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里最讓你深刻的片段是什麼
何以為家裡面最深刻的畫面就是在贊恩起訴他父母的時候,他父母在法庭上哭訴自己有多麼不幸。我覺得好生氣,贊恩的父親說,我以為生了孩子有了幫手,生活就會好過一些。誰知道日子越來越難過。我聽見這話的時候,真的好生氣。贊恩的父親就算沒有受過教育,為人父母最基本的善良,你總該有吧。
但是就這樣困難,他們還是要生,家裡已經有七八個給孩子了,可是還是要生。母親告訴贊恩她又懷孕的時候,贊恩大聲的喊著,你們把我生下來,經過我的同意了嗎。我覺得幸福的小孩一定不理解這句話。但是這是贊恩的真實的感受,他從生下來,就沒有感受過愛,還不斷被暴力對待。他要小小年紀,就學會各種生存的手段,他要在泥潭一直掙扎,直到最後都麻木了。這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小主人公是難民營的一個孩子,這裡面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的親生經歷。看完那個電影,真的希望世界和平,真的希望所有孩子都不在承受苦難。希望那個孩子以後能過得幸福。
② 觀影《何以為家》‖貧民窟里的掙扎
這部電影不僅給我帶來了震撼,還引發了我一些思考。與其說《何以為家》是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因為電影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主人公贊恩的親身經歷,讓我們一起跟隨電影的腳步來了解貧窮的世界。
他們生活在破舊又狹小的空間里,臟亂差是我看見的最直觀的感受,貧窮讓他們嚴重營養不良,瘦小的身軀承擔了不屬於他們的責任。他們不能上學,在商店中幫忙、在街上賣甜菜汁以解決溫飽。
主人公贊恩真的是懂事得讓人心疼,每次看見他提著比他還重的全家生活用品回家時,看見他拖著比他還重的煤氣罐時,我的心總會變得無比沉重。他每次看見其他小孩上學自己卻在工作時眼神中的羨慕和憂愁總能引發我的同情。他渴望上學,他知道上學才能改變他的命運,可父親的一句「沒事上什麼學」讓他的求學只能是一個夢。
12歲的他,本該享受家庭和教育的快樂,卻承受了我們常人一生都可能不會遇到的世界。稚嫩的臉上有著他不該有的憂郁眼神,瘦弱的身軀承受著他不該承受的勞力,沒有溫飽和關愛更沒有美好的童年,他努力抗爭過卻拗不過那些自以為完全沒有過錯的家長。
他雖然一直用自己心底的善良指引著自己的行動,但是很多時候結果卻很不堪。11歲的妹妹被賣給中年男子作妻子後,他絕望的離開了他所謂的家。他終於坐上了摩天輪,但沒有其他孩子一樣那麼開心,他來到外面的世界,這里的東西貴得讓他無法生活,沒有足夠的錢又沒有食物的他遇到好心人的幫助時,也許出自戒心也許出自自尊,他並沒有接受。
所幸,他遇見了一個善良的母親拉希爾,她的生活雖然也艱辛困苦,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年幼的兒子和年邁的母親,更需要花高額價錢購買假證,才能得以生存,但她依舊熱愛生活,依舊把所有的愛給自己的孩子,也願意收留無家可歸的贊恩。
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工作,一直用一個小推車藏著自己一歲的兒子,利用上班的間隙來到廁所里偷偷給兒子餵奶。因為她沒有身份在這個世界生活,所以她只能每天偽裝自己,用一張假證生活。因為這是她未婚先孕生下的孩子,所以只有她一個人照顧,孩子也是黑戶,並沒有戶口。
當她與主人公贊恩相遇後,她的善良收留了他,他的懂事和聰明能很好的幫她照顧孩子。相比贊恩的父母,拉希爾真的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她撿客人留下來的蛋糕帶回家,給自己的兒子過生日,讓贊恩一起享受蛋糕的美好。當贊恩吹蠟燭,吃著蛋糕,淺淺一笑時,我卻哭了。
他們這樣艱苦平靜但又和諧美好的生活一直持續下去,好像也很不錯。但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到來,拉希爾因為沒有證件被抓捕了。贊恩帶著1歲的約納斯拚命生活的那一段更是把劇情推到了高潮,他還是一個孩子,卻不得不照顧起了另一個孩子。
他用他的智慧和勇敢堅強的生活,用冰塊拌白糖充飢,到市場撿剩飯剩菜,假扮敘利亞人去救濟站,並編謊言讓人相信與自己膚色相差太多的約納斯是他的弟弟而成功領取救濟食物。在救濟站人們問他想要什麼時,那一刻他最想要的是給約納斯的奶粉和尿布,其次才是給自己的方便麵。他的堅強勇敢和善良真的感動了無數人。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難民們的一個小小縮影,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世界都是我想不到的,更是我不敢想的。世界之大,何以為家,他們的生活都很艱難,但他們依舊在努力的活著。
為什麼越貧窮越想生小孩,這個問題一直都是我想不通的,上課時老師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好像越是有錢的人越注重憂生,越是沒錢的人越注重多生。或許是他們認為所為的孩子多勞動力就多,或許是所謂的多子多福,又或許是所謂的重男輕女的觀念深入骨髓,為了要一個男孩而不斷的生孩子。
然而,殊不知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悲劇,生而不養,養而不愛,何以為家。電影中贊恩的家庭就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家庭的縮影,物質生活沒有保障,更別提本該有的愛與關心了。
贊恩發現妹妹初來月經時,驚慌失措地幫她清洗內褲,脫掉自己唯一的背心,疊好塞給妹妹,充當衛生巾,並叮囑她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因為他知道,這里的女孩一旦出現生理期,就意味著成人,接著必須嫁人,被賣掉不會得到任何幸福,只會淪為和母親一樣的「生育機器」。
他極力隱藏,極力保護妹妹,但妹妹還是在不知道月經是什麼的時候就嫁給了一個大他十多二十歲的中年男子,沒過多久就因懷孕大出血而亡。妹妹的死,父母好像並沒有多大的愧疚,因為讓11歲的小女孩嫁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是一個常見的現象。
深陷黑暗中的贊恩,12歲學會了抽煙,打架和臟話。在這樣的環境驅使下,贊恩成熟的像一個飽經滄桑的成年人,完全褪卻了孩子的稚氣。在他得知妹妹因懷孕大出血來不及搶救而亡後,他失去了一切,他拿著刀沖向了妹妹丈夫的家中,他也因此犯罪進了監獄。
屬於人們人生黑暗污點的監獄,反而是他通往光明的大門,他在這里第一次吃到了新鮮的水果,在這里第一次看見了電視,也正是因為看了電視,他才能開啟他的反抗,他撥通了電話把藏在內心深處多年的痛說了出來,他的話語讓人引發深思,他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贊恩決定反抗是因為妹妹去世沒多久,母親又懷孕了,還很欣慰的說:「上帝帶走一樣東西,就會用另一樣東西補償你。」母親還想用他死去妹妹的名字給肚子里的孩子取名。聽到這里時,他徹底對父母失望了,因為他知道,這個孩子生出後也會是一個悲劇。
於是他對法官堅定地說:「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我希望養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他以一個嫌犯的身份對父母說:「你的孩子會跟我一樣。」一樣地命運坎坷,一樣地作為工具而存在,一樣地深陷在墮落的泥潭中無計可施。
為什麼越貧窮大人越想生小孩,為什麼12歲的孩子都能明白,在極度貧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會有一個悲劇的命運,而見多識廣的大人們卻不懂呢?
貧窮者大多都會為了生計,為了生存所需,在以合法手段不能保障溫飽時,他們只好鋌而走險,以非法的手段去獲取財富。貧困並不會產生犯罪,但是因貧困而不能滿足需求時很容易產生犯罪。
電影中贊恩因為貧困,小偷小摸的行為已是常態,甚至在父母的影響下早早地開始了販毒行為。由於贊恩的父母身無一技之長,又沒有黎巴嫩的公民身份,所以無法找到正當工作,只能靠做一些違法甚至是犯罪的事情謀生,比如販賣毒品。
首先,贊恩用假處方從葯店購買鎮痛葯品鹽酸曲馬多。接下來,在媽媽的指揮下,贊恩和妹妹一起將鹽酸曲馬多搗成粉末,融入水中,然後用曲馬多水溶液把衣服浸濕又晾乾,最終將附著曲馬多葯物的衣服送到監獄,讓正在服刑的哥哥設法提取出曲馬多水溶液後,出售給同監的犯人。這種販賣毒品的行為,按照我國的法律已經構成犯罪了。
鹽酸曲馬多是一種中樞性鎮痛葯,適用於急、慢性疼痛和中、輕度癌症疼痛等症狀,如果過量、長期服用可以令人成癮。毒品是指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
像曲馬多這樣的葯,適當使用是良葯,濫用就成了毒品。在司法實務中,已經有不少關於販賣復方曲馬多給吸毒人員定性為販賣毒品罪的生效判例。
試想,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整天遊走在灰黑色地帶,他們是染上毒品的高危人員,他們一直在犯罪的邊緣徘徊,犯罪離他們還會遠么?
後來贊恩為了小約納和自己能活下去,被生存壓力逼到絕路他,重蹈了父母的舊轍,去販賣鹽酸曲馬多水溶液。這一切的一切既可悲又可嘆。
我們不能把犯罪的原因歸根於貧窮,貧窮也不是犯罪的借口,而貧窮帶來的不滿足確實容易讓人走上犯罪。就像電影中的他們,為了活著而犯罪,因為他們的犯罪,又會有更多的人被推進深淵。
11歲的新娘,12歲的囚犯,的背後藏的究竟是什麼?是貧窮還是父母的失職?這一系列的悲劇又是如何產生的?好在最後贊恩勇敢地為自己發聲,為天下無數個和他有類似經歷的孩子發聲。
因為他的勇敢,他成功了,引發了無數人對他們的關注,他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影片最後一幕,贊恩留下了全片唯一的燦爛微笑。最後願所有人都能被溫柔相待,願所有人都敢於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發聲。
③ 電影何以為家英語版經典台詞
"I wish we could be good people and be loved by everyone, but God doesn't want us to be like that. He just wants us to be dishwashers.""My greatest wish is to sleep on a pillow."
④ 《何以為家》有哪些精彩片段
有一個片段是贊恩在送煤氣的路上,看見了放學的孩子們,回家要求上學,可是父親卻不同意,但母親同意,同意的理由是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可以接濟家裡,看到這更多的是堵在心中的怒氣,既然沒有能力養,還要繼續生,這樣把家裡的孩子當作勞動力,完全沒有尊嚴可談。可就是這樣的父母,在法庭上,大言不慚的說,自己的人生就是這樣過來,現在還是活得很好。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況生而父母,該有的義務和天性都沒有。
⑤ 電影《何以為家》有感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何以為家》,感慨頗深。
講真,在電影院看喜劇比較有氛圍,這還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這種題材的電影。
我是被這部電影的宣傳封面所吸引,一個12歲左右的小男孩,臉上洋溢著幸福的模樣,衣著干凈整潔,似乎正享受著這個年齡該有的無憂無慮。
而後面幾張的宣傳照,跟小男孩的表情,大相徑庭。
骯臟的生活環境,孩子蓬頭垢面,疲憊弱小的身軀,牽拉著一個對這個陌生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幾個月大的嬰兒;
他拚命努力,僅僅是為了讓懷里這個小嬰孩能夠填飽肚子;
對於他的生活環境,我已經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
看完這個電影,我很心痛,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思考,都讓我的心靈為之震顫。
1
如今生活的環境,豐衣足食。
每天的生活,不只是一日三餐,下午有下午茶,晚上肚子餓了,再叫個外賣,吃個夜宵。
包括我自己,以前在大學的時候,最為難的事情就是,「下一頓吃什麼?午飯吃什麼?晚飯吃什麼?今天出去吃什麼?明天吃什麼?」,似乎是一個世紀難題。
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沒有戰爭,不用擔心,明天到哪裡去躲避災難,也不用擔心下一個落腳點是什麼?
我們在為什麼發愁呢?
村裡的平房太簡陋,去城市生活;城裡的污染太嚴重,還是去鄉村。市中心的生活太喧囂,家裡住的房子不夠大,吃的東西還不夠美味……
講真,咱們吃穿住行,應有盡有,什麼都不缺,缺少的是什麼呢? 是一顆知足的心。
有一句俗話說的好,家有糧萬擔,一日只三餐。我們總是去追求吃的更好,吃的更多,其實並沒有原則上的錯誤,但是,一味的去貪圖嘴巴上的享受,忽略了身體,能夠承擔的范圍,給身體增加了很多的負擔,於是就造成了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吃出來的病……
在飲食上節制,對自己的身體也是有益處的。在生活上節制,多一點滿足的心,少一點貪心,給自己不要那麼多的負擔和壓力,否則透支身體和精力,到最後吃虧的的還是自己。
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不要總是想著,別人的生活那麼好,我也要拼盡全力,每日每夜的蠻干,加班加點,為的就是每個月的工資條上能多一個零。
或者是整天抱怨,為什麼我不是富二代呢?爸爸媽媽如果是個幹部就好了。我要拚命努力,將來的孩子一定要是個富二代……
或者覺得自己干一輩子都沒有人家一個月的工資來的多,消極的過著自己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
可曾想過,你現在所擁有的生活,已經足夠好了。
當我們每天的豐衣足食,卻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缺乏,抱怨老天是多麼的不公平。
如果我們這么沮喪,那麼那些生來就是孤兒,那些生來就生活在戰爭地區的小孩,那些生來就是殘疾的,生來就沒有人照顧的小孩,他們的生活,難道不比我們更加失望嗎?
2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啊,如果咱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撫養孩子,如果咱們的經濟能力不足以多養一個孩子,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們帶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背景的話……,那麼就不要再多生一個孩子。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未來孩子的不負責。
⑥ 電影《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這部影片告訴了大家什麼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各位未來的家長和正在做家長的人,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我們沒有徵求孩子的意見就強行生了出來,還不好好養的話,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呢?
而主人公扎因不僅要照顧妹妹,在街頭賣飲料外,還要到他的房東阿薩德 的小賣部里打工,為他整理貨架,搬貨,送貨。扎因熟練的做著不該他承受的工作,在街頭巷尾學到的臟活也熟練的為自己解決著各種麻煩,暴力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在12歲的時候在干什麼呢?還在無憂無慮的上學?跟好朋友做游戲?而主人公中扎已經嘗盡了人生百態,甚至不希望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是影片中的一句深刻對白那樣:我不明白,如果我的一生中,沒有人會愛我,沒有人對我說一句好話,沒有人在我睡覺之前給我一個吻道晚安,為什麼我還要出生呢?大家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⑦ 很多看過《何以為家》的人都把這部影片稱為眼淚收割機,你如何看
當他最後因為律師的幫助,扎因開始起訴自己的父母。一個孩子到底有多麼的傷心和失望才能去起訴自己的父母。看過這部電影都知道扎因的父母很窮苦,生下孩子後沒有能力撫養,就不管不顧。這部電影里的小男孩可以說是非常艱辛,裡面的很多台詞也非常經典和感傷。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你這狗娘養的,滾,你這垃圾」,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不僅僅是給了他生命,就要受到感激。在孩子看來生了他,卻不能好好地養育他,還不如不生。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有愛、有安全感的家庭,而不是父母無節制的生育,讓他們整日處在擔驚受怕、食不果腹的境地。如果有選擇,他們寧願從沒來過這個世界上。
⑧ 《何以為家》: 戰爭下的凡人正經歷著無笑無淚的生活
《何以為家》:
戰爭下的凡人正經歷著無笑無淚的生活
「我要控告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反映了四個問題:1,戰爭讓人們流離失所。2,在溫飽都難以維系的情況下,說謊作假偽裝不過是一種生存手段。3,在惡劣條件下,人內心最真切的渴望,往往是最基本最簡單的。4,並非所有子女都虧欠父母的,生而不育不如不生。
如果問整部片最大的淚點在哪裡,那絕對是片尾小男孩那牽強又燦然的笑容,真的,苦難者的笑容太純凈了,不摻雜任何慾望和期待,顯得格外感人和心疼,那一刻,我落淚了,真的太苦太苦了。整部電影中,很難看到小男孩的笑容和眼淚,生活已經是這個鬼樣子,笑和淚並不能改變什麼,並沒有什麼值得開心期盼或者傷心難過的事情,因為早就已經麻木了。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那些生在戰爭國家為了逃難的百姓在其他國家避難面臨的一系列生存問題。在觀影中,總是被一種無力感壓迫感牢牢掐緊, 內心像是有一頭癲狂的小獸要破籠而出,可即便破籠而出,卻發現外面的世界依然如此,骯臟、混亂,到處是壓迫。所有的反抗不過是徒勞,所有的掙扎也不是解葯。
人們追尋的,只是苟且,像是螻蟻,過一日算一日。反觀現實,覺得平素那些欲求不滿,那些生活挫折,不過了了,不值一提,很多都是吃飽了沒事做的瞎想瞎要瞎計較。
電影里有惡人嗎?沒有。我想不到誰有特別大的惡,小男孩的父母最大的錯,就在於盲目寄託,總以為下一代或許能給自己帶來好的生活,卻沒有想過自己什麼都給不了子女,帶給子女的只有苦難。但是他們惡嗎?不算,只能算個不合格的父母親。
小男孩看上去的年齡要比實際年齡小很多,長期的勞苦加上營養不良,讓他瘦骨嶙峋。為了生存,他沒有機會看動畫片,也沒有機會去上學,他每天要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要做各種各樣的苦力活。小男孩最難得可貴的地方在於能分善惡,即便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依然沒有失去生活的勇氣,對待弟弟妹妹,內心還能留有一份柔情和溫存。
裡面還有好幾個人物挺欣賞的,一個是律師,作為一個未婚媽媽,她的存在大概滿足了男孩對所有母愛的期待。這個律師也是一個難民,沒有身份證明,不得不作假身份,以此來謀求工作來養活自己的孩子,無論生活再苦再難,她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孩子。因沒有身份證被抓捕關押後,她在廁所邊擠奶邊哭,這種心酸無奈大概也只有做過母親的才會懂。
另外一個人物是賣花環的小女孩,同樣是小小年紀,都活成了小人精。知道生意應該怎麼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同樣也是無喜無悲的一張臉,將內心最深的渴望也埋在了最深的角落。 未來是一條充滿荊棘和濃霧的暗黑小道,我不知道盡頭有沒有光,我覺得應該有光,所以要向前走,我不痛也不迷茫,我就想一直走到有光的地方。
小女孩說的一句話最觸動我的內心,她低著頭,像是喃喃自語:「到了那邊我會擁有自己的房子,別人來找我需要敲門,我想開門就開門,不想開門就不開門。」
這樣的願望多麼簡單而純粹,不過是想要自己的一方天地,尋求一絲安穩和庇佑。
越是苦難的人,大概就越明白什麼最珍貴,在難民救助的地方,人家問他想要什麼,小男孩想了想:「想要一些麵包和牛奶。」
都是生存所需,生活所迫啊。就像是在沙漠之中行走的人,你給他再多的金子,也於事無補,只是一種負擔而已。
整個電影爭議很大的便是小男孩的父母,因為沒有身份證明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父親終日酗酒度日,母親將希望寄託於神明,簡而言之,就是貧窮的典型代表。對待孩子,他們總是說:「我以為我有了很多孩子,今後能過的好一些。」總是希望孩子能給他們帶來好的生活,就好比因為要漲房租還收了人家幾只雞,就把自己11歲的女兒嫁了過去,不問生死。
小男孩在法庭上說:「我希望那些沒有能力養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生小孩。」
然後對自己母親說:「你肚子里的小孩,會和我一樣。」沒說出口的話,大概便是:「 苦難,麻木,失去所有快樂和眼淚,終日迫於生活,沒有夢想,沒有希望,無能為力,鬱郁終生。 」
命運半點不由人,如果可以選擇,大概有些父母會沒有孩子吧。
其實生活就如同一湖水,你永遠不知道表面平靜的湖底下,埋藏著怎樣的深淵和泥淖,又有著怎樣的波濤暗涌。
每個國每個家,大大小小,總是大同小異,不用羨慕也不要慶幸。 我們只是旁觀者,但是每一個故事主角,曾經都是旁觀者。
感恩祖國,感恩父母。
⑨ 電影解說:何以為家 - 草稿
贊恩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她在一個被政府驅逐的非法家庭中長大,有很多弟弟妹妹,還有暴躁有懦弱的父母。本是最天真美好的年紀,但為了生活,12歲的贊恩就被要求去阿薩德的便利店打工,每天幫忙整理貨物運送商品。回到家後還要照顧因年紀太小而被鐵鏈綁住的弟弟,有時候還要去葯店騙葯然後利用葯物製成毒品。贊恩每每看到有小朋友從校車上下來都無比羨慕。可是贊恩的父親並不同意讓他上學,而母親想到的更多是讀書可以獲得的利益。除了贊恩,弟弟妹妹也都需要找機會去幹活。大部分的時候他們是一起在大街上買果汁,看得出來,這個家庭雜亂而疲憊。
有一天,贊恩發現自己最大的妹妹來了月經,這讓贊恩感覺到了危機。他幫薩哈洗好了褲子,去便利店偷衛生巾,並囑咐薩哈不要告訴任何人。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來生理期的女孩就長大了,可以嫁人了。所以這件事一但暴露,父母就會第一時間把薩哈買了。薩哈很聽話,一一遵從哥哥的建議,可惜沒多久,當贊恩辛苦工作一天回家,就看到便利店的阿薩德,和他的父親來到家裡商量薩哈的婚事。薩哈還在父母的要求下畫上好看的妝容,這讓贊恩非常生氣。但他才12歲的身軀根本反抗不了父母,所以贊恩計劃帶薩哈逃走。他准備好了食物和衣服,和司機商量好了車費,然後回家去找薩哈。可惜還是晚了一步,薩哈正在被父母強制帶到阿薩德那裡。贊恩和薩哈奮力反抗,可是最後薩哈還是被帶走了。
這件事後,贊恩對這個家也不在抱有期望。他拿著之前收拾好的行李離開了,在車上,贊恩遇見了一個穿著蜘蛛俠服的老爺爺。於是他跟著這個老爺爺下了車,來到了一個游樂園。贊恩在這個游樂園里生活了幾天,把食物都吃光了,可是還沒有找到容身之處。而他又不願意接受路人的施捨,就在這時,他認識了在游樂園工作的拉赫。拉赫也是個非法住戶,但是她辦了假的身份證明,所以可以在這里生存。不過她有一個孩子約納斯,不得不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就這樣,拉赫收留了贊恩,條件是贊恩在家幫她帶孩子。就這樣,兩個人相依為命了一段時間。後來,拉赫的假身份證明快到期了,所以她不得不找機會重新辦一張。有一天她出門後就再也沒有回來,贊恩起床之後沒有找到拉赫,他只好帶著約納斯去游樂場找她。可是拉赫根本沒有去工作,贊恩又去了幫赫拉辦假身份證明的店家,阿斯普羅那裡詢問。仍然沒有拉赫的消息,就在這時,贊恩遇到一個流浪的小女孩梅森。她依靠做一些小買賣維持生機,還可以去救助站領取救助物品。贊恩和約納斯又回到了家裡,看著約納飢餓的樣子,贊恩拿著為數不多的錢去買了奶粉,還從路邊的小孩子那裡拿走了一個奶瓶。但是約納斯吃不慣奶粉,就經常哭鬧,沒辦法,贊恩就把奶粉倒在冰塊上給約納斯吃 。後來家裡實在沒有東西吃了,贊恩就把家裡的鍋碗瓢盆拿到市場上去賣。這是梅森告訴贊恩,她打算通過阿斯普羅的渠道離開這個地方去瑞典。那裡可以不用這么辛苦,這個消息讓原本迷茫的贊恩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他去救助站領了食物,又去葯店騙來葯物製作毒品,然後拿到大街上挨個推銷。攢下來的錢都藏在家裡,隔天繼續去售賣。在這過程中,贊恩忍受了很多委屈,但他都堅持了才來,並盡力保護好了約納斯。這天他們回到家,發現拉赫的家被鎖了起來 ,剩餘的傢具全部扔在外面。贊恩憤怒的敲著門鎖,因為他存下的錢都在屋子裡。可惜最後沒有打開屋子,他們又變成了身無分文並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心灰意冷的贊恩打算拋棄約納斯,他把約納斯綁在路邊遠遠走開 ,但最後還是不忍心把這個年幼無辜的弟弟,重新抱起了他。但贊恩確實沒有能力撫養約納斯,所以他把約納斯送去了阿斯普羅那裡,讓他幫約納斯找到個好人家。而自己則在阿斯普羅的幫助下找到新的出路,不過阿斯普羅需要贊恩提供身份信息。可贊恩是離家出走,所以沒有帶什麼身份資料。他只好又跑回家,找自己的身份資料,可其實,贊恩根本沒有什麼有效證件。他們一家都是黑戶,他回去什麼也沒找到,卻在父母親的口中得知薩哈因懷孕流產不興身亡的消息。這雙重打擊讓贊恩瘋狂了,他拿出菜刀直接沖到了阿薩德前面捅了他一下。自此,贊恩入獄,在牢里他見到了意想不到的人,拉赫。原來,拉赫那天出去籌錢,因為沒有身份證件而被抓了進去。這天,贊恩的母親來看望他,給他帶了一些吃的並告訴他贊恩又要當哥哥了。母親懷孕並沒有帶給贊恩多大的驚喜,他一臉冷漠的讓母親離開。扔掉了母親帶來的食物,重新回到監獄。過了不久,贊恩就打電話給了一個電視直播節目,聲稱要起訴自己的父母。節目組給他安排了律師,並上了法庭。贊恩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他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所有不負責的父母當你沒有能力撫養一個孩子時,千萬不要把他生下來。因為他不會再這個世界上感受到幸福,只能體會到厭惡和黑暗。
最後的最後,贊恩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明。再拍身份證的時候,他第一次露出了符合他年齡的笑容。
⑩ 電影《何以為家》的經典台詞是什麼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12歲的扎因,在一個搖搖欲墜的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他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還要替父母照顧妹妹生活一團糟。因為家裡窮父母還要養很多孩子,扎因控告父母,他希望所有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都不能擁有孩子。
為人父母,不需要任何考核,但卻需要愛,還有物質。如果都沒有,那麼請不要再生了!貧窮和生育,一直困擾著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群體,而不斷地生育,卻沒有能力撫養,只是一種悲劇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