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我是證人》講述了什麼故事
我覺得電影《我是證人》該片講述一起謀殺案出現了兩位證言不同的目擊證人,而兩人卻在之後聯合追緝兇手的驚險故事。 見習女警因自己的失誤,親眼目睹了弟弟的死亡,自己也雙目失明。
看著他操著一口略帶京片子的普通話,偶爾飆出一兩句臟話,我想他也在深入地體會著這個角色吧。另外,整部電影像是給鹿晗量身定製一般,我們在其中會看到他秀輪滑、秀歌舞,還略帶著秀一絲賣萌搞笑,無所不能。光是看到鹿晗深情款款地望著你,估計就能挑撥一眾女粉躁動的內心,值回票價了。只是鹿晗本身的形象過於甜美,會讓人覺得這個角色缺少一點痞子氣。
② 好心的各位幫我找一部電影:主角是一個叫蘇西的小女孩,她跟一個男孩子約在一個地方見面,倒被一個中年男
你說的電影是《可愛的骨頭》
結局是犯人死掉了。很無聊又很俗的一個結局是吧。。。主要還是看劇情。
這是一部改編同名小說的一部電影,詳細資料我給你粘貼在下面。
劇情簡介
1973年12月6日,一個下雪天,14歲的蘇西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誘騙到玉米地里的一個秘密小屋,慘遭強奸和殺害。她是連環殺人案件中最新的受害者,兇手是她的鄰居哈維,一個貌不驚人喜歡養花的男人。小蘇西到了天堂,不得不接受她已死亡的現實,只能在那個「生命只是永久的昨天」的地方俯瞰著地面上的一切。像幽靈一般,蘇西年復一年地注視著家人和好友悲慟欲絕,觀察著冷酷的兇手逍遙法外,甚至希望能給發愁的警長一點線索。但死者已矣,生活卻在繼續......
小說內容簡介
《可愛的骨頭》故事是陰郁的,它描述了一個十多歲少女被強奸謀殺後的思維。敘事者是死者本人,小說第一句話是:「1973年12月6日,我被謀害時不過14歲。」主角講述了她的被害對家庭的影響、警局的調查以及她進入天堂後的情況。作者以14歲女孩蘇茜的眼光自天堂向下俯視,像「一條在天空浮沉的魚」來觀察她離開的世界。當然,見到的不是她樂意看到的景象:母親對她的死悲痛不已;父親毆打她的女友克拉莉莎,認為女兒的死是她的過失。而真正的兇手是鄰居哈維,可警局追捕不力,讓他脫逃,蘇茜在天堂里跟隨觀察著他的行蹤。蘇茜在人間還有好友露絲和一個弟弟,蘇茜的靈魂不斷在他們面前出現。好友露絲則對她始終不忘,長大後一心一意要當罪案審判的見證人。作者最後用蘇茜的口吻向他們告別。。。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遭一名連環殺人的歹徒奸殺並碎屍,這樣一樁案件如果見諸美國媒體,或許已然引不起聳人聽聞的效果。若是以之為素材敷衍成一部小說,可能會是一個以情節取勝的警探偵破故事。但女作家艾麗斯?西伯德卻獨辟蹊徑,傾注了誠摯的深情,抒發出一曲催人淚下的親情之歌。 作為父母愛情首次結晶的蘇茜,天資雖不如妹妹琳茜聰慧,卻是一個乖女孩。她幫爸爸業余做玻璃瓶中的帆船工藝品,從中體會到父親對祖父的懷念;在為媽媽拍攝瞬間快照時,理解了媽媽受過高等教育卻不得不充當家庭主婦的郁悶心情;她與小她一歲的妹妹有著難分難舍的手足之情;在小弟巴克利病危之時,挺身而出送他到醫院急救;她甚至能和嗜酒貪杯、性情有些浮華的外婆做知心的交流。 但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卻橫遭歹徒蹂躪,死後還被肢解,只有一截臂肘被人們發現。 沙蒙一家遭此慘禍,立即就崩潰了。父親傑克精神恍惚,屢為警方提供可疑線索遭拒之後,在一次夜間去捉嫌犯時被誤傷致殘;母親艾比蓋爾無法忍受失女之痛,竟和探長苟且,然後離家出走;妹妹在哀傷之中一夜成人,不顧性命之憂去兇犯家竊取證據;年僅四歲的小弟在得知長姐已死之後,成長中心靈受到創傷;外婆義無反顧地來女婿家操持家務,以她的樂觀豁達為這個家庭注入活力。而街坊四鄰和學校師生更是自發地組織了一個追思儀式,大家悼念亡者,更為了安慰親人。 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蘇茜原先的同學先後從大學畢業,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連她的家人似乎也淡忘了家中失去的這名成員,盡管由於她的遭難給家庭帶來的不幸和悲哀始終籠罩著全家,揮之不去。……父親一次突發心臟病,母親聞訊匆匆趕回,與家人相見難免一番尷尬;父親從醫院回到家中,全家人再次團聚。在一旁偷看的蘇茜的魂靈,這時意識到:一個家庭,猶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塊破損了,缺失了,但骨架終會長全,作為缺損部分的她,固然依戀這個家庭,大家也都在憶念中感到遺憾,但全家經歷了這場災難與悲痛之後,終於融溶和合。《可愛的骨頭》的書名,點出的正是這一主題。 或許是有感於當前美國的家庭危機,近年來頗有些美國作家致力於家庭題材的小說創作,不過多以青年和中年的婚戀為骨幹故事,因此更像是言情小說。 艾麗斯·西伯德的作品富含幽默、智慧、希望以及一種神秘的魅力。她曾為《紐約時報》及《芝加哥論壇報》撰稿,現與丈夫、也是知名作家Glen David Gold住在加州。
補充:樓主知道了就好。對這部電影很多影評好壞參半,建議有機會還是看看原版小說,能更深刻的表達「可愛的骨頭」這一主題。
③ 電影達人亂入,求一部電影的片名!
《俄羅斯方舟》Russian Ark
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
主演:亞歷山大·查本Alexander Chaban
大衛·喬比尼David Giorgobiani
塞奇·德瑞登Sergei Dreiden
國別:俄羅斯/德國/法國
劇情簡介:
一位當代電影人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1700年前聖彼得堡的一座古老宮殿里,同時周圍的人都無法看到他。和他有同樣經歷的是一位來自19世紀的法國外交官,這一奇遇使兩人開始了一場歷史的漫遊,目睹了俄羅斯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他漫步在宏偉壯麗的宮殿里,見證了彼得大帝用鞭子狂怒地抽打他的將軍,凱瑟琳女皇的個人生活,以及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後的晚餐,還有1913年最後一場輝煌盛大的皇家舞會。
在他們的時間旅行逐漸展開之時,兩人之間也不斷就俄羅斯的歷史文化問題發生爭執:侯爵秉持西方對俄羅斯愛恨交織的傳統感情,而現代電影人卻反思和質疑著他的國家的過去和現在。
關於導演:
亞歷山大·索科洛夫是當代俄羅斯影壇最重要的導演,認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繼承人。雖然這樣的比較多少抹煞了一些索科洛夫的個性,但兩者之間確實存在不少相似之處:對長鏡頭的偏好,演員的自然表演,以及對於人類存在的本質問題和精神領域的共同關注。
索科洛夫1951年生於西伯利亞的鄉村,畢業於高爾基大學歷史系。19歲時就開始擔任助理電視導演。直到1975年,他一直為高爾基電視台執導電視節目。後來他前往莫斯科進入國立電影學院學習,在此期間他初露崢嶸,引起了塔可夫斯基的注意。在大師的推薦下,他進入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工作。但大部分他的早期作品在製片廠內部遭到了消極評價。改革前,幾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這使他一度轉向紀錄片創作。直到80年代末,他才進入了國際觀眾的視野。先是他於1978年完成的故事片處女作《孤獨人類之聲》在盧卡諾影展上獲獎,此後他的作品得到了持續的關注。
索科洛夫的影片在前蘇聯曾引起極端對立的意見,有人認為他的新電影語言是現代作者電影的又一個高峰,有人則指責他矯揉做作而又生硬地重復西方先鋒派的電影道路。但他在歐美國家是評論界的寵兒。80年代末,電影製作環境相對寬松以來,他表現得十分活躍。
1989年,他將《包法利夫人》創造性地改編成《拯救與保護》,其作品的典型主題和特徵都出現在這部影片中:宗教思想,靈與肉的劇烈斗爭,對死亡的迷戀,以及細致的心理物理學。同年推出的《日蝕的日子》則以對人類苦痛尖銳凄涼的刻畫令人心驚。兩部影片都具有極端詩意的影像和對人類境遇苦難一面的執著探索。
精神上的壓抑與苦悶在他接下來的三部曲《第二次循環》、《石頭》、《沉寂歲月》中更為明顯。而1996年的《母親與兒子》(Mother And Son)則成為他迄今最受好評的影片。通過濾光鏡和廣角鏡的使用,索科洛夫把他在影像上的唯美追求發揮到了極致。這部幾乎沒有情節的電影以對一位行將就木的母親和其子在她的彌留日子裡生活的描繪,成為導演對生死以及精神問題的象徵性冥思。三年後,索科洛夫延續對人大限來臨之前狀態的表現,這就是他的「死亡三部曲」,均以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為主角。《莫洛赫》的主角是希特勒,他以自己個性化的觀念將其塑造為「莎士比亞樣式的現代歷史人物」,視線直抵與政權機器相對立的人性深處,該片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去年他參加戛納的《金牛座》則以列寧為主角,將焦點從政治歷史背景移向人物內心世界空虛的黑洞。
死亡是索科洛夫最感興趣的題材,他迷戀於對人的彌留狀態和對死亡儀式不厭其煩的描寫,通過細膩表現死亡的肉體展示與之相聯系的精神或道德的痛苦,在失去生命的軀體上,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孤獨、宿命與傷痛,言語在其面前都顯得多餘。備受磨難的肉體在他的眼中是真理意義的載體。以死亡為背景,索科洛夫的探索始於肉體,終於精神。
索科洛夫往往以物理的手法展現影像,一個很小的場面可以被無限的放大、拖長、細節化。典型的索科洛夫式的視覺魔術是從靜止或移動速度極其緩慢的超長鏡頭,以及精細的光影設計下凝練出來的詩意和夢幻般氛圍。
關於影片製作:
這部影片是一次雄心勃勃的實驗。影片連續不斷地在聖彼得堡的一座著名宮殿里一次性拍攝90分鍾,從而使拍攝時間與電影時間完全重合。整部影片由一個鏡頭完成,索科洛夫反復強調了他的這部作品中將沒有一次切換,算是把他偏愛的長鏡頭美學發揮到了極致。另外這是第一部直接拍攝在硬碟上的故事片,並使用高清晰度數碼攝影機。這是一項浩大而復雜的工程,攝制場地包括35個宮殿房間,850多名演員參加演出。影片橫跨四個世紀,掃視了俄羅斯歷史的動盪風雲。對於導演來說完成拍攝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甚至可以說是冒險。影片不採用同期錄音,每一個場景細節都必須精確地計算、安排,後期製作將對色彩、光線等畫面效果作出調整,而不進行剪輯。索科洛夫和他的攝制組從4月開始准備,12月23日進行實地拍攝。
影片將盡可能准確地重現發生在這座宮殿里的歷史事件,尤其是通過現代先進的媒體技術。觀眾將跟隨著攝影機進入到古老的宮殿中,遇到彼得大帝,陶醉在歡快的舞會中;將參加尼古拉斯一世迎接外國使者的招待會;和著名藝術家在他的作品前聊天。歷史,政治,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將完美地融合到影片中。索科洛夫稱影片是多種藝術形式的混合體:劇情片,紀錄片,音樂劇。宮殿是歷史的見證人,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
④ 求一部電影
《時光倒流七十年》---穿越時空的愛情
導 演 珍諾特 茲瓦克(Jeannot Szwarc)
主要演員:
克里斯托弗 里夫(Christopher Reeve)
簡 西摩(Jane Seymour)
克里斯托弗 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
特里薩 賴特(Teresa Wright
故事梗概:
劇情描述一名大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碰到了一位神秘老婦,當時這位老婦送給他一塊金錶,並叫他回來找她。他雖然感到很奇怪,但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八年後,他已經成為了一位劇作家,一次他在某舊式旅館渡假時,發現70年前的一張女明星相片就是那個老婦人。經多方查證,他得知這位老婦人已經於他們見面當晚逝世。原來他和那位女明星在70年前曾經相戀,地點就在這一家旅館。知道這一切後,他排除萬難,讓自己時光倒流70年前,回去實踐他們之間的愛情誓約。可惜,一個無意的疏忽卻又使他回到現代,硬生生地拆散了鴛鴦。
影片的主題曲非常經典,題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一支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鋼琴協奏曲。此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於1934年完成的一首鋼琴與管弦樂作品,根據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的主題而作,編號43。這首樂曲被導演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但聽無撼
原 名:Somewhere in Time
◆譯 名:時光倒流七十年/似曾相識
◆導 演:珍諾特·茲瓦克 Jeannot Szwarc
◆演 員:威廉-梅西 William H. Macy
克里斯托弗-普拉莫 Christopher Plummer
克里斯托夫-里夫 Christopher Reeve
喬治-溫德 George Wendt
◆類 型:劇情/愛情/奇幻
◆片 長:108分鍾
◆上 映:1980年
◆國 家:美國
◆語 言:英語
◆字 幕:中文字幕
◆文 件:337MB
◆鏈 接:http://us.imdb.com/title/tt0081534/
◆評 分:6.8/10( 3360票 )
劇情:
理察是位新進劇作家,在一次聚會上碰到位神秘老婦人,老婦人送給他一塊金錶,並叫他回來找她。八年後,一次他在某舊式旅館渡假時,發現了一張女明星的舊照片,照片上的女主人公是如此的美麗和高貴。原來就是那位送他懷表的老婦人,而她已經去世。理察通過催眠術回到過去和她公相見了,兩人相聚的快樂時光是如此短暫,理察不慎又回到了現在。失魂落魄的理察把自己反鎖在飯店房間里痴痴而坐,他的手裡仍然緊緊握著那隻古董懷表。
驚險片導演拍攝愛情文藝片
珍諾特·茲瓦克1939年出生於法國巴黎,電視編導出身,擅長拍驚險片,電視作品有《哥倫布探案》、《尚傑探案》,電影作品有《魔力》、《女超人》、《大白鯊續集》及《時光倒流70年》等。《時光倒流70年》是導演拍攝的一部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愛情影片,處理上頗多細膩婉轉。
演員:
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1952年生於紐約,從小喜歡表演,在攻讀康乃爾大學文學士學位後,又進朱利亞德戲劇學院進修戲劇,第一次登上銀幕是1977年的影片《核子潛艇遇險記》。1978至1987年開始主演《超人》(1—4集)。後因一場騎馬意外導致癱瘓。
珍·西摩爾1951年出生於英國,父親是波蘭人,母親是荷蘭人。她從小就嚮往當一名芭蕾舞演員,1967年,帶著600美元,她隻身前往好萊塢。1973年在007電影《生死關頭》中飾演邦德女郎使她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她演出的電影還有《法國大革命》、《隧道》、《自由之鑰》等。
一部關於幻想的愛情影片
影片並沒有使用時間機器這類道具,而是通過催眠術回到70年前。與其說是兩個人的愛情,不如說是這位年輕劇作家一廂情願的幻想。這種幻想讓他不可自拔,最後的一個鏡頭,是一個夢幻般的景象中,女主人公在前面微笑地等待著他。而他在飯店房間里深深陷入失落的愛情之中。不管是幻想,還是真的超時空愛戀,這種對愛情的執著正是打動觀眾的地方。帶有神秘氣質的英國女演員珍·西摩爾與他那次相遇,她悄聲地急切問道:「Is It You?」,形象地勾勒出了她含蓄、甜蜜、嬌美的神態。
超時空之戀
影片的超時空之戀感人之處在於雙方都需要突破一些心理的障礙,時光可以改變一些,讓他們在70年前相愛,但也可以讓他們彼此隔離永無再見之時。這段奇幻的愛情也許只是劇作家在飯店苦思劇本時的幻想,也許另有隱情,但這些都成為秘密,而無可挽回的愛情悲劇讓雙方深深陷入哀思之中。真正感人之處不是他們超越時空的奇跡,而是他們深深愛著對方所需要鼓起的勇氣。而美麗是造成這一切後果的動因,也是悲劇的開始。
◆特別介紹:劇中插曲"somewhere in time"
電影配樂中引用古典名曲不少,最喜歡的莫過於《時光倒流七十年》中那段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鋼琴協奏曲,這首樂曲委婉動人,如溫柔的手指劃過心房,像凝望少女眼中百轉千回的情愫,穿越時空久久縈繞……
此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於1934年完成的一首鋼琴與管弦樂作品,根據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的主題而作,故稱「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編號43。這首樂曲不但被導演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約翰巴里(John Barry)手中,成為全片配樂的靈感與源泉。
影片的主題曲最終和本片一樣成為了經典,它的完整題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一支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鋼琴協奏曲。此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於1934年完成的一首鋼琴與管弦樂作品,根據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的主題而作,編號43。這首樂曲被導演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
Somewhere in time, 在時光的某個拐角處你我四目交匯,夕陽西下的湖面上閃爍著金色的波光,為你嬌麗的容顏略施粉黛,微微飄揚起的發絲無比溫柔地傾訴著剎那的情牽,無需更多的言語了,只有輕輕的那一聲:「是你嗎?」於是,我知我此生都將為你牽絆。<br><br> 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講述了一個年輕的劇作家Richard在初次獲得成功的畢業慶典上遇見一位氣質高貴的神秘老婦人,她將一塊精緻的懷表交給了他,對他說:「Come back to me.」然後在眾目睽睽下留下一臉愕然的他坦然離去。
八年後,去度假的Richard在一家古老的大飯店裡第一次遇見了Elise美麗的肖像,淡淡飛揚著塵煙的日光中他向她緩緩地靠近,想要看清楚這張展覽在牆上幾十年的容顏為何風采依舊,微笑凝固在過去,卻彷彿停留在今日。相逢的時刻,他被時光釘在了原地,再也動彈不得。
Richard開始尋覓這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女子過去所有的蹤跡,知道了她是當時非常出名的舞台劇藝術家,而當他在圖書館看到她年老時拍的最後一張照片時,他震懾了,原來那位神秘的老婦人就是她!時間猶如一個最殘忍的魔術師,雕刻了她的臉龐,使得他們短暫的相逢竟然成了一場告別。
飯店看門人對他的似曾相識,Elise曾視如生命的那塊懷表,八音盒播放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及Elise書架上擺放著的Richard上大學時的哲學教授寫的那本《Travels Throuth Time》,他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命運與這個美麗的女子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最終,他從飯店頂層的閣樓中找到了旅客登記簿里自己曾在1912年6月28日的簽名!為了見證這段跨越時空的愛情,他義無返顧地按照哲學教授的方法回到了過去。
前世的人在時空的另一端等待著今生的人,等待著時空在錯位的那一刻彼此的心心相印。
「Is it you?」
「Yes.」
簡單的問候,一個眼神,一個擁抱,而其他的,只是多餘,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我們只有這一點點的時間,卻要耗盡一生去愛。
可是回家的路上,我撕心裂肺地喊著你的名字,卻再也抓不住你的手,觸不到你的臉,看不見你的笑顏,as time goes by,我的思念停留在了原地。我知道此生我最大的遺憾便是無法兌現與你相守的諾言,只能留給你一塊懷表,讓它作我們最誠實的見證人。
憶起張愛玲的文字來,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時光倒流了七十年,愛情卻只消這一瞬間,宛若煙火,停滯了嗎?不,它向前了。
最難忘的時刻:兩人歷盡磨難終於幸福地在一起了,並無限憧憬美好的未來,然而,就在那極為美好的早餐時刻,樂極生悲的理查突然在1902年的當時,從他那由現代社會穿過來的、他特意參考歷史資料訂做的古式西裝口袋裡,極為意外地掏出了一枚清楚無比地寫著「1972」字樣的硬幣!於是,在女主人公撕心裂肺的凄厲呼喊中,理查「愀」地一聲,回到了……500年前?不,是70年後,1972年!
從此兩人古今相隔,幸福的光景不復再現。想想那可憐的女人一直要苦等七十年後才能再見到她心愛的男人,並在再見到他(而他當時還不認識她)的當晚孤獨地去逝,讓人怎不為之痛掬一把同情之淚呢!
本片雖獲得當年奧斯卡多項提名,卻最終一無所獲,好的影片自然永遠被觀眾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