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傑明巴頓》你有沒有為他動容
好萊塢過去也不乏這樣的「奇人」傳記片,讓影迷們最耳熟能詳的自然是《阿甘正傳》(Forrest Gump)與《大魚》(Big Fish)。雖然其中的主人公事跡都是虛構的,但表現的方式卻不一樣:《阿甘》是「以虛入實」,通過虛構的事件來講述主人公真實的一生;《大魚》則是「非虛還真」,虛構的事件最後證明只是主角的想像但它卻又反映了真實生活最寶貴的特性。《本傑明.巴頓奇事》的風格,有點介於二者之間,虛虛實實,蠻吊人胃口的:主角的人生當然從文本階段就是虛構的,但編導偏生將它講得煞有其事;片中有位「電不死」老人的故事,他的那些奇事是用黑白默片的形式體現的,看似很「紀錄」,但觀眾分明能感覺到這些怪雞場面背後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在掩嘴偷笑,於是越發難辨真假了;再加上影片從頭至尾不斷出現的有關Katrina台風的真實事件,真真假假其實已經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觀眾從這個故事中體會了什麼。 最先體會到的,應當還是人物的感情經歷,這些經歷與觀眾自身體驗最接近,編導可以以此為入口將觀眾的感受引向自己想要表達的意
按照成長經歷來算,影片對於本傑明一生感情歷程的描繪,大致可以分為青少年、中年與晚年時期。對俺這種天生懶得多愁善感的傢伙來說,實在無法單純沉浸於片中所描繪的感情關系、然後很肉麻地擠出幾點溫熱潮濕的感想來。俺只能作些很無趣的理解。應當說,影片對本傑明的所有感情關系都描繪得都很成功,每個時期的感情本身也都有值得小資們嚼舌頭的魅力。不過,個人相對更喜歡本傑明從「小老頭」變到「中老頭」(大致相當於心理年齡上從兒童到青少年階段)這段經歷,實乃影片最具神奇魔力的片段。 具體說來,本傑明小時候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以及他所受到的令人意外的關愛,讓俺既新奇又感動。首先,毫無疑問,這一段是小本外表與心理對比最強烈的階段。這種對比帶給人強烈的好奇心理,好奇周圍的人會如何看待這樣一位「怪小孩」。這一段在原著中幾乎是一筆帶過了,芬奇在電影中則極大地豐富了細節,給予本傑明一個溫暖的開端。實際上,也正是這樣風格的開場,使得電影完全脫離了原著「世態炎涼」的基調、而變得非常「溫情脈脈」起來。
不過,至少在本傑明成人之前的這些段落里,俺很享受這種溫情;看著外表上「老」得要坐輪椅、拄拐杖的「小」本傑明一片天真地與老人院的朋友們嘮嗑、看著分明是滿臉皺紋卻掩飾不住一臉稚氣的小本隨著漁船一起闖盪天涯,俺感受到一種與聖誕氣氛相得益彰的令人百骸俱酥的滋味。 雖說俺最喜歡片中本傑明少年時的世情,但作為全片表現重點的,還是小本成年以後的兩段愛情。而在這兩段愛情中,相對而言,俺又更喜歡本傑明「年輕」時與人妻伊麗莎白同學的「小三之情」。大夥千萬別理解錯了,俺喜歡這段內容,並非因為這種偷情行為暗合俺的純潔本質,而是因為它無論在文本表述還是在人生留白方面都更有韻味。其實,還真難以用文字描述這段感情,其過程之獨特和神秘,估計即使是本傑明同學事後回想,也可能會覺得有種超越真實的感覺。更重要的,很難說這段感情對主角有什麼影響或者意義,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會激發無窮的聯想,屬於那種編導越藏著揶著不說什麼、你反倒會屁顛屁顛瞎想什麼的氛圍,俺很喜歡這種調調。最關鍵的,俺覺得這種調調與之前本傑明小時候的氣氛一脈相承,體現了編導游刃於真實與神秘之間的高超技能與卓絕品味。
2. 求<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 英文讀後感
富蘭克林生於1706年1月2日,由於他出生在貧寒的小商人家庭.他幾次被迫輟學在小商店裡打雜.後來又在哥哥的印刷廠當學徒,最後自己在費城開了一家印刷所.他在這期間過著艱苦的生活,住得簡陋,吃得簡單.但是卻一直有一種非常強大的精神支撐著他.除了辛勤工作之外,他還始終懷著強烈的求知的渴望和熱情,想盡一切辦法,擠出一切時間和一切金錢來讀書和買書.
在他看來,讀書是他打開幸福成功之門的鑰匙.書是無價之寶,是他最大的快樂.正是因為如此,他同小了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
成功背後卻是無比的艱辛,最後當上了美國的總統,而且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新式火爐,避雷針,高架取書器,自動烤肉機,三輪鍾等.
我對富蘭克林的感嘆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才.他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就品嘗到了成功的果實.他為全美國人們創造了幸福.我們應該學習富蘭克林的這種精神.富蘭克林自傳在本站電子書欄目名人傳記下有提供.
第一次讀富蘭克林自傳是在中學,看到一半的時候他還在搞印刷就沒看下去,後來是在網上看,但由於我不習慣在電腦上看長篇的小說,所以一直沒看完,想買一本過來,可義烏這種地方唯一一個不錯的新華書店也只有一本,還是比較舊,我不想買一本自己很喜歡的舊書,所以一直沒有買。
昨天,正好沒事,去新華書店,那本舊書還在,就拿起來一口氣讀完,對於富蘭克林遵守的十三種德行,我感覺對每個人都適合,我自己想做到的首先是節制,儉朴。
關於節制我一直在這樣做,因為很小的時候看洛克菲勒中年患病後,食從來半飽,並且活到九十幾的高齡,還積聚了巨額的財富,後來看《商道》中戒盈杯也曾挽救過林尚活的命,對飲食就更加註意,包括倒水喝酒都從來不會太滿,最重要的是食不過飽還可以保持一個比較清醒的大腦。
寡言我做的也不好,以後也需要多加註意。
儉朴我做的並不很好,有時候總感覺消費可以刺激自己的需求,進一步刺激自己追求更高更好的東西,但目前看來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以後會多加註意(因為即使是一元錢,也可積少成多,一直消費最終會導致自己保持收支平衡而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
清潔我做的是最糟糕的(這方面我現在還沒打算去做,這是一個非常久的習慣了,可能需要太多的時間,並且有時候會與我的時間觀造成沖突)
其它幾點秩序,勤勞,誠懇,正直做的還自己感覺不錯。
對富蘭克林非常重視公共事業深有感觸,尤其是教育,正如我去新華書店找如此好的一本書而卻很難以找到一樣,如果有一個圖書館,那就會好的多,曾記得在杭州新華書店看一本《王道》,十幾本都被讀者看的黑黑的,這個損失不應該由書店來承擔,但一個人買一本又很浪費資源,因此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圖書館是首先應該投資的,並且挑選比較著名及有影響的書多放一些,全民普及文化教育。義烏不能創造超級富豪我感覺與此也有很大的關系,義烏雖然寶馬賓士很多,但是由於文化的限制,大多觀念並不新,超級富豪幾乎沒有。
另外對富蘭克林遇到的總督基思印像非常深刻,因為感覺他太像自己遇到過的一個人,從來不實現自己的承諾,但非常喜歡許諾,也進一步告訴我自己的原始積累的重要性,憑空的依靠可能把自己帶到絕境,就如富蘭克林去倫敦采購印刷器材那樣陷信困境。
他也告訴我媒體的力量,默多克都承認富蘭克林為媒界做的最成功的人,我也這樣認為,掌握並好好的利用媒體可以產生無可言喻的力量,也看到富蘭克林早期並不謙虛,我也經常犯類似的錯誤,辯論的時候沒有必要以非常強勢的壓倒別人,盡管在當時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快感,但一定要體會別人的感受,這點以後也是我非常應該注意的。
富蘭克林能在如此多的領域做出對世界產生影響的事,應該很大程度上依靠他的習慣,非常遺憾不能看到他後半生的傳記,也許他的後半生我更感興趣一些,其實人往往這樣,喜歡看到輝煌的一面,就像中學的時候不願意去看他在印刷廠受苦一樣,而現在願意認真去體會,這也許是自己的一些進步,成熟。
以後需要在:寡言,謙虛,儉朴方面多加註意,去除這些壞的習慣,也許對自己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也推薦讀者去認真的讀這些書,從中理解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但有一點,我認為是必要的,就是每個人都應該通過此書,更加明白教育等公共事業對人類以至一個城市,國家的影響,也能從自身真正的去做。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發明家、作家、外交家和獨立革命的領導人之一。他不僅讓美國人民引以為豪,而且是世界人民的驕傲。
富蘭克林的出生之地,在當時是英法殖民地,而他又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少的。10歲時,他就因為家裡經濟困難輟學。12歲開始,他在哥哥經營的印刷所里當學徒。17歲時,他就獨自到費城自謀出路。經過千辛萬苦,他終於開辦了自己的印刷所,並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他通過自己超群的技藝、敬業的精神和為人處世的美德使自己的生意蒸蒸日上。
富蘭克林十分重視自己的美德。因此,他給自己提出了13個要求,分別是:節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決心、儉朴、勤勉、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貞潔和謙遜。他一直在盡力地做到這些,盡管他也很難完全滿足要求,但他還是堅持不懈。
讀到這一段時,我不禁為這位世界偉人給自己提出的高要求而驚嘆。我想:做一個品德完美的人的確不容易,但是只有努力做了,才有做好的希望。
富蘭克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我看來,能夠給人類帶來幸福的,與其說是千載難逢的巨大的幸運,倒不如說是每時每刻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瑣細的方便。」我認為,這句很有啟發性的話提醒了人們:不要只顧那些百年不遇的幸運,而忽略了身邊的小事;這句話也很好地解釋了富蘭克林的那些造福人類的發明和他成為發明家的原因。
讀完了整本書,我想:今天,我們的生活是無比幸福的,時代給予了我們物質上的豐富多彩。我們不必再像富蘭克林小時候那樣,承受因為家庭困難而輟學的痛苦;我們不必再像他那樣,為了省錢買書不吃葷食;我們更不必再像他那樣,小小年紀就背井離鄉到異國他鄉去自謀生路······因此,我們更應該刻苦向上、積極奮發、熱愛生活、追求充實高尚的人生!
3. 急求本傑明巴頓奇事書或電影的觀後感,英文的
共800多字,來自http://movies.nytimes.com/2008/12/25/movies/25butt.html
拿去用吧,對了,是電影的觀後感
A Review of The Movie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which occupies around 25 pages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 Scott Fitzgerald, is a slender piece of whimsy, a charming fantasy about a man who ages in reverse, descending through the years from newborn senescence to terminal infancy. As Fitzgerald unravels it, Benjamin』s story serves as the pretext for some amusing, fairly superficial observations about child rearing, undergraate behavior and courtship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From this odd, somewhat unpromising kernel, the director David Fincher and the screenwriter have cultivated a lush, romantic hothouse bloom, a film that shares only a title and a basic premise with its literary source.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more than two and a half hours long, sighs with longing and simmers with intrigue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philosophical conundrums and emotional paradoxes of its protagonist』s condition in a spirit that owes more to Jorge Luis Borges than to Fitzgerald.
While the film』s plot progresses, with a few divagations, in a straight line through the decades of Benjamin Button』s life, the backward vector of that biography turns this 「Curious Case」 into a genuine mystery. And the puzzles it invites us to contemplate — in consistently interesting, if not always dramatically satisfying ways — are deep and imposing, concerning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elusiveness of experience and the Janus-faced nature of love.
The inner life of Benjamin Button, abandoned at birth by his stricken father (Jason Flemyng) and raised by the infinitely kind caretaker of a nursing home (Taraji P. Henson), is harder to grasp than his outer appearance, in part because Mr. Pitt seem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nuances of reticence than in the dynamics of expression. It』s true that Benjamin』s condition imposes a certain detachment: he is at once innocent and ancient, almost never who he appears to be.
But even though Mr. Pitt』s coolness is a perfectly defensible approach to this character, his elusiveness, from one film to the next, is starting to look more defensive than daring. His recent performances have been devoted mainly to the study of his own magnetism, a quality he earnestly explores in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and playfully subverts in 「Burn After Reading.」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Mr. Pitt has charisma to burn, and he is a capable and inventive actor, but he will only be a great one if he risks breaking himself open on screen as he did, briefly, in 「Babel.」
And so, while Benjamin』s progress through life drives the narrative of 「The Curious Case,」 he is (as the title suggests) more an object of contemplation than a flesh-and-blood (or bit-and-byte) candidate for our empathy. His jaunt through the 20th century is certainly fun to watch, with an episodic rhythm that recalls old movie serials or, even more, the endlessly dilated adventures of newspaper comic-strip heroes. After some initiation into the pleasures of the flesh and the bottle in the city of his birth, Young Button (Old Button) hires onto a tramp steamer. He tarries a while in Russia, sampling caviar and altery (with a superbly soignée Tilda Swinton) before World War II intrudes.
Later there will be sailboats and motorcycles as the ambient light turns gold along with Mr. Pitt』s hair. There will not be much in the way of big events or public happenings — Benjamin Button is, finally, no Forrest Gump — and though he is a white Southerner raised by a black woman, he seems untouched by racial turmoil or by much of anything beyond the mysteries of his peculiar destiny.
But the movie』s emotional center of gravity — the character who struggles and changes and feels — is Daisy, played by Ms. Blanchett from impetuous ingénue to near ghost with an almost otherworldly mixture of hauteur and heat. The story of Benjamin』s life is read to Daisy by her daughter (Julia Ormond) in a New Orleans hospital room in 2005, just as Hurricane Katrina is approaching the city. The imminence of the storm is a superfluous and unly portentous device, since Katrina brings to mind precisely the hard, real-life miseries the movie has done everything in its power to avoid.
That power, though, is something to be reckoned with, and it resides in Mr. Fincher』s ability to use his unbelievable skills to turn an incredible conceit into a plausible love story. The romance between Daisy and Benjamin begins when both are chronologically pre-adolescents and Benjamin is, physically, a codger, but the initial element of pedophilic creepi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gives way to other forms of awkwardness. Their love is uniquely perfect and enring. At the same time, like any other love — like any movie — it is shadowed by disappointment and fated to end. In the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I was sorry when it was over and happy to have seen it.
4. 觀看《本傑明·巴頓奇事》後有什麼感受
大衛·芬奇,光看到導演名便讓我自動忽略了這部電影片長近三小時,很想看看長於導演《七宗罪》《消失的愛人》這樣暗黑系電影的」鬼才「,究竟是想借一個叫本傑明·巴頓的奇特的一生表達些什麼。
遂點開看,果不其然。
又是一個探討愛情友情親情,生與死,命運與機遇等人生哲學的好電影。
簡而言之,本片講述了一個名叫本傑明巴頓的人,一出生便患了「衰老症」,因狀若怪物而被生父遺棄,幸而被好心人收養,他實際為稚兒卻形如老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卻開始逆生長,越活越年輕,最終實際垂垂老矣外表卻狀如嬰兒,並以嬰兒的樣子死在了已是垂暮老人的摯愛的懷里。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敘事方式,和《戀戀筆記本》一樣,主人公的一生被記錄在一本日記里,並通過他人朗讀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日記里的人的生活在繼續,不時穿插幾個朗讀者的片段,如此切換讓人油然而生出一種歲月滄桑,物是人非的凄涼感。
正如片名,既然是講述一個人的奇事,那麼自然而然會涉及到親情愛情友情等方面的內容,雖然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因著劇本本身的吸引力,導演高超的敘事水平,布拉德皮特和凱特布蘭切特精湛的表演,大衛芬奇這一次「溫情」的嘗試所流露出的關於生命的真誠和對往事的懷念,依舊以當年奧斯卡多項提名得到普遍認可。
【愛情】
初遇時,你我都是稚兒。
你的面容嬌嫩可愛,我的臉龐鶴發蒼顏。
我永遠也忘不掉你那雙迷人的眼鏡。
你也知曉我絕非一般的「老人」。
一起燭下分享秘密。
一起出海登高望遠。
一起聽奶奶的睡前故事。
卻最終分開。
從此「雲中誰寄錦書來」,各自天涯兩相安。
重逢時,你我都是最好的年歲。
你的面容美若桃花,我的臉龐皺紋漸褪。
你主動靠近,為我朦朧夜色里赤腳獨舞
我卻怕滄桑外表配不上你明媚的笑顏。
你憤然離去。
我黯然神傷。
我去找你,看你演出,想向你傾訴失而復得又永遠失去的生父。
你來見我,帶我慶功,卻讓我看你周旋於其他男人身邊應對自如。
你無法拋棄一切跟我走,只因你熱愛舞蹈,你的生命因起舞而燦若千陽。
我不能放下所有為你留,只因我愛你,卻與你的世界格格不入。
我回到家鄉,出海沖浪,游戲人間。
你留在遠方,排練表演,瀟灑快活。
可是那場車禍,讓你無法再起舞。
我想留在你身邊,照顧你。
你卻拒絕我憐憫,趕我走。
我默默留下,偷偷照顧你一段時日。
我回到家鄉,遙祝你一生平安喜樂。
我從未奢望,你會歸來。
再相遇時,你我都人近中年。
你面容依舊美麗,比青春時肆意飛揚的美。
更添幾分歲月沉澱下來的氣度。
我臉龐越發年輕,比重逢時皺紋未褪的臉。
更多一些青春洋溢的俊逸軒昂。
不是最好的年歲,卻是最好的我們。
卻是「已是乾坤大,尤憐草木青」的我們。
卻是「滿目青山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的我們。
卻是「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我們。
家徒四壁,那就在起居室里浪漫野餐。
晝夜顛倒,只為多看幾眼愛人的臉龐。
在藍天白雲間奔跑。
在碧海波濤中揚帆。
——我越來越蒼老,你還會愛我嗎?
——我長出青春痘,你還會愛我嗎?
塵世紛擾,我們的世界曾經漸行漸遠。
感謝上蒼,我們的生命終究有所交集。我想記住我們最好的樣子。
我想和你長相廝守到永遠。
卻也知道我不得不離你遠去。
只因我生如逆旅。
最終會形如稚兒,忘記一切忘記你。
只因我們的女兒。
需要一個正常的父親,陪她長大。
只因我深愛的你。
需要一個正常的丈夫,陪你老去。
我掙扎我怨恨。
卻也只能屈從於命運的安排。
我留下一切孑然離去。
離開家離開你。
走過山川湖海,走過田野山丘。
少年俊美的臉下隱藏著飽經滄桑的靈魂。
不斷寄回的明信片里。
寫下我無處傾訴的深情。
承載我輾轉反側的思念。
我卻只能離開你們。
越走越遠。
我不知道,當我最終活成了一個孩子。
我記得幼年時學會的鋼琴曲。
卻不再記得你。
我不知道,當我記憶漸漸消退。
當我漸漸忘記自己的過去。
你來到我們幼年相遇,少年相逢,中年相守的地方。
陪伴我,照顧我。
以母親的姿態。
以愛人的心情。
不管我。
是否記得你。
我不知道,當我漸漸忘記怎麼走路,怎麼說話。
你是怎麼拄著拐杖。
牽著我走完餘生。
我只知道,當我最終回歸嬰兒的樣子。
當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
當我看著你的眼睛。
我終於想起了你。
雖然我已不會說話。
但我知道你看懂了我未能說出口的歉意。
對不起。
我才想起你。
對不起。
我這一生。
最刻骨銘心的愛人。
——晚安,本傑明。
——晚安,黛西。
5. 本傑明一分鍾的故事讀後感
寫讀後感的要訣
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復想,反復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第四,要真實自然.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
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後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藉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系實際擺事實.議論是談感想,講道理.抒情是表達讀後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准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說明道理的.這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一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動活潑.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闡發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明一個較難理解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一種讀後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一定要注意關照議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等特點.
6. 誰有《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的英文讀後感
In this clear, crisply written story of his life, Benjamin Franklin shows the reader what his childhood was like and what he came to value as meaningful and worthwhile techniques of communication, conct, and self-improvement. A conscientious and serious youth, Franklin nevertheless left his boyhood town because he had impregnated a young lady. This early act of responsibility led him to pursue work that led him, in the coming yea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o be a strong advocate of political independence, even at the cost of war. Franklin became as fine a statesman as ever the United States was to proce. One of the country's founding fathers and a tireless champion of indivial liberty, he also served as the American ambassador to France. He tells of how he learned the printing trade and how he established "Poor Richard's Almanac." He also shares with his readers his hopes for the free country that he helped to bring into being. The reader cannot help but admire this brilliant and brave founding father, as much for his humility as for his services to his country and its future citiz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