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巴巴羅薩電影經典台詞

巴巴羅薩電影經典台詞

發布時間:2022-08-30 23:45:54

1. 急需戰爭與和平的資料,謝謝

《戰爭與和平》

作者:(俄)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詳細介紹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Л.Н.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紀俄羅斯文學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公認的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家哈洛·卜倫甚至稱之為「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對文學擁有「狂戀式愛情」的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創作時間最長、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節、重典型、重寫實、重批判的文學時代,在他筆下達到巔峰。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托爾斯泰文學藝術上的三個里程碑。百年來,他的作品被譯為各國文字,銷售量累積超過5億冊,是大師中的大師。

董秋斯(1899—1969),原名紹明,筆名求思等。文學翻譯家。河北靜海(今屬天津)人。192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學院文理科。同年底參加北伐戰爭,任《血路》月報主編。1930年參加左聯和社聯的發起工作,並任《國際》月刊主編。1945年參與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並任《民主》周刊編委。1946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上海翻譯工作者協會工席、《翻譯》月刊主編、中國作協編審、《世界文學》副主編。主要譯著有《戰爭與和平》、《大衛科波菲爾》、《馬背上的水手——傑克·倫敦傳》、《弗洛伊德和馬克思》、《高原牛的家》、《土敏土》、《安靜的森林》等。
內容提要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包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2. 二戰經典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德國戰敗是必然結果?為什麼,是墨守成規的歷史課本教我們這么說,還是一些知名人物在勝局已定的時候的演講告訴的我們?我不明白
我想說,那些說「德國必敗」的人,大多是沒有主見的人,不會根據當時的國際情況分析戰爭的勝負,只會盲目的追求現在人們所說的「真理」-德國必敗。試問在1939,當德國坦克高速奔向華沙,無情的射殺波蘭騎兵時,當裝甲部隊狂卷法軍,撕碎防線,攻城略地,直抵巴黎時,當隆美爾力挫大英格蘭,展開千里坦克大追襲時,當德意志的鐵蹄蹂躪蘇維埃,基輔明斯克相繼淪陷時,當德國空軍橫掃天空時,當德國鐵蹄橫掃敵軍時,當一架接一架的斯圖卡遮天蔽日、投下一棵又一顆精準而有致命的炸彈時,有誰,有誰!有哪個人敢站出來說一句「德國必敗」?有嗎?沒有!我們看到的,是一些膽小如鼠的人發表悲觀言論,甚至改旗易幟,投靠敵人,是一些無比悲憤的人,在做著正義的還擊,而沒有人,沒有一個如同定海神針般的人物站出來說一句「德國必敗」。
這充分說明,說德國必敗完全就是跟風,沒有主見,這樣的人成不了大器的!而且,如果德國不雙線甚至是多線作戰,也許就不會失敗,也許我們今天還在和第n帝國作戰。所以,大家一定要想,德國為什麼輸掉戰爭,而不是盲目跟風。
德國失敗的原因總結:
1 多線作戰
2 希特勒過於獨斷專行
3 有技術但沒工業實力
4 局部戰斗戰術極不合理
而且,我們要想,為什麼是德國的鐵蹄踏遍法國,而不是號稱歐州頭號陸軍強國的法國把納粹扼殺在搖籃之中,為什麼是德國發明了Me-262,Me-163,Ar-234,Ta-183,還有火蜥蜴、霍頓,哥達系列和MP-44?
這之中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

3. 關於戰爭與和平的資料

編輯本段戰爭與和平-小說介紹
【小說】--引言
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 —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作者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 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小說】--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紀俄羅斯文學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公認的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家哈洛·卜倫甚至稱之為「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對文學擁有「狂戀式愛情」的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創作時間最長、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節、重典型、重寫實、重批判的文學時代,在他筆下達到巔峰。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托爾斯泰文學藝術上的三個里程碑。百年來,他的作品被譯為各國文字,銷售量累積超過5億冊,是大師中的大師。
《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包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
【小說】--內容簡要
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於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 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 侖,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且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小說】--精彩語句或段落
1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
2任何看似愚蠢的東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3隻要人們沒有發現生命的游戲是愚蠢的,他就會期待它,人們一旦能夠認識它的愚蠢,便會自殺,這是我將要做的。
4沒有人想到,承認與是非標准不相符合的偉大,不過是承認他自己的沒有價值和無限的卑劣。
5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沒有戰爭了。
6她們哭,因為她們是朋友,因為她們有好心腸;因為她們從小是朋友,卻為金錢這樣庸俗的事煩心;還因為她們的青春都過去了……但兩人的眼淚都是愉快的。
7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8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種科學——整體的科學,這科學解釋整個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獲得這種科學,就必須清滌並革新自己內心的「自我」,因此,在認識之前,必須信仰,並使自己趨於完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我們心裡放進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9一個人為他自己有意識地生活著,但他是全人類達到的歷史目的的一種無意識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為是無法挽回的,一個人的行為和別人的無數行為同時產生,便有了歷史的意義。一個人在社會的階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關系的人愈多,他對於別人的權力愈大,他在每個行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顯。
10帝王——是歷史的奴隸。
11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國人才是這種人,正因為只有德國人的自信是根據一種抽象觀念——科學,就是絕對真理的虛假知識。法國人自信,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體上,對於男人對於女人,是同樣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國人自信,是根據他是世界上最有組織的國家的人民,因此他,作為英國人,總是知道他所應做的事,並且知道,作為英國人,他所做的一切,無疑他是對的。義大利人自信,因為他是沖動的,並且容易忘記他自己和別人。俄國人自信,正因為他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為他不相信,他能夠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國人的自信,是最壞的,最固執的最令人討厭的,因為他以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學,這種科學是他自己發明的,但在他自己看來是絕對的真理
12好的統帥不但不需要天才或任何特殊品質,他所需要的,是缺少人類最高尚、最好的品質——愛,詩,親切,哲學的、探究性的懷疑。他應該是克制的,堅決地相信他所做的是很重要的,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是一個勇敢的統帥。上帝不許他有人性,不許他愛什麼人、同情什麼人,想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13「是的,愛,但不是那種愛,即因為什麼東西,為了什麼目的,或者因為什麼緣故而愛,而是這種愛,即當我臨死時,我看見了我的敵人卻仍然愛他的時候我第一次所體驗到的愛。我體驗到那種愛的心情,它是心靈的本質,它不需要對象。我現在也體驗到了那幸福的心情。愛鄰人,愛仇敵。愛一切——愛有著各種表現的上帝。愛親愛的人,可以用人間的愛;但是愛敵人,只能用神聖的愛。因此當我覺得我愛那個人的時候,我感覺到那樣的快樂。他的情形怎麼樣了?他還活著嗎?
14用人間的愛去愛,我們可以由愛轉為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無論是死還是什麼東西都不能夠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
15歷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總和,這是唯一的原因。只有在我們完全放棄了在個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時候,才可以發現這些我們不知道的規律,正如同只有在人們放棄了地球不動的概念的時候,才可以發現行星運動的規律

4. 關於戰爭的資料

保衛莫斯科
根據「台風」計劃,德軍第2裝甲集群9月30日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裝甲集群10月2日在維亞濟馬方向,相繼開始了進攻。盡管蘇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德軍仍然突破了防禦。德軍第2集團軍突破了蘇軍第50集團軍的防線,於1941年9月下旬奪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奧廖爾陷落。德軍沿著奧廖爾-圖拉的公路推進。莫斯科以西的維亞濟馬方向,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進行了艱苦的防禦戰斗。德軍10月7日則進抵維亞濟馬地域,兩方面軍大部分軍隊在此陷入合圍,一直頑強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蘇軍維亞濟馬集團大部被殲,被圍軍隊一部後來突出重圍,有的留在敵後開展游擊斗爭。布良斯克方面軍陷於戰役合圍的困境後也向後退卻,23日,蘇軍布良斯克集團大部被殲。德軍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俘虜蘇軍67萬人。
莫扎伊斯克防禦線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區。4個集團軍總共只有9萬人左右。這些兵力不足以在整個地帶建立堅固防禦。為了改進軍隊指揮,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於10月10日合編為西方面軍,朱可夫大將任司令。10月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禦地區展開的多次激烈戰斗中,蘇軍對德軍優勢兵力進行了頑強抵抗,將其阻止於拉馬河、魯扎河、納拉河等地區。
10月14日,德軍突入了加里寧地域。10月17日,以西方面軍右翼(第22、第29、第30、第31集團軍)為基礎組成了加里寧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德軍想從加里寧向東南發展進攻並前出西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後方的企圖被粉碎。
德軍雖然對維亞茲馬—布良斯克戰役中消滅了大量的蘇軍有生力量,但隨著天氣的變冷秋雨把道路變成泥沼,幾乎癱瘓了德軍的進攻。德軍於是被迫全線停止前進,以待大地封凍。德軍暫時的停進使蘇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到10月底,蘇軍最高統帥部開始抽回一些部隊作為預備隊,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預備隊也在源源不斷地趕到。10月末,前線如下:加里寧-庫賓卡-謝爾普霍夫-阿列克辛-圖拉。德軍雖遭重大損失,但仍增調兵力,變更部署,企圖在冬季到來以前合圍並佔領莫斯科。
莫斯科成為德軍的空襲目標。莫斯科防空部隊同空中德軍空軍作了頑強斗爭,10月間,德軍對莫斯科進行了31次空襲,共有2000架飛機參加,其中278架被擊落,只有72架闖入莫斯科上空。
軍隊和勞動者在莫斯科近接近地構築新防禦地區,為構築防禦工事動員了45萬首都居民,其中75%為婦女。莫斯科疏散許多政府機關和最重要的企業;10月20日,國防委員會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實行戒嚴。當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築起防禦工事,連克里姆林宮附近都不例外,組建新的民兵師,使全城做好巷戰准備。蘇聯政府向東撤退到古比雪夫(現在的薩瑪拉),但斯大林仍然留在莫斯科。為了提升國民及軍隊的士氣,斯大林命令在11月7日於紅場舉行紀念十月革命的閱兵式。隊伍在克里姆林宮前檢閱,然後直接開赴前線。蘇軍以預備隊和補充兵員加強了西方面軍。11月10日,布良斯克方面軍撤銷。各方面軍受領命令扼守所佔領的地區,阻止德軍從西北和西南迂迴莫斯科。
11月15日-18日,德軍經過調整和補充後,向莫斯科重新發起進攻。德軍在加里寧沿克林、羅加切沃方向和圖拉方向分別實施主要突擊企圖從北面和南面迂迴莫斯科。11月底-12月初,德軍付出了巨大損失的代價,前出到莫斯科運河。12月4日加里寧淪陷。12月5日莫斯科以南165公里的小鎮圖拉被局部包圍。德軍遇到蘇軍頑強抵抗。莫斯科附近的戰斗變得越來越激烈。蘇軍派了無數新兵和自願者,甚至一個婦女營投入到德軍的機槍炮火中。首都保衛者的口號是「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蘇軍經過11月底-12月初的頑強防禦和多次反突擊,德軍突向莫斯科的最後企圖破產了。蘇軍雖然經常處在危急狀態,但終於堅持下來並消耗了德軍。僅11月16日-12月5日,德軍在莫斯科附近就死傷15.5萬餘人,損失坦克約800輛、火炮300門、飛機近1500架。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國人的標准來看都異常地嚴寒。德軍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戰役中消耗過大,沒有既設防禦陣地和戰役預備隊,又無在冬季條件下作戰的准備。11月上旬入冬,雖然道路能夠使用,但德軍的冬季裝備不足,由於認為在入冬前就能結束戰事。保暖衣服和白色偽裝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車輛都因為低溫而不能動彈。德軍士氣嚴重受挫。而蘇軍則士氣高漲。
蘇軍轉入反攻並粉碎莫斯科城下德軍的條件已經具備。斯大林任命華西列夫斯基中將擔任代理總參謀長,並命令他立即擬定反攻作戰計劃。蘇軍反攻的指導思想是,同時粉碎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分別從北面和南面威脅莫斯科的最危險的突擊集團。反攻的基本任務賦予了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分別在其北面和南面實施突擊。
編輯本段蘇軍反擊
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帶領蘇軍發動大規模反擊,此時德軍進攻能力顯然已經衰竭。其中最主要的攻勢集中向中央集團軍群。12月6日,攻勢在莫斯科地區全面展開。秋季期間,朱可夫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調回了一些裝備精良的部隊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擊之用。他相信蘇聯間諜理察佐爾格的情報,指日本不會攻擊蘇聯東部,在此之前佐爾格已經預計到巴巴羅薩計劃。此時敵人已經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軍以對抗德軍的攻勢,包括新建造的T-34坦克和 喀秋沙火箭炮。蘇軍部隊已經為冬季戰事准備好,包括多個滑雪營。
12月8日,希特勒簽署了在蘇德戰場全線包括莫斯科方向轉入防禦的訓令。12月16日,蘇軍解放了圖拉。1942年1月7日亦都重奪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寧。1月初,西部戰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精疲力竭的德軍已經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德軍38個師,內15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遭重創。進攻莫斯科的突擊集團被擊潰,使德軍驚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個居民地,一步也不後退,直到最後一兵一卒。
1月8日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12月24日重建)實施了進攻戰役進攻維亞濟馬。由於缺乏實施大規模進攻行動的經驗以及缺少快速兵團,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賦予的圍殲「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的任務,2月初,來自西歐的德軍增援部隊(12個師又2個旅)和中央集團軍群北翼部隊,分別實施反突擊,蘇軍的態勢惡化。4月2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命令西方向部隊轉入防禦、撤回外線作戰部隊,會戰至此結束。
編輯本段會戰結果
蘇聯紅軍先後解放了羅加切沃,亞穆加,亞赫羅馬,紅波利亞納,白拉斯特,索城,克林,沃洛科拉姆斯克,曉基諾,阿列克辛,塔魯薩,卡魯加,別廖夫,莫斯科會戰勝利。
徹底打擊了法西斯德國的囂張氣焰,使德軍再也無力在全線發動進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在莫斯科會戰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戰略性失敗!納粹德國企圖快速征服蘇聯的計劃破產,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其遭到無法彌補的物質損失。德軍的失敗使德軍士氣更加低落,在冬季戰局中,35名高級將領,其中包括布勞希奇元帥、博克元帥、古德里安上將、施特勞斯上將等被撤職。
根據幾個可信的來源指出,大約700,000的紅軍士兵在戰斗中死亡,受傷或失蹤。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損失兵力50多萬,投降9萬,丟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5萬輛以及其他技術裝備。
編輯本段紀念活動
蘇聯於1965年授予莫斯科英雄城市的稱號,以紀念戰勝納粹德國20周年。
2004年12月7日,身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軍服、裝備當時武器的俄羅斯軍人在莫斯科郊外重演了63年前阻擊納粹德國軍隊的莫斯科戰役。參加這次表演的有2500名俄軍官兵以及30多輛T-34坦克。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二戰倖存老兵觀看了表演。
編輯本段影視作品
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曾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片從德、蘇雙方的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地展示了莫斯科保衛戰。該片最經典的台詞:「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5. 求蘇聯衛國戰爭電影!!!

蘇聯電影「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指的是由蘇聯電影導演尤里·奧澤洛夫執導的三部戰爭故事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

推薦理由:

A.「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完整地再現了1941年至1945年蘇聯衛國戰爭和歐洲戰爭蘇聯戰場的全貌,兼具編年史性質和史詩氣質,即便稍有政治傾向,還原真實亦堪稱完美。
B.「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中的三部電影都是真正大製作的巨片和大片,最短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也有三小時,而《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則更是長達六小時以上。
C.「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為同一導演即前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Yuri Ozerov)作品,其中三部電影的風格和水準均相當統一。
D.「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拍攝時間綿延20年,從1969年到1988年,且不談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投入,能做到有始有終已自不易。
E.「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拍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均創世界影壇紀錄,這些電影拍攝時,曾一次出動近萬名士兵,數千輛坦克。幾百架攝影機需要同時拍攝。有很多戰爭場面都是空前的。這樣不計成本的大投入在當下的電影製作中,完全是不可想像的,也只有當時的蘇聯可以做到。這些電影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也是不可復制的。

F.這些全景式的戰爭巨片也保持著較高的藝術水準。特別是《莫斯科保衛戰》,曾跨過了意識形態的界限,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電影講述了衛國戰爭前期,蘇聯軍民為保衛莫斯科付出沉重代價的悲壯事跡。整個電影的節奏如同交響樂,既有斯大林,朱可夫這樣決定著歷史航向的大人物,也有被戰爭的洪流裹挾著前進的普通人。
電影中那句經典的台詞:「俄羅斯領土廣大,但我們已無退路,後面就是莫斯科。」還有那首雄壯的插曲《神聖的戰爭》都為很多中國人所熟知。《莫斯科保衛戰》大量採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特別是很多戰爭場面,在實景的條件下,用長鏡頭拍攝,其真實性堪稱完美。
G.遺憾的是,這些戰爭巨片在蘇聯解體之後,漸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由於這些電影本身在拍攝時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對歷史的描述也是有選擇性的。蘇聯解體之後,很多戰爭中陰暗的一面被挖掘了出來。比如蘇德密謀瓜分波蘭,以及隨後的卡廷慘案,這些都讓電影中最值得稱道的真實性遭到了質疑。與政治緊密相連的電影,當政治的風向改變之後,電影就淪為了犧牲品。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本身所具備的獨特藝術價值。

6. 電影情節:蘇德戰場 冬天 德國飛機追蘇聯士兵,掉到水裡,水很冷。。。

很有可能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也叫蘇聯衛國戰爭。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的漏洞,其中最嚴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補給。蘇聯廣袤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後勤補給將無法及時跟上。所以盡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宮已遙遙在望,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已遷往莫斯科以東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樣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受閱部隊剛剛接受完檢閱即被投入戰場,到1941年12月5日德國人的攻勢被遏止時,他們的後勤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線後方蘇聯游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線部隊的進攻已經難以維繼,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巴巴羅薩計劃最初制訂時認為蘇聯紅軍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真實情況是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採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後勤問題更為突出。當冬天來臨時,大量德國士兵因蘇聯嚴寒的冬天和蘇聯的反攻而死亡。
雖然德軍最後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冬天而停止進攻計劃,但他們還是佔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而蘇聯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復失地。
而在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改良過的施里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計劃)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沖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德國進攻英國的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向了蘇聯。而最終在蘇聯戰場失敗了。

7. "你們面前只有最後一個敵人,那就是——莫斯科"請問這句台詞是哪部電影里的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蘇軍所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既是第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最大規模的城市保衛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保衛戰。特別是 在法西斯大兵壓境的危急關頭,蘇聯紅軍所舉行的「紅場閱兵」,更是被世人稱之為 「一個冬天的神話」。

從「巴巴羅薩」到「台風」

1941年 9月21日午餐時分,東普魯士臘斯登堡。希特勒的大本營彷彿凝聚了整個 德國的那種急不可待和幸災樂禍的感情,盛滿冰塊的銀質小桶里放滿了一瓶瓶法國香 檳酒,侍者們把夾有魚子醬、火腿和鮭魚的麵包片分放到一個個的盤子里,酒杯里斟 滿了白蘭地、威士忌、杜松子酒…… 希特勒滿面紅光,就連說話的聲音也似乎比平時溫柔了許多,在餐桌旁開始了他 那著名的「室內演說」:「 6月22日早晨,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戰役開始了。一切都按 計劃發展,我們在北翼圍困了列寧格勒,在南翼佔領了基鋪,在中央攻佔了斯摩棱斯 克,通往莫斯科的門戶已被我們打開了!」 突然,希特勒用手一拍桌子,「砰」地一聲,力量之大使桌子上五顏六色的酒杯 有幾個倒下,將裡面的酒灑了一桌子。希特勒接著說:「我已經決定,我們下一個進 攻的目標就是莫斯科!莫斯科將在冬天到來之前被摧毀,完全從地球上抹掉!」說完, 希特勒的手在空中有力地一揮。 在座的帝國軍官們不失時機地趕緊全體起立,端起酒杯。頓時,室內響起一片酒 杯的碰撞聲、笑聲…… 9 月30日,希特勒親自簽訂了進攻莫斯科的軍事行動計劃,此計劃的代號為「台 風」。 9 月,對於莫斯科人民來說應該是最美好的季節,莫斯科郊外的森林被鍍上了一 層金黃色,蒼山翠松間的楓葉紅了,山果黃了,就好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美麗圖畫呈現 在人們面前。然而,1941年的這一美好秋色卻不能像往常那樣給莫斯科人民帶來歡樂。 此時此刻,法西斯的戰車正在隆隆東進,一場猛烈的「台風」正在向著莫斯科刮來, 保衛莫斯科的戰爭就要開始了。 莫斯科是蘇聯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於東歐平 原的中部,莫斯科河兩岸,同伏爾加河有河道相連接,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1812年,拿破崙佔領莫斯科並焚燒了這座城市,名將庫圖佐夫率領的俄國軍隊和 人民一起打敗了拿破崙並迫使他倉皇撤退。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於1918年 3月10日 將首都由列寧格勒遷入莫斯科。 現在,法西斯暴徒正逼近莫斯科,這座偉大的城市將接受嚴峻的考驗。 法西斯德軍的准備可謂全面而周到,他們和往常一樣,打算以坦克重兵集團的強 大突擊力突破蘇軍的防禦體系,並同步兵協同,合圍與消滅保衛莫斯科的蘇軍主要兵 力於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地區。然後各步兵師開始從正面進攻莫斯科,而坦克和摩托 化集團則從南北兩翼迂迴莫斯科。 9 月30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由古德里安統帥的坦克集群宛如一張彎弓,扣 上了強勁的利箭,鋼鐵的箭頭直指布良斯克和維亞茲馬。 從烏克蘭到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隊進展神速。10月里的一天,他和他的部隊竟 然挺進了80公里。不到三天,他們就佔領了布良斯克戰線以東 200公里的奧勒爾。進 展之神速,以至於當德軍坦克隆隆開入奧勒爾城時,電車上的乘客紛紛向他們招手致 意,這些乘客還誤以為是蘇軍的裝甲部隊了。 佔領奧勒爾後的德軍,迅速切斷了布良斯克—奧勒爾公路,並一舉攻佔卡拉切夫, 緊接著又向布良斯克迂迴包抄前進。10月6日,布良斯克被德軍攻佔。 與此同時,德軍第9和第4集團軍分別以第3和第4裝甲集群在杜霍夫希納和羅斯拉 夫利方向實施猛烈進攻,他們來勢洶洶,像一股破壞力極大的颶風一樣橫掃而來。德 軍迅速突破了蘇軍的防禦陣地,並從南北兩面,急速地向維亞茲馬沖去。古德里安的 坦克第2集團軍與南進的德第 2集團軍一起,10月7日在布良斯克以南包圍了蘇軍第13 集團軍和第 3集團軍一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圍了蘇軍第50集團軍的部分兵力。10月 13日,被圍的蘇 3個集團軍雖經英勇抵抗,但大部被殲,一部分退守在莫扎伊斯克防 線,有的在敵後展開游擊戰。 至此,「台風」計劃的第一階段行動已告完成,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線已被德軍的 鋼鐵洪流沖開一道可怕的缺口。 從10月13日起,幾乎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戰方向上都開始了激烈的戰斗: 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盧加於13日陷落;接著離首都僅150公里的加里寧也被奪占; 距離莫斯科僅 100公里的鮑羅季諾也遭到了德軍的致命一擊。莫斯科處於十分危急之 中。 第一階段的順利進展,使希特勒覺得東方戰役的勝利已是板上定釘了。 希特勒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他認為攻佔莫斯科簡直是探囊取物。於是,10 月 7日,希特勒專門簽署了一項最高統帥部的命令:不準包克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即 使主動投降也不予接受;德國軍隊也不需要進入莫斯科,只需用炮擊和轟炸予以毀滅。 另外,希特勒覺得光用炮火還不夠——還需要加上大量的燃燒彈和高爆炸葯,直到把 莫斯科夷為平地才能解除內心深處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仇恨。 法西斯處心積慮地要把厄運降落在莫斯科頭上,如今它又確實像一群餓狼一樣瘋 狂地向她撲來!莫斯科——這座偉大的城市,著實讓全世界屏住氣息。

8. 至少要看三遍的電影《莫斯科保衛戰》,文戲、場面、裝備怎樣

如果假期的時候你不想出門的話,筆者推薦給你一個健康有益的休閑方式,看電影

當然,該片也一定少不了當年剛剛亮相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莫斯科保衛戰》中再現了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打坦克的壯觀景象。

綜上,《莫斯科保衛戰》以其宏大的歷史畫面和精彩的文戲表演,再加上還原度甚高的武器裝備,使它成為二戰經典電影之一。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如果你對二戰歷史感興趣,那麼一定不要忽略這部《莫斯科保衛戰》,也一定不要泛泛的看一遍就拋到腦後,好的電影一定是值得你多看幾遍的。

閱讀全文

與巴巴羅薩電影經典台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掃黑決戰電影粵語 瀏覽:31
妖獸都市96分鍾粵語電影天堂 瀏覽:153
好聽香港電影音樂 瀏覽:781
近期好看的軍旅電影 瀏覽:662
小王子英文電影台詞資訊搜索 瀏覽:178
2003年好看的電影 瀏覽:4
怎麼分步驟寫電影文案 瀏覽:200
中國有小孩的電影 瀏覽:813
電影平行宇宙之戀高清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691
電影一個女人車禍 瀏覽:496
老電影戰爭片國產湄公河 瀏覽:508
將計就計電影粵語八哥 瀏覽:585
惡人世家香港電影 瀏覽:142
講述父母艱辛的國產電影 瀏覽:594
沙漠電影劇情解讀 瀏覽:876
香港愛情電影渣男回頭 瀏覽:183
清風是哪個電影 瀏覽:406
flipped電影中bryce演員 瀏覽:756
電影英語平台 瀏覽:472
最火電影字幕壁紙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