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版《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出版的長篇愛情小說,並於2010年由陳英雄導演改編為電影。本文分析了音樂在這部小說原著與其改編電影中的運用,以期從一個較為新穎的角度解析《挪威的森林》。為了支撐此篇論文,本文提供了一些小說和電影的音樂適配方面的背景知識,並研究了村上春樹的其他小說中的音樂運用和陳英雄的其他電影中的音樂運用。本文的主體部分對小說的音樂進行詳細分析,歌詞內容和歌曲內涵,以便更深入的洞察主要人物的復雜情感和心理。其次,電影配樂和小說的音樂之間有顯著區別,電影配樂不屬於小說音樂的歷時性系統,相反,它主要是用於在特定場景中增加情感深度和烘托電影的整體氣氛。雖然某些電影配樂在人物和主題上力圖靠近小說,但它們的功能並不能完全等同於村上春樹的小說。在結尾部分,本文指出了電影《挪威的森林》在音樂的選擇上,並沒有採用小說中引用的音樂,而更帶有導演的個人趣味。
『貳』 趙雷歌曲《成都》將改編成電影,你對這波操作有何看法呢
一首成功的歌曲是會成為一個經典的,而在樂團中這樣的經典已經有很多了。有一首歌叫《成都》,相信大家在這幾年中一定都聽過。其實最初在聽這首歌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的有感觸,因為這首歌無論是歌詞還是調都讓人感覺是非常有故事的。在聽歌的時候,我就想像著會不會成都這首歌是根據一個故事才寫出來的,因為這裡面有一句歌詞叫“帶不走的只有你”,而這句歌詞讓我覺得有一點點的悲傷,現在這首歌要拍成電影了,我認為許多網友都是非常的期待的,因為大家都想知道這首歌的背後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故事,而導演組又將會怎麼來拍攝他。
成都這座城市非常的獨特,在成都中有著各色各樣的人物,他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當你不了解的時候,他們就是一個最普通的陌生人,當你了解了他們的故事以後,他們就是故事的講解者。根據這首歌來看的話,程度將會提煉出這座城市中最感人最溫暖的一部分來拍攝成一部電影。因此許多人都表示對這個電影有著非常大的期待,希望能夠早日的上映。
『叄』 音樂IP改編電影的缺點
歌曲IP缺乏強有力的內容支撐
IP電影的演員陣容從來不是缺點所在,真正的問題則是這些歌曲IP缺乏強有力的內容支撐。電影是造夢的藝術,更需要能夠講好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肆』 要寫個論文,談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誰能給我推薦幾部電影分析下
上大學時選修外國音樂的論文,當時是93分。
優雅的舞者
——新世紀音樂大師喬治溫斯頓、神思者和他們的音樂小品
我第一次接觸新世紀音樂是在高一的寒假。考完試,去圖書大廈淘碟,無意之間看到了一張不很起眼的專輯。黑色封底,封面正中是一張淡藍色的風景:嚴冬,白雪皚皚,幾棵蕭索的樹徑直地站在白雪之中,背後是望不見邊緣的森林,靜謐而安詳。我不曾聽說過封面上寫到的「新世紀音樂」,更不曾聽說過「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這個名字。然而我看著封面,看著簡單的構圖中透出的幾分獨特的美,喜歡上了它。回到家,帶上耳機,按下播放鍵,清冽的鋼琴緩和而優雅地流入我的心頭,世界此刻也為之靜止。這張專輯出版於1982年,專輯的名字叫《十二月(December)》。
來浙大之前的暑假,收拾行李。我的指尖滑過一整架的CD,最終帶上了這張專輯,一張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讓我感到十二月中那種獨特的凜冽與澄澈的專輯,它可以輕撫躁動的內心,舒展緊張的身體,讓我完全沉浸在這個超然的世界中。甚至此時此刻,敲擊著鍵盤,我還在聽,聽這張喬治溫斯頓的傑作,《十二月》。
那個與《十二月》邂逅的寒假,我在網上搜索這位大師的生平。美國蒙大拿州的爵士鋼琴手,創作了十幾張新世紀音樂專輯,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鋼琴演奏之餘,他研習了經典的夏威夷散弦吉他(Hawaiian Slack Key Guitar),復興了這種幾乎被人們忘卻的傳統樂器。他還曾為4部兒童音樂劇配樂,包括著名的花生(Snoopy),一個有才華又不失童趣的藝術家。
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我一有時間就跑到各個唱片行,想找到喬治溫斯頓的其它作品。情形往往是這樣:我興致沖沖地跑進唱片店,垂頭喪氣的出來。老闆們會搖搖頭,說道:「喬治溫斯頓?就是那個彈鋼琴的,很早以前有,現在很少有賣的了。」跑了不下十個唱片店,一個店員說:「我記得好像有一張,是那個彈鋼琴的嘛!」然後她進裡屋翻箱倒櫃了約莫幾十年,最後拿出了一張已經落了很多灰的專輯。我小心翼翼地擦去灰塵,激動得眼眶近乎模糊:喬治溫斯頓精選集《四季(All the Seasons of George Winston)》。我估計我的確是飢不擇食了,因為我從不買精選集。縮略版的音樂在我看來是對藝術家和聽眾的欺瞞。我本能地抵制速食主義音樂,精選集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滿足普羅大眾的快餐食品。然而我還是滿心歡喜的將它帶回了家,聆聽,直到困得忘了關掉CD機。
買這張專輯後沒多久我遇到了神思者。那是一張封面紅得有些俗氣的專輯《故宮序曲(Palace Sketch)》。封面的噱頭很是嚇人,「繼喜多郎後唯一享譽全球的日本New Age團體」。出於當時對新世紀音樂瘋狂的喜愛,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將它買了下來。客觀地說,比起神思者的其它許多令人陶醉不已的電影電視配樂,這張專輯並不算較為出色。但是不久我又在同一家店中淘到了故宮系列的另外兩張專輯《故宮序曲(Paean to Palace Memories)》和《再見故宮(Palace Seeds)》,我這時才後悔當初對神思者先入為主的看法。神思者的音樂——或者更確切地說,為故宮紀錄片所做的音樂——體現了一個對中國文化崇拜者的自己用音樂所做的文化詮釋。在其中不僅有宏大的交響樂背景,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一些中國特色的樂器(如電子合成的編鍾,二胡)所演繹的主旋律,聽來源遠流長,回味無窮。
神思者是一個由兩個擅長電子音樂的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體。成立之初名叫Sensitivity Project(感性企劃室),86年為NHK電視台的紀錄片《海上絲路》配樂後改名為S.E.N.S.,取sense 和cense的諧音,四個字母分別代表sound nature earth spirit。神思者主要以電影和電視劇的配樂為主業,出版了很多精彩絕倫的原聲碟。我收藏了一張電影《悲情城市》的原聲碟。這部由侯孝賢導演的中國台灣電影,獲1989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而由神思者所做的深沉而婉轉的配樂在其中功不可沒。
喬治溫斯頓和神思者彷彿在我心中開啟了一扇新的門,一扇通往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的門。我不再流連於唱片店排在最顯眼的位置上的流行音樂專輯,而是如飢似渴地尋找新世紀音樂專輯,因為比起新世紀音樂,流行在某種意義上顯得那麼膚淺。新世紀音樂——無論是從最早的曼陀凡尼(Mantovani Orchestra)改編古典大師如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使之成為雅俗共賞的輕音樂,還是喜多郎范吉利斯為電影和電視紀錄片的精妙絕倫的配樂——囊括了音樂的各個角落。這群對未來充滿希冀的藝術家們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展現出一種空前絕後的藝術流派。以前在看相關資料的時候找到了一位青島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對這類音樂所下的定義:「所謂新世紀音樂就是以現代化的音樂器材、音樂手段來演繹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地方音樂。」(「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 新世紀音樂」 作者:青島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 姜良君)雖然我遠不及這位教授的藝術造詣高,但我個人並不是很同意這種說法。誠然,諸如神秘園(Secret Garden),姬神(Himekami)等眾多音樂家在探索本國民族音樂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曼陀凡尼,馬友友(這兩者的新世紀音樂家地位還有所爭議)在發掘古典音樂方面獨樹一格,然而新世紀音樂絕對不盡僅是民族、地方和古典。在我看來,新世紀音樂的獨特魅力正在於它沒有確切的界限,各種想要表達內心深處冥想的旋律都可以算作是新世紀音樂。從德國電子曲風濃厚的橘園之夢(Tangerine Dream)到中國的充滿佛教內涵的鄧偉標,從西班牙熱情奔放的吉普賽國王(Gypsy King)到美國冷靜優柔的蘇珊西亞尼(Suzanne Ciani),還有久石讓那些日本民族風格的動漫配樂,旅韓華裔鋼琴家Daydream跨越國界略帶憂傷的鋼琴旋律,所有的所有,都指向一種全新的音樂理念。這種理念或許用喜多郎自己形容自己的音樂時所用的詞非常恰當,那就是spiritual,靈魂的。美國女作家奧爾科德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我想,新世紀音樂這種spiritual的特點或許同樣的會令聽者心中「清明而溫厚」,而這恐怕也是為什麼新世紀音樂會如此與眾不同吧!
喬治溫斯頓的十張鋼琴小品集都由廣州星外星公司在國內正版發行。我陸陸續續買齊了所有的專輯,每一張都仔細而認真地聽,聽到熟到每一個音符,修飾音都能背得出來。喬治溫斯頓不僅僅用他嫻熟的技巧打動了我,更多的是他在音樂中注入的真情實感,聽起來沒有一點造作的感覺,完全是發自內心對自己故鄉蒙大拿州的贊美。我也聽過幾乎所有的班德瑞的作品,然而不知是因為國內銷售商們不遺餘力地推廣使之最終俗到爛掉,還是這幫瑞士音樂家們本身就是將自己的音樂理想建立在虛幻的現實上,反正那些音樂都有類似什麼「微風山谷」「夢花園」之類虛無縹緲的名字,但是聽過以後絕對不會產生真實的意境,僅僅是虛幻的好聽的音符而絕非旋律。喬治溫斯頓有一張專輯《辭冬(Winter into Spring)》,當音符連續而密集地響起時,我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天的雨,以及春天萬物生機勃發的場景。翻開專輯插頁,驚訝地發現這首曲子就叫做《雨(Rain)》。而這種感覺,是聽班德瑞無病呻吟的曲子所絕對無法享受到的。
相比之下神思者的音樂在國內發行的較少,除去故宮三部曲之外,還有一張精選集《透明的音樂》和一張電視連續劇配樂《二千年之戀》,僅此而已。很不好意思地承認,我的《悲情城市》也是盜版的。我在網上下載了神思者的其它所有的專輯,一次又一次地被他們所震撼,所折服。有很多曲子,簡單到只有八個小節的主旋律,然而鋼琴與弦樂的交織融合卻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和諧與充盈。比如神思者2000年出版的音樂專輯《Asian Blue》中有一首曲子《Sican-Prayer》,鋼琴旋律重復兩遍,變調,接著同樣的旋律融入弦樂,重復,再變調。結構簡單得誇張,然而那種靜默的柔情卻令人回味無窮。
我有時候喜歡作這樣的比喻:喬治溫斯頓的作品好比輕快清新的現代詩,聽來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聽者與樂者既不遙遠,也不過分親近,樂者隔著這段既定的距離,讓聽者產生共鳴。而神思者的作品更像是雍容華貴的散文,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完全地包裹住聽者內心。這種溫情無微不至,讓聽者徹底沉醉於他們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中,敞開心扉,用熾熱的心直接去感受這種唯美的旋律。至於現代詩和散文孰優孰劣,我想並沒有定論。兩種文體各有千秋,同樣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使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令人難忘的回憶的片段。
如果你在網路中搜索喬治溫斯頓,最先出現的(同樣也是出現最多的)是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中全智賢彈奏的縮略版的由喬治溫斯頓改編的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約翰帕赫貝爾(John Pachelbel)這位對巴赫影響巨大的巴羅克時期音樂家恐怕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這首卡農被改變了幾十個版本,被不斷演奏,經久不衰。不過另一方面,喬治溫斯頓恐怕也不會想到,自己創作的幾百首美妙絕倫的鋼琴小品竟比不上一首改編曲在電影的推廣下所產生的流行熱潮。在我看來,有時藝術是一種無奈尷尬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藝術家不斷創作更新更好作品,為的是讓更多藝術的受眾們享受更好的精神層面的食糧。另一方面,藝術又不可以完全屈尊下顧,完全拋棄高雅的「嫁妝」,讓所有的普羅大眾勉為其勞地為其推廣,以至最終失去藝術本應享有的感召力。我還是拿班德瑞的例子來說。這群與世無爭的瑞士音樂家們將自己封閉在瑞士的原始大森林中,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之中,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心中所嚮往的精神世界。我不清楚在世界的其它地方情況如何,至少在中國,班德瑞的出版發行單位很是混亂,許多家出版社同時「正版發行」班德瑞的專輯,並且配上與專輯內容毫不相關的莫名其妙的插圖。唱片店,超市、購物中心的老闆們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以為不斷在自己店裡放這種「高雅音樂」就能招徠更多顧客 。於是乎,班德瑞迅速在大街小巷中走紅,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意無意的聽過許多班德瑞的作品。即使這種音樂再高雅,它最終也只能走向俗套的流行音樂的道路。同樣的問題似乎也在侵蝕著恩雅,莎拉布萊曼,肯尼基,甚至是亞尼,神秘園,英格瑪。我不知道多久以後路邊孩童會哼著《Shepherd』s Moon》上學,我對這位愛爾蘭唱詩班出身的女音樂家有著十二分的崇敬,但恩雅的天籟也正在大眾化,平民化,最終……但願「最終」不會發生,起碼能晚一些發生,好讓我們這群准「愛樂者」們能夠將享受她的音樂這一小小的「特權」延續的時間再長一些。
有一天傍晚,我在學校廣播台上聽到了熟悉的神思者的音樂,《海上絲路》中的「Aphrodite」和《疾走》中的「Rain」,一首是紀錄片的配樂,一首是電影配樂。唯美的旋律在校園廣播不甚協調的喇叭中播放,竟還保留著幾分原曲的優雅與溫存,令我激動不已。可是聽著音樂,心情又不覺地變得復雜。我曾向寢室的同學推薦過神思者的音樂,最終發掘神思者的號召力遠不及周傑倫,只好作罷。我當時很希望能找到可以分享聽神思者的音樂的樂趣的人,但倘若校園廣播也不遺餘力地推廣神思者,最後浙大學生都喜歡上了這個組合,神思者不斷被推廣,最後變得和周傑倫一樣。到那時我猜我絕不會缺少傾訴我自己音樂感悟的對象。但當所有人都在聽著同樣的音樂,都在自我感覺良好地發表或深刻或膚淺彷彿領悟又不甚了解的看法時,我估計……我肯定我會選擇沉默。但我現在還在向人推薦,還在用論文介紹喬治溫斯頓,介紹神思者,介紹新世紀音樂,介紹這群優雅的舞者,邁著輕快的舞步,在藝術的世界中翩翩起舞,留下一首首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的音樂。而我,只希望做一個觀眾,用我誠懇的心去感知。感知大師們的藝術世界同時,自己的心彷彿也跟著變得澄澈。心因聆聽音樂而愈益清澈,我相信,愛音樂的人可以做到。
希望能幫到你。
『伍』 歌曲成都將改編電影,你覺得改編有意義嗎
一首《成都》訴說了趙雷這個來自背景的青年歌手與遠在西南的成都這座城市結下的深厚情感,歌曲的旋律雖然簡單,但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讓人感受到一種直達心底的力量。把一首歌改編成一部電影,這樣的案例相對來說比較少見。不過一旦改編成功,可以讓更多人體會到成都這座城市的特色,把對成都的了解從一首歌轉變成一個立體的形象。成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眾多的名人事跡都與成都有關。電影一旦改編成功,更多的人會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有利於這些寶貴遺產的保護與宣傳。電影所帶來的廣告效應,可以讓人們在旅遊時把成都納入選擇范圍,對於當地的旅遊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關於電影所能起到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宣傳成都特色歌里的成都包含了這座城市給趙雷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而實際的成都則要復雜許多。在歌曲的基礎上做出適當的補充,可以讓這座城市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也會更加真實。
你認為哪些成都的特色可以拍進電影里呢?
『陸』 張信哲歌曲《有一點動心》改編的電影即將上線,你怎麼看這部電影
《有一點心動》是張信哲導演的愛情電影,由陳嘉上導演,由言承旭和任素汐主演,由李新業,戚薇和柳岩主演。本片改編自張信哲同名歌曲。這部電影的預告片今天發布,並宣布將於2021年5月20日發布。
如今,韓國歐巴和大陸的新鮮小肉都是言承旭的年輕一代。言承旭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和魅力與今天的易揚千璽相當。陳嘉上是香港十大董事之一。他的師傅是徐克,徒弟是林朝賢。近年來,徐克大師和學徒林超賢都曾是主旋律的導演。他堅持拍攝主題類型陳嘉上與數十位一線明星合作,但他與香港電影明星如周星馳,李連傑,張國榮和甄子丹的電影最為經典。
『柒』 趙雷歌曲《成都》改編電影,講一個什麼風格的故事
趙雷的成都受到了很多網友的喜歡,這首民謠可以說是膾炙人口,火遍了大江南北,而這首成都有可能會在七八月的時候被改編成電影《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這個電影的講述的是一個回憶學生時代,和自己的戀人,朋友發生的故事,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和那段美好的時光,這樣的劇情讓人感覺是比較有感覺的,對這部電影也充滿了期待。
成都這首民謠本身的關注度就是比較高的,而在成都即將改編成電影也可以說是深受網友們的期待,相信在成都的影響之下人們對於電影可能會更加關注的。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因為一首歌愛上一座城,趙雷的這首歌捧紅了成都的這一座城市,對於成都的經濟,文化,旅遊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未開拍就已經如此受歡迎,相信這部電影後期會帶給大家驚喜。
『捌』 歌曲《成都》改編電影《成都帶不走的你》,這個電影會帶來哪些情感共鳴
歌曲《成都》改編電影《成都帶不走的你》,這個電影會給在成都待過,或者是對成都這首歌感情比較深厚的人,促使他們又想起成都這個地方。根據我個人的觀點,成都這個城市本來就是很有情感的一個地方,而且,這個城市生活節奏也是比較慢的,所以比較適合人們生活;同樣這個城市的包容性又是特別強的,不但適合老人生活,更是年輕人奮斗和生活的不二選擇。綜上所述,這個電影可能會帶著你回憶起一些比較美好的事情,也許你會感慨,也許你感覺當時非常的幸福,只能說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但都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鳴。
『玖』 真實改編電影《只有芸知道》觀後感以及影評【精選5篇】
《只有芸知道》這部影片改編自馮小剛摯友的真實愛情經歷,講述了隋東風和羅芸之間相濡以沫的動人 愛情 故事 。而關於觀看《只有芸知道》電影的 觀後感 以及影評。我准備了以下 文章 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只有芸知道》電影觀後感及影評【1】
雖然是現實改編,但是故事是真的弱,即使,中心思想是一段詩一樣的愛情。
愛情,平淡的一身守候,因為真實,就讓人特別羨慕,但拍成電影,真就變得十分寡淡,紐西蘭再好的風景也只能支撐你10來分鍾的新鮮感,說白了就是缺少了故事性,沒有太多的高潮,只知道你們從一開始就是相愛,然後結婚,然後想廝守,然後,你走了,我想念。
中間一段時間真的想走,陪老婆一起熬了2個小時,看完後,只有一個念頭,國外再好的風景,也擋不住冷清二字,那種寂寞,看著都可怕。
沒有什麼沖突,也沒有讓人恍然大悟的期待,你說愛情就是這么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個誰都知道,但是你也能拍的稍微跌宕一點吧,畢竟是電影。反倒是林太(徐帆)那一段酒後真言和極富情感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
原本是沖著馮導來的,畢竟自己大學時代的賀歲好感余溫至此,但是忘記了他也這么大歲數了,可能他修出了真身,懶得去迎合討好,懶得去做多餘的修飾,拍的電影自然是返璞歸真,讓你去悟,讓你去想,留點味道,這才高級。也許,這片子真要歲數大一點才能沉得下心來看吧。
總而言之,這片子說的是愛情,也知道偉大的愛情應該是如此,但是非要這樣拍成電影,就是覺得太平淡。因為是真實故事改編,對愛情,都要嘴下留情,但是從直觀的觀影感受來說,寡淡,看的過程有點煎熬。
《只有芸知道》電影觀後感及影評【2】
有過《芳華》珠玉在前,原本大家對這部《只有芸知道》都只敢抱一個保守期待的態度,結果12月中旬點映之後,影片的口碑又是不俗。
黃軒一如既往的穩,徐帆的特別出演貢獻了笑點和淚點,脫離開林丁丁的楊采鈺柔中帶美演技也好驚喜。
許多人都說,如果《只有芸知道》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雙魚」的馮小剛的話,那影片女主角羅芸,就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硬核」的楊采鈺。
《只有芸知道》是根據馮小剛摯友的真實經歷改編的,影片用文藝又溫情的手法,講了一個平淡又永恆的愛情故事。
而楊采鈺在片中潤物細無聲的表演處理,輕輕柔柔的引人入戲,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足以讓我們又重新認識了一次這位「馮女郎」。
據說片子把馮小剛自己都看哭了,有人覺得沒想到楊采鈺在銀幕那麼美演技也遠超預期,也有人覺得這種有質感的表演,恰恰纔是符合楊采鈺氣質的路線。
其實哪怕拋開「馮女郎」這個頭銜,楊采鈺的實力也非常能打,從小到大都很優秀。
楊采鈺出生於1992年,最早觸電熒屏是因為2003年中央電視台的大型動畫《哪吒傳奇》。
彼時年僅11歲的楊采鈺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哪吒傳奇》片尾曲《少年英雄小哪吒》的演唱者。
對,就是那首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小哪吒」,就是楊采鈺演唱的。
之後楊采鈺去了美國讀書,2011年又同時被美國南加州大學、波士頓大學等五所大學的傳媒專業錄取,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沒錯了。
但因為熱愛表演,楊采鈺放棄了海外高校,選擇了回國報考北電表演系,一次考上、順利錄取,還憑著自己優異的學習成績和藝術功底,成為了表演系的大一課代表。
所以縱觀楊采鈺的成長史,她一直都算是三好學生,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過優秀的成績。
在《只有芸知道》里,故事背景發生在紐西蘭,所以楊采鈺的英語實力派上了用場。
影片前半段,男女主剛到國外生活沒多久,口語很笨拙,後半段男女主已經在國外生活很多年了,英語慢慢變得流程。
這期間楊采鈺切換起來就非常自如,並且用我們最初學英語用漢語拼音的方式塑造出「中式口語」,看到這里學英語還沒離開「拼音拐杖」的同學會不會覺得有點慚愧。
據黃軒透露,他常在片場向楊采鈺請教口語。
采訪里兩人還開玩笑地說道,拍《芳華》的時候,黃軒是前輩,楊采鈺對他非常客氣和小心翼翼。
結果到了拍《只有芸知道》的時候,換成黃軒要向楊采鈺請教英語了,兩人有點導師身份互換的意思,關系慢慢更熟絡起來。
真正驚艷到我的,還是影片中飾演梅琳達的外籍演員在露面采訪時,楊采鈺現場被抓來當現場翻譯,在這個很多明星念句口語都值得好好吹一吹的時代,這樣的英語水平真的值得點贊。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楊采鈺作女主角,恐怕不止是老熟人和「英語好」這些理由。
12月16日,馮小剛在轉發給與楊彩鈺高度評價的影評中提及一個關鍵詞:酒窩
而再看楊采鈺的長相,正是兩個甜甜的梨渦。
楊采鈺的長相其實算是成熟的那一種,成熟風的臉上梨渦增添了甜美,反而於距離感之中更添一份親和力。
所以她在大熒幕中總給人一種舒服,同時又很有質感的感覺。
《大江大河2》選女主時,關於女主梁思申的討論層出不窮,楊采鈺也成為了網友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之一,因為《芳華》中的出色表現,同時又有極具韻味的東方美長相,再加上相同的 留學 背景,非常適合片中女主梁思申的人設,獲得了很多人的肯定。
大家知道《大江大河2》女主的位置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此劇不僅是獻禮劇,還有正午陽光這塊金字招牌作保,質量非常能打。
第一部就在豆瓣拿下了8.8的高分,成為分最高的獻禮劇之一:
片中女主梁思申是宋運輝的學生,之後 出國 留學,成長為一個海歸精英,同時也成為了宋運輝的第二任妻子,也是他的靈魂伴侶。
梁思申這個角色,既要有知識女性的精英范兒,又要有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過的東方痕跡,這時候英語好、具有東方美長相的楊采鈺就很占優勢了。
而且正午陽光的劇一向很硬核,《琅琊榜》、《都挺好》、《知否》等這幾年的國劇標桿都來自於它。
此前出品方為了專注創作還直接取消了藝人經紀部,因為他們拒絕潛規則、奶自家人、走後門等操作,選演員一切只為了角色服務。
所以才造成了國內很多演員都對正午陽光的角色趨之若鶩,但最後卻沒有幾個能被選上的現象。
梁思申這個角色官宣之前,關於正午欽定演員爭論不休,金晨,鍾楚曦、趙露思、何泓姍等多位知名小花,都參與過這個角色的競爭。
畢竟《大江大河2》不僅IP硬、實力硬,第二部的播放平台也非常可觀,還能和王凱這樣的優質演員對戲,是女演員們都渴望得到的機會。
而楊采鈺則憑借形象氣質的貼合和不落下風的演技,最終贏得了《大江大河2》的女主角色。
所以不難理解馮小剛會二度選擇楊采鈺擔任女主,天時地利人和統統到位,看過電影,也覺得沒有比她更適合羅芸的女演員。比如在表演人物青年時期的天真與俏皮時,一個微微笑容,少女的羞澀和親和馬上就有了。
《只有芸知道》中角色的年齡跨度大,對演員的體態、眼神、語氣的變化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些楊采鈺也拿捏得非常細致到位。
比如早期新婚燕爾時,楊采鈺和黃軒在樹下打鬧:
楊采鈺的體態就顯得輕松活潑又自然。
到了中後期,生活平淡下來了,有了瑣碎的煩惱,和難以消解的無聊與寂寞時,楊采鈺的眼神又變得沉靜了:
一個幾近於靜態的畫面,是最考驗演員表現力的時候。
當然除了這些靜水流深般的表演,片中也有一些渲染力極強、情緒比較濃的時刻,比如新婚之夜。
此時的羅芸,同時懷揣著希望與苦楚,聽男主說著那些彷彿一輩子也不會屬於自己的情話時,楊采鈺先哭後笑,那種帶著憂傷由泣轉笑的瞬間讓人極為驚艷:
她剋制而自然的演繹,給後面的劇情做了鋪墊,即便是和馮小剛妻子徐帆坐在同一張桌子上,楊采鈺的表現也不落下風。
後半段老夫老妻時,楊采鈺和黃軒的肢體動作、眼神方面的切換都非常自然:
隨便截取一個時刻,我們都能從人物身上感受到時光流逝的痕跡。
我們常說表演就是相互成就,黃軒和楊采鈺在《只有芸知道》中的表演,就像是高手在打 乒乓球 ,一來一回,相互接得住,節奏感非常好。
如果說《芳華》只是讓我們認識到楊采鈺這個人,為她貼上「馮女郎」這個標簽的話;那《只有芸知道》就是讓我們確認了,馮小剛確實沒有看錯人。
不可小覷,楊采鈺是一個未來可期的好演員。
《只有芸知道》電影觀後感及影評【3】
很多人在觀影之前都會覺得這部電影是許茹芸《如果雲知道》的歌曲改編之作,但其實不然,本片實則是由馮小剛導演的摯友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與歌曲基本沒有什麼關系,正因為取這個片名全是由於女主叫羅芸罷了,因而全片自然也並不會有這首歌曲出現,所以有誤解的觀眾請先撕下這層無關聯的標簽再觀影才對,不然多多少少就會有種走錯影廳的錯覺。
本片看似沿用了《非誠勿擾》的標准人設:男主油腔滑調、女主細膩善良,但內核上大大地減少了馮氏冷幽默那種先入為主的特性,反而更多的是增加了情感爆發的有效傳遞,說白了就是格外煽情。所以,即便電影的背景發生在異國他鄉,但是這段生離死別的愛情依舊很中式很美好很令人感同身受,特別是電影中後段一系列不幸的事件接踵而來時,兩位主角的情感流露讓人無法不為之動容。
當然,本片其實更像是《芳華》的衍生續作,不僅依舊以旁白+插敘的相同手法來拍攝剪輯,更是沿用「劉峰」和「林丁丁」這兩位角色的扮演者來「再續前緣」。片中男主的「我怎麼看你那麼眼熟啊,咱倆是不是在哪見過」和女主的回答「我看你也挺眼熟的」讓人會心一笑,雖然大家都知道兩部電影之間並不沾邊,但這也算是一種側面的安慰吧,畢竟本片劇情越到後面越是有些虐人的意味。
為什麼會很虐呢?那是因為很多台詞都直戳人心窩,特別是這句「半路上留下的那個人,苦啊。」
其實看過本片預告和劇情簡介都知道,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相愛相守、相濡以沫,直至死亡將兩人分開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能感人至深,自然不只有片中兩位主角花前月下、山盟海誓的青春愛情,更還有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和生老病死。
一個沒有以後的人,用偷來的時間與自己愛也愛自己的人相伴度過,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了無限溫存,即便沒能相守到老,但認真且用力地享受了生活的種.種美好。
雖然男主隋東風為了讓女主羅芸過得好就一心掙錢而多年沒再碰自己喜愛的笛子,他總說等再掙幾年錢,有錢了就不做了。而女主羅芸則逐漸嚮往去更多的地方看看,她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等待去消耗,她想去看極光想去看鯨魚,但是他們卻被困在了自己開的飯館里。直到飯館燒毀了,才不得不離開,但那時也已晚了,羅芸的心臟開始支撐不了身體的負荷。
不過,羅芸並不是一個運氣不好的女人,她得到了上天的眷顧,獲得了額外的生命,即便時限未知,但有隋東風和布魯的相伴,還能在賭場贏得了嫁妝,也如願地看到了極光,生後鯨魚也來迎送踐行,她值得擁有這些甚至更多。而隋東風履行著自己的諾言,雖然內心非常捨不得也很是掛念羅芸所有的一切,但還是不得不平靜地接受她的離去。這份愛情,即便與我們有一些距離,但依然能感受得到那份真摯感情所散發出來的溫度。畢竟,男女主角或多或少何嘗不是現實中每一對情侶伴侶的縮影呢?!
《只有芸知道》電影觀後感及影評【4】
電影講的是一個:一狗,兩人,三餐,四季的故事,時間跨度是15年,敘事結構:倒敘+閃回,攝影指導趙小丁把紐西蘭拍的很美,山川樹木,田園小鎮,鏡頭唯美,可以說是一部紐西蘭宣傳片。
人和人的關系:不明白男主為什麼愛女主,前面沒有鋪墊,同居房子就能產生情感,海外華人在異國他鄉就那麼容易產生感情,前面故事交代,男主和女主在青年時期就邂逅了,男主文工團和女主做公交車邂逅,時隔多年在異國他鄉相遇,這個故事真小兒科,太扯淡了。莫名其妙的就在一起了。沒有細膩的情感戲。
人和動物的關系:男主和女主收養了一條狗布魯,養了很多年,得病去世了,兩人都很傷心,但是前面根本沒交代動物和主人公的各種細膩的經歷。這層關系坦白講太淺了。
人和自然關系:紐西蘭風景是好,有山有水,山川樹木,突然冒出來一顆大樹,顯得特別突兀,小鎮恬靜優美就是太安靜了,既然選擇了這個環境,住了一段時間為什麼厭倦。這層關系交代的太淺了,一點思考都沒有。
最後 說說 主人公的愛情,男主就是一個無私奉獻的人,女主想幹啥她都陪著一起去,女主生病去世還滿足她一生的夙願,男主為了一個停車位和人打架,他們結婚也是一場賭博,男主賭贏了一次,缺輸了一輩子。女主隱瞞了早產兒有心臟病的歷史,這其實就是一種欺騙,兩人相愛的前提就是互相坦白自己的一切,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很有很多的缺點,你是否能接受,你是否能愛我。女主想看極光,想看鯨魚男主都陪著她,看見極光還許願失去那個餐廳,因為她想要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她顧及過男主的感受嗎?從這些事來看,女主就是一個特別自私的人, 雙魚座 天真爛漫表現的特別突出。從來沒問過男主想要什麼,太自私了。難道男主就愛這樣一個自私的人嗎?
兩人相愛,都需要付出,一起經歷,一起成就最好的的彼此,男主好像也沒啥夢想,全劇情都是圍繞女主轉悠,女主也沒有為男主做過什麼,也沒體現怎麼愛男主。如今這樣的好男人不多啦。不計任何回報的莫名其妙的愛一個人。
最後說說馮小剛,這部電影講的是個啥,海外華人莫名其妙的愛情故事。真扯淡。失望透頂,流水賬故事。紐西蘭觀光MV,兩首歌貫穿電影。太忽悠觀眾了。
最好的愛情就是一起經歷,一起體驗,一起攜手扶持共同進步。一起對抗這個世界。
婚姻不是賭博,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只有芸知道》電影觀後感及影評【5】
「手機2」一直沒動靜,馮導悶聲拍片,年末了來了一部「很不馮氏」的返璞歸真之作,改編了摯友夫婦的真實故事。總覺得這風格票房很懸,點映場場次挺多還補貼了不少電影票錢,馮導為了賺一波口碑也是很拼。可熱度如果真起來了,評分怕是也不會很樂觀。
影片都明示了「謹以此片紀念一段相濡以沫的愛情」。再分析得太多,顯俗。然而俗就俗吧,聊聊。
像這種類型的愛情片,沒有什麼「山無棱天地合」,沒有小三小四的雞飛狗跳,也沒有戲劇性的沖突作引。馮導敢於把長度定在132min也是很有魄力。把舞台定在紐西蘭,從大背景先把觀眾的心拉得慢下來。再把故事時間線全打亂,半強行地牽著觀眾的注意力走一走,過了會兒也就適應了。
把時間線打亂這一點很有趣,真是因為這樣做,避免了讓這部電影落入俗套。畢竟以當事人的角度,往往是很難按照時間線的順序(相識-相知-相愛)去回憶的。若把倒敘回憶啥的都忽略只看主線的話,這部電影其實就是男主人公隋東風(黃軒 飾)通過回訪故人故地從喪妻之痛中走出來的過程。正因此,兩人一同度過的15年是記憶中最深刻的,放最開始,相識時的青澀美好在中間,最後才是痛徹心扉的訣別。
然而如此大的年代跨度,是需要演員的演技去提高信服度的,每一個階段的氣質都應該不同,這一點上黃軒做的要比楊采鈺強許多。
另外這部電影中其實有太多 童話故事 的成分。比如電影中倆人一直處於「彼此疼愛彼此掛念彼此尊重」的狀態,連一次架都沒吵過,也太過理想化。更別提開一家中餐館十幾年,身上都沒有沾染太多「生活的疲憊感」。雖說是「紀念愛情」,可這愛情也需要根植於現實哇。。所以這部電影與其說是「紀念愛情」,不如說是「紀念愛情中的美好」?
歸根結底,說全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紐西蘭的美麗風光和可愛的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