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大渡河》中灑滿了烈士們的什麼
這是電影《大渡河》中偉人的一段經典台詞:我們走過的路,灑滿了烈士的鮮血,我們永遠也不應該忘記那些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
B. 找有關長征影片中的精典台詞及有關長征的歷史~~急!
1959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日子裡,根據話劇《萬水千山》改編的第一部長征題材彩色影片《萬水千山》上映。影片從紅軍某團某營的角度表現長征,飛奪瀘定橋、搶渡大渡河、突破天險臘涌詰齲�狀我緣纈暗姆絞匠氏衷詮憒蠊壑諉媲啊F�斜硐至撕煬�剛皆狽�醬笱┥健�仙嬲釉蟮兀�胂丈蕉袼��返奈尬肪�瘢�痰莢崩鈑泄���昂俺觶骸叭酶錈�鎰怕砬敖� 逼渚捌淝榱釗四淹�?
60年代,戰史題材片《突破烏江》主要以紅軍某團為視角,藝術地表現了1934年底紅一方面軍突破國民黨軍隊烏江防線的戰斗過程。我軍在當地群眾支持下,小分隊乘夜渡江,接應後續部隊成功強渡,保證了大部隊挺進遵義計劃的順利執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紅軍的戰術和戰績。影片《金沙江畔》講述的是紅軍北上抗日途中到達金沙江畔,蔣介石的特派員與當地大土豪勾結,製造「紅軍」搶劫藏族大土司桑格女兒珠瑪的事件。紅軍堅持黨的民族政策,為了革命大目標,不惜犧牲,救出珠瑪,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通過藏區繼續北上。
這個時期,著重從個體角度表現紅軍的斗爭意志和紅軍精神並產生影響的影片也有幾部。影片《紅鷹》表現紅軍長征經過甘南藏族區白沙草原時,紅軍女醫生林華在突圍時負傷,她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牧民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國方針,組織起一支藏民游擊隊。影片《羌笛頌》中,紅軍女戰士董永貞負傷留在羌寨,發動當地群眾與敵人開展斗爭。她因傷犧牲後,羌族游擊隊長瞞住她犧牲的消息,仍然四處張貼署有她名字的標語,以她的名義繼續和敵人戰斗。
70年代末以來,長征題材影片數量不斷增加,題材領域有了新的開拓。影片《贛水蒼茫》表現了紅軍某團指戰員與王明錯誤路線的斗爭。影片《大渡河》細膩地展現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等戰斗過程。80年代初,八一廠拍攝的《四渡赤水》是繼《萬水千山》後又一部大型長征題材影片。影片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以真實史料為依據,表現遵義會議召開後,重新掌握軍隊指揮權的毛澤東指揮紅軍出奇兵四渡赤水河、擺脫敵人戰略包圍的壯舉。影片通過再現這個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範例,歌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
此後,長征影片的角度、風格、視點越來越多樣化。影片《金沙水拍》展現了長征途中毛澤東的情感空間,豐富了毛澤東作為軍事家、政治家、詩人、丈夫、姐夫等多重角色的豐富性格。影片《草地》中,三個方面軍的掉隊紅軍指戰員組織起來,互相鼓勵,走出險惡的草地,從一個小角度凸顯紅軍團結戰斗的革命意志。《馬蹄聲碎》以對紅軍戰士個體感情世界的渲染之筆,使歷史更多具象化,更多感悟性。跋涉途中,兩個人為尋找食物葬身江水,一人長眠在草地,倖存的5名女兵終於追上了紅軍大部隊。透過她們種種獨特的心理和行為,觀眾可以深深感受到堅強的人格意志力量。影片《彝海結盟》通過劉伯承率領紅軍先遣隊通過彝族地區時,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劉伯承與頭人小葉丹歃血為盟,將不懼犧牲的紅軍征程表現得更加真實、生動、感人。這些影片從紅軍的堅定步履中意味深長地表達著紅軍主動精神的勝利,顯現著一個極其寶貴的創作立場:人類永遠站在歷史的連接點上,每一代人都是歷史的承前繼後者,他們需要在記住歷史的同時傳承歷史的精神。
80年代以來也拍攝了許多長征題材作品。例如,《遵義會議》就富有啟示性地詳述了革命轉折關口的遵義會議的歷史過程;《大渡橋橫鐵索寒》表現紅軍渡過金沙江,最終沖破蔣介石的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的整個戰略行動過程;《長征歲月》講述長征途中幾名掉隊的紅軍官兵,在追趕大部隊中靈魂升華的奮進歷程。《太陽女神》通過紅軍女戰士金子追趕部隊的故事情節鏈,寓意著人民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不會停止。《草地之光》首次表現劉少奇同志在長征中擔任紅軍籌糧委員會主任時為紅軍籌糧的過程,表現了紅軍將士的樂觀精神、犧牲精神和大局意識。《血戰萬源》表現紅四方面軍粉碎十萬川軍對川陝根據地的六路圍攻,將處於內外雙重困難中的總指揮徐向前的軍事才能和道德情操給予了生動的展現。
世紀之初出現的史詩性長篇電視連續劇《長征》是長征題材電視劇最重要的收獲。從該劇中不僅能看到更為真實的戰爭場面,感受到紅軍將士艱難無比的跋涉和巨大犧牲,更能看到黨是怎樣一步步戰勝錯誤路線,確立毛澤東正確路線的。電視連續劇《長征》與電影《長征》相得益彰,共同構成較之以往規模最大表現最為完整的銀屏長征奇觀。這兩部沒有粉飾的長征題材影視片,達到了藝術性、感召力和感染力的融匯統一。影視片中的長征能夠得到如此表現,既緣於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緣於歷史的進步以及創作者的歷史責任感。它們共同傳遞著一個信息:長征屬於歷史,長征精神將永遠輝耀著現實和未來。
長征題材影視作品擁有眾多觀眾,這里除了歷史內涵選擇的因素,還在於其深刻的思想內涵、人性內涵和文化內涵的選擇。生活中的長征已成往事,但藝術領域的長征任重道遠。
□相關鏈接
正在拍攝中的長征題材影視片
《雄關漫道》:20集電視劇,八一廠和貴州省委宣傳部合拍,描述了紅二方面軍的長征歷程,是中宣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重點劇目。
《我的長征》:電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以一位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的經歷為主要線索,從普通人的視點展示長征。
《烏蒙磅礴》:30集電視劇,雲南影視產業和雲南銘鼎影視文化公司共同拍攝,描述了1935年2月中央紅軍在雲南昭通扎西的一段歷史。
《不能忘卻的長征》:八一廠軍教片部拍攝的長徵文獻紀錄片。
《中國工農紅軍》:12集文獻紀錄片,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製作,全景式展現中國工農紅軍1927年至1937年為民族解放浴血奮戰的悲壯歷史。
《偉大長征》:12集文獻紀錄片,中央檔案館和國家檔案局聯合拍攝,全景式展現了紅軍長征的歷史。
《長征,不朽的魂》:5集專題片,中央電視台拍攝,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展示了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壯闊圖景。(宋軍峰、王友存)
C. 電影《渡河渡河》觀後感
今天是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我看了一部振奮人心的好影片。片名是《大渡河》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
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基礎。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紅軍選出了17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孤舟奮勇、不怕犧牲,直撲大渡河對岸。這時國民黨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令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208旅回援瀘定。這時,我左路部隊已佔領橋頭,攀著十三根凌空搖盪的鐵索向對岸突擊。
這部影片充分體現了紅軍為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生命,奮不顧身地與敵人作戰。使我明白了沒有當年這么多英雄戰士的生命與鮮血,也沒有現在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所以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為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讓中華民族更加富強!
D. 電影大渡河的內容簡介100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這時,我左路部隊已佔領橋頭,攀著十三根凌空搖盪的鐵索向右岸突擊,最後獲得了偉大的勝利。
E. 《大渡河》電影的主要內容
電影名:大渡河
導 演:林農 王亞彪
編 劇:江西省《大渡河》創作組(黑龍江省文聯魯琪執筆)
主 演:韓適 趙申秋 劉懷正 傅學誠 陳寶國
上 映:1980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戰爭片
大渡河 (1980)故事梗概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這時,我左路部隊已佔領橋頭,攀著十三根凌空搖盪的鐵索向左岸突擊。當蔣介石打電話訓示右岸守敵時,接電話的已是紅軍戰士小張……毛主席安步走下瀘定橋頭,對身邊的戰友們說:"夢想我們當石達開第二的那個人作何感想呢 ?
F. 大渡河電影故事梗概
電影講述了1935年5月,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
黃團長率領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越過天險,一舉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為石達開第二的陰謀。從而打開了北上抗日的通道。
(6)電影大渡河台詞擴展閱讀:
《大渡河》電影詳述——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地。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
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
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丁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
紅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追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G. 關於長征的電影的精彩台詞
70年前,戰略上的決策、戰鬥上的需要,使得年輕的中國工農紅軍必須要踏上那一程自己也不知道前方有多少險惡的征程;70年後,一位老導演帶領一群優秀的電影人,再一次把長征歷史畫卷搬上了銀幕,讓人們再震撼中領略共和國締造者們的艱辛。
《我的長征》以十五歲少年王瑞的炮火硝煙中成長為主線,描繪了人類戰爭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幕——長征。王瑞全家四口人都參加了長征。湘江突圍時,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他第一次認識了毛澤東,他的父親也在慘烈的炮火中犧牲了。殘酷的戰爭給他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創痛。再婁山關大捷中,紅小鬼已經成了殺敵的猛將。他終於明白長征就是要往「打勝仗」的地方走。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一直以「跟著走」為信念的瑞娃子終於到了陝北。
名詞解釋:長征
[解釋]1.長途旅行;長途出征。
2.特指中國工農紅軍1934—1935年由江西轉移到陝北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長征(Long Marches)
【時間】1934~1936年間
長征准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征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地點】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長征宣言】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
H. 電影《大渡河》
《大渡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6uBhGlniUUFeOs_1drNgpw
作品介紹:《大渡河》是由林農與王亞彪執導的一部戰爭片,主演是劉懷正,上映於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