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蠅王》 讀後感
脆弱的人類文明
在讀這部小說之前,我倒是建議應該先去某大型機械製造廠去看一看,深入廠房和車間,去看看那些精細奇妙的機械,看它們如何從復雜至極的圖紙上變成讓人瞠目結舌的樣子。那些龐大的,高妙的,冷冰冰的東西經過層層捶打改造,構成了人類幾乎無法駕馭的錫安之齒。你會由衷的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那是想像力和創造力所能給於人的真實感動。然後,再進入小說閱讀。
小說背景是在設想出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時,一駕搭載幾十個孩子的飛機因受到攻擊,被迫在墜毀前把孩子們投放到一個孤島上,為了生存和獲救,起初孩子們以幼稚的民主形式集結在一起。後來,因為誤解和恐怖,「蠅王」出現了,孩子們開始互相殘殺,失去理智。——這個故事並不復雜。乍一看去,這只是荒島歷險故事和烏托邦故事的變種。在我記憶中,一本法國流行小說《感恩島謀殺案》說的也是類似的故事:一群人流落荒島,因為食物和交配權而進行的獸性的相互殘殺。而且《感》更血腥,情節更緊湊。可是只有《蠅王》作為文學瑰寶流傳下來了,這與小說本身的寓言性很是分不開關系。
「蠅王」即蒼蠅之王,源自希伯來語「Baalzebub」。在《聖經》中,被稱為「萬惡之首」。在小說中,蠅王最直接的意象代表是孩子們用來「祭祀野獸」的野豬頭。它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被無數蒼蠅叮咬,發散出陣陣惡臭,極端惡心和恐怖。它一邊連接著孩子們無法戰勝的自然神秘主義,一邊連接著孩子們因恐怖而被激發的驚人獸性。——這小說迷人的地方也正好在此——豐富,自然,條理清晰的使用意象。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范圍內,探討人本性中的善惡,原始獸性和現代文明的交鋒,還有無法調和的茫然與絕望。或者還有更多,如果再變換點角度的話。
英國文學始終透著英國人傻乎乎又一本正經的紳士味道。對文明社會規則的推崇,對老派貴族道德風尚的堅持,混雜著一點點突兀的民族自豪感,一直被英國作家身體力行。而關於「現代文明一定會戰勝野蠻,還可以把野蠻的世界帶向光明」這一觀點,是幾乎被默認的寫作底線。在荒島文學和冒險文學的鼻祖《魯賓孫漂流記》里,就被不折不扣的執行著。可愛的魯賓遜不僅用他從文明世界帶來的知識統治了荒島,而且還馴服了一野人星期五,簡直太妙了。這完完全全是文明的勝利。不用說,人性中的善通過文明表現出來。那麼戈爾丁為什麼反其道而行之呢?
拋開威廉·戈爾丁自身的經歷不談——一般作家的生長經歷和環境會很直接的滲透到作品中去。威廉遭遇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製造的恐怖和不安,讓他所驕傲和堅持的獨立觀察和思考從一開始就過於悲觀了。再加上冷戰中為了達到東西方平衡的核威懾對威廉的刺激,《蠅王》所隱藏的絕望以及奔流直下的悲劇是被事先完全不公正的給強行安排好了的。若王爾德能讀到《蠅王》,那大概他會很不以為意的聳聳眉頭:這也太不藝術了。——應該看到威廉更為傑出的地方,就是他似乎很用心的為人和人類社會構建了一個實驗場,並且可以說是偉大的把這個實驗場變的復雜,逼真,抹去一些刻意的成分。他幾乎讓人們相信,如果沒有外來力量的介入,這個小小的封閉實驗場將變成一個現代社會,只需有足夠的時間。
在孤島這一意象被反復使用的歷史中,一向習慣用來作為人類勇氣和智慧的對手。它越強大,人類就更強大。在於它們的斗爭中,人的精神性被放大和歌頌。通常人與孤島的對抗多是個體行為。比如《老人與海》里的桑地亞哥,一葉扁舟是他的載體。這個孤島的作用完全站在人這一邊,是同盟軍,而且是勇氣再次啟航的必要保證。還有《白鯨》,在這部鼓舞人心的小說中,作為孤島符號的依然是船。這艘船體現出了一點點的自主性,它是被需要的,連接神秘主義的難以駕馭的厄運之劍。由於這次的孤島有所放大,故事中的人物有些類似於《蠅王》一樣構成了封閉的社會。值得注意的是,追逐殺人鯨的航艦上形成的社會,是以亞哈船長為首的絕對專制制度。這種制度自人類遠洋開始,就是被默認的,無可指責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同時當這種專制繼續放任,那麼傑克·倫敦在《海狼》里描繪了它的極致:大酵母吞小酵母的過程。
轉過來看看《蠅王》里那些建造社會的孩子們吧。不完全脫離了由大人規則支配的社會,諸如道德,條約,義務等等,用文明世界遺留下來的理念組成了最初的民主。新批評學派的讀者可能對下面一些符號感興趣:象徵著法律秩序的海螺;象徵著人類科學的豬仔子的眼睛;象徵著希望的火堆等等。但是在這些之下,也就是這些符號和民主的根基恰恰是:拉爾夫是年齡最大,身體最強壯的孩子,他擁有獲得權力的資本,他是「強」的化身。並且這個團體最後崩潰的主要矛盾,恰恰也在於傑克也是強壯者。而且在前半部威廉用暖色調渲染的背後,有個更為致命的缺陷——這個「民主」沒有任何監督,任何仲裁。它連形成社會公約都不夠!
人類的文明並不取決於技術手段的先進。當然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很好的體驗出人類文明的程度。我在開篇提到的大型機械廠,彷彿是人類理性和文明的絕佳佐證。但是想過沒有,如果它是一個秘密軍工廠,剛巧被極端分子掌握,那麼這個所謂文明就是可怕的存在。我認為最能體現文明的是我們所能承載的政治。它是人性的匯總,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所在。個體無法提供值得借鑒的資歷。在電影《荒島餘生》中,雖然感人至深,充其量是教會大家怎麼在野外生存。《蠅王》在這個實驗廠里,探究了一群人最基本的生存法則,其實威廉已經完成了關於現代文明的解構,而非評論界一直主推的「人之惡」。
有幾個萌芽不知有沒有被廣泛注意。在傑克打獵後,跳起的舞蹈還有單調重復的歌詞;無法停止的狂歡和集體無意識;西蒙被殺時人群被詛咒一般的跳舞——這完全是宗教萌生時的原始形態。人在無法改變的環境中,產生本能的恐懼,是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源。在這個時候,脆弱並且毫無效率的民主形式,其實只是一兩個性格懦弱不肯妥協者的精神安慰,他們一邊回想著大人世界該怎麼怎麼樣,一邊暗自神傷。而在恐怖的驅使下和群體安全感的需要,另一群人,以傑克為首的人,迅速組織起了可以謀生的隊伍,一個最強者當權的專制制度。自然,在這個隊伍中,個人意志凌駕一切,沒有同情和民主。可是,無法否認的是,它才是在那個境地最適合的群落。最最善良的孩子們完成這一驚人的舉動後,最大可能的忘掉了另個世界的民主。
這和「惡」無關。荀子和韓非都不必高興。這不過是適者生存最簡單的體現。只是這體現的太過諷刺:只在短短的時間里,人,被現代社會教導又被遺棄的人,轉眼間就成了最野蠻的氏族部落人。就是只需要這樣短暫的一瞬,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就全部重建了,不存在了。文明脆弱如此,怎能不讓人心驚膽顫。它隨時隨地就可以崩潰。因為在它裡面,是千年不變的人性。「文明的程度,就是人從動物身上掙扎出來的程度。」
在結尾,大人的世界又回來了,他們帶走的是文明世界的明天——那些部落化以及可以隨時部落化的孩子們。文明有希望嗎?似乎《蠅王》永遠都不會回答這個問題了。
② 求Lord of the Flies(蠅王)讀後感 英文 200字左右
自己寫的不過字數有點多
③ 有關《包法利夫人》、《納尼亞傳奇》以及《蠅王》的影評
文明的虛妄與暴力的根—評《蠅王》
1985年,米高梅公司將威廉.戈爾丁爵士的名著《蠅王》(Lord of the Flies)搬上銀幕,保留了原書名和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非常幸運,這一次好萊塢運用現代影像手段來詮釋的故事並沒有完全走樣,《蠅王》是戈爾丁1954年的作品,這個時代背景很容易就和「存在主義」、「冷戰」聯系在一起。在這部令人心驚膽戰而又充滿著奇特想像的作品中,戈爾丁懷著微妙的戲謔與冷漠挖掘著人類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的互相殘殺的根源。
一群英國小學生因為飛機墜海,連同在失事中頭部遭受重創的機長班森,一起流落到一個無人荒島上。
他們之中有年齡最大、生性好鬥的傑克;有冷靜善良的、被稱為「團長」(一種類似我國少先隊的組織的頭目)的拉爾夫;架著一副近視鏡、懦弱而誠實的胖墩兒佩奇(因為名字的諧音piggy,被稱為豬小弟);還有性格內向沉默的西蒙。為了等待獲救,大家約定以拉爾夫為首領,一部分人點起篝火、等待經過的船隻和飛機,一部分人尋找食物、搭建樹葉帳篷,西蒙負責照料不省人事的班森。在海邊找到的一隻海螺殼被用來做集合的號角,誰擁有海螺,誰就有說話的權力。拉爾夫藉助佩奇的近視鏡利用凸鏡聚焦的原理點燃了篝火,然而卻造成了一次火災,海邊的一棵樹被燒枯了,火撲滅後,大家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艱苦。
混亂很快就開始了。在無聊的等待中,孩子們開始講鬼故事、到海邊嬉戲而不工作,由於食物缺乏,他們開始吃蜥蜴與不知道是否有毒的野果,有人開始偷東西。傑克發現島上有野豬,一心想獵取豬肉為食,與他親近的一群孩子紛紛嘲笑拉爾夫他們事倍功半的叉魚工作。傑克對島上沒有老師、沒有校規的生活倒是很滿意,他還到處宣揚說他們已經無望獲救,必須在島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組織了一群人准備獵取野豬,有一次刺傷了它,差點捉到。他們將野豬的血塗在臉上,扮成野蠻人。他們認為應該拋棄或者幹掉昏迷不醒的班森機長,因為這個廢物只能耗費他們的精力和資源。在一次暴風雨之後,班森機長失蹤了,在海邊找到了他的衣物,孩子們以為他瘋了,墜海而死。
由於無人看守,篝火熄滅,一次一架直升飛機飛過,卻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呼救訊號。這一次獲救機會的錯過不但使大家很沮喪,而且惹惱了拉爾夫,再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後,傑克帶領這一群孩子與拉爾夫、西蒙、佩奇等人分裂了,他們准備去獵取野豬為生。幾個孩子發現了一個洞穴,進去探視的時候,卻被一個怪物嚇了出來,傑克不信邪,親自跑去看,也被怪物嚇跑了,慌亂中他的長矛亂刺一氣,也不知道是否刺中了怪物。為了防備怪物的襲擊,傑克組織他的人搶走了拉爾夫的求生獵刀,並講島上有怪物的消息告知拉爾夫他們,一些孩子因為害怕怪物和渴望吃到肉,離開了拉爾夫,投向傑克的隊伍。
西蒙不相信怪物的存在,他有一根照明用的熒光棒,他獨自去洞穴看個究竟,到了那裡,沒發現怪物,卻發現了被傑克刺死的班森機長。與此同時,傑克在海灘上開了一個「野豬宴」,大家分食烤肉,為了炫耀他們的成果,拉爾夫和佩奇也被邀請參加。在海灘上,一群赤身裸體的孩子,臉上塗著野豬的血和膽汁,揮舞著長矛,圍著篝火跳著蠻族的舞蹈,傑克又發明了一種游戲,一些新加入他們的孩子被迫「扮豬」,大家一起練習象徵性的刺殺,拉爾夫和佩奇目瞪口呆的看著自己的夥伴在沙灘上打滾,而另一群夥伴彷彿懷著刻骨的仇恨在他身邊猛刺。就在這時,西蒙揮舞著熒光棒跑來,他要告訴他們怪物的真相,傑克卻喊道:「看,真正的怪物來了!刺他!」於是,一群人呼喝而去,一陣瘋狂亂刺,海灘上留下了西蒙滿是窟窿的屍體。
拉爾夫的隊伍只剩下佩奇和他自己了。而傑克卻在他的隊伍里建立了秩序和法律,不聽話的人要受到鞭打。他們又搶走了佩奇用來引火用的眼鏡。拉爾夫為西蒙的死傷心不已,佩奇一邊哭著一邊問他:「為什麼我們一切都按照大人的方式去做,卻總是不行呢?」。拉爾夫鼓起勇氣,帶著佩奇到傑克那裡去索要眼鏡,在海灘上和傑克打作一團。佩奇看不下去了,他拿出海螺,制止了打鬥,想對大家說些心裡話,可是沒說幾句,站在高處的孩子們推下一塊大石,將他活活砸死。傑克帶領著他的士兵到處追剿拉爾夫,他們點燃了森林,想將他燒死。拉爾夫拚命奔逃,一直跑到了海灘上,一塊石頭將他絆倒了,當他抬起頭來,卻發現一個荷槍實彈的成年士兵正疑惑不解的看著他們,問道:「你們在干什麼啊?」。幾架直升機和一隊士兵到達了這個小島,孩子們如夢初醒般的看著這些軍人們,他們挽救了拉爾夫,然而卻永遠也挽救不了孩子們失去的童真。
應該看到,這不僅僅是一部反映人性之惡的作品,搬出弗洛伊德來並不能解釋作品的全部。況且弗氏並沒有「人性本惡」之類的表達,這樣的理解是後人的誤會。弗氏只是提出了潛意識層面的學說,並沒有為它定性。1954年,正是大戰結束、冷戰開始的年代,大戰還會不會爆發,冷戰何時能夠結束對人們來說完全不可預期。存在主義的應時出現,便是這種「世界情緒」的集中反映。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和心理陰影一方面有力的沖擊著西方哲學自古希臘以來的理性和樂觀主義傳統,一方面加劇著人文主義哲學的悲觀化傾向和科學主義研究方向(不能不說是一種逃避)的興起。
小說和影片中都多次暗示者一次飛機失事是和戰爭有關,同時班森機長的逃跑是一個頗具象徵意味的事件,西蒙在解釋他的逃跑時說,「他害怕我們所有人」。西蒙說出了這一事件的本質。班森並沒有自殺,而是躲到了山洞裡。也許班森確實因為高燒而神經失常,不過他選擇逃避人群本身,卻毫無疑問的表露出「他人就是我的地獄」的思想,這與大戰之後人人自危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影片中還有豬小弟談到俄國潛艇將我們捉去將會怎樣的一個場景,影片中傑克的所作所為,正是尼采主義強力意志的形象化表現,當然,戈爾丁有意讓傑克扮演的是被希特勒曲解之後的尼采主義。可見,這部作品是具有時代特徵的。
當然,隨著90年代蘇聯的解體,鐵幕已拉起,冷戰已不復存在,然而能否認為誕生於那個時代的作品就因此喪失了它被解讀的價值呢?誠然,很多時代性非常強烈的作品確實已經走下舞台,而另外一些卻正因為時代的變換才使得它們自身具有的那些超越時代的光輝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
《蠅王》是怎樣昭示這些永恆的呢?首先,戈爾丁選擇了「孩子」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這是頗有意味的。孩子不僅僅是人類走向成熟的起始階段的象徵,而且孩子的視角因為沒有受到人世滄桑的污染,所以最純凈、最直接,孩子很容易就看到的東西,成年人卻往往熟視無睹。其次,他選擇了「孤島」這一特殊卻又典型化的場景。有許多人會看出這部小說顯然是對史蒂文生那些《金銀島》之類的冒險故事的戲擬。然而,戈爾丁的孤島無疑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一個寓言。在這個孤島上演繹的,是一部並不完整的人類文明的進化史。再次,戈爾丁選擇了「生存與拯救」這一人類永恆的母題。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存在與救亡的歷史,人類的進化是在不斷失去而並非不斷獲得中進行的,人類的一切努力,不可避免的都具有救亡的性質。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然而人類生存能力卻越來越脆弱,我們可以無中生有的克隆出一隻羊,然而卻常常被一場流感奪去生命,我們已經有條件進行登月探索,然而對我們自身卻所知甚少。我們居住在高樓大廈之中,然而我們嚮往的卻是田園小憩。似乎我們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總是處心經營了許久,才發現得不償失。
《蠅王》的故事就寫出了人類進化的這種迷惘與困惑。一群流落道荒島上的孩子,他們要生存,要等待救援,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原始社會的人們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可以說,他們被迫「返樸歸真」了。於是需要制度,需要管理,需要有一個領導,或者說是酋長。起初,權力的象徵是一個海螺,這種被公眾暫時認可的權力就象海螺一樣虛空。權力最終歸屬於強力意志者——傑克,因為傑克能夠領導孩子們殺獵野豬,讓他們吃到肉——顯然在這種境況下,生存的物質保障遠遠要比各種理性與文明的說教更具吸引力。因此,拉爾夫和豬小弟佩奇最終落得眾叛親離,而傑克的手下,即使挨鞭子、受侮辱,也不願意背叛他。可以說,戈爾丁通過孩子們的拉幫結派的游戲給與人類文明一個辛辣的諷刺——所謂文明,不過是吃飽了之後的人們用來嘲笑沒有吃飽的人們的東西。
當然,作者並沒有駐足於此,他在解構所謂文明、權力的同時對制度化的暴力同樣高高舉起反抗的大旗。在傑克建立的小小王國中,傑克憑借強力意志剝奪了原本應該憑借海螺而擁有的話語權,而在人類社會中,話語權就是政治權力的象徵和保障,同時依靠暴力鎮壓來勒令孩子們服從,孩子們起初是被壓迫者,後來就成為了壓迫者的幫凶,當他們在海灘上刺殺西蒙的時候,已經自覺成為了權力機器中的一部分,在制度化政治那如賽壬的歌聲一般誘人的召喚中,此時孩子們暴力的緣由已遠遠不是「逼不得已」所能解釋的了。對於暴力問題,歷來都有多種解釋,如果說孩子們對於野豬和鬼怪使用暴力還是因為一種生存本能的話,那麼傑克的暴力便是一種彰顯權勢的必要手段,而當孩子們對拉爾夫群起而攻之的時候,這樣暴力似乎已經沒有任何的理性基礎,完全成為了對不確定對象不確定目的非理性宣洩。這種暴力形式似乎在集體中最容易實現,也許模仿是人類的需要。
戈爾丁憑借他的小說是英國文壇為之一振並非是偶然的,在這部構思奇巧、寓意深遠的佳作之中,讀者能夠感受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好萊塢改編的電影也有著流暢的剪輯、優美的畫面和對原著足夠的尊重。不過在影片結尾處,戈爾丁還是略勝一籌,他讓如夢初醒的孩子們注視著遠方的一艘巡洋艦,而由於電影採取了第三人視角,這一情節的妙處只能遺憾的被忽略了。
轉載自:www.heatmovie.com
納尼亞傳奇的影評應該到處都有吧,自己找下,不要那麼懶
至於包法利夫人倒真是沒找到
④ 誰有(蠅王)英文的讀後感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the distant future times. In a nuclear war, a plane carrying a group of boys from the south toward the evacu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aircraft was attacked by a forced landing on a deserted Pacific coral island. These children are temporarily absent from the civilized world.No aircraft, no alts, a lot of hard work built up the human civilization at stake. Island, conditions were appalling, to the lucky children who survived a threat, but even the greatest danger from these innocent children had their own.
⑤ 高分懸賞!名著《蠅王》的800字左右的英文讀後感 !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the distant future times. In a nuclear war, a plane carrying a group of boys from the south toward the evacu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aircraft was attacked by a forced landing on a deserted Pacific coral island. These children are temporarily absent from the civilized world.No aircraft, no alts, a lot of hard work built up the human civilization at stake. Island, conditions were appalling, to the lucky children who survived a threat, but even the greatest danger from these innocent children had their own.
In the absence of alts, the children began living on the island. Ralph is a 12-year-old son of British naval commander, his elegant manners, optimistic self-confidence and control for alts from the freedom and joy if. He sounded will be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island to organize the children, was elected at the plenary session leaders.Childre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Ralph tent, picking fruit, lit the fire to wait for help.At first the children in an isolated island to live in harmony, and also enjoyable, but with the "beast" the emergence of a small island of peace in harmony is broken, the children will soon split into two factions: one faction to Ralph for representatives insist on the island to establish the order of civilized society, such as the requirements of urine in the designated locations, to meet and raise their hands when they should speak, the beach is always lit a fire as a signal for help. The other is represented by the choir leader Jack, who of these civilizations, and scoff at the practice of democracy, and uphold the original evil of human nature, as well a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instinct of destruction. Jack pretentious, and Ralph is very dissatisfied with elected leaders.He was assigned to go hunting, hunting of wild boar then inserted in a head on the pickets and forced other children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barbarians into colorful face painting, surrounded by the wild boar headCarnival flies, but they are allowed to help the fire out, thus losing a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be saved. The frightening thing is that more later, the latter tend to prevail more and more children joined the group of people. Away from the n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ts constraints, the person has undergone an unprecedented evil nature of the release, so that they graally into the "evils" of the abyss.Leadership in order to win, Jack has been attacked with Ralph's home, in the fierce fighting, the best friend Ralphof Aberdeendied in the melee, Simon was killed indiscriminately stick, Ralph himself into a tight encirclement. Boys kill each other, the entire island into terror. This group of boys here, the eventual total destruction of all, the whole island in the burn in the fire. Critical juncture, a British warship fires on the island discovered, in time came, Ralph survived.
Ralph finally realize his desire to be saved, but he is very sad for the companions of the fallen human nature and the non-stop crying ... ...
望樓主採納 謝謝
⑥ 求《蠅王》的諾貝爾獎評語的英文版,謝謝!
*1983年 威廉·戈爾丁(1911~1994)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蠅王》、《繼承者》、《金字塔》、《自由墮落》、《看得見的黑暗》、《紙人》等。1983年作品《蠅王·金字塔》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With clear realistic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th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fictional story, explains in today's world the human condition)。
⑦ Lord of the flies的讀後感
最近外教叫我們看一本小說----《Lord of the Flies》全英文的,書中文名叫《蠅王》。小說是一位英國小說家 威廉·傑拉爾德·戈爾丁·William.Golding寫的,《蠅王》是一部帶有神話色彩的小說,孩子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但那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兒童文學,而是一部寫給大人看的書,故事所展示的兒童世界只是成人世界的一個縮影。哎總之是一本好書,獲得過諾貝爾獎。至今自己也都沒看完啊。要看完要得好長時間呢。我們外教叫我們三個星期看完後寫讀後感,當然,會給我們時間。抱頭-我們有半天在教室看,頁數挺多的。個個喊暈就開始講話了。下面介紹一下書的簡介中文版的大家感興趣的也看看呀。 《蠅王》一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時代。在一次核戰爭中,一架飛機帶著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飛機因遭到襲擊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無人煙的珊瑚小島上。這群孩子暫時脫離了文明世界。飛機沒有了,大人沒有了,人類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海島上的環境很惡劣,對僥幸生存下來的孩子們構成威脅,然而——最大的危險竟然來自於這些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自身。在沒有大人的情況下,孩子們開始了島上的生活。12歲的拉爾夫是英國海軍司令的兒子,他優雅舉止,樂觀自信,為脫離大人的管制獲得自由而欣喜若。他吹響了一隻螺號,將分散在島上各處的孩子組織起來,在全體會議上當選為領袖。孩子們在拉爾夫的領導下搭帳篷,采野果,點起篝火等待求援。起初孩子們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和睦相處,到也其樂融融,但隨著「野獸」的出現,小島上的安寧和諧被打破,孩子們很快分成了兩派:一派以拉爾夫為代表,堅持在島上建立文明的社會秩序,比如要求大小便在指定地點、遇事開會並舉手發言、海灘上始終燃起一堆火作為求援信號等。另一派是以唱詩班領隊傑克為代表,他們對這些文明的、民主的做法嗤之以鼻,而崇尚人性中的原惡,以及破壞、毀滅的本能。傑克自命不凡,對拉爾夫當選領袖十分不滿。他被分配去打獵,便把獵來的野豬頭插在一個尖木樁上,又逼著其他孩子仿效野蠻人將臉部塗抹成五顏六色,圍著落滿蒼蠅的野豬頭狂歡,卻任憑救命的篝火熄滅,從而失去了得救的寶貴機會。可怕的是,越到後來,後一種傾向就越占據上風,更多的孩子加入了這群人當中。在遠離了人類文明及其規范制約之後,人性惡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使他們漸漸步入「罪惡」的深淵。為了奪取領袖地位,傑克帶人襲擊了拉爾夫的住所,在激烈爭斗中,拉爾夫最要好的朋友豬崽仔在混戰中墜崖死去,西蒙被亂棍打死,拉爾夫自己也陷入重圍。男孩們自相殘殺,整個小島陷於恐怖之中。這群男孩最終徹底毀滅了這里的一切,整個海島在熊熊大火中燃燒起來。緊急關頭,一艘英國軍艦發現了島上的大火,及時趕來,拉爾夫倖免於難。拉爾夫最終實現了他被拯救的願望,但他卻感到異常悲痛,為同伴們人性的淪喪而不停地哭泣……二拉爾夫是書中的主角,理性而勇敢,有號召力和領導才乾。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爭取獲救,手持的海螺成為民主的象徵物。但他擁有的的權力卻非常脆弱,脆弱到難以維持一個求生的火堆。拉爾夫的內心同樣有著陰影和黑暗,在一個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他不由自主地參與了對西蒙的迫害,而且他最終也未能把握住局勢,把這個孤島上的群體引向光明,眼睜睜地看著豬崽仔被殺,自己也被追得無處可逃,差一點死於非命。代表科學的眼鏡和代表民主的海螺也在爭奪中被摔得粉碎。就這樣,文明被野蠻輕易地征服,理性被非理性壓倒,建立在社會理性基礎上的民主在專制和暴力面前顯得是那麼的疲弱無力。豬崽仔是一個出身低微、有嚴重的哮喘病而無法從事體力勞動的戴眼鏡的胖子,愛思考問題,這個形象讓我們想到了知識分子。他的眼鏡是唯一在物質上對他人有用的東西,因為眼鏡可以聚光生火,但人們仍舊只是將他當成嘲弄的對象,甚至包括拉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