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電影《魔鬼小提琴帕格尼尼》裡面的音樂,有哪位大師分享下。謝謝。。。
DG前段時間新專Garrett vs Paganini 里的曲子 Carnival Of Venice 威尼斯狂歡節~需要可以加我QQ傳你
⑵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情況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拉赫瑪尼諾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瑪尼諾夫所有的音樂都被世界遺忘了,最後剩下的也會是《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很多音樂愛好者通過這部作品認識拉赫瑪尼諾夫,後來才接觸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鋼琴協奏曲》、《交響舞曲》等等。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寫於1934年,此時世界樂壇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調性體系、曲式、節奏等慣用的音樂法則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紛呈的「新音樂」,無調性音樂、表現主義、後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十二音列等等相繼出現,「求異響於新聲」是歐美音樂的時代潮流,而拉赫瑪尼諾夫不為所動,仍然在十九世紀的風格和形式里尋求個性的表現。《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取材於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隨想曲的音樂主題,寫成單樂章的鋼琴與樂隊曲,技巧復雜精深、氣勢輝煌,成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炫技一派的絕響。
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鬼被許多人描繪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輝煌技巧給浪漫派帶來的風格上的影響,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藝術價值,也是對浪漫主義藝術本質的忽略。浪漫主義是一種不受拘束和無窮無盡的美,浪漫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狂熱的主觀表現。音樂家表現狂放無羈的感情世界,必須有爐火純青的技巧為依託,才能進入橫無際涯的藝術境界。有一件趣聞說明的正是這個問題,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著樂譜去找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樂太難,不好演奏,請作曲家修改一下,貝多芬卻說:「當上帝喚醒我的時候,你以為我還會去考慮你那倒霉的提琴嗎?」
帕格尼尼精妙絕倫的演奏技巧和火熱的演奏風格正是浪漫派作曲家渴求的境界,激發了許多音樂家的熱情,追隨效法者甚眾。他們一方面在技巧和演奏風格上提高精進,另一方面直接從帕格尼尼的音樂里獲取靈感,把他的作品改編成其它樂器的獨奏曲,或者是以他的音樂主題為素材創作出自己的音樂。在大量的改編曲里,最著名的當然還是幾位大作曲家的手筆,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作為音樂會曲目至今還頻繁演出的當推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狂想曲是這樣一種曲式:它以烈焰般的激情歌頌狂傲不羈的英雄氣概,用飽滿的熱情表現民族精神。狂想曲不是從古典時期繼承來的形式,它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的激情鍛造出的曲式,音樂內容一氣貫通的單樂章作品。拉赫瑪尼諾夫寫的這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也可以稱之「帕格尼尼主題變奏」,音樂取材於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在一個音樂主題上展開24個變奏,鋪衍成一部氣勢輝煌的大型作品。這24個變奏前後分成三組,很像是不間斷連續演奏的協奏曲的三個樂章,而且獨奏鋼琴與樂隊展開炫技性的競奏,又很符合協奏曲。但是從音樂狂熱的激情和艱深的技巧看,還是應該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標題理解為狂想曲。
作為一位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首先是一位鋼琴演奏家,而且技巧精湛,風格健朗,他的名字被列入偉大鋼琴家的行列,他在當時唱片錄制技術已經很完善,所以我們今天還能聽到他的演奏藝術。如此說來,拉赫瑪尼諾夫要比他的老師柴科夫斯基幸運得多,他不必像柴科夫斯基那樣拿著新完成的協奏曲去徵求鋼琴家的意見,結果觸了霉頭,一部不朽之作被說了個一無是處。拉赫瑪尼諾夫寫鋼琴音樂從不擔心技術問題,有些技巧艱深的部分,音樂甚至是在跟著飛舞的手指奔跑,聽憑它把音樂帶到哪裡,浪漫派音樂里充滿的熱情往往就是這樣表現出來的。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輝煌的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裡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個變奏,整部狂想曲到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純朴抒情的曲調,這個旋律開朗優美,動人心魄,其中當然也隱含著永不褪色的「俄羅斯憂郁」,這個旋律先在鋼琴上唱出,質朴而平和,然後讓位給弦樂,熱情在逐步增長,隨後發展成浪漫激情的頌歌。這段音樂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尤其富於浪漫氣息,它雖然只是一個音樂片段,不是一個樂章,也被抽出來編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見到這段音樂的芭蕾小品。拉赫瑪尼諾夫當初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有意表現帕格尼尼傳說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蒼白、狂熱、鬼魅般的軀殼包裹著熱情的靈魂,被藝術之神喚醒時,便光芒四射地瘋狂演奏,輝煌的音樂照亮整個大廳。拉赫瑪尼諾夫甚至在寫這部狂想曲的同時就在考慮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劇情構思,編舞導演當然又是芭蕾大師福金。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表現的是一位狂熱的浪漫派藝術大師的藝術個性,也是拉赫瑪尼諾夫自己的寫照,他消瘦清癯,表情憂郁,舉止矜持,不苟言笑,登台演出則激情進發,高貴而尊嚴,這是他的性格特點,也是他的藝術個性。他尊崇古典浪漫傳統,厭惡庸俗的藝術趣味,他青年時代寫的升C小調前奏曲名揚海外,移居美國後只要一有演出,觀眾便一定要求加演這首前奏曲,使他對自己的這首傑作產生了懷疑,他認為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種東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於是他開始憎惡自己的這首作品。
拉赫瑪尼諾夫1917年移居美國,按照民族主義的理論,他應該就此失去了靈感,寫不出什麼東西了。他創作的新作品的確不多,但這不能印證這種斷言,因為拉赫瑪尼諾夫把主要精力用於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他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已六十有奇,這不是創作的最佳年齡,但他的熱情並沒有減退,仍然寫出了堪稱經典的傑作。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也是1980年美國拍攝的電影《時光倒流70年》的主題曲.
⑶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作品簡介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俄語: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英語: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俄羅斯裔美國藉作曲家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在1934年創作的A小調24段變奏曲,作品編號43,由鋼琴獨奏配以管弦樂團伴奏,類似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寫的這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也可以稱之「帕格尼尼主題變奏」,音樂取材於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在一個音樂主題上展開24個變奏,鋪衍成一部氣勢輝煌的大型作品。這24個變奏前後分成三組,很像是不間斷連續演奏的協奏曲的三個樂章,而且獨奏鋼琴與樂隊展開炫技性的競奏,又很符合協奏曲。但是從音樂狂熱的激情和艱深的技巧看,還是應該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標題理解為狂想曲。
根據《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樂譜上的說明,拉赫瑪尼諾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創作此曲。此曲於同年11月7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拉赫曼尼諾夫彈奏鋼琴,費城管弦樂團伴奏。
很多音樂愛好者通過這部作品認識拉赫瑪尼諾夫,後來才接觸他的其它作品,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又譯時光倒流七十年)採納為背景音樂;在影片中,這首樂曲不但被導演和編劇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約翰·巴裏手中,它還是全片配樂的靈感與源泉。對比影片音樂主題,就會感到它們是何其相似,以至於我們幾乎無法察覺到其間的過渡;實際上,《時光倒流七十年》主題就是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變奏的一首變奏曲(a Re-variation)。約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緒和節奏以及曲調的走向和速度上,都與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區別,使觀眾自始至終感覺到由一首不斷出現的動人樂曲所折射、所輝映的兩個藝術家之間那種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所以,從非嚴格的意義上說「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就是電影《時光倒流》的音樂主題也並不為過。
⑷ 帕格尼尼的全部作品。
Op.1: 24首小提琴隨想曲
Op.3 No.1: A大調第一小提琴與吉它奏鳴曲
Op.3 No.4: A小調第四小提琴與吉它奏鳴曲
Op.3 No.6: E小調第六小提琴與吉它奏鳴曲
Op.6: 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Op.7: 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鍾》
Op.8: D大調女巫舞曲,芭蕾《貝內文托的胡桃》主題變奏
Op.9: 變奏《天佑吾王》,源自英國國歌
Op.10: A大調變奏,《威尼斯狂歡節》,源自那不勒斯歌曲《哦,媽媽,親愛的媽媽》
Op.11: 無窮動
Op.13: A大調主題變奏曲《跳動》,源自羅西尼歌劇《坦克雷迪》
Op.17: D大調如歌的柔板
Op.27: 深情的庄嚴奏鳴曲,(奧地利國歌變奏),源自海頓《上帝保佑弗蘭茨皇帝》
A大調奏鳴曲協奏
M.S.3: Grand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n A major, A大調小提琴與吉它大奏鳴曲
M.S.5: Sonata with variations for the fourth string, in E flat major, 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拿破崙》
M.S.18: Polacca with variations (Polacca con variazioni) in A major, A大調波蘭變奏曲
M.S.23: 祈禱奏鳴曲(《摩西幻想曲》),主題變奏曲,源自羅西尼的歌劇《摩西》中禱告時的一段音樂
M.S.47: E大調小提琴變奏奏鳴曲,源自魏格爾歌劇《海上情緣》
Dynamic CDS 232 誇爾塔/雷達埃利演奏
M.S.50: Violin Concerto No.3 in E major, E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M.S.57: Sonata Varsavia, Variations on a mazurka by J. Elsner, 華沙奏鳴曲,變奏,源自埃爾斯納的瑪祖卡舞曲
EMI CZS 767567-2 阿卡多/歐洲室內樂團演奏
M.S.60: Violin Concerto No.4 in D minor, D小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
M.S.66: Sonata movimento perpetuo, Version 'A', 無窮動奏鳴曲,甲種
EMI CZS 767567-2 阿卡多/歐洲室內樂團演奏(節選)
M.S.66: Sonata movimento perpetuo, Version 'B', 無窮動奏鳴曲,乙種
EMI CZS 767567-2 阿卡多/歐洲室內樂團演奏(節選)
M.S.70: Sonata for large viola (Sonata per la Grand Viola), for viola and orchestra in C minor, C小調中提琴奏鳴曲
EMI CZS 767567-2 阿卡多/歐洲室內樂團演奏
M.S.74: Balletto Campestre: Variations on a comic theme:鄉村芭蕾,滑稽主題變奏
EMI CZS 767567-2 阿卡多/歐洲室內樂團演奏
M.S.75: Violin Concerto No.6 in E minor, E小調第六小提琴協奏曲
DG 437 210-2 阿卡多演奏
M.S.78: Violin Concerto No.5 in A minor A小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DG 437 210-2 阿卡多演奏
M.S.79: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n E major, "Marie Luisa", E大調小提琴與吉它奏鳴曲《瑪麗·路易莎》
EMI CZS 767567-2 阿卡多/歐洲室內樂團演奏
M.S.112 No.2: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n D major D大調第二小提琴與吉它奏鳴曲
DG 437 837-2 沙哈姆、索爾澤爾演奏
M.S.112 No.4: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n A major A大調第四小提琴與吉它奏鳴曲
DG 437 837-2 沙哈姆、索爾澤爾演奏
這是作品目錄和推薦版本及版本號
⑸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簡介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單樂章的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其作者為拉赫曼尼諾夫,這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下面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相關內容吧!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作品簡介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俄語: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英語: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俄羅斯裔美國藉作曲家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在1934年創作的A小調24段變奏曲,作品編號43,由鋼琴獨奏配以管弦樂團伴奏,類似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寫的這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也可以稱之“帕格尼尼主題變奏”,音樂取材於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在一個音樂主題上展開24個變奏,鋪衍成一部氣勢輝煌的大型作品。這24個變奏前後分成三組,很像是不間斷連續演奏的協奏曲的三個樂章,而且獨奏鋼琴與樂隊展開炫技性的競奏,又很符合協奏曲。但是從音樂狂熱的激情和艱深的技巧看,還是應該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標題理解為狂想曲。
根據《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樂譜上的說明,拉赫瑪尼諾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邊Senar別墅創作此曲。此曲於同年11月7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拉赫曼尼諾夫彈奏鋼琴,費城管弦樂團伴奏。
很多音樂愛好者通過這部作品認識拉赫瑪尼諾夫,後來才接觸他的其它作品,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又譯時光倒流七十年)採納為背景音樂;在影片中,這首樂曲不但被導演和編劇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約翰·巴裏手中,它還是全片配樂的靈感與源泉。對比影片音樂主題,就會感到它們是何其相似,以至於我們幾乎無法察覺到其間的過渡;實際上,《時光倒流七十年》主題就是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變奏的一首變奏曲(a Re-variation)。約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緒和節奏以及曲調的走向和速度上,都與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區別,使觀眾自始至終感覺到由一首不斷出現的動人樂曲所折射、所輝映的兩個藝術家之間那種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所以,從非嚴格的意義上說“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就是電影《時光倒流》的音樂主題也並不為過。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創作背景
拉赫曼尼諾夫尊崇古典浪漫傳統,厭惡庸俗的藝術趣味,他青年時代寫的升C小調前奏曲名揚海外,移居美國後只要一有演出,觀眾便一定要求加演這首前奏曲,使他對自己的這首傑作產生了懷疑,他認為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種東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於是他開始憎惡自己的這首作品。
拉赫瑪尼諾夫移居美國,按照民族主義的理論,他應該就此失去了靈感,寫不出什麼東西了。他創作的新作品的確不多,但這不能印證這種斷言,因為拉赫瑪尼諾夫把主要精力用於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
他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已六十有七,這不是創作的最佳年齡,但他的熱情並沒有減退,仍然寫出了堪稱經典的傑作。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作品意義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寫於1934年,拉赫曼尼諾夫也已離開祖國17個年頭了,此時世界樂壇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調性體系、曲式、節奏等慣用的音樂法則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紛呈的“新音樂”,無調性音樂、表現主義、後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十二音列等等相繼出現,“求異響於新聲”是歐美音樂的時代潮流,而拉赫瑪尼諾夫不為所動,仍然在十九世紀的風格和形式里尋求個性的表現。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取材於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隨想曲的音樂主題,寫成單樂章的鋼琴與樂隊曲,技巧復雜精深、氣勢輝煌,成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炫技一派的絕響。
⑹ 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電影中,帕格尼尼在倫敦酒吧里演奏的是什麼曲子
是"Carnival of VENICE"威尼斯嘉年華,是義大利的傳統曲,小提琴演奏相傳是Paganini所編。
⑺ 電影《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都用到了他的哪些曲子
帕格尼尼隨想曲24首
⑻ 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電影中,帕格尼尼在倫敦酒吧里演奏的是什麼曲子
是"Carnival
of
VENICE"威尼斯嘉年華,是義大利的傳統曲,小提琴演奏相傳是Paganini所編
⑼ 帕格尼尼他所彈奏的歌曲
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應是演奏家,大家如果仔細閱讀他的曲譜,可以發現他的思想境界和其他一些大師相比,不在一個境界——偏低,但他演奏技法很高,可以稱得上是小提琴演奏巨匠)、作曲家。於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義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亞那。父親是小商人,沒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余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托林並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後又與熱亞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習。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麼曲子,他立刻能輕松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習作曲。八歲就寫小提琴奏鳴曲。11歲,在熱亞那舉行公開演奏會,獲極大成功。他13歲開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歲時,當時法國著名小提琴家魯道爾夫•克魯采爾,也就是貝多芬寫的《克魯采爾奏鳴曲》所獻給的那個人,聽了他的演奏時被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後,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表現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軍隊奏鳴曲》、《拿破崙奏鳴曲》、《愛的場面》、《魔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另外,還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種室內樂曲。1840年5月27日夜,這位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在帕格尼尼在五十八年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和.《鍾》、《魔鬼的顫音》、《狩獵》的名曲。
《鍾》你應該很熟才對,李雲迪的版本就很不錯。。
⑽ 《時光倒流七十年》音樂,那首男主最愛聽的音樂哪裡有下載
英文名《Somewhere In Time》,完整題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又名《似曾相識》,非常好聽的一首鋼琴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一支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鋼琴協奏曲。此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於1934年完成的一首鋼琴與管弦樂作品,根據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的主題而作,編號43。這首樂曲被導演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
雅燃音樂網中《時光倒流七十年》這張電影原聲專輯除了《Somewhere In Time》外,
還收錄了《The Old Woman》、
《The Journey Back In Time》、
《A Day Together》、
《Rhapsody On A 》、
《Theme Of Paganini》、
《Is He The One》、
《The Man Of My Dreams》、
《Return To The Present》、
《Theme From "Somewhere In Time》,需要下載的話可以那裡。
緩緩流淌的旋律、相框中的驚艷、還有「」Isyou?!"都一直刻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