作者的即時反饋信息,使得作者可以即時調整創作的路線;另一層是作為消費者的信息生產,也即阿爾文·托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之中提到的「生產者即消費者」⑥。閱讀時,受眾在電腦或閱讀器上產生的大數據通過網路被收集匯總到存儲器,通過大數據分析,提煉出多少受眾觀看到哪個地方放棄了觀影,哪些觀眾對哪些人物角色感興趣,觀看時嵌入哪些相關圖片或者視頻更有助於電影的接受等。
大數據時代造就的新媒體電影的「作者—受眾」混融具有與網路時代新媒體電影中創作者和觀眾混融不一樣的內涵。新媒體藝術家阿斯科特認為,網路造就了空前規模的集體智能,一種集體認知的全球網路,從而產生了「超思想」、」超精神作用」、「智力網路」等。在這一過程中,個人的神經網路融合於全球網路以創造意識的新空間⑦。就好比大海之中的小魚和合而成的魚陣一樣,並沒有任何一隻凌駕在所有魚之上的領袖指揮它們,它們只是自發組合排列形成比海里最大的魚還大的巨型「大魚」。這條「大魚」具有整體生命,無數個體小魚已經成為大魚的組成細胞。新媒體電影也一樣,參與電影活動的無數創作者、觀眾、中間人圍繞著一部電影,他們通過大數據參與到整個電影的創作當中。相對於電影,這些參與者,全都成為了像「大魚」一樣的「作者」。
大數據的「大」體現在「全數據」模式之上,即我們分析的不是樣本數據,而是所有數據⑧。人類步入信息時代,人類的網路行為所產生的所有數據都可以被存儲、交換和分析使用,並且這些數據量之大,令人不可思議。2013年中國產生的數據總量超過0.8ZB(相當於8億TB),兩倍於2012年的數據量,相當於2009年全球的數據總量。預計到2020年,中國產生的數據總量將是2013年的10倍,超過8.5ZB⑨。那麼,這樣大規模的數據對於生根於互聯網的新媒體電影又意味著什麼呢?
新媒體電影是以個人電腦和移動終端及連接它們的網路設備作為承載的。新媒體背後有大量資料庫隨時更新電影生產和消費的各種數據,包括新媒體電影的宣傳數據,電影觀眾觀看的時間,觀眾的性別、族裔、年齡、群體、受教育程度,新媒體電影的交易量,電影播放到哪裡丟失的讀者最多,哪些電影部分會被反復觀看等等。數據來源可以多樣化,不同渠道的數據甚至可以互相參照。「第一是搜索平台,如網路、谷歌、搜狗;第二是社交平台,如微博、人人網、豆瓣、時光網;第三是電商平台,如網票網、美團網、淘寶網等;第四是視頻網站,如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網等。像網路指數、新浪微指數、淘數據、優酷指數等,都是由上述平台提供數據服務的。此外,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擁有全國的影院票房數據,並通過《中國電影報》等平台向社會公布」⑩。與此同時,數據平台也需要龐大的數據作為支撐。由於新媒體電影的開放性和資源共享性,使得新媒體電影創作和觀看數量巨大,從而產生的數據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數據的關鍵作用還在於對未來進行預測。全數據對於大數據分析來說就是「正在發生的未來」。通過對電影本身、觀看和批評、媒體、電影宣傳等相關數據的搜集,尋找觀眾興趣點,預測哪種審美趣味的電影會在什麼樣的人群中受歡迎,人群的性別、消費力、居住區域、階層、年齡段分布等等。利用數據作為分析受眾的依據之後,創作者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為什麼自己的電影不受歡迎,只需要通過網站瀏覽記錄數據分析觀眾最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就可以了。在大數據挖掘過程之中,單個數據可以作為垃圾被忽略,因為數據精準度是樣本化統計時代所追求的目標——一個信息缺乏的時代,「收集信息的有限意味著細微的錯誤會被放大,甚至有可能影響整個結果的准確性」(11)。隨著數據的大幅增加,為了了解大致發展趨勢而放棄精確性,可以接受適量錯誤。就像醫用燈,從一個角度打的光,不管亮度多高,仍然有暗區。而大數據的多維度屬性就像無影燈,從各個角度照射,就算其中一盞燈亮度不強,也不影響總體效果。在這個意義上大數據更加追求數據完整性和混雜性。
Ⅲ 作為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為什麼要了解關於電影
電影本來就是媒體的一部分,而且現在的網路是電影傳播的主要方式。作為傳媒專業的學生了解媒體的最新動向是一個基本的專業素養。
Ⅳ 關於新媒體電影是如何運作的
傳播提速,即時甚至實時是今天新聞的基本特徵,今天的新聞不是前天不是昨天或幾小時前發生,而是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新聞時效同步化同樣是新媒體時代的受眾對傳媒的必然要求。實時化促使新聞報道的理念與形態發生劇烈變化,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開始採納行進式報道,走到新聞線上的過程中就開始報道,而電視報道尤其面對全球的電視新聞頻道,以大時段直播為基本結構單元,摒棄了過去以半小時欄目為結構單元的舊的結構模式。今天包括在會場我們所能看到的微博和簡訊更加促使這種傳播的實時化與及時化。
流向多重。今天,傳播不再只是單向或互動而發生重要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更重要
是改變了傳播方式,而以單向傳播為主的老一代媒體被迫接納這種傳播方式,而在另一個意義上實現轉型。這種傳播方式包括多向傳播、多點互動。比較有代表性的形態是論壇、社區、社交網站,它改變了受眾的傳播期待,會成為基本模式。移動獲得,移動表達,移動獲得的要求,促使傳媒在移動化中的變革,而移動表達是微博發展更強勁的重要動力。及時傳播、即時分享,不僅是實時,更重要的是分享,使得傳播流向更復雜,媒體也通過它不斷確定強調自己的主流地位。
多重傳播,多點放大。今天對傳統媒體,特別是區域傳統媒體而言,首發效應在區域市場的效果還比較明顯,而在更廣的區域市場里,二次傳播成為傳媒拓展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因而對傳統媒體而言,反應水平和議題設置同樣影響一個傳媒的影響力。
關系轉化。今天傳播關系發生重要的變化,從「接受傳播」到「參與傳播」,受眾已經是傳播者,這時候傳媒在傳播中的地位受到挑戰,迫使其發生的角度開始傳播。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多來源、過富集,使需求關系發生重要變化,需要幫助選擇,選擇者、索引者、解讀者的地位上升甚至超過採集者和一般加工者,如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並不提供原創內容,僅僅是搜集者、索引者,但在資本市場獲得更高的議價,這是值得一般以倡導內容為王的人深思的。從群體傳播」到「圈子傳播」,傳統的讀者是「閱讀匯聚」,媒體能識別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群體,今天的人通過論壇、QQ群而「主動」成為一個類別,並互相交流信息,如何利用這個圈子進行交流就成為重要的課題。從「定時閱讀」到「隨機閱讀」今天的受眾閱讀、觀看、收聽往往是隨機的,今天的傳媒如何強化自己的特色,在讀者心中形成強烈的滿足識別,形成約會意識就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需求變動。相對於靜態需求,移動需求正成長為第一需求。相對於家庭需求、社會需求,個人需求正成長為第一需求。移動需求將是左右傳媒格局的決定性力量之一。如果說「三網融合」是向互聯網方向融合,還應當說「三網融合」最大的機會在於滿足移動需求,滿足人們在移動中從事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受眾碎華。這不僅指受眾的時間碎片化,還有受眾的類別進行細分。
形態交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相進入,使得不同類型傳媒的外在形態趨向共通與交融。
運作協同。不同類別的媒體之間,媒體集團的各部門之間更加註重統籌,協同運作,既包括多媒體采訪,統籌運用采訪端各種類型的人員。在從媒體融合的角度看來,從統籌運用角度看來,今天的電視采訪組僅僅是一個攝像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共平台生產,生產可供多平台使用的內容產品,多平台分發使多個平台實現互補。
Ⅳ 新媒體電影的新媒體電影的前景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李道新教授認為:「作為一個正在生成中的概念,『新媒體電影』應該是開放的,它相對於影院放映、錄像帶和影碟播放的傳統電影而存在。目前學界對『新媒體電影』表現出極大的關注,但界定它還為時尚早。在我看來,『新媒體電影』最重要的特徵是與網路平台及網路受眾聯系在一起。這是一種介於傳統電影與網路視頻短片之間的新生事物,比傳統電影更具靈活性和草根性,但比網路視頻短片更專業、更有理想和抱負。」
能否規模化發展尚難定論
「新媒體電影」彌補了傳統電影在時間、空間和互動方面的不足,受眾可以自主選擇放映終端和環境,還可以通過網路互動平台對影片進行討論和分享。業內人士稱,「新媒體電影將成為傳統電影的補充,這是行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對於「新媒體電影」的未來,李道新教授表示比較看好其前景。他說,「『新媒體電影』將為更多有志於電影和影像的個體提供表達自己和成就自己的機會,也將為網路受眾帶來新的內容。『新媒體電影』順應了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也會改變中國電影的生產與傳播格局。」
不過他也表示,「在影音質量、類型拓展、人才培養等方面,『新媒體電影』還存在著無法跟傳統電影媲美的劣勢」。2010年電影在網路平台上的收益,所佔的份額並不大,日後「新媒體電影」能否規模化發展尚難定論,但是不難肯定,新媒體電影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下一站。
網路大電影動作類而言,《我的哥哥是特工》可以說是「打出了網路大電影動作片的奇跡」讓人有種這是網路大電影的疑問,一部網路大電影製作出了院線電影打鬥級別效果。 沒有特效,拳拳到肉,真刀實彈的干,真實感不言而喻,和韓國的動作影片風格有異曲同工之處,卻比韓國的動作更加流暢自然,就像我們院線動作影片《戰狼》,《殺破狼2》,《天將雄獅》這些國產大片都是巨資製作,豪華的明星陣容,炫酷的特效,除此之外,作為一部動作電影,影迷更加關注的是整體打鬥是否「過癮」是否「爽」是否「真實」,對於動作的場面要求也越來越高,相對於其他類型影片,動作類影片取得的票房,也是相當可觀。
Ⅵ 數字媒介語境下新媒體影視評論特徵分析
摘要 數字媒體技術,就是以計算機為工具,通過現代計算機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來處理媒體信息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大大提高了媒體運行的速度和效率。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使新媒體以小眾、快捷高效互動為特點的傳播方式取代了傳統媒體以大眾為對象的大范圍、單向傳播方式。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Ⅶ 什麼是新媒體電影
必須有改變傳播內容和影響傳播形式的元素出現,才能稱以此種元素為重要構成,並且以此元素與舊媒體區分的媒體為新媒體。而新媒體的出現將對舊媒體造成革命性沖擊,並在社會范圍內改變信息的產生、傳播、加工、獲取的方式與過程。
在進入工業革命後,書籍引入時間因素,革新成的報紙、雜志開始普及,並與圖書一起基本壟斷了社會中高端信息的傳播。廣播則讓古老的語言在社會層面再次復活,並加入了音樂助陣,不但促進了音樂普及,而且占據了社會中低端信息的傳播途徑。在此階段,圖書、報刊代表的平面媒體中傳遞的信息更有價值、更有影響,而廣播傳播信息的成本更低廉,因此它更普及,時效性更強。但這種平衡的局面沒維持多久,就因攝影術的發明而被打破了。
攝影在語言和文字之後將影像引入了信息傳播之中,也是第一次把所謂「現場」帶給了受眾。但在初期,攝影帶來的照片只成為平面媒體革新的促進因素,而由攝影技術發展而來的電影由於成本原因,存在很大局限性,直到電視出現,才徹底改變了世界。
因此,所謂新媒體是相對舊媒體而言,並非特指某種媒體。新媒體往往因新技術的出現而產生,新媒體必然與舊媒體存在競爭關系,並因能更好利用新技術,而在競爭中占據上風。對於舊有媒體因引入新技術、新渠道而演變出的革新形式並不是新媒體,那不過是舊媒體的進步、擴張而已。
更多資料http://blog.bookbank.cn/boblog/chinarom/read.php/243.htm
Ⅷ 舉例說明,電影與新媒體藝術的關系
電影,神奇的影像藝術,但剛開始它是以紀錄生活的作用而存在的。直到後人逐步發現蒙太奇的敘事方式和技巧從而改變了它的地位。藝術門類,即繪畫、雕刻、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鑒於文學的重要的社會地位,和深厚的影響力,通常習慣將其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和藝術平行的體系。
Ⅸ 新媒體電影的什麼是新媒體電影
新媒體電影是以有線或無線網路為傳播工具,電腦、手機、mp4等載體為主要接收終端,同時兼容電視等傳統傳播媒體。也就是說,在電影院外就能夠看電影。新媒體電影的影片時長不定,短的可幾秒鍾、幾分鍾,長的可達幾小時。 傳統電影因其復雜而龐大的製作發行方式,是高資本高進入門檻的行業。在新媒體出現以前,電影只能在電影院或電視上播放。受眾群體的限制決定了投資傳統電影必須承受巨大的風險。新媒體的出現拓展了電影的傳播渠道,而媒體消費者也擁有越來越大的選擇權、控制權和參與權,一些傳統媒體的內容,直接轉到新媒體的應用中卻並不一定得到體現。發揮各種新媒體業務特點,必須對新媒體內容進行變革創新。新的機遇與挑戰,產生了新媒體電影
當新媒體不斷對傳統電影的形式和內容提出挑戰時,未來的電影將是什麼樣的?論壇上,專家們以「新媒體、新思維、新發展」為主題,各抒己見,試圖勾勒出未來的電影形態。 1)載體:
以網路、手機、MP4、PSP作為主要傳播載體,同時也兼容傳統視頻媒體的發布,擁有巨大的媒體兼容性。
2)製作方式
正規電影製作方式與先進的新媒體內容製作模式相結合
3)發行方式
巨大的媒體兼容性決定了新媒體電影發行方式必然多元化
傳統媒體:通過有線電視和付費電視來發行
網路媒體:以PC、筆記本電腦為終端,通過互聯網來傳播發行
手持終端:以手機、MP4、PSP等時下流行的電子產品為終端,通過付費下載來發行
4)受眾分析
受眾具有無限寬廣性,凡有條件接觸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路、手機等新興媒體的人都將成為新媒體電影的享受者
5)內容題材
以類型片為主,符合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便於傳播。影片時間短可幾秒鍾幾分鍾,長可幾個小時,為各種傳播載體的接受和觀看時間的選擇提供無窮的可能性,
6)數量質量
在全國都擁有穩定的內容製作基地,正規製作和工業流程化生產保證周期內的數量和質量
Ⅹ 新媒體環境下對於電影產業的影響有哪些
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和手機終端能夠監測受眾行為、探究用戶偏好,藉助數字化技術,可以獲得用戶的網路行為、上網時間、瀏覽習慣、訪問次數等碎片化信息,再通過分析整理這些數字,就能根據受眾的興趣愛好、習慣、行為特點等篩選出與受眾最匹配的營銷信息。新媒體這一得天獨厚的營銷優勢,這種追蹤用戶行為及偏好的數字系統為中國電影營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