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文藝復興的歷史電影么按時間順序。
1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最著名的宗教歷史事件是聖巴托羅繆慘案,以此為背景的《瑪戈王後》頗為精彩,大仲馬寫過的人物,由阿佳妮扮演,出神入化。
2 王室的故事,西班牙女王胡安娜的倒霉命運《狂野之愛》;英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女王簡《九日皇後》;自然還有鼎鼎大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還可以和寫他父親--英王亨利八世生平的電影《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情人》一起參照研究。
3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多版本,有西班牙拍的,還有蘇聯拍的。
4 文藝復興的巔峰人物--莎士比亞,關於他的生平野史有《莎翁情史》,可以從中看到當時劇院的環境和演出的模式。有許多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名角匯粹的《仲夏夜之夢》,劇本嚴格按照原作,但把背景換到了近代,一樣好看。描寫命運和性格雙重悲劇的《麥克白》有好幾個版本。《哈姆萊特》也有多個版本,以奧利弗爵士主演的老電影《王子復仇記》最為經典。莎翁的其他名作也有電影版本,比如根據《李爾王》改編的《一千英畝》,蘇聯版《奧塞羅》、《第十二夜》等。根據舞台劇改編的《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無事生非》等等蔚為大觀。
5 文藝復興中的地理大發現非常激動人心,可以看史詩性電影:《哥倫布》。
6 維加的名劇《羊泉村》,電影叫《羊泉鎮》,索菲亞·羅蘭主演的老片。
7 《米開朗基羅》雖然是好萊塢老片,但有羅曼·羅蘭的同名傳記為基礎,充滿激情。
『貳』 有關《包法利夫人》、《納尼亞傳奇》以及《蠅王》的影評
文明的虛妄與暴力的根—評《蠅王》
1985年,米高梅公司將威廉.戈爾丁爵士的名著《蠅王》(Lord of the Flies)搬上銀幕,保留了原書名和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非常幸運,這一次好萊塢運用現代影像手段來詮釋的故事並沒有完全走樣,《蠅王》是戈爾丁1954年的作品,這個時代背景很容易就和「存在主義」、「冷戰」聯系在一起。在這部令人心驚膽戰而又充滿著奇特想像的作品中,戈爾丁懷著微妙的戲謔與冷漠挖掘著人類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的互相殘殺的根源。
一群英國小學生因為飛機墜海,連同在失事中頭部遭受重創的機長班森,一起流落到一個無人荒島上。
他們之中有年齡最大、生性好鬥的傑克;有冷靜善良的、被稱為「團長」(一種類似我國少先隊的組織的頭目)的拉爾夫;架著一副近視鏡、懦弱而誠實的胖墩兒佩奇(因為名字的諧音piggy,被稱為豬小弟);還有性格內向沉默的西蒙。為了等待獲救,大家約定以拉爾夫為首領,一部分人點起篝火、等待經過的船隻和飛機,一部分人尋找食物、搭建樹葉帳篷,西蒙負責照料不省人事的班森。在海邊找到的一隻海螺殼被用來做集合的號角,誰擁有海螺,誰就有說話的權力。拉爾夫藉助佩奇的近視鏡利用凸鏡聚焦的原理點燃了篝火,然而卻造成了一次火災,海邊的一棵樹被燒枯了,火撲滅後,大家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艱苦。
混亂很快就開始了。在無聊的等待中,孩子們開始講鬼故事、到海邊嬉戲而不工作,由於食物缺乏,他們開始吃蜥蜴與不知道是否有毒的野果,有人開始偷東西。傑克發現島上有野豬,一心想獵取豬肉為食,與他親近的一群孩子紛紛嘲笑拉爾夫他們事倍功半的叉魚工作。傑克對島上沒有老師、沒有校規的生活倒是很滿意,他還到處宣揚說他們已經無望獲救,必須在島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組織了一群人准備獵取野豬,有一次刺傷了它,差點捉到。他們將野豬的血塗在臉上,扮成野蠻人。他們認為應該拋棄或者幹掉昏迷不醒的班森機長,因為這個廢物只能耗費他們的精力和資源。在一次暴風雨之後,班森機長失蹤了,在海邊找到了他的衣物,孩子們以為他瘋了,墜海而死。
由於無人看守,篝火熄滅,一次一架直升飛機飛過,卻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呼救訊號。這一次獲救機會的錯過不但使大家很沮喪,而且惹惱了拉爾夫,再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後,傑克帶領這一群孩子與拉爾夫、西蒙、佩奇等人分裂了,他們准備去獵取野豬為生。幾個孩子發現了一個洞穴,進去探視的時候,卻被一個怪物嚇了出來,傑克不信邪,親自跑去看,也被怪物嚇跑了,慌亂中他的長矛亂刺一氣,也不知道是否刺中了怪物。為了防備怪物的襲擊,傑克組織他的人搶走了拉爾夫的求生獵刀,並講島上有怪物的消息告知拉爾夫他們,一些孩子因為害怕怪物和渴望吃到肉,離開了拉爾夫,投向傑克的隊伍。
西蒙不相信怪物的存在,他有一根照明用的熒光棒,他獨自去洞穴看個究竟,到了那裡,沒發現怪物,卻發現了被傑克刺死的班森機長。與此同時,傑克在海灘上開了一個「野豬宴」,大家分食烤肉,為了炫耀他們的成果,拉爾夫和佩奇也被邀請參加。在海灘上,一群赤身裸體的孩子,臉上塗著野豬的血和膽汁,揮舞著長矛,圍著篝火跳著蠻族的舞蹈,傑克又發明了一種游戲,一些新加入他們的孩子被迫「扮豬」,大家一起練習象徵性的刺殺,拉爾夫和佩奇目瞪口呆的看著自己的夥伴在沙灘上打滾,而另一群夥伴彷彿懷著刻骨的仇恨在他身邊猛刺。就在這時,西蒙揮舞著熒光棒跑來,他要告訴他們怪物的真相,傑克卻喊道:「看,真正的怪物來了!刺他!」於是,一群人呼喝而去,一陣瘋狂亂刺,海灘上留下了西蒙滿是窟窿的屍體。
拉爾夫的隊伍只剩下佩奇和他自己了。而傑克卻在他的隊伍里建立了秩序和法律,不聽話的人要受到鞭打。他們又搶走了佩奇用來引火用的眼鏡。拉爾夫為西蒙的死傷心不已,佩奇一邊哭著一邊問他:「為什麼我們一切都按照大人的方式去做,卻總是不行呢?」。拉爾夫鼓起勇氣,帶著佩奇到傑克那裡去索要眼鏡,在海灘上和傑克打作一團。佩奇看不下去了,他拿出海螺,制止了打鬥,想對大家說些心裡話,可是沒說幾句,站在高處的孩子們推下一塊大石,將他活活砸死。傑克帶領著他的士兵到處追剿拉爾夫,他們點燃了森林,想將他燒死。拉爾夫拚命奔逃,一直跑到了海灘上,一塊石頭將他絆倒了,當他抬起頭來,卻發現一個荷槍實彈的成年士兵正疑惑不解的看著他們,問道:「你們在干什麼啊?」。幾架直升機和一隊士兵到達了這個小島,孩子們如夢初醒般的看著這些軍人們,他們挽救了拉爾夫,然而卻永遠也挽救不了孩子們失去的童真。
應該看到,這不僅僅是一部反映人性之惡的作品,搬出弗洛伊德來並不能解釋作品的全部。況且弗氏並沒有「人性本惡」之類的表達,這樣的理解是後人的誤會。弗氏只是提出了潛意識層面的學說,並沒有為它定性。1954年,正是大戰結束、冷戰開始的年代,大戰還會不會爆發,冷戰何時能夠結束對人們來說完全不可預期。存在主義的應時出現,便是這種「世界情緒」的集中反映。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和心理陰影一方面有力的沖擊著西方哲學自古希臘以來的理性和樂觀主義傳統,一方面加劇著人文主義哲學的悲觀化傾向和科學主義研究方向(不能不說是一種逃避)的興起。
小說和影片中都多次暗示者一次飛機失事是和戰爭有關,同時班森機長的逃跑是一個頗具象徵意味的事件,西蒙在解釋他的逃跑時說,「他害怕我們所有人」。西蒙說出了這一事件的本質。班森並沒有自殺,而是躲到了山洞裡。也許班森確實因為高燒而神經失常,不過他選擇逃避人群本身,卻毫無疑問的表露出「他人就是我的地獄」的思想,這與大戰之後人人自危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影片中還有豬小弟談到俄國潛艇將我們捉去將會怎樣的一個場景,影片中傑克的所作所為,正是尼采主義強力意志的形象化表現,當然,戈爾丁有意讓傑克扮演的是被希特勒曲解之後的尼采主義。可見,這部作品是具有時代特徵的。
當然,隨著90年代蘇聯的解體,鐵幕已拉起,冷戰已不復存在,然而能否認為誕生於那個時代的作品就因此喪失了它被解讀的價值呢?誠然,很多時代性非常強烈的作品確實已經走下舞台,而另外一些卻正因為時代的變換才使得它們自身具有的那些超越時代的光輝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蠅王》是怎樣昭示這些永恆的呢?首先,戈爾丁選擇了「孩子」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這是頗有意味的。孩子不僅僅是人類走向成熟的起始階段的象徵,而且孩子的視角因為沒有受到人世滄桑的污染,所以最純凈、最直接,孩子很容易就看到的東西,成年人卻往往熟視無睹。其次,他選擇了「孤島」這一特殊卻又典型化的場景。有許多人會看出這部小說顯然是對史蒂文生那些《金銀島》之類的冒險故事的戲擬。然而,戈爾丁的孤島無疑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一個寓言。在這個孤島上演繹的,是一部並不完整的人類文明的進化史。再次,戈爾丁選擇了「生存與拯救」這一人類永恆的母題。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存在與救亡的歷史,人類的進化是在不斷失去而並非不斷獲得中進行的,人類的一切努力,不可避免的都具有救亡的性質。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然而人類生存能力卻越來越脆弱,我們可以無中生有的克隆出一隻羊,然而卻常常被一場流感奪去生命,我們已經有條件進行登月探索,然而對我們自身卻所知甚少。我們居住在高樓大廈之中,然而我們嚮往的卻是田園小憩。似乎我們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總是處心經營了許久,才發現得不償失。
《蠅王》的故事就寫出了人類進化的這種迷惘與困惑。一群流落道荒島上的孩子,他們要生存,要等待救援,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原始社會的人們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可以說,他們被迫「返樸歸真」了。於是需要制度,需要管理,需要有一個領導,或者說是酋長。起初,權力的象徵是一個海螺,這種被公眾暫時認可的權力就象海螺一樣虛空。權力最終歸屬於強力意志者——傑克,因為傑克能夠領導孩子們殺獵野豬,讓他們吃到肉——顯然在這種境況下,生存的物質保障遠遠要比各種理性與文明的說教更具吸引力。因此,拉爾夫和豬小弟佩奇最終落得眾叛親離,而傑克的手下,即使挨鞭子、受侮辱,也不願意背叛他。可以說,戈爾丁通過孩子們的拉幫結派的游戲給與人類文明一個辛辣的諷刺——所謂文明,不過是吃飽了之後的人們用來嘲笑沒有吃飽的人們的東西。
當然,作者並沒有駐足於此,他在解構所謂文明、權力的同時對制度化的暴力同樣高高舉起反抗的大旗。在傑克建立的小小王國中,傑克憑借強力意志剝奪了原本應該憑借海螺而擁有的話語權,而在人類社會中,話語權就是政治權力的象徵和保障,同時依靠暴力鎮壓來勒令孩子們服從,孩子們起初是被壓迫者,後來就成為了壓迫者的幫凶,當他們在海灘上刺殺西蒙的時候,已經自覺成為了權力機器中的一部分,在制度化政治那如賽壬的歌聲一般誘人的召喚中,此時孩子們暴力的緣由已遠遠不是「逼不得已」所能解釋的了。對於暴力問題,歷來都有多種解釋,如果說孩子們對於野豬和鬼怪使用暴力還是因為一種生存本能的話,那麼傑克的暴力便是一種彰顯權勢的必要手段,而當孩子們對拉爾夫群起而攻之的時候,這樣暴力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的理性基礎,完全成為了對不確定對象不確定目的非理性宣洩。這種暴力形式似乎在集體中最容易實現,也許模仿是人類的需要。
戈爾丁憑借他的小說是英國文壇為之一振並非是偶然的,在這部構思奇巧、寓意深遠的佳作之中,讀者能夠感受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好萊塢改編的電影也有著流暢的剪輯、優美的畫面和對原著足夠的尊重。不過在影片結尾處,戈爾丁還是略勝一籌,他讓如夢初醒的孩子們注視著遠方的一艘巡洋艦,而由於電影採取了第三人視角,這一情節的妙處只能遺憾的被忽略了。
轉載自:www.heatmovie.com
納尼亞傳奇的影評應該到處都有吧,自己找下,不要那麼懶
至於包法利夫人倒真是沒找到
『叄』 《鋼琴課》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鋼琴課》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93 彩色片 120分鍾
澳大利亞夏普曼影片公司/西比2000年影業公司聯合拍攝
編導:簡·坎波恩 攝影:斯圖華特·德裡布 主要演員:霍莉·亨特(飾艾達) 哈維·肯戴爾(飾賓斯) 薩姆·內爾(飾斯圖華特) 阿娜·帕奎恩 (飾弗洛拉)
本片獲1993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最佳女演員獎,199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編劇、最佳女演員和最佳女配角三項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一葉孤舟顛簸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出身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貴族 *** 艾達,帶著9歲的女兒弗洛拉,從蘇格蘭出發,載著一架三角鋼琴和衣物,遠嫁在紐西蘭經營種植園的英國殖民者斯圖華特。
船至海灘,在海風中迎接艾達母女的斯圖華特,指揮土著人搬運行李。因道路泥濘漫長,這位與艾達初次見面的未婚夫決定舍棄笨重的鋼琴,只將行李運回家中,失語的艾達通過手語讓女兒弗洛拉向斯圖華特再三懇求,均遭拒絕。艾達沮喪地看著這架惟一能借之表達自己心聲的鋼琴,被無情地遺棄在沙灘上。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裡,艾達與斯圖華特在叢林里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在一聲巨雷中,艾達彷彿看到心愛的前夫遭雷擊的慘景。拍完結婚照後,艾達一把扯下被雨淋透的婚紗,滿懷惆悵地走到窗前,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窗外,思念著那架躺在海灘上的鋼琴。艾達的前夫是位作曲家,夫妻相愛甚篤。一日,夫妻雙雙在比利牛斯山的森林中縱情歌唱時,突然雷雨交加,艾達目睹愛夫慘遭雷擊,頓時因驚嚇過度變成啞巴。
艾達婚後仍與女兒弗洛拉同居一室,與斯圖華特並無親昵之事。她念念不忘自己那架心愛的鋼琴,在丈夫外出經商時,她攜弗洛拉找到房地產管理人賓斯。這位毫無文化素養的粗漢,曾同斯圖華特去岸邊迎接過艾達母女,他與土著毛利人過從甚密。艾達請他幫忙運回鋼琴,起初遭到拒絕。但在艾達的再三懇求下,他陪同母女來到沙灘上。艾達重見心愛之物,欣喜若狂,忘情地彈奏起來,沉醉在美妙的琴聲中。弗洛拉在音樂伴奏下,在海邊翩翩起舞。賓斯看到艾達臉上第一次綻出了甜美的笑容,他雖不理解個中原委,但被眼前的這一幕深深打動。
賓斯向斯圖華特提出,願用自己的一塊土地換取扔在海灘上的那架鋼琴。斯圖華特面對這宗奇特的交易大喜過望,賓斯要求艾達教他彈琴,斯圖華特一口答應。艾達雖對丈夫用自己心愛之物與外人做交易怒不可遏,但這畢竟又給了自己重新摸琴的機會,也就應允了。
從此,艾達每天帶著弗洛拉去賓斯家中彈琴。出乎艾達意料的是,賓斯只想聽她彈琴,並無學琴的意思。他靜靜地坐在一旁,似乎在欣賞艾達悠揚的琴聲,又似乎滿腹愁腸找到了慰藉。一天,他提出每次上鋼琴課時,如果艾達允許他撫摸其身體的 *** 部分,他就給她一個琴鍵,也就是說,艾達最終將贖回自己的鋼琴。艾達同意了。晚上,賓斯慢慢脫下身上的衣服,赤身裸體地走到鋼琴前,用自己的衣服仔細擦拭艾達白天彈過的鋼琴。
斯圖華特曾經晚上來過艾達的卧室,想吻她一下,但遭拒絕。鋼琴課開始後,丈夫發現妻子心緒漸佳,思忖著正常的夫妻生活可能很快就會到來。
每當艾達給賓斯上課時,弗洛拉總被關在門外。一天,她在外面玩膩了,想找媽媽,但房門緊閉,屋內的琴聲也消失了。她透過門縫看到媽媽和賓斯 *** 地躺在床上。這次,艾達贏得了十個琴鍵。
村裡舉行晚會,弗洛拉扮演的小天使十分可愛。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歡樂。有人起鬨讓賓斯彈鋼琴,他並不理睬而獨自坐在一旁,觀看演出《藍鬍子的故事》。當他看到斯圖華特和艾達握著手做親昵的樣子,起身訕訕離去。台上的戲演得太逼真了,當藍鬍子舉起斧頭要砍殺新娘時,台下的毛利人信以為真,憤怒地沖上台去。頓時,台上台下亂做一團。
第二天,一群毛利人吆喝著把鋼琴抬到斯圖華特家中。他十分驚訝,以為賓斯對他們這筆交易反悔了,便急沖沖地去找賓斯。滿面愁容的賓斯告訴他,這是他送給艾達的禮物,與土地交易毫無關系。
雖然鋼琴重新回到身邊,但當她獨自彈了幾曲之後,驀然回頭,發現身後空無一人。當斯圖華特進來時,她便停止了彈琴,默默地走出房外,在院中徘徊,她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空虛失落的感覺。躊躇再三之後,她決定去找賓斯。女兒弗洛拉也要跟去,艾達執意不肯,氣得女兒哇哇大叫。這時,恰巧斯圖華特從旁經過,便問艾達去哪兒了。弗洛拉說她見鬼去了。本來他已從女兒口中聽到過艾達給賓斯上鋼琴課的情景,這時他疑雲頓生,徑直向賓斯的小屋走去。
艾達站在神色憔悴的賓斯面前。賓斯說他把鋼琴運走的原因,是不想艾達自己產生賣身換琴的苦惱。他說他很愛艾達。如果艾達看不起他,對他沒有足夠的感情,便請她立即離開。艾達先是默不作聲,後來實在難以自持,近似瘋狂地撲到賓斯懷里,他們熱烈地吻抱愛撫。急促趕到的斯圖華特從屋外的木板屋縫隙恰好看到了這一幕,但他並未發作。
當晚,艾達喜笑顏開,在卧室里與女兒歡快地嬉戲。
數日後,艾達輕提長裙,快步走在通向賓斯小屋的林間小路上。突然她發現殺氣騰騰的斯圖華特沖過來攔住去路。斯圖華特把艾達按在地上,欲強迫她就範,但艾達拼力掙脫。弗洛拉跑來高喊:「媽媽,他們在鼓搗你的琴!」確實,一群毛利人肆無忌憚地在艾達的鋼琴上胡拍亂按。艾達被丈夫帶回家後,斯圖華特用木板把她的窗戶封死,勒令她不準外出。
是夜,從睡夢中醒來的艾達走進了丈夫的卧室,輕輕地撫摸著斯圖華特。但當丈夫要與她親熱時,她又拒絕了他。連續幾個夜晚,情況都是如此。丈夫以為艾達回心轉意了,就拆掉了窗上的封板。艾達又重獲自由。
這天清晨,斯圖華特扛著斧頭到山上林場伐木去了。艾達見丈夫走遠,從琴上取下一個鍵,在鍵上寫了「喬治,我的心屬於你」。用一塊白絲巾包好,交給女兒,要她去交給賓斯。弗洛拉很不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使命。她在半路上,忽然想到應該去告訴斯圖華特,就轉身徑直跑到林場。斯圖華特打開小包,看到上面寫的情話,拿起斧頭,拽上女兒,頭也不回地奔回家中。他對著鋼琴就是一斧頭,然後一把揪住艾達,問她為什麼這般無情。這時,屋外大雨滂沱,他把妻子拖出門外,一斧頭砍下了她右手的食指。他用那塊絲巾包上這根斷指,向泣不成聲的弗洛拉怒吼,讓她去把它交給賓斯。賓斯見到斷指,心如刀割,布滿皺紋的臉上痛苦萬狀。
斯圖華特望著昏迷中的艾達,深感內疚。突然,他看到妻子嘴唇翕動,似乎在說什麼。於是,他湊上前去屏氣細聽。
深夜,斯圖華特提著獵槍和馬燈,來到賓斯家中。他用槍捅醒賓斯後,對其侮辱一番。他問賓斯是否聽到過艾達說話。賓斯說沒有。斯圖華特說他很後悔那麼殘忍地懲罰了艾達,並對賓斯說自己似乎聽到艾達說了話。她說:「讓我走吧……,賓斯把我從這里帶走……」斯圖華特決定成全他們。
海邊的小船上,艾達、弗洛拉和賓斯准備返回故土蘇格蘭。船啟航不久,艾達要求把鋼琴扔進大海。賓斯雖不解其意,但仍下令照辦。毛利人解開固定鋼琴的繩索,鋼琴緩緩沉入水中。突然艾達把腳伸向連著鋼琴的長索中,於是她也被鋼琴拽入海中。當鋼琴伴同艾達徐徐沉向海底時,艾達甩掉了繩索纏繞的皮靴,又浮上水面,被毛利人救起。
艾達和賓斯開始了新生活,艾達在做著恢復講話能力的練習,賓斯給她做了一個銀制的手指。這樣,她又欣喜地奏起了鋼琴。在寂靜的夜晚,艾達仍依稀看到那架沉入海底的鋼琴……
【鑒賞】
紐西蘭著名女導演簡·坎波恩執導的這部影片可謂屢獲殊榮。1993年獲得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後,又獲美國影評家協會獎。在爭奪奧斯卡獎時,雖被《辛德勒的名單》擊敗,但又榮獲最佳女主角獎,此前,霍莉·亨特已獲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飾演弗洛拉的童星阿娜·帕奎恩又獲1994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本片屢獲殊榮,確在情理之中。在戛納電影節與我國影片《霸王別姬》角逐金棕櫚獎時,全體評委第三次一起觀看了本片,放映結束時,大廳中鴉雀無聲長達4分鍾之久,每個評委無不再次被影片強大的藝術穿透力所震撼,只得做出與《霸王別姬》並列最佳影片同時獲獎的選擇。這在戛納電影節的歷史上尚屬首例。
《鋼琴課》用朴實無華的風格,委婉動人地講述了上個世紀的一個愛情故事。影片沒有跌宕的情節,更沒有 *** 感官的鏡頭,但它震撼了每一位觀眾的心。
女主人公艾達雖然生活在19世紀,她的思想卻早已超脫了那個時代。她從五、六歲起就學彈鋼琴,後來成為歌劇演員,丈夫是作曲家,她的生活似乎與生俱來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經歷喪夫劫難後,雖變得口不能言,但思想似乎更加超脫。艾達的生活中只有兩件東西無法割捨:一是愛女弗洛拉,一是藉以與外部世界交流的鋼琴。遵父命遠嫁紐西蘭,新丈夫一見面就讓她拋棄對她來說無法割捨的鋼琴,因為斯圖華特認為它是一個累贅。這就釀成了這對新組合的夫妻從一見面起,就無法溝通。能與艾達心靈溝通的只剩下這架鋼琴了。賓斯這個目不識丁的粗漢,本來對音樂一無所知,但在沙灘上看到艾達母女的幸福情景,他似乎感悟到鋼琴的神奇力量。他與斯圖華特達成的這筆鋼琴課交易,實際上促成了他與艾達靈與肉的溝通。行雲流水般的琴聲中,兩顆孤寂的心靈里產生了無法抵抑的愛情。這情感遠遠超出世俗的金錢門第偏見,為了不使艾達因琴鍵交易感到內疚,賓斯把鋼琴連同土地一並贈與心上人,艾達軟禁獲釋立即飛向賓斯的愛窠,這時她連愛女的規勸也置之腦後,在斷指巨痛的昏迷中,她竟然會說話了,而第一句話就是要與賓斯遠走高飛。在這對戀人漂洋過海返回蘇格蘭故鄉時,當鋼琴危及行船安全時,她要求賓斯把琴推入大海。因為這時的艾達擁有了比鋼琴更珍貴的東西——愛情。在鋼琴徐徐入海時,剎那間艾達把腳伸向繩索,她腦海里閃出了應與心愛的鋼琴共存亡的念頭,因為鋼琴在她的生活中畢竟太重要了。於是她也被拽入大海,向海底沉去。也許是清涼的海水使她頓悟,往昔的一切已成過去,生命依然是美妙的,這樣她又掙脫了鋼琴繩索的束縛,向充滿陽光的海面上浮起。這時這架鋼琴已經成為一種象徵,即艾達往昔生活的象徵,它已葬入海底的墳墓。導演在這里的喻意是十分清楚的,從艾達舊日生活中運來的這架鋼琴,歷經海上顛簸和紐西蘭叢林風暴的洗禮,壽終正寢的末日已經到來。艾達將要開始一種全新的幸福生活,將有另一架新的鋼琴伴隨她未來的時光,盡管她在新的琴聲中還會想起葬身海底的舊琴,但那已成為遙遠的往事。
這部影片強大的震撼力還來源於這對戀人文化與社會背景的巨大反差。艾達出身貴族世家,而賓斯在文明的上等社會中,是一個殖民地叢林中的文身野蠻人。艾達和賓斯的愛情故事如果發生在倫敦大都會,那將是天方夜譚。兩個有天壤之別的男女會結為情侶,而門第相貌文化修養和艾達更為接近的斯圖華特卻被拒之門外,如依某些西方影評家所言,僅僅是 *** 所致,筆者以為過於偏頗。賓斯之所以能夠贏得艾達那顆甘苦備嘗的心,是因為在這塊蠻荒的土地上,他是惟一能夠理解艾達的心並與之溝通的人。他外貌粗野冷酷,內心卻細膩善良。在海邊沙灘上,當他目睹一個殘疾人能從鋼琴中獲得如此巨大的快樂與幸福,這位面無表情的粗人油然產生了同情與愛慕之心。他要用自己多年勞動掙得的土地去換取與這個啞女接近的機會,耳聰目明的艾達,雖口不能言,怎能不理解這個年輕人的用心呢?鋼琴課上,賓斯與愛慕之人近在咫尺,無法抑制內心的 *** 與沖動,他忍受著情感的折磨與痛苦,不願欺侮他心目中美麗聖潔的艾達,心懷感激之情的艾達又怎能對這位善良人無動於衷呢?當然不會拒絕他愛撫與親吻。當他發現艾達也愛上了他時,自然喜出望外,當他得知艾達為他遭受斷指之苦時,他痛不欲生。當他能與艾達遠走高飛時,他毅然拋棄一切。而對一個如此關懷自己的快樂與幸福的男人,艾達與之情投意合自是情理中事。
斯圖華特雖然名義上是艾達的丈夫,他也愛著妻子,但他始終不懂艾達的心,更無法與之溝通,所以這場婚姻只能以失敗告終。
在這部詩情畫意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影片中,導演簡·坎波恩以鋼琴為線索,以大海為背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難以忘懷的愛情故事。《鋼琴課》這個片名確實畫龍點睛。因為它,主人公雖啞但不失聲。由於它,艾達與斯圖華特產生隔閡而分手,與賓斯產生共鳴而相愛。琴鍵傳情一章使故事達到 *** 推向尾聲,毀琴、斷指、艾達與賓斯離島遠行。推琴人海引起艾達海中漂游的浪漫畫面,女主人公戴著銀指套奏響另一架鋼琴標志了她的新生,無一不是鋼琴產生的無窮魅力,而觀眾在一首首悠揚的琴聲中,聽完這曲動人心弦的愛情頌歌,自會感到心曠神怡。在這部影片中,導演也充分向觀眾展示了大海的魅力。女主人公艾達從大海來,又回歸大海而去,在海浪聲中賓斯對艾達產生了愛慕之心,大海結束了艾達的前半生,凈化了她的靈魂,給了她走向新生活的勇氣。影片多次出現大海邊的鋼琴鏡頭,使人體味到音樂與大自然融合之美妙,琴聲與海浪聲相伴,創造出一種絕美的意境。
與琴聲和海浪聲相比,艾達的無聲更具特色。她的無聲似乎不是缺陷,而是某種完美的需要。通過她無聲的語言,觀眾彷彿更加理解她豐富的內心世界,對這個才情俱佳的啞女更加同情和愛憐。當然這與霍莉·亨特的精湛演技密不可分。這位被歐洲媒體稱為「大洋洲的包法利夫人」,以非凡的氣質和高超的演技,榮獲戛納影後,得到世人一致贊許,這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她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時而含情脈脈,時而滿懷憂怨,時而神采飛揚,時而怒氣滿腔,對她來說似乎任何有聲語言反倒成了多餘之物。此外,霍莉·亨特的9年學琴史對其塑造成功影片主人公也大有裨益。
這部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導演成功地運用了靜與動的反差。這種反差首先表現在艾達的沉默無語與她周圍環境的紛擾與喧囂。女兒弗洛拉一語道出艾達的內心世界:「媽媽說這世上的人們整天價都在說毫無意味的廢話。」世人覺得啞巴命運悲慘,艾達卻覺得自己得到了幸運的超脫,她豐富的精神內涵使自己擺脫了語言的桎梏。雖然曲高和寡,但人間畢竟仍有知音。在靜默中,她像一個蟄居的精靈,默默等待與尋找著心靈的歸宿。
艾達初到海島時,她凝望窗外的大雨,思念著被遺棄的鋼琴,海在咆哮,激越的琴聲令人心潮起伏,而畫面中央的那架白色鋼琴顯得那麼沉靜、那麼莊重和高貴。海浪盡管兇猛但那岸邊的鋼琴卻毫無掛礙,它就是艾達的化身。影片結尾時,當鋼琴拖著艾達滑入海底時,這深深的世界仍是無聲無息,但我們卻聽到艾達的心在猛烈跳動,就在這靜靜的世界中,她的思想完成了轉變,她的意志選擇了生,擯棄了與琴同歸的念頭,因而她的新生活翻開了第一樂章。動與靜的對比也完成了賓斯的思想轉變。起初他很不情願地跟隨艾達母女來到海邊,但當他看見艾達奏響鋼琴,她的臉在笑,心在笑,女兒在笑,大海似乎也在笑,不解個中奧秘的賓斯卻在沙灘上一聲不響。當艾達母女陶醉在歡樂的琴聲中的時候,他只在一旁冷眼觀看,他默默地收拾好地上的木板,琢磨著沙灘上弗洛拉舞步留下的巨大音符,他的心中對艾達暗暗地萌發了愛情。
導演坎波恩從影前受過正規的繪畫與雕刻的培訓,因而對色彩與畫面的運用功夫獨到。片尾艾達落水的鏡頭與法國著名導演讓·維果1934年拍攝的《亞塔蘭特號駁船》中的類似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已成為電影史的經典畫面,而坎波恩運用現代的特技攝影,更給人以神奇與浪漫之感。運用鏡像攝影拍攝斯圖華特在婚禮上從鏡中觀察艾達母女及周圍環境的那組鏡頭,對揭示他無顏面對現實的心態,令人難忘。在他得知妻子又要與賓斯重溫舊夢,怒氣沖天地提斧狂奔回家時,為表現他內心失衡,畫面急度傾斜,樹林快速閃過,預示出大禍將至。當艾達遠嫁紐西蘭時,海天一色,一種奇妙的藍色,既神秘莫測又使人感到壓抑,看完全片後,才明白導演的確是匠心獨運。
《鋼琴課》似一杯甘洌的極品綠茶,入口時味道稍苦,仔細品味後方覺出它的絕妙之處。《鋼琴課》是一部經得住推敲的上乘作品。天籟無聲,摯愛默默。寧靜的力量看似微弱,實則綿綿不絕……突然,一聲驚雷劃破海空,一種無聲的吶喊唱出了謳歌人性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