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等待戈多2001版帶字幕的電影或者只是英文字幕也可以噠!小女子在這里謝過了~~~
電影 大約572MB
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
標簽:劇情愛爾蘭戲劇等待戈多SamuelBeckett愛爾蘭電影2001改編小說電影
地區:愛爾蘭
年份:2001
導演:Michael Lindsay-Hogg
編劇:塞繆爾·貝克特
主演:Barry McGovernJohnny MurphyAlan StanfordStephen BrennanSam McGovern
imdb:tt0276613
⑵ 戈多是誰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裔法國作家塞繆爾.貝克特創作的,這個劇寫於1952年,於1953年一月在巴比倫劇場演出,引起轟動,現已公認為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作品。
大家在討論《等待戈多》時,最愛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戈多是誰?那麼,戈多究竟是誰?或說,究竟是什麼?
戈多雖然是不出場的人物,但他是居首要地位的人物。誰也不知道戈多是誰,是什麼?在全劇快要結束時,其中的一個說:「咱們明天上吊吧。除非戈多來了。」另一個說:「他要是來了呢?」「咱們就得救啦。」最後他們等待的戈多還是沒有來,他們還需要等下去。評論家們對這個人物十分感興趣,有過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人認為戈多象徵 「死亡」。也有的人認為「戈多」只是一種生活的名稱而已。也有人認為戈多(Godot)這一名字是從英語「God」演變而來。即神,天帝,上帝,造物主之意,故這一人物暗指上帝。也有人認為,「戈多」是不確定的,可能是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人或者你的或我的死亡。那麼,面對這些分析,如果一定要說「戈多」是什麼,也許我們最好這樣說,「戈多」就是「戈多」。這樣說了似乎是白說,但沒有什麼別的說法比這樣說更有意義。也就是說,「戈多」作為一個本體的存在,是不可說,不可知,不可界定的,我們追問戈多是誰,就象我們追問「我是誰?」或「上帝是誰?」一樣,一旦我們逼近本體,本體便會連連後退。我們想要將它界定清楚,但我們發現那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想出來的每一個定義,都只能是哈姆萊特的一個背影或一個側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我們不論在哪裡,都是在「此山」中,我們不能超越此山,如同我們不能撥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我們不是無所不能的上帝,不能在「此在」之外來看「此」的存在。這就象是剝洋蔥,如果我們一定要將他搞清楚,那麼我們弄清楚他的過程,就只能是一個剝洋蔥的過程。我們看似抓住了它,但我們將它放在手裡端詳,發現不過是抓住了一塊洋蔥皮而已。當我們把這一片片「洋蔥」丟掉的時候,「洋蔥」就消失了。
貝克特本人深知這一點,1956年《等待戈多》在紐約首演之前,面對該劇導演阿倫·施奈德「戈多是誰或者指什麼」的問題,貝克特回答道:「如果我知道戈多是誰,我早在劇本里說了。」 其實貝克特早在1952年劇本公開發表不久就在當時的一封信中,說道:「我不知道戈多是什麼人。我連究竟有沒有這么一個人都不清楚,而那兩個等待戈多的人是不是相信有這么一個人,我也不知道。」「我心中能夠弄清楚的,我已經寫了出來。沒那麼多少。不過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很夠了。」「我同該劇再無關系,而且將來也不會牽涉其中。」
貝克特的另一封關於同一問題的信發表於1956年4月,該劇在紐約上演之前。在信中,貝克特操著與幾年前同樣的口氣說道:「對於要我坐下來寫出該劇的\'說明\'之事,我恐怕無能為力。」「至關重要的是,不應該將他確指為某人。」「心靈的恍惚和自我的迷亂是構成本劇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許多評論家起勁地企圖弄清楚隨之而來的種種含混之處,以至竟然看不出簡約其實構成劇本的核心,我覺得他們這些努力簡直一文不值。」
我們不能說「戈多」就是什麼,但我們知道,「戈多」存在著,而且「戈多」的存在正是我們存在的理由和意義所在。「戈多」存在著,正如我們自身的存在一樣,「戈多」無處不在,盡管我們知道他存在著,但我們「發現」 不了他,我們只能通過心靈去感悟。
《等待戈多》的價值,就在於誰也不知道戈多是什麼,誰也不知道戈多會不會來,《等待戈多》的價值,在於他直撲本體。向我們揭示了真相,而這真相竟然是不可知的,不可說的,只能靠我們第二視力去看,第六感官去觸摸,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感受到了極大的虛無。戈多像一個幽靈,穿越一切,突然落在感悟者的最深的內沿。而此時,荒謬感便產生了,荒謬感的產生,在於日常非常熟悉的生活突然斷裂,就象《禿頭歌女》里夫妻間的突然隔膜,「好像一個人在某段時間里,突然感到平時自己很熟悉的一個女人的面孔變的完全陌生,而他曾經愛戀過她幾個月或者幾年,可能我們還是渴望那些使我們突然置身於孤獨之中的東西,只不過時間還沒有到。」《等待戈多》在美國一所監獄里出演,一個犯人看了,感覺好像監獄的高牆也轟然倒塌了。這種感受就象十九世紀末,尼采突然宣布「上帝死了」一樣。認識到「上帝死了」,意味著人們離上帝更接近了。當人們反思「生活是什麼?」時,生活的本來面目卻離我們遠去,「生活在遠方」,真正的生活只能是在他鄉,在別處。這種感覺,就是薩特說的「惡心」,就是加謬形容的「荒謬」。明白了這一點,比「等待」的本身,比「戈多」是誰更為重要。面對人們看了《等待戈多》後產生的巨大沖擊和荒謬感,我們只能說,這就是《等待戈多》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等待戈多》不在於弄清戈多這個人物,而在於明白我們的生存處境,那就是「等待」。也許對於人類而言,人生就是一種等待。明知是枉然而本能卻驅使他們期待救他們出苦難的「什麼人」的到來。劇中弗拉季米爾說:「咱們不再孤獨啦,等待著夜,等待著戈多,等著......等待。」人們終生都期望著,這些片刻能組成一生。他們實際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希望的到來,然而什麼希望,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習慣使然,本能使然,他們只覺得必須日復一日地等待下去。這種等待象徵著碌碌無為的人生——這種虛無飄渺的希望,虛無的等待的累積,或無限的日常瑣碎動作的機械反復,即人生。面對人生的問題,沒有人給出最好的答案。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永遠橫亘在我們面前,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弄清,我們只能看清楚井底上的天空,我們只能像西緒福斯一樣繼續荒謬的生存著,「什麼也沒有發生」,是的,什麼也沒有,一切歸於沉默,僅此而已。易卜生筆下的「培爾金特」,他想找回自己,手裡拿著一個洋蔥,開始剝洋蔥皮。他剝來剝去,而得到的全是洋蔥皮,終未找到「洋蔥本身」。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卻也可以說,正是這些「洋蔥皮」構成了人的本身,這些事情就是他自己。因此,我們似乎也可以斷定,「戈多究竟是誰」的爭論是無謂的,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等待註定是徒勞的,何必在乎「戈多」是誰?何必弄清「戈多」究竟是什麼?但人生的悖謬與真諦同時凝縮在這里。什麼都不是,卻又什麼都是,他本是無知無覺的,卻又表現得全知全能,誰也不知道戈多會不會來,但誰都得等待。在等待死亡的過程中體驗生,在希望的翹盼中懂得絕望,在世事的喧囂中徹悟孤獨。「戈多」即使不來,我們也要永遠地等待下去。因為只要我們不放棄行走與尋找,我們就能無限接近他。
戈多就在這顆藍色星球上
就在茫茫宇宙里 像一粒灰塵
宇宙里的人都在等待
等待叫戈多的那個人
⑶ 等待戈多的godot怎麼發音,給音標啊
/ˈɡɒdoʊ/
薩繆爾·貝克特生於一九○六年,原籍愛爾蘭,是一位用法語英語兩種文字寫作的劇作家、詩人、小說家.
godot是一個法文單詞.
⑷ 什麼是戈多
薩繆爾·貝克特 生於一九○六年,原籍愛爾蘭,是一位用法語英語兩種文字寫作的劇作家、詩人、小說家。主要劇作為《等待戈多》(1952)、《最後的一局》(1957)、《啞劇Ⅰ》 (1957)、《克拉普最後的錄音》(1959),《啞劇Ⅱ》(1959)、《灰燼》(1959)、《哦,美好的日子!》(1961)等。此外,還寫過小說,如《摩羅》和《馬洛尼死了》等等。
《等待戈多》使他-舉成名。在這部戲里,兩個流浪漢等著,自始至終在台上等待永遠不會來,永遠被等待的戈多。戲的結尾近似還原到戲的開始。《哦,美好的日子!》描寫老婦溫妮從半身入土到只剩下頭部還沒有被埋入土中的過程,從她喋喋不休的台詞中表明她要把走向死亡的最後時刻變成美好的日子。
貝克特的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後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表明人類對未來、對前途失去任何信念。他的劇作已被譯成近三十種語言,在世界不少國家的舞台上廣為上演。
是一部荒誕派戲劇。荒誕劇大多關注現代人的生存困境,但並不關注現實層面的生活,而是指向生活的本質,人生的無奈。
關於《等待戈多》幾個人物都在等戈多地出現,但戈多始終沒有出現,戈多是誰?人們眾說紛紜。我覺得,戈多就是「God」也即上帝或神。上帝沒有出現,因為現代人已經沒了信仰,墮入了渾渾噩噩生存的困境之中。
有人說:人生的全部意義是等待,而等待本身卻毫無意義,也許,這正是荒誕派的命題,等待戈多的主題吧。
⑸ 什麼是」戈多」啊
《等待戈多》的劇情簡單說就是兩個流浪漢在等待一個叫戈多的人,可是等來等去,那位戈多先生始終不露面。流浪漢雖然明知他可能永遠不會來,但還是不死心,不願意放棄,就在那裡等待。
顯然,這是個象徵劇。我對它的理解是這樣的,首先,戈多象徵著命運,或者更形象的說,象徵著能夠改變你的命運的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機會。流浪漢等待的其實不是戈多,而是等待命運被改變。很可惜,他們等不到。
進一步說,既然戈多象徵著命運,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戈多。從小到大,上學放學,上班下班,上床下床,從生到死,我們一直在等待戈多。
生命的荒謬就在於我們的命運其實早已被註定,但是我們卻必須徒勞的去爭取改變。這就像加謬提到的西西弗斯,不管他如何努力的一遍又一遍將巨石推上奧林匹亞山頂,最終巨石都將回到山腳。
戈多會來嗎?貝克特用台詞回答我們:「Nothing happens, nobody comes, nobody goes, it's awful?」
參考資料:http://www.ruanyifeng.com/mt-archives/2004_01_27_38.html
薩繆爾·貝克特 生於一九○六年,原籍愛爾蘭,是一位用法語英語兩種文字寫作的劇作家、詩人、小說家。主要劇作為《等待戈多》(1952)、《最後的一局》(1957)、《啞劇Ⅰ》 (1957)、《克拉普最後的錄音》(1959),《啞劇Ⅱ》(1959)、《灰燼》(1959)、《哦,美好的日子!》(1961)等。此外,還寫過小說,如《摩羅》和《馬洛尼死了》等等。
《等待戈多》使他-舉成名。在這部戲里,兩個流浪漢等著,自始至終在台上等待永遠不會來,永遠被等待的戈多。戲的結尾近似還原到戲的開始。《哦,美好的日子!》描寫老婦溫妮從半身入土到只剩下頭部還沒有被埋入土中的過程,從她喋喋不休的台詞中表明她要把走向死亡的最後時刻變成美好的日子。
貝克特的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後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表明人類對未來、對前途失去任何信念。他的劇作已被譯成近三十種語言,在世界不少國家的舞台上廣為上演。
是一部荒誕派戲劇。荒誕劇大多關注現代人的生存困境,但並不關注現實層面的生活,而是指向生活的本質,人生的無奈。
關於《等待戈多》幾個人物都在等戈多地出現,但戈多始終沒有出現,戈多是誰?人們眾說紛紜。我覺得,戈多就是「God」也即上帝或神。上帝沒有出現,因為現代人已經沒了信仰,墮入了渾渾噩噩生存的困境之中。
有人說:人生的全部意義是等待,而等待本身卻毫無意義,也許,這正是荒誕派的命題,等待戈多的主題吧。
⑹ 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待戈多
戈多是誰是未知的,「等待戈多」的原因也無從知曉,這只是一個荒誕劇的設定罷了。
劇情實在沒有什麼劇情可言,兩個黃昏,兩個流浪漢,A和B,一片荒野,一棵枯樹,樹下兩個人等待著一個叫戈多的人。話句話說,有點吃飽等餓,吃飽等死的那種等。接下來的台詞更沒有什麼意義,A自言自語說著另外一個夢,B亦是,甚至還鬧騰著要走,當然無人理他,等的久了,只是數說用褲袋繩子之類上吊,僅僅是說說而已。《等待戈多》寓意
《等待戈多》的主題是「等待」,該劇本揭示的是作為現代人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人生境況,等待這個意念象徵的是無望而執著的人生追求。戈多這個人物或許真實存在,或許是作者為了滿足人們對未來生活目標的幻想而設置的一個虛擬人物,目標總是在前方。
對於生活在困窘不堪的社會現實中的人來說,這個朦朧而又神秘的戈多至少可以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本文試結合文中人物簡要分析「等待」一詞在劇中的含義及在我們現實中生活的實際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等待戈多
⑺ 「等待戈多」這部電影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等待戈多的神秘性在於戈多本身就是神秘的。戈多不是某個人,也不是石頭、匯款單、太空梭、恆星之類的物體,更不是上帝,因為我們在等待這些事物時,我們知道自己在等待什麼。具體的人或物總是有可能等到的,上帝因為無處不在而無需我們等待,只有戈多需要我們終生等待卻從不露面。等待戈多是一次對約會對象毫無所知的漫長約會。就連戈多這個詞,也是我們隨意發現的音響,可以用其它任何一個意義不明的詞來代替。雖然戈多迄今為止從未顯身,但卻有無數人堅信戈多的存在。甚至有人認為自己曾與戈多擦肩而過。等待戈多對於人來說是本能性的行為,正如他誕生時會無師自通地尋找母親的乳頭一樣。我們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會遇到美好的人、迷人的風景、巨額匯款、晉升職務的機會和其它我們所喜歡的東西,但它們至多是戈多投下的影子。戈多在離我們最近的近處隱藏著,在離我們最遠的遠方逗留著。可以說戈多是不斷向前延伸的實體,也可以說它是涵括一切的虛無,可以說戈多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意象,也可以說它是存在於遠方的另一個我,但這些說法都不確切,因為戈多是個逃避定義的存在。想確切地說出戈多是什麼是徒勞的。戈多可以等待而不可以言說。
戈多的神秘性使我們有一種反抗它的沖動。我們會惡作劇似的把它當作永遠推遲約會的女友,即將到來的發財機會,口渴難耐時的一杯水之類的東西。有一次打牌時,我和牌友們將獲得的分數稱作戈多。每當我們的分數被對方無情地槍斃,我們就會鄭重其事地哀嘆:「可憐的戈多呀!」而當我們得到了大量的分數時,則興高采烈地歡呼:「戈多萬歲!」由於我們假設這些分數是錢,因而戈多又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貨幣的名稱。但當游戲結束時,我們卻發現這種對戈多的制裁毫無意義:如果戈多就是這么容易獲得的事物,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終生等待它呢?也許正是戈多驅使我們玩這種自欺欺人的游戲,以使我們在陶醉之後承認戈多的神秘和不可觸及。
人正是為了赴戈多的約會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沒有思想的動物們只能等待食物、水、配偶和季節的輪回,而人卻能在等待這些東西的同時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幸福是至高無上的。雖然戈多比我們所見過的任何縹渺的東西還縹緲,但是對於等待戈多的人來說,它卻比懸在驢子前面的胡蘿卜還實在。為了吃到這根無法吃到的胡蘿卜,人可以忍受候車室里時間的緩慢流逝,可以在大氣層外的宇宙飛船里度過漫長的寂寞時光,可以在槍林彈雨里從容地前進,可以在死神光臨之時甜蜜地微笑。等待戈多是人類代代相傳的使命和沖動。為了能夠長久地等待戈多,人織出了禦寒的衣服,建造了遮風蔽雨的房子,種下了五穀和蔬菜;為了尋找戈多,人發明出了顯微鏡和望遠鏡,乘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探險;為了迎接戈多的降臨,人學會了使用電,把大地照耀得金碧輝煌。戈多以其不在場的神秘吸引著我們,我們以全部勞作向戈多致意。
如此這般地被描述的戈多是神秘的,但神秘的不是我們對戈多的描述,而是戈多的存在本身。
我們要等待戈多這件事比戈多的存在本身更神秘。
等待戈多。
⑻ 《等待戈多》裡面的戈多到底是誰
《等待戈多》是兩幕劇,以「等待戈多」為中心線索構築全劇,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弗拉季米爾在鄉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等待戈多。但是究竟誰是戈多,他們自己也不清楚,戈多最終並未出現。致使誰是戈多成為該劇最神秘莫測、匪夷所思之處,被稱為難解的斯芬克斯之秘。 關於誰是戈多的爭論,歷來眾說紛紜、不一而足。有人認為戈多(Godort)這一名字是從英語GOD演變而來,戈多即神、上帝、造物主之意;有人認為戈多這一人物寓意死亡;還有人認為劇中出現的波卓即是戈多。貝克特卻對此爭論始終保持沉默,他說:「如果我知道誰是戈多,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等待戈多》創作於1952年,當時整個西方經濟蕭條,社會局勢混亂,科學的飛速發展壓抑了人性,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分裂。人與社會成為互相敵視的異已力量,人與社會的異化使人對世界和人生產生了荒誕體驗,許多人精神空虛,信仰失落,對生活和未來喪失信心。貝克特正是想通過此劇,反映這一「社會真實」彈出「一個時代的失望之音」。 貝克特是個悲觀主義者,他的作品始終秉承同一主題,即是對苦難的陳述。他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連串無意義的失敗和苦難的記錄。《等待戈多》中反復出現「期望」、「祈禱」、「救世主」等詞,以及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始終盼望戈多會到來,由此可看出貝克特沒有放棄希望。戈多並不是指具體的人或物,而是作者想要藉此代稱想要改變現狀的希望,是這種希望的精神外化。《等待戈多》正是通過對處於困境中的人生狀態的描述,給精神淪陷者以警醒,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振奮。 在此劇劇終,作者通過哈姆的嘴明確指出,「人們終生都在期望著,這些片刻組成人生」。等待是一種人生的境遇,劇中人物弗拉季米爾說:「咱們不再孤獨了,等待著夜,等待著戈多,等待著等待。」可見,戈多是誰的答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等待本身及對未來、對生活抱有的希望。 然而因《等待戈多》的成功,卻成就了戈多這個藝術形象,使其名字成為一個飽含深義的代名詞。
⑼ 戈多英文名
Godot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的兩幕悲喜劇,1952年用法文發表(En attendant Godot),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非理性的世界。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了現代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
《等待戈多》英文版由原作者親自執筆翻譯,我們提供給網友的是PDF格式,閱讀請安裝相應的閱讀器。
戈多會來嗎?劇中人物用台詞回答我們:「Nothing happens, nobody comes, nobody goes, it's awful?」
電子書下載:
http://www.52en.com/sw/html/20040129_001.asp
⑽ <等待戈多>是貝克特用法語寫的,還是英語寫的誰有法語版,多謝
En attendant Godot 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
你看看下面的介紹就知道了。
Beckett, Samuel
Beckett, Samuel (1906-1989), Irish-born poet,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who won international fame with his play En attendant Godot (Waiting for Godot), which premiered in 1953. H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69 and influenced a generation of dramatists, including English playwrights Harold Pinter and Tom Stoppard and American playwrights Edward Albee and Sam Shepard.
Born in the Dublin suburb of Foxrock, Beckett attended the prestigious Portora Royal School in Enniskillen, in what became Northern Ireland, and Trinity College in Dublin. After graating with a degree in Romance languages in 1927, he lectured at the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in Paris from 1928 to 1930. During this time he befriended Irish author James Joyce, who was t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his writing. Much of Beckett』s early poetry and fiction, including the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More Pricks than Kicks (1934) and his first published novel, Murphy (1938), was written with Joyce』s works as the literary model.
Having studied the works of French philosopher René Descartes and written a book on French novelist Marcel Proust, published in 1931 ring his tenure in Paris, Beckett returned to Dublin in 1930 to complete his M.A. degree and to accept a lectureship in French at Trinity College. But the formal academic life held little appeal, and in December 1931 he resigned from Trinity with no better prospects than a vague hope for his writing. This difficult period is described in some of his earliest writing: Dream of Fair to Middling Women, an unfinished novel written in English shortly after his resignation but published in 1992, and the three-act play Eleutheria (Greek for 「freedom」), written in French in 1947 and published in 1995.
Beckett went through a period of family conflict and self-doubt, especially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in June 1933, which further strained Beckett』s difficult relationship with his mother. From 1934 to 1936 he underwent psychoanalysis in London. He then spent a year traveling in Germany, witnessing firsthand the rise of German dictator Adolf Hitler and Nazism. In October 1937 he settled in Paris more or less permanently. A few months later he was inexplicably stabbed on a Paris street. While recovering in the hospital he was visited by an acquaintance, Suzanne Dumesnil, who would become his lifelong companion and, in 1961, his wife. After Paris fell to the Nazis in 1940 (ring World War II), Beckett began working for the French Resistance. His unit was betrayed in August 1942, however, and he and Dumesnil fled on foot to the south of France. They spent the war years in the village of Roussillon, where Beckett wrote the novel Watt (completed 1945; published 1953). For his efforts in fighting the German occupation, he was awarded the Croix de Guerre and the Médaille de la Résistance in 1945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
After the war Beckett returned to Paris and entered his most creative period, which he called 「the siege in the room」 (for the onslaught of ideas and inspiration he experienced), and began writing in French. In this language he was able to break free of the burden of English literary tradi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James Joyce. Half-jokingly, he explained that in French one could 「write without style.」 In rapid succession he completed three novels, which slowly found publishers: Molloy (completed 1947; published 1951; translated 1955); Malone meurt (completed 1948; published 1951; translated as Malone Dies, 1956); and L』innomable (completed 1950; published 1953; The Unnamable, 1958); and two plays, Eleutheria and En attendant Godot (completed 1949; published in French in 1952 and in English in 1954).
Devoid of traditional plot and recognizable characters, Beckett』s works attacked systems of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language itself. Rather than representing the observable surface of life, the author seemed intent on demonstrating its inconsistencies and absurdities. Consequently, some early critics saw Beckett as part of a 「literature of the absurd,」 a representation of life』s irrationality (see Theater of the Absurd). Such an emphasis on this side of his work, however, ignored Beckett』s rational dissec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of the systems through which we struggle to order our lives.
En attendant Godot, about two tramps waiting near a tree on an isolated country road for someone named Godot to arrive, was first performed at the Théâtre Babylone in Paris in January 1953. Written in French and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the author, the play fused music-hall comedy with philosophic musings about the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 Its nearly bare stage and disconnected dialogue defied the conventions of realistic theater and both puzzled and captivated early audience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uccess of the play, Beckett』s literary and economic fortunes turned, and publishers were eager to bring out all of his work. From 1953 onward he wrote in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translating his work from the language of composition into French or English. From 1967 onward he staged most of his own plays, most often in Germany and France. His other major theater works include Fin de partie (1957; Endgame, 1958); Krapp』s Last Tape (1958); Happy Days (1961); and a series of short plays: Play (1963); Eh, Joe (written for television, 1966); That Time (1976); Footfalls (1976); Rockaby (1981); and Ohio Impromptu (1981). Beckett continued to write fiction as well, including Comment c』est (1961; How It Is, 1964), The Lost Ones (1972), and three short novels—Company (1980), Mal vu mal dit (1981; Ill Seen Ill Said, 1981), and Worstward Ho (1983)—-which were published as a trilogy titled Nohow On in 1996. The novels of Nohow On contain ghostly, almost mystical scenes from a narrator』s memory, all in Beckett』s compact prose. At his death, Beckett was hailed as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influential dramatist of the 20th century for his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language and plot and his uncompromising, often shocking dramatization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Contributed By:
S. E. Gontarski
Microsoft ® Encarta ® Encyclopedia 2003. &; 1993-2002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