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現在能看到50年代的電影,卻看不到70年代的電視劇
《沙家浜》(1970)
《白毛女》(1970)
《廣東小老虎》(1971)
《沙家浜》(1971)
《白毛女》(1972)
《馬永貞》(1972)
《奇襲白虎團》(1972)
《艷陽天》
《戰洪圖》
《創業》
《平原游擊隊》(新版)
《偵察兵》
《半籃花生》(1974)
《海韻》(1974)A面
《海韻》(1974) B面
《平原作戰》(1974)
《向陽院的故事》(1974)
《金光大道》
《紅雨》
《小將》
《沙漠的春天》
《屈原》(1975)
《磐石灣》(1975)
《筧橋英烈傳》(1975)
《護花鈴》(1975)
《烽火少年》(1975)
《沂蒙頌》(1975)
《草原兒女》(1975)
《牛角石》
《年青的一代》
《青春似火》
《歡騰的小涼河》
《海上明珠》
《雁鳴湖畔》
《山村新人》
《山花》
《沸騰的群山》
《長空雄鷹》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 導演:王楓 主演:李鐵軍 王熙岩 徐光明
《秋歌》(1976)
《阿夏河的秘密》(1976)
《賭王大騙局》(1976)
《文昭關》(1976)
《少林門》(1976)
《海軍突擊隊》(1977)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7)
《風雲島》(1977)
《春潮急》
《祖國啊,母親》
《苗嶺風雷》
《黑三角》
《熊跡》
《戰地黃花》
《希望》
《萬里征途》
《十月的風雲》
《青春》
《春天》(1977)
《巴士奇遇結良緣》(1977)
《紅娘》(1977)
《漁島怒潮》(1977)
《飛虎》
《紅梅花開》
《中華丈夫》(1978)
《火娃》(1978)
《三挺機槍的故事》(1978)
《孔雀飛來阿佤山》(上集)
《孔雀飛來阿佤山》(下集)
《薩里瑪珂》
《瑤山春》
《我們是八路軍》
《山寨火種》
《奴隸的女兒》
《南疆春早》
《六盤山》
《藍色的海灣》
《巨瀾》
《大河奔流》
《並非一個人的故事》
《冰山雪蓮》
《拔哥的故事》
《孤城諜影》
《風雨里程》(1978)
《風浪》
《江姐》(1978)
《有一個青年》(1979)
《西園記》(1979)
《於無聲處》(1979)
《少林寺》(1979)
《燈》
《櫻》
《血與火的洗禮》
《小字輩》
《瞬間》(上集)
《瞬間》(下集)
《曙光》(上集)
《曙光》(下集)
《生活的顫音》
《乳燕飛》
《柳暗花明》
《淚痕》
《苦難的心》
《祭紅》
《婚禮》
《二泉映月》
《北斗》(上集)
《北斗》(下集)
《山鄉風雲》(1979)
《吉鴻昌》(1979)
《歡顏》(1979)
⑵ 本人找少數民族的電影
〈諾瑪的十七歲〉、
紅河花腰彝族風情〈花腰新娘〉、
紅河瑤族風情的〈咬指〉,
反映僳僳族、傣族抗英斗爭的〈石月亮〉、
:《山間鈴響馬幫來》(苗族、哈尼族)、
《蘆笙戀歌》(拉祜族)、
《邊寨烽火》(景頗族)、
《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
《劉三姐》(壯族)、
《冰山上的來客》(塔吉克族、維吾爾族)、
《阿詩瑪》(彝族
《青春祭》(傣族)、
《盜馬賊》(藏族)、
《鼓樓情話》(侗族)、
《黑駿馬》(蒙古族)、
《紅河谷》(藏族)、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蒙古族)、
《益西卓瑪》(藏族),
〈天上的草原〉(蒙古族)
《草原上的人們》(蒙古族)、
《金銀灘》(藏族)、
《猛河的黎明》(藏族)、
《哈森與加米拉》(哈薩克)、
苗家兒女》(苗族)、
《患難之交》(朝鮮族)、
《神秘的伴侶》(瑤族彝族)、
蒙古族(《祖國啊母親》),
土家族(《連心壩》),
布依族(《山寨火種》),
瑤族(《瑤山春》),
苗族(《火娃》),
回族(《六盤山》),
佤族(《孔雀飛來阿佤山》),
壯族(《拔哥的故事》),
獨龍族基諾族(《綠海天涯》),
達翰爾族(《傲蕾•一蘭》),
維吾爾族(《向導》),
傣族(《青春祭》、《孔雀公主》)
滿族(《如意》),
朝鮮族(《初春》),
彝族(《奇異的婚配》),
裕固族(《姐姐》),
克爾克孜族(《冰山腳下》
⑶ 老藝術家張沖霄去世,你看過他的哪些代表作
電影表演藝術家、長影演員張沖霄同志於2020年4月15日在長春逝世,終年93歲。
張沖霄生於1927年,河北張家口人。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在張家口新華書店搞圖書發行工作,是當地的文藝活動積極分子。最初嘗試表演「活報劇」,自編、自導、自演,熱情參與群眾宣傳演出。他第一次登台演出的獨幕劇《今朝有酒今朝醉》,在全市職工匯演中獲獎。1957年張家口市文化館成立張家口工人業余話劇團。他在話劇《同甘共苦》中飾演男一號孟時荊,獲得極大成功。
1958年,張沖霄考入長影演員訓練班。1960年在影片《昆侖鐵騎》中扮演偵察排長魏剛,從此開始銀幕生涯。之後他又相繼扮演了影片《冬梅》中的游擊隊長大光、《爐火正紅》中的徐隊長、《甲午風雲》中的「致遠艦」舵手、《冰雪金達萊》中的游擊隊長張景財、《兵臨城下》中的大個子兵、《路考》中的司機大於、《特快列車》中的餐車主任等角色。之後,他參加了《自豪吧,母親》、《吉鴻昌》《人到中年》、《赤橙黃綠青藍紫》、《花園街五號》等影片的拍攝。還曾在譯製片《看不見的戰線》中為安全部長配音。
1960年起,出演20餘部長影影片,一生多飾演配角。但在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中,他因成功地塑造了機智、沉穩、勇敢的一班長給觀眾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冰山上的來客》中共有三位班長,性格各異,其中張沖霄飾演的一班長是最為沉穩內斂的一個,就像老大哥一樣,他是楊排長最得力的助手,也令觀眾不由自主地對他產生依賴。《冰山上的來客》中最為感人的一個場面,就是由張沖霄呈現的——那就是「一班長壯烈犧牲變成冰雕」的場景,每當《懷念戰友》的歌聲響起,很多觀眾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班長那高大偉岸的身影。
此外,張沖霄還在《流淚的紅蠟燭》《花園街五號》等影片中擔任製片主任。2019年,張沖霄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榮譽獎」。
⑷ 求一些老的南方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片名。
諾瑪的十七歲〉、
紅河花腰彝族風情〈花腰新娘〉、
紅河瑤族風情的〈咬指〉,
反映僳僳族、傣族抗英斗爭的〈石月亮〉、
《山間鈴響馬幫來》(苗族、哈尼族)、
《蘆笙戀歌》(拉祜族)、
《邊寨烽火》(景頗族)、
《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
《劉三姐》(壯族)、
《阿詩瑪》(彝族
《青春祭》(傣族)、
《鼓樓情話》(侗族)、
苗家兒女》(苗族)、
《神秘的伴侶》(瑤族彝族)、
土家族(《連心壩》),
布依族(《山寨火種》),
瑤族(《瑤山春》),
苗族(《火娃》),
回族(《六盤山》),
佤族(《孔雀飛來阿佤山》),
壯族(《拔哥的故事》),
獨龍族基諾族(《綠海天涯》),
達翰爾族(《傲蕾•一蘭》),
傣族(《青春祭》、《孔雀公主》)
彝族(《奇異的婚配》),
⑸ 八個樣板戲究竟指的是哪八個
八大樣板戲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1、《紅燈記》
革命現代京劇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
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2、《智取威虎山》
編劇陶雄、李桐森、黃正勤、曹壽春、申陽生(執筆);導演以陶雄為主,李仲林、李桐協助;樂隊主要成員為王燮元、趙濟羹等;舞台美術設計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員有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水華(飾坐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唱做繁重。
3、《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劇現代戲創作,以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為由,決定改編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為京劇。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太成具體負責。郭炎生、何慢、楊村彬編劇,取名《海港早晨》,楊兼導演,舞美設計幸熙等。
童芷苓飾金樹英,小王桂卿飾劉大江,趙文奎飾老娘舅,童祥苓飾俞寶昌。劇中主要寫了人民內部矛盾,並無暗 藏敵人。1965年2月1日首演於人民大舞台。
江青看後,認為此本突出中間人物,要求修改為突出英雄人物和海港工人的國際主義精神,並對「風雨追舟」一場運用追光造成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大為反感,決定重組創作班子,改由聞捷、鄭拾風、李曉民、郭炎生、何慢五人參加改編,要求用新詩樣式代替老唱詞。
1965年4月2日完成試演本,將童芷苓換成蔡瑤銑,導演章琴,音樂設計於會泳。江青看後又指責「無沖突論」。此後,反復修改,於1966年5月又完成一稿,定名《海港》。劇中人物名字全作了改動,馬科導演,李麗芳飾方海珍。1966年10月1日演於滬東工人文化宮。
1967年春,該劇赴京參加《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紀念演出,於6月22日在中南海請中央領導審看。毛澤東看後說:「《海港》可以成為樣板戲,但要改成敵我矛盾。」創作組又先後調張士敏、王煉、黎中城、劉夢德進一步反復修改,強調了階級斗爭,塑造了階級敵人錢守維的形象。
導演張鳴義,伴奏採取中西混合樂隊。1971年12月該劇在京定稿。《紅旗》雜志1972年第二期發表了此劇1972年1月演出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隨即播送了全劇錄音。1971~197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先後拍了兩次彩色戲曲片。
導演傅超武、謝晉、謝鐵驪。李麗芳飾方海珍,趙文奎飾高志楊(李長春配唱),朱文虎飾馬洪亮,郭仲欽飾趙震山,周卓然飾韓小強,艾世菊飾錢守維。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劇本主旋律曲譜、總譜。
4、《奇襲白虎團》
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後經孫秋潮執筆加工。此劇的初創是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早在1955年就進行了首演,1958年志願軍回國後,該團與山東省京劇團合並,遂修改上演此劇。
1964年,為參加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進行復排,尚之四導演,孫樟、曲志剛等舞台美術設計。宋玉慶扮演嚴偉才,邢玉民扮演韓大年,方榮翔扮演志願軍團長,殷寶忠扮演志願軍政委,俞硯霞扮演崔大嫂,栗敏扮演崔大娘。 「文革」期間,《奇襲白虎團》被封為「樣板戲」,該劇的導演尚之四和編劇之一孫秋潮卻成為「反動學術權威」、「牛鬼蛇神」橫遭批鬥。
山東省京劇團曾一度調往北京,編入中國京劇團。1972年,該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藝術片,基本保留了該劇的風貌。近來,山東京劇院青年團劉建傑等復排了這出戲,同樣非常成功。
5、《紅色娘子軍》
本劇是六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創作演出的;是我國芭蕾舞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1964年9月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首演時,周總理出席並邀請了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觀看。
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觀看,稱贊《紅》劇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對頭的,藝術上也是好的。」此後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觀看,並屢屢招待來訪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等。1964年由編導蔣祖慧等赴阿爾巴尼亞為地拉那歌舞劇院排演本劇。
周總理在當地觀看了演出。日本松山芭蕾舞團也排演了本劇,由松下洋子飾瓊花。1986年中央芭蕾舞劇團去英國、蘇聯和1979年中國藝術團訪美時都演出了《紅》劇第一場。1994年被評為「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作品」。
在國內演出《紅》劇的藝術單位遍及全國。《紅》劇在中央芭蕾舞劇團曾復排多次。先後飾演瓊花的有白淑湘、鍾潤良、趙汝衡、薛菁華、郁蕾娣、張丹丹、馮英、王珊等;飾演洪常青的有劉慶棠、王國華、孫正延、王才軍、孫傑等。
6、《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改編 。藝術指導黃佐臨,編導胡蓉蓉等。主要演員有顧峽美、蔡國英和凌桂明。後逐漸發展成大型舞劇。1965年首演。舞劇塑造了喜兒、大春、楊白勞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礎上,融匯了豐富的中國民間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結合的典範。
7、《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戰斗結束後,面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盪」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斗爭事跡。滬劇《蘆盪火種》上演後,在戲劇界和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興趣和強烈反響,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劇種的9個劇團對《蘆盪火種》進行移植,而在全國演出《蘆》劇的竟有31個劇團之多。
1963年,北京京劇團接受了改編滬劇《蘆盪火種》的任務,創作組由汪曾祺、楊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組成,汪曾祺作為主要執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劇本的文學性上。改編後的《蘆盪火種》的京劇最初取名為《地下聯絡員》,由趙燕俠飾阿慶嫂,譚元壽飾郭建光。
後經國家領導人審看,批准對外公演。劇名最後由毛澤東主席一錘定音,他幽默地說:「蘆盪里都是水,革命火種怎麼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戲是好的,劇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發生在這里。」於是劇名定為《沙家浜》。
(5)瑤山春電影是在哪裡拍攝的擴展閱讀
「八個樣板戲」之誤
難以置信的是,雖然樣板戲紅極一時,倍受推崇,人們卻普遍不知道它實際上至少有二十多個。因為,「八個樣板戲」和「八大樣板戲」等詞,甚至比「樣板戲」一詞更加流行。眾口鑠金,這兩個當年的口頭詞語,終於演變為習焉不察,以假亂真的偽歷史名詞。
換言之,從文革時期開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層人士,都流傳「八個樣板戲」或「八大樣板戲」的說法,並且對其具體所指或不甚清楚,或認識不一。例如有的人,包括一些樣板戲劇組成員,認為只有最早的八個樣板戲才是樣板戲。
再如更多的人認為,只有包括《龍江頌》或者還包括《杜鵑山》在內的,影響最大的八個樣板戲才是樣板戲。
「八個樣板戲」之說容易流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從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樣板戲中的戲劇作品只有五個京劇和兩個芭蕾舞劇。這個階段,京劇劇名的前綴有「革命現代京劇(1966年始)」「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芭蕾舞劇劇名的前綴有「革命芭蕾舞劇(1966年始)」「革命現代芭蕾舞劇」「革命現代舞劇(1969年始)」。
此外,本是泛稱的「革命樣板戲」也常被當作劇名前綴,尤其是京劇劇名的前綴出現在報刊文章中。1970年下半年,樣板戲真正得到普及,稱呼自然變得規范。從此開始,作為劇名前綴,只稱「革命現代京劇」「革命現代舞劇」,例如《(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
(另外,「革命現代」也是文革時期非樣板劇目的屬性,所以有「革命現代越劇《半籃花生》」「革命現代京劇《鐵流戰士》」之類的稱呼。)總之,當時並不強調各相關作品的「樣板戲」名義,有的作品甚至從來沒有冠稱過「樣板戲」。
所以,實際上人們普遍不能清楚地知道樣板戲都有哪些,更想不到《(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等音樂作品也是樣板「戲」。
除了有心於文藝的人外,實際上人們並不熟悉所有的樣板戲。例如,很多經歷過文革的人,居然根本不知道唱了五年之久的《(京劇)紅色娘子軍》的存在。
人們普遍比較熟悉,並且容易回憶起來的樣板戲,最多是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八個左右的最優秀的作品。
文革時期,樣板戲大都被拍成電影,而非樣板的京劇劇目卻無一被拍攝。廣播電台播出的戲劇節目主要是樣板戲,到文革末期,才播出了一部分地方戲劇目和非樣板的京劇劇目。
失衡的宣傳,使大多數人不知道,文革時期還存在非「樣板團」創作演出的大量非樣板的京劇劇目,如《鐵流戰士》《蘆花淀》《瑤山春》。這樣,即使是熟悉更多劇目的人,也容易把一部分樣板戲劇目誤以為是非樣板戲劇目。
⑹ 1978年中國製作和上映的電影(國內外)有幾部
林亞珍
醉拳
少林三十六房
紅樓春上春
蛇形刁手
綉花大盜
殘缺
清宮大刺殺
射鵰英雄傳續集
賣身契
螳螂
子曰:食色性也
乾隆下揚州
倚天屠龍記
蕭十一郎
蛇鶴八步
拳精
飛渡卷雲山
肥龍過江
老虎田雞
南少林與北少林
豪俠
太極氣功
不擇手段
唐山猛虎
沖天炮
三門鶴觀音
鬼馬大俠
貂女
鱷魚頭黑煞星
鷹爪螳螂
爛鬼與車頭
大英雄
過江龍獨闖虎穴
問你怕未
鬼於虎鬥
荷蘭賭人頭
胡惠干血戰西禪寺
猛男大賊胭脂虎
交貨
茄哩啡
人鬼蛇狐大決斗
臉譜
醉貓師傅
辣手情人
浪子一招
龍形刀手金鍾罩
佛山贊先生
獨臂俠大戰獨臂俠
笑傲江湖
少林三十六珠
睡拳怪招
唐山五虎
倚天屠龍記大結局
扎馬
真白蛇傳
丁龍鎮
斗鯊
愛情火辣辣
爆炸的愛情
踩在夕陽里
龍拳蛇手斗蜘蛛
此情可問天
嗨!親愛的
鐵脖子李勇
糊塗大俠三個半
滿山花開一片情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怪拳怪招怪師傅
烈日狂風野火
神腿
我踏浪兒來
南疆春早
女交通員
藍色的海灣
平鷹墳
沙漠駝鈴
山寨火種
失去記憶的人
崢嶸歲月
嚴峻的歷程
巴士奇遇結良緣
大河奔流 上下集
祥林嫂
月朦朧,鳥朦朧
冰山雪蓮
蔡文姬
闖王旗
燈
兒子、孫子和種子
東港諜影
火娃
江姐
九龍灘
巨瀾
孔雀飛來阿佤山
兩個小八路
獵字「99」
劉三姐
六盤山
蒙根花
奴隸的女兒
特殊任務
我們是八路軍
瑤山春
走在戰爭前面
薩里瑪珂
風雨里程
歡天喜地對親家
鵬程萬里
勝利號角
1978年的差不多就這么多了吧,都是中國製作的,包括香港和台灣的,上映的我就不知道了。
⑺ 她是80年代當紅花旦,女扮男裝驚艷觀眾,後來怎樣了
幾秒鍾之內,歲月流逝,有些離去的人帶走了一些記憶,記憶儲存了逝去的時光。有滄桑的痕跡,也總有一些記憶中不可磨滅的東西,不經意間像蝴蝶一樣在我們的世界裡飛舞。帶著所有回憶的花瓣,那些等待了一段時間,表演了溫柔的美好時光,在指尖蔓延
即使單薄而涼爽的煙雨沖刷掉了所有的過往,記憶依然照耀在我們多彩的生活中,依然照耀在蔥郁的水面上。像風一樣想起過去,集萬千思緒於一身,拋出夢幻般的體驗,獨自保留柔情。我們今天說的那個,她是80年代紅極一時的花旦,扮成男人讓無數觀眾大跌眼鏡。她用丈夫低調的愛在幕後戰斗,她就是張百爽。
現在,64歲的張百爽很少出現在觀眾的視線中,她給家人留了更多的時間。據報道,張百爽的丈夫宮喜斌也是一名藝術工作者。他的經歷和妻子一模一樣,也從演員轉行做導演。結婚多年,他們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模範夫妻。從張百爽最近的照片中,不難發現,雖然她越來越老,但她仍然優雅優雅。最後,祝張百爽玩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