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搞笑高清 > 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

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

發布時間:2022-07-12 09:31:20

⑴ 《將相和》的相關資料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關系比較復雜。從結構上看,全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2個故事是第1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3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從內容上看,將相「和」與「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內在因素。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藺相如幾次順利完成使命,也緣於多種原因,他的機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還有廉頗的緊密配合、當時的斗爭形勢以及朝野的主導觀念等等,這些原因促成了藺相如的成功。把一個單一的事件置於復雜的社會背景中來敘述,這是《史記》敘事的一個重要特色,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歷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動,引人入勝。

故事重點刻畫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形象。藺相如在文中是個熠熠生輝的人物,他有勇有謀,顧全大局,唇如槍、舌如劍。在關鍵時候,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性命來逼秦王。當與廉頗產生矛盾時,主動避讓,言辭懇切。課文對廉頗的刻畫較藺相如而言,雖著墨較少,但廉頗作為一員武將的形象,也顯得十分鮮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懼他幾分,知道他屯兵邊界則不敢妄動。他耿直暢快,當藺相如的職位比他高時,他毫不遮掩地表達了自己的怨氣。他勇於改過,一員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根本無誠意拿城換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說璧上有瑕,巧妙地將和氏璧要回手中。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璧當時在秦王手裡,硬上去奪,既失禮,秦王左右也會上來阻攔;直接指出秦王的無信討還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認不還璧,還會指責藺相如無理和小家子氣;此時的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對和氏璧的好奇和喜愛的心理,藺相如順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當。

②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氣壯」,指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藺相如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於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一個「撞」字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過人。

③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在秦王假意答應給城後,藺相如又提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既贏得把璧送回趙國的時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換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說話是不是算數。由此看出藺相如做事考慮得非常周全,一點空子不留給秦王。

④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藺相如非常聰明,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氣,真殺了他,也保證了和氏璧完好歸趙。在這種場合,秦王不敢殺他,只好把他送回趙國。藺相如在趙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的性格。

⑤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這是廉頗在藺相如位居其上後的認識,這一認識是將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廉頗英勇善戰,戰功赫赫,這是實情。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沒有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都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⑥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這段話說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藺相如迴避廉頗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國家著想。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與國家安危的關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突出了廉頗、藺相如在趙國的地位,同時也表現了秦國不敢攻打趙國的原因。這幾句話,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⑦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迴避他,並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該,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里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2)對詞語的理解。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把東西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抵禦: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幹。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於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三、教學建議

1.文中有許多如今不常用的詞語,如,「和氏璧、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課前,可布置學生查字(詞)典,了解其基本意思。若有條件,預習時,還可了解一下戰國的歷史。

2.以下兩種教學思路可供選擇。一種是,先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精讀每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並適度總結、拓展。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開展總結、拓展等活動。

3.給3個故事加小標題,並說說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這既能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從而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教學時,要注意指導學生多讀、多說。通過不同方式、不同層次地讀,由粗到精,把握故事的要點;通過反復地說,把握故事的來龍去脈,體會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教學中也要注意,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要要求過高。

4.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時,可採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如,感受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在學生了解故事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議一議:自己心目中的藺相如是什麼樣的人。在議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識,引導學生研讀有關句子或段落,在反復讀中加深認識。如,「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一句,可這樣組織學生研讀:藺相如為什麼要這樣說,說這句話時,他心裡可能會怎麼想,從這一句話中可以看出什麼。對於學生中的分歧意見,還可組織學生辯一辯,如,藺相如為什麼敢逼秦王擊缶,在辯中提升認識。有些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演一演,如,藺相如舉璧欲撞的段落,在演中深化認識。

5.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要在教學中得到落實。在學生初步了解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總結和指引,如本文,教師可作如下總結和指引:本文是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史記》是我國古代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寫了眾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敘述了許多曲折生動、引人入勝的故事(組織學生閱讀文後「資料袋」),同學們今後去讀一讀原著,若現在有興趣,可聽人講講其中的故事。

6.本課的生字較多,要求認識的字中,有些字不常見,容易讀錯,如「諾」應讀「nuò」,不讀「ruò」;「卿」應讀「qīng」,不讀「jī」,要幫助學生讀正確。要求會寫的字中,「璧」「瑟」二字,學生不容易寫勻稱,教師要重點示範。課文是根據原著改編的,其中的有些詞句與現代的表達有些差異,教學時,應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略加指點。學生懂得這些詞、句的基本意思,不影響學生把握主要內容即可。另外,課文中有許多學生應該讀寫的成語,教師要注意結合課文幫助學生理解意思,正確讀寫,積累運用。

7.課後安排了4道思考練習題,第1題提出了朗讀和感受人物形象的要求,第2題提出了理解故事情節的要求,第3題提示了閱讀討論的方法,第4題是要求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這些思考練習題,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落實。課後還安排了「選做題」和「資料袋」,主要是供教學拓展用。「資料袋」可讓學生讀一讀,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史記》的初步認識。

四、教學案例

片段:

理解廉頗說的話

大屏幕出示: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師:同學們,讀讀這段話,想想廉頗說這句話時心裡是什麼滋味?

生:嫉妒。

生:很不服氣,心裡窩火。

師:你怎麼知道?

生:我從「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

師:「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指的是——

生:由上大夫升為上卿。廉頗認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戰功,藺相如是靠嘴皮子得到趙王寵愛而陞官的,所以廉頗不服氣,鬧情緒。

生:我從這個「爬」字還可以看出,廉頗覺得趙王輕視他而偏愛藺相如,他對趙王和藺相如都很不滿。

師:你能把廉頗那種不服氣,一肚子的不滿讀出來嗎?試一試。

……

師:對廉頗的這種說法、這種情感、這種態度,你有什麼看法呢?

生:因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立了功,在澠池之會中又立了功,靠他的嘴巴贏得了比廉頗還高的職位,這一點廉頗不服。而廉頗認為自己久經沙場,捨生忘死、流血流汗立下的赫赫戰功,是藺相如不可比的。他的想法我也很理解。

師:走進廉頗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你是用一種辯證的方法在分析人物,老師很欣賞你。

生:其實在澠池會中也有廉頗的功勞。

師:你怎麼知道廉頗有功勞?(引導學生看課文)

生:課文中說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可以說明。

師:你很會讀書。課文的這一句不是無關緊要的,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筆。你們討論得很好,讀書就要這樣前後聯系起來想,認識才會更深刻。不可否認,澠池之會,廉頗大將軍也立下了功勞。

生:但是廉頗只看到自己的顯赫戰功,而沒看到藺相如捨生忘死為維護趙國尊嚴而立下的汗馬功勞。所以我認為廉頗的觀點是錯誤的。

生:廉頗為保衛趙國確實功不可沒。但是,藺相如並不是廉頗說的那樣沒有「能耐」,他是在趙王和大臣們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出使秦國的,藺相如不畏強暴,並且憑著他的機智勇敢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這是多麼不容易啊!

師:是啊,藺相如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他是以自己的性命來逼迫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歸趙。藺相如也堪稱猛將。你們說這僅憑一張嘴能做到嗎?

生:在澠池會上藺相如臨危不懼,與秦王以命相拼,顯示的不僅是膽量,還有智慧,更是他愛國思想的體現。可廉頗沒有看到這一點。

生:我也這樣認為。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廉頗沒有這樣深刻地去思考。

生:藺相如與秦王的較量可以說是沒有硝煙的戰斗,沒有大智大勇,沒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是無法做到的。並不是廉頗說的那樣「就靠一張嘴」。

師:的確,藺相如沒有持刀作戰,但是他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外交戰場,同樣驚心動魄啊!

生: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進攻趙國,就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可是,廉頗沒有看到他們「文武聯合」對趙國的重要性。所以,廉頗不該鬧情緒,不該對藺相如有這種態度。

……

五、相關鏈接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盡讀史官所藏圖書。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全書130篇,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跡)、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十表(記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記侯國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行事功)5個部分,共52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對後世史學研究有深遠影響。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⑵ 將相和 課本劇

《將相和》課本劇

第一幕 引薦藺相如

時間:戰國時期某天

地點:趙王宮

人物:藺相如、趙王、趙國大臣若幹人、侍女兩人

布景:舞台正中是趙王的寶座,兩側是大臣們的座位,座前的茶幾上擺著待客的瓜果等。

[幕啟。趙王坐在宮殿上,正在看秦王的來信,大臣們坐在兩側的座位上。

趙王:(看完信放下,焦急地向大臣)秦王來信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眾卿看如何是好?

大臣甲:(站起,恭敬地)回大王,和氏璧乃我國的無價之寶,而秦王生性狡詐,不過是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我們決不能上他的當。

大臣乙:(站起,恭敬地)如果我們不答應,秦王一定會派兵來進攻,敵強我弱,打起仗來,遭殃的可是我們趙國。

大臣丙:(站起,恭敬地)大王,我斗膽向您推薦一個人,此人叫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大喜)藺相如在哪兒?還不快快找來。

大臣丙:是。(施禮,躬身下場。)

(藺相如隨大臣丙上場。)

藺相如:(對著趙王深施一禮)草民藺相如拜見大王。

趙王:(打量著藺相如)聽說你機智勇敢,不知你有什麼辦法?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無可奈何)看來只能這樣了,希望你不要辜負本王對你的信任。

藺相如:我一定完成任務。(施禮,躬身下場。)

——幕落

第二幕 完璧歸趙

時間:戰國時期某天

地點:秦王宮

人物:藺相如、秦王、秦國大臣兩人、侍女兩人

布景:舞台正中是秦王的寶座,左側是兩大臣的座位,右側是為客人設的座,座前的茶幾上擺著待客的瓜果等。

[幕啟。秦王坐在宮殿上,正在仔細看藺相如帶來的和氏璧,贊嘆不已,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上前一步,對著秦王深施一禮)啟稟秦王,這塊玉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一愣,連忙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雙手捧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理直氣壯地)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舉起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大驚失色,發覺上當,慌忙地)請藺使者不要沖動,一切都好商量。(面向大臣,高聲地)來人呀,拿地圖來,把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給藺使者看。

藺相如:(雙手捧璧,嚴肅地)和氏璧乃無價之寶,豈能隨隨便便交換,得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才行。

秦王:(猶豫了一下)你說得很有道理,三天後是個黃道吉日,我們就在那天舉行典禮,交換和氏璧。

藺相如:一言為定。(施禮,退下。)

(三天後,藺相如隨秦國大臣上場。)

秦王:(正襟危坐,假惺惺地)藺相如,本王已經沐浴更衣,典禮也已經准備就緒,現在該交換和氏璧了吧。

藺相如:(對秦王深施一禮,大大方方地)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秦王:(無可奈何地)既然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就請藺使者回去吧。

(藺相如施禮退下。)

——幕落
第三幕 澠池會見

時間:戰國時期某天

地點:澠池

人物:趙王、藺相如、趙國大臣一人、秦王、秦國大臣兩人

布景:舞台兩側各有一排座位,座前的茶幾上擺著待客的瓜果等。

幕啟:趙王、秦王、兩國大臣落座,互相勸酒勸菜。

秦王:(放下酒杯,不懷好意地)聽說趙王精通音律,今天就請趙王鼓瑟助助興,希望你不要推辭。

(趙王不好推辭,只好鼓了一段。)

秦王:(鼓掌,高聲地)趙王鼓瑟的水平果然名不虛傳。(面向大臣)將趙王為本王鼓瑟之事記錄下來。

藺相如:(十分生氣,走到秦王面前)請您為趙王擊缶。

(秦王裝作沒聽見,繼續喝酒。)

藺相如:(大聲地)請您為趙王擊缶。

秦王:(放下酒杯,瞅了藺相如一眼,傲慢地)秦國乃中原強國,要本王為一弱國國王擊缶,真是豈有此理!

藺相如:(瞪著秦王,義正辭嚴地)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說完,大步上前,准備與秦王拚命。)

(秦王嚇出了一身冷汗,戰戰驚驚地敲了一下缶。)

藺相如:(回到座位上,對一大臣)今天秦王為趙王擊缶,請記錄下來。

秦王:(紅著臉)啊呀,藺大夫果然機智勇敢。我本想取笑趙王,顯顯我們秦國的威風,沒想到反讓藺大夫取笑了,佩服佩服。來來來,喝酒,乾杯。

(秦王、趙王、眾大臣同時舉杯,同聲說「乾杯」。) ——幕落

第四幕 負荊請罪

時間:戰國時期某天

地點:廉頗府、藺相如府

人物:廉頗、藺相如、衛士兩人、侍者兩人

布景:舞台中間放著茶幾,左面、右面是窗戶。

〔幕啟。廉頗正准備外出,忽然聽見兩衛士在議論藺相如,便停了下來,躲在窗外偷聽。

衛士甲:(小聲地)你知道嗎?自從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當了上卿,廉將軍十分生氣,一直想找機會讓他下不了台呢?

衛士乙:可不是嗎?藺相如怎麼能和廉將軍比呢?廉將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了不少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廉將軍頭上去了。(停了停)聽說上次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將軍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他像老鼠見了貓似的,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

衛士甲:(搖了搖頭,肯定地)依我看,藺上卿並不怕廉將軍。你想想,廉將軍與秦王比,誰厲害?

衛士乙:(不假思索地)當然是秦王厲害。

衛士甲:藺上卿連秦王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

衛士乙:(疑惑地)說得也是。那藺相如為什麼要躲著廉將軍呢?

衛士甲:秦王不敢進攻趙國,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他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趙國。藺上卿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衛士乙:(若有所悟)原來如此。

(廉頗聽後臉上一陣陣發熱。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向藺相如府上走去。藺相如聽說廉頗前來負荊請罪,連忙放下手中的書,出門迎接。)

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跪在地上,雙手抱拳,低著頭,慚愧地)藺上卿以國家利益為重,心胸寬廣,而我卻為爭一口氣,不顧國家利益,妒忌藺上卿,差一點鑄成大錯。今天我特來請罪,希望上卿大人大量,不記小人之過。

藺相如:(一把拉起廉頗,真誠地)廉將軍是趙國的棟梁,知錯就改的勇氣讓相如欽佩。今後你我齊心協力,保衛好趙國。(對侍者,大聲地)擺酒宴,我要與廉將軍一醉方休。

(兩侍者端酒菜分擺在廉頗、藺相如面前,二人同時舉杯,同聲說「乾杯」。)

——幕落

⑶ 《將相和》《晏子使楚》這些故事收錄在哪本書里五年級學生看。謝謝啦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將相和》與《晏子使楚》都是根據歷史故事改編的。《晏子使楚》在第三組,單元學習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將相和》在第五組,單元學習主題是學習名著中的歷史故事,理解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這種學習目標上的差異,往往使我們在教學中只顧及文本所體現的教學目標方面內容的學習,而忽略兩篇課文在多方面存在的可比性及蘊藏的教學價值

⑷ 《將相和》的主要內容

將相和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⑸ 課本劇 《將相和》

第一幕
(幕啟)
時間:約兩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稱霸時期。
地點:趙國皇宮。
人物:趙王、眾大臣、藺相如
旁白 戰國時候,秦果最強大。一次,趙王得到了一樣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信給他,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王知道了急得不得了,立刻召集大臣來商量。
趙王 (坐在自己的王座上)秦王叫人寫信來,說要拿十五座城池換我的和氏璧,眾卿快想想辦法吧。(從位子上走下來)
大臣甲 (走到殿中間)臣以為,秦國歷來不守信用,這次只是為了把璧騙到手罷了,不可以相信。臣願舉薦一人,機智勇敢,興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他叫藺相如。
趙王 (十分高興)哦!那太好了,快快有請。
旁白 沒多久,藺相如就來了。
趙王 (走到他身邊)寡人命你出使秦國,如何?
藺相如 大王請放心,如果秦果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給他,不拿,我就把璧送回來。那時侯他們理屈,就沒有理由動兵了。
(趙王聽了很高興,傳令下去,要藺相如出事秦國。)
——幕落
第二幕
(幕啟)
時間:約兩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稱霸時期。
地點:秦國皇宮。
人物:秦王、秦國眾大臣、藺相如
旁白 幾天後,藺相如來到了咸陽,進宮去見秦王。
藺相如 (把和氏璧交給秦王)大王,這就是和氏璧。
秦王 (捧著璧觀看,暫不絕口,但就是不提城池的事情。
藺相如 (見秦王不提城池的事,就騙回了璧,要求秦王跟他約定一個時間換璧,回賓館後,他要手下人喬裝打扮,將璧送回了趙國。)
藺相如 (幾天後,他去參加典禮)秦王,我已經把璧送和回去了,如果你有誠意就請先給我們城池,我們自然會給璧,否則,殺了我也沒用,反正你們秦國從來都不講信用的。
秦王 (只好把他送了回去)
——幕落
第三幕
(幕啟)
時間:約兩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稱霸時期。
地點:澠池。
人物:秦王、趙王、藺相如
旁白 幾年後,秦王越趙王到澠池開會,安排妥當後,秦王和藺相如還有進了澠池,廉頗在邊境防守。
秦王 你為我鼓瑟吧!
趙王 (不好推遲,鼓了一下,秦王命令人記錄下來。)
藺相如 (走到秦王面前)請您為趙王擊缶吧。
秦王(拒絕了)
藺相如 (走到秦王面前)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 (沒有辦法,只好鼓了一下。)
藺相如 (也要人記錄下來。)
旁白 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作好了准備,只好讓他們回去。
第四幕
(幕啟)
時間:約兩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稱霸時期。
地點:趙國都城邯鄲。
人物:藺相如、侍從、廉頗
旁白 藺相如立了兩次大功,官位在廉頗之上,於是,廉頗不服氣了)
廉頗 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靠一張嘴,爬到我頭上去了,我見了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藺相如知道了,就請病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坐車出去,見廉頗來了,馬上就要車夫往回趕)
侍從們 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怕他干嗎?
藺相如 你們說,秦王厲害還是廉將軍厲害?
侍從 當然是廉將軍!
藺相如 我連秦王都不怕, 怎麼會怕廉將軍。秦王不敢來進攻,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個。我們不合,秦國必然來攻,我是為了趙國才這樣的。
(廉頗知道了,覺得他話有道理,很後悔,就脫下戰袍,披上荊條,去請罪。藺相如熱情地出門迎接)
旁白 從此,他們成了好朋友,一起保衛趙國。
第二幕 完璧歸趙

時間:戰國時期某天

地點:秦王宮

人物:藺相如、秦王、秦國大臣兩人、侍女兩人

布景:舞台正中是秦王的寶座,左側是兩大臣的座位,右側是為客人設的座,座前的茶幾上擺著待客的瓜果等。

〔幕啟,秦王坐在宮殿上,正在仔細看藺相如帶來的和氏璧,贊嘆不已,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上前一步,對著秦王深施一禮)啟稟秦王,這塊玉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一愣,連忙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雙手捧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理直氣壯地)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舉起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大驚失色,慌忙地)請藺使者不要沖動,一切都好商量。(面向大臣,高聲地)來人呀,拿地圖來,把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給藺使者看。

藺相如:(雙手捧璧,嚴肅地)和氏璧乃無價之寶,豈能隨隨便便交換,得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才行。

秦王:(猶豫了一下)你說得很有道理,三天後是個黃道吉日,我們就在那天舉行典禮,交換和氏璧。

藺相如:一言為定。(施禮,退下。)

(三天後,藺相如隨秦國大臣上場。)

秦王:(正襟危坐,假惺惺地)藺相如,本王已經沐浴更衣,典禮也已經准備就緒,現在該交換和氏璧了。

藺相如:(對秦王深施一禮,大大方方地)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秦王:(無可奈何地)既然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就請藺使者回去吧。

(藺相如施禮退下。)

——幕落

第三幕 澠池會見

時間:戰國時期某天

地點:澠池

人物:趙王、藺相如、趙國大臣一人;秦王、秦國大臣兩人

布景:舞台兩側各有一排座位,座前的茶幾上擺著待客的瓜果等。

〔幕啟,趙王、秦王、兩國大臣落座,互相勸酒勸菜。〕

秦王:(放下酒杯,不懷好意地)聽說趙王精通音律,今天就請趙王鼓瑟助助興,希望你不要推辭。

(趙王不好推辭,只好鼓了一段。)

秦王:(鼓掌,高聲地)趙王鼓瑟的水平果然名不虛傳。(面向大臣)將趙王為本王鼓瑟之事記錄下來。

藺相如:(十分生氣,走到秦王面前)請您為趙王擊缶(fǒu)。

(秦王裝作沒聽見,繼續喝酒。)

藺相如:(大聲地)請您為趙王擊缶。

秦王:(放下酒杯,瞅了藺相如一眼,傲慢地)秦國乃中原強國,要本王為一弱國國王擊缶,真是豈有此理!

藺相如:(瞪著秦王,義正辭嚴地)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你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說完,大步上前,准備與秦王拚命。)

(秦王嚇出了一身冷汗,戰戰兢兢地敲了一下缶。)

藺相如:(回到座位上,對一大臣)今天秦王為趙王擊缶,請記錄下來。

秦王:(紅著臉)啊呀,藺大夫果然機智勇敢。我本想取笑趙王,顯顯我們秦國的威風,沒想到反讓藺大夫取笑了,佩服佩服。來來來,喝酒,乾杯。

(秦王、趙王、眾大臣同時舉杯,同聲說「乾杯」。)

⑹ 《將相和》全文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

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

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6)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

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

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⑺ 將相和資料

《將相和》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⑻ 有沒有關於將相和的電影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該故事也被編為同名京劇和影視劇等,廣為流傳。

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戰國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閱讀全文

與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婦電影劇情 瀏覽:458
簡單的英文電影大全 瀏覽:63
電影地牢少女真實故事 瀏覽:964
月光電影粵語版 瀏覽:292
電影院如何選座知乎 瀏覽:984
日本不知名穿越老電影 瀏覽:641
老電影壯志凌雲 瀏覽:810
寫上海的電影什麼風雲 瀏覽:317
大紅包和哪個電影一樣 瀏覽:578
再生緣主題曲是哪個電影 瀏覽:518
香港電影荒野 瀏覽:279
湟里電影院今日電影 瀏覽:925
孤膽特工電影國語完整版 瀏覽:589
電影大紅包演員克拉拉 瀏覽:501
龍貓電影在哪個app可以看 瀏覽:55
啊凡達國語電影 瀏覽:139
古裝三國歷史電影大全 瀏覽:675
紅藍高清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48
丈人跟女婿搞笑的電影 瀏覽:605
女俠報仇的老電影雪地大戰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