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張元導演為例用他早期獨立電影與近期體制內商業電影的比較,分析張元電影的元素及在環境轉變下市場
張元說自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聽到一個身高一米八體格壯碩營養充足的男人這么說,我覺得有點異樣的感覺。不過,再想想10年來張元拍的那些電影———如酗酒導致的精神病患者(《兒子》)、女殺人犯(《過年回家》)之類的故事,我就毫不懷疑了。
當然,誠如我們親眼所見,張元悲觀但不厭世。悲觀既不影響他以令人吃驚的出產量拍電影,也不妨礙他成為一個精明的現實主義者。
有一件事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是在張元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並獲得最佳導演獎之前的三個月,也是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當時我和他聊了一會兒,然後問他對評論界的看法。「評論界?」張元仰著大腦袋瞪著大眼珠子反問我。這句反問像釘子一樣深嵌在我的記憶中,而且極有可能銹死。後來只要我一想起張元,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它。
後來和張元接觸多了,發現反問原來是他和人對話的一種風格,尤其是和記者,尤其是談有關電影的時候。他的這種說話方式和他大起大落的面部表情結合在一起,往往顯得咄咄逼人。這種認真和很多導演面對媒體時只說一堆一堆的套話空話———如果不是假話———的老奸巨猾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然,說到風格或者對比,張元的電影比他本人更具有獨特的個性。有人說張元的電影都是紀實風格的,張元對此有不同的說法:「不能簡單地用紀實風格來說我的電影。我覺得用一個詞兒來套電影不好。比如《過年回家》,有人說它是很現代的,也有人說它很古典。我只能說,我的電影都是張元風格。」
張元風格又是什麼呢?其實「風格」本就是個曖昧的詞兒。如果非要概括,我覺得說張元電影「反對唯美,拒絕煽情」還比較准確。這也是我尊重張元和他的電影的理由,尤其是在有越來越多的導演越來越煽情的今天。
和張元的電影一樣,張元這個人也是很「張元風格」的,你很難將他歸類。就像他除了拍故事片,還大量拍攝紀錄片、電視短片和MTV,能夠「用多種藝術手段來表達自己」,他也很能夠用多種方式呈現復雜的人格魅力。
我不是說張元善於做秀。做秀是一種能力,卻不是魅力。我認識的張元是一個真誠而坦盪的男人,這有他一對明亮且帶著無辜孩子氣的眼睛作證。
比如說在國外獲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內地的電影導演們,一般對於在國外獲獎往往心中竊喜,同時又要裝出一臉的滿不在乎,一來免得被搞評論的老爺們扣上「迎合西方口味」的專用帽子,二來順便故示清高。這種情形見得多了,我差不多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張元從來不會這樣假清高。在過去的10年中,張元共拍了8部電影,全都在國際上獲過獎,其中有名不見經傳的,也有煌煌如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這樣的大獎,去年10月18日,他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和平文化獎」。對這一切,張元表現得只在情理之中高興,不在意料之外張狂。那份篤定塌實不裝孫子是國內導演中少見的。
大概有些人還記得1999年有一陣子「張元回歸體制內拍電影」曾經一度成為媒體的熱門話題。那一年他拍了《過年回家》和《瘋狂英語》兩部電影。2000年張元幹了很多事,先後拍攝了短片《金星小姐》、喜力節拍音樂節廣告、電視電影《海南海南》等,還應施瓦辛格之邀為特殊人奧運會拍了一個紀錄片;應中國殘疾人基金會之邀赴美國拍攝被收養的中國孤兒。而最近,張元在忙兩件事,一個是為崔健的新歌《農村包圍城市》拍了MTV,正在做後期;另一個是他剛剛接到義大利貝納通公司貝納通先生的邀請,將於本月底前往紐約拍攝該公司用於全球播出的電視電影廣告。
看上去,「現在張元狀態頗佳,活兒多得像是干不完。但是我更期待的是早一點看到他的新電影作品。前兩天遇見了問他,他說別急,「很快就會有消息了」。
② 張元指導的影片和獲得的獎項
張元1963年生於江蘇,祖籍南京,自幼學習繪畫。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個人集資獨立製片。被美國《時代周刊》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青年領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網聯合評選為全國十大新銳青年。被《中國青年》雜志評選為將影響下個世紀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授與文化和平獎。
主要作品:
電影:《媽媽》(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評委會獎和公眾獎、柏林電影節最佳評論獎、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影評人大獎);
1992年的《北京雜種》(獲瑞士洛迎諾電影節特別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1996年的《兒子》(獲鹿特丹金虎大獎與最佳評論獎);
《東宮西宮》(正式入選1997年法國嘎納電影節、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獎、獲義大利托米那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以及斯洛維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98年的《過年回家》(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大獎等四項獎、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西班牙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數字電影《金星小姐》。
2002年《綠茶》《江姐》
紀錄片:《廣場》(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義大利國際民族電影節最佳人文紀錄片獎);
2001年的《收養》。
MTV:1990年的《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與《一塊紅布》(分別獲得美國MTV亞洲最佳MTV獎與舊金山金門特別獎);
1994年《飛了》;
1999年的《瘋狂英語》(獲米蘭電影節最佳影片)。
③ 哪位大哥知道看張元導演的《瘋狂英語》
張元,1963年10月生於江蘇,祖籍南京,自幼學習繪畫。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畢業後個人集資獨立製片。第一部影片是《媽媽》。影片《過年回家》獲得第4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也是中國內地導演首次獲得最高導演獎項。美國《時代周刊》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青年領袖"之一;被《中國青年》雜志社選為將影響下世紀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授予文化和平獎。
他拍攝的電影有《媽媽》、《北京雜種》、《兒子》、《東宮西宮》、《過年回家》、《我愛你》、《江姐》、《綠茶》等;拍攝的紀錄片有《廣場》、《瘋狂英語》、《金星小姐》、《施瓦辛格中國行》、《收養》;拍攝的電視劇有《閃》;拍攝的MTV有崔健的《一塊紅布》、《飛了》、《農村包圍城市》和張雨生、鍾鎮濤、蔚華、羅琦、義大利歌星帕蒂等人的MTV;另外還有音樂電視片《海南,海南》和短片《丹麥姑娘》,以及義大利貝納通廣告等。
張元厭倦了多年的地下導演生涯,他拿著《瘋狂英語》跑到電影局,希望能夠審查通過。最終在他自我批評檢討之後,他開始走向地上,拍攝了偏向主流的電影。《瘋狂英語》是一部紀錄片,張元出於藝術標准和商業要求,在本片里壓抑了個人的主觀意見,客觀的記錄了李陽在全國各地宣傳鼓勵"瘋狂英語"的過程。
④ 求張元1999年紀錄片《瘋狂英語》高清下載鏈接或種子
燈枯的世界
滿天星斗
如午夜的曇花
瞬間美麗後悄然而休
錯過那一世情緣
⑤ 形容鼻子怪怪的那個叫什麼電影了
《瘋狂英語》。一個世紀末英語「狂者」的講課過程。影片通過導演張元的視角,為了瘋狂英語伴隨而出現的種種現象。
⑥ 張元的演藝經歷
1990年自籌資金獨立完成影片《媽媽》,該片是中國的第一部獨立電影 。成為該屆電影學院畢業生的第一部作品,影片剛完成就遭禁 。
1991年執導的影片《媽媽》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中獲評委會大獎和公眾獎。同年為崔健拍攝的音樂錄像片《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獲美國音樂錄像片年獎最佳亞洲音樂錄像片獎 。
1992年他執導的第二部獨立製作影片《北京雜種》反映了中國當代青年的精神狀態,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搖滾影片,同樣也被禁演,他亦被禁止再從事電影工作。5月完成艾敬歌曲《我的1997》的MTV。同年影片《媽媽》在愛丁堡電影節上獲得歐洲影評人費普里希獎 。
1993年影片《北京雜種》獲得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同年為崔健拍攝的音樂錄像片《一塊紅布》在美國三藩市電影節上奪得了金門特別獎。之後為陳勁首張專輯的同名歌曲《紅頭繩》拍攝MTV。
1994年和導演段錦川聯合拍攝完成紀錄片《廣場》 ,以及崔健的MTV《飛了》。
1995年元月張元完成羅琦MTV《隨心所欲》。
1996年張元與布魯塞爾藝術節共同製作了第一部戲劇《東宮西宮》,並攝制完成同名影片 。戲劇《東宮西宮》參加了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節、法國巴黎秋天藝術節、巴西聖保羅藝術節的演出,電影《東宮西宮》獲得1996年阿根廷Mardel Plata Film Festival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獎項。
1997年同志題材影片《東宮西宮》正式入選法國嘎納電影節「一種注視」單元 。
1998年2月底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發布解禁令,恢復張元參加國內影視片單位攝制影視作品的資格 。之後與西安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故事片《過年回家》,該片獲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同年完成紀錄片《釘子戶》,該片獲得日本放送基金會一等獎。
1999年張元完成紀錄長片《瘋狂英語》,此片參加10月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應邀與國際10位導演聯合拍攝紀念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的短片《丹麥姑娘》 。
2000年張元拍攝完成數字電影《金星小姐》 。張元應特奧會形象大使――阿諾德·施瓦辛格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邀請,拍攝紀錄片《施瓦辛格中國行》。
2001年張元完成紀錄片《收養》和音樂電視片《海南,海南》的拍攝。
2002年春張元應邀拍攝貝納通全球電視廣告。同年執導根據王朔小說《過把癮就死》而改編的電影《我愛你》是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第19屆美國聖丹斯電影節正式參賽影片,該片獲1600萬票房,打破當年國產片的票房記錄 。同年拍攝完成京劇電影《江姐》,並率同名京劇赴德國科隆現代藝術節演出 。再度與崔健合作,完成MTV《農村包圍城市》。
2003年執導的電影《綠茶》國內公演,影片應邀參加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作為展映影片,以及法國杜維爾舉辦的第六屆亞洲電影節。同時完成二十集電視劇《閃》的製作 。
2004年4月23日—30日在義大利烏迪內舉行的遠東電影節中,邀請了張元的三部影片《綠茶》、《我愛你》、《江姐》參展,組委會在放映期間組織張元作品特別討論會 。
2005年執導改編自王朔同名小說的電影《看上去很美》 。同年張元監制、製片京劇歷史紀錄片《粉墨春秋》。2007年執導電影《達達》,影片入圍第十七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2012年張元執導的微電影試水之作《床上關系》取得了總量超過1.5億播放量,之後又執導一部聚焦時下男女關系的微電影《艷遇》 。
2013年11月8日執導的愛情電影《有種》上映,影片入圍釜山電影節影展 。
2014年4月張元執導首部反映母愛的公益微電影《最初的愛》 。8月張元與韓國導演裴昶浩共同任「2014年中韓未來影像人才培訓課程」活動導師 。
⑦ 第六代——張元
張元,39歲,江蘇南京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個人集資獨立製片。
1990年,處女作《媽媽》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評委會獎和公眾獎,同年,他製作的兩部MTV《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與《一塊紅布》分獲美國MTV亞洲最佳MTV獎與舊金山金門特別獎。
1992年,《媽媽》獲柏林電影節最佳評論獎。
1993年,《北京雜種》獲瑞士洛迦洛電影節特別獎,並於次年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1995年,《廣場》獲得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義大利國際民族電影節最佳人文紀錄片獎。
1996年,《兒子》獲得鹿特丹金虎大獎與最佳評論獎。
1997年,《東宮西宮》獲得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獎,同年,又獲得義大利托米那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斯洛維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99年,完成紀錄片《瘋狂英語》,《過年回家》獲得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
⑧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風格的電影有什麼
《北京的風很大》、《瘋狂英語》、《小武》。
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賈樟柯《小武》,張元《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王超《江城夏日》,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張楊《愛情麻辣燙》,王全安《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寧浩《綠草地》等。
其特徵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
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
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