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搞笑高清 > 1932電影哪裡拍

1932電影哪裡拍

發布時間:2024-06-17 04:36:06

Ⅰ 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是

1935年,美國拍攝出彩色影片《浮華世界》又譯(名利場),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的出現,從而使色彩真正作為一種元素、手段、風格進入了銀幕的世界。由此,開始了彩色影片製作的時代。

Ⅱ 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6年,法國L.盧米埃爾的電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開始放映,同時俄國的電影愛好者(如.沙申、.費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攝電影的嘗試。
沙皇俄國的電影生產從20世紀初開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攝了俄國第一部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國共拍攝了1376部長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有表現俄國歷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較粗糙的娛樂片。當時電影生產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影片生產技術條件也很差,這些都限制了電影作品藝術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諾夫的《黑桃皇後》(1916,根據普希金作品改編)、《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爾金的《貴族之家》(1915,根據屠格涅夫作品改編)等。 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莫斯科,後來還有烏克蘭,都很快成立了電影委員會。1919年 8月27日,頒布了列寧簽署的法令,決定將照相、電影生產及發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員會領導。這一天標志著蘇聯電影的誕生。此後,列寧對電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根據列寧指示的精神,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片和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國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間,還拍攝了一些古典文學改編的影片,如《謝爾蓋神父》(1918,原著.托爾斯泰,導演普洛塔占諾夫)、《偷東西的喜鵲》(1920,原著..赫爾岑,導演.薩寧)等。高爾基的《母親》也在此期間第一次被搬上銀幕(1920,導演.拉朱姆內依)。根據形勢的需要,十月革命後拍攝了一批表現國內迫切政治問題的故事片,它們被稱為「宣傳鼓動片」。1921年,國立第一電影學校全體師生在加爾金領導下拍攝了《鐮刀與斧頭》,這是蘇聯第一部大型革命題材故事片。影片表現十月革命期間貧富農之間的斗爭1923年,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題材故事片《紅小鬼》(導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現了布瓊尼第一騎兵軍和馬赫諾匪幫的斗爭。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工作者的藝術探索比較活躍。庫里肖夫領導國立電影實驗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進行實驗外,還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理論這種理論把演員比做操作中的機器,把導演比做設計工程師。庫里肖夫根據這一理論拍攝了《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的不平凡的冒險》(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兩名青年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創辦了「奇異演員養成所」。他們力圖把類似雜耍的誇張的表演方式帶到銀幕上來,拍攝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對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這些探索包含著一定的積極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題上也有價值,但由於對形式技巧的過分迷戀而影響了作品的完整與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關於電影的決議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電影的領導。從這一年起,健全了領導機構,取消了私營發行公司,出版了《電影報》、《蘇聯銀幕》、《蘇聯電影》等雜志,成立了「革命電影協會」。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爾任斯基領導的「蘇聯電影之友」協會。1924~1925年,蘇聯拍攝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這中間,最重要的收獲是,出現了《戰艦波將金號》(1925,導演愛森斯坦)和《母親》(1926,導演普多夫金),這兩部影片成為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一期間, 烏克蘭導演杜甫仁科拍攝的影片《茲文尼郭拉》(1928)、《兵工廠》(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表現革命主題的電影手段。他的詩意手法產生了鮮明的表現力,充滿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出現了一系列重要電影作品,如愛森斯坦導演的《罷工》(1925)、《十月》(1927)、《舊與新》(1929),普多夫金導演的《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後代》(1929),普洛塔占諾夫導演的《他的號召》(1925)、《董?介果和別拉嘉》(1928)。此外還有《新巴比侖》(192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帝國的廢墟(1929,導演艾爾姆列爾)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革命的主題。它們標志著電影藝術開始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蘇聯紀錄電影也出現了新的面貌,涌現了一批反映革命現實的紀錄片和新聞片。許多影片反映了列寧的活動。以新聞雜志片《電影真理報》為中心,出現了電影眼睛派團體,其領導人是維爾托夫。他的影片《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隻歌》等,對於蘇聯紀錄電影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與電影事業發展的同時,蘇聯電影理論探索也很活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不僅對於蘇聯電影,而且對於世界電影的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0年代是蘇聯無聲電影最輝煌的時期,為此後蘇聯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0年代,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更為豐富。蘇聯文藝的創作方法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革命的電影藝術的發展,使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陽》(1934,導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譽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蘇聯電影的突出特點是革命斗爭和建設的題材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生路》(1931,導演.艾克)《金山》(1931,導演尤特凱維奇)、《獻禮》(舊譯《迎展計劃》,1932,導演艾爾姆列爾和尤特凱維奇)、《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導演吉甘、《波羅的海代表》(1937,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偉大的公民》(1938~1939,導演艾爾姆列爾)、《政府委員》(1939,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肖爾斯》(1939,導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導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師》(1939)等影片反映了蘇維埃人──新生活的建設者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這一期間還拍攝了一批優秀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導演.彼得羅夫、《蘇沃洛夫大元帥》(1940,導演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導演愛森斯坦);喜劇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導演培利耶夫)、《拖拉機手》(1939,導演培利耶夫)、《快樂的人們》(1934,導演亞力山大洛夫)《伏爾加──伏爾加》(1938,導演.亞歷山大洛夫);根據高爾基原著改編(1939頓斯闊依導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間》(1938)、《我的大學》(1939)等。
30~40年代初,蘇聯生產故事片近400部,動畫片100多部,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指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40年代的蘇聯電影生產由於衛國戰爭而受到影響。1941~1945年間,蘇聯的主要電影生產企業遷往後方,減少了產量。在對敵斗爭熱情的鼓舞下,蘇聯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批反法西斯斗爭題材的影片:如《區委書記》(1942,導演培利耶夫)、《瑪申卡》(1942,導演萊茲曼)、《她在保衛祖國》(1943,導演艾爾姆列爾)、《虹》(1944,導演頓斯闊依)、《卓婭》(1945,導演.阿倫什坦)、《偉大的轉折》(1945,導演艾爾姆列爾)等。同時還拍攝了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庫圖佐夫》(1944,導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導演愛森斯坦)等。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的創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攝反映衛國戰爭的新聞紀錄片上1941~1945年間共拍攝了489期新聞雜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紀錄片其中如《戰爭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為我們蘇維埃烏克蘭而戰》(1943)、《解放法蘭西》(1944)、《柏林》(1945)、《殲滅日寇》(1945)、《人民的審判》(1945)等對於鼓舞人民的鬥志,激發抗敵的熱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衛國戰爭結束後,反法西斯斗爭仍然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導演格拉西莫夫於1948年根據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攝了影片青年近衛軍,表現了蘇聯青年的反法西斯斗爭。同一題材的影片還有《偵察員的功勛》(1947,導演.巴爾涅特)、《真正的人》(1948,導演.斯托爾堡)等。這一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導演杜甫仁科)、《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頓斯闊依)、《俄羅斯問題》(1947,導演羅姆)、《西伯利亞交響曲》(1948,導演培利耶夫)等。
從戰爭結束以後直至50年代前期,蘇聯電影創作處於低潮狀態。由於戰爭的影響、政治上的個人迷信和創作理論上流行無沖突論,影片產量減少,1940年蘇聯故事片年產量54部,1951年則不到5部;青年創作力量得不到成長的機會;與國外的文化交流陷於半停頓狀態;在創作中,出現了一些過分頌揚領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則迴避生活矛盾,粉飾現實。公式化、概念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顯著特點。 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之後,到1962年,故事片產量達到 104部。同時,大批青年創作人員陸續涌現。各加盟共和國的電影事業也得到發展。在創作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題材樣式的擴大。50年代中期和後期出現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狂歡之夜》(1956,導演梁贊諾夫)、《保爾?柯察金》(1957,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序幕》(1956,導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導演丘赫萊依)《共產黨員》(1957,導演萊茲曼)、《列寧的故事》(1957,導演尤特凱維奇)、《魯勉采夫案件》(1956,導演赫依費茨)、《不稱心的女婿》(1956,導演.施維澤爾)、濱河街的春天(1956,導演.米隆涅爾和胡齊耶夫)高空(1957,導演扎爾赫依)《海之歌》(1958,導演.桑采娃)此外,還拍攝了多部成功的現代和古典文學巨著改編的影片,如《靜靜的頓河》(1957~1958,導演格拉西莫夫)、苦難的歷程(1957~1959,導演羅沙里)、《奧賽羅》(1955,導演尤特凱維奇)、《堂吉訶德》(1957,導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戰爭題材作品如邦達爾丘克導演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萊依導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萊依導演的另一部戰爭題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現前方戰士和後方人民作出的貢獻外,還通過對個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題。這些顯示了蘇聯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深入發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飛(1958,導演卡拉托佐夫)臨風而立(1962,導演羅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導演庫里讓諾夫)、《伊凡的童年》(195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畫和表現環境的真實性方面也顯示了特色。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除「非英雄化」傾向外,「非情節化」,「生活流」,「意識流」等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後,在前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蘇聯影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這一時期的重要影片有:戰爭題材作品《士兵的父親》(1965,導演赤赫依捷)和《生者與死者》(1964,導演.斯托爾堡);農業題材作品《主席》(1965,導演.薩爾蒂科夫);表現列寧的影片《藍色筆記本》(1963,導演庫里讓諾夫)和《列寧在波蘭》(1966,導演尤特凱維奇);表現戰後農村階級斗爭的影片《誰也不想死》(1965,導演.熱拉凱維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攝了道德題材三部曲:《人與獸》(1962)、《記者》(1965)、《湖畔》(1970);導演羅姆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導演邦達爾丘克拍攝了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爭與和平》(1965~1969);柯靜采夫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爾王》(1971);塔爾可夫斯基拍攝了歷史傳記片《安德列?魯布廖夫》(1966)。60年代,蘇聯電影理論仍較活躍,羅姆、尤特凱維奇等導演提出「思考電影」的概念,與此同時,在20和30年代曾展開過的詩電影和散文電影的爭論,這時又進一步展開。 1972年,蘇共中央發布「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要求電影創作應體現時代精神,現代題材應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塑造當代主人公形像應成為蘇聯電影創作的主要課題。70年代蘇聯電影出現了4大題材創作熱潮:政治題材、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生產題材和道德題材。
政治題材作品一般稱為政治電影,它以表現當代國際政治事件為主。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反映了蘇聯政府的對外政策的觀點。如這是一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禮節性的訪問》(1973,導演萊茲曼)、《信任》(1976,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野蠻人》(1978,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導演丘赫萊依)等。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方面,主要出現了 3類作品:①史詩性影片,這些作品力圖全面反映衛國戰爭,如奧澤羅夫導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導演.葉爾肖夫拍攝的4集影片圍困(1973~1978)等,這類影片氣魄宏偉,出場人物眾多,力圖真實再現戰爭的全貌。②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類影片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創作中佔多數。它們表現的往往是局部戰役,重點是刻畫戰爭中人的心理狀態,通過個人的遭遇表現紅軍戰士的英勇精神。如《這里黎明靜悄悄……》(1972,導演羅斯托茨基)、《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導演邦達爾丘克)、《升華》(1977,導演.舍皮欽柯)等。③歌頌軍功的作品。這類作品主題比較單一,如《崇高的稱號》(1973,導演.卡列洛夫)等。在生產題材方面,一些影片通過工農業生產中的矛盾沖突,力圖表現科技革命時代先進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獎金》(1975,導演.米凱良)、《反饋》(1977,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適得其所的人》(1973,導演.薩哈羅夫)、4集影片《麵包的味道》(1979,導演薩哈羅夫)等。在道德題材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取得的進展最大,許多作品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蘇聯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個人、家庭、集體之間的沖突,刻畫了在今天現實環境中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些作品中,有些從塑造正面主人公著手,反映蘇聯社會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導演.敏紹夫)、《個人問題訪問記》(1979,導演.戈戈別里捷)、《戀人曲》(1974,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從揭露反面現象著手,表現各種落後、腐朽的勢力如何阻礙著社會的前進,如《辯護詞》(1976,導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輪船》(1975,導演.沙姆希耶夫)、《審訊》(1979,P.奧若果夫);有些影片通過個人遭遇,提出每個人所面臨的人生道路問題,追求個人理想問題,如《奇怪的女人》(1976,導演萊茲曼)、《紅莓》(1974,導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過平淡無奇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的「障礙」,從而提出人的生活態度問題,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導演羅斯托茨基)、《個人生活》(1980,導演萊茲曼)等。以上各類影片雖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們都反映了作者積極干預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使電影創作更接近於今天的現實,因而受到觀眾的歡迎。
7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工作者還創作出一些其他題材和樣式的作品,如史詩片《西伯利亞頌》(1978,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劇片《辦公室的故事》(1977,導演梁贊諾夫)和《秋天馬拉松》(1979,導演達涅里亞)、兒童片《童年過後的一百天》(1975,導演C.索洛維約夫)和《無權轉交的鑰匙》(1976,導演.阿薩諾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和《潛行者》( 197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古典文學改編作品《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1976,導演米哈爾科夫)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1979,導演米哈爾科夫)以及表現革命前喬治亞人民生活的詩電影《願望樹》(1978,導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來蘇聯紀錄電影也有不少成績。如20集大型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1965~1978,總導演卡爾曼) 反映了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全貌。《礦工們》、《秋明王國》、《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國內的建設。此外,還有一些為蘇聯對外政策服務的紀錄片。在科普片、美術片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績。 8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積極向主題的深化,新題材的開拓以及樣式多樣化方面發展。從1981~1985年,蘇聯共拍攝了750部故事片。在戰爭題材方面,除了繼續創作史詩性作品如莫斯科保衛戰(1985,導演奧澤洛夫)、《勝利》(1985,導演.馬特維耶夫)以外,電影藝術家主要致力於表現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導演.西連科);研究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導演克利莫夫);從今天的角度思考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如《岸》(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有的作品通過對蘇聯軍人形像的塑造力圖把人道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如《小亞歷山大》(1982,導演.弗金)。在道德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把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在復雜的生活矛盾中,人的處世態度以及因此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如《願望的年代》(1983,導演萊茲曼)、《沒有證人》(1983,導演米哈爾科夫)、《後記》(1983,導演胡齊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內心世界,表現關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時努力深化人道主義的主題,如《生活、眼淚和愛情》(1984,導演古賓科)、《稻草人》(1984,導演P.貝可夫)、《冬天的櫻桃》(1985,導演.馬斯連尼柯夫)。在生產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題,注意表現經濟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第二梯隊開始行動》(1984,導演.雅桑)、《從工資到工資》(1985,導演A.瑪納薩羅娃)。在革命歷史題材方面,1981年拍攝的《列寧在巴黎》(導演尤特凱維奇)通過新穎的藝術手法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寧思想的價值。1982年拍攝的《紅鍾》(導演邦達爾丘克)1985年拍攝的《霧中的岸》(導演.卡拉西克)都再現了20世紀革命歷史的發展。80年代蘇聯還拍攝了一些優秀的傳記片,如《列夫?托爾斯泰》(1984,導演.格拉西莫夫)、文學改編作品如《瓦薩》(1983,導演潘菲洛夫)、《殘酷的羅曼史》(1984,導演梁贊諾夫)、驚險片《密探》(1981,導演.弗金)及《為胡狼准備的陷阱》(1985,導演.馬赫穆多夫)、諷刺喜劇片《青山,或不可思議的故事》(1984,導演.申蓋拉雅)及《騙術》(1984,導演.特列古勃維奇)。
80年代蘇聯電影創作的特點之一是致力於題材和樣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傳統的分類界限,使影片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1984年製作的《戰地浪漫曲》(導演.托多羅夫斯基),既從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討戰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戰爭事件展示人物之間的復雜的心理變化。《德黑蘭1943年》(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把政治樣式和驚險樣式結合起來,突出國際政治斗爭的內在緊張性。喜劇片《兩個人的車站》(1984,導演梁贊諾夫)中糅合著悲劇的因素。《機組人員》(1981,導演.米塔)把情節??作了嘗試。《宇宙檢閱》(1985,導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達傑)通過半童話半寓言的樣式對人生價值進行哲理性思考。 蘇聯電影家協會成立於1965年(籌委會成立於1957年),各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外)均有自己的協會。
培養幹部的最高學府為全蘇國立電影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電影學校,幾經演變,自1934年起用此名)與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照相與照相技術高級學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養藝術創作人員,後者培養技術人員。基輔戲劇學院自1968年起設有電影系,此外,國家電影委員會還和影協聯合主辦一個電影編導二年制高級培訓班(自1964年起),專門培訓各加盟共和國和製片廠選送來的進修人員。研究機構有全蘇電影藝術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蘇電影與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蘇藝術理論研究所(1944年成立,屬文化部建制,所內設有電影研究部門)。新聞電影的正負片由中央國家電影與照相資料檔案館保存,其餘片種正負片均由蘇聯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負責影片進出口業務的是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主要電影刊物有《電影藝術》(1931年創辦,月刊)、《蘇聯銀幕》(1925年創辦,雙周刊),以上兩刊均由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影協合辦;《電影放映員》(1937年創辦、月刊)、《蘇聯電影》及《電影與電視技術》等。 蘇聯舉辦的電影節有:全蘇電影節,始於1958年,初不定期,後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舉行,為國產片電影節;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始於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全蘇影協和烏茲別克共和國電影委員會與影協聯合主辦,是亞非拉國際電影展覽,屬非競賽性,群眾團體可向不同影片授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始於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是國際上大型競賽性電影節,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和影協主辦。
蘇聯國內設有電影評獎制度,最高榮譽是列寧獎金。1959年以來,先後獲得過列寧獎金的電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還有蘇聯國家獎金、俄羅斯國家獎金、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電影部分等。

Ⅲ 請推薦一些在美國舊金山拍的電影,謝謝!

◎譯 名 十二宮/十二宮殺手/殺人十二星座/索命黃道帶/殺迷藏
◎片 名 Zodiac
◎年 代 2007
◎國 家 美國
◎類 別 驚悚/劇情/犯罪
◎語 言 英語
◎字 幕 英文/法文/西班牙文
◎IMDB評分 8.1/10 (20,745 votes) Top 250: #198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443706
◎文件格式 XviD + AC3
◎視頻尺寸 640 x 272
◎文件大小 2CD 2 x 49 x 15MB
◎片 長 158 Min
◎導 演 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主 演 德蒙特·莫羅尼 Dermot Mulroney .....Captain Lee
傑克·吉倫哈爾 Jake Gyllenhaal .....Robert Graysmith
布萊恩·考克斯 Brian Cox .....Melvin Belli
小羅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 .....Paul Avery
科洛·塞維尼 Chloë Sevigny .....Melanie
馬克·魯弗洛 Mark Ruffalo .....Dave Toschi
克里·杜瓦爾 Clea DuVall .....Linda Ferrin
安東尼·愛德華茲 Anthony Edwards .....Bill Armstrong
亞當·戈德堡 Adam Goldberg .....Duffy Jennings
Donal Logue .....Ken Narlow
艾農·斯凱 Ione Skye .....Kathleen John
伊萊亞斯·科泰斯 Elias Koteas .....Jack Mulanax
Richmond Arquette .... Zodiac 1 & 2
Robert J. Stephenson .... Zodiac 3
John Lacy .... Zodiac 4

◎簡 介

1969年7月4日,一聲槍擊驚破了舊金山的夜幕,本該為美國獨立日綻放的煙花,在此刻儼然顯露出血色。幾天後,一封潦草的信件被送往了舊金山的三家報社,在堆積成山的郵件裡面,這封寥寥數行還夾雜著神秘符號的信件卻讓整個新聞界為之震驚!「親愛的主編,我就是連環殺手!」這封手寫的信件竟然現出了僅有殺手和警方才熟知的兩樁謀殺案線索,並暗示自己正是那個猖狂的殺人狂魔!

整個舊金山陷入了恐慌,報社更不得不把信件中的密碼印在頭版頭條,希冀聯合破解密碼,找出殺手身份。1969年9月27日,謀殺繼續,1969年10月11日,殺手更盯上了天真的孩童,他替自己封號「十二宮殺手」,不僅殺戮手段越漸殘忍,更膽大包天地在每犯下一樁殺人案件之後就給媒體和警方寄去另一封由字母、線索和符號組成的密碼信件,聲稱只要有人能破譯這些信件,他就甘心落入法網。然而無辜的人們一次又一次成為獵物,愚鈍的警方卻應對乏力,倒是《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羅伯特(傑克·吉倫哈爾)和保羅(小羅伯特·唐尼)看出了案件的端倪,在偵探大衛(馬克·拉法羅)和搭檔的協助下,他們與「十二宮殺手」展開了一場永無止境的鬥智鬥法,卻不知這只會將他們各自的生活引向更深的黑暗......

幕後製作:

【關於故事】

《十二宮》講述了一個真實的事件,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罪案。整個故事都源於一個瘋狂男人的報復行為,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他也從未因為自己的暴行而受到過法律的制裁。他為自己起名叫「十二宮」,難以捉摸,善於製造謎題,這個系列殺人犯曾讓整個美國都陷入了恐慌之中,是個徹頭徹尾的惡魔。在上世紀60 年代至70年代之間,至少有13人死於他手,而以他自己的說法則是24人……警方確認有8起兇殺案跟他有關,但具體的數字卻一直是個謎,惟一確定的是,這個數字還包括活著的人。

影片由大衛·芬奇執導,對焦在一個徘徊在舊金山的系列殺人犯,他通過郵寄帶密碼的信件而奚落著這個社會,他宣稱自己的真實身份就隱藏在密碼之中,然而直到最後,密碼也沒有被解開。「十二宮」的行為引起了四個男人的注意,在追蹤兇手的過程中,他們不但被喚起了另一個自我,重新進入生命的靈魂構建之中,同時還被這些永無止境的線索所摧毀。

在這四個人之中,羅伯特·格雷史密斯是變數最大的一個,這個害羞內向的漫畫家,專門為《舊金山新聞報》供稿,然而他毅然跟在報社的王牌記者保羅·艾弗里的身後,對「十二宮」這個案件進入了深入的調查,雖然他缺乏保羅的關系網和新聞敏感度,卻擁有著至關重要的洞察力和遠見,更有著澆不滅的熱情。

保羅·艾弗里與舊金山警局中大名鼎鼎且野心勃勃的警探戴夫·托斯徹以及他那小心翼翼的搭檔威廉·阿姆斯壯有著非常特殊的關系,這種關繫到底特殊到何種程度,不得而知,但是艾弗里所報道的許多犯罪新聞猛料,都來源於他們……而所有事件都開始於一個普通的日子--1969年8月1日。這一天,一封字體粗糙的手寫信隨著一大堆郵件抵達了《舊金山新聞報》的編輯部,它的到來代表著一種惡兆,在編輯中間掀起了軒然大波:「親愛的編輯,這是一場謀殺……」裡面歷數了從1968 年12月20日開始的幾起謀殺案--那一天大衛·法拉蒂和貝蒂·盧·延森被射殺,然後是1969年7月4日達琳·弗瑞受到了致命的槍擊以及邁克·麥格的謀殺未遂。寫信的人並不知道這些受害者叫什麼,然而他卻准確地說出一些非常詳細清晰、只有警察才知道的細節內容。從此以後,他不斷寄信到編輯部,並宣稱每一張信紙上都有一個密碼,它們一旦被一一破解,他的真實身份就會被揭穿。這些信就像是一個又一個死亡宣言,每一封背後都有一起或多起謀殺,他成了繼「開膛手傑克」之後,又一個以玩弄警察為樂的系列殺人犯。

「十二宮」這個名字成了讓人聞風喪膽的禁忌,雖然一對居住在薩利納斯的夫婦破譯了這些密碼,但是對密碼有著狂熱愛好的羅伯特·格雷史密斯卻認為他們給出的信息並不正確,他解開了密碼的隱藏意思,裡面涉及到一部1932年的電影《最危險的游戲》(The Most Dangerous Game),可是這部影片究竟傳達了什麼東西,他自己也不知道。

1969年9月27日,「十二宮」用頭巾、手槍和匕首將自己偽裝起來,繼續犯下兇案,殺死了一對去湖邊野餐的年輕夫婦--塞西莉亞·安·謝巴德和布萊恩 ·哈特奈爾;一個月後,10月11日,「十二宮」又回到了舊金山,將一顆子彈送進計程車司機保羅·李·斯坦的後腦勺。三天後,一封信帶來了更糟糕的信息, 「十二宮」表示警察那天晚上會抓走自己,然而在這之前,他要射殺一個校車的學生……問題是,他沒有說出自己會在哪個學校門口進行埋伏,搞得舊金山警局上上下下焦頭爛額。「十二宮」在信中透露出的信息,讓探員戴夫·托斯徹、威廉·阿姆斯壯以及記者保羅·艾弗里組成了暫時的破案同盟,然而「十二宮」永遠都搶先他們一步,這三個人在「十二宮」留下的條條線索里不但迷失了自我,最後還鬧了個身敗名裂。留下的,只有一直以旁觀者身份存在於整個事件的羅伯特·格雷史密斯。

【關於影片】

歡迎再次走進導演大衛·芬奇製造的噩夢之中……與許多在上個世紀生活在舊金山的美國小孩一樣,當時只有七歲的大衛·芬奇也曾生活在一個神秘的隱形殺人魔鬼的夢魘之中,人們都叫他為「十二宮」。大衛·芬奇回憶當時的情景:「如果你是在這里長大的,恐懼就會一直浸透在你的童年裡:他選擇了我們的校車怎麼辦?他就在我們身邊現身怎麼辦?現在回想那個時候自己的想法確實有點戲劇性,但孩子就是孩子嘛。我在舊金山的馬林長大,現在,我知道罪案發生的地方離我挺遠的,但當你還是小學生的時候,缺乏的正是這種理智的思考,那個時候的我只會想一件事--他將出現在我們的學校里。我還記得孩子們在談論這個殺手時所流露出的恐怖表情,1974年,我們全家就搬走了,但我清晰地記得,『十二宮』這個名字一直伴隨著我童年的記憶。」

在隨後的30多年裡,大衛·芬奇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重復當時的噩夢--執導《十二宮》。通過1萬多頁當時事件的紀錄文獻和證據搜索,大衛·芬奇感到遠離自己的童年記憶正在一點點復甦,他采訪了與事件相關的幾名警官、倖存的受害人以及主要嫌疑犯的家人……那個時候,一名小學教師被捕,因為他對小學生有著變態的喜好而被當成戀童癖解僱,並鋃鐺入獄,但他到底是不是 「十二宮」,至今仍是個謎。

而大衛·芬奇本人也想知道,是什麼燃燒了當時只是《舊金山新聞報》的卡通漫畫家的羅伯特·格雷史密斯的熱情,讓他進而想去揭開兇手的神秘面紗。格雷史密斯將遺留下來的迷惑與困擾寫成了兩本暢銷小說--《十二宮》以及後來的《解開十二宮的真相》 (Zodiac Unmasked),裡面不但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每一個細節,還有四個人備受折磨且痛苦的調查過程,言語間充滿了對人性的諷刺。大衛·芬奇是這樣描述格雷史密斯的:「他知道自己對整個故事而言,只是一名旁觀者,但是他一直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而他也真的做到了。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投入到調查中去,因為雖然他在報社工作,卻並不是記者。但他一直沒有放棄追查,並一度非常接近真相。嚴格的說,這部影片完全是從格雷史密斯給出的觀點出發的,但是我們自己也做了調查,包括警察局做出的官方報告和對當事人的訪問……不過,時間已經過去這么久了,即使是當事人,記憶力也難免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得到了關於這個故事很多不同的解釋版本,一旦產生疑問,我們就以警察的報告作為基準。關於『十二宮』的故事,很多人站出來表示格雷史密斯的一些觀點是錯誤的,自己才是正確的。然而,這個事件本身就有著太多的秘密等待解開了,所以在處理影片時,真相將永遠都是不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通過格雷史密斯的雙眼去講述這個故事。我的目的比較簡單,只要能夠捕捉住兩本小說所表達的『真相』即可。」

花絮:

·編劇西恩·薩勒諾(Shane Salerno)在他19歲的時候就買下了羅伯特·格雷史密斯(Robert Graysmith)的小說《十二宮》的版權,並與格雷史密斯兩人在故事方面鑽研推敲了多年,然後把劇本賣給了迪斯尼旗下的試金石影業,得到了七位數的稿酬。雖然本片的編劇不包括西恩·薩勒諾,可是他確實曾為那個描述真實的舊金山系列殺人犯的故事撰寫過多個版本的劇本。

·身兼演員與製片人身份的安東尼·拜格尼爾(Anthony Begonia)的父母,是舊金山一名死於「十二宮」之手的受害者的同班同學。

·影片中琳達·弗林這個角色最初是由碧悠·菲利浦(Bijou Phillips)飾演的,但是由於後期要對她進行補拍,而菲利浦的檔期又調不開,所以只好換成克里·杜瓦爾(Clea DuVall)進行重拍。

·導演大衛·芬奇本來是找加里·奧德曼來演警探戴夫·托斯徹這個角色的,但因為奧德曼要繼續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出演小天狼星,所以只能忍痛放棄《十二宮》。

·大衛·芬奇對表演的嚴格要求,讓主演之一傑克·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吃盡了苦頭,他拍攝的第一天,第一個場景就NG了67次之多。

下載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7/07/10/0000156113.html

中文 名 生死停留/一線生機/停留
◎片 名 Stay
◎年 代 2005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劇情/驚悚
◎語 言 英語
◎字 幕 無字幕
◎IMDB評分 6.8/10 (1,929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371257/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視頻尺寸 576x240
◎文件大小 1CD 49 x 15MB
◎片 長 99 Min
◎導 演 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
◎主 演 伊萬·邁克格雷戈Ewan McGregor
娜奧米·沃茨Naomi Watts
凱特·波頓Kate Burton
鮑勃·霍斯金斯Bob Hoskins

◎分 級 R(粗口與不適畫面)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 20th Century Fox
◎官方網站 http://www.staythemovie.com/

◎簡 介

山姆·福斯特(伊萬·麥克格雷戈)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曾為不少心理疾病患者解開心結,將他們重新帶入正常人的生活當中。然而,他這次卻真的遇到了棘手的病人亨利·拉薩姆(瑞恩·高斯令)。亨利是附近艾維聯盟大學的學生,本是成績不錯的他卻逐漸走向頹廢,並且,揚言要在幾日內自殺,到另一個世界中去。

山姆為了挽救亨利,決定採取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但經過了細微的深入和了解之後,發現亨利已經參加某個駭人的自殺組織。但奇怪的是,在亨利的腦海里經常會出現很多異樣且難以理解和用科學來解釋的奇怪現象。亨利自己也會經常說出一些可怕的預言,並且,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他那可怕的預言一一得到了證實。這一點,更增加了山姆要解開一切之謎的勇氣和信心。這當中,山姆的女朋友麗拉·庫爾佩(娜奧米·沃茨)也給予了他莫大的幫助和支持。然而,此時,亨利預言的那些恐怖的事實依然在城市中接連的發生著,並且已經逐漸危及到山姆的所愛,為了,拯救亨利,挽救自己心愛的一切,包括這座城市。山姆拼盡一切與莫名的力量展開了殊死的斗爭……

相關介紹

事實上,影片在兩年前就已經完成拍攝,並且在製作時,導演為故事設置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結局,而我們能在影院中看到的只有一個。只有待DVD上市後再探究其它了。

在去年春天成功地將飽含人世溫馨之情的《尋找夢幻島》帶給影迷之後,今年,馬克·福斯特重又回到自己貫常的黑暗世界當中。《停留》,一部幾乎超出人類所能想像的驚悚電影,便是馬克全新黑暗作品的代表。反觀《尋找夢幻島》與《停留》的強烈反差,幾乎是很少有哪位導演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有這樣截然的轉變。盡管如此,年紀尚輕的馬克還是向人們展示了他超強的控制影片節奏與故事走向的能力,自始至終,觀者都無法逃脫他的「掌控」。

再說回影片本身,影片以「停留」命名,當然有著它深刻的含義。人,除了生,便是死,眾人皆知,而鬼魂只說只是停留在傳說中而已,而影片卻以及其懸疑的手段向人們講述了除了生和死,人們還可以到界於二者之間的某種特殊的狀態中去,而「停留」在這里似乎要比死亡更加可怕。影片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過程中給了我們這些尚存的人類以無限的遐想甚至恐慌……

演員介紹

提到伊萬·麥克格雷戈這個名字,筆者最先想到的是當年那個一臉頹廢,在馬桶中搜尋毒品的無能傢伙;那個在星際戰亂中,竭力維持和平並挽救已走上歧途的徒弟的傑迪武士奧比萬·肯諾比;還有最近那個一席白衣、亡命般躲避人類追殺的克隆人……的確,在伊萬扮演的各種角色中,這類處於「人類邊緣」的特殊角色數不勝數,似乎,伊萬也已經習慣了這樣那樣的怪異電影之旅。也練就了一身超常的演藝功底,很能把握此類特殊角色的特點。此次在《停留》中領銜,雖扮演的是一位在比較正常的心理學家,但所接觸的課題和研究、解決對象卻充滿了奇異甚至恐怖,而且幾乎還要面臨著更加可怕的生命危險。這樣的角色拿捏起來要比做傑迪武士來得更加困難。對經歷了多年錘煉的伊萬來說依然是個不大不小的考驗。是他的新生還是老路的延續,答案頗值得我們期待!

影片簡評

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完全取決於這部作品是否對你產生了某種感動,哪管是一瞬也好。

假戲真做,往往在平靜中更有震撼力。許多我們當作兒戲的東西,有一天突然變成現實,這是一件多麼恐怖而又讓人驚喜的事情。而且這樣的故事往往是具有和人的內心想周旋的特點。

其實類似的故事並不稀奇,就說電影中出現的關於預言的場景,我們知道這些所謂的預言一定會實現,否則這種鋪墊就顯得沒有任何意義,然而我們還是喜歡自虐,並喜歡看那些一驚一乍的故事,這也是一種感動。

下載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6/03/06/0000093053.html

Ⅳ 電影《閃閃的紅星》是發生在哪裡的事情

故事發生在1932年初冬。在中國革命的紅色搖籃江西,有一個叫柳溪的山村裡,居住著幾十戶貧苦人家。受盡了惡霸胡漢三的盤剝和欺壓,飢寒交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有人說
江西婺源彩虹橋,100%正確,我去過
也有人說
<閃閃的紅星>主要外景地在江西省景德鎮市和婺源縣(上饒市),你不妨去這兩個地方的資料里查查
我本人到過婺源縣,縣城旁的河據說就是當年拍攝竹垡順流而下的地方

我是沒有去過,你自己去驗證吧。順便給點補充答案的獎賞吧。

閱讀全文

與1932電影哪裡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阿米塔巴強所有老電影 瀏覽:917
作家與大學生的電影 瀏覽:994
古裝拍電影現場 瀏覽:222
女神蒼井優電影有哪些 瀏覽:733
電影終會散場英文翻譯 瀏覽:673
關於愛情接吻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78
中國好看勵志電影 瀏覽:721
姚正菁最好看的一部電影 瀏覽:910
理發老電影 瀏覽:713
香港電影威猛威龍 瀏覽:413
動作電影反派Boss叫什麼名字 瀏覽:520
1980兒童電影經典 瀏覽:860
哪個網站可以韓國限制級電影 瀏覽:580
吳孟達和兩個小孩拍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120
觀小兵張嘎電影有感作文怎麼寫 瀏覽:291
微電影出差哪裡看 瀏覽:236
老電影香港燕子李三 瀏覽:990
在哪裡那裡下載電影下載 瀏覽:200
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建在哪裡 瀏覽:61
風口青春電影劇情 瀏覽: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