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電影刮痧觀後感中文

電影刮痧觀後感中文

發布時間:2022-09-04 03:05:15

Ⅰ 求電影刮痧觀後感,要求關於社會存在方面

我小時候感冒,媽媽也會幫我刮痧。這個古老的中醫治療方法還是挺有效的。但是在其他的文化,這或許並不被認同。
電影《刮痧》正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華僑許大同的父親來美國看望兒子,因為孫子鬧肚子疼而自己又看不懂葯瓶上的英文說明書而給孫子刮痧,孫子的肚子倒不疼了,卻引來了一個大麻煩:許大同因兒子背上的刮痧痕跡而被指控虐待兒子。第一次聽證會上中醫的刮痧療法不被認同而失敗,第二次聽證會—電影的一個高潮—控方律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曲解使得許大同勃然大怒從而「流產」。無奈之下,許大同和簡寧被迫夫妻分居,父親也因此離開美國,最後在朋友昆蘭的幫助下控方撤銷了指控,全家得以團聚
中國傳統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兩千年儒家文化孕育下的華夏民族,,忠孝禮儀深入人心。民族思想,愛國情操,是每一個公民,更加感性化。
美國現代文明國家,區區三百年歷史,但短暫的歷史恰恰使這個國家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沒有思想的累贅。現代的國家,主要體現在他的法律之上。法理,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部分,依法辦事,是這個國家更制度化,更規范化。
當兩個文明國家相撞時,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中國,兩千年的發展與延綿,社會每個方面,人們都擁有他們祖先的經驗,人們的行為准則,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的默許,也就是一套自己人公認的行為規范。美國,短暫的歷史,決定他必須有一套自己人必須承認的社會准則。而此要在短暫的時間里是實現,就必須依靠明文規定也就是法。
兩個文明各自獨立,沒有好與壞,中國,你不能說他不行,因為他的民族依靠這個幾千年就沒有走過滅亡的道路。美國,你不能說他不行,因為他的現代民主,是美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塵莫及。
美國,法律深入到社會每一個角度,每件事都將法律,涉及到人的就要講人權,孩子,一個敏感的話題,父母教育孩子,在中國人眼裡,天經地義,深入人心,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要保護孩子的合法權利,不允許他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在這個問題上的巨大分歧,就要求必須要交流,才能解決彼此的分歧,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才能避免一些重大的錯誤。

Ⅱ 刮痧觀後感

電影《刮痧》觀後感:表現得並不僅僅是表層的文化差異,更是對這種文化差異處在一種極度不對等不公平的環境之中的無奈和批判,但是夫妻倆邊喝酒邊互罵一段拍得太做作了,為生在中國能夠有機會接觸了解西方文化而感到慶幸,而不像西方社會對東方文化存在太多的誤讀和曲解。

該影片是2001年5月中國上映的一部劇情、家庭類影片,影片全長約為100分鍾。是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等演員主演。

該影片講述了電腦游戲設計師許大同與妻子簡寧在美國奮鬥了8年,事業有成。一次意外卻令美好的家庭變得愁雲慘霧:5歲的兒子生病了,老父親用傳統的中國民間刮痧幫孫子治病。大同夫妻繼而被控告虐待兒童,一個又一個物證人證令夫妻倆百口莫辯,西醫根本無法了解這種傳統中國療法。

Ⅲ 刮痧的觀後感

第一篇:《刮痧》觀後感

《刮痧》這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故事情節至真至純,讓人唏噓不已,催人淚下。這部影片淋漓盡致的演繹了在國際文化碰撞下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一個大同世界的嚮往。 主要人物:許大同,游戲開發商,來美八年,骨子裡卻是一個有著大男子主義的中國男人。簡寧,大同的妻子,房地產工作者,聰明有主見,一個受到了美國文化熏陶的東方女性。爺爺,許大同的父親,一位典型北京老人。昆蘭,大同的老闆也是朋友,土生土長的美國大叔。丹尼斯,大同的兒子,出生在美國環境之下的一個東方小男孩,在中美文化激烈碰撞的演變中成長著。

故事發生在聖路易斯,電影在許大同的年度行業頒獎大會下拉開序幕。許大同新研發的以孫悟空作為游戲角色的游戲軟體銷路暢通,盡管頒獎場館外遊行隊伍大聲抗議著暴力血腥游戲軟體,但仍然擋不住許大同的春風得意,他激動地告訴大家:美國是一個令人憧憬的國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了!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讓他的美國夢一點點的瀕臨破碎:丹尼斯發燒,父母不在家,剛來美國的爺爺看不懂葯瓶英文,只能用中國傳統的中醫療法「刮痧」給丹尼斯治療,然而這卻成為了日後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法庭上一個又一個出其不意的證人證詞令大同百口難辯,最終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為了能讓回北京的老父親見上孫子一面,明知觸犯法律大同還是把孩子從福利院「偷」了回來,最後,為了能讓孩子回到家庭,大同不惜與妻子分居。整部電影以刮痧引起的風波為明線,以各角色之間的復雜情感以及東西方文化的強烈碰撞為暗線,一幕一幕,心潮澎湃,盪氣回腸,引人深思。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許大同當眾給兒子的'一巴掌。丹尼斯與昆蘭的兒子保羅一起玩耍,互相打鬧,大同讓丹尼斯給保羅道歉,丹尼斯不幹,大同很生氣,扇了兒子一巴掌,可是後這就成為了控訴大同暴力的有力證據。

在我看來,大同的這一巴掌,第一是為了給自己找回面子。中華民族曾長存在封建專制的國度之中,從宋朝開始,程顥朱熹就在呼籲三綱五常,天理人倫。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等級森嚴的綱常倫理,我們這個民族一直到今天都難以跨越。大同讓兒子道歉,丹尼斯就必須無條件執行,而丹尼斯的拒絕在大同這個父親的眼裡就是對父子綱常的僭越,讓自己在眾人面前失去了作為父親的面子。甚至大同的父親都暗自得意這一巴掌打得好,「當面教子,背地教妻」一副自詡的表情。

第二是為了昆蘭一個面子。許大同能有如今的成就,是因為有老闆昆蘭的賞識提攜,因此大同與昆蘭也成為了朋友。既然昆蘭是大同的老闆、貴人、朋友,昆蘭的兒子被自己兒子

打了,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昆蘭會覺得沒面子,而丹尼斯由拒絕給保羅道歉,又給這場鬧劇多添一筆,許大同當然會火冒三丈,自認為這一巴掌下去,昆蘭的面子就找回來了。

但是許家父子都錯了,在這一記響亮的耳光中,在簡寧與昆蘭一家錯愕的表情里,中美文化的戰爭開始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為五斗米折腰」,面子幾乎統治了國人的心靈。而美國人不同,他們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講面子。大同本來是為了昆蘭打了丹尼斯,但在昆蘭看來,打人就是犯法的,無論打的是誰。美國人不像中國人一樣把孩子當做私有財產,他們認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所以事後在法庭調查上,昆蘭承認了許大同打了兒子,許大同就責備昆蘭出賣自己,不為朋友兩肋插刀。而昆蘭只能無奈的嚅囁:可是我也不能說謊啊。誠信是美國人的基本原則,讓一個美國人撒謊也就是讓他放棄基本的價值觀。而國人理想的朋友是時間越長承擔的義務越多就越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是國人對待朋友最常見的信條了。所以大同對昆蘭的期望值很高,大同在法庭上遇到困難,他期望昆蘭能夠不計一切的去幫助他。而美國人會把朋友關系與社會工作關系區別的很開,他們極少有那種很深又維系多年的關系。因此,昆蘭面對大同憤怒的大喊:道不同不相為謀!,皺起了眉頭,疑惑而又慍惱的說: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邏輯!

再回顧到影片另一個場景,法庭上的唇槍舌戰。兒童福利局列出了一條條的證據,清楚了一位位的證人,多麼具有說服力。而許大同只是敘述了他如何愛自己的兒子,並沒有有力的證據。可以看出,美國人喜歡面對事實,就事論事,表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是西方哲學上所崇尚的理性主義的實證論。而國人則注重情感,在事實面前,人情似乎更重要些。所以,中國人覺得美國人冷漠不講人情,美國人又覺得中國人邏輯混亂,思維模糊不清。

最後,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許大同坐在貧民窟的黑暗一角,一杯又一杯的用酒精麻醉自己,這時的他再與先前人面桃花的獲獎者相比,他的那一聲美國夢顯得多麼的諷刺而又蒼白無力。相信這是導演面對東西文化碰撞一份無奈的內心獨白。

這部電影在表現中美差異的同時,以表達了對文化趨同融合的嚮往。影片的最後昆蘭走進唐人街,親生嘗試了刮痧的體驗,到這里,我彷彿看到了西方人走過文化的壁壘,真情戰勝了一切。影片導演用完美結局呼籲我們要加強交流與溝通,正如男主角的名字一樣,一個大同的世界即將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二篇:刮痧賞析 1500字

許大同,一個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想要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中國人,一個愛子如命,不惜任何代價的傳統父親,一個努力打拚想要實現美國夢的游戲開發員。然而一件意外,一次老父親給兒子無意的刮痧,卻讓他從夢中驚醒,巨大的文化差異,法律制度的不同,使他在夢想與困惑間徘徊。

首先,電影表現的就是由刮痧這一傳統療法所導致的由文化差異引發的法律(包括法律觀念)沖突。許父給得病的孫子刮痧,這本來很平常,但是在美國的文化與法律中,初針灸之外其他任何中醫治療都不被承認合法。所以美國的法律就不可能為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把一個人弄得傷痕累累不是虐待還能是什麼? 因此刮痧「到了美國就說不清楚了」再正常不過;相反,中國的法律也不可能把刮痧歸為違法行為。只有當文化差異或者說文化盲區被認識後,沖突才可能解決。 而影片中許的朋友,同事兒童福利局的官員、法官都對刮痧一無所知。 當然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其他方面,這些又對大同出庭,要回自己的孩子產生了不利影響。比如說兩個孩子鬧矛盾,大同當著美國老闆的面打了丹丹,在中國人看來理所當然,而美國人卻認為大同有暴力傾向,原告律師對西遊記的歪曲說「孫悟空是一隻道德敗壞的猴子」,導致大同在法庭上因此失去理智等。就這樣許大同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也與妻子的感情出現了裂痕。

另外影片中還體現了中西法律的一些不同,在西方無論是什麼民事或其他法律糾紛,法律都是主動出擊的,所以在醫生第一時間發現丹丹身上所謂的傷痕時,就直接聯系了兒童福利局,將丹丹強行與父母隔離,沒有給大同任何解釋的機會。無論是人的理念還是法律,美國講求證據,目睹一切的人只相信眼前,於是在法庭上兒童福利局搬出了一套套有力的證據說辭,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而在中國由於家庭觀念的根深蒂固,家庭民事糾紛更多寄予協調,況且丹丹已有獨立的思想,到底有沒有受到虐待,問一下便可知。而美國法律正由於太講求法理,似乎缺乏一點人情,我們也看到,兒童福利局及司法機關帶走丹丹時,並沒有考慮到丹丹的想法感受,只是覺得這樣做才能免除孩子的傷害。

同樣對於父母打孩子,我們的文化中覺得不打不成材,是愛的一種,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允許的,並且法律認為違法,因為西方思想中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與父母平起平坐,家庭觀念比較淡薄。大同認為「我打自己的孩子是給你面子」,顯然在對方眼裡是一種謬論。除了這些還有美國法律對父母監督權的規定同樣無法理解,最突出就是父母不能讓孩子獨自一人留在家中,而在中國這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事情的發展越來越復雜,大同為了父親違法偷出孩子,為了丹丹被迫與妻子分居,事情愈演愈烈,當然結局是完美的,誤會解除,一家團聚,昆蘭親自前往中國體驗刮痧,大同也洗清了罪名。這一起事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同樣應看到,現實生活中同樣有很多的許大同,他們身在異國他鄉,為了夢想努力奮斗,他們想融入美國的社會,

但是長期存在的文化隔閡與法律差異卻需要不斷適應。中、西方兩種文明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要消除這種文化隔閡,就必須要相互增進了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消除誤會。

在當今時代,在西方文明起主導作用的今天,怎樣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讓西方人了解我們,是一個嚴峻的課題。對於我們自己,要重視法律,尤其是身在的海外華人華僑,要了解他國法律制度,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減少許大同事件的發生。許大同的悲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對法律的漠視,在危機面前缺乏冷靜的思維。我相信對法律的漠視並不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在任何一種文化中,不誠實、違法行為都是應該受到譴責的。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擁有一個大同的社會,大同的世界。

Ⅳ 刮痧電影觀後感

《刮痧》影片中許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於沒有對違法證據進行正確的認識與核實從而造成判決不公正的結果。在這個時候,最容易讓我們想到的一句話,就是弗蘭西斯·培根曾所說的:「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惡果相當於十次犯罪。」也許有人會說《刮痧》只不過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種藝術,不足以說明什麼。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藝術除了高於生活之外,它還是來自於生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不缺乏由於對違法犯罪證據沒有進行正確認識與核實而造成不公正判決的案例。

Ⅳ 電影刮痧中體現文化沖擊的影評150字

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自近代以來經歷了一個從碰撞、沖突到融合、互通的過程,就像電影《刮痧》所表現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不僅在中美兩國的法律、道德標准等方面,而且觸及法理、觀念,甚至中醫理論等諸多議題。由於時空上的差異,造成了中美—東西方文化、觀念上的不同,進而表現為行為上的沖突。
第一點,我們先從文化的淵源方面來看
第二點,是那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朋友觀
第三點,觀念文化方面的差異,這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
從表面上看,電影《刮痧》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中醫的無知,但從根本上看,體現的卻是中西兩種文化的沖突,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試圖一統天下,用西方的文化觀閹割異質的弱勢文化的趨勢.所以,文化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見和誤解。這就要求我們對待不同的文化,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同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對待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但不能妄自尊大;要看到其局限性,但不能妄自菲薄

Ⅵ 刮痧電影觀後感

電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沖突的優秀影片。《刮痧》只是一滴水,而蘊藏在其中的卻是因種族,區域,傳統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激情澎湃的汪洋大海。

這個故事發生在旅美華人一家身上,兒子是一個游戲公司的工程師,他研發的一款游戲獲獎了,因此,他決定帶著獨居的父親來美國生活。到了美國之後,父親為小孫兒用中國的傳統中醫——刮痧來治病,但沒想到,因為他的這一次無心之舉,卻引發了一場家庭動盪。

本片算是有特色的,也算是沒有特色的。這個電影本身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無外乎將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了碰撞,但最終的結果看上去令人歡喜,其實很無奈。而選取的這個故事卻很有中國特色,中美兩國之間的問題大都來源於相互不了解,其中美方對於中方的不了解往往會令問題的解決陷入到僵局。這也是影片著重要表現的。

Ⅶ 求一篇1000字的電影《刮痧》觀後感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內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後的最大感受。伴隨著畫面的推進,故事的演繹,一個美國社會的華人家庭遭遇躍然眼前。

以細節為支點

從藝術角度來看,不難看出。導演充分發揮的是電影的敘事潛能,而不是情節的著意安排。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在一個個細節中被稜角分明地凸現出來。這些細節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對話、動作等來完成。支撐起整個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開始,許大同設計的游戲軟體獲獎,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頒獎大廳外擠滿了指責電腦游戲過於暴力的示威群眾;昆蘭的兒子和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發生矛盾並且不肯道歉,許大同當眾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親從警察局回來時進入公寓,警衛懷疑地看了他們一眼。這一切,都在後來的聽證會上成為了對大同不利的證據。許大同在美國拼搏了八年,美國給了他成功和榮耀。然而,在中國很傳統的中醫刮痧療法卻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國的對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國,去過「安寧平靜的生活。」這種改變看起來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實際上是反映出了一個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文化反省。中國人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可以通過打丹尼斯來表示對老闆昆蘭的尊重,而昆蘭卻不能理解中國人的這種「亂七八糟的邏輯。」而美國人,他們把孩子當成了社會財富,在誤以為刮痧是虐待行為之後,果斷地進行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離,並不斷取證。其目的還是為了保證孩子免受傷害。

以親情為切入

美國人在看完這部影片後,討論最多的當數具有中國情調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親、大同和丹尼斯這兩對父子之間都刻畫出較為深刻的感情關系。

在法庭上,為了不妨礙父親辦綠卡,大同謊承刮痧乃自己所為;為了不讓父親擔心,他和妻子一起隱瞞真相;為了給兒子聖誕禮物,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爬上九樓。片中機場那場戲頗為精彩,淚眼送別之際,想出去福利局「偷」來兒子一同回國的冒險行為。當祖孫三代激情相擁之時,其父卻冷靜地說服了兒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緊追而來警車玩起了游戲,只為了讓兒子多享受片刻的父愛。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簡寧和大同醉酒,罵自己是MOTHERFUCKER 這場戲,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們內心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僅僅是因為刮痧這一在中國極為普遍的中醫療法,在美國,卻導致了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

我們不難感受到融於片中的濃濃親情,然而,大同的錯誤卻是虐待兒子。這個罪名簡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國不以事實說話的法律空擋。而那控方僱傭的美國律師在法庭上這樣描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別人種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聲招呼摘來便吃,當人家制止時,他不但不聽勸阻,而且還大打出手毀了人家的桃園。別人辛辛苦苦煉好的丹丸,他拿來就吃,還把主人打得頭破血流,臨走還毀了人家的製作車間——象這樣一個野蠻頑劣的猴子,竟然被許大同在電子游戲中描繪成英雄 ......」,用以證明移民美國的許大同有暴力傾向。他的「敬業」使人們質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護孩子,還是拆散別人家庭。

劇中貫穿始終的矛盾,時刻捶敲著觀眾的思緒。人在美國,真的身不由己?為什麼一個和諧的家庭無端被這一事件攪出如許紛爭?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國精神的本質?還只是美國社會游戲的一個小小插曲?

以文化為指歸

鄭小龍導演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沒有好壞之分。甚至沒有高低之別。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文化寬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國的觀眾對我說:『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是一個恥辱。』」

本片從各個角度探討了人的品格,人的尊嚴,符合優秀影片關注人的准則。卓別林一貫認為「悲劇和喜劇實際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盡管採取了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的喜劇結局,但是,劇中洋溢的一直是帶淚的笑。美國文化中的關注人的元素,此時顯得異常蒼白,這從公寓保安:「早知道他會爬,我就讓他進去了」一語中得到詮釋,而簡寧對於昆蘭不解於大同為何替父承認刮痧時的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也突顯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影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提示了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醒人們進行文化反省,還在於它細膩感人的故事。在中國電影普遍迷離於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時候,它的出現,預示了兩者結合點的所在。

家裡有人喜愛體育節目,NBA是一定要看的。日子久了,我無知的老張便問我,姚明這人怎樣?老張常瞅見這位中國新富略顯笨拙的在球場上揮汗如雨。同樣不了解體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國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這個判語來自於他接受媒體采訪(美國本土記者居多)的諸多片段。他看起來又沉穩又機智,不可褻玩卻不失友好,面對狗仔們刁鑽的提問,他迅速避開地雷,幽默而兇狠的把對手拋得遠遠的,妙語迭出的姚明深諳作為美國人在媒體前討好記者,討好觀眾又不落身份的策略。也許是長久的應付得到經驗,還有經紀人的訓練,姚明不但英語純熟,思維方式也已極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蝕每個角落,包括二十世紀驕傲富有的美國。姚明們要比上一代移民幸運。在開化的中國成長起來,浸淫著歐風美雨,他們無需身負太多傳統價值的行囊,也無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訝異打量的目光洗禮,無緣品嘗在異鄉為了融入而蛻變的痛苦滋味。電影《刮痧》在我看來,密布著這種痛苦。
主人公許大同,新移民,來美國八年,懷揣美國夢埋頭苦幹,作為一個電子游戲程序的設計者終獲成功,並得到上司(象徵美國主流文化階層)的認可和友誼。電影開場便是大同在業界慶祝會上以典型的美國口吻發表獲獎感言。從他說話的內容,語氣,可以看出他對美國是愛慕感激的,對自己在美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在美國,只要努力,一定會出頭。大同認為自己依然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不再為異鄉異客。他和妻子簡寧,兒子丹尼斯在家也堅持說英文,即便一點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場也不例外,為的是讓下一代順利進入私立學校,早日成為美國社會的精英。他們言談接物也和普通美國中產階級一樣,彬彬有禮,說一樣的情話,開一樣的玩笑。然而考驗卻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親接來美國同住,丹尼斯卻因背上凸顯爺爺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紅。這些在美國人看來觸目驚心的「傷痕」,對中國人來說只是家喻戶曉的自我療法。許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與孩子相見。可他無法向法庭證明刮痧是合法的醫療手段,因為美國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斷行事。
在向當局要回孩子的訟爭中,一個個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煙和紙屑,就是那些所謂的文化差異,還有美國式的自我中心,強硬的傲慢。它們逼得大同承認,骨子裡還是中國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戲中興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兒子道歉未果,出於教育孩子,也由於在老闆及其家人面前無法下台,便打了兒子。他認為這是給老闆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爺爺見了也很贊同:「當面教子,背後教妻」「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而美國人(包括在美國長大的丹尼斯)斬釘截鐵的堅持:打孩子的父親是惡魔,為尊重他人卻要打罵孩子的父親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為技術精英的大同,也許沒太多機會充分接觸真實的社會,以至於在後來的訟爭中出於劣勢。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戲規則),不能提供有力證據,不肯請家庭法的專業律師而堅持請一個版權法律師,他信任的朋友來代理孩子的案件,為自己辯護。對方律師精於此道,指責大同有暴力傾向----大同設計的電玩英雄孫悟空,偷仙桃,毀丹爐,按照西方人的價值觀,就是無視職責,肆意侵犯私有財產,是典型的流氓行徑。這個精刮刮的律師為了贏官司,刻意對《西遊記》斷章取義,惡意誤讀,把反抗的英雄說成無賴。大同不知對方已設計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時也失去大好機會,落入下風……
盡管八個春秋能讓人學會很多,盡管電影的結局是雲開月明,翻盤大圓滿,異鄉遊子的血脈親情卻遭受他者的質疑,身份認同也大受打擊,我怎麼都覺得不是滋味。

《刮痧》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故事情節至真至純,讓人感念,催人淚下。影片演繹了人世間的親情、愛情、友情以及對社會和諧地渴求、嚮往,同時,由於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的失敗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發生在聖路易斯——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男主角許大同來美八年,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作為一位游戲開發人員,新研製開發游戲銷路暢通,在年度行業頒獎大會上,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了。然而接下來的發生的一件事卻使他夢中驚醒,兒子丹尼斯發燒肚子疼,剛來美國的爺爺由於看不懂葯瓶上的英文說明而採用中國傳統的中醫療法「刮痧」給孫子治病,而這恰恰成了許大同一次小小意外事故後虐待孩子的證據,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他百口難辯,最終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為了能讓即將回家的老父親見上孫子一面,許大同觸犯法律把兒子從兒童福利院「偷」了出來;為了讓兒子回到幸福的家而被迫與妻子分居;為了搶回給兒子的禮物而近乎瘋狂的與強盜大打出手;為了聖誕夜和家人團聚而冒著被摔死的危險毅然順著管道爬上位於九樓的家......一幕一幕,讓人心潮澎湃,久久回味,深深思索。

《刮痧》所表現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不僅在中美兩國的法律、道德標准等方面,而且觸及法理、觀念,甚至中醫理論等諸多議題。由於時空上的差異,造成了中美—東西方文化、觀念上的不同,進而表現為行為上的沖突。差異性從時間上來說,主要表現為國家的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從空間上來說,由於各國在地域、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西方的差異,表現為民族傳統精神背景、文化背景、哲學背景等方面。所以,在分析影片時,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具體的故事情節方面,而要從大的文化背景下,從歷史的傳統等方面進行分析。

我們先來從文化的淵源方面來看,首先,中西方在哲學觀上是不同的,西方崇尚理性主義的實證論,它的醫學——解剖學,也是建立在這種哲學思想上,所以對「刮痧」這種口耳相傳的經氣之學是不能理解的;而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天人合一」,就是要探索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問題。儒家重人文道德,教人如何做人;道家重宇宙的演化,教人適應自然。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庭上,當許大同給他們講述「刮痧」的原理時,在場的美國人的表現,法官聽不懂他的辯詞,以為他是在亂講,甚至於他的辯護律師都不能在這方面理解他。其次,在意識方面,中國看重的是群體意識,重視整體的價值,認為人應該為家庭社會做貢獻;而西方強調的是個人主義,追求個人自由、自由思考和選擇。影片中我們也能看出許大同為了不讓老父親擔心,如何和妻子痛苦地隱瞞事情的真相;為了讓即將回國的老父親見上孫子一面,如何艱苦的把丹尼斯從兒童福利院「偷」了出來。中國人是相當重視家庭倫理的,他們重視每個人在家庭社會中的位置,強調家的觀念與感情。西方文化由於一直尊重個人的觀念,他們從小就接受了「獨立精神」教育,和家庭的感情較為淡薄。美國父母相當尊重孩子的行動自由,在大原則的范圍內,任子女自由發展。再次,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承認整體和事物間的普遍聯系,追求人與自然的完美統一。而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式的,這種思維文化群體的形成較為正式,權利、責任及身份的分配井然有序。所以,對中國人來說,美國思維似乎冷漠、不講人情;而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思維模糊不清。

我們再來看觀念文化方面的差異,它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比如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心態、審美觀念等。一個人可以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很長時間,掌握其語言,了解其習俗,但可能不理解其價值觀中的某些部分,許大同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因為在深層文化上,許大同代表的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具體體現在處事觀、家庭觀、朋友觀等方面。在處事觀方面,美國人喜歡面對事實,表明自己的觀點,,並掌握可靠的信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處理問題以事實為基礎,就事論事。而中國人在事實面前,人情似乎顯得更重要些。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庭上兒童福利局所列出的一個個證據,請出的一個個證人是多麼的具有說服力,雖然在中國人看來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而許大同所敘述的只是他如何如何愛自己的兒子,卻沒有有力的證據;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兩個孩子打架,許大同當著昆蘭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後來他對昆蘭說:「我打孩子是為了表示對你的尊重,是給你面子。」這兒就牽扯著東西方對孩子的態度問題。中國人把孩子當作一個私有財產,是我生的就屬於我。雖然許大同認為打孩子是給朋友的尊重,但在昆蘭看來,打人是犯法的,無論打的是誰。美國人認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為孩子決定什麼事情,而是讓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奮斗。在朋友觀方面,東西方文化中也包含著不同的意義。Edward Stewad&Milton Bennet這樣論述美國人的朋友關系:「雖然美國人保持許多友好的非正式關系,但是他們極少有那種很深而又維系多年的關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國式的友誼,建立在自然發生、相互吸引以及溫馨的個人感情的基礎上。人們選擇自己的朋友,同時,他們又把朋友關系與社會或工作義務分開。」 在中國,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講究的是時間愈長愈好,承擔的義務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中國人對於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難,應該傾囊相助。當昆蘭指證許大同打過孩子時,許大同指責昆蘭「我一直把你當朋友,但你卻在法庭上出賣我!」而昆蘭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誠信是美國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讓一個美國人撒謊也相當於讓他放棄基本的價值觀。

影片在表現中美差異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文化趨同、文化融合的一種嚮往。從昆蘭走過唐人街的瓷器店,親身嘗試「刮痧」中;從許大同擺脫險情,樓下警察、居民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中,從他爬上九樓的家,昆蘭一家和兒童福利院的領導向他祝賀聖快樂,歡迎回家中,觀眾好象看到了西方人傳過了中西文化的壁壘,開始接近中國的傳統文化,最終還是人間的真情戰勝了一切。故事的結局固然完美,但是也決不能忽視文化差異性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加強交流和溝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大同」的世界真的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Ⅷ 《刮痧》的觀後感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

「人在美國,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內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後的最大感受。伴隨著畫面的推進,故事的演繹,一個美國社會的華人家庭遭遇躍然眼前。

以細節為支點

從藝術角度來看,不難看出。導演充分發揮的是電影的敘事潛能,而不是情節的著意安排。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在一個個細節中被稜角分明地凸現出來。這些細節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對話、動作等來完成。支撐起整個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開始,許大同設計的游戲軟體獲獎,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愛美國,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頒獎大廳外擠滿了指責電腦游戲過於暴力的示威群眾;昆蘭的兒子和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發生矛盾並且不肯道歉,許大同當眾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親從警察局回來時進入公寓,警衛懷疑地看了他們一眼。這一切,都在後來的聽證會上成為了對大同不利的證據。許大同在美國拼搏了八年,美國給了他成功和榮耀。然而,在中國很傳統的中醫刮痧療法卻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國的對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國,去過「安寧平靜的生活。」這種改變看起來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實際上是反映出了一個更值得重視的問題:文化反省。中國人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可以通過打丹尼斯來表示對老闆昆蘭的尊重,而昆蘭卻不能理解中國人的這種「亂七八糟的邏輯。」而美國人,他們把孩子當成了社會財富,在誤以為刮痧是虐待行為之後,果斷地進行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離,並不斷取證。其目的還是為了保證孩子免受傷害。

以親情為切入

美國人在看完這部影片後,討論最多的當數具有中國情調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親、大同和丹尼斯這兩對父子之間都刻畫出較為深刻的感情關系。

在法庭上,為了不妨礙父親辦綠卡,大同謊承刮痧乃自己所為;為了不讓父親擔心,他和妻子一起隱瞞真相;為了給兒子聖誕禮物,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爬上九樓。片中機場那場戲頗為精彩,淚眼送別之際,想出去福利局「偷」來兒子一同回國的冒險行為。當祖孫三代激情相擁之時,其父卻冷靜地說服了兒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緊追而來警車玩起了游戲,只為了讓兒子多享受片刻的父愛。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簡寧和大同醉酒,罵自己是MOTHERFUCKER 這場戲,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們內心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僅僅是因為刮痧這一在中國極為普遍的中醫療法,在美國,卻導致了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

我們不難感受到融於片中的濃濃親情,然而,大同的錯誤卻是虐待兒子。這個罪名簡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國不以事實說話的法律空擋。而那控方僱傭的美國律師在法庭上這樣描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別人種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聲招呼摘來便吃,當人家制止時,他不但不聽勸阻,而且還大打出手毀了人家的桃園。別人辛辛苦苦煉好的丹丸,他拿來就吃,還把主人打得頭破血流,臨走還毀了人家的製作車間——象這樣一個野蠻頑劣的猴子,竟然被許大同在電子游戲中描繪成英雄 ......」,用以證明移民美國的許大同有暴力傾向。他的「敬業」使人們質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護孩子,還是拆散別人家庭。

劇中貫穿始終的矛盾,時刻捶敲著觀眾的思緒。人在美國,真的身不由己?為什麼一個和諧的家庭無端被這一事件攪出如許紛爭?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國精神的本質?還只是美國社會游戲的一個小小插曲?

以文化為指歸

鄭小龍導演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沒有好壞之分。甚至沒有高低之別。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文化寬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國的觀眾對我說:『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是一個恥辱。』」

本片從各個角度探討了人的品格,人的尊嚴,符合優秀影片關注人的准則。卓別林一貫認為「悲劇和喜劇實際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盡管採取了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的喜劇結局,但是,劇中洋溢的一直是帶淚的笑。美國文化中的關注人的元素,此時顯得異常蒼白,這從公寓保安:「早知道他會爬,我就讓他進去了」一語中得到詮釋,而簡寧對於昆蘭不解於大同為何替父承認刮痧時的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也突顯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影片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它提示了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醒人們進行文化反省,還在於它細膩感人的故事。在中國電影普遍迷離於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時候,它的出現,預示了兩者結合點的所在。

Ⅸ 急求電影刮痧讀後感

2009年3月11日晚慕名觀看了鄭曉龍導演的《刮痧》。或許先前是在CCTV-6看過此片的影評,所以並沒有像小穎同學那樣感動的從頭哭到尾,不過不可否認這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眾大家皆言這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我卻更傾向於將它理解為一部將中國文化、道德觀和價值觀傳承的作品。片中大同在功成名就之時將久居北京的知識分子老爹接至美國並准備為其申請綠卡,其間對美國的「聾啞」生活和升華的刮痧事件最終讓老人離開聖路易斯,還有裡面一些細節是反映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的,但我認為這不是主線。從一開始簡寧意欲為丹丹營造一個英語環境到片尾與大同一起教丹丹說普通話,這條草蛇灰線般一直潛伏的簡寧的心理變化,我認為它才能表現出這部電影的主旨。

先截取影片中的一些片斷來看這部電影吧。(以下並不全為支持我的觀點,僅是我對一些片斷的看法)

片斷一:
來看看許大同先生的獲獎感言:「八年前我還是一個新移民,站在街頭賣畫為生,不過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有一天會成為你們中的一員,一個真正的、成功的美國人。今天,這個獎證明了,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我愛你們,我愛美國,這就是我的美國之夢...」這是一段真實的陳述,但這般的喜悅之下隱逸著的危機將在後面出現,這個真正的美國人卻不是已經完全美國化,這是先將故事提到一定的高度,隨著事件的發展再狠狠地砸下……

片斷二:
不得不說的是大同晚宴上對丹尼斯的教育,這點上,大同完全體現出來的是一個中國式父親,關掉電游,拍打丹尼斯腦袋,這一系列的動作正是我們在中國這大環境下所常看到的。我想作為美國人的昆蘭產生疑惑不解是很正常的,這一點被拿來作為文化差異的佐證。

片斷三:
老霍的出現到老霍的結束總共只出現了三件事:工作,生活,死亡。在晚宴上扮演兵馬俑說明老霍窮困潦倒,工作不穩定,經濟來源就是接一下這樣的活;生活中的消遣就是賭場賭博,賭博的規則是淺顯易懂的,這說明老霍的生活也就大眾的,淺層的,是未能融入美國社會中的。賺著微薄的工資,在賭場中揮霍,最後死於心臟病。老霍的出現到結束也就是給老爹的回國預留伏筆,在老爹心裡已經不能承受客死他鄉的沉痛。

片斷四:
大同在聽證會上的震怒應該給很多人驚訝,在法官面前怎麼可意氣用事?但是想一想,當一個潑皮般的人在你面前搬弄是非詆毀祖國的文化,你會怎麼樣?拍案而起,怒發沖冠...這個不是文化的差異,但是似乎不得不說,因為這段涉及了對文化的解讀。

片斷五:
對老霍墓碑的獨白,是對文化差異的總結,從此以後再沒有寫文化差異的片斷,這段給我很深的感觸,呼應前篇。對大同的一番話「你想逃跑嗎?......生活就是這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你躲是躲不開的....」這便又是中國思想的衍生,這是老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又是一次傳承。

片斷六:
開車回福利院,途中警察圍追堵截,而大同平穩駛車,「從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團聚的片刻快樂,這段便是本片中歡快的一段。注意到在孩子睡著後大同的表情了么?大同欣慰的微笑變成了緊皺的眉頭,這是大同的無奈,是只能在孩子背後流露出的無奈。

片斷七:
大同的生活出租屋裡一片狼藉。一個破碎的家庭,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制度,這可笑的原因正是讓大同無奈的原因,生活失去了方向。簡寧與其一起飲酒,嘲諷自己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最後大同悲痛的說「不許這樣說」,這是對美國生活的吶喊。
一個很想說的人物----簡寧進門前的那個妓女,出現的鏡頭只有驚艷的回眸一瞥,那輕蔑的眼神不屑的看著簡寧經過。這是一個悲劇的角色,出來美國卻淪落為妓,而不是像大同所說的那樣成為一個成功的美國人,這也是一種無奈。

片斷八:
很明顯我要寫大結局了,最後「聖誕老人」爬水管上演驚險一幕...一家三口緊擁在一起享受團聚,導演選擇用聖誕節這樣的節日不僅僅是可以讓許大同有一個可以偽裝的形象,也是為了說明中國的團聚文化在西方的節日里也可以出現,這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廣義性,及一個大同世界。

當然簡寧的心理作為隱線我就不說了,這也是我無法敘述的,只可自己體會的。

在我結束這篇文章之前我還要寫一點有建設性的東西。個人認為此片電影的一些名字取得確實有些想表達中心旨意的意思,看。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文化差異在影片中算是一種瘀病,需要刮痧才能一個經脈的兩端連在一起,活血化瘀的作用,亦可以理解成祖一輩的文化受到阻隔,需要刮痧颳去隔閡才能有一個文化的傳承繼續下去。

另《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就是為什麼給主人公起「大同」的原因吧------「世界大同」。

Ⅹ 刮痧的讀後感300字中文

上周看了老師推薦的電影《刮痧》,感覺《刮痧》的確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同時至真至純催人淚下,刮痧觀後感.
《刮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北京移民家庭正在美國生活時發生的故事:5歲的華裔孩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熱,他的爺爺由於剛從北京到美國,不了解葯品上的英文闡明,便用中國官方流傳已久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沒想到這卻成為了丹尼斯父親許大同孩子的證據,鬧到了法庭上走.正在法庭上,一連串的辯論辯論更是相繼而來,一個本來僥幸美好的家庭就這樣轉眼間變得四分五裂.
本來在國內普遍的一件小事,怎麼在美國就鬧出如此大的麻煩來,最後以至於要打官司?電影本身想要表現中西文化差異,我們從中又能得到什麼思考啦?
首先,電影的主線在於刮痧,刮痧也是貫穿全文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正是由於美國法院不了解中國刮痧療法,不了解中國傳統理療的背景,所以在法庭上,他們根本不能接受和體會這樣的一種文化.就許大同來講,處理問題的關鍵也就集中在如何證明刮痧是一種傳統療法,並且與「虐童」無關,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讓法院的相關人員或者諸如電影後面他的老闆所做的那樣,只有這種思路下,才能最快的解救自己的兒子,打贏官司.
其次,美國人和中國人教育子女的方式不一樣,所以導致原本很幸福的許大同一家,在撫養院的律師逼供下,顯得如此狼狽.而美國這種方式,並不是說不可取,但至少也可以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心聲,觀後感《刮痧觀後感》.小孩雖然沒有獨立的民事能力,但是他是一個有意識並且有一定辨別能力的獨立個體.即使不能全部相信小孩的話,也可以通過部分他的反應來判斷他真實的狀況.這一點上面,電影中根本沒有體現.
另外,父愛也是電影的一個特色.電影中對於父愛的刻畫非常細致,特別是許大同在法院聽證會和最後爬樓的這兩場戲.在聽證會上,一向淡定的許大同也被律師逼的發瘋,這其實就是他對於丹尼斯極其深刻熱烈激情的父愛所導致的,真是由於這樣的愛,讓他無所顧忌,甚至冒著觸犯法律的危險帶兒子見姥爺,最後還爬上了九層的高樓.其實看到最後的時候,我就怕導演故意安排一個悲劇的結尾,讓許大同「含冤而死」,看不到自己平反的時刻.不過導演沒有和我們開玩笑,最後大團圓的結尾時我們所樂於看到的.
這樣的一部電影,能給我們在中美文化交流的時候提供什麼啟示啦?
首先,全球文化的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是由於整合過程當中存在一些困難,所以我們一定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包含並且盡可能多的去交流.所有的矛盾都來自於誤會.跨國企業在跨國經營時,也應該多了解多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彼此促進.
第二,從文化角度來講,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以醫學為例,中國的醫葯學是建立在陰陽和氣血的基礎上的,而西方醫學則建立在以解剖學為根基的實證理論.所以兩者的差異導致兩者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沒有人能否認那一種學說和體系,只是兩者要完全融合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再者,在文化整合的過程當中,始終應該堅持的就是以人為本.只有基於這樣的一個出發點,文化整合過程中出現的所有矛盾才會在已有的條件下,得到解決,不至於釀成悲劇.文化整合後,重構的價值觀一定要與整合前的文化習俗相適合,不能顛覆某一方的文化基礎,否則會引起人們心底的抵觸和反對.這也告誡企業在跨文化整合的過程中,不能偏袒某一方而傷害另一方的利益,一旦這樣做了,後果一定是非常嚴重的.
最後,對於兩國的司法監督體系,我也有一點自己的建議.西方人標榜的民主和民權,並需是建立在真正的以人性最正式的需求為出發點,開放和民主是兩碼事.同時中國的司法體系也應該在民主方面思考,我們到底缺什麼或者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大家滿意.還是一句老話,真正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並且為人民服務的監督機制,才是大家最想要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刮痧觀後感中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電影蘆葦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950
電影香港武打目錄 瀏覽:768
陷阱2韓國電影演員表 瀏覽:607
二人轉大全正戲全集老電影 瀏覽:276
看電影的感想 瀏覽:413
電影英雄本色1粵語 瀏覽:484
哪個地方的電影院出現疫情了 瀏覽:14
推廣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972
紅日粵語電影 瀏覽:237
如何追女生電影全民情敵 瀏覽:203
家輝電影說的經典名言 瀏覽:516
黃子華電影大全集粵語 瀏覽:827
交換的一天中文字OK電影 瀏覽:18
關於聖經神話故事的電影 瀏覽:76
女孩買衣服電影 瀏覽:562
大學學習精彩故事微電影 瀏覽:168
香港電影金像獎35 瀏覽:63
用中國武術的美國電影 瀏覽:209
英語電影推薦100部學生 瀏覽:758
穿綠色衣服的女孩電影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