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馬丁伊登英文電影

馬丁伊登英文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24 20:20:21

① 《馬丁·伊登》這部作品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馬丁·伊登》是美國的優秀作家傑克·倫敦(1876-1916)的代表作,發表於1909年。前半部帶有自傳性,取材於他早年經歷和後來的成名過程,主要故事情節如下:

水手馬丁·伊登由於偶然的機會撞進摩斯律師的家庭。這個資產階級小姐羅絲喜歡這個精力充沛、才智過人的無產者;馬丁·伊登覺得羅絲「純潔」、「高尚」,有文化教養,也愛上了她。馬丁·伊登在羅絲的愛情鼓勵下刻苦寫作。他象傑克·倫敦開始寫作時一樣,一邊打短工一邊讀書寫作,有時窮得吃不上飯。馬丁寫的稿子一次次被退回,但他並不氣餒,繼續奮斗。羅絲在父母的反對下,同馬丁斷絕了來往。馬丁經過極大的努力終於成名。過去看不起他的人一個個都跑來拉攏他,羅絲哭哭啼啼跑來要求恢復關系,然而馬丁爬上社會「頂峰」後,發現一切都是空虛的,他的精神垮了,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說以生動的形象批判了資產階級社會的腐朽和空虛。當馬丁還是普通水手、初次進入羅絲的資產階級家庭時,他十分羨慕這樣的「高等社會」,以為那裡都是「公允無私的人」,「具有純潔而高尚的思想,過著熱烈的精神生活」。他一心想超越自己的社會地位,擠進這個上層社會。但是一深入交往,發現他們「象是馴養的鸚鵡」,愚昧無知,卑劣齷齪,「全是俗物」。他受盡資產階級的冷落,終於成名後,才看透了這些律師、銀行家和教授,剝開他們漂亮的外衣,一個個都是勢利的市儈。尤其是他發現他曾經認為是「純潔高尚」化身的羅絲,同樣是一個心地狹窄、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小姐。他所夢想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感到「受了騙」,陷入可怕的失望。

② 電影《馬丁·伊登》的豆瓣評分是多少

豆瓣評分是八點一分,這部電影實在是很精彩了。

蛻變的過程是難熬的,不出去工作就意味著沒有生活來源。雖然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但是最後還是收獲了名譽、金錢,隨之而來的更是周圍人的態度,見過他的人對開始畢恭畢敬。不管過程怎麼樣,這部電影看起來還是很過癮的。

③ 《馬丁·伊登》:理想主義之殤

馬丁·伊登出身貧寒,才十幾歲就因生活所迫而輟學當了一名終日漂泊的水手,房租都付不起,在已婚的姐姐家蹭住。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馬丁結識了富家千金小姐伊琳娜,被對方的美貌和氣質深深吸引。為了成為像伊琳娜那樣有知識、談吐文雅的人,馬丁如飢似渴地學習文學和寫作,並辭去了工作,專職創作,盡管伊琳娜再三勸阻--建議他先做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上學。最終,由於理念分歧太大,兩人分道揚鑣。

熬過漫長的反復退稿和飢寒交迫時期之後,馬丁的一篇著作突然被出版社採納,他變成了熾手可熱的大作家,以前被退回的其它作品也都跟著大紅大紫。財富和名譽接踵而至,曾經決絕情離去的伊琳娜也回來求復合。然而,這對於馬丁來說已經太遲了。摯友辭世、愛人變心、社會動盪,文學界的前倨後恭,讓他曾經為之奮斗的夢想破滅了。生無可戀的他,面朝夕陽,走向了無邊的大海……

《馬丁·伊登》原著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1909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2019年被改編成義大利那不勒斯背景的電影。作品前半部分正能量滿滿,一個典型的底層小人物,為了純美的愛情奮發圖強,期間伴有真摯的友情,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夢想成真。然而,後半部分畫風突變,男主從孜孜不倦的精神小伙兌變成了憤世嫉俗、悲觀厭世的大作家,一切幻滅,走向死亡。

簡言之,這是一部深刻的作品,生動刻畫了人性堅強和脆弱的兩面性。

原著作者傑克·倫敦在小說發表的7年之後,因服用麻醉葯品過量而逝世(通常認為是自殺),年僅40歲。所以,這部作品也可以說是作者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令人扼腕嘆息。

其實,馬丁·伊登(傑克·倫敦)並非個例,現實生活中死於自殺的作家/藝術家非常多,比如荷蘭畫家梵高,法國小說家莫泊桑,俄國詩人 葉塞寧 /馬卡可夫斯基,奧地利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 ,日本作家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中國作家海子/顧城/三毛等等,數不勝數。

優秀的作家都是非常敏銳觀察生活的人,他們大多很感性,善於捕捉美麗的事物,同時也很容易感受到世間的惡。常以物喜,亦常以己悲。敏感是他們異於常人的優點,卻也是他們致命的弱點。一旦他們的信念崩塌,就可能悲觀厭世,比如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那句著名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當然,也有更多偉大的的作家,在悲天憫人的同時保持強大內心世界,得以善終,比如莎士比亞,羅曼·羅蘭,托爾斯泰,馬爾克斯,泰戈爾,等等。

回到本文主角。在我看來,馬丁伊登(或傑克倫敦)的悲劇命運在於,他是一個過度的理想主義者。他對世界,對環境,對人,對愛情,有過於理想化的期望。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他是艱辛而快樂的。理想實現之後,他猛然發現,理想其實不是他想像的完美的樣子,於是一切都幻滅了。

馬丁·伊登期望一個完美無瑕的愛人,一個完美理想的世界。顯然,這都不是現實,尤其是他深處的那個動盪年代。歷史數據表明,這樣的理想主義者,最容易墮落成頹廢主義,乃至犬儒主義。

通常,一個人的幸福感 = 成就 / 滿足(期望)。大多數理想主義者之所以感覺不幸福,就是因為他們的分母太大,即期望太高,而非成就太小--事實上,很多理想主義者的成就遠高於常人。雖然分子(成就)已經很大,但由於分母(期望)同樣很高,所以最終的幸福感不夠,甚至遠低於常人。

在馬丁大紅大紫之後,伊琳娜去找他求復合。原著里,他發表了一頓慷慨激昂的痛斥:

媒體見面會上,馬丁對於前倨後恭的文學界也表現得相當不屑和憤怒。

乍一看,這段話說得慷慨激昂,義正辭嚴。但是如果我們用冷靜理性的邏輯分析一下,就會覺得,是不是太矯情了點?現實世界裡,滿懷作家夢、作曲家夢、名星夢、科學家夢的人千千萬萬,最終成功的人能有多少?只有極少數幸運兒。絕大部分人註定終生籍籍無名,千百年來都是如此。藝術和科學本來就是一個極端世界,馬太效應無處不在。人要麼極度成功,要麼極度不成功,幾乎沒有中間地帶。更要命的是,很多人的成功並不完全靠實力,而是類似黑天鵝事件的運氣,比如大衣哥朱之文,比如歌手刀郎,比如籃球明星林書豪,比如作家郭敬明。一個明智而成熟的人,要麼義無反顧地走上這條崎嶇的道路,無怨無悔;要麼趁早斷了念想,改道去「平均世界」,投身其它「貧富分化」不那麼嚴峻的事業,比如做點生意,當個廚師,等等。

理想主義者都希望有一個自己心目中完美的世界。然而真相是,世界由無數人組成的、各種力量匯集並均衡而成的、動態變化的一種態勢。世界是冷漠而自然的,它沒有義務照顧任何人的情緒,也沒有義務一定給任何人積極正面的反饋。

世界不欠馬丁一個完美的環境,伊琳娜也不欠馬丁一個完美的伴侶。

馬丁正確的做法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去營造一個理想的環境--別忘了他已經是一個擁有大量財富和聲譽的作家。再不濟,他可以離開當時的環境,換一個更滿意的環境生活。對伊琳娜也是如此:她從來都沒變過,只不過馬丁愛的並非現實中的她,而是想像中的那個完美的伊琳娜。如今的問題是,要麼他接受伊琳娜現在的樣子,並且有決心有耐力去把她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前提是她願意接受),要麼舍棄她,去尋找/邂逅另一個比她更高雅、靈魂更默契的伴侶。

與其控訴她嫌貧愛富、庸俗市儈,不如懊惱自己當初有眼無珠,以及慶幸「逃過一劫」。與其穢語相向,不如就此別過,相忘於江湖。

寫到這里,忍不住吐槽電影版的改編:馬丁聲嘶力竭地對伊蓮娜吼出「滾」,這個場景與小說原著的刻畫出入太大,顯得有點用力過猛,動作變形。也許導演想在有限的表演時間里突出劇情張力,不得已如此吧。

相比之下,「庸俗」的投資人就冷靜得多。同樣是經受過世俗長期的冷眼和嘲諷,他們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就比較淡定從容。

被稱為「華爾街投機大師」的伯納德·巴魯克在臨老的時候也留下一句類似的話:在我年輕的時候,人們稱呼我為投機客;現在人們稱呼我為銀行家、慈善家。其實,從始至終,我做的都是相同的事情。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苦,只是苦苦不相同,以及每個人對待苦的方式不一樣。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痛苦都是幻覺:只是一時的感覺,而非永恆的真相。統計顯示,每年自殺的人不計其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因就是「這世界跟我沒啥聯系了」(即所謂生無可戀)。但極少數僥幸被救回來的人回憶說,他們在跳樓/跳海/割脈自殺的過程中,大腦進入了一種急速運轉的狀態,會高速回憶生命中的各個重要片段。其中會有不少人猛然發現,剛才「這世界跟我沒啥關系了」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幻覺……經歷這個過程並幸運被救回來的人,極少會再次自殺。而更多沒被救回來的人,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的魔掌,他本人也曾在納粹集中營里受到數年殘酷的虐待。經歷了無數的痛苦與思考後,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在最艱苦的歲月,他選擇積極向上的態度,「讓自己的心靈越過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集中營中的悲慘經驗使他發展出積極樂觀的人生哲學,正如他常引用 尼采 的一句話:「 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強大 」。他後半生活得健康快樂,並到世界各地演講推廣意義治療。累計獲得過世界各地 29 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曾在 209 所大學演講,出版了 32 本書,已被翻譯為 32 種語言,其《活出意義來》一書共售出 900 萬冊。他的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比維克多·弗蘭克更廣為人知的,是下面這句經常被稱作心靈雞湯的話:

最後,說說最近投海自盡的網紅攝影師鹿道森。25歲的韶華年齡,有父母親人,有上百個攝影學生,有十幾萬微博粉絲,就這么悲觀離世,實在令人遺憾。他反復修改到工整干凈的遺書,折射出他敏感而脆弱的內心世界--他大概也是一個過度的理想主義者。無可否認,留守兒童、被父母粗暴對待、遭受校園霸凌、經濟窘迫,家庭沒有溫暖,是一個令人難受的境遇。

但是話說回來,又有多少人的成長經歷是一帆風順、一路歡歌笑語呢?父母文化低感情差,經常向他傳遞負能量,從不關心他的內心世界,這可能都是事實。但他們再差也努力把他供到大學畢業,甚至還貸款支持他創辦攝影工作室,這樣的父母之愛,難道就不是愛嗎?想想有多少同齡人需要依靠助學貸款甚至打工才能完成學業,還沒畢業就要反哺家庭,支持弟弟妹妹,他已經幸福很多了。鹿道森的父母固然遠遠達不到他期望的完美標准,那他自己呢,做到了一個完美的兒子嗎?如果他有大愛,應該堅強地活下去,把自己變成一個合格的父親,將來讓自己的孩子有快樂美好的童年,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轍。

如今,斯人遠去,身後留下悲痛自責的父母,還有一堆債務和網友的謾罵給家人承受,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該做的嗎?

馬克斯說,人不是一個抽象的事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生可能本來沒有意義,每個人各自的意義,大概是要自己活出來的罷。

做一個樸素而有理想的人,為生活的意義而奔波奮斗,挺好。

④ 英語知識

一般不可以 盡量要翻譯成英文

⑤ 《馬丁·伊登 (2019)》在線免費觀看百度雲資源,求下載

《馬丁·伊登 (2019)》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1rrD1MLumAR9TplajfU-YQ

?pwd=3629 提取碼: 3629
《馬丁·伊登 (2019)》
導演: 皮耶特羅·馬切羅
編劇: 傑克·倫敦、毛里齊奧·布拉奇、皮耶特羅·馬切羅
主演: 盧卡·馬里內利、傑西卡·塞西、文森佐·內莫拉托、馬克·萊昂納蒂、丹妮絲·薩迪斯科、卡門·波梅拉、卡洛·切基、奧蒂莉亞·拉涅利、伊麗莎白·瓦爾古、彼得羅·拉古薩、薩維諾·帕帕雷拉、文琴察·莫迪卡、查士丁尼·阿爾皮、朱塞佩·伊利亞諾、佩佩·馬吉奧、毛里齊奧·多納多尼、加埃塔諾·布魯諾、阿涅洛·阿雷納、琪婭拉·弗蘭西妮、里納特·希什馬塔林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法國、德國
語言: 義大利語、那不勒斯語、法語
上映日期: 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2019-09-04(義大利)
片長: 129分鍾
又名: 馬丁伊登(台)、筆路浮生(港)
馬丁(盧卡·馬里內利 Luca Marinelli 飾)出生在貧窮的家庭之中,沒有上過幾年的學,如今和姐姐過著相依為命的日子,並且成為了一名終日漂泊在茫茫大海之上的水手。一天,馬丁邂逅了名為愛蓮娜(傑西卡·塞西 Jessica Cressy 飾)的千金大小姐,愛蓮娜將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詩集借給馬丁看。馬丁這輩子從來都沒有看過這樣的文字,一下子便被深深的吸引了,在海上漂泊的漫長時光里,他如飢似渴的吸收著這些知識,並且漸漸開始產生了自己寫作的念頭。
馬丁失業了,藉此機會,他決定正式走上寫作的道路。他不斷的投稿,又不斷的遭遇退稿,唯一沒有想過的就是放棄。最終,馬丁的小說被出版了,這令他收獲了無數的名譽和財富。

⑥ 《馬丁·伊登》主要講了什麼

《馬丁·伊登》是美國的優秀作家傑克·倫敦(1876~1916)的代表作,發表於1909年。前半部帶有自傳性,取材於他早年經歷和後來的成名過程,主要故事情節如下:

水手馬丁·伊登由於偶然的機會撞進摩斯律師的家庭。這個資產階級小姐羅絲喜歡這個精力充沛、才智過人的無產者;馬丁·伊登覺得羅絲「純潔」、「高尚」,有文化教養,也愛上了她。馬丁·伊登在羅絲的愛情鼓勵下刻苦寫作。他象傑克·倫敦開始寫作時一樣,一邊打短工一邊讀書寫作,有時窮得吃不上飯。馬丁寫的稿子一次次被退回,但他並不氣餒,繼續奮斗。羅絲在父母的反對下,同馬丁斷絕了來往。馬丁經過極大的努力終於成名。過去看不起他的人一個個都跑來拉攏他,羅絲哭哭啼啼跑來要求恢復關系,然而馬丁爬上社會「頂峰」後,發現一切都是空虛的,他的精神垮了,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說以生動的形象批判了資產階級社會的腐朽和空虛。當馬丁還是普通水手、初次進入羅絲的資產階級家庭時,他十分羨慕這樣的「高等社會」,以為那裡都是「公允無私的人」,「具有純潔而高尚的思想,過著熱烈的精神生活」。他一心想超越自己的社會地位,擠進這個上層社會。但是一深入交往,發現他們「象是馴養的鸚鵡」,愚昧無知,卑劣齷齪,「全是俗物」。他受盡資產階級的冷落,終於成名後,才看透了這些律師、銀行家和教授,剝開他們漂亮的外衣,一個個都是勢利的市儈。尤其是他發現他曾經認為是「純潔高尚」化身的羅絲,同樣是一個心地狹窄、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小姐。他所夢想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感到「受了騙」,陷入可怕的失望。

小說也真實地描寫了資產階級社會里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命運。馬丁生氣勃勃的作品起初無人理睬。報紙雜志控制在一些「像驢一樣愚蠢的俗物」手裡,他們只會製造謊言,牟取暴利。但他一旦成名之後,作品卻被捧到天上去,盡管這些資產階級「一點也不懂得他的作品」。

正是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揭露和否定,使《馬丁·伊登》超出「自傳」的范圍,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小說以生動、深刻的藝術形象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一個人的成名過程就是幻滅的過程。在後來的美國文學中,不少作品描寫各種「美國理想」的幻滅,《馬丁·伊登》是這類作品的先驅。

這部作品雖然具有現實主義尖銳的批判力量,但缺乏積極的理想。傑克·倫敦聲明他這部作品是「反對尼采哲學」、「反對個人主義的」。小說在這方面確實有所表現。如馬丁承認自己「是一個個人主義者」,「相信捷足先登,強者必勝」,是「強有力的個人」。作者把他寫成悲劇,就包含對他個人奮斗哲學的否定。但是,傑克·倫敦並沒有指出未來的希望。馬丁的悲劇在於他背離勞動人民,嚮往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他爬得越高,離開勞動人民越遠,同勞動人民之間的鴻溝越無法逾越。小說中出現的幾個勞動者,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他們同情馬丁,卻缺乏思想力量,不能做他的精神支柱。小說也出現一個社會黨人的形象勃力森登,他批評過馬丁的道路,鼓吹過社會主義的好處,但他本人卻是個頹廢主義者,既「看透了」資產階級又同勞動人民格格不入,也不是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因此作品流露出傑克·倫敦的悲觀失望情緒。

《馬丁·伊登》在藝術描寫方面是成功的。每個人物都具有獨特的性格,與眾不同的思想面貌。他們的性格不是靜止的,而是通過緊湊的故事情節發展起來。人物的語言符合性格特徵,例如馬丁的語言從粗俗到規范化,符合他從沒有文化教養到學識逐漸淵博的發展,他的語言始終簡潔有力,表現出他善於獨立思考、思路清晰的個性特徵。羅絲用的是誇張做作的文雅口吻。語言的獨特化不僅更清楚地刻畫人物的性格,而且使小說敘述的內容豐富而又多樣化。

⑦ 你怎麼評價《馬丁伊登》

馬丁書讀得越多,也就越感到孤獨,一開始,他是一個快樂的水手,四處漂泊,煙酒不離手,但是當他讀過許多書後,他開始反省自身,越來越渴望美,他也就對身邊的很多事情越來越不滿意,他看破了露絲一家的做作和空虛,原來有錢並不代表著有智慧。露絲雖然依舊美麗,卻失去了那股神聖,從天空降落凡塵。他們兩人最終分手;他也無法容忍工友們身上的粗俗和隨波逐流,原本他們親如家人,現在卻漸行漸遠。

⑧ 傑克倫敦的作品有哪些

1、《野性的呼喚》:《野性的呼喚》又名《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是作家傑克·倫敦於1903年發表的著名小說。故事敘述一名叫巴克的狗歷經磨難,最終回到自然的野生環境的故事。

《熱愛生命》傑克倫敦這是從所有東西中保留住的, 他們還活著並且還在顛簸,這場游戲的大部分將會贏得, 雖然骰子的金幣已經丟失。

閱讀全文

與馬丁伊登英文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年國產的電影 瀏覽:457
軍團電影劇情 瀏覽:731
丁丁歷險記英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332
夜場電影是怎麼事 瀏覽:549
依蘭愛情故事在電影哪裡 瀏覽:83
兒童電影真人版日本 瀏覽:541
插滿刀子的大鬍子外國電影 瀏覽:435
經常在家看電影的孩子 瀏覽:401
迅雷下載好的電影在哪裡 瀏覽:443
破襲戰國語完整版老電影 瀏覽:445
香港電影罪與罰粵語百度雲 瀏覽:527
家人經典電影 瀏覽:383
韓國開校車殺女人電影 瀏覽:123
兵什麼電影 瀏覽:454
香港電影有四個打手 瀏覽:965
微電影耗材有哪些 瀏覽:262
有幾個奧特曼電影是什麼名字 瀏覽:379
網購電影票哪裡買便宜 瀏覽:988
葉問4電影粵語版下載 瀏覽:133
屍城電影結局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