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沒有關於奧運的影片
幾屆有代表性的奧運官方電影:奧林匹亞最具爭議
一.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紀錄電影《奧林匹亞》,電影時長四小時。
這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紀錄片女導演蓮妮·萊芬施塔爾執導的奧運電影,也是一部奧運歷史上備受關注的電影。
由於受到希特勒的欣賞,為她贏得了執導1936年的奧運電影的機會。1936年,納粹勢力漸漸抬頭,在奧運官方電影中處處可見納粹勢力站在奧運看台上的畫面,再想想三年後的二戰,實在令人感慨萬千。雖然影片的政治含義多次被西方知識界批判,但是它在展現運動場面時活力四射的美感,是史無前例的。在該片中,萊芬施塔爾的許多創新手法可謂是體育轉播和體育紀錄片的鼻祖,比如:比賽時的慢動作,從地面仰拍的鏡頭,和從飛艇向下俯拍的全景。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部影片,我們才有幸看到傳奇田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打破多項世界記錄,永奪4面金牌的珍貴畫面。
二.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紀錄電影《東京世運會》
《東京世運會》是1964年日本名導演市川昆為第18屆奧運會拍攝的紀錄電影。這部《東京世運會》被認為和雷妮·瑞芬舒丹的《奧林匹亞》在藝術上具有相同的革命性,片中除了贊頌人類運動精神,也花了相當的篇幅觀察比賽旁觀者的反應,以及選手賽後的各種情緒。導演用謹慎而內斂的手法,先介紹奧運歷史,再用點到為止的含蓄方式,呈現每種競賽的簡短過程。片中有許多詩意而動人的影像,如雨天落下的鉛球,濺起泥水,或者劃船賽時,選手倒影在水中的齊整動作。影片將選手在競賽中對勝利的渴望,以及連綿細雨中觀眾的熱情這兩種力量編織在一起,煥發出無盡的生命力,與運動的本質相得益彰。1964年日本承辦東京奧運會,作為戰後復興的日本東京,片中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經濟蓬勃、秩序井然、活力無窮的現代化都市,也被認為是戰敗後的日本為了恢復經濟粉飾太平的見證。全世界不但看不到戰敗的痕跡,更嗅不到各參賽國之間曾有不共戴天的敵意。
三. 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官方電影——《巴塞羅那奧運會》
卡洛斯·索拉作為對西班牙民族精神和傳統藝術文化深刻了解的導演,一向在電影中注重表現西班牙人的熱情和激情。卡洛斯·索拉崛起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時期,他的作品是電影對抗獨裁的代表。西班牙人對事物的熱情程度總是超乎人們的想像,這部影片也是如此,它從美學和激情上表達了西班牙人對奧運會和生活的熱愛和激情,卡洛斯·索拉用自己敏銳的捕捉能力抓到運動員的完美的神情和動作美感。
當我們以輕松的眼光來看電影和體育的時候,突然發現電影和體育從來都是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電影作為藝術誕生100多年,而現代奧運會的歷史也恰好是100多年,從二者的結合和影響可以看出我們現代世界的狀況。官方電影除了真實記錄奧運賽場內外精彩故事和畫面的紀錄片外,電影導演們也把田徑、足球、自行車、棒球等和體育運動有關的故事通過攝影機送上大銀幕。把眾多影片中主人公的喜與悲、樂與愁,成功或失敗以及他們的奮斗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將體育的精神展示在大眾的面前,這些振奮人心的畫面也一直影響著觀看電影的人們……
這個上面有很多的,LZ自己去找吧!!
㈡ 奧運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最近剛剛首映的《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不過目前網上只有預告片,可能正片還要等一段時間才有
在線觀看預告片地址:http://you.video.sina.com.cn/b/12732187-1290055681.html
影片相關信息:http://ent.sina.com.cn/f/m/tomolympics/
㈢ 慕尼黑,奧林匹亞,八個視點,馬拉松,火的戰車等有關奧運的英文電影影評,3分鍾,簡單高一水平
慕尼黑的英文影評:
War and violence are bad, we all know that, but most of us accept that sometimes under the most extreme circumstances it is necessary. Steven Spielberg's Munich explores the actions of the Israeli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massacre of the Israeli wrestling team at the 1972 Munich Olympic Games, and whether all the subsequent bloodshed was justifi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triotic Avner (Eric Banner), a group of five unofficial Mossad operatives (Including Daniel Craig) set out to exact revenge on a list of 11 men that the Israeli government say are responsible for masterminding the 1972 Black September slaughter.
This film is truly remarkable, and if not as poignant as Schindler's list it certainly comes close to being one of Spielberg's greatest films. The key to this film being so great is the cold hard truth it tells about the fine line between appropriate response and bloodthirsty vengeance. Many people die in this film both Jewish and Palestinian, but not once is death shown to be glorious or satisfying. Indeed as the Mossad squad go about their ti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weigh heavy on them to the extent of breaking point. The real life events that this film are based on could quite conceivably be an action vehicle for a Chuck Norris, or an Arnold Swarznegger type film, killing all the bad guys and help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but instead Spielberg gives a balanced and thoughtful insight into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sraeli's and the Palestinians.
Ultimately Spielberg underlines what many of us fear about the world today, violence breeds violence and solves nothing. The one point this film really rams home is that the actions of Israel did not make the world any safer or better, they made it worse. It is entirely understandable watching Avner's decent into paranoia and despair. We see a Jewish patriot haunted by the fate of the murdered athletes, fail to get any sense of justice or satisfaction from his actions as guilt and fear overcome him. Eric Bana, who was already well regarded for roles in Troy and Chopper amongst other films, is superb portraying Avner and now surely stands up there amongst the greatest Hollywood actors of today. The normally bland Daniel Craig is also surprisingly good as a supporting actor as are all the cast, especially Geoffrey Rush and Michael Lonsdale.
If you're looking for some lightweight action entertainment I would suggest you avoid this film at all costs, however if you want to see stark reality on the futile nature of revenge and the dark nature of mankind then this film cannot be missed!
㈣ 以奧運,青春,夢想為主題的英文電影有哪些啊
片名:Miracle
譯名:冰上奇跡
導演:加文·奧康納Gavin O'Connor
主演:庫爾特·拉塞爾Kurt Russell
艾迪·卡西爾Eddie Cahill
帕特里夏·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
邁克爾·曼騰努托Michael Mantenuto
類型:傳記、體育 片長:120分鍾
級別:PG級(粗口、球場暴力)
發行:迪斯尼影業Walt Disney Pictures
上映日期:2004年2月6日
官方網站:www.miraclemovie.com
[劇情簡介]
影片改編自1980年鹽湖城冬奧會上發生的真實事件。當年,正是美蘇兩大巨頭的「冷戰」時期,而在美國本土,80年代初正是經濟相對困難,世界地位相對尷尬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美國與蘇聯的競爭可以表現在任何一個方面,最能體現國家榮譽的體育競技比賽當然也不例外,這一次,是冰上曲棍球。
本片的主人公是個名赫伯·布魯克斯(庫爾特·拉塞爾飾)的男人。年輕時的赫伯,也曾是美國國家冰球隊的一員,曾代表美國出戰1964年冬奧會,但是沒能贏得冠軍,這是赫伯生平最大的遺憾。為了一嘗自己夙願,他終於以教練的身份,率領一批新人出戰1980年的鹽湖城冬奧會。
1980年以前,蘇聯國家隊已經連續四次捧走奧運會冠軍獎杯,他們訓練有素,經驗豐富,初出茅廬的美國小伙們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幾乎難以戰勝的強大敵人,而且還有自身戰術素質與缺乏團隊精神等種種困難,在決賽前,沒有一個人看好年輕的美國隊。
但是,奇跡竟然真的發生了!1980年2月22日,布魯克斯率領的美國隊最終以4:3的比分戰勝了蘇聯隊,上演了永垂體壇的一幕冰上神話——這支隊伍被稱為「冰上奇跡隊」(Miracle on Ice),至今仍為廣大體育迷們津津樂道。
[幕後製作]
本片的英文名《Miracle》來自於美國著名體育轉播人艾爾·麥克爾斯(Al Michaels)的一句著名的轉播詞:「Do you believe in miracles? ...Yes!(你相信奇跡么?是的,你應該相信!)」
和2002年的《棒球新秀》(The Rookie)相似,《冰上奇跡》也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勵志體育片,同樣由一位二流動作明星擔綱主演,幕後班底則基本上是《棒球新秀》的原班人馬,劇本由《棒》片編劇邁克·瑞奇(Mike Rich)在新人艾瑞克·古根海姆(Eric Guggenheim)的初稿上改寫而成。當年《棒球新秀》以區區1600萬美元的投入,收回7500萬票房,讓本來已經接近過氣的丹尼斯·奎德事業再度回升,不知道這次庫爾特·拉塞爾的運氣如何。
扮演男主人公布魯克斯的庫爾特·拉塞爾,是影迷們十分熟悉的硬漢派動作明星,說起來大概很少人知道,小時候的拉塞爾曾是位當紅的童星,由迪斯尼一手捧紅,後來經著名B級片導演約翰·卡朋特發掘成功轉型,作品包括1981年的《逃離紐約》(Escape From New York)和82年的《怪形》(The Thing)等,盡管拉塞爾也演過不少文藝片,如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切爾合作的《斯克伍德事件》(Silkwood)、和梅爾·吉布森、米歇爾·菲佛合演的《傑奎拉日出》(Tequila Sunrise)等,但總體來說還是他演的動作片最深入人心,比如《兵人》(Soldier)、《最高危機》、《回火》等。這兩年,年事漸高的拉塞爾再次面臨轉型,去年在《深藍》里飾演老態畢露的中年警察,算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除了庫爾特·拉塞爾這位影壇老將之外,《冰上奇跡》里一多半都是初登銀幕的年輕帥哥,其中飾演主攻手傑克的邁克爾·曼騰努托(Michael Mantenuto)是位主修戲劇的大學生,同時也是校冰球隊的主力;另外一位主演艾迪·卡西爾曾在系列劇《六人行》里飾演瑞秋的助理泰格,看過這套劇集的人多半會覺得他面熟。
為了在銀幕上真實再現布魯克斯和他的奇跡隊伍,劇組特地請來了赫伯·布魯克斯本人擔任特別顧問,為影片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細節,只可惜布魯克斯在去年8月的一場車禍中不幸辭世,本片則成為人們對他的最好的紀念。
在好萊塢歷史上,有關冰球的電影並不算太少,大概這也和美國人對冰球運動的狂熱有關。1992年到1996年,迪斯尼曾拍攝了大受歡迎的《魔速小子》(The Mighty Ducks)三部曲,另外影帝羅素·克洛99年還拍過一部《決戰阿拉斯加》(Mystery, Alaska),但是票房奇慘。
[點評]
在後9·11時代的美國,仍然需要一種力量來激勵人民的鬥志與國家榮譽感,戰勝一切「敵人」,贏得最後的榮譽。在美國著名的爛番茄網站上來自各方媒體的評論對本片大多充滿了溢美之辭。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的讓人熱血沸騰的最好的有關曲棍球題材的影片。不過,好萊塢煽情的方式總是相對比較「含蓄」的,可以讓你在不知不覺當中融入進去。因此,即使是作為一個非美國人,也很容易隨著影片情節的推動感受澎湃的熱情沖動。有的時候,這種民族的榮譽感的傳達,是不分國界的。
下載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8864/
㈤ 2012年英國奧運會開幕式,出現的電影都有那些
《烈火戰車》
《歡樂滿人間》
《101忠狗》
《葛萊哥里的女友》
《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
《城市之光》
《跳出我天地》
《人猿星球》
《猜火車》
《Brookside》
《羅密歐與朱麗葉後現代激情版》
《怪物史瑞克》
《蒂凡尼的早餐》
還有幾部不知道名字……
㈥ 有沒有什麼英文電影是與肯亞或是奧運體育有關的
這些是與奧運體育相關的:
《強人》
《永無止境》
《勇往直前》
《阿斯特利克斯和奧運會》
《奧林匹亞》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
《火的戰車》
《冰上奇緣》
以肯亞為背景的:
1、英文名: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中文名: 乞力馬扎羅的雪
2、英文名: Nirgendwo in Afrika
中文名: 情陷非洲
㈦ 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出現的電影名稱
《火戰車》是休·赫德森1985年執導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劍橋大學猶太學生為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的第一個猶太人。最後,自信而有拼搏精神的他終於奪得百米決賽冠軍。
㈧ 誰能告訴我一部與奧運有關的電影超急!!!!
假日 ( Holiday )
李成宰 崔民秀 主演
1988年10月,舉世矚目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剛剛結束,韓國的民眾們還沉浸在獎牌榜排名世界第四的喜悅之中……就在這時,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無情地將人們拉回了現實之中。被判7年徒刑、10年保護監護(徒刑結束後繼續在監護所關押的制度),正在服刑的犯人池江赫(李成宰飾演)和犯人們逃出了護送車,奔向了外面的世界。
逃犯們攜帶著一把手槍和子彈,開始肆無忌憚地闖入民宅綁架人質。首爾陷入了一片恐怖。然而被綁架的人質們卻感到很奇怪,眼前的綁架犯非但不是人們常描繪的那樣窮凶惡極,沒有人性,反倒是彬彬有禮、充滿人情味,甚至讓人對其產生憐憫。
出逃的第9天,躲藏在北加佐洞一戶民宅中的江赫一夥人被警察卧底發現,與警察展開了激烈的對峙。隨著江赫的最後夙願——Bee Gees的歌曲《Holiday》的漸漸響起,江赫拼勁全力向包圍著自己的警察和媒體喊出:「有錢無罪,無錢有罪,無罪無錢就是罪……」
江赫悲憤的呼聲通過電視等媒體傳播到全國,江赫一夥人將做出最後的選擇……
幕後故事: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
許多電影題材都以現實生活為藍本,這部電影正是如此。沒有什麼比生活更戲劇化,也沒有什麼比現實更具震撼力。人物原型池江憲因盜竊5百56萬韓元被判17年刑(7年徒刑,10年保護監護)。所謂保護監護制度是韓國1980年制定的法律制度,是指因同種或類似罪刑被判2次以上警告以上的實刑,而且刑期三年以上者再犯類似罪刑時,案犯將被關至保護監護設施接受保護和職業培訓。但實際上,保護監護室的條件比一般監獄還要惡劣,更不要提接受職業培訓,犯人們會陷入更大的孤獨和社會背叛感,由於年限很長,出獄後更難融入社會。屬於全斗煥政權產物的保護監護制度直至2005年10月才因蹂躪人權被廢止。與池江憲的遭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時任總統全斗煥的弟弟於1988年9月趁職務之便侵吞了幾十億韓元國家財產,最終卻只被判了七年刑,而後又停止執行。面對司法的不公正,池江憲產生了巨大的憤恨心理。1988年10月,池江憲給法務部的長官寫了信,還和同伴決心要「去全斗煥家討個說話」,但信件如泥牛入海,去總統官邸的計劃也因警備森嚴而泡湯。
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池江憲等人做出逃獄的大膽決定。在轉送到監獄的途中,12名坐牢者突襲獄警,搶奪了槍和子彈,試圖逃脫。其中6人當場被捕,其餘6人成功逃脫,在首爾市內逃亡了9天。這9天內,他們闖入5戶人家,將居民作為人質,但並沒有實施傷害。「入侵者」對「被侵犯者」彬彬有禮,並保證不傷害居民。他們自己做飯,自己清理屋子,請居民喝酒,使居民完全沒有被威脅感。由於對這些逃犯產生了好感,有人質家庭專門提交了為池江憲等人求情的「請願書」。書中稱,這些人都是彬彬有禮、重情義、有理想的人,他們走後全家人都不禁抱頭痛哭,實在是無法相信他們是逃犯。
而認識池江憲的人們都能回憶起,那是一個沉默、但很有思想的人,最喜歡音樂和讀書,理想是做詩人。最喜歡BeeGee樂隊的歌曲《Holiday》。在一戶人質家中,他就經常放這首歌。
與警方進入最後對峙階段前,池江憲等人敏銳地察覺到最後時刻已經來臨,要求將現場狀況進行現場直播,並對著電視機攝像頭高喊「有錢無罪,無錢有罪」,然後要求警方提供《Holiday》的磁帶,因此該事件還一度被稱作「Holiday事件」。但警方後來拿來的是Scorpions樂隊的錄音帶,池江憲最終未能如願以償。而後他舉槍自殺,也有人說是被警方特攻隊亂槍打死,他的死法至今仍是個謎。從這起事件發生到現在,已經過了17年。
這樣一個現實化的題材在電影界是很有魅力的香餑餑,但礙於題材的敏感性許多公司和導演敢想卻不敢拍。這就成了一個比拼膽量的問題。2005年Hyunjin電影公司的總裁李純烈拍板開拍這部電影。他明白自己是在冒險,也知道當權者看了這部片子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但他寧願把「我所有的一切都搭進去」。為了拍攝這部影片,他利用近兩年時間搜集了有關這起事件的新聞資料,並采訪了32名證人,最大限度地了解池江憲這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人物的經歷,並以虛構的情節對藍本進行了完善。他要講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富人和窮人」,或者說是「有權者和無權者」的故事,為社會底層的備受欺凌的人們發出凄厲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