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
TOP1:電影音樂的王者——— 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約翰.威廉姆斯是電影配樂家中的佼佼者,曾超過24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提名,並5次獲獎。同時,他的配樂還15次獲得格萊美獎。其著名代表作有:《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戰》三部曲、《辛德勒名單》、《第三類接觸》、《大白鯊》、《E.T.》、《愛國者》等。
主題式變化是威廉斯配樂的慣用手法,他常為電影中的主角或主題事件譜寫一段主題旋律,然後在影片中隨著角色的遭遇和劇情的轉折,將這個主題變化出各種情緒的變奏,這樣的技巧實際上是出自瓦格納歌劇,但同樣的手法在不同的音樂家手上,自然是各有巧妙不同。約翰威廉斯的主題往往呈現精確的詮釋和高度的可辨識性,使得音樂和電影中的情節形成密不可分的結合,大白鯊的神出鬼沒,印第安那瓊斯的傳奇冒險,絕地武士的神秘力量,銀河帝國的大軍壓境,正義化身的超人,流落他鄉的E.T.,在約翰威廉斯的音樂中彷佛歷歷在目,這也使得他的音樂不僅深受影迷與樂迷的喜愛,更一再受到金像獎與葛萊美獎的垂青。
很難再找到一個如同約翰威廉斯般,跨越古典與流行,電影界與音樂界的多元化作曲家,如果沒有了約翰威廉斯的音樂,我們又怎能想像這世上竟然有這樣一顆心,它可以容得下這兩款截然不同的曲風繆斯;你或許更難想像這位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從來都不願讀劇本,他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因為他獨具慧眼,不但可以看到影片風情,還可以讀出電影無法捕捉到的愛。
TOP2:電影音樂的唯美主義者———約翰·巴瑞(John Barry)
約翰·巴瑞原名JonathanBarryPredergast,1933年9月3日生於英國的約克鎮,是電影配樂史上最負盛名的老一輩電影音樂大師之一。他早期為11部007系列影片所譜寫的配樂中,帶有爵士搖滾風格的邦德主題膾炙人口、歷久不衰。約翰·巴瑞曾獲得4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生的自由》、《冬獅》、《走出非洲》和《與狼共舞》,以及1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生的自由》中的《BornFree》。約翰·巴瑞的作品大致可以區分成早期的爵士搖滾,與近期的唯美管弦樂兩種典型風格。
他的代表作為大家所熟知的有:《007系列》前期的作品、《午夜牛郎》、《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與狼共舞》、《時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桃色交易》、《卓別林和他的情人》(Chaplin)。
TOP3:電影音樂靈魂詩人—— 埃里奧.莫利康內(Ennio Morricone)
在眾多的配樂大師中,埃尼奧·莫里康內是一個絕對無法被忽視的名字。從工作時間上,他已經浸淫配樂屆超過50年之久;從作品數量上,他參與製作的影視配樂近500部,絕對稱得上是高產;從涉獵領域來看,電影、電視全面開花,而且從歐洲到亞洲再到好萊塢,配樂作品涵蓋全球各大國,建樹頗豐;在業界獲得的榮譽也堪稱重量級,第79屆奧斯卡所賦予他的終身成就獎,更是對這位配樂大師的最大肯定。回望他的配樂作品,《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美國往事》《鏢客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埃尼奧·莫里康內經手的經典之作不勝枚舉。
TOP4:獨樹一幟的風笛——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詹姆斯·霍納1953年8月14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早年師從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古典音樂大師GyorgiLigeti,後在南加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獲得音樂作曲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他獲得博士學位後,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轉入電影界,為美國電影學院及新世界電影公司出品的一些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配樂。詹姆斯·霍納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高手,他所創作的情感主題音樂以其優雅的旋律、強烈的情節暗示帶出唯美華麗、充滿詩意的配樂風格,在樂壇獨樹一幟。
其代表作有:《光榮》、《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勇敢的心》(Brave heart)、《阿波羅13號》(Apollo 13)、《泰坦尼克》、《蒙面佐羅》(The mask of Zorro)、 《Deep impact>(末日大撞擊)、《The devil』s own》 (Harrison Ford)、《美國鼠潭》。
TOP5:如日中天的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
漢斯.季默是最近最如日中天、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大師之一,擅長將傳統的弦樂與先進的電腦合成樂相結合,他的創意和膽識令他足以勝任不同類型影片的音樂創作,成為當今樂壇不可多得的電聲配樂奇才。
其著名的作品有:《獅子王》(The Lion King)、《埃及王子》(Prince of Egypt)、《The Thin Red Line》、《獵殺紅色十月》(Crimson Tide)、 《石破天驚》(the rock)、《斷箭》(Broken Arrow)、《雨人》、《黑雨》(Black Rain)、《綠卡》(Green Card)。
TOP6:電聲配樂的高手—— 范吉利斯(Vangelis)
范吉利斯(Vangelis)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集創作,演奏和音樂製作於一身,一個真正的全才。被人們稱為現代的瓦格納(Richard Wagner)。他的許多史詩般的電子音樂作品和電影配樂深得樂迷們的鍾愛。如 『Chariots Of Fire』 影片〖火的戰車〗配樂,『Theme from Antarctica』電影〖南極〗主題曲,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影片〖哥倫布〗配樂等等。
1970年代的范吉利斯全心投入電子音樂創作,並轉往倫敦為電影製作配樂,開啟他輝煌的電影配樂時代,其中包括1981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的「火戰車」、1982年的「銀翼殺手」、1983年的「南極物語」、1992年的「1492征服天堂」等重要作品,范吉利斯開創了電子音樂與電影配樂的嶄新前景,奠定了所謂未來太空音樂的發展,可謂居功厥偉。
也許正是因為范吉利斯的無師自通,他的音樂具有獨特的無法復制性,他以鍵盤音樂為基礎,巧妙融合古典、流行、電子、new age 等音樂元素,發展出綿密的管弦樂法以及嶄新的電子音樂語法,而他身兼作曲、編曲、製作的能力,更完整地呈現他的音樂理念,從早期古典樂器到後來的新電子音樂,在范吉利斯手中誕生出嶄新的表現方式,成為一種未來感十足的新音樂。范吉利斯的成就,不僅反應在全球的唱片銷售數字以及無數的得獎紀錄,國際天文聯盟更決定將新發現的「6354號星雲」正式定名為「Vangelis」,藉以向這位音樂大師致敬。
TOP7: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
大家熟知的《人鬼情未了》(Ghost)的主題曲,就是他的佳作之一。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作為著名導演大衛.里恩的親密合作夥伴,電影配樂多面手-莫里斯.賈爾無疑是本世紀電影音樂創作領域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
莫里斯1924年9月13日出生於法國里昂,少年時代,和乎對音樂一竅不通。一次偶然的機會,莫斯被父親播放的一張唱片《匈牙利狂想曲》深深吸引,於是便立志成為一名指揮。在朋友的鼓勵下,莫里斯考取了巴黎國家音樂學院,畢業之後,他加盟聖路易斯馬胡劇院管弦樂團擔任編曲和指揮。從50年代起,莫里斯正式開始他的電影音樂創作生涯。由於他精通俄羅斯、印度、日本、南美和阿拉伯等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文化,因此被稱為「電影配樂多面手」。
在莫里斯眾多的配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作品皆來自大衛.里恩執導的影片,它們是《阿位伯的勞倫斯》(1962年),《日瓦戈醫生》(1965年)和《印度之路》(1984年),他精湛的配樂藝術使他三次登上奧斯卡領獎台。其中,他為電影《日瓦戈醫生》創作的「拉拉主題曲」更是當年最為暢銷的單曲。60年代中期以後,莫里斯獎創作重心轉移到了萊塢,他與不少世界級名導如希區柯克、約翰.休斯頓、伊里來.卡贊等都有成功合作。1988年,由他為電影《霧中的猩猩》創作的音樂使他再度榮獲奧斯卡提名。1991年,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精彩音樂又賦予他ASCAP大獎得主這一無上榮耀。莫里斯.賈爾輝煌的音樂生涯足以他成為世界電影音樂創作史上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
TOP8:日本電影配樂的殿堂級人物——喜多郎
說喜多郎是天才,是因為他從未接受過音樂方面的教育,甚至看不懂五線譜,從前用他自己的方式記錄音樂(有點類似圖畫),但他的確是個多才多藝的音樂家,除了演奏吉他、貝斯、鍵盤、簫及許多其他的樂器之外,他還作曲、編曲、製作。
可以說,早在70年代便開始致力於研究電子合成音樂的喜多郎(kitaro),是New Age音樂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著日本New Age音樂開路先鋒的獨特風格。
將古典、流行、爵士融入電子音樂,這種不同於西方音樂的東方魅力,使得kitaro從首部作品《天界》面世開始,就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聽眾的肯定(當然很多人對於他的音樂比對他本人更為熟悉)。
1980年喜多郎與美國GeffenRecords簽約,(他現在的唱片公司是DomoRecords),喜多郎的專輯正式進軍美國。1993年及1997年,喜多郎完成了兩張原聲帶:《天地》和《宋家皇朝》。前者獲得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後者則贏得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在喜多郎的音樂生涯中,共被格萊美獎提名多次。喜多郎後來的風格和早期不同了,樂器的使用也更為廣泛,有人說少了早期的寧靜,但是,不論過去現在或是未來,不論曲風再怎麼改變,喜多郎作曲的用心及對大自然的關懷是永遠不會變的。
TOP9:電影音樂家——托馬斯.紐曼Thomas Newman
一般來說,Thomas Newman的音樂並不像典型的好萊塢電影音樂,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和煽動力,反而呈現內斂沈穩的性靈色彩,看似平淡卻另有一番省思沉靜的意境,其間也不乏令人意外的輕狂,活力與熱情。
Thomas Newman到目前為止,曾在1994年以《新小婦人》與《肖申克的救贖》同時入圍金像獎,並在次年以《Unstrung Heroes》再度入圍金像獎喜劇既音樂劇類最佳電影音樂,1999年的《美國麗人》更是大受矚目,此外Thomas Newman也一再受到其它影展與影評人的肯定,配樂的邀約不斷,雖然如此,有一位聲名顯赫的父親,對於電影配樂的工作,Thomas Newman偶爾還是會感慨:I Never Felt Easy。但從Thomas的成績與受到的歡迎來看,他已然走出自己的音樂生涯,並且走的有聲有色,
TOP10:用真誠感動人們——澤貝紐·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
澤貝紐·普瑞斯納,1955年出生於波蘭的Bielsko-Biaka,第一部電影配樂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導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從此,普瑞斯納與電影配樂結下不解之緣,尤其是與波蘭大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讓普瑞斯納一躍而成為國際知名配樂大師。
普瑞斯納所獲得的榮耀獎項包括:1997年柏林影展銀熊獎;1996年吉恩·貝克(Jean Becker)導演的《愛麗莎的情人》(Elisa),以及1995年《紅**深》兩片讓他獲得兩次法國影藝學院愷撒獎;1995年獲得波蘭錄音工業獎;1994年獲得The Mayor of Krakow』s Medal終生成就獎;1991年、1992年、1993年三度獲得洛杉磯評論協會年度最傑出電影配樂獎;1992年、1993年兩度獲得金球獎;1992年因為向海外介紹波蘭文化的傑出成就,獲得最佳外交總理獎等等。目前普瑞斯納是法國影藝學院會員。
在電影原聲帶的銷售成績上,《雙面維羅妮卡》原聲帶自1991年發行後,至今全球銷售超過三十萬張,1992年獲得法國金唱片。紅白藍三部曲全球銷售超過七十萬套;另外《普瑞斯納的音樂》(Preisner』s Music)專輯收錄近十年來他的電影音樂創作,在波蘭銷售超過六萬張成為白金唱片。
『貳』 電影音樂創作的矛盾有哪些
1、是欣賞高超的演唱技巧還是領略劇本內容帶來的思想和情感。
2、作為創作者和演唱者應該如何處理技巧和情感表現的關系。以上兩點是電影音樂創作的矛盾。
『叄』 趙英俊因病去世令人惋惜,曾為多部電影創作主題曲,你知道哪些
音樂鬼才趙英俊突然離世,對音樂界來說是一次損失,對廣大粉絲來說更是一次遺憾。趙英俊是因為常年熬夜,最終引發的肝癌去世的,這也提醒大家盡量少熬夜,保護好自己脆弱的身體。
下面就來盤點一下趙英俊老師曾經留下的經典作品吧!
1.《刺激2005》趙英俊在2005年發行流行歌曲《刺激2005》,這首歌曲是濃縮了22首歌的精華創作而成,其中包括《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的背包》、《至少還有你》等被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詞。
除了上述列舉的幾首經典歌曲,趙英俊還出演過很多電影,比如《縫紉機樂隊》、《唐人街探案》、《萬萬沒想到》、《沒完沒了》、《猴年馬月》、《像小強一樣活著》等電影。
『肆』 電影《鐵道游擊隊》《微山湖》歌曲創作背景
摘要 該電影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山東棗庄臨山一帶的鐵道游擊隊的戰斗生活。曲作者運用山東民歌中富有典型意義的音調創作了這首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歌,表現了游擊隊員在艱苦環境中的堅強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隨著影片的放映,這首歌曲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在全國傳唱幾十年而不衰。
『伍』 音樂鬼才趙英俊為電影創作的這幾首歌曲,你都聽過嗎
2021年的2月3日,鬼才趙英俊的公司發了訃聞,厚重地公布了他早已在當天上午二點上下悲劇因病去世,壽終42歲,令人非常的心痛。
上一次知道趙英俊的時候,還是當時上映的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裡面從詞曲創作到演唱,都是趙英俊。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關於癌症的電影,但同時也沒讓人想到,這也是趙英俊生前最後一個作品。
趙英俊曾說過,他生命中最喜歡的事就是音樂和電影。趙英俊原名叫趙健,遼寧省撫順人,他的藝名來自趙本山的一個小段子。1977年出生的他,是公認的能在音樂和電影之間自由切換的鬼才,他的才華受到圈內人的一致肯定,他為很多電影創作過歌曲,趙英俊為當下電影創作的這幾首歌曲,每一首歌都好聽得不得了。
1.《有你的快遞》歌曲《有你的快遞》是由趙英俊自己作詞作曲,自己演唱的一首歌曲,是2016年動作喜劇電影《超級快遞》的推廣主題歌曲,歌詞描摹了城市中落寞人的生活情境,整首歌曲聽起來輕快自由,但是細細品味之餘,卻是許多的無奈與辛酸,這首歌一經推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共鳴。
單曲《世界上不存在的歌》是由楊慶作詞,趙英俊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也是楊慶執導的電影《火鍋英雄》的主題曲,這首歌的成功是楊慶與趙英俊合作的結果,楊慶在去找趙英俊的途中遇上了堵車,靈感一發,就寫下了詞,找到趙英俊以後,兩人連夜合作出了這首歌曲。
趙英俊因病去世的消息傳出來之後,各位明星圈裡的朋友們都紛紛發文悼念昔日的好朋友,而作為他的忠實歌迷的我們,心中何嘗不是一樣的難過。斯人已逝,衷心祝願趙英俊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也依舊可以像小強一樣堅強地活著,悠然自在地唱著「大王叫我來巡山,我把人間轉一轉」。
『陸』 電影歌曲的底蘊
20世紀30年代的國防電影歌曲是電影配樂中的光輝一頁。它們是時代的縮影、人民的心聲,喚起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尊和愛國熱情,激勵著苦難中的人民奮起反抗,是華夏民族優良傳統和堅強意志的升華。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它遭遇重重困難,但其收獲的成就和創造的價值不可否認,對當今影視歌曲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本文將20世紀30年代的國防電影歌曲置於音樂學與電影史學的雙重宏觀背景下,既從整體上探究國防文藝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也從微觀上解讀國防電影歌曲的藝術特點與音樂形態。通過梳理以上內容,可透視當時整個社會的審美趨勢、電影技術、經濟狀況等各個方面。這種多維度的梳理,既可以說是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電影史邊角研究的補充,也打開了一扇認知抗戰前期城市生活的視窗,立體呈現了電影歌曲在這復雜而動盪的社會環境中所表現的種種特徵。
電影離不開音樂,音樂對於電影不是可有可無的修飾,而是另一個主角。電影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還是一種文化符號。縱觀世界不同國家的電影,往往會發現不同國家的電影具有其國家的文化特色。地處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可以在電影中凸顯出來。
『柒』 2000年至2009年四月拉曼創作了幾部電影音樂
四部電影音樂。
拉曼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獲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的《Jaiho》,由原創作者A.R.拉曼和美國最火的女子偶像組合小野貓共同演繹成英文版,英文版《Jaiho》一經推出,就在美國最權威的音樂排行——公告牌單曲榜上從第100位直沖到第15位,成為該排行榜上飆升最快的單曲,A.R.拉曼再次讓世界聚焦在這首膾炙人口的奧斯卡金曲。
A.R.拉曼在參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音樂創作之前,早已是世界著名的電影作曲家。拉曼1966年出生於印度,4歲開始學鋼琴,11歲為承擔家庭重擔成為樂隊鍵盤手,為此他輟學開始在世界各地演出。極具音樂天賦的拉曼很快獲得了英國牛津大學音樂學院的獎學金,從此踏上職業音樂人的生涯。
他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創作了充滿魔力的電影音樂,將印度民族音樂與電子曲風銜接得天衣無縫,主題曲《Jaiho》更是完美地融合了切合影片主題的電子變奏版《命運交響曲》,再伴以略帶饒舌的印度流行音樂唱腔,激情澎湃地歌唱著勝利的喜悅,每一次在影片中的出現都將劇情推向高潮。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本月底將在國內上映,中國觀眾將能夠親臨影院,在觀賞銀幕上生動的印度風情畫面的同時,欣賞影片激情流淌的電影音樂。
『捌』 《映山紅》歌曲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映山紅》歌曲的意義是:唱出了蘇區人民與黑暗勢力殊死搏鬥的革命意志。
歌曲的創作背景是:1973年10月29日到11月14日,作曲人傅庚辰譜寫完了《閃閃的紅星》劇本中所有的歌曲,完成了全部樂隊伴奏總譜,他回到北京後,准備開始錄制電影歌曲。就在這時,傅庚辰卻在音樂組一次開會的辦公室里發現了《閃閃的紅星》文學劇本的第三稿。
其中有一首歌詞寫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這幾句話讓傅庚辰怦然心動,最終他下決心舍掉已經寫好的《手捧紅星盼紅軍》和《熱血迎來紅旗飄》,改寫《映山紅》。
歌曲鑒賞
《映山紅》的歌詞雖然短小精緻,但卻通俗易懂、意蘊悠長。
歌詞的每一句都帶有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感嘆詞, 歌詞語調根據普通話的音腔,有聲調高低的明顯變化,富有音樂性,這是影響和決定音樂旋律風格及走向的重要潛在因素,有利於在旋律創作的時候「依字行腔,以腔傳情",是一種「帶腔的音」 。
該曲的音樂旋律帶有一種江西地方民歌的韻味,旋律的演展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一氣呵成,體現出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僅唱出了生活在黑暗之中的蘇區人民渴盼紅軍歸來的強烈心聲,更是唱出了蘇區人民與黑暗勢力殊死搏鬥的革命意志。
『玖』 電影聲音創作和電影音樂創作的區別
電影聲音創作主要是依託錄音技術及一些數字音頻技術手段創作出為影片中的「音響」、「音效」。而電影音樂創作則是根據影片需要創作的音樂作品,包括片頭音樂、片尾音樂及場景音樂等,作曲家根據導演的分鏡頭劇本的設計,精確的制定音樂長度並為影片配樂。電影聲音創作主要學習影視聲音創作與數字製作技術等課程,電影音樂創作主要學習作曲技術、影片分析、音樂欣賞等課程。
『拾』 影視音樂創作
影視音樂創作和流行音樂創作都是作曲的分支學科,一般要學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復調、旋律寫作(歌曲寫作或旋律作曲)等等。除了上述課程還要學電腦音樂編創、音樂欣賞、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藝術概論、流行音樂發展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