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導演片場喊action用的板叫什麼
這個東西在圈裡叫做「場記板」!
導演叫action的時候就叫場記「打板」,這時攝像機已經開了,錄下了場記板上寫上的:
本次鏡頭的機位,景別,場次,拍攝鏡頭號等等內容,
② 拍電影時為什麼要打板呢
這張圖片里是我自己的板,用了五、六年了,在美國拍片一直用它。這是一塊標準的美製電影場記板,英文叫做 Clapboard,或者 Slate。前者一般指的是那個板子,後者多指」打板「這個行為。不過這兩個詞在美國的片場無論說哪一個大家都明白你的意思。下面我會詳細講解一下場記板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首先是回答問題:為什麼要用場記板?
第一個也是最顯而易見的作用就是場記板可以用來記錄所錄影像的一些元數據。比如這條視頻是哪個場景,哪個鏡頭,有沒有同時錄制聲音等等,這就是場記板上要寫的那些內容。這些內容對於後期製作是極其重要的。有了這些元數據,拍攝的素材才得以系統得整理起來以減少錯誤和提高效率。
場記板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要解釋這個功能得先從電影拍攝的方式上說起。電影拍攝,聲音的錄制和影像錄制是分開錄制的。這個叫做 Double System,是標准電影錄制的方式。這意味著,電影中影像是攝影機錄制的,但片場收的聲音(即同期聲)並不同時錄進攝影機里,而是錄制到一個專業的錄音機里。
這么做的原因是:
①電影錄音對於聲音採集的要求很高,必須使用專業錄音設備,因為專業設備不僅可以提供最高音質,對於聲音的控制以及錄制多個音軌的支持也很好,這樣的設備整合在攝影機上是不現實的。(其實專業電影攝影機只具備簡單聲音錄制的功能)
②在後期製作中,畫面部分和聲音部分是兩個不同的部門完成的,各自拿到所需素材同時開工這是工業化的製作標准,所以兩個系統是效率的保證。
明白了電影的聲畫是分開錄制後,那麼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了: 怎麼樣保證錄制的聲畫在後期能夠完美的同步在一起呢?
於是,在時碼生成器使用以前(後面會說到),場記板是被證實是最有效的幫助後期聲畫同步的保證。使用方式就是在攝影機和錄音機都是開啟錄制的時候,打一下板,讓攝影機同時記錄板子和上的瞬間以及錄音機里清脆的碰撞聲音,後期把它們對到一起,就可以完美搞定!更簡單的是如果攝影機也有錄制聲音,可以將攝影機錄制的參考聲利用軟體自動識別打板的響聲並對齊到錄音機錄制的聲音。這樣可以將大量復雜的手動工作自動化,節省了很多時間。
說完了場記板是什麼作用, 這里順便科普一下 好萊塢專業的打板流程 是什麼吧:
在好萊塢,專門打板的工種叫做 2nd Assistant Camera,簡稱2nd AC,即第二攝影助理(國內叫攝影二助)。這個工種除了打板之外還要記錄 Camera Report(場記的一種,專門記錄相機數據)以及幫助第一攝影助理移動、安裝、清理和維護攝影機。
以下是一個標準的打板流程:
這個看似簡單的工作實際並不簡單。比如如果鏡頭懟在知名影星的臉前,你就得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而且你決不能使勁的打下板子。因為聲音真的很大,吵到了演員破壞了氣氛,你很可能會丟了工作,所以這時候你要說 」Soft Stick「 然後輕輕打下。說到場景字母的時候,你不能直接說 A B C,而是要用軍用呼號Alpha 、Bravo、Charlie來稱呼ABC,避免如B和D這樣聽著容易混淆的字母。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你沒法一開始在鏡頭前放置場記板,你要記得在拍攝結束後來打板,並且要說」Tail Slate「(即尾部打板)然後將板子顛倒過來表示這是tail Slate。
聽到這里是不是覺得頭大了,沒錯,打板的規矩有很多,你要在經驗中慢慢學習~
最後你可能會有疑問,平時你在花絮中看到的場記板是這個樣子的:
這又是什麼板子?那個亮著的數字是什麼?
這個是帶有時間碼生成器的板子。這個板子可以生成電影拍攝的專用時間碼,並通過專門的時碼同步配件將攝影機和錄音機賦予同樣的時間碼。這樣一來後期根本就不用對齊,導入了聲畫進入專業軟體,軟體自動就將二者合並在一起,這是標准工業化使用的場記板。但是普通的小團隊其實根本用不上,一來是這么一塊板子要$1200美金,其次需要額外幾千美金來配備時碼的同步配件。最後就是低於5000美金的攝影機基本沒有同步時碼的功能。
拍戲都會有那個"板子"--叫場記板。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電影或電視都是一段段長短不一的片段接起來。但在拍攝過程中,因為要節省時間多會將同一場景同一演員集中拍攝。在日後剪接時再將其片段接回導演想要表達的順序。而場記板就是在拍攝時先錄在要拍攝內容前(有時會因方便起見在之後才補上) ,以標示那個片段的內容和順序
而電影因為是拍攝在底片上,聲音需另錄在專業錄音帶上,兩者在放映時必需同步。場記板的"拍"的聲音點為剪接時同步的一個接點,電視則同錄在磁帶上,所以只要"錄板"標示,而不用"拍"板,但兩者都有"板"的。
簡單的說:「打板」這個動作,實際上是為了後期素材上,聲音與畫面的同步。視覺上,打板時,能看到兩個板因為撞擊,重合在一起。在後期波形(waveform)上,能看到波長最細長的一條音波頻率(紅色標注處),這個就是木板合上時,清楚響聲的顯示,這樣在後期中,只需找到它,就可以同步聲音和畫面的素材
場記板上有很多信息,包括「Roll」,表示拍的哪張卡或哪卷膠片;「Scene」表示場次,「Take」表示鏡次,同時會在下方註明導演(Director)、攝影師(Camera)、片名以及表明是白天還是夜晚的戲份。數字化後都用上了電子場記板,上面的數字代表了場次,鏡號及time code.所謂time code就是這個畫面內容會儲存在帶子的位置,例如:如果顯示23:13,就表示這個畫面在帶子第23分13秒的地方.
打板方法:1.拍攝特寫時,不要把場記板放在演員臉前直接「打」,這樣會非常影響到演員之後的表演;2.一定要確保場記板在畫面當中,這就需要與攝影師配合。
打板的人通常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場記.一個是攝影助理.
這個叫做「場記板」,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
拍電影的時候畫面和聲音是分別記錄在不同介質上的(早期是畫面用膠片,聲音用磁帶),後期剪輯需要把音畫同步起來,如果沒有一個參照,這個工作會非常困難。場記板合上的聲音非常清脆,在音軌上可以看到清晰明顯的波形,同時在畫面上找出場記板剛好合上的一幀也不難。把兩者對應起來,音畫便可以完美同步了。
以前電影膠卷是整卷的。拍攝鏡頭又是分段的。這樣一整卷要記錄很多場景,拍好後還要剪切,這樣為了後期辨識剪切歸檔方便。就先用擋板寫下第幾場第幾幕拍攝日期及第幾次拍攝(同個場景可能要拍攝很多次)至於說聲音什麼的,有聲電影都是後來的事了。而且一般都是後期配音。同期配音又是有聲電影出現後多少年的事了。初期應該不是為配音考慮的。主要是起個驚堂木,發令槍的作用。讓所有人注意力集中場下安靜,是開始拍攝的聲音信號。
因為記錄畫面的設備和記錄聲音的設備不同 啪的那一聲主要是聲畫同步用 俗稱"對板" 場記念的場鏡次號方便剪輯助理對這劇本挑素材順戲並生成按場鏡次分類的素材 如果多機拍攝的話 場記或者攝助打板前還應該念出機號 因為這時不同畫面素材要對應一條聲音素材。
首先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電影,都是依靠聲音與畫面組合而來。而在一部電影製作完成之前,這兩部分其實是分開錄制的。由後期的製作人員將它們剪輯組合,才會有最終的完成品。
此時「打板「便能發揮到其最主要的作用。在每一個鏡頭開始,打板的動作會被紀錄到畫面之中。同樣,打板時發出的咔噠聲,也會被紀錄在音軌開頭。這時,打板就成為了一個同步點,更好的幫助後期人員簡捷准確地將聲音與畫面同步。
場記板,也就是我們俗稱打板中的「板」,通常會標有電影名稱、場次、鏡次、導演、日期等等詳細拍攝信息,這也便是它的另一作用——為素材標序。電影在拍攝過程中往往不是按劇本順序所進行,所以拍攝後的素材排序會非常混亂。場記板上著有的信息,會讓畫面剪輯人員更好的挑選合適段落。並且在拍攝時,打板的場務人員同樣會報板(說出場次、鏡次等信息),也方便了音軌剪輯人員的排序工作。
在某些時候,我們會看到工作人員將場記板頂部朝下,反轉過來打板,這種打板方式叫「尾板」或者「倒板」。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使用,一是當鏡頭的角度、對焦等已經准備完成,沒有空隙在中途打板,此時會在拍攝結束後打倒板。另一種情況是,在拍攝時沒有拍到場記板或者漏拍、漏打等問題出現,同樣會打倒板。
不僅在製作期,拍攝時場記板同樣能能發揮作用。打板能讓片場內工作人員注意力集中、保持片場安靜。同時,打板在電影中已經漸漸衍生到功能之外,某種程度這個動作標志著電影拍攝的開始。
1分鍾咱們說清楚不廢話直奔主題
1、拍電影打板對於後期有這很大幫助,板子上寫著導演、第幾場戲、演員、這些信息對於後期快速找到適合的片子混合剪輯有很大幫助,不需要打開視頻文件就直接看到了板子的信息了
2、音頻對齊,由於電影基本都是後期錄音,打板會在音頻軌道上出現一個峰值(類似股票的K線)這時候攝影機也在錄音,後期只要將單獨錄音的文件與視頻錄音的K線對齊這樣就達到了音頻同步
方便後期剪輯。拍攝電影時候都分場拍攝,而且一場要拍攝多次。完成後,一部2小時左右的電影,將會分成幾百、幾千個小片段。你剪輯時候,就很容易根據前面打版的找出對應的段落進行剪輯了。
最後,經過導演篩選。如 第一場 選第三次,第二場,選第八次,第三場,選第22次....你去剪輯吧。不然的話,你作為後期剪輯,你咋知道怎麼剪輯啊!
行話叫「打板」,首先這個板子上記錄了下面這段影片的內容(按照劇本上XX幕XX場)、拍攝次數(第X次拍攝),導演的工作日誌上面也按照這些內容進行記錄「XX幕XX場第X次拍攝通過」,然後進行後期剪輯的時候就在拍攝出來的影片中找到每個「打板」的鏡頭,看上面的記錄進行選擇、剪接。
這個習慣來自膠片時代,因為使用膠片拍攝電影的時候必須等到將膠片沖洗出來之後才能看到內容,因此需要做好詳細的記錄。而且拍攝出來的黑色的場記板在膠片上面是連續一段的黑色,比較容易從大量的膠片中找出來。
「敲」一下也是有作用的,電影的內容不僅僅是圖像,還有聲音,敲的這一下聲音與影片拍攝時現場的聲音相比比較特別,容易被注意到,也被用來作為「索引」使用,這樣你就可以在觀看片子的時候聽到「咔嗒」的聲音而知道這是另一段戲了。
此外,敲的這一下聲音也可以提醒所有的工作人員認真工作。
現在的電視劇都採用錄像帶甚至數字方式拍攝,可以隨時「倒帶」重拍,因此這種「打板」的方式不是特別需要了,但是一方面很多導演、劇組還有同樣的習慣,另一方面這樣的分段記錄對數字編輯來說也比較方便實用,因此大多數都保留著。
「場記板」,板上標注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聲畫同步,攝像機記錄拍板的動作,錄音記錄拍板的聲音,後期剪輯的時候把聲音和畫面對位上,形成和聲音同步的畫面。
除此之外依然很重要的作用是場記根據場次和鏡次記錄下哪條能用,哪條不能用,方便後期文件歸檔,試想如果沒有這個板,後期剪輯人員一條一條去看哪些能不能用,會嚴重影響後期效率。
使用場記板是為了後期製作更方便,能夠快速找到目標片段進行編輯。「場記板」要配合「場記本」使用,在分鏡頭拍攝時,以場記板作為畫面第一幀鏡頭,上面一目瞭然能夠看到場景、卷號、鏡號以及當前場景拍攝次數,這樣後期編輯的時候,製作人員拿到已經標記好的場記本,一看就知道哪些鏡頭可以用,哪些是廢鏡頭,使用剪輯腳本配合場記本就能夠實現快速粗剪,把需要的鏡頭按照第一幀打板鏡頭排列好,再進入後續精剪流程。另外對於多機位拍攝的同一場景,因為采錄的時間不一樣,每個機位的聲音和畫面多少都有差別,在進行多機位剪輯是,會以場記板「吧嗒」扣下那一瞬間的聲音作為「聲音剪輯點」,這樣,再多的機位也能夠統一時間,實現多機位畫面的邏輯連貫。當然,現在的場記板對齊音頻時間的的功能已經弱化了,隨著電子場記板、時碼對齊設備以及更高級的剪輯軟體出現,現在可以自動識別多軌道音視頻時間碼,然後自動對齊非線性剪輯軌道,再也不用人工對齊了。
便於剪輯
③ 拍電影、電視劇用的那個喊「卡」之後重新開始的牌子,學名叫什麼啊上面寫時間和場數的
場記板。
場記板就是傳遞基本信息的、帶有鉸鏈條的黑板。「啪」地一聲合上場記板,可以製造視覺和聽覺上的標記點,使畫面和聲音同步。打板程序一般說來有三個主要功能:
1、從視覺上,可標記作品、場景、拍攝條數等信息,為膠片沖印留下數據。
2、從聽覺上,場記板操作員的口令,可為音軌做標記,以方便聲音轉錄人員的工作。
3、打下場記板的那一聲「啪」,就是剛好可以使錄音音軌與畫面相吻合的關鍵幀。
(3)電影場記板的英文擴展閱讀:
場記板的發展:
早期的場記板由簡單的木板製成,隨著電影工業的不斷發展,材料由原先粗糙的木材改進成較為優良的木質,或是半透明的有機玻璃。相比普通的木頭,有機玻璃最大的便利之處在於,無論拍攝環境選擇在室內或室外,在光線昏暗的情況下,它無需燈光的照明就能使導演、工作人員和演員清楚地看到板上的字跡。場記板通常採用黑色或白色作底,也是出於這一原因的考慮。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場記會將拍攝場景的具體細節書寫在場記板上。
④ 拍電影時用的那個可以「啪」的一下合上的那塊小牌子,術語叫什麼啊英文是啥
場記板 (clapperboard)
場記板的概念
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具體請參考下面的網址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22583.html?wtp=tt
⑤ 場記板上的ROLL是什麼意思
拍電影的時候場記板上ROLL指:拍攝用的盤帶數。
roll
詳解
英 [rəʊl] 美 [rol]
vt. 卷;滾動,轉動;輾
vi. 卷;滾動;轉動;起伏,搖晃
n. 卷,卷形物;名單;搖晃
n. (Roll)人名;(英、法、德、俄、羅、葡、捷、挪、西、瑞典)羅爾
雙語例句:
1.The dog is rolling on the lawn.
狗在草坪上打滾。
2.Lucy's tears rolled down her face.
露西的眼淚從她的臉上滾了下來。
3.The train was rolling at high speed.
火車在高速行駛。
⑥ 場記板上的ROLL是什麼意思
拍電影的時候場記板上一般會有2個英文單詞,一個是CUT,一個是ROLL
1、CUT,導演看演員演的不滿意通常叫CUT(停或中斷).
2、ROLL,拍攝用的是第幾盤帶
⑦ 拍電影的時候,導演說開始的那句英文是什麼
Light(表示燈光准備)
Carama (表示啟動攝影機有時會說Rolling表示啟動攝像膠卷)
Action (表示演員可以演戲了)
演完這一場導演會說 CUT 然後停機,然後會說Check film (表示看回剛才的底片是否有錄到或者有特殊情況)
如果導演收貨的話會說 Good Take (表示可以了不用再拍了)
如果導演不收貨則會說明原因,加以解釋再拍一次。
導演是不會說NG的。NG是表示導演不收貨的鏡頭。
通常劇務會在導演開拍之前拿一個小牌子寫明第幾場,第幾個鏡頭,第幾遍,以便以後剪輯的時候有資料可以尋找。
⑧ 場記板上的英語都是什麼意思
SLATE:類似Scene,比Scene更復雜,沒有更換場景,鏡頭運動有變化,Slate也有變化,比較傳統的記錄方式;ROLL:第幾卷(盒)膠片,數碼時代你可以用第幾張卡、磁碟或是第幾盒磁帶;SCENE:第幾場戲,同一場戲如果有多台機位,比如可以標註:15 15A 15B 15C,無字母為主機,A、B為中景,C為特寫之類的;TAKE:一遍就過的戲很少,代表這一場戲,這是第幾條(當前是重拍的第幾條);PROD:片名,不一定寫真的,可以用代號,防狗仔、保密之類,也有可能名字就根本沒取好;DIR:Director,不用解釋了DP:Director of Photography,包括Cinematographer,都是指攝影師,這個機位是誰在掌鏡;FPS:拍攝格式的幀速;CAM:A Cam、B Cam、C Cam...,常常會有多台攝影機,標識目前這是哪一台機器在拍;INT、NITE(Night的縮寫)、EXT是附加信息,不常用;MOS:當前這個鏡頭,沒有錄制同步音軌,通常打板的人會用手勢告訴攝影機,這是一種提示,並不一定非要寫到板上。拍攝這種鏡頭時,不需要「打板」,因為不需要音頻同步。一般的打板上不會標注那麼多信息,除非是龐大的拍攝過程,會正規而且復雜一點,裡面信息含量很大,我解釋不一定正確。 查看原帖>>
⑨ 一般的拍電影、拍電視劇時,打板時拿的那玩意叫什麼
叫「場記板」
場記板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場記板的主要操作者即場記,隸屬導演部門,雖然報酬少、工作量大,卻是劇組中最能學到東西的職位,像田壯壯等許多知名導演都是場記出身。在某一個場景中,當場記喊下那聲耳熟能詳的「Action」並敲下場記板時,攝影機同一時間開始運轉,這個動作叫作「打板」或「拍板」。
場記板上記錄的攝影機機位、場次序號等具體信息是為了方便後期剪輯時尋找和對應,以免在場景順序上出現錯亂。至於為何要有「拍板」的動作,是因為電影在記錄影像的同時,也需要標注聲音。在每一個場景開始前,場記用場記板完成「拍」的動作,攝影機將場記板的鏡頭和敲擊聲同時拍攝下來,後期配音時,音效師據此可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
(9)電影場記板的英文擴展閱讀:
由來——
電影史上第一塊場記板的發明者有可能是弗蘭克·斯林(Frank Thring),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擔任澳大利亞墨爾本Eftee電影工作室的主管。
電影是由許許多多鏡頭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鏡頭,片中的場景、內容非常復雜。拍片時是不可能按照劇情的順序進行,而是按場景拍攝,如先拍外景戲,再拍攝影棚里的戲,或者先是夏天的戲,再是冬天的戲,而即便同樣是冬天的戲,有的情節是發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為了保證質量,有些鏡頭還要拍好幾次。
辛辛苦苦拍了幾個月,帶回一大堆膠片,怎麼把它拼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呢?如果膠片上沒有明顯的標記,將會給後期的剪輯工作帶來極大麻煩。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
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
⑩ 攝制組里不同工種的英文說法,要准確,謝謝!
Additional Camera 副攝影/副機攝影師
Armorer 槍械師
Art Director 藝術總監/藝術監督
Assistant Camera 攝影助理
Assistant Director 副導演
Assistant Editor 助理剪輯
Assistant Proction Manager 製片副主任
Associate Procer 協同製片人
Best Boy 總燈光助理/機械師助理/副燈光師/副機械師
Body Double 身替
Boom Operator 收音器操作員
Camera Loader 膠片安裝員
Camera Operator 攝影機操作員
Casting Director 演員導演/選角導演
Choreographer 舞蹈指導/舞台指導
Cinematographer 電影攝影師
Clapper-Loader 場記板操作員
Colorist 調色師
Compositor 合成師
Co-Procer 聯合製片人
Composer 作曲
Conctor 指揮
Construction Co-ordinator 建築總監
Costume Designer 服飾設計師
Costume Supervisor 服飾總監/服飾監制
Costumer 服飾師
Craft Service 後勤/生活製片
Creative Consultant 創意顧問
Creator 原創
Dialogue Editor 對白編輯
Digital Compositor 數字合成師
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 (DIT)數字影像技師
Director 導演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攝影指導
Dolly Grip 軌道操作員/軌道
Double 替身
Dresser 服裝
Driver 司機
Editor 剪輯
Electrician 電工
Executive Procer 行政製片人/出品人
Extra 群眾演員
First Assistant Camera 第一攝影助理
Focus Puller 跟焦員
Foley Artist 擬音師
Gaffer 燈光師/燈光導演/燈光總監
Grip 器械工
Hairstylist 發型師
Key Grip 器械師/器械總監
Layout Artist 布局師
Lighting Technician 燈光/燈光工
Line Procer 執行製片人
Location Manager 場景管理/選景導演
Maintenance Engineer 維護工程師
Makeup 化妝
Music 作曲
Post-Proction Co-ordinator 後期製作導演/後制導演/執行後制總監
Post-Proction Supervisor 後期製作總監/後制總監/製作監制
Previsualization Artist 預視覺化技術師
Procer 製片人
Proction Accountant 製作會計
Proction Assistant 製片/製作助理
Proction Coordinator 製作協管
Proction Designer 美術/美術導演/美術指導
Proction Manager 製片主任/製作經理
Property Assistant 道具助理
Property Master 道具師
Publicity Director 宣傳總監
Re-recording Mixer 整合混音師
Rigger 搭建工
Screenwriter 編劇
Script Supervisor 劇本監制
Second Assistant Camera 第二攝影助理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第二副導演/副導演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副導演助理
Second Unit Director 第二組導演
Set Decorator 置景師/布景師
Set Designer 置景設計/布景設計
Set Dresser 置景工/布景工
Set Medic 醫務
Sound Designer 音響設計
Sound Editor 音響剪輯
Sound Effects Editor 音效剪輯
Sound Mixer 混音師
Special Effects Supervisor 特效總監/特效監制
Special Makeup Artist 特效化妝師
Stand-In 文替
Steadicam Operator 斯坦尼康操作員
Still Photographer 劇照
Storyboard Artist 故事版繪制師
Stunt Co-Ordinator 特技師/特技指導
Stunt Double 特技替身
Stunt Performer 特技演員
Swing Gang 場工
Talent 演員
Technical Advisor 技術顧問
Transportation Captain 運輸總管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or 運輸協管
Unit Proction Manager 見製片主任(ProctionManager)
Videographer 攝像師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視覺特效總監/視覺特效導演
Wardrobe Supervisor 服飾總監
Wrangler 整備員
Writer 編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