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跪求所有的經典黑白老電影
,《魂斷藍橋》,《茜茜公主》,《羅馬假日
㈡ 廣東話與粵語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嗎
在英國人來香港之前,香港本地土著居民說的是土粵語"圍頭話"和客家話,開埠後大量來自珠三角和廣東其他地區乃至外省(當中尤以上海江浙最多)的移民進入,香港的人口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在今天的香港90%左右的人都是外來移民或外來移民的後代,而在其中,又以說粵語的人最多,廣州又是廣東省城所在地,所以廣州話逐漸成為香港的主流語言,可以說香港口音的粵語就是廣州話的延伸與發展,1949年後,由於廣州和香港的傳統聯系被打斷,香港口音的粵語和廣州話各自獨立發展,在詞彙和腔調上產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差異.
粵語只是學術名稱,在廣東/廣西的民間一般將粵語稱之為"白話",香港人則把粵語叫做"廣東話".由於粵語以廣州口音為標准口音,官方一般以廣州話指代粵語.無論是"粵語"還是"白話"抑或""廣東話"其實都是一回事.
廣東省各地的粵語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口音,相對而言廣州口音的粵語(廣州話)和香港口音的粵語反而是非常接近的(因為香港口音的粵語本身就是從廣州話發展而來的),廣州話腔調相對聲調稍高顯清脆,香港人說話腔調則相對較為低緩平和,此外香港人還有一些他們自己創造的詞彙.
綜合來說兩地的口音雖然有一些的差別,但此種差別相當微小,如果對粵語不是非常熟悉的人是根本無法區分廣州話和香港粵語兩者的差異的.
----------------------------------------------------
轉一篇香港人寫的文章,該文章的作者"香港來的沛"原籍浙江.
香港在內地抗戰前人口約80萬,至內地尤其廣東省大面積淪陷後,因難民湧入,人口一度急升至160萬(1941年),至香港淪陷期間因港日政府的強迫歸鄉 政策,人口又跌回60萬。和平之後,除了被迫歸鄉的人回來,還有大量為逃避內戰而涌港的難民。至1946年,人口已攀升至160萬,回到戰前水平。至 1949年,內地政權全面易手,難民潮到達高峰,每月有數十萬人涌港,1950年人口已迫近240萬。
1951年,國內為了制止人民逃離,宣布封鎖邊境。至1979年才重新開放邊境。這近30年的封鎖時期,使香港與內地尤其廣州的傳統聯系中斷了。
大批難民涌港、然後的長期邊境封鎖,這兩件事是香港口音形成的重要歷史背景。
涌港的難民中,雖然有大量是來自廣東省的,但來自其他地方的難民也極多。在外來難民的沖擊下,於1950年代初,香港的粵語人口比例曾跌至48%,剛好不過半。其餘的52%人口,則講各種各樣的方言,主要有潮州話、客家話、上海話、福建話、官話等。
那 些非粵語的民系在戰前也存在,而且長期能保持自己方言在香港的地位。那是因為在戰前香港各民系都有「民系內通婚」的習慣,例如潮州人的家庭,孩子在香港找 不到潮州藉的姑娘,就寧可回鄉娶一個帶她到香港。上海人也是這樣,極不樂意與廣府人通婚,相對廣府人的家庭也不喜歡娶上海人過門。由於這種心理,戰前各大 小方言,都能形成自己的小社群,在社群里保持自己的方言。
邊境封鎖後,新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使本來說各種方言的人都改說粵語。一是各民系雜居,需要共同的交際語,而粵語雖然已不佔半,但依然是人口最多、傳統勢力最大的方言,所以各民系之間都習慣用粵語作交際語,即是說,一個潮州人如果見到一個上海人,他們之間最可能是講粵語。
另 一個因素是,是由於邊境封鎖,各民系回鄉嫁娶已變得不可能,只能在香港找對象。尤其是年輕一代,在社會上認識時你也說粵語,我也說粵語,根本不知對方的家庭語言是甚麼,這樣跨民系通婚就變得很正常了。兩個家庭語言不同的男女結合後,例如丈夫家裡是說客家話,妻子家裡說潮州話,他們組織新家庭後,大家就只能講粵語,生下來的孩子也以粵語作母語了。
第三,五六十年代電台廣播平民化,家家戶戶都能有收音機。後來無線電視開播,走進千家萬戶。這些大眾傳媒,都是講粵語的。以前香港電台還保留了少量客家話、潮州話和國語的廣播,但至70年代因聽眾太少也取消了。
第 四,香港的教育一直分中英文兩個系統。在戰前不少中文學校是用國語授課的(因為那些學校都同時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注冊),邊境封鎖後,這種傳統聯系消失,當 時的中文學校雖然還有不少堅持國語授課,但問題是中文學校的認受性已大不如前。少數親共的左派中文學校,則無所謂用粵語國語,多數都隨老師和學生的口語習 慣使用粵語。真正的關鍵是,戰後由於中文學校背後的政治勢力消失,而在香港英語能力才是謀生的本錢,使得各大小學校都紛紛改為英文中學,以作招倈。問題是 這些學校根本沒有足夠的條件實施完全的英語教育,所以長期以來香港絕大多數的「英文學校」都只限課本作業測驗考試和學校文件用英文,平時上課為了使學生聽 得明白就用粵語授課。(這情況至回歸後才改變)。這種局面使學校的實際交際語完全是粵語,所以凡是在香港普通的學校接受教育的年輕人,都必定會說粵語。
以 上各種情況的總體表現就是,從195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這三十多年間,在社會的自由發展下,粵語由本來不佔半的語言,成為各民系之間的交際語,再 因在港出生的移民第二代完全改以粵語作母語,使得粵語的地位更加鞏固下來。至1970年代末,當年從各地涌港難民在香港的第二代(尤其是50年代初嬰兒潮 出生的那一批)已長大成人,他們全部都是講粵語的,頂多隻在家裡與長輩保持使用本身方言。至1980年代初,95%的香港華人都以粵語作主要語言。今日這 比例更升至98%,甚至大批非華裔的少數族群,尤其葡裔和印巴裔的,都改用了粵語。
如果明白了這段傳奇的、在一代人之間完成的語言變遷, 就自然可以明白香港口音是如何形成的。50年代的香港粵語口音與廣州是一模一樣的。但因之後30年邊境封境,又同時社會內佔52%非粵語人口在一代人之內 全部改用粵語,自然會使語音產生變異了。事實上,這30多年香港粵語語音變化之急速,使得我們今日看50年代60年代的香港粵語黑白電影,能清楚地感到當 年人們說的話與我們不同。而今日香港粵語依然在急速變化,產生了俗稱「懶音」的新音系,如「你」由「nei」變成「lei」,「我」由「ngo」變成 「o」。這題目在粵語研究里一直很受關注。
我本人的家族史也正是香港語音變遷的活例子。我家族都是浙江上海人,多數成員是戰前解放初遷港 的。我爺爺那一代只懂浙江話和上海話,粵語說得很差而且口音很重。我父母那一代主要說粵語,但浙江話依然流利,他們的粵語沒有明顯口音,但仔細分析會發現 不少繼承自吳語方言的語音變異。我作為第三代,粵語是我唯一的母語,但我的粵語依然繼承了父母的語音變異。很多廣府人分得清清楚楚的音,我是完全分不出來 的,這大抵就是語音變遷的微觀例子了
㈢ 粵語長片的具體解釋,起源和發展是
「粵語長片」是指集數很多,然後大家追著看的片子,並沒有諷刺的意思。60、70年代大家的娛樂少,就和那個時候中國人都看露天電影一樣,香港人都在家抱住電視看粵語長劇了。現在來說,只不過是過時了,大家都追求速度效率,都沒有時間去看那慢吞吞的粵語長片了,粵語長片也就沒了市場,慢慢退出舞台了。(不過感覺現在韓國的一些片子,如《人魚小姐》這樣的就是類似當年香港的粵語長劇,一天可以分好幾集來演,OMG無限佩服中)。 而現在廣東這邊播的〈外來媳婦本地郎〉也屬本土粵語長劇。好多人喜歡看的……汗……據說某台因為這電視放完後,收視率大跌,又只好把以前的舊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拿出來播,挽救收視。——感覺粵語長劇在廣東這邊還是很有市場的。要貼近生活才有人愛看咯。 而我們一般所謂的「粵語片」就是指廣東話配音的片子,「粵語片」其實就是指的「粵語長片」。
記得採納啊
㈣ 推薦幾首歐美黑白電影的主題曲,比如卡薩布蘭卡
01 Always - Atlantic Starr
(林子祥「伴你啟航」原曲,1987年美國Billboard流行榜No.1)
02 Before The Next Teardrop Falls - Freddy Fender
(徐小鳳「留下眼淚前」原曲,1995年美國Billboard流行榜No.1)
03 I'D Love You To Want Me - Lobo
(許冠傑「春夢良宵」原曲,遠記得深入民心歌詞「見你咁靚銷暈」嗎)
04 When A Man Loves A Woman - Perct Skedge
(電影「當男人愛上女人」主題曲1966年No.1暢銷銷曲)
05 Stand By Me - Ben E. King
(電影「伴我同行」主題曲,1989年梅艷芳曾經改編同名廣東版流行曲)
06 Tear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 BJ.Thomas
(電影「神槍手與智多星」主題曲,也是下雨天電台必備的首選好歌)
07 More Than I Can Say - Bobby Vee
(許冠傑「暇妹共你」抵死兼趣致,你可曾記起?)
08 The End Of The World - Skeeter Davies
(想當年有幾許多愁善感之士都會唱這「世界末日」,1963年Billboard總冠軍)
09 Sea Of Love - Phil Phillips
(當年電視廣告常用之老調子,黑白電視機常哼出之老旋律)
10 A Groovy Kind Of Love - Wayen Fontana
(電影「Billboard」插曲,1966年當登Billboard,1988年phill Chillins得唱再登No.1)
11 Smoke Gets In Your Eye - The Platters
(這首盪氣回腸之情歌,曾在多套西片情節內必播之歌,浪漫濃情化不開)
12 Tell Laura I Love Her - Ray Peterson
(Ray Peterson 以激動之情感唱出,也是死搖滾之經典作)
13 Speedy Gonzales - Pat Boone
(還記得鄧寄塵「啦啦...」墨西哥女郎嗎?此曲正是原裝版本)
14 Beautiful Sunday - Daniel Boone
(1972年唱到皆知巷聞,溫拿時代必唱好歌)
15 Help Me Make It Through The Night - Sammi Smiths
(70年代曾獲鄉謠榜三周冠軍,一度成為禁播的英文歌)
16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 Charlie Rich
(1973年高踞流行榜冠軍,鄉謠爵士情歌,值得一聽)
17 Limbo Rock - Chubby Checker
(60年代開創蓮步舞曲之先軀,縱橫壇數十載)
18 Hey Paula - Paul/Paula
(典型情侶檔合唱金曲,62年榮登美國 Billboard No.1連續3星期)
19 Rose Garden - Lynn Anderson
(60年代夢想中的玫瑰園歌曲,70年在美國鄉謠榜連續5周冠軍)
20 Tennessee Waltz - Patti Page
(阿爺年代跳華而茲舞步之代表作,當年開 party 必播歌曲)
21 Poetry In Motion - Johnny Tillotson
(一首典型飛年貓王頭,窄褲腳之黃金曲,60年代美國流行榜
22 Sad Movies - Sue Thompson
(傷感的電影情節配合傷感歌曲,60年代瘋魔萬千少男少女)
Disk 2
01 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 - The New Seekers
(「可口可樂」汽水廣告歌原曲,由出道流行時沿用至今)
02 Runaway - Bel Shannon
(當年本地樂壇Band必唱之金曲,1966年連續4星期美國 Billboard No.1)
03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 Jay/The Americans
(黎明「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廣告歌原曲)
04 Save Your Heart For Me - Gary Lewis/The Playboys
(商台節目6pair半,其中一首「快樂時光」曲曾路德/陳小寶合唱)
05 In The Summertime - Mungo Jerry
(林子祥「紅日愛你」原曲還記得黑白電視Mungo在火ó軌上拍攝之MV嗎?)
06 Reflections Of My Life - Marmalade
(Blue Jeans「藍戰士」原曲溫拿樂隊也經常演繹這歌)
07 Save The Last Dance For Me - The Drifters
(Drifters的招牌歌,1960年3周冠軍,也是爸爸在Party中常用的語句)
08 Silence Is Golden - The Drifters
(英國流行搖滾四重唱,是張國榮/許冠傑「沉默是金」的另一寫照)
09 Smile A Little Smile For Me - The Flying Machine
(「黑人牙膏」廣告歌原曲,1969年登上美國流行榜)
10 Let'S Live For Today - The Grass Roots
(Disco熱播作品,至今還會時常聽到)
11 Shaking All Over - Chad Allen/Guess Who
(「郁親手就聽打」在粵語片時代改編成流行曲之其中一乎代表作)
12 Young Girls - Gary Puckett/Union Gap
(美國流行樂隊,喜歡現場穿著軍裝演唱,瘋魔萬千年青女樂迷)
13 Yellow River - Christie
(英國流行樂隊於70年上榜金曲,於東南亞流行程度甚於西方)
14 A Summer Song - Chad/Jeremy
(英國二人組合,1964年上榜,威利在1989年將此曲改編成「雨」)
15 Just A Little - Beau Brummels
(許冠傑「等玉人」原曲,1965年美國流行榜TOP10暢銷曲)
16 Dizzy - Tommy Roe
(60'年代吹波糖音樂代表作,1969年連續4星期登上美國Billboard No.1)
17 Will You Love Me Tomorrow - The Shirelles
(美國音樂史上第一支奪得冠軍女子組合,是「明天你是否仍然愛我」有西方寫照)
18 Traces (Featuring Dennis Yost) - Classic IV
(美國佛羅利達洲5人組合,此曲如泣如訴的獨特唱功,百年難得一聽)
19 Wooly Bully - Sam/The Sham/The Pharaohs
20 Ferry Cross The Mersey - Gerry/The Pacemakers
(電影「Ferry Cross The Mersey」主題曲,曾被Beatles經理人力捧紅於60年代)
21 Love Grows - Edison Lighthouse
(英國樂隊70年代上榜歌曲,當年在東南亞地區也流行一時)
22 Only You - The Platters
(電影「西遊記」羅家英飾演唐三藏勸導孫悟空時唱出之攪笑歌曲,別有一番風味)
㈤ 推薦幾部粵語黑幫電影
猛龍過江、隻手遮天、九龍冰室
㈥ 請問這是哪一部粵語長片嗎
從你給的這一張照片來看,這部片子應該是早期港澳的黑白影片,裡面的內容是反映的都市的一些感情和生活的內容,是一部粵語片。
㈦ 一部電影十個有奇異能力的兄弟
《十兄弟》
是廣東民間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最早將其搬上銀幕的是1959年由吳回導演、著名粵語長片演員張瑛、羅艷卿、石堅主演的黑白電影《十兄弟》,在20世紀50年代原始的電影特技以及鬼馬配樂襯托下,成就了一部老少咸宜的有趣作品,被喻為經典粵語長片之一。其背景是民國初年十個擁有異能的兄弟的遭遇。故事有著「團結就是力量」的寓意。此後出現了多個《十兄弟》版本的電影和歌舞劇,構成了不少廣東人童年回憶的一部分。
劇情簡介
蝦哥與蝦嫂一對恩愛夫妻,以捕魚為生,有一天,在捕魚之際網獲一鐵箱,內有珍珠十顆,兩人喜不自禁。然此事為村中惡霸劉大帥知悉,於是派人千方百計要奪取珍珠,據為己有。蝦哥雖被嚴刑對待然不允講出珍珠之所在,劉大帥於是向蝦嫂埋手,在千鈞一發之際,蝦嫂將珍珠吞下腹中,劉大帥因尋找不獲,於是怒火中燒將蝦哥收押監房,蝦嫂在吞下珍珠的當晚突然腹痛大作,連誕下十個麟兒,個個長相奇特,各具專長,計有長子千里眼、次子順風耳、大力三、奀皮四、飛天五、鐵頭六、高腳七、遁地八、大口九及大喊十。十兄弟知悉父親為劉大帥所禁當然悲憤莫名,於是合力將慈父營救。
㈧ 陳奕迅的歌《粵語殘片》,標題中為什麼要有二字
粵語殘片原指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老香港流行的粵語長篇電影,又稱「粵語長片」或「七日鮮(七日拍完)」,不同於現今港產片及港劇,且大多是黑白片,電影多以人生百態、市井生活等為題材,能反映當時低下層人民生活的境況,因而備受百姓歡迎;因這些片子能勾起老一輩人美好的回憶,所以至今仍有人對粵語殘片念念不忘。
㈨ 黑白有道主題曲。電影黑白有道裡面那首粵語歌
幻聽
播放
歌手:許嵩
語言:國語
所屬專輯:夢游計
發行時間:201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