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格瑪·伯格曼的代表作是什麼
40年代的創作 1944年,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Hets,1944),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Kris,1946)。(1948)、《渴》和《監獄》(Fangelse,1949)等片。 中期創作 50年代初,在電影藝術上開始逐漸成熟起來。 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 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恥辱》(1968)、《呼喊與細語》(1972)等等。這些影片排除了戲劇沖突、故事敘事,以隱喻、象徵的手法探討現代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這一時期,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里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 成熟期的創作 1977年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Hostsonaten,1978),描寫事業與 英格瑪·伯格曼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系。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芳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六十個有台詞的角色,一千二百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復出現在這部影片里,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松的贊美詩」。 80年代退休 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亞歷山大》之後宣布不再拍片,但實際上,他通過自己的劇本仍在對瑞典電影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1992年,著名丹麥-瑞典導演比爾·奧古斯特執導了伯格曼編劇的影片《最美好的願望》(Goda viljan, Den,1992)。這部描寫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電影在當年戛納電影節上榮獲了金棕櫚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同年,伯格曼的兒子丹尼爾·伯格曼也把父親的小說《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銀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個劇本《私人的談話》(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與他長期合作的女演員、導演麗芙·烏爾曼拍成了電視劇。 2003年,為瑞典國家電視台製作的電視電影《薩拉邦德》(Saraband,2003),這是自《芬尼與亞歷山大》以後20多年來惟一在電影院里與觀眾見面的伯格曼長片。影片在法國著名女演員讓娜·莫羅的建議下,參加了昂熱首映電影節組織策劃的瑞典電影大師觀摩展。
⑵ 英格瑪·伯格曼的創作經歷
英格瑪·伯格曼藝術成就涉及方面較廣,是瑞典電影、劇場及歌劇導演。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期間,經常參加戲劇小組或戲劇團體的活動。1944年離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劇院任專職導演。1944年他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苦悶》(HETS FRENZY),1945年執導了第一部影片Crisis《危機》。此後又接連執導了Skepp till India land (《開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監獄》,又名《魔鬼的寵兒》,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則使他聞名全球。
英格瑪·伯格曼導演過超過170場的戲劇,62部電影。自行編劇的有50多部作品,其中《處女泉》、《杯中黑影》、和《芬妮與亞歷山大》於1960年、1961年和1983年先後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呼喊與細語》於1974年獲得奧斯卡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等提名。《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術師》、《處女泉》和《杯中黑影》則讓他在柏林、戛納和威尼斯等歐洲三大電影節各有斬獲。
他所喜愛合作的國際知名演員有麗芙·烏曼與馬克斯·馮·賽多(Maxvon Sydow)。他大部分的電影都取景自故鄉瑞典,主題多是冷酷的,處理痛苦與瘋狂。
1960年代末,伯格曼在瑞典哥特蘭的法羅島生活了很長時間,並在這里製作創作了許多電影。
伯格曼活躍了超過60年,但他的事業在1976年受到嚴重挫折,當時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稅。在一場拙劣的刑事偵查之後,他終止一系列待完成的製作,關閉他的工作室,並且自我放逐至德國八年。
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奇異構思對當代很多導演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國「新浪潮」導演呂克·戈達爾和美國黑色幽默大師伍迪·艾倫。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對《時代》雜志說,伯格曼的電影是任何一個電影人都想拍攝的,哪怕「只拍出其中的一部」。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說:把我和伯格曼相比是在恭維我。 1937年,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經常出沒於學校的學生業余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
40年代的創作
1944年,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Hets,1944),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Kris,1946)。(1948)、《渴》和《監獄》(Fangelse,1949)等片。 50年代初,在電影藝術上開始逐漸成熟起來。
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恥辱》(1968)、《呼喊與細語》(1972)等等。這些影片排除了戲劇沖突、故事敘事,以隱喻、象徵的手法探討現代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這一時期,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里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 1977年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Hostsonaten,1978),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系。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芳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六十個有台詞的角色,一千二百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復出現在這部影片里,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松的贊美詩」。
80年代退休
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亞歷山大》之後宣布不再拍片,但實際上,他通過自己的劇本仍在對瑞典電影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1992年,著名丹麥-瑞典導演比爾·奧古斯特執導了伯格曼編劇的影片《最美好的願望》(Goda viljan,Den,1992)。這部描寫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電影在當年戛納電影節上榮獲了金棕櫚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同年,伯格曼的兒子丹尼爾·伯格曼也把父親的小說《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銀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個劇本《私人的談話》(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與他長期合作的女演員、導演麗芙·烏爾曼拍成了電視劇。
2003年,為瑞典國家電視台製作的電視電影《薩拉邦德》(Saraband,2003),這是自《芬尼與亞歷山大》以後20多年來惟一在電影院里與觀眾見面的伯格曼長片。影片在法國著名女演員讓娜·莫羅的建議下,參加了昂熱首映電影節組織策劃的瑞典電影大師觀摩展。
⑶ 北歐 電影
《旋律》法國;
《我的母親》 芬蘭;
《高盧英雄大戰維京海盜》法國;
《征服者佩爾》丹麥,瑞典;
《巴貝特之宴》丹麥;
《克拉姆一家》系列 丹麥;
《狗臉的歲月》瑞典;
《黑暗中的舞者》丹麥;
《沒有過去的男人》芬蘭;
《罪惡》瑞典;
《婚禮之後》丹麥,瑞典;
《你還活著》瑞典,丹麥,挪威;
《聽風的歌》冰島;
《生人勿進》瑞典;
《永恆時刻》瑞典,芬蘭,挪威,丹麥;
《縱情慾海》系列 芬蘭;
《龍紋身的女孩》瑞典,丹麥。
⑷ 野草莓的影片製作
【關於電影】
在英格瑪·伯格曼1957年拍攝的電影《野草莓》中,伊薩克夢到他自己站在街角,看到一隻沒有指針的時鍾,和一輛裝載著「自己」屍體棺材的馬車。對伊薩克和觀眾來講,這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象徵,它意味著即將到來的死亡壓迫——這是伊薩克陷入反思的動因,也是整部電影的動因之一。
電影跟隨著伊薩克,這個日漸衰老麻木的醫生,走上了雙重之旅:他要去隆德天主教大學接受一個榮譽學位,還要回首一生,走上尋找自我的道路。兩條道路在電影開始就交叉在了一起,伊薩克決定不坐飛機,自己開車,帶著同樣忍受著婚姻痛苦的兒媳瑪麗安前往頒獎地點。
在路上,伊薩克來到一座年輕時曾呆過的避暑地。瑪麗安去了附近游泳,伊薩克在這里回首過去,年輕時的往事開始閃電般的回溯:在這里,他敗給了另一個男人,失去了他最愛的莎拉。在下一個場景,伊薩克和瑪麗安碰到三個搭便車的年輕人,其中年輕女孩也叫莎拉。事實上,兩個莎拉都是由碧比·安德森扮演的,這表達出一種相似性,就像伊薩克回憶中的莎拉一樣,莎拉同樣面對著兩個男人的追求,陷入了兩難境地。
第二個重要的事件是發生在中途的車禍。一對中年夫婦坐上了伊薩克的汽車,前面是伊薩克和瑪麗安,後面是三個年輕人。兩個人在車上開始報復性的互相攻擊,忍無可忍的瑪麗安停下車,要求他們立即下車離開。這種空間上的有序排列似乎暗示了時間上的線性悲劇。伊薩克想起了自己一生中失敗的婚姻,瑪麗安目擊了自己,而三個年輕人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趕走爭吵的夫婦後,伊薩克做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夢,夢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自己的深愛的莎拉棄他而去,和堂弟走到了一起,這讓他感到悲傷。第二部分是關於一個非常簡單的醫生考試,他沒有通過。第三部分是關於他的妻子不忠,伊薩克看到自己的妻子正在和另一個男人調情,他站在遠處,清晰地聽到妻子是多麼的怨恨他的冷酷和原諒她背叛的方式。在這個夢中,每一個場景都暴露了伊薩克的挫敗和麻木,昭示了他和愛之間昂貴的距離。
電影的名字叫野草莓,暗示了瑞典短暫夏日的美妙,也暗示了在我們在被責任和自我剋制馴服之前人生中最美妙的時刻。在電影中,伯格曼並沒有給出一個容易的答案,或者一個說教性的結論。他只是展示了問題,讓結論隨著問題的滋生逐漸揭露,最終給出一個和解性的答案:伊薩克在心愛的莎拉指引下,找到了自己的父母,找到了愛,擺脫了死亡與麻木的糾纏。這是一個肯定的回答,對問題堅定的回應使伯格曼的電影充滿力量,把《野草莓》和動盪乏力的偽藝術清晰地區分了開來。
盡管《野草莓》只有92分鍾,但顯得非常完整,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伯格曼試圖借人物的夢幻旅程,對人類自身作出自我反省並進而探究人類內心的真實世界。伯格曼的導演和奧斯卡·羅薩德的編劇都是大師級的,大量事實提醒了我們性格和風景的聯系,甚至演員也沒有意識到的聯系。旅途的每一步都出現了新的面孔,新的困境——所有這一切都指向電影的主題:愛,人生,死亡和無力感。
伯格曼在接受卓恩·多納一次訪談中說:「有很多問題我試圖解決,我是誰,我來自何方,為什麼我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當卓恩·多納問及多年之後,他是否更明白這些問題時,伯格曼的回答是:不,我明白的更少了。盡管伯格曼表達了他苛刻的自我懷疑,但是,把《野草莓》看作他最好的電影之一並不為過。
【關於導演】
1918年7月14日,英格瑪·伯格曼出生於瑞典的烏普薩拉,一個有丹麥血統的路德教家庭。父親埃里克·伯格曼是一個牧師,後來被任命為瑞典國王的宮廷牧師。伯格曼出生時,母親卡瑞茵正患西班牙流感,因此他的身體從小就非常糟糕,家庭醫生甚至認為他會死於營養不良,不會活太久。伯格曼從小就被壓抑的宗教氛圍所籠罩,成長環境非常嚴苛,甚至尿床也會被鎖進黑屋子關禁閉。1938年,伯格曼考入斯德哥爾摩大學,但並沒有完成文學與藝術課程,而是把興趣轉向了戲劇和電影。
盡管在虔誠的宗教家庭中長大,但伯格曼卻聲稱在八歲的時候就失掉了信仰。直到1961年拍攝《冬日之光》的時候,他才完全接受了這個事實。
1975年,在拍完《面對面》之後,伯格曼被懷疑偷稅,遭到瑞典稅務部門調查,甚至被警方拘捕,雖未遭到起訴,但這件事還是深深刺痛了他敏感的神經。1976年4月,伯格曼自我放逐,離開了瑞典,移居慕尼黑,從此與瑞典政府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斗,再也不願回自己的祖國。直到1982年,他才再次回到瑞典,拍攝了《芬妮與亞歷山大》,並聲稱這是他最後一部電影,宣布退出影壇。隨後,他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戲劇創作,拍攝了許多電視專題片,還寫了一些劇本。2003年,84歲的伯格曼執導了新片《薩拉邦德》,對於伯格曼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里程碑,象徵著對過去作品的告別。
作為一個導演,伯格曼具有超越智慧的天賦,選擇演員往往能做到不拘一格。他認為演員心理脆弱,需要撫慰,自己對他們負有巨大的責任。一些演員和他形成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包括馬克斯·馮·西多、碧比·安德森、哈里特·安德森、厄蘭·約瑟夫森、英格里德·圖林以及後來的莉芙·厄爾曼,每一位演員都至少與伯格曼合作過五次,無論是藝術上還是性格上都和他形成了最大的默契。
和伯格曼電影息息相關的另一個人是他的御用攝影師斯文·尼克維斯特。早在1953年,他們就開始了合作,在長期的拍攝生涯中,二人發展出一種超出常規的關系。伯格曼對斯文·尼克維斯特非常信任,從不擔心攝影安排,只是在電影開機的早晨,找尼克維斯特進行一下簡短的溝通,讓這位攝影師明白自己想要東西即可,決不幹涉他的工作,任由尼克維斯特自由發揮。斯文·尼克維斯特去世後,伯格曼的電影似乎也死去了一半,很久沒有再拍電影。
伯格曼早期的電影嚴謹工整,晚期電影則較為隨意。在談到他的晚期作品時,伯格曼曾說,演員可以即興創作與他本意不合的東西,他允許這樣做,沒什麼大不了的。隨著電影理念的變化,伯格曼開始讓演員更多地參與到電影的拍攝中去。在最近的作品中,他甚至只寫出一些電影觀念,擺出需要的場景,讓演員自由發揮,完成表演。
伯格曼的電影閃耀著冷峻的批判光輝,經常審視視道德、孤獨、信仰等存在主義問題,從不故弄玄虛顯得沒有「內容」。從敘事角度來看,伯格曼與現代主義也相去甚遠,他的大部分電影拍的簡潔直接,優雅、內斂、朴實,與安東尼奧尼等現代主義敘事方式大異其趣。盡管《野草莓》《冬日之光》《處女泉》等電影使用了一些隱喻和象徵,但總體來講還是很清晰堅實,走出了一條屬於伯格曼自己的電影之路。 製作公司:Svensk Filminstri (SF) AB [瑞典]
發行公司:Arthaus Filmverleih [德國]
Cult Filmes [巴西] (Brazil) (VHS)
Janus Films [美國] (1959) (USA) (subtitled)
Odeon [匈牙利] (Hungary)
Tartan Video Ltd. [英國] (Hungary)
標准收藏 [美國] (DVD)
Versátil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DVD)
Video Yesteryear [美國] (Brazil) (DVD)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瑞典 Sweden,1957年12月26日
西德 West Germany,1958年7月(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義大利 Italy,1958年8月(Venice Film Festival)
丹麥 Denmark,1958年10月6日
芬蘭 Finland,1959年3月20日
法國 France,1959年4月17日
美國 USA,1959年6月22日
比利時 Belgium,1959年12月11日
西德 West Germany,1961年7月21日
捷克斯洛伐克 Czechoslovakia,1963年12月20日
丹麥 Denmark,1967年3月13日(re-release)
英國 UK,2003年1月3日(re-release)
希臘 Greece,2003年6月20日(re-release)
捷克 Czech Republic,2005年6月1日(DVD premiere)
波蘭Poland,2006年10月13日(re-release)
⑸ 找一些電影,關於北歐或者希臘神話的
瑞典的:
芳妮和亞歷山大
生人勿近
木偶生命
空虛和無法呼吸
薩拉邦德
畢加索的奇異旅程
你還活著
挪威的:
射日
一個好人
無影無蹤
雪山驚魂
芬蘭的:
列克薩之戀
地球之夜
西弗和西索
海鷗食堂
禁果
你說的聖誕傳說就是芬蘭的
冰島的:
自然的孩子們
愛情的追憶
女僕的命運
家族的榮譽
總得來說瑞典的產量較大,冰島電影融合自然景觀最多,瑞典的生人勿近是以80年代斯德哥爾摩郊區為背景拍攝於09年的片子,值得一看
⑹ 鄉村風格的電影或者北歐
北歐的經典電影有《野草莓》《狗臉的歲月》《征服者佩爾》《巴貝特之宴》《克拉姆一家》《黑暗中的舞者》《縱情慾海》《沒有過去的男人》《永遠的莉莉婭》《罪惡》《血色入侵》《婚禮之後》《你還活著》《聽風的歌》《永恆時刻》《龍紋身的女孩》《薩拉邦德》《芬妮與亞力山大》《傀儡生命》《秋日奏鳴曲 》《噩兆》《面對面》《魔笛》《婚姻生活》《哭泣與耳語》《安娜的情慾》《羞恥》《狼之時刻》《假面》《這些女人》《冬日之光》《沉默》《穿過黑暗的玻璃》《魔鬼的眼睛》《處女泉》《面孔 》《第七封印》《夏夜的微笑》《戀愛課程》《不良少女莫妮卡》《小丑之夜 》《女人的期待》 鄉村風格的電影有:與狼共舞、斷背山、廊橋遺夢、燃情歲月、月中漫步、愛國者、大河、冬天的骨頭、狂野的心、不一樣的天空、牧場是我家、馬語者、夏洛特的網、蝴蝶、瘋狂農場、無語祈禱
⑺ 提供一些好看的電影和經典歌曲還有輕音樂
. 一剪梅 2. 夜曲 3. 昨日重現 4. 回家
5. 梁祝 6. 追夢人 7. 月光 8. 屋頂
9. 婚禮進行曲 10. 愛拼才會贏 11. 熱浪 12. 卡農
13. 天空之城 14. 天空之城 15. 茉莉花 16. 翅膀
17. 二泉映月 18. 飛天 19. 夢中的婚禮 20. 選擇
21. 最終幻想 22. 人鬼情未了 23. 泰坦尼克號 24. 美酒加咖啡
25. 只有你 26. 常回家看看 27. 雨的印記 28. 綠袖子
29. 奇跡 30. 少女的祈禱 31. 藍色多瑙河 32. 十五的月亮
33. 故鄉的原風景 34. 星空 35. 中華民謠 36. 雪絨花
37. 秋日私語 38. 月亮 39. 歡樂頌 40. 羅密歐與朱麗葉
41. 小星星 42. 天鵝湖 43. 獻給愛麗絲 44. 野花
45. 出埃及記 46. 土耳其進行曲 47. 寂靜之聲 48. 藍色的愛
49. 天鵝 50. 煙雨蒙蒙 51. 水邊的阿狄麗娜 52. 和蘭花在一起
53. 初雪 54. 拉德斯基進行曲 55. 小步舞曲 56. 安魂曲
57. 月光奏鳴曲 58. 日落 59. 森林狂想曲 60. 夢幻曲
61. 西班牙鬥牛士 62.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63. 神秘園之歌 64. 魂斷藍橋
65. 巴比倫河 66. 雨中漫步 67. 閃亮的日子 68. 愛的紀念
69. 清晨 70. 清晨 71. 思鄉曲 72. 永恆的愛
73. 命運交響樂 74. 平安夜 75. 似曾相識 76. 迷霧森林
77. 天地孤影任我行 78. 紅梅花兒開 79. 斯卡布羅市集 80. 千年之愛
81. 雪之夢 82. 愛的協奏曲 83. 永遠愛你 84.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
85. 最終幻想鋼琴曲 86. 田園交響曲 87. 聖母頌 88. 藍色狂想曲
89. 仲夏夜之夢 90. 日光海岸 91. 蓮花 92. 雨過天晴
93. 斷情殤 94. 魔笛 95. 生命之歌 96. 月光石
97. 藍色天際 98. 英雄交響曲 99. 梁祝之化蝶 100. 春野
101. 寂靜山林 102. 春之聲圓舞曲 103. 仙境 104. 愛之夢
105. 安妮的仙境 106.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107. 杜鵑圓舞曲 108. 宋家王朝
109. 老鷹之歌 110. 春風 111. 牧童短笛 112. 漫步神秘園
113. 水晶音樂 114. 雲淡風輕 115. 菩提樹 116. 風姿花傳
117. 四小天鵝 118. 絲綢之路 119. 幽默曲 120. 萬福瑪麗亞
121. 哀歌 122. 睡眠曲 123. 幻想即興曲 124. 悲情城市
125. 胡桃夾子 126. 永恆的記憶 127. 火宵之月 128. 滿天星
129. 故宮的記憶 130. 海之女神 131. 海之女神 132. G弦上的詠嘆調
133. 飛鼠溪 134. 小星星變奏曲 135. 小美人魚 136. 雨中的故事
137. 溜冰圓舞曲 138. 迷情仙境 139. 寂靜之音 140. 給母親的信
141. 沉思曲 142. 忘卻的悲傷 143. 犧牲 144. 柔如彩虹
145. 大地之歌 146. 重歸蘇蓮托 147. 悲愴奏鳴曲 148. 閑聊波爾卡
149. 巴格達的星星 150. 夢花園 151. 普羅旺斯 152. 寂寞的人
153. 凱旋進行曲 154. 隨想曲 155. 聆聽自然的聲音 156. 永浴愛河
157. 最好的朋友 158. 我是小甜甜 159. 維也納森林 160. 瓦妮莎的微笑
161. 變幻之風 162. 第六感生死戀 163. 幻想交響曲 164. 莫扎特搖籃曲
165. 玫瑰色的人生 166. 威尼斯之旅 167. 春水 168.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69. 傷感樂曲 170. 海邊的星空 171. 紫蝴蝶 172. 皇帝圓舞曲
173. 綠鋼琴 174.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175. 走過綠意 176. 午後的旅行
177. 歡樂之歌 178. 海邊的祈禱 179. 花之圓舞曲 180. 秘密的庭院
181. 風的呢喃 182. 夢中的鳥 183. 火戰車 184. 晨光
185. 海王星 186. 我的海洋 187. 伊人你在何處 188. 愛爾蘭畫眉
189. 憂郁的愛 190. 月亮門 191. 夏日華爾茲 192. 靜寂山林
193. 蘇格蘭風琴 194. 別離曲 195. 天使的祈禱 196. 琉璃湖畔
197. 風的氣息 198. 陽光海岸 199. 微風山谷 200. 天堂之門
201. 只此一生 202. 綠色花園 203. 慶典進行曲 204. 乒乓之戀
205. 愛爾蘭搖籃曲 206. 夜空的彼岸 207. 響宴 208. 反璞歸真
209. 森林之月 210. 自新大陸交響曲 211. 山澗 212. 千年的祝福
213. 歡樂的牧童 214. 萊茵河波影 215. 珍愛今生 216. 維也納森林圓舞曲
217. 翩翩起舞 218. 千年祈禱 219. 卡布里的月光 220. 即興幻想曲
221. 我可以跳上一整夜 222. 陪我度過漫漫長夜 223. 跨越時代的思念 224. 印度夏天的雨
225. 夜的精靈 226. 昔日情懷 227. 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228. 夏日夢舞
229. 蝴蝶假日 230.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231. 田園交響樂 232. G大調弦樂小夜曲
233. 月河 234. 第40號交響曲 235. 水藍 236. 馬太受難曲
237. 棕發少女 238. 睡美人圓舞曲 239. 抒情小調 240. 永恆的誓約
241. 沉睡森林 242. 希望的旋律 243. 瓦尼莎的微笑 244. C大調奏鳴曲
245. 夢回歐羅巴 246. 冷藏的愛 247. 最後華爾茲 248. 宋家皇朝
249. 西藏的月 250. 守護你的天使 251. 月夜相思曲 252. 夕陽中的少年
253. 歸鄉之路 254. 鄉間晚風 255. 魔羯座Capricorn 256. 安妮的歌
257. 水之輪回 258. 夢中的幻想 259. 野鳥情歌 260. 海角樂園
261. 故宮之神思 262. 托卡塔曲 263. 藍色珊瑚 264. 跨越日光
265. 幾時再回頭 266. 風流寡婦圓舞曲 267. 德朗的微笑 268. 雙魚座Pisces
269. 森林中的一天 270. 諸神之詩 271. 托卡塔 272. 魔法風
273. 大地的旋律 274. 牧羊人之月 275. 雨必須下 276. 走廊
277. 輕快的聲音 278. 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279. 大自然情詩 280. 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281. 索爾維格之歌 282. 你眼中的奇跡 283. 流轉起舞 284. 海邊的奧狄麗娜
285.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286.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287. 波蘭圓舞曲 288. 印第安夏雨
289. 夜間巴塞羅那 290. 希望之翼 291. 無止境的見識 292. 門德爾松第三交響曲
293. 非洲日落 294. 第六小提琴協奏曲 295. 抬頭看煙花燦爛 296. 蓮實
297. 加勒比日落 298. 晨鳥之歌 299. 在一瞬間 300. 印度人的夢想
301. 無心呢喃 302. 偉大的愛 303. 萬種柔情 304. 太陽風
305. 風中之塵 306. 阿帕拉契華爾茲 307. 獻給閣下的歌 308. 巨蟹座Cancer
309. 橫笛協奏曲1號 310.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311. G大調第13號小夜曲 312. 無垠水平線
313. 天秤座Libra 314. 瑪祖卡舞曲 315.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316. 天竺旅路
317. 菊次郎之夏 318. 蒼龍 319. 夜晚站台 320. 獅子座Leo
321. 如果你現在離開我 322. 瑪曲 323. 漢娜之眼 324. C大調第28交響曲
325. 托賽里小夜曲 326. 生命禮贊 327. 隱喻 328. 異國情
329. 星空下的蘇醒 330. 心靈的間奏 331. 是雨是樂 332. 第四小提琴協奏曲
333. 勃拉姆斯圓舞曲 334. 把愛留給你 335. 小鼓手 336. 西班牙姑娘
337. 千年女王 338. 安迪姆斯 339. 依卡路斯的羽翼 340. 一分鍾圓舞曲
341. 射手座Sagittarius 342. 美妙的愛情 343. 款款柔情 344. 愛的游戲
345. 大漠孤旅 346. 我的歌為你而唱 347. 牧野之頌 348. 瑪雅人的歌
349. 黑風車 350. 布拉姆斯的搖籃曲 351. 阿爾卑斯巡禮 352. 梅耶林
353. 拉威爾圓舞曲 354. 半妖 355. 圓號協奏曲 356. 幽靈公主交響樂
357. 小狗園舞曲 358. 泰綺思冥想曲 359. 墨西哥胡帕果舞曲 360. 告別小蘇西
361. 第13號巴赫即興曲 362. 處女座Virgo 363. 布藍登堡舞曲 364. 早晨之夢
365. 沿著晚上 366. 我想知道什麼是愛 367. 閃亮的季節 368.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369. 歐塔妃 370. 美麗的羅絲瑪莉 371. 六歲小兒子的獨舞 372. 古老的靈魂
373. 到紅天鵝絨里 374. G小調小步舞曲 375. 嬉戲 376. 虛幻的地平線
377. 未來之瞳 378. 新世紀的晨曦 379. 小雨落在你臉上 380. 西亞圖夜未眠
381. 我宣誓 382. 天蠍座Scorpio 383. 時間之河 384. 魔法術
385. 吉卜塞人隨想曲 386. 第3號練習曲 387. 森林中的鐵匠 388. 革命家們
389. 探戈嘉年華 390. 雙子座Gemini 391. 聖桑哈瓦奈舞曲 392. 如泣如訴
393. 日瓦格醫生 394. 鳥越過彩虹 395. 獵夢人 396. 第一號奏鳴曲
397. 妖精之森 398. 力氣與悲傷 399. 寶貝珍之歌 400. 向黑夜出發
401. 水瓶座Aquarius 402. 前奏曲與賦格 403. 克勞汀幻想曲 404. 卡令卡
405. 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406. 蒼白的陰影 407. 愛之夢第三首 408. 男人之夢
409. 春野之行 410. 穿過涼亭 411. 帕薩卡里亞舞 412. 第二號橫笛協奏曲
413. 渤海文明 414. 印象之旅 415. 樹蛙之歌 416. 憶游紅月
417. 蛙蛙快樂頌 418. 黃金大地 419. 婦女頌波爾卡馬祖卡 420. 貝古依奈的出發
421. 巴居多的白沙 422. e小調圓舞曲 423. 小船之歌 424. 為逝去的嬰孩祈禱
425. 龍貓中最好聽的配樂 426. 三時期女士 427. 凱爾特的曙光 428. 開啟時間之窗
429. 法國號協奏曲 430. 巴洛克節奏 431. 十二國記之偲方歌 432. 末代皇帝主旋律
433. 隨興所至 434. 瞬間幻想 435. 夢回亞歷山卓 436. 大黃蜂的飛行
437. 回到亞特蘭提斯 438. 十三之童謠 439. 齊瓦哥醫生 440. 秘密部落
441. 克萊斯勒愛之喜 442. 河畔孩童 443. 和平之月系列 444. 中國花鼓
445. 孰能無情 446. 現實交會三分鍾 447. 薩拉邦德舞 448. 古莉斯朗布斯
449. 城南夜 450. 艾可利利 451. 猶豫的愛 452. 金銅皮膚傳奇
453. 金牛座Taurus 454. 巴哈善牧羔羊 455. D大調小號協奏曲 456. 天地創造神
457. 莎瑪坎地 458. 日安亞熱帶 459. 耶穌 世人期待的喜悅 460. 埃斯特萊里塔
461. 銀色山崗 462. 泰綺絲冥想曲 463. 降E大調圓舞曲 464. 愛之祝賀
465. Tarantella 466. La Campanella 467. 醒來吧 沉睡者 468. 我喜歡 愛 這個字
469. 維也納隨想曲 470. 三首埃科賓斯舞曲 471. 愛之歡 472. Tarentelle OP
473. Pigoletto de Verdi 474. Liebeslied 475. I Believ 476. 熱情 第七首曲目
477. 瑪麗亞 一路平安 478. I believe鋼琴曲
⑻ 北歐國家拍過哪些好電影
芳妮和亞歷山大
生人勿近
木偶生命
空虛和無法呼吸
薩拉邦德
畢加索的奇異旅程
你還活著
挪威的:
射日
一個好人
無影無蹤
雪山驚魂
芬蘭的:
列克薩之戀
地球之夜
西弗和西索
海鷗食堂
禁果
你說的聖誕傳說就是芬蘭的
冰島的:
自然的孩子們
愛情的追憶
女僕的命運
家族的榮譽
總得來說瑞典的產量較大,冰島電影融合自然景觀最多,瑞典的生人勿近是以80年代斯德哥爾摩郊區為背景拍攝於09年的片子,值得一看
⑼ 推薦電影
我最近看了一部片子,是911的真實事件,很感人,一批普通的乘客為了挽救五角大樓,跟恐怖分子同歸於盡的影片,很短只有93分鍾,叫《93號航班》
"A monumental achievement that stands above any film this year." (Rolling Stone)
(一個巨大的紀念性成就,能站在今年所有電影之上——i《滾石》)
"It doesn't waste a single minute of its harrowing 111 minutes." (Chicago Tribune)
(在恐怖111分鍾里,它沒有浪費任何一秒——《芝加哥論壇報》)
"United 93 may be the best movie I ever hated."(Wahington Post)
(《93號航班》也許是我最痛恨的最好的電影——《華盛頓郵報》)
"A deeply cathartic experience" (New York Post)
(一次徹底凈化人心的經歷——《紐約郵報》)
"Greengrass has made not only a thoroughly fact-checked film but a film that uncontrovertibly comes from the hear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格林格拉斯拍出了一部不僅徹底以真實來驗證的電影,而且是無可爭論的從心底拍出的電影——《好萊塢報道》)
"United 93 is one to put on the same shelf with The Godfather"(Stephen King)
(《93號航班》是與《教父》放在同一層碟架上的電影——史蒂芬·金)
"United 93 is the film of the year!"(The Gardian)
(《93號航班》是年度電影!)
"A LANDMARK AMERICAN FILM..."(AFI)
(美國電影史的的里程碑——《美國電影協會》)
我再推薦一部吧
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綠色奇跡》
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嗎?喜歡嗎?喜歡你就會喜歡《綠色奇跡》同樣講述的是監獄發生的事情,一樣揭露了人性的罪惡和善良,同樣是一個導演導的。
還有《無間風雲》,雖然有人詬病是一部改編片,但是拍得很好,把港版的3部和為一部,是不折不扣的美國的黑幫史詩。
最近看了很多電影,再來說幾部,你是結婚生過孩子的爸爸或媽媽的話,那就看《身為人母》,看名字不要以為是講媽媽如何愛孩子的,其實是講婚姻危機的片子,拍得很細膩,拍出了這一階段男女的獨特心理,看了你會啞然一笑,也會若有所悟。
還有《斯巴達300勇士》,蕭亞軒說,是男人都應該去看,我想說,是女人也可以看,而且很好看,是根據漫畫改編的,裡面的故事是歷史的,但是畫面就和指環王差不多了,遠古時代的人物造型都蠻奇幻的,大象,怪人都參與戰爭,整個畫面有油畫的質感。
還有希區柯克的東西啦,跟現在的恐怖片比,要好,因為現在嚇人的東西是血腥的、惡心的畫面,那個時候是心理恐懼,情節吸引人,雖然老,但是卻吸引人看下去。
就說這么多吧,有些看過的有些淡忘了,等我想起來再說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