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字幕 > 豫劇電影樊梨花字幕版

豫劇電影樊梨花字幕版

發布時間:2022-10-28 19:46:41

① 樊梨花是哪個朝代的人

我們都知道樊梨花是我國古代的一名傑出的巾幗英雄,但是你們對於她的其他故事又了解多少呢?讓我們繼續往下看看吧。

樊梨花是哪個朝代的人

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人物生平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關主,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其一生故事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視劇、電影、歌舞戲劇等。且廣為民間道教立廟祀神至今。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綉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的傳說、說唱、演義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薛丁山與樊梨花的故事是以唐貞觀年間平定西北邊亂為背景,描述了一幅熱血兒女平亂定邊,沙場揮戈的壯闊畫卷。其中的薛丁山三請樊梨花最為膾炙人口,被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廣為傳唱流傳不衰。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完成了豫劇電影藝術片《樊梨花》,2000年央視完成了東北地方戲曲藝術電視劇《三請樊梨花》,如今又被港台的電視人拍攝成電視劇,使故事的藝術載體更加豐富。

今天我們聽到評書版的《薛家將》,再看看最初的《說唐三傳》,恍如隔世。唯有原著留下的樊梨花,成長為薛家將真正的靈魂人物。「命運,能奈我何?好氣魄!」 所以說樊梨花也是《說唐後傳》、《說唐三傳》整理的初唐傳說當中,為中華文化貢獻的唯一的一個精華人物。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只因其子薛剛元宵夜酒醉打死皇子驚死唐高宗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相關載體

樊梨花形象最早源出上溯至唐代,見於各地史志稗史,後歷代以

樊梨花傳說、話本的形式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清代,乾隆年間中都遺叟雜采歷代民間傳說、角本子編纂成講史小說《說唐三傳》,又名《異說後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後人亦稱《征西全傳》;如蓮居士編輯成《反唐演義全傳》等書,典藏於經文堂。

《征西全傳》,書中敘述樊梨花與薛丁山馬上訂親及薛丁山三休三請樊梨花的故事,給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間有很大影響,戲曲中一些劇目即取材於此,如《寒江關》、《馬上緣》、《三休三請樊梨花》、《姑嫂英雄》、《梨花掛帥》、《梨花巡營》等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相關劇目至今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京劇、婺劇、豫劇、越劇、秦腔、粵劇、昆劇、黃梅戲、歌仔戲等劇種都有該劇的傳統版本。

明清講史小說中有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歷史、英雄傳奇采自民間口頭傳說,經文人創作加工為案頭讀物,隨即又為廣大的市井說唱藝人借鑒為話本,口傳心授、世代流傳,後來也有人整理為「說書體小說」.以純散文形式出版。由民間演義、雜說到說唱,再到「說書體小說」的過程中,故事情節得到提煉,人物形象愈加豐滿。在眾多有關樊梨花故事的說書體小說中,西河大鼓名家黃佩珠所作《少西唐演義》對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創作,就最具代表性。

② 關於樊梨花的故事梗概

中國古代的四大巾幗英雄:花木蘭、穆桂英、樊梨花、梁紅玉

花木蘭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於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 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於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後,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後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採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

③ 樊梨花的故事

樊梨花回娘家

唐朝有一位巾幗英雄叫樊梨花。傳說是現在南召板山坪鄉樊樓村人。他和丈夫薛丁山一起,協助李世民定天下,立了許多戰功。李世民登基後,給她賞了許多金銀財寶,又封為一品誥命夫人。

可是樊梨花不接受這些賞賜和皇封,卻向李世民說:「常言說,遊子戀故鄉,我願回故鄉探望二位高堂,不知我主意下如何?」李世民看著眼前這位英勇善戰、通情達理、孝敬父母的巾幗英雄,心中十分敬佩。於是,就恩准她回故土探望。又命薛丁山之妹薛金蓮陪同,帶領女兵一齊前往。

當下樊梨花收拾停當,帶領女兵,日夜兼程,趕回家鄉。

不幾日,樊梨花回到樊樓。她進庄一看,不覺大吃一驚。只見家門前雜草叢生,亂石片片,再看她年少時曾住過的那個綉樓,裡面也是鳥糞成堆,蛛網成串。她一打聽才知道,父母就在她走後的第二年,被當地的土匪給打死了。樊梨花聽到這個消息,如雷轟頂,痛哭不止。女兵們勸了好半天,她才收住了淚水。

時近天黑,樊梨花看這么多隨從無處安身,忽然想起少年時曾和父親一起練武的山寨——油饃坪。油饃坪一看,房屋年久失修,只有兩間廂房還能住人。當晚,樊梨花和薛金蓮住在屋裡,女兵住院里,過了一夜。

第二天,樊梨花對薛金蓮說:「妹妹,你看咱們這么多人,兩間小房子怎能容身。離此往北約有五六里擂鼓石有兩座房子,經打聽無人居住,不如你帶一部分女兵到那裡住下,八月十九是父母的祭日,等到那天。我們一起祭拜了父母,再離山還朝,你意下如何?」薛金蓮當下同意

樊梨花領著薛金蓮來到擂鼓石。一看房子還真的挺好。樊梨花用手指著東邊嶺上的一塊大石頭說:「那就是我當年常玩的擂鼓石。」薛金蓮隨手望去,看見在石嶺上,有一個像水牛般大的黑石頭,好像時刻都有滾下山的危險。薛金蓮感到稀奇,拉著嫂嫂一同上了石嶺,拿塊石頭照石鼓猛敲三下,只聽「咚、咚、咚」,響聲震耳。

薛金蓮聽著那鼓聲,笑著對樊梨花說:「嫂嫂,要是在兩軍陣上,有這樣的鼓聲,不用打就把敵人打跑了。」樊梨花說:「妹妹,現在天色不早,你我還是各回本寨休息吧!如果有要緊的事,你就把石鼓猛擂三下,我聞訊就來。鼓聲如將令,千萬不可亂敲呵!」

樊梨花走後,薛金蓮白天與女兵一起練武,晚上讀書。第四天晚上,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月光很好,薛金蓮想同嫂嫂一起賞月,於是,她就擂鼓三聲。這震耳欲聾的鼓聲傳到油饃坪樊梨花的住處,梨花正在夜讀兵書,忽聽得三聲鼓聲,就命女兵全身披掛,打馬飛奔擂鼓石。

到地方一看,什麼動靜也沒有,見到金蓮一問,原是妹妹邀她上山一起賞月。當下,沒有責怪金蓮,就同她一起吃茶賞月。隨後,就回寨去了。

第二天夜裡,又聽到擂鼓聲,樊梨花又忙帶領女兵上了擂鼓石,一看和昨晚一樣,只有站崗的女兵來回走動,別無一點動靜。樊梨花徑直走進薛金蓮的住處,金蓮早已迎了出來說道:「哎呀,我的好嫂嫂,我這邊打鼓,你那邊就來了,真是我的好嫂嫂呀!」

樊梨花一聽,不為別事,就大不高興地說:「妹妹,你害的嫂嫂黑夜不得安生,小心找不到好郎君。」姑嫂二人嬉笑一陣。走時,樊梨花又交代,要多加些站崗的人,以防不測。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樊梨花帶領女兵剛回油饃坪,擂鼓石展開了一場惡斗。原來,擂鼓石附近有個叫張五霸的人,此人魚肉鄉里,無惡不作。近幾天,他打聽到擂鼓石的山寨上住著一隊女兵,並帶有很多金銀財寶,他就串聯幾十個地痞流氓,趁著天黑,摸上了山寨。

被站崗的女兵發現後,就高喊:「有賊了!」薛金蓮聽到喊聲,便立即帶領女兵出來抵抗。女兵不受打,薛金蓮雖說一身武藝,只因天黑,不能施展全部本領。在情況緊急關頭,薛金蓮殺出重圍。直奔擂鼓石。後邊還有很多歹徒一齊向她追來,她上了擂鼓石,拿起石錘猛敲三下,要嫂嫂上山解圍。

樊梨花當夜從擂鼓石回到油饃坪,由於一路勞累,倒床便睡著了,朦朧中聽到鼓聲,只當是薛金蓮又在搗鬼,翻個身又睡著了。由於沒有及時援救,薛金蓮連同女兵,都被張五霸一夥殺害了。

第二天,樊梨花知道了薛金蓮同女兵陣亡的消息,只哭得悲痛欲絕,決定提前祭奠父母忠靈,返回長安。當她走到干溝時,只覺得一陣心口疼痛,頭暈目眩,眼前一黑,便從馬上栽下來,死了。

自此以後,擂鼓石的石鼓,再也敲不響了。樊梨花住過的綉樓,雖早已不存在了,現在卻成了板山坪鄉樊樓村的名字。「樊梨花回娘家——干溝而去」的俗語,也從唐朝傳到了今天。

一定要在鳴沙山來聽

唐代著名女帥樊梨花曾多次掛帥西征,有一次西征時,因這里水草豐美,於是有一營女兵選擇在這里安營紮寨,結果夜間突然狂風大作,一時間飛沙走石,黃塵彌漫,目不能視,整整颳了7天7夜,風停歇後,這里就多出了一座沙山,而駐扎在這里的那一營女兵也同時葬身沙山。

從此,每當夜深人靜,就會從沙山傳出雷似的聲音,當人們攀登沙山,踩動流沙時,也會發出類似的聲響,人們都說,那是女兵們沒能歸家,懷念家鄉而望空長泣,揮淚飲泣。

樊梨花與薛丁山

大唐女將樊梨花,與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並稱古代四大巾幗英雄,傳說中她敢愛敢恨、胸懷廣大,嫁與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

傳說,樊梨花自幼跟在黎山老母身邊學藝,這黎山老母是道教崇奉的女仙,為天地正氣智慧的化身,鍾無艷、穆桂英、祝英台、白素貞等都是黎山老母的弟子。

樊梨花被黎山老母收去八年傳授法術,習得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之術。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奉唐太宗之命掛帥西征,黎山老母賜予樊梨花法寶,吩咐樊梨花與大唐小將薛丁山有姻緣之分,命樊梨花下山完聚姻緣,一同征西。

大唐軍隊行至寒江關,守城將領正是樊梨花之父樊洪。樊梨花領命出戰,見薛丁山美如宋玉、貌若潘安,心中便已認定。樊梨花告知薛丁山,自己是奉師父之命下山,與你有夙世良緣,若肯從議結婚,便告知父母,一同歸降西征。

薛丁山雖見梨花美貌,但因其為番邦之女,抵死不從。樊梨花使出移山倒海之術,三擒三放薛丁山,薛丁山見其武藝高強、法術精通,只得許了親事。

然樊梨花規勸父親樊洪歸降大唐時,父親大怒,拔劍向樊梨花刺去,招架之間,不慎滑倒撞到樊梨花劍上殞命,兩兄弟見父親死於樊梨花之手,便要為父報仇,兄妹三人混戰之間,樊梨花不慎將兩兄殺死。

元帥薛仁貴作主讓薛丁山迎娶樊梨花,洞房花燭之夜,薛丁山得知樊梨花殺父弒兄,怒其不忠不孝,執意休妻。樊梨花只好含淚回家,思來想去,不知道為什麼姻緣這么不順,想起師傅,便決定去往黎山,問明師父。

黎山老母聽了樊梨花講的事情經由,長嘆一聲,道:「你夫妻二人這樣,是有緣故的。當日在蟠桃會上,群仙赴會,玉帝駕前,金童打碎瓊瑤,玉女失手打碎水晶屏,玉帝大怒,欲將金童、玉女問罪。

這時南極老人出班啟奏說,金童玉女二人戲耍,有思凡之心,望君皇赦罪,罰其下凡,結為夫婦,了此夙緣。玉帝准奏,命金童玉女立刻降下凡塵,玉女走出凌霄寶殿,撞著五鬼星,見他生得醜陋,格勒一笑。那金童看見玉女逢人便笑,以為她輕賤。

金童乃是薛丁山,玉女就是你,所以該有幾番休棄,但日後夫妻自有完聚,不必憂心。」樊梨花問明原由,拜別師父。

之後,薛丁山三次被困難關,樊梨花以德報怨三次出手相救,亦三次被休,終使薛丁山真心感動,以至性格粗莽的程咬金也稱贊說:"我平生走南闖北,結識人很多,最佩服的就是這樊梨花。"經過一番曲折,夫妻兩人終於破鏡重圓,梨花受命於危難,擔任元帥。

一直以來,樊梨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了。她的形象,近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已成為我國古代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入人心、廣為傳頌。

樊梨花點將台

九眼樓的西邊,為樊梨花的點將台,這里氣勢極為雄險,是駐守在這里的士兵將領的營地。據史料記載當年著名的巾幗英雄樊梨花,曾引軍駐守於此。這段「野」長城的陌生和攀爬難度對於人們無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九眼樓不僅是萬里長城之上規模最大,瞭望孔作多的敵樓,而且在軍事防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險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薊(薊州,今之北京)、昌(昌平)三個軍事重鎮接點,是內外長城的交匯處。

如今,展現在眼前的九眼樓,已是很殘破了,歷史的滄桑讓九眼樓以體無完膚,留下的只有對它斑駁的印記。九眼樓長城雖經數百年的歷史滄桑,它的長城第一樓的的雄偉壯觀還是令人感到震撼的美!

九眼樓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作為一座敵樓寫下如此多詩文,也是絕無僅有的。古代軍事家、詩人如此鍾情於一座敵樓,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九眼樓的地位與眾不同。中國長城協會專家,充分肯定了九眼樓萬里長城第一樓的地位。他們登上了九眼樓十分慨嘆地說:「我們走過所有長城,從來沒感到如此震撼!

(3)豫劇電影樊梨花字幕版擴展閱讀

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

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④ 講述河南戲曲的電影有多少 順便說下電影名 謝謝、

《花木蘭》 豫劇, 河南豫劇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拍攝。
《下鄉與趕腳》 曲劇兩個小戲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燕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江南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北省邯鄲專區東風劇團演出 胡小鳳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陳三兩》 曲劇 開封市曲劇團演出 張新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寇準背靴》 豫劇 淮北梆子(屬豫劇沙河調)88歲老藝人顧錫軒主演 安徽電影製片廠1961年拍攝
《朝陽溝》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三團演出 魏雲、王善朴、高潔、楊華瑞、馬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拍攝
《傳槍記》 京劇 河南省京劇團演出 根據豫劇《傳家寶》改編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買牛、扒瓜園》 由曲劇《買牛》和越調《扒瓜園》兩個小戲組成河南省曲劇團、河南省周口專區越調劇團演出,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山村新曲》 越調 由《夫妻倆》和《賣蘿筐》兩個小戲組成 河南省許昌專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珠江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人歡馬叫》 豫劇 許昌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游鄉》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珠江電影製片廠1966年拍攝
《七品芝麻官 》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二團、鶴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牛得草、吳碧波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卷席筒》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吳自力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包青天》 豫劇 商丘地區豫劇團、安陽市豫劇一團、開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張寶英、吳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1980年聯合拍攝
《李天保娶親》 越調 根據越調《李天保弔孝》改編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馬蘭、陳靜、何全志主演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諸葛亮弔孝》 越調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白奶奶醉酒》 越調 許昌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包公誤》 豫劇 河南省新鄭縣豫劇團、開封地區豫劇團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智收姜維》 越調 舞台劇名《收姜維》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背靴訪帥》 曲劇 舞台劇名《寇準背靴》 洛陽地區曲劇團演出 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風雪配》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洛陽橋》 豫劇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曾廣蘭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桃園喜》 豫劇 舞台劇名《小白鞋說媒》 商丘地區豫劇團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程咬金照鏡子》 豫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樊梨花》 豫劇 開封市豫劇團、開封市實驗劇院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風雨情緣》 豫劇 舞台劇名《大祭樁》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三全其美》 豫劇 舞台劇名《金雞引鳳》 洛陽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花槍緣》 豫劇 舞台劇名《對花槍》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卷席筒續集》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巧配鴛鴦》 豫劇 鄭州市豫劇團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倔公公犟媳婦》 豫劇 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文帝殺舅》 豫劇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劇團演出 天山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棒打薄情郎》 豫劇 河北省邯鄲地區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芙蓉女》 豫劇 舞台劇名《宇宙鋒》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七奶奶》豫劇 舞台劇名《花打朝》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聯合拍攝
《抬花轎》 豫劇 舞台劇又名《香囊記》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武當仙袍》 豫劇 湖北省十堰市豫劇團演出 峨眉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丫環傳奇》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上海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劇 許昌市豫劇團演出 任宏恩、艾立、湯玉英主演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7年聯合拍攝
《鴛鴦戲水》 豫劇 鄭州市豫劇一團、二團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業公司1988年拍攝
《閻家灘》 曲劇 南陽市曲劇團演出 河南省電影公司、南陽市文化局1998年聯合攝制
《鄉村警官》 豫劇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2年拍攝
《幸運十點鍾》 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3年拍攝
《我愛我爹》 豫劇 舞台劇名《老子兒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我愛我孫》 豫劇、東北二人轉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村官李天成》豫劇,賈文龍、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劇三團演出
《五世請纓》豫劇,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出
《程嬰救孤》豫劇 根據《趙氏孤兒》改編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0年拍攝
《三哭殿》豫劇,賈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2010年聯合拍攝
《清風亭》 豫劇 舞台劇又名《清風亭上》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1年拍攝

希望你滿意

⑤ 跪求三休樊梨花豫劇全段詞

常派名劇《斷橋》,常香玉主演

⑥ 誰有河南豫劇《樊梨花》的電影下載資源啊。要李莉演唱的。

李莉沒有唱過電影《樊梨花》,其它不知道。豫劇電影《樊梨花》是孫映雪唱的,李莉配像。

⑦ 關於樊梨花人物介紹

樊梨花,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虛構的一位唐初西涼國女將,在民間 傳說 中,樊梨花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樊梨花資料,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樊梨花個人簡介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 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丁山征西的 故事 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說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後,以現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願接受唐王朝的管轄,並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於樊梨花的傳說便都發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薛丁山與樊梨花的故事是以唐,貞觀年間平定西北邊亂為背景,描述了一幅熱血兒女平亂定邊,沙場揮戈的壯闊畫卷。其中的薛丁山三請樊梨花最為膾炙人口,被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廣為傳唱流傳不衰。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完成了豫劇電影藝術片《樊梨花》,2000年央視完成了東北地方戲曲藝術電視劇《三請樊梨花》,近年來又被港台的電視人拍攝成電視劇,使故事的藝術載體更加豐富。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相關記載
據《神明聖紀》記載:樊元帥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兄長樊龍、樊虎協助鎮守。樊梨花自幼隨驪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道法高強。當藝成下山之際,驪山老母告之約:「 將嫁與大唐小將薛丁山協助征西。」

唐初西涼國興兵作亂,進犯邊境。唐太宗為宣揚國威,任命薛仁貴為天下都招討四郡兵馬大將軍及征太宗遂親領密旨,由魯國公程咬金攜返長安,令監國殿下李治(太宗駕崩後登基為唐高宗)出兵救西大元帥,同時御前親征,率兵馬三十萬直搗西涼,連取三關,後來不幸中計被困於鎖陽城待援。殿下李治即任命薛丁山(薛仁貴之子)為二路元帥領兵增援,解鎖陽城之危。

後兵至寒江關時,樊梨花遵從師命開關降唐,並與薛丁山結為連理,協助大唐繼續平西。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的傳說、說唱、小說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歷史考證
巾幗英雄樊梨花手栽木瓜樹千年茂盛

河北省蔚縣許家營村有一棵1000多年樹齡的木瓜樹。該木瓜樹又稱「文冠果樹」,據河北《蔚縣縣志》記載:該樹是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帶兵在許家營歇馬時栽下的,至今根深葉茂,並仍然掛果,既有觀賞價值,又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遼東歷史名城:威寧營(以樊梨花的爵位而得名的古城)

歲月滄桑,威寧營記載了本溪的歷史風雲,留下了悠悠歷史的見證。威寧營的歷史使得它成為一座古代本溪地區聞名的古城。

威寧營歷史悠久,在此地曾出土過戰國「刀幣」、漢代「五銖錢」和北宋 「皇宋通寶」鐵錢等,古城遺址處還出土了一些古代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 收藏 在本溪市博物館中。據《東三省古跡遺聞》書中記載:威寧營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東十里許,南臨太子河,東西環山,北為通奉要道,形勢險要,是遼東重鎮也。在唐朝薛禮征東時,屯兵於此,依山沿河築城為營。唐代著名女將,一代巾幗豪傑樊梨花被冊封「威寧侯」,方圓百里作為封地,威寧營便得名於此。

另本溪地區還有很多‘薛仁貴征東’的歷史遺跡。如‘滴水寺’是李世民所封,南芬的‘思山嶺’、‘下馬塘’等。據考證,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的點將台就在威寧營城北牆下,點將台用青磚壘砌,裡面用黃土夯實,長25米,寬14米,高2米。台上有一間「九聖祠」,祠前左右各有旗桿,「九聖祠」供奉中國歷代九大聖人,東側長有一棵高大粗碩的古松。

鳴沙山------沙山藏營的 典故

鳴沙山,位於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乃楞格爾草原交匯的地方。鳴沙山,顧名思義,就是會發聲的沙子堆積成的山,沙山藏營這個古老的傳說,源於何時何地,不少人過去對它還是一知半解。如果翻閱一下《鎮西幺土志》,那就會了解到,位處東天山北麓的鳴沙山,不僅是哈密境區一處奇妙的游覽勝地,也是沙山藏營這一古老傳說的源地。

據有關史料表明,早在漢唐時期,鳴沙山一帶就是兵家必爭的古戰場。

貞觀年間,唐朝為平定西域各國歸順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率兵出關,在帶兵途中,就曾有一營女兵在鳴沙山一帶同突厥鐵騎遭遇,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唐兵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陣亡。當樊梨花率大軍趕來打敗敵軍後,才將女兵遺體埋葬在沙山之下。另有一說是當年樊梨花帶兵路經沙山時,將一營兵馬扎營在鳴沙山下,沒想到一夜之間狂風大作,越刮越猛,到第二天便把大部分營帳和兵馬深埋在黃沙之下。等風停歇後,雨淋不垮,那聲音猶如戰鼓擂擂,鐵蹄雜沓,兵戈相擊,嬌叱陣陣,旌旗烈烈,刀槍磕碰回盪於耳畔不絕。聽了這個傳說的人,在聆聽那轟鳴的聲音時也彷彿置身於那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衰草凄涼的古戰場之中。

鳴沙山北麓現存在古兵營和樊梨花馬樁等遺跡。這些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征戰將士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為國捐軀的高尚情操和愛國精神,她永遠活在各族人民的心田。晚清詩人肖雄曾隨軍來到鳴沙山,對沙山藏營的古老傳說深有感觸,並為此寫下了傳世之作《沙山懷古》:「霧里轅門似有痕,浪傳四十八營屯。可憐一夜風沙惡,埋沒英雄在覆盆。」這就是沙山藏營這一典故的由來。

尋訪最早的中國「絲綢之路」------賀蘭山蘇峪口樊家營子

地名的起因,其實就是古往今來人們對一個地域的指認,受到如此的歷史往事所感染,便出現的這個地名。

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西征,到樊家營子古驛站古代驛站 文化 。

賀蘭山蘇峪口樊家營子西邊有一稱為「黑泥溝」的山水溝,一條古驛道隱藏在荒草亂石中,這條古道,就是早年阿拉善(又稱:定遠營)連接寧夏、銀川的「絲綢之路」古驛道,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生命線。它一直使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自從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西征時曾經踏上銀川賀蘭山,就在賀蘭山中部西側一塊較為平緩的坡地上紮下了營盤,從而留下一段傳頌千古的樊家營子真實的史話。

「樊家營子」,一千多年過去了,就這樣被叫響了千百年。對於山西商人來說:樊家營子位於賀蘭山西側,奇峰峭立,林壑幽美,這條線其實就是最早的中國「絲綢之路」,寧、蒙通道,從銀川到毗鄰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必經之路。也是山西商人長途貿易休息避暑的好地方。

樊家營子在阿拉善和銀川地區婦孺皆知,具有鮮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徵。能夠在橫跨唐、明、清幾個朝代的1300多年間,以銳不可當之勢馳騁於中國的商貿和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范圍波及整個中國「絲綢之路」,以及蒙、俄、西亞和南亞等地。

中國「絲綢之路」樊家營子的古驛站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延續了唐太宗李世民開創1300年的中國「絲綢之路」賀蘭山蘇峪口樊家營子古代驛站文化。唐代鎮守邊關不修萬里長城,實現著大唐「天可汗」、「會盟」人文精神,弘揚了中華文明長城民族的君子品德。

中國幅源遼闊,古代交通極不發達,人口流動不便,許多民間信仰、掌故稗史都有很強的地域限制,民間傳說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形成並廣泛傳播的。而樊梨花的傳說及遺跡從冀京到新疆,從河南到甘肅幾乎遍布了大半個中國,為什麼相隔千山萬水的幾個地方同時流傳這樣的傳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看了「樊梨花介紹 」的人還看了:

1. 關於花木蘭的作文材料6篇

2. 薛丁山和樊梨花的愛情故事

3. 《花木蘭》台詞經典語錄

4. 花木蘭的個人事跡介紹

⑧ 哪裡有豫劇《樊梨花》的戲詞,魏俊英的……謝謝

金鼓鳴將士吼山搖地動,
披金甲戴紅纓,離王府進皇宮。
辭別萬歲到軍營,我領兵掛帥要出征,
我領兵掛帥要出征。
看馬隊一排排,挺立長槍撥日影。
看步兵一隊隊,緊握鋼刀寒氣凝。
弓箭手早練就穿楊的本領,
一個個拉得起千斤硬弓。
樊梨花不圖那傳名揚姓,
圖的是為國家竭盡忠誠。
此一番去西征,不論您是將,不論您是兵,
您都要奮勇殺敵寇,捨生忘死保唐營。
誓把敵寇一掃盡,讓大唐四海安寧享太平。

⑨ 《烽火奇遇結良緣烽火奇遇結良緣》百度雲高清資源在線觀看,陳新俠導演的

鏈接:

提取碼:ta98
導演:陳新俠
編劇:李綺華
主演:宣萱、馬德鍾、歐倩怡
類型:武俠、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
首播:2004-02-09(中國香港)
集數:20
單集片長:45分鍾
又名:樊梨花烽火奇遇結良緣、LadyFan
西涼國鎮守寒江關將軍樊洪(羅樂林飾)之女樊梨花(樊梨花飾),自少隨梨山聖母學藝,幗國不讓須眉。樊洪安排梨花跟西涼大將軍楊藩(曾偉權飾)成婚,而敢愛敢恨的梨花毅然在大婚前夕離家出走。機緣巧合,梨花邂逅大唐平遼王薛仁貴(石修飾)之子薛丁山(馬德鍾飾)。這位白袍戰將乃是梨花的夙世姻緣,然而丁山根本沒有娶梨花為妻之意,反而對恩師的養女陳金定(江芷妮飾)倍加好感,甚而丁山對梨花的誤會因種種事端和挑撥而加深。這對有情人又能否排除萬難而終成眷屬呢?
由香港TVB於2004年製作的20集古裝傳奇電視劇《烽火奇遇結良緣》又名《樊梨花》。本劇集以樊梨花與薛丁山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宣萱、馬德鍾聯手演繹這段沙場揮戈與共的千古佳話。


⑩ 樊梨花的歷史

樊梨花,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關主,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其一生故事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視劇、電影、歌舞戲劇等。且廣為民間道教立廟祀神至今。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說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
故事說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後,以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願接受唐王朝的管轄,並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於樊梨花的傳說便都發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綉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的傳說、說唱、演義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薛丁山與樊梨花的故事是以唐貞觀年間平定西北邊亂為背景,描述了一幅熱血兒女平亂定邊,沙場揮戈的壯闊畫卷。其中的薛丁山三請樊梨花最為膾炙人口,被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廣為傳唱流傳不衰。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完成了豫劇電影藝術片《樊梨花》,2000年央視完成了東北地方戲曲藝術電視劇《三請樊梨花》,如今又被港台的電視人拍攝成電視劇,使故事的藝術載體更加豐富。
今天我們聽到評書版的《薛家將》,再看看最初的《說唐三傳》,恍如隔世。唯有原著留下的樊梨花,成長為薛家將真正的靈魂人物。「命運,能奈我何?好氣魄!」 所以說樊梨花也是《說唐後傳》、《說唐三傳》整理的初唐傳說當中,為中華文化貢獻的唯一的一個精華人物。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閱讀全文

與豫劇電影樊梨花字幕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夜幽靈電影高清 瀏覽:871
華爾街電影好看嗎 瀏覽:516
今日分享電影 瀏覽:969
二戰電影恐怖戰爭 瀏覽:356
油管評價中國功夫電影 瀏覽:949
越戰黑金剛電影中文 瀏覽:974
龍兄虎弟電影完整版高清 瀏覽:95
阿坤看電影 瀏覽:240
王新演過的電影 瀏覽:283
一年級兒童電影 瀏覽:454
科幻獅子王電影 瀏覽:140
歪歪怎麼播放電影 瀏覽:70
草民一起看宅吉倫理電影 瀏覽:972
狗蛋大兵國語免費完整電影版 瀏覽:185
獅子王電影英文版雙語字幕 瀏覽:162
愛奇藝里好看的電影 瀏覽:950
電影天賜良緣粵語小調 瀏覽:632
今日奧斯卡電影 瀏覽:290
蠟筆小新最搞笑的電影 瀏覽:321
8個字的日本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