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特色和語言風格是什麼啊
新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電影流派之一。受19世紀末作家維爾加所編導的"真實主義"文藝運動影響,是批判現實主義在特定條件下的發展。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普通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細節,多用實景和非職業演員,以紀實性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等。現該派雖然沒有過去聲勢浩大但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亦在當代中國的電影中也時有顯示。
首先這一電影學派在內容、題材方面的明顯社會性。第二是影片的真實性。
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徵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於它證實了一部影片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即一種根據傳統臆造的故事;新觀實主義的最大努力就表現在它盡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盡可能簡明。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最明顯的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即長鏡頭理論,反對單鏡頭剪輯,而主張像一些新現實主義影片一樣,更多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在他看來,只有這種剪輯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❷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特徵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廢墟中誕生,二戰後,義大利政治動盪、社會危機尖銳,義大利的電影製作者倡導拋棄舊的習俗和慣例, 去除好萊塢式的類型模式,主張「把攝影機扛到街頭去」還原生活的真實,展現真正給人們帶來的創傷。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世界電影史重要的主成部分,其美學風格對後來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像。理解其美學特徵不妨從下列幾個角度展開,如歷史性的批判審視、現實主義記錄性、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長鏡頭的運用。這些風格極大程度地詮釋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對於理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極大幫助。
一、歷史性的批判審視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量表現了對二戰時期法西斯的控訴、對歷史的批判。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創造者主張從人民陣線角度出發創作故事,對歷史的批判成為其創作的內核。如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1945年誕生的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以人民群眾反抗運動為題材。講述了義大利人民在法西斯德國佔領時期,為了保衛國家以及堅持自己的信仰,與納粹德軍進行英勇斗爭的故事以極寫實的手法,生動地呈現義大利人在納粹鐵蹄下,英勇抗戰的壯烈事跡,表現戰爭中真實的人性。
二、現實主義記錄性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創作者密切關注社會現實,其電影題材大多源於新聞事件,忠實於真實事件與人物 。在影片敘事中採用寫實的手法 ,盡量保持鏡頭語言的客觀性,將銀幕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影片的文學故事性逐漸消失。比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德桑蒂斯的《羅馬十一時》,這兩部電影都是選材自新聞報道。尤其是《羅馬十一時》中,由於新聞記者的參與,讓影片就像是一部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報道。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攝影機也如同新聞片攝影機的人性,隨時配合攝影師的注意力,客觀地,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將銀幕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
三、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主張「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這個時期的影片多採用自然光線,避免戲劇性的光效,從而使得電影畫面盡可能的還原一個客觀的真實世界。如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講述了二戰後的羅馬,當時無數人失業,主人公安東也不例外,當賦閑達兩年之久的安東終於找到了工作時,一個苛刻的條件出現在他面前,那就是,他必須有自行車才能工作。但可悲的是,就在他為了工作買了一輛新的自行車之後不久就失竊了。於是整部影片就是在反映社會底層人士的簡單內心世界——找回丟失的自行車,充分反映出二戰後的社會狀況。這部影片在攝影風格上最大的特徵就是全程採用了自然光效,並且大量場景都在外景拍攝,將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物的命運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四、長鏡頭的運用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為了更加真實的還原影像的紀實性,多採用固定長鏡頭進行拍攝,每個鏡頭都成為完整一段。影片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使得影片更具有現實真實的透明性, 消解了電影藝術家的自我主觀性。如在1948 年的經典之作《偷自行車的人》中,為了嚴格遵守空間的統一性,自始至終保持空間統一 ,全程運用紀實長鏡頭表現出社會低層人士的簡單內心世界——找回丟失的自行車,充分反映出二戰後的社會狀況。體現了創作者忠實自然的客觀性。
綜上所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具有歷史性的批判審視、現實主義記錄性、實景拍攝的攝影風格、長鏡頭的運用等美學特徵,它擺脫了傳統電影的束縛與限制,成為一種進步的力量,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讓世界上的創作者看到了電影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
17新三劉敏
❸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3)新現實主義電影語言發生改變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❹ 請問新寫實主義電影有什麼樣的藝術特徵啊還有其產生語境和發展軌跡之類的情況。
80年代中國文學非常發達與活躍,借鑒了西方各種思潮和流派,新寫實主義文學的興起,為新寫實主義電影的拍攝奠定了文學性基礎。新寫實主義小說的特徵是:以寫實為主要特徵,特別是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自覺地以平民敘事手法,真實地再現當代社會變革中普通百姓的艱難與痛苦,記錄了時代陣痛中平民階層的各色性格與各色形象。當代導演們對苦難意識與文化意識的自覺,反映出他們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悲憫天下的人文情懷。正式這種以中國式的「新寫實主義」的鏡頭去蘊涵時代與歷史的悲情,使中國當代電影在國際影壇上獲得了獨立的一隅。新寫實主義電影得益於開端於80年代初的新寫實主義小說思潮,1987年,在現實主義小說、現代主義傾向的先鋒派實驗小說和文化尋根派小說鼎立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小說傾向。 它對應於這個時期後期以後中國社會大寫的「人」的解體,文學的終極理想消失,政治認清降溫,個體生存艱難等等復雜的現實,以及1987年以後先鋒小說遭冷遇的藝術現狀,是對小說和現實的雙重反應。總體上,它仍然可以視為現實主義的大范疇,但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實主義各流派的藝術長處。學習實驗小說,追蹤現代意識,重視從哲學和人類學角度切入,升華紀實畫面的蘊意。作為一種創作現象,新寫實主義有別於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作品的藝術風貌。新寫實主義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淡化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追求描寫生活的「原生態」,竭力隱蔽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思想傾向。從藝術態度上看,它是新潮技術和寫實手法的互相妥協,其文本特徵有人概括為五個方面:粗糙樸素的不明顯包含文化蘊涵的生存狀態,不含異質性的和特別富有想像力的生活之流;簡明扼要的沒有多餘描寫成分的敘事,純粹的語言狀態與純粹的生存狀態的統一;壓制到「零度狀態」的敘事情感,隱匿式缺席式的敘述;不具有理想話的轉變力量,完全淡化價值立場;尤其注重寫出那些艱難困苦的或無所適從而尷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畫出生活的某種絕對化狀態;後者揭示生活的多樣化特徵,被客體力量支配的失重生活。
❺ 什麼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對世界電影美學及電影拍攝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成為西方電影在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電影現象。
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他們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電影藝術家們一樣,不顧忌傳統,富有創造性和探索精神。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美學特徵: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形成受到了文學、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不僅源自本土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其它國家藝術思潮的侵蝕。
首先,義大利自身的藝術傳統不容忽視。從但丁、薄伽丘和文藝復興三傑到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卡諾瓦;再到十九世紀後期維爾加,以及接受了其思想的馬斯卡尼、普契尼等歌劇家,現實主義在義大利擁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其次,三十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導演也對新現實主義的創作者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德·西卡和羅西里尼都曾公開表達過對雷內·克萊爾的敬仰;維斯康蒂給讓·雷諾阿的短片《鄉間一日》(Partie de campagne, 1936)做過助理。
安東尼奧尼也曾在馬塞爾·卡內《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 1942)的片場擔任過職務;翁貝托·巴巴羅更是在評論中將維斯康蒂的《沉淪》同《霧碼頭》(Le Quai des Brumes, 1938)相提並論。
❻ 寫實主義電影理論
二戰以前,形式主義傾向的電影理論占據主導地位,它強調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要點在於電影與現實的差異;四十年代後以巴贊和克拉考爾為代表的、強調電影與現實同一性的「完整電影」觀念登上歷史舞台,使寫實主義成為經典電影理論時期的核心之一。
一般認為,世界電影理論史的第一個里程碑是蒙太奇學派,第二個里程碑是寫實主義理論,第三個里程碑是麥茨為代表的電影符號學。
一、寫實主義電影的興起
羅西里尼:新現實主義就是生活本身。柴伐梯尼:新現實主義的影片要從素材本身產生結構。
新現實主義深受現象學的影響,後者以「回到事物本身」為口號,認為現象與本質並不是分開的,現象就是事物本身。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強調認知對象的整體性、多面性和曖昧性,強調對世界進行觀察和描述而不是分析和解釋。這些都可在寫實主義電影理論主張中一一找到對應。
二、巴贊
巴贊沒有系統的電影理論著作,但他為數眾多的電影評論中卻貫穿著他的電影觀念。他的理論是「從電影現實中生長出來的」,與創作實踐保持著良好的彈性和互動關系,又進一步影響了電影史的發展,「這是學院派的理論所很難企及的。」(陳曉雲老濕對巴贊評價極高啊。。。)
巴贊電影理論的核心:攝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的心理學起源,電影語言的演進。
在≪「完整電影」的神話≫中,巴贊顛覆了喬治•薩杜爾關於電影起源的思路,認為發明者的預想是第一性的,技術發明則是第二性的。
巴贊稱景深鏡頭為「電影語言發展史上具有辯證意義的一大進步」,但他並不排斥蒙太奇,只是把蒙太奇貶為一種次要的電影手段。
巴贊的理論給予觀眾足夠的尊重,讓他們自由選擇對事物和事件的解釋,這對法國新浪潮影響深遠。特呂弗說:「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戈達爾說:「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現實是一部沒有拍完到電影。」
巴贊的電影寫實主義事實上包含了三個方面:表現對象的真實,時間空間的真實,敘事結構的真實。
三、克拉考爾
與巴贊不同,克拉考爾是一位演繹性的理論家,重視理論體系的完整和嚴密,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嚴密封閉的理論體系觀照電影事實,對創作影響較小,其影響基本上局限於理論領域。由於其主要電影理論著作是移居美國後用英語出版,所以長期以來影響力局限於北美。
克拉考爾認為電影因其群眾性所以比其他藝術更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映射其無意識和幻想,所以他在≪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國電影心理史≫一書中通過對上世紀20~30年代德國電影的選擇性分析考察了1918~1933年的德國歷史和德國民族心態。
克拉考爾在研究中綜合使用了現象學、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等研究方法,把電影美學、民族心理狀態和社會政治關聯起來,開辟了嶄新的理論天地。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一書中「復原」二字包含雙重含義:一是「神學的表述」(克服和超越異化的「救贖」)或道德表述,二是美學表述。
克拉考爾的部分沒有徹底看明白,他關於電影與現實的近親性的問題,還有待將來回過頭來進一步理解。接下來到電影符號學了,個人感覺最抽象、最難懂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