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傾城之戀(1984)許鞍華導演的百度雲資源,可以在線免費播放
《傾城之戀》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0sybkyVBE_mTGGivHkBNw
該影片上海富戶白家的養女白流蘇(繆騫人飾)嫁給了一個紈絝敗家仔。
⑵ 在哪裡可以看到林保怡演的《傾城之戀》粵語版
優酷網,不過這是內地劇。無粵語版
⑶ 傾城之戀 在線觀看網站
《傾城之戀》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qDJAdDdS45JL4hgFov0_Fw
《傾城之戀》是由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許鞍華執導,周潤發及繆騫人主演的一部愛情片。
影片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講述了HongKong淪陷後,范柳原和白流蘇之間的愛情故事。
⑷ 想看本港台《傾城之戀》電視劇,粵語版的~誰好心給發個鏈接或者下載的地址~
土豆觀看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243083
56觀看地址:http://www.56.com/w84/play_album-aid-7325841_vid-NDM0MzA4MTI.html
優酷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OTI5NTY0.html
謝謝。
⑸ 如何評價張愛玲在香港時期的創作
如何評價張愛玲在香港時期的創作?
應該說,張愛玲和香港確實是有緣的。她的生活和創作與這座「孤島」的關聯,恰如她和另一座「孤島」——上海的關聯一樣,是個耐人尋味,並值得細究的問題。張愛玲在1939年先是考上了倫敦大學,後來因為歐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在香港,她獨得了港大文科的兩個獎學金。
搜狐網
晴 / 6°
張愛玲是「紙上談兵」的書生嗎?看她當年在香港的編劇生涯
撈史倌
2019-12-27 · 歷史領域優質創作者
訂閱
1957年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即電懋)出品的《情場如戰場》在香港上映,一連數周盛況空前。大明星林黛依然眼波流轉,一笑一嗔皆有神采,而林黛扮演的葉緯芳和她的追求者們的故事依然讓觀眾爆出陣陣鬨笑。人們意外:這么好萊塢、調皮、夢幻的世界,竟然也是張愛玲?!俊男靚女群集的該片據說突破了當年國語片的票房紀錄。這是張愛玲電懋編劇生涯的首部作品。在同年7月給宋淇夫人、好友鄺文美的信中,張愛玲說道:「《情場如戰場》能夠賣座,從各方面著想,我都可以說『幹了一身汗』,因為我也總覺得人家總拿我們這種人當紙上談兵的書生。」那一年,張愛玲37歲,離港赴美已經兩年。
張愛玲終歸不是紙上談兵的書生。從1955年到1963年,她為電懋共寫了十個劇本:《情場如戰場》(原名《情戰》)、《人財兩得》(1958)、《桃花運》(1959)、《六月新娘》(1960)、《南北一家親》(1962)、《小兒女》(1963)、《一曲難忘》 (1964)、《南北喜相逢》(1964)、《紅樓夢》(上、下集)與《魂歸離恨天》。其中,前八個劇本都被拍成了電影。但據香港電影資料館方面介紹,這拍成的八部電影中,《人財兩得》、《桃花運》的影片拷貝已經損毀,是否能修復至放映標准仍是未知之數;而《一曲難忘》,則連拷貝亦已失傳。五部張愛玲電懋時期編劇僅存的碩果一直珍藏於香港電影資料館。
多年前,張愛玲在《借銀燈》一文中寫道:「『借銀燈』無非是借了水銀燈來照一照我們四周的風俗人情罷。水銀燈底下的事,固然也有許多不近人情的,發人深省的也未嘗沒有。」而借著「銀燈」,我們也得以一窺銀燈背後的張愛玲。
【從上海開始「觸電」】
「電影是拍給大眾看的,電影是虛幻的,她對這一點非常了解。」
「香港編劇的這些電影和張愛玲的小說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和張愛玲之前編的《不了情》(1947)和《太太萬歲》(1947)也不能相提並論。」《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對「電懋時期」的電影如此評價道。
林奕華也曾經評價:「縱然他們的話語仍帶著『張愛玲式』的機智、俏皮,但論及戲劇力量,《情場如戰場》明顯追不上同是出自她手筆的《太太萬歲》。」
而在香港電影研究學者、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的黃愛玲看來,要剖析張愛玲電懋時期的電影,不能不談上海時期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香港和上海,這是張愛玲電影事業的雙城記。
張愛玲的編劇生涯始於上海淪陷時期,而「觸電」卻是更早。太平洋戰爭爆發,張愛玲以「影評人」身份開啟職業生涯,1943年開始便在英文月刊《廿世紀》上發表英文影評,談及古裝巨片《萬世流芳》(1943)、《梅娘曲》(1943)、《桃李爭春》(1943)、《浮雲掩月》(1944)、《漁家女》(1943)等。
抗戰勝利後,張愛玲因與胡蘭成的關系不見容於文壇,處境尷尬。1946年文華公司成立,桑弧經過柯靈的介紹認識了張愛玲,隨後便邀請張愛玲為文華公司創作電影劇本。1946年12月26日至1947年1月12日,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里張愛玲完成了電影「處女作」《不了情》,之後1947年2月6日由桑弧執導開拍。男女主角分別由當時最紅的男星劉瓊與東山再起的陳燕燕主演。同年4月,《不了情》在上海公映,被譽為「勝利以後國產影片最最適合觀眾理想之巨片」。張愛玲在電影編劇上的才華也在這部文華影片公司「創業巨獻」的《不了情》中得到了充分顯露。
在黃愛玲看來,《不了情》是我們所能看到張愛玲的劇本中最接近張愛玲文學世界的一個劇本。一個女子獨自在大都市謀生,愛上了有婦之夫,還有一個取了姨太太的不爭氣的父親,這多少有點張愛玲她自己的影子。這也是她唯一改編成小說的劇本。
《不了情》後,張愛玲與桑弧再度攜手合作《太太萬歲》,這次娓娓道來的是一出都市生活中里弄主婦的悲喜劇。到了《太太萬歲》,張愛玲已經可以嫻熟地運用劇本形式來表達電影的魅力,那些紙上的「熱鬧」妥帖地轉化成了銀幕上觀眾喜聞樂見的畫面。
「《太太萬歲》是把《不了情》文藝、肅穆的調子調輕巧,張愛玲刻畫的太太是典型的上海人,摩登、賢惠,賢惠裡面帶著世故、聰明,卻又機關算盡。」黃愛玲說,對這樣的「太太」,張愛玲有幾分冷眼旁觀,帶有一種超然甚至是嘲諷的味道,但還是帶有同情。
在《題記》中,張愛玲這樣體己地描繪成千上萬個這樣的太太:「一個半大不小的家庭里周旋著,處處委屈自己,顧全大局的太太的苦心。她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然而她還得是一個安於寂寞的人。沒有可交談的人,而她也不見得有什麼好朋友。她的顧忌太多了,對人難得有一句真心話。不大出去,但是出去的時候也很像樣;穿上『雨衣肩胛』的春大衣,手挽玻璃皮包,粉白脂紅地笑著,替丈夫吹噓,替娘家撐場面,替不及格的小孩子遮羞……」
黃愛玲認為,張愛玲對夫妻關系中女人的角色看得很通透,她自己當然不願意扮演這樣的角色,後來孤冷悲清的道路雖很不容易,卻也是她自己選擇的道路,「輕喜劇中女人的角色不是喜劇的,《太太萬歲》表面喜劇後面是有一絲絲苦,但是電影是拍給大眾看的,電影是虛幻的,她對這一點非常了解。對男女之間虛幻的關系和電影的虛幻的娛樂的本質,她看得非常通透。」
「樓下公雞啼,我便睡。像陳白露,像鬼———鬼還舒服,白天不用做事。」
在1961年9月12日給鄺文美的信中,張愛玲袒露自己想在當年十月隻身到香港的計劃,「一來因為長途編劇不方便,和Stephen(宋淇)當面講講比較省力,二來有兩支想寫的故事背景在東南亞,沒見過沒法寫,在香港住個一年光景,希望能有機會去看看。」十月,張愛玲赴港,未曾拍攝的《紅樓夢》劇本流產也在此期間發生。
據符立中考證,電懋版《紅樓夢》擬拍成彩色片上下兩集,預先付給張愛玲一萬港幣的高額編劇費,張愛玲在美國時已編了一部分,決定回香港寫完。「當時的航班中途要在台灣停駐,再飛香港,張愛玲想在台灣逗留期間訪問張學良,為(英文)小說《少帥》做准備,但不幸的是訪問被拒。張愛玲在台灣還遇到了白先勇、陳若曦與王楨和,可到花蓮的時候傳來賴雅中風的消息,之後得知賴雅被女兒接去照顧,才想繼續回香港寫完劇本領了稿酬之後回美國。」
11月,電懋宣布明星總動員:尤敏、葛蘭、李湄、葉楓、雷震、張揚全員集合,演出豪華古裝大戲《紅樓夢》。電懋先前已經在全東南亞舉行十萬票選,「玉女」尤敏是眾望所歸的林黛玉,「潑辣旦」李湄是渾然天成的王熙鳳。
而從電懋之前一連開拍《花好月圓》(1962)、《珍珠淚》(1962)、《萍水奇緣》(1962)皆由雷震擔綱來看,他應該是公司屬意的賈寶玉。至於編劇,秦羽是清宮文物藏家、宋淇是紅學專家,但一致禮讓給張愛玲。但未曾預料,編劇《紅樓夢》最後卻演變成張愛玲揮之不去的夢魘。
張愛玲編劇的《紅樓夢》被棄拍的最大原因源自邵氏、電懋競爭的白熱化。符立中告訴南都記者,電懋宣布拍《紅樓夢》之後,邵氏也宣布拍彩色《紅樓夢》。「電懋和邵氏的競爭由來已久,搶拍《紅樓夢》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之前電懋本來要拍《武則天》,邵氏搶拍了李麗華主演的《武則天》(1963),最有名的一部搶拍片子是《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符立中回憶,當時邵氏手中三個大牌是樂蒂、林黛和李麗華,迎戰電懋搶拍《紅樓夢》時邵氏集所有片場之力,全力拍《紅樓夢》。「邵氏有現成的古裝片場,素來也有黃梅調電影,只要往裡填詞就可以。但張愛玲寫《紅樓夢》棄用黃梅調,改用國語,全部台詞是從無到有,我們都知道張愛玲對《紅樓夢》一直以來的敬重,從年少創作《摩登紅樓夢》,到晚年寫出整本考證,你可以想見她態度之慎重。張愛玲當時甚至寫到眼睛充血!」
可就在這時,香港很多電影公司也群起拍《紅樓夢》,潮語片、粵語片,上海也傳來消息要拍王文娟和徐玉蘭主演的越劇《紅樓夢》(1962)。在這種形勢下,電懋決定放棄拍《紅樓夢》,已有的劇本胎死腹中。
回美國之前張愛玲還是趕出了《小兒女》和《南北一家親》兩個劇本,在鄺文美記錄的張愛玲語錄中,有一句描述大致也能反映她當時的狀態:「樓下公雞啼,我便睡。像陳白露,像鬼———鬼還舒服,白天不用做事。」
1962年年底,張愛玲終於回到美國,趕劇本使她健康透支。1963年5月開始,張愛玲著手《魂歸離恨天》的編劇,由《呼嘯山莊》改編的這一劇本是她的最後劇本,符立中說,「僅僅只有26場,和《小兒女》、《太太萬歲》的五六十場相比,粗糙自不待言。」
而就在一年之後的6月,第11屆亞洲影展在台灣舉行,陸運濤和邵逸夫應邀出席影展之後的觀光活動,邵逸夫有事沒能成行,而陸運濤及新婚妻子、行政人員等共57人在回程的飛機上全部遇難。這次空難事件對電懋公司是致命的一擊,電懋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張愛玲的「銀燈」生涯也就此畫上了一個不圓滿的句號。《魂歸離恨天》最終沒有拍成電影,張愛玲賣給電懋著作版權的《一爐香》最後也未能拍攝。
對寫作懷有抱負的張愛玲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銀幕作品,並沒有文字記述。但宋淇之子宋以朗記得的是,1957年《情場如戰場》公映後,鄺文美以「章麗」為筆名在電懋旗下的《國際電影》撰文《我所認識的張愛玲》,張愛玲很喜歡,甚至在得知母親手術失敗不久人世時,也把這篇文章連同夏志清的《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寄去,希望她能為女兒的成就感到寬慰。這或多或少是一個側面的說明。
張愛玲唯一親手改編成電影的作品是《金鎖記》,那本來是與桑弧的另一個合作,卻在時代的大破壞來臨之前被淹沒了。可她留下的那些凄冷孤絕、迥異於銀幕上的文學,多少年來一直是華語電影的富礦,惹得多少最優秀的導演頻頻注目:1984年,《傾城之戀》由許鞍華執導;198年,台灣導演但漢章拍攝了《怨女》;1994年,關錦鵬導演《紅玫瑰與白玫瑰》;1997年,許鞍華再次導演《半生緣》;據說楊德昌也曾經想改編《色·戒》,但最後《色·戒》由李安導演,在2007年公映。常被人們提起的還有一部侯孝賢雖非改編但張味十足的《海上花》。不過所有這些銀幕上的影像,都和張愛玲自己的銀燈世界無關了。
【小兒女們的結婚之旅】
「張愛玲也有好玩、輕松的另一面,這在這些劇本里表現得很充分。」
張愛玲給電懋寫的首部劇本是神經喜劇《情場如戰場》,當中林黛扮演葉家美艷而擅交際的二小姐葉緯芳。緯芳先搶姐姐的心上人陶文炳,再勾引36歲的教授何啟華,只為吸引表哥榕生的注意,而陶何二人卻為緯芳大打出手、笑料迭出。林黛周旋在三個男人之間,嬌媚中帶著任性和淘氣,享受著青春和勝利者的歡愉,張愛玲為林黛量身打造的這一形象深入人心。
《六月新娘》則是張愛玲為待嫁的女星葛蘭編寫。從日本坐郵輪來港結婚的準新娘汪丹林對未來充滿期盼,同時也有點忐忑。菲律賓華僑田青抱著吉他狂熱追求丹林,而美國華僑海員又誤將丹林認作介紹相親的女朋友,誤會重重構成多角關系。丹林不滿父親利用她釣金龜,又以為未婚夫偷腥,於是結婚前夜不辭而別,怎料未婚夫也找來後備……差點斷送女兒的幸福。充闊佬向未來女婿「打秋風」的父親似曾相識,始自《不了情》的自私父親,在張愛玲筆下始終揮之不去。
「南北」系列的《南北一家親》與《南北喜相逢》衍生自宋淇1961年編劇的《南北和》,該片叫好叫座,發展出雞同鴨講的「南北」系列。「南北」系列喜劇很能代表1960年代港人的情結,將南人、北人的文化沖突,演為笑料百出的喜劇。諧星梁醒波扮演的南人,和劉恩甲代表的北人,毗鄰為業,一開廣東茶樓、一營北方館子,生意場上斗個你死我活,甚至大打出手。最後在兒女婚事上由冤家結成親家。
到了《南北喜相逢》,南北的分歧作為引子,戲劇的發展和沖突,主要來自梁醒波易弁而釵的「姑媽」身上。故事橋段脫胎自英國話劇《真假姑母》,劉恩甲反對女兒與廣東人田青交往,被公司指派巴結來港投資地產的華僑女富商,沒想到卻是田青的姑媽。姑媽臨時改期來港,田只好找來友人扮女人頂替,於是反串、誤會、錯摸、博懵(粵語,意為揩油)、謊言……
及至文藝片《小兒女》,則更像早年與桑弧合作的《哀樂中年》(桑弧構思,未掛張愛玲名字)之變奏。妻子早逝的王鴻琛與同事王萊相知相戀,但為了三個兒女,對再婚的事忐忑不安。飾演其中女兒一角的是電懋第一紅星尤敏,尤敏和其母打官司,為了挽回形象,宋淇請張愛玲為其量身打造《小兒女》。
「怎樣把好萊塢電影本地化,張愛玲花了很多心思,」黃愛玲說,有時候只是借用一個大概的框架,差不多需要重寫才能把它變成一個中國人信服的故事。黃愛玲認為,「雖然寫劇本也是商業行為,但選擇什麼樣的劇本,對什麼題材感興趣,也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張愛玲偏愛「女結婚員」的故事,裡面的女孩子沒有事業,她的事業就是結婚。這五部電影中最後都喜結良緣,皆大歡喜。
但在止庵看來,這些劇本在價值觀上跟張愛玲的小說有著巨大的差異。「舉個例子,我們看張愛玲的小說基本上都是悲劇,只有一部夏志清稱之為喜劇,其實這個『喜劇』是非常勉強的,就是《傾城之戀》。在結尾,白流蘇找了范柳原。可是這個小說結尾說什麼呢,說白流蘇在歷史上的地位沒那麼重要。因為不是白流蘇自己通過努力而找了范柳原,而是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場戰爭,《傾城之戀》不是你這個『戀』傾城,而是傾了城了你這『戀』才成。這個價值觀和她在這些電影里的價值觀正好相反。」
止庵覺得,電影和小說如此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場,「張愛玲這些劇本完全是商業運作的東西,肯定要受到觀眾口味的限制,不這樣拍觀眾就不看,那麼就得寫這樣的東西」。
但止庵也強調,電影劇本里的同時又是另一面的張愛玲。止庵舉例說,張愛玲在散文曾經寫過這樣一個細節:她看見一個穿綠衣服的郵差,騎車過去了,車的後座上坐著一個小老太太,她說那大概是他的母親吧,她的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一個郵差拉著他自己的母親騎車過去,為什麼張愛玲感動呢?因為她覺得這個裡面有一個特別樸素基本的人際關系,這個關系張愛玲是能夠接受的。所以她那麼高傲那麼不遷就的一個人為什麼為稻粱謀去給電懋編劇本呢,因為在這里表現了她的另外一面,或者她的世界拓展的一部分。這部分是什麼?就是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止庵認為,張愛玲在編電懋這些劇本的時候未必沒有快感,「我們想像中張愛玲好像是一個悲悲戚戚的人,整天愁眉苦臉地想人生如何艱險。但她也有好玩、輕松的另一面,這在這些劇本里表現得很充分。」
「張愛玲其實是非常專業的編劇,並非純粹為了糊口而勉強粗製濫造。」
「可是這是張愛玲嗎?這么好萊塢、這么調皮的、活潑的、夢幻的世界?」黃愛玲說,這是人們看到張愛玲電懋時期編劇的電影時常常會有的一個感受。「張愛玲的文學創作和電影創作是兩回事,我們看她的小說,像《金鎖記》中描寫曹七巧一樣,好像通入沒有光的所在,有一種幽暗的味道。但是我們看她的電影,特別是香港時期的電影,卻是窗明幾凈的,一不小心就會讓人忘了那是張愛玲。」
但現實生活中,那幾年張愛玲的處境卻並非窗明幾凈可以形容。
1955年秋,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離港赴美,在此之前,她已在香港住了三年。
1952年,張愛玲以返回香港大學復學為名義離開了內地,但最終她並沒有完成學業。這年11月,張愛玲又匆匆趕去日本謀職,未成,無奈返回港大,不僅沒有了助學金,還要補繳一學年的學費。
南來香港,張愛玲初期暫居女青年會。時值香港的美國新聞處向社會徵集譯者,張愛玲報名了,也結識了當時就在美新處工作的宋淇、鄺文美夫婦,偶然間成就了他們長達數十年的友誼。
「在香港她干什麼呢?」止庵說,一個是翻譯謀生,張愛玲替美新處翻譯了《老人與海》、《鹿苑長春》、《愛默生文選》等作品,「同時她也在寫小說。先是用英文寫了《秧歌》,後來張愛玲自己把它翻譯成中文。」《秧歌》是張愛玲寫的第一本英文小說。
在宋淇的《私語張愛玲》一文中,如此描述這一時期的張愛玲:「在寄到美國經理人和為出版商接受中間,有一段令人焦急的等待時期。那情形猶如產婦難產進入產房,在外面的親友焦急萬狀而愛莫能助。我們大家都不敢多提這事,好像一公開談論就會破壞了成功的機會似的。」焦慮中,宋淇夫婦拿出上海帶來的一本牙牌簽書為張愛玲求卦,求來求去,總是一副「中下中平」之簽。
但《秧歌》後來終於在美國獲得了出版,且獲得很大好評。止庵表示,「《秧歌》被認為是反映中國歷史某一階段非常重要的一個作品。張愛玲就動了一個念頭,她本來早就用英文寫作,她想到美國去用英文寫作。於是1955年,她就到美國去了。」
在美國的張愛玲同時在做三件事。第一件是她的主業,寫作,而且是用英文寫作。「寫的是什麼呢,就是《雷峰塔》和《易經》,這兩本書前後用了七八年時間。但是很不幸她寫完之後沒能出版。」
為什麼沒能出版,張愛玲在1965年給《世界作家》寫的一段自述里大致說明了理由:我寫的兩本書送到出版社去,沒有一個人給我出版。人家說,假如1949年以前的中國真的像你寫的這么糟糕的話,那麼1949年中國發生的變化不就是必然的了嗎?「當時美國的主流意識認為中國1949年發生的變化是一個災難,是一個錯誤,1949年以前很好,1949年之後很糟,而張愛玲寫的是1949年以前的事———那你把1949年以前寫的這么暗無天日,這是主流觀念無法接受的。還有另一個原因是,這兩本書的寫法像《紅樓夢》一樣都是細節,這跟美國讀者想看中國一些個稀奇古怪的故事的期待完全不一樣,他們受不了這個。」止庵說。
小說沒法出版,只能通過其他方式求存,止庵說,於是張愛玲另外做兩件事,一個是將台灣作家陳紀瀅的小說《荻村傳》翻譯成英文,再有就是給電懋電影公司寫劇本。
「1955年張愛玲赴美之前其實是預支了一部分的劇本費,《情場如戰場》和《人財兩得》是到美國之後寫完寄回香港的」,對張愛玲這一時期電影創作有過深入研究的台灣學者符立中透露,電懋的老闆陸運濤富於文化理想,當時成立了劇本審查委員會,戲劇大師姚克、哈佛文學博士孫晉三及宋淇、張愛玲都廁身其中。姚克畢業於耶魯,南來香港之前曾在上海復旦、聖約翰都教過戲劇,寫出過赫赫有名的《清宮秘史》;孫晉三是中央大學戲劇系教授;宋淇是戲劇名宿宋春舫之子,曾和同樣出身燕京的好友黃宗江、黃宗英、孫道臨、黃佐臨等成立「同茂劇團」,自己也是燕京大學講師。一時間戲劇翹楚雲集。
宋淇在電懋擔任監制,張愛玲加入劇本審查委員會包括日後編劇也是得自宋淇力薦。「就我所知,張愛玲在電懋拿的應該是編劇中第一等級的報酬」。符立中說。
宋淇的兒子宋以朗回憶當時張愛玲寫劇本的流程,「遇到好的題材會先寫大綱,一頁紙左右,先問電影公司,你要不要?如果要的,就談好價格、給稿的時間,最後完成作品後,就領錢。」宋以朗說,與寫小說不同,小說有時候寫了很久,但如果不符合出版社的出版計劃,最後什麼都得不到。
劇本大多是在美國寫的,宋淇和張愛玲書信往來花相當多的時間討論,巨細靡遺。宋淇會給她建議,張愛玲也可以提出異議。她編的劇本的故事有很多來自西方的舞台劇或小說,當細節上出現文化差異時,也會在信里詢問宋淇,如何將之變成本地觀眾能明白的東西。此外,書信里也透露了張愛玲對票房非常緊張,擔心自己編劇的電影觀眾不喜歡。「從這些點滴之中,可以看出張愛玲其實是非常專業的編劇,並非純粹為了糊口而勉強粗製濫造。」符立中強調。
「如果不是從文學角度,而是從商業劇本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是蠻成功的劇作家。」黃愛玲如此評價張愛玲的劇作,「寫電影劇本雖然不是她的歸宿,但她並不馬虎了事,可以說張愛玲寫的劇本幫助確立、鞏固了電懋的很中產階級、摩登現代的風格。她對好萊塢電影、英美舞台劇很熟悉,對西方古典、現代流行都很熟悉,類型上從愛情輕喜劇到瘋狂諧趣片到言情文藝,都寫,而且手到擒來。
⑹ 哪位大神有傾城之戀1984年上映的由 周潤發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傾城之戀傾城之戀》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OXfKx4IxHfT9LJ0l4rMbQ
上海富戶白家的養女白流蘇(繆騫人飾)嫁給了一個紈絝敗家仔。婚後不久,夫妻便鬧翻,白流蘇離了婚之後搬回娘家住。她隨身攜帶的錢財被逐漸敗落的白家在數年間耗盡,又處處受兄長奚落。為了掙脫日漸困窘的處境,流蘇只得考慮再嫁。此時,白家好友徐太太正在為白家七妹寶絡牽紅線,對方是從英國留學歸來的范柳原(周潤發飾)。柳原學成經商,個性風流倜儻、浪漫不羈。在與寶絡相親之日,范柳原卻更鍾情於白流蘇,與她共舞整夜,完全忽略了寶絡。白家認為流蘇從中作梗,讓寶絡婚事無望,更加責怪於她。流蘇與柳原二人互生傾慕,在香港再次重逢之後,迅速墜入愛河。然而一貫風流的柳原卻無結婚的打算,流蘇不甘心返回上海。後來柳原不斷來電要她去港相會,經不住對柳原的思念,流蘇又赴港,兩人同居。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香港淪陷,動亂局勢困住了原打算去英國的柳原,兩人遂在香港成婚,過著暫且平淡的生活。
⑺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有什麼特點
張愛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一位大作家,一個重要原因就在她極善於描寫中國舊傳統在現代性沖擊下,普通人在現代城市生活里的悲歡離合,尤其是她能把在這種境遇中女性心理的微妙變化,描繪得淋漓盡致。張愛玲成名於上海,又曾長期居於香港,和中國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大都市結下半生不解之緣。她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就以上海和香港為背景,寫一段極富戲劇性的愛情故事。女主角白流蘇雖是大戶人家小姐,但婚姻不幸,離婚後回到娘家,頗遭兄嫂白眼。她偶然間與在南洋一帶經商的范柳原相遇,便毅然離家出走,從上海到香港。范、白兩人身世和境遇不同,卻又互相吸引,但短短時間,能否真的就作出「與子偕老」的決定呢?就在這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轟炸香港。這非常的歷史時刻使他們在瞬息間領悟到「死生契闊」的道理,也促使他們結婚,成為夫婦。張愛玲寫到這里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所謂「傾城之戀」,便由此得名。可是張愛玲作品的中心始終在於人物和感情的刻劃,而不在外部環境的大起大落,一夕滄桑。的確,張愛玲的作品不會像《三國演義》那樣,鋪陳波瀾壯闊的歷史傳奇,卻更近於《紅樓夢》,搬演出扣人心弦、令人悄焉動容的情感的悲喜劇。
柳原和流蘇都是精明人,各自在尋求能夠寄託自己身心的愛,但突然相對,又不免踟躇徘徊,都希望對方最先表明心跡,所以兩人對話都好像話中有話,帶一點刺探,也有一點佻巧。這就有點《紅樓夢》的影子。《傾城之戀》的對話都相當精彩,有強烈的戲劇性,難怪小說發表後不久,就由作者本人改編成劇本,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搬上舞台,轟動一時。
張愛玲的作品由上海寫到香港,最近,香港話劇團又要把這作品由香港送去上海。張愛玲作品曾經多次改編成劇本,在香港很受觀眾歡迎。二○○三年,由胡恩威、林奕華編導的多媒體音樂劇《十八春》在香港上演,請來台北的劉若英、北京的廖凡、王冰等傑出的演員,相當成功。還有台灣藝術家改編的舞劇在香港演出,也很得觀眾喜愛。香港作家陳冠中曾把《傾城之戀》改編為劇本,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喻榮軍這次再度改編,題為《新傾城之戀》,二○○五年八、九月在香港上演,首場還沒有開始,所有場次的票就已售罄,可見香港觀眾的熱心,也說明張愛玲作品在此受歡迎的程度。香港話劇團已決定,明年三、四月還要再演。但今年十月,他們將先到上海巡迴演出。
這次改編的《新傾城之戀》使劇情發展更集中,也更清晰。例如增加了一個朱先生,從他的對話中,觀眾更明白徐太太把白流蘇帶到香港,是范柳原的安排。他和徐先生在咖啡館里的一段對話,也是對劇情發展的交代和評論。《新傾城之戀》更突出的一個特點,是穿插了港味很濃的歌舞。由劉雅麗表演的幾段插曲,依劇情發展起到了評點和陪襯的作用,就像電影《貝隆夫人》(Evita)中,由名演員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扮演一個敘述者Che,用拉丁風味極濃的歌聲穿插始終一樣。《新傾城之戀》這幾段輕歌曼舞,使話劇增加了音樂劇(musical)的色彩,更表現出香港藝術家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例如張愛玲原作寫流蘇和柳原第一次見面跳舞那一段,完全是間接敘述,由嫉恨她的兩個嫂子嘴裡罵她的話說出來。用文字描寫舞蹈的畫面和動作,往往實寫不如留白,讓讀者的想像去自由發揮,那正是文字藝術的特點。但戲劇表演包含了視覺藝術,形象、畫面、色彩恰好是其所長。所以《新傾城之戀》處理同一段情節,就充分發揮這種特長,把原作虛寫的地方,用音樂和舞蹈直接表現,而且在風格上具有香港粵語歌曲和現代舞蹈的特點。暗紅色燈光下,一段引唱,流蘇和柳原翩翩起舞,白家一眾人只有站在門旁,氣急敗壞呆看的份兒。舞廳的華麗優雅和白家老宅的陳舊破落恰成對比,這就把白流蘇要走出家門的第一步,通過具體形象成功地表現出來。傳統話劇和音樂劇完美的揉合,是導演毛俊輝先生創意的成果,看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