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放牛班的春天中學生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中學生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開學這些天,我們班同學的表現一向都很好,孔教師一高興,利用午時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講的是一位新音樂教師名叫馬修,他們班的同學調皮搗亂,教師不細心摔了一跤,同學們就開心地拿著他的包傳來傳去。遇到這樣的情景,院長一向是犯規就要懲罰,可馬修教師對於這些學生的錯誤,就不會懲罰,他會告訴學生錯誤在哪,並讓學生去彌補錯誤。
多麼好的一位教師啊!在同學們犯了錯誤,不是懲罰,而是讓學生明白他們自我的錯誤在哪裡,他愛每一位學生,為了他的學生,他付出的太多太多,每一天晚上,他都自我寫樂曲,自我編歌詞,再教給學生們。
其實,我們孔教師也是這樣的呀!她平時對我們關懷備至,對每一位同學都那麼有愛心。為了讓我們學習吟誦,她自我先從電腦上自學,學會了,在認真地一遍遍教會我們。此刻,當我們那首詩不會背時,只要把詩吟誦一遍,就會想起忘掉的詩句。
多麼好的一位教師啊!他自從發現很多同學都喜歡唱歌,嗓子都挺好,對自我寫的歌詞異常感興趣後,便發誓要成立合唱隊,教會同學們唱歌。
我們音樂教師也是這樣的好教師。六一兒童節前一個月左右,他決定成立一個合唱隊,參加六一的匯報演出。音樂教師從每個年級的各個班裡挑出隊員,每一天利用午時放學後輔導我們唱歌,不圖一分錢,不要一點兒回報,心甘情願地一點點教我們樂理、唱歌技巧。
多麼好的一位教師啊!正因為他贏得了同學們的喜愛,當他因故被院長開除,將要離職時,院長狠心不讓學生們與馬修教師相見,於是,同學們便疊出紙飛機,把自我想要說的話寫在了飛機上,當教師走過教室樓下,一隻又一隻的紙飛機從窗口飛落下來,上頭寫著不一樣的送別話。同學們在沒人指揮的情景下,又一次唱起了馬修教師教的歌,揮手與教師告別……
我又想到了我們以往的英語教師,她教我們英語只教了一個學期,第二個學期只上了幾節課,教師就因為家裡的原因辭職了,當時,教師有樣東西忘在了教室,當已經致辭的教師又回來拿東西時,我們全班同學一下子圍住了教師,拉住教師的手,捨不得教師走……
這樣的好教師,愛心送給了一大群調皮的學生;這樣的.好教師,把一位簡直無葯可救的學生教成了歌唱家;這樣的好教師,教出了一群團結友愛的合唱隊!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裡面寫了一群不守規矩,沒有教養的孩子,在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的耐心指導下,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個乖巧懂事的可人兒。
電影中的校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關在密室里,無視這些孩子們的害怕,而新調來的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位偏袒,而是給予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在這部電影里,有許多感動人心的鏡頭。
鏡頭一馬修老師剛進這所學校時,很多同學都不服氣,花招百出地捉弄他,每到上課時間,同學們都吵吵鬧鬧的,在馬修老師去校長辦公室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畫了一個馬修老師的頭像,給他的禿頭來了個特寫,正巧馬修老師回到了教師,他不但沒生氣,而且也給那位同學畫了一幅畫,因為那位同學鼻子上有一顆紅痣,所以馬修老師也給這顆紅痣來了一個特寫,變成了小丑頭像,惹得同學們鬨堂大笑。
鏡頭二:在影片快結束時,馬修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有天賦的男孩因為犯了錯而晾在一邊,神情顯得十分寂寞。第一節音樂快結束時,馬修老師突然轉向那個男孩,那個男孩很驚訝,但更多的是驚喜,他出色成功地完成了這次演唱。如果是換成任何一位別的老師,同學們犯了錯誤,一定會不相信他們,而馬修老師卻給了他們許多機會。
我真想去那所學校里,成為馬修老師的一名學生。
鏡頭三當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時,校長下了一條命令:不準讓學生和馬修老師見面。於是,那些孩子們想出了一個辦法。當馬修老師快走到校門口時,突然從教室窗口飛下來了一些飛機,上面寫的都是對馬修老師的不舍,馬修老師抬頭一看,無數只小手在教室窗口擺動著,孩子們都捨不得這位擁有著父愛般的老師。
看完影片後,我才知道這個「放牛班」是指那幫調皮的學生,「春天」,是代表希望的意思,而那位馬修老師就像一位放牧人,用他的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
『貳』 放牛班的春天感受50—100字
感受如下:體現了對教師的尊重以及對問題學生的關懷,喚起了人們心靈的共鳴。
《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劇情堪稱法國版的「麻辣教師」;主題結構並不算新鮮,卻把輕松逗趣、溫馨可愛推到極致。
該片沒有美女、沒有暴力、沒有動作、沒有太多商業元素,該片如一股清流,用最古典的技法說出了一則最純真的故事,將長期被「電影機器」圍攻的觀眾心靈徹底清洗了一番。
放牛班的春天的相關創作背景:
影片劇本靈感自1945年的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導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貝漢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檔。該片也是克里斯·巴哈蒂一鳴驚人的導演處女作。
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擔任10年以上的音樂製作人,這使他在該片中對音樂的把握爐火純青。
『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教育法國電影的意義,故事情節雖然不是跌宕起伏,但也很感人。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馬秀去一所學校擔任學校監督員的故事。這所學校有壞性格、淘氣的學生、冷酷的老師和殘忍的校長。由於學生們的惡作劇,校長以暴制暴的方式管教這些學生,結果恰恰相反。
其中一個叫貝比諾的孤兒期待著每周六在門口永遠不會來的父母一起回家。
馬秀看到了這種情況,想用自己的方法改變。馬修驚訝地發現,這些壞學生非常喜歡唱歌,所以他自發地組織了一個合唱團,教他們唱歌。因為愛,他們一點也不吵,積極合作。
漸漸地,學生們開始明智起來。後來,學校著火了,馬修帶著孩子們在山上玩耍,救了孩子們。校長認為馬修的失職引起了火災,並解僱了馬修。
離開前,孩子們唱歌,飛出紙飛機,上面寫著每個學生的信息。與此同時,貝比諾帶著行李和馬修一起離開了,那是星期六。
『肆』 放牛班的春天 英文影評
"Spring of the Cattle Class" is the French version of the "spicy teacher."
The theme structure is not new, but it is easy and funny, warm and lovely to the extreme, and reflects the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he concern for the problem students, arouses the resonance of people's hearts.
No beauties, no violence, no action, and not much in the way of commercial elements, it's a clean SLATE.
With the most classical techniques to tell the most pure story, will be long besieged by the "movie machine" of the audience's heart thoroughly cleaned.
譯文:《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劇情堪稱法國版的「麻辣教師」。
主題結構並不算新鮮,卻把輕松逗趣、溫馨可愛推到極致,並體現了對教師的尊重以及對問題學生的關懷,喚起了人們心靈的共鳴。
該片沒有美女、沒有暴力、沒有動作、沒有太多商業元素,該片如一股清流。
用最古典的技法說出了一則最純真的故事,將長期被「電影機器」圍攻的觀眾心靈徹底清洗了一番。
創作背景
影片劇本靈感自1945年的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導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貝漢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檔。該片也是克里斯·巴哈蒂一鳴驚人的導演處女作。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擔任10年以上的音樂製作人,這使他在該片中對音樂的把握爐火純青。
『伍』 求《放牛班的春天》英文讀後感
自己翻譯成英文就可以了:
今天,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感受很深。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2004年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所指導的電影。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從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特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漸漸回味起了當年的事情……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潮起潮伏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簡單干凈的音樂。劇中寫到的人物,各個朴實善良。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的離開學校的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玩劣甚至邪惡的學生的祝福與思念。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辛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懷著對已逝歲月的緬懷,聆聽著如清泉般悠揚的歌聲,當心動的音符觸動到心靈的深處。我忽然想到美國詩人愛默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最動聽的還是未唱出的歌。」的確,無論一個人卑微與高貴,但這並不代表的他不可以有美好的情感。
這部電影雖然簡單,但是卻因為這一次次的感動,讓人回味不止……
『陸』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33篇)『柒』 求《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0字!急!!!!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系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復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葯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遠弗介,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一位好老師如此重要,卻非常困難,因為面對一群不同個性,不同資質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師,最須要擁有的,對學生不要時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用愛心與信心,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跡,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記得上學期上雷老師的《教育原理》時,她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為了慈父般的愛。
『捌』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教育題材的音樂電影,整個電影的風格是古典的,傳統的,色調是單一的。一群頑皮搗蛋的學生,一位仁慈,心地善良,善於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的馬修老師,以及一位粗暴專制,趨炎附勢的哈善院長組成了整部電影的核心人物架構。
法國電影溫文爾雅,慢節奏地拍出所要達到的效果,《放牛班的春天》正是一部通過音樂熏陶一群頑劣成性的孩子的慢節奏電影,讓他們在音樂中找到自我。
池塘畔底輔育院,一所大門永遠緊閉著的「監獄」式學校,這里「關押」一群「毛病」學生,他們性格孤僻,頑劣成性,胡作非為,為此院長制定了一套「行動--反應」的方案來管理孩子。
正確的來說,應該是懲罰孩子。在這里孩子的天性始終得不到釋放,心裡的感受無從訴說,院長則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謀求私利,盼望升遷授勛。
好的電影總有好的演員,在這部電影里有一對鮮明的對比,就是善於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馬修老師和蠻橫無理,欺上媚下的院長。演繹這兩個角色的演員的演技無疑都是大師級的,毫無挑剔的。
馬修老師從初來乍到的不安、手足無措到後來的主動承擔,表情,動作,神情無一不表現得淋漓盡致。
1、院長叫他點名時,嚇得他望了院長幾眼,腳都站不穩,點名冊都要掉下去,像極了一位突然間接到要上場表演的命令的觀眾。
2、他保護帶頭搗亂以及傷害麥神父的學生,只是他想給孩子一次改過的機會,讓他認識到自己在犯錯誤,懂得悔改;而不像校長,以暴制暴,只會屢禁不止。
3、當麥神父病重轉院時,孩子心裡極其內疚,並害怕地問馬修老師:「他會死嗎?」馬修老師攬過他的頭放在自己的胸口,像一位慈祥的父親一般地對他說:「不會的,醫生會救活他的!」
這與之前老恐嚇孩子們帶他們去院長室的馬修覺得,他自己更有了一份責任去守護這群孩子;主動提出組合唱團;打破曾經的諾言,為孩子再次寫曲;善待不會唱歌的佩皮諾;勇敢向院長提出取消集體受訓;不顧一切偷院長木頭,只為孩子們有熱水洗澡……
馬修老師這個角色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戲不是做出來的,而是真情實感地表達出來的!
『玖』 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英文影評100詞左右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I realized that this "cattle herding clas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eal "cattle herding class". The so-called "cattle herding class" refers to a group of troubled teenagers, their personality, temper and their short but complicated life course. Spring is a hope, a "re" meaning, a winter. After that, everything recovered, a symbol of vitality.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France, a suburb of a small town, with such a strict system of juvenile schools. The students in this school did not become clever because of such strict control. Instead, they became a group of children who were not ecated and only used force to solve problems. Nevertheless, no one knows that in such seemingly hopeless children's young hearts, wonderful dreams are quietly sublimating. With such innocent dreams, they met a man who could change their destiny - Matthew.
In movies, the director not only has no patience for the children, but also often imposes severe corporal punishment on the children who have made mistakes. For example, he confines the children in the confinement room alone, ignores the children's fear and fear. Matthew is totally different. He is full of love for the children. He is not blindly partial to the children who have made mistakes. Instead, they were given the chance to change their ways. Under his guidance, every child regained their confidence and found their own spring.
On the way of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on students can be said to be infinite. A bad teacher can destroy a child's life. On the contrary, a good teacher, often with a gentle encouragement and a positive look, can let others see the hopeless bad students and find themselves again. The direction of my life.
When a good teacher is so important, it is very difficult because it is a great learning to teach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qualific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n my opinion, "patience" is a good teache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have it. Don't yell at students, even fight with each other, No. To give up any student, as long as we use love and confidence, one day the students will become beautiful butterflies.
Matthew, he's like a kind shepherd. He found a group of lost lambs with love. Illuminate the way with love, guide them with love. I want to say: this is not a miracle, but a miracle of love. When disciplining boarding students, students form a choir, inspire their children's potential with music, let wild boys become shining angels, and use pure music to call back their cold hearts for a long time. I clearly remember one of the lines: "Wait a minute, he is my only bass voice." This sentence is full of his dedication to the cause of ecation; equal to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 value, equal attitude.
I remember last semester when Ms. Shanglei's "Principles of Ecation" emphasized that "everyone is a complete world,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existence is valuable". In accepting the principal's task, Mato put forward three conditions: first, not to punish students corporally; second, let me punish students who committed crimes; third, not to reveal their names. All of them reflect his concern for young people's spirituality and humanity.
Finally, everything in this class changed. Beautiful scenes of spring emerge in every child's mind. What they felt from Matthew was no longer the fear of making mistakes every day, but graally transformed into fatherly love.
『拾』 放牛班的春天英文影評50詞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Pépinot alte,戴迪亞·費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 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該片於2004年3月17日在法國正式上映並以850萬人次獲得法國年度票房冠軍。2005年該片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歌曲兩項提名以及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獎項。[1-2]
中文名 放牛班的春天 外文名 Les choristes 其它譯名 歌聲伴我心(港) / 唱詩班男孩 / The Chorus 出品時間 2004年 出品公司 百代電影 發行公司 Pathé Cinéma 製片地區 法國,德國,瑞士 製片成本 €5,500,000 拍攝地點 法國 拍攝日期 法國 導 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編 劇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 Philippe Lopes-Curval 類 型 劇情/音樂 主 演 傑拉爾·朱諾,狄迪爾·弗拉蒙,雅克·貝漢,瑪麗·布奈爾 片 長 97分鍾 上映時間 2004年3月17日(法國) 分 級 PG-13 對白語言 法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372824 主要獎項 第77屆 奧斯卡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 幅 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配 樂 Bruno Coul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