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橋》的拍攝地,歐洲最大最深的峽谷,是最大混凝土拱橋嗎
著名的迪爾地耶維卡橋-塔拉河大橋,位於塔拉河大峽谷,早在八十年前,它就是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了,從橋上看溝壑縱橫的塔拉河,景色非常優美,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B. 南斯拉夫電影《橋》現在是什麼樣子
塔拉河谷大橋位於黑山北部塔拉河谷地區,前南斯拉夫著名影片《橋》的拍攝地。大橋建於1937年至1940年間,是一座混凝土拱橋,橫跨塔拉河,長365米,主橋拱114米,橋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個拱。在其完工之時,為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1942年被游擊隊炸毀,1946年修復,至今仍在使用。
塔拉河谷大橋連通了橋兩頭的小村莊,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大橋非常壯觀,從近處根本看不去其壯觀之態,遠觀或是從空中觀看或是從橋下向上看,就會深切的體會到其宏偉之勢。站在橋上眺望遠處風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向下可以看見流勢兇猛的塔拉河,向上看是白雲悠悠,向四周環望,可以看見青山和躲在青山下的小小村莊。青山、綠水、白雲、大橋組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
C. 尋訪南斯拉夫電影《橋》外景地散記(圖)
山川景色攝影(馮贛勇)
途中田園風情(攝影:馮贛勇)
在穿越隧道間隙的行進中,只見一側遠眺是連綿不斷的山峰,另一面俯瞰是深不見底的溝壑,風景十分壯觀。人們能深刻感受到車在山中走,人在路中游的快感。一路上爬山觀水,遠觀飽覽山景,近瞧峽谷激流。一個多山小國的黑山,想不到有著處處生機盎然的景色。
塔拉河谷大橋(攝影:馮贛勇)
這座位於黑山塔拉河谷上的大橋,確實是在戰爭中被炸毀後重建的。但是電影中的情節與 歷史 真實事件炸橋有所不同。據相關資料記載:塔拉河峽谷大橋位於黑山北部,橫跨歐洲最深的峽谷--塔拉河大峽谷,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全長365米。
橋頭雕像(攝影:馮贛勇)
大橋最初建於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毀,後又於1946年重建並保留至今。曾風靡中國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就是根據當年游擊隊炸橋的史實改編並在此拍攝的。這座塔拉河谷大橋連通了橋兩頭的小村莊,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大橋非常壯觀,從近處根本看不出其壯觀之態,遠觀或是從空中俯瞰,或是從橋下向上看,就會深切地體會到其宏偉之勢。
塔拉河峽谷(攝影:馮贛勇)
站在橋上眺望遠處風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俯身向下可以看見流勢兇猛的塔拉河,仰望向上看是藍天白雲悠悠;環顧四周瞭望,可以看見青山和在山下的小小村莊。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大橋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大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壯麗畫面。特別是在兩岸還架起了溜索,穿梭於峽谷之上的滑溜索景象令人為之驚嘆不已。
橋頭觀橋(攝影:馮贛勇
關於這座橋的來歷始末緣由,一位名叫寒夷術的先生有著生動的記載:1937年,巴爾干半島,南斯拉夫王國黑山地區。朝陽剛剛從群山中露出笑容,溝壑深邃的塔拉河大峽谷便迎來了一支風風火火的架橋隊伍。聽到動靜,附近小村莊早起的莊稼漢們,暫且放下手中的農活,三三兩兩圍攏過來,蜷曲的胡須中央或在賣力吧嗒旱煙或在討論著眼前的新鮮事。
橋上觀景遊客(攝影:馮贛勇)
領隊的是建築師安東諾維奇,他站在河谷邊上,手握著橋梁藍圖,和設計師米亞特•斯•特羅亞諾維奇教授,以及施工隊的幾位主要負責人現場會談。他們不時地向橋位所在的河谷縱段方向指畫著,信心飽滿地表露無疑。
橋頭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經過三年緊張勞碌的施工,施工隊克服了地勢地貌復雜、汛期水流湍急、技術落後且無法採取大規模機械化施工的諸多困難,終於將橫跨塔拉河谷的大橋建成通行。
橋頭銘牌(攝影:馮贛勇)
這座鋼筋混凝土拱橋長365米;有5個拱,其中跨越河道的主拱長114米;橋面距河面常年水位172米。完工當年,塔拉河谷大橋成為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世界橋梁界為之側目。
橋頭小店工藝品(攝影:馮贛勇)
黑雲壓日,鐵蹄踐踏。1941年6月,軸心國軍隊侵入南斯拉夫,國王出逃並流亡國外,軍隊宣布投降。南斯拉夫隨即被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瓜分。而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波黑的大部分以及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則在德國法西斯的扶植下成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河谷上滑溜索(攝影:馮贛勇)
以鐵托為首的游擊隊隨即招兵買馬,積極展開抵抗和破壞活動。1942年,為切斷軸心國及偽軍的運輸通道,游擊隊奉反法西斯最高司令部命令炸毀了塔拉河谷大橋;同年8月,侵略者將參與炸橋的工程師拉扎萊•亞烏克維奇殺死在橋頭以示懲罰。
橋頭餐館(攝影:馮贛勇)
1946年,戰後恢復原有交通基礎設施,塔拉河谷大橋得以重建。為紀念二戰時期的鐵血抗戰,南斯拉夫 社會 主義聯邦共和國於1969年拍攝完成電影《橋》。其主題曲《啊!朋友再見》,讓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人久難忘懷。另外一部二戰題材的美國電影《納瓦隆突擊隊》(1979上映)也曾經使用過這座大橋作為背景。
橋對岸的村莊(攝影:馮贛勇)
1980年,南斯拉夫統帥鐵托逝世,大橋所在地杜米托爾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憾的是,屬於這座大橋的那個「大南斯拉夫」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按所謂「民族意志」,南斯拉夫徹底地分裂成若干弱小國家。先是南斯拉夫,再到南聯盟,再者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然後至此,她的母國,則變成了形單影只的「黑山」……
橋附近的澤布里耶克鎮(攝影:馮贛勇)
D. 南斯拉夫電影《橋》中那座橋是如何毀壞的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後,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http://ke..com/view/84286.htm?fr=ala0_1_1#8
真實橋在那,有沒有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是電影,電影《橋》的外景地,位於今天的黑山共和國境內北部塔拉河谷大橋.
E. 南斯拉夫橋今還在嗎
你是指南斯拉夫電影《橋》里的那座大橋?現在依舊存在。
位於波黑北部的「塔拉河大峽谷大橋」,就是電影的原型地。大橋於1937年至1940年間修建,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拱橋,橫跨塔拉河,長365米,橋到河面149米,主橋拱114米,橋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個拱。在其完工之時,為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游擊隊炸毀,後於1946年重建並保留至今仍在使用。1980年,大橋所在地杜米托爾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游擊隊長少校老虎原型的雕像,碑文上寫著:"這座紀念碑是博日達爾.祖季奇的母親瑪麗亞為其所建.博日達爾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於1915年 1941犧牲"。
F. 前南斯拉夫電影《橋》中的那座橋是一座真實的橋嗎
是真實的改編的,但那橋在哪就不大清楚了。影片的拍攝地叫塔拉河谷大橋(Tara River Canyon Bridge),位於今天的黑山共和國境內北部塔拉河谷地區。
G. 電影《橋》的故事,工程師慘死,原型鬧烏龍,歌詞姑娘變朋友
說到關於「橋」的電影,你會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橋》等,
說到關於「炸橋」的電影,你也許會想到《奇襲》,但可能還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電影《橋》。
也許你已經忘記了很多《橋》的細節,但你可能很難忘記那個熟悉的旋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關於這座「橋」還有很多故事:
一、《橋》的原型們
先說這座橋,游擊隊要炸掉的橋是真實存在的,就在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國境內,名字叫塔拉河峽谷大橋,是歐洲比較著名的大橋。
這座橋建於1940年,1942年被游擊隊炸毀,1946年二戰結束後修復通車,因此電影《橋》的故事並非虛構,而是取材於真實 歷史 事件。
不過,稍微有點區別的是,在 歷史 上游擊隊炸毀這座橋是為了阻擊入侵的義大利軍隊,德國人壓根沒進入到這個區域。
在戰爭中為了阻擊敵人炸毀重要橋梁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國在抗戰時就為了阻止日寇先後炸毀了惠通橋以及剛剛建成通車的錢塘江大橋。
隨著近些年我國出國游旅客的增多,很多人也都慕名來到塔拉河峽谷大橋瞻仰,但有些無奈的是,很多遊客甚至包括權威媒體都弄錯了一件事,鬧了個烏龍。
在如今的塔拉河峽谷大橋的橋頭立有一座雕像,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日達爾·祖季奇的,由於他犧牲於二戰,同時雕像又被立在塔拉河峽谷大橋橋頭,因此很多人包括媒體都認為他就是電影《橋》中游擊隊指揮官「老虎」的原型。
事實上,這是一個大烏龍,博日達爾·祖季奇並不是參與炸橋的游擊隊員,甚至也不是鐵托的部下,他是南斯拉夫王國國防軍的一名中尉,在抗擊義大利軍隊入侵時,他抵制上級的命令拒絕投降,率領自己的部下死戰到底壯烈犧牲,其英勇事跡甚至得到了對手的尊敬和贊譽。由於祖季奇的家鄉就在塔拉河峽谷,因此他的家人為他在橋頭立了這座雕像,實際上這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並沒有參與炸橋,更不可能是「老虎」的原型。
真正參與炸橋的人在橋頭那座紀念碑上,這座紀念碑就是為了紀念當年參與炸橋的一位工程師亞烏克維奇,當年他曾是塔拉河峽谷大橋的建造工程師之一,在他的幫助下,南斯拉夫游擊隊成功炸毀了橋梁。
不過,亞烏克維奇並沒有像電影里的「工程師」那樣捨身炸橋,他是在炸橋事件數月後被義大利軍隊逮捕,侵略者痛恨亞烏克維奇將橋炸毀,他們在橋上殘忍地殺害了亞烏克維奇,所以電影里那麼拍工程師的結局也是有真實事跡可尋。
二、《啊!朋友再見》翻譯烏龍
《橋》留給中國觀眾很多有意思的誤會,比如,這部電影其實早於《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拍攝兩年,但在我國譯制的順序是《橋》在後面。《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拍攝於1972年,譯制於1973年,《橋》拍攝於1969年,譯制於1977年,《橋》本來是內參片,當年為了歡迎鐵托訪華才拿出來公映。
因為《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成名在前,因此很多觀眾都以為《橋》是那部電影的續集,畢竟兩部電影在演員上也是有很多重復,筆者當年也曾犯過糊塗。
有意思的是,有些觀眾犯糊塗的時間更長,他們始終認為「老虎」是「瓦爾特」的另一個外號。
更大的烏龍可能就是那首人人會唱的歌曲《啊!朋友再見》,曾經大家都一度以為這是南斯拉夫歌曲,是為了歌頌游擊隊上戰場的,有點兒「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味道。
事實上,全擰了。《啊!朋友再見》首先是一首義大利游擊隊的歌,因為義大利和南斯拉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南斯拉夫游擊隊也會唱,而在電影中,首先唱這首歌的也是一位義大利人扎瓦多尼。
其次,按照義大利語翻譯的話,Bella是姑娘的意思,也就是說這首歌其實應該叫《啊!再見了,美麗的姑娘》,這和片中的台詞也是對應的,班比諾曾經和搭檔扎瓦多尼開玩笑要去義大利佛羅倫薩找姑娘,這首歌也是他們倆唱的。
有意思的是,當年配音時,這首歌是直接由配音演員配唱的,分別是給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和給班比諾配音的李連生,他們倆對著錄音機學會了,然後在配音時唱了出來,沒想到這首歌成了不朽經典。
當然,我們也知道,並不是當年的翻譯不知道這首歌的原意,只是為了影片的意境才做了修改,筆者認為,這個改編很棒,不論是對於歌曲本身還是對於電影本身以及觀眾,都是一次很好的再創作。
三、《橋》並非一部戰爭片
《橋》的故事很簡單,基本上和我國拍攝的《奇襲》劇情是大體相似的,為了阻止敵人通過那座關鍵的大橋,游擊隊必須在指定時間內炸毀橋梁,為此他們將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但和《奇襲》這部戰爭片或軍事片不同的是,《橋》的導演克爾瓦瓦茨認為,《橋》應該不屬於戰爭和軍事電影,而是一部關於人性描寫的作品。
在《橋》中,戰斗過程基本上可以歸屬於抗德神劇一類,游擊隊員總有打不完的子彈和隨手可得的裝備,敵人總是那麼「聽指揮」,扔手榴彈就像和迪希商量好了一樣,力道、高度恰到好處讓迪希接到再反殺,活脫脫一副接力賽的樣子。
因此要是為了看戰斗場面,《橋》真沒有什麼多少可看性,筆者認為《橋》的經典主要在於人性、懸念和犧牲。
人性,班比諾犧牲前高喊「扎瓦多尼」的畫面看哭了多少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扎瓦多尼還是要炸死他,這是該片最催淚的一個片段,即使如今再看,聽到班比諾那絕望的哭喊,看到扎瓦多尼親手殺死搭檔的痛苦,再想起之前兩人有說有笑要一起去佛羅倫薩找姑娘的片段,確實容易讓人潸然淚下。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配音演員李連生功不可沒,據說他當時配到這段時抑制不住地哭了,配音結束後他和給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抱在一起,兩個配音演員為了自己的角色哭了一場。
懸念,《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不再是霍夫曼博士,而是貓頭鷹考斯,他在片中貢獻了很多笑點和轉折,比如他審問游擊隊員的那場戲活像一段單口相聲:「請你把手放下吧,女人的內心我總是捉摸不透」。
然後在游擊隊員要集體殺青的時候,貓頭鷹又突然成了游擊隊員,而且殺了一幫德國兵,按照常理,這不能有反轉了吧。
沒想到,居然還能再反轉一次,貓頭鷹還是反派,這讓人實在有些燒腦。有意思的是,據說當年國內電影配音字幕上是不顯示給反派配音的演員姓名的,但貓頭鷹卻破例了。
犧牲,影片最後,工程師用生命炸毀了自己心愛的橋,這個結局不僅是致敬原型亞烏克維奇,也是在致敬那些為了民族解放犧牲的人們,這些犧牲里有戰士也有工程師,當然還有那座「好橋」。
讓人遺憾的是,橋炸了,還能修復,可國家沒了又該怎麼辦呢?克爾瓦瓦茨導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而我們作為看客,重看《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時同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