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史的發展歷程
電影的發展和起源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人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美國當代電影狀況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史(1896-1949)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15 02:51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參考資料:
㈡ 華夏影聯(北京)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華夏影聯(北京)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於2016年09月20日成立,公司地點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德街20號28幢4層406室。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轉讓;銷售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電子產品、通訊設備;零售機械設備。華夏影聯(北京)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是經具有多年實踐經驗累積的五家業內知名公司:北京新亞天影電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方安恆利數碼技術有限公司、常州玉宇電光器件有限公司、北京華夏聯合電影院線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智信恆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參股設立。與中影巴可、中影光峰、中國巨幕、GDC、新亞天影、智信恆誠、安恆利、常州玉宇(以上為公司簡稱)等多家行業內公司有著密切的合作。
法定代表人:戴亞兵
成立時間:2016-09-20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2022079906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新德街20號28幢4層406室
㈢ 什麼是電影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3)新亞科技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發展史: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准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在進口大片特別是好萊塢強大的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觀眾歡迎,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涌現出《智取威虎山》《歸來》《親愛的》等一批優秀影片。同時,一批青年電影導演的作品也引起社會廣泛矚目。中國的電影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㈣ 電影什麼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4)新亞科技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發展史: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准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在進口大片特別是好萊塢強大的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觀眾歡迎,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涌現出《智取威虎山》《歸來》《親愛的》等一批優秀影片。同時,一批青年電影導演的作品也引起社會廣泛矚目。中國的電影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㈤ 電影形成並興盛於什麼時期
現在就是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光是觀影人數還有片子的質量包括票房都是最巔峰的時期,有關電影發展的階段解釋如下:
美國電影發展史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電影放映機視為美國電影史 電影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史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對現代電影的原理有很大的啟發。但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真正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 《狂流》劇照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 《一江春水向東流》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 《白毛女》電影海報《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 《焦裕祿》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英雄,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現代電影
3D電影巧妙地利用了「偏光」。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當畫面投放於電影銀幕前,就會形成左、右「細微」的雙重影像。特製的偏光眼鏡能將左、右「雙影」疊合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從而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讓觀眾感受到景物撲面而來、「身臨其境」的神奇幻覺。
㈥ 世界上第一部無聲電影誕生於何國
世界上第一部無聲電影誕生於法國,無聲電影的年代是1895—1920 1895年,法國米盧埃爾兄弟放映了第一部電影《水澆園丁》讓一個小男孩踩住園丁澆水的橡皮管以捉弄園丁,給人們帶來了歡笑。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攝影機是由法國科學家居勒·馬萊伊在1888年製成的, 接著, 許多國家的科學家不斷地研究和改進, 並不斷試驗在銀幕上放映電影, 而以盧米埃爾1895年12月28日這天用`活動電影機'放映的這一次最為成功, 人們就把這一天看作電影時代真正開始的日子。
從此以後, 有聲電影, 彩色電影、全景電影、立體電影應運而生, 還出現了有味電影和有感電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展, 電影必將給人們帶來越來越高的藝術享受。
(6)新亞科技電影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20世紀20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