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史詩大片,為何被封存山洞12年,原型多數壯烈犧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能看到的主要電影主要都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以及八一電影製片廠還有北影廠拍攝,與此同時,一些年輕的電影廠也陸續籌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電影製片廠和西安電影製片廠。
為了能在全國迅速打開局面,珠影廠和西影廠都立足集中力量拍攝一部轟轟烈烈的史詩大片,其中西影廠在這段時間拍攝的代表作是《桃花扇》,而珠影廠的代表作則是《大浪淘沙》。
奇怪的是,珠影廠拍攝《大浪淘沙》用時三年多,耗費人力和資源無數,但這部電影在1965年攝制完成後卻被封存在山洞裡12年無法面世,直到1977年才重見天日,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就聊聊《大浪淘沙》背後的故事。
一、故事原型
《大浪淘沙》主要人物是四兄弟顧達明、靳恭綬、余洪奎和楊如寬,他們背井離鄉走到一起,結拜為兄弟共同到濟南求學尋找真理。在濟南他們結識了進步女青年謝輝和劉芬,在老師趙錦章的教導下逐漸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兄弟四人和謝輝劉芬一起趕赴武漢加入大革命浪潮,在這里他們出現了分化,楊如寬參軍,余洪奎投奔了在國民黨任高官的老師薛建白,靳恭綬四人考入軍校。
馬日事變中,余洪奎暗殺趙錦章,靳恭綬顧達明死裡逃生回到武漢,楊如寬對革命失去信心回家謀生。在七一五事變中靳恭綬和顧達明殺死余洪奎為趙老師報仇,隨後革命青年和工農一起參加了秋收起義。
故事的核心是四兄弟、兩位進步女青年和兩位老師,這些角色和事件均改編自革命幹部朱道南的自傳《在革命的洪流中》。
在原著中,朱道南、謝拙民、楊榮林是來自山東棗庄的三兄弟,他們痛打惡霸學生被土匪威脅生命被迫背井離鄉到濟南上學,地主的兒子孫之斌由於全家被土匪仇殺滅門也跟著他們一起離開家鄉。在濟南上學時,他們結識了進步學生白慕翰和進步女青年劉輝,也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在一次革命聚會中他們遭遇軍警抓捕,緊急時刻一個來自山東曲阜的黑臉大漢公今壽救了他們,幾個人成為形影不離的同伴。
1927年朱道南五兄弟和劉輝一起被組織派往武漢考軍校,楊榮林由於第一次沒考上自尊心受損參加了北伐宣傳隊,孫之斌在街上偶遇做生意的姨夫也告別同學們轉去經商。其餘四個人考上了軍校,朱道南、公今壽和謝拙民轉到長沙分校接受分校書記趙柔堅的領導。
在馬日事變中,趙柔堅被敵對分子餘五一殺害,朱道南三人殺死餘五一逃出學校回到武漢,繼而和劉輝一起被編入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該團在參加南昌起義的路上被繳械,隨後南下廣州,成為廣州起義的主力軍。
電影《大浪淘沙》的故事只改編到南昌起義之前,並對原著里的人物進行了重組。
公今壽成了主角靳恭綬,朱道南和謝拙民合並成顧達明,楊榮林和一部分孫之斌結合組成了楊如寬,餘五一和另一部分孫之斌結合成了余洪奎,趙柔堅和白慕翰結合成了趙錦章。
16歲的劉輝則分成了兩個人物,年輕的劉芬和出身書香門第的謝輝。
至於薛建白,他大部分的戲份均為虛構,片中趙老師的夫人宋大姐則取材於趙柔堅的愛人胖大姐。
二、改名風波
電影拍攝計劃定下來了,但該片卻遭遇了兩起改名風波。
影片一開始由夏衍定名為「浪淘沙」,劇組在這個名字前面加了一個字成為《大浪淘沙》。
筆者認為,《大浪淘沙》這個名字言簡意賅直奔主題,是一個很難得的好名字。
主角靳恭綬名字改得更多,電影里最早就是採用的原名公今壽,但飾演者於洋覺得姓公叫起來「老公老公」的不好聽,所以他建議改成今公壽。但百家姓里沒有姓「今」的,於是直接改成了金公壽。
《大浪淘沙》的拍攝得到了時任中南局書記陶鑄的大力支持,因為陶鑄當年也參加了廣州起義,該片里幾位主角的原型都曾是廣州起義主力二方面軍教導團的戰士,該片的後半段實際寫的就是教導團當年的 歷史 ,因此陶鑄對該片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問題是,陶鑄後來被打倒,有人借題發揮,說「金公壽」里的「金」和「壽」合起來就是「鑄」,這是為陶鑄喊冤。而該片在1977年上映時陶鑄還未平反,因此為了不影響原來的配音,劇組將「金公壽」改成了「靳恭綬」。
三、拍攝花絮
珠江電影製片廠為了這部影片可謂下了血本,他們除了在全廠進行招募和考試,找出了飾演顧達明、楊如寬、趙錦章和劉芬的演員,其他主演他們都是從其他兄弟影廠聘請的。
來自北影廠的於洋擔綱主演靳恭綬,劇組之所以將靳恭綬列為主角,應該是看中了他堅決的革命態度和直爽的性格,這樣比較容易出彩。
在原著中,靳恭綬是一個黑臉大漢形象,膀大腰圓的於洋非常適合這個角色,他在劇組里整整拍攝了三年,中間有一場戲是馬日事變中靳恭綬用手扳開鐵柵欄,拍攝這場戲時於洋用力過猛導致視網膜出現問題當場失明,他只能住院休養等身體好了再回來拍戲。再加上本身劇組也是拍拍停停,因此靳恭綬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會兒胖一會兒瘦。
飾演謝輝的是來自上影廠的王蓓,這也是她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
飾演反派余洪奎的是來自於湖南話劇團的劉冠雄,當時導演到話劇團找他時,劉冠雄的上級還進行了阻攔,理由是劉冠雄出身不好,不適合拍革命題材電影。導演告訴他,劉冠雄要飾演的角色在片中就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後來背叛了革命,是一個反派。劉冠雄的團領導一聽就高興了,當即表示:那他合適,他很合適。
劉冠雄在劇組中和於洋一開始形影不離關系很好,但影片拍到中段,四兄弟要分道揚鑣,於洋開始怎麼看劉冠雄怎麼不順眼,連他在宿舍看書都要批評幾句,兩人的狀態也帶到了戲里,也不知道是戲影響了生活還是生活進了戲。
四、封存十二年
由於很多老同志都經歷過那段 歷史 ,難免在觀看影片時會提到一些個人看法,有些看法值得肯定,比如片中有四兄弟歃血為盟的橋段就被刪掉了。有些無法當時決定的修改意見還要進行討論和審查,因此該片拍攝進度極慢,從1962年劇本完成到一直到1965年才整體拍攝完成。
但是,等到該片准備上映時形勢出現了變化,陶鑄指示,先別上映了,估計甭管拍得好不好都難逃毒草厄運,算了,還是封存起來再說吧。
於是,該片所有拷貝都被送到了位於陝西臨潼的三線倉庫封存,這一封存就是12年,直到1977年,《大浪淘沙》終於重見天日得到了上映的機會,而且觀者如潮。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部新影片,根本不知道其背後還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五、原型的結局
筆者一開始喜歡《大浪淘沙》是因為該片的故事性很強,個人的命運融入時代的洪流,這種題材永遠都不會過時。
而且,該片的一些細節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趙老師給懵懂的靳恭綬做思想工作時說的話「我母親病了,想找你借點錢抓葯,我妹妹失學了,交不起學費,想找你幫幫忙......」,
然後趙老師又帶著靳恭綬去看碼頭上工人們的悲慘命運,告訴他什麼是革命,為什麼要革命。
不得不說,在看到這個片段之前,筆者對於「革命」二字的理解也和靳恭綬一樣淺薄和懵懂,但聽了趙先生的話立刻豁然開朗恍然大悟。
後來,筆者知道了該片的幾位原型居然全是老鄉,其中朱道南甚至在筆者所在的小學當過老師,於是筆者立刻對該片有了更大的興趣,也對片中人物的命運產生了好奇心。
影片中老四楊如寬心灰意冷回到了家鄉,實際上他的原型之一楊榮林並沒有走,而是參加了廣州起義,之後在海陸豐的戰斗中犧牲。
顧達明的原型之一謝拙民,靳恭綬的原型公今壽,他們的結局命運在公開資料上查不到,想必也在戰斗中獻出了生命。
劉芬和謝輝的原型劉輝,參加廣州起義時只有18歲,起義失敗前夕她和戰友們在街頭阻擊敵人進攻,五六個人包圍了她,劉輝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顧達明的另一個原型朱道南將劉輝寫給母親的最後一封家信帶回了山東。
一幫來自山東棗庄的青年,犧牲在遙遠的廣東,如果不是朱道南倖存下來,也許他們的事跡和他們的名字都將淹沒在 歷史 長河中。
《大浪淘沙》不光是一部史詩大片,也是一座紀念碑,永遠紀念那些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青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